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2024-05-12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精选6篇)

篇1: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在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可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至为重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构建课程标准体系的时候,十分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益,不但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体育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述诸方面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地、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联系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要充分注意带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案格式

新的教案应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进行设计。因此,新教案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确立本次课明确而又具体的学习目标;其次,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达成本次课的学习目标;第三,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第四,各项活动的时间不要安排的过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第六,要给学生布臵课外体育活动的作业,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第七,教案可以采取电脑备课的方式,这不仅便于修改,更便于交流。总之,新的教案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教案的好坏主要不是体现在格式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总之,无论是水平计划的制定还是可是计划的编写,都不应该强调统一的格式,应根据学校、班级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各类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的设臵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务更加艰巨。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的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定。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教学价值,把每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使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总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1自主学习

由于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课程标准并未作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提高力量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采取健身器材,无条件的学生可以采取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方法。此外,由于不同学生的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和余地,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计划,从而加强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合作学习

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合作,无论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太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习惯于让学生进行个体练习,特别是在一些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更是如此。当然,强调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个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个体练习也是有必要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即使是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3 创造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

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说这样的事情都需要学生去创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

1.4 探究学习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怎么做,不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他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淡化。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于设臵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1.5 延伸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课程的延伸性。所谓的延伸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活动。延伸学习可以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这对于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好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6 信息学习

所谓信息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电视、杂志和网络等使知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体育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显现出来,吸引学生去观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1.7 评价学习

所谓评价学习,是指学生了解评价的方法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中来,这既有助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与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育观念的转变

1.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

2.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认识上,从唯一关注学生运动表现,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3.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混同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4.在教学方法上,从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生死合作学习的朋友

6.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习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六、结论

新课程在教学理念、教案、学生学习形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地改变。这是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更加坚定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心。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前景是光明的。

篇2: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通过自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对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

一、教学过程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功能。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

三、分层次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 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体育教师要加强责任心,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所以在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目标和新的理念,才能真正领会到体育课程改革的精髓,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体育新课标》,通过自学、看录像、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积极实施,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到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使我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我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转变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本人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的体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习体会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将顺利地结束了。不算很圆满,由于诸多原因的存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改进。稍作调整,便利用周末空闲,再次认真、仔细地学习了《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篇3:新课标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承德民族师专、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以及甘肃省内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10余所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训方案做为研究样本。

1.2方法

1.2.1文献资料 法

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等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利用学术期刊网和其它途径获得相关文献资料30余篇,并以10余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 法

借考察的机会,就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相关问题与各院校体育学科负责人及相关领导30余人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交谈,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近2年来,又多次与部分院校体育学科负责人进行了电话交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2现状分析

2 . 1培养目标

通过对10余所学校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有2所学校采用了国家教委199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有2所学校采用了1991年修订版的培养目标;有5所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整合了1991年和1997年的培养目标,有1所学校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分领域制定了培养目标。

按照我国的高师课程管理体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门人员制定并统一颁布实施。虽然各院校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地区及学校情况的差异,其执行计划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其主体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母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先于基础教育,即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造来改变体育师资素质结构进而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是通过对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被动适应来运行的。

2 . 2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是依据人们对课程内容提要的性质及重要性的认识而对课程所进行的划界和分类[1]。从表1可以看出,与“专业必修课程”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称谓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或“专业平台课程”等,而在对“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称谓上除表现基本一致外,还伴随有“个性化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等新名词的出现。这说明,各院校在课程类别设置上,称谓较多,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根据对课程内容性质的认识一般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划分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可称其为“实质结构”。而依据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可称其为“形式结构”。通过对上述8校体育课程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看出:各校在课程类别设置上,有的依据“实质结构”,有的依据“形式结构”,有的采用二者相结合。类别结构的不统一性,必将导致课程称谓的多样化和课程类别的泛化,其合理性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2 . 3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时比重

从表2来看,8所学校全校性必修课与专业课比例为:25.1%∶74.9%; 专业课中必修课时比例占41.9%,专业选修课占33.06%。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1997年课程方案中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28%∶72%来对比,专业课时比例仍较大;学科专业课程时数(必修、选修)时数比为:44.47%、27.49%,与33.06%相比, 各校专业选修课比方案高近6个百分点。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掌握必修课是对学生从师的最低要求,而选修课对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但专业课总时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结构,不断改变学生能力体系,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极为不利的。

2 . 4学科专业课程结构

通常把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前者指体育学科专业理论内容及科目,后者指以运动技术为内容的实践体系。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由“自然科学类(也称人体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学科教育类”三个类别的课程群构成的。通过对以上8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2006-2010课程方案的统计结果表明,三类课程程所占比重为42.9%、33.3%、23.3%,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重较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比重较小。“术科”课程结构由以下4类运动项目不同层次组成。主干课程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4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门类相对较多,包括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新兴体育运动方向等,每个方向课程门数均在7门以上,有的方向课程门数超过了20门。

按照我国最近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体育科学归入人文社会科学类。可见,广义的体育概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体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依托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构成了它的知识体系,所以将体育学科定位于交叉科学,并且将其归为科学综合类是合理的。因此,合理设置“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的课时比例及结构,是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重要因素。

3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3 . 1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者的同时,强调体育教师既是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创新者,更是校本、民族和区域体育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明确“为何教”和“教什么”的本领,而且更应该重视通过课程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如何教”的本领,这些应课程设置层面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加强。

3 . 2课程目标设置必需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与培训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它在内容上包括文理科学的一般教育、体育学科领域的学科专门教育以及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校情境中的教学实践。使用教师教育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教师专 业化发展的基本含义,一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知识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知识,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赖于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作为培养、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即培养、培训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还必须由实践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这种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穿教师职业素质始终,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促进教师本体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整合,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着眼点,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的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和编写教材,以教师专业化为最高目标,才能确立体育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化地位。显然,不论是1991版还是1997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都已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

3 . 3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体育综合化学科的特点

3.3.1文理交融的课程理念

由于我国体育教育受前苏联“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和训练中都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重“专项、单项”轻“综合素质”,偏重“生物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等偏向,使得体育教学更多局限在知识技能层面,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综合能力上始终不如师范类的其他学科学生。因此,文理渗透、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文理交融应成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师教育的关注点。不仅要在招生机制上增加文理生兼招的举措,而且应强调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要重视如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

3.3.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课程的结构是指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宏观的课程结构是指同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微观的课程结构则是指导一门课程内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宏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主要强调课程的板块结构,建议采用分段制来淡化专业意识,即前一至二年不分专业,先打好综合性基础,后一至二年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微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从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课程综合的余地较大。如:借助项群理论的思想对技术类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学论等学科进行融合和整合、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进行综合等,以此来优化课程结构。

3.3.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有不同的形式。一是“板块组合”式,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术科”课程的基础上降低专业性知识的难度,分别融入社会学、教学法等知识分册编成,如:球类可以整合为《球类基础》或《球类教学技能》、《球类竞赛组织与编排》等;二是“彻底改变”式,即吸收相关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内容,构成一门对其他课程有一定覆盖率的全新课程体系。如:依据教学训练的方法、原理及竞赛知识提取出来,形成有关的课程如“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方法”等课程。总之,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层面,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一些课程内容方面的整合,以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内涵,减少重复和科目数,改造和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内容等,并注重选择、加工与中小学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具体来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开设常规运动项目上,还应开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并应重视开设健身、娱乐、休闲、医疗、野外生存等个性化课程等。

3.3.4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组织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术科课程则一直是传统的单向传习式教学。在教学改革和相关的研究中,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对学生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学科”课程可通过:专题讨论课、研究性学习课、学术讲座、活动课等形式进行;“术科”课程也可以通过专项技术演示课、教学训练实习课、大型竞赛观摩等形式。课程形式的综合化是借助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综合化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这一中间环节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质量。

篇4: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一、对体育课教学做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对学校体育的不同认识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是对体育运动锻炼根本目的的认识问题。体育课程设置的创新有助于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对于学校体育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教学评价的发展,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已成为必然,也成为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2、走出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四大误区:其一,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偏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基础的健身目标。其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不仅造成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倒置或错位,也使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其三,体育教学的一体化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容易扼杀青少年好动的天性。其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广度,缩小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失去了客观性和公平性,导致评价的简单和不公正。

3、新的评价体系在实施中存在操作难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依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往往都是在适当减少原有的达标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度,增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的成绩评价表。而这些评价又分为“预先评价”,“过程评价”等。其结果是整个评价工作烦琐,工作量极大,因此有人开始对新的评价指导思想的可操作性产生怀疑。实际情况是,体育课教学编班人数多,任课教师课时多,一名体育教师往往要面对好几百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改革原有的体育课评价方法,作全方位的评价,的确有较大困难。

二、改革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课评价标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上课内容。课程评价的改革,必须改革单纯从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而且注重从目前的基础上提高的幅度。因此,完善学生体育教材的评价制度,实现评价的内外导向功能,体现完整性,全面性,简约性,过程性和结构性,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成绩考核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养成,既要考核体能锻炼的结果,又须重视学生在心理,价值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有所发展,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多元化的。因材评价,因人评价,给学生多一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次机会,多一次选择,多一次成功的可能,多一次生命的意义。

三、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元评价与过程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2-4周时间,通过观察,检测,问卷调查,访问等工作了解并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作好记录。体育教学开始,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开始。过程评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直到新生毕业。

2、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运动参与成绩。

(1)身体基本活动成绩=活动过程评价+成绩进步奖+项目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活动表现优异,每表扬一次加一次分,教师随时作好记录。项目考试分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的70%,按实际成绩进行折算。

(2)运动参与成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两操+自选项目。出勤情况以教师和体育委员的考核为准。课堂表现=情绪与意志力+安全意识+交往与合作+学生自评。课外活动两操以班干部、体育委员和教师的考评为准。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只要充分发挥体育干部和体育组长及体育骨干的作用。教师在新生入学时作好充分的准备,操作起来是可行的。他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3、教师自评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强化评价的激励性,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合作精神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

4、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发展和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改进,所以课堂评价可以针对一堂课进行即时性评价,也可以针对阶段性的课堂教学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如果把这些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更可以科学准确的对体育课进行评价了。

总之,新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从以人为本的观点从发,强调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给每个孩子以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和禀赋都得到开发和释放,这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荷琴 对中学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的改革探索 体育函授通讯 2002(3)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篇5: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篇6: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教具:人体骨骼、肌肉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既然提到运动,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人体的运动系统。通过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入本课。[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和提问与小组讨论]

二、授课:[总结学生的讨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认识骨骼和关节 [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提问学生人体骨骼由多少块构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简单介绍人体的骨骼。

介绍关节:球窝关节(肩关节)滑车关节(肘关节)平面关节(脊椎)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肌肉分成三大类: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脏)具有律动性

重点讲解骨骼肌:人体是很很复杂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很多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因此在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又将肌肉分成这样几类:原动肌(使骨骼产生运动的一块或一组肌肉)对抗肌(在同一动作中与原动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固定肌(了解)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动作来具体讲解原动肌与对抗肌。当我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他们正好是一对作用相反的肌肉组。所以,这时我们就将肱二头肌称为本动作的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就称为对抗肌。(3)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上臂结构解剖运动图]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4)小结:

A我们说心肌有律动性,假设心肌每分钟跳60次,我们算一下它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能跳动多少次?并说说它的重要性!

上一篇:给老婆认错保证书下一篇:喷泉小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