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2024-05-04

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共6篇)

篇1: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880722):广水发展广水旅游业的建议

广水同城网:作为生在广水、长在广水的地道广水人,为家乡的点滴进步骄傲过、自豪过,也为家乡的停滞不前焦虑过。从今天起,作为终生免费发布信息、免费服务广水老乡的广水同城人连续推出我我广水发展献策系列,欢迎大家讨论拍砖,一起参与广水的建设,有时间也去广水同城网(880722)看看、支持下。

我为广水发展献策之一:发展广水旅游业

在这里,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广水本地人,结合广水现实,你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什么状况?

大家的答案我不知道,我的答案是:结合广水现实,我希望广水发展成一个环境优美、自然和谐、无污染,适合养生居住、生活便利、配套齐全的中小型宜居城市。

作为小城广水、山城广水,我今天抛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理由如下:

一、广水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势,只是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要开采、开发、要包装,比如:徐家河是湖北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大贵寺有山有水;三潭瀑布成为华中一景;黑龙潭东沟瀑布群气势宏大;中华山是我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山。另外,广水还有99座山寨、应山古“三台八景”、鄂北名楼魁星楼等等。广水市处在三国游、炎帝神农故里、武汉城市圈、河南信阳鸡公山旅游黄金线路上,交通十分便利。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整体开发设计,挖掘潜力。

二、成立主要领导负责机制,统筹全市旅游整体开发,指导广水旅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组建广水旅游投资公司,整体打包,整合各景区内山、水、林、地,以及民营资本、公共财政投入等,将广水建成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胜地、湖北旅游经济强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以大别山为名头对上立项争资,以旅游业为抓手,推动广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景点旅游业的建设,可以以此推动广水的基础设施,完善居民休闲的公园、景区、道路等公共资源,建了这些东西就是广水的、拉动广水的经济发展,从而搞活整个广水经济。现在好多政府都巧立名目,对上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专门靠地方的财政逐步缓慢建设目前在中国很难行得通、走得快。

四、广水旅游应形成自己的特色,用特色取胜,用特色发展,成立广水级别的旅游发展公司,这样可以带动广水商品交易、凝聚人气、活跃市场、完善基础设施。

五、旅游业发展可以繁荣市场,也和建设美丽广水是一体的,目标是一致的,还旅游业具有可持续性。工厂可以随着效益不好而陷于生产停顿,还会造成大量污染,遗骸子孙万代,毁坏我们广水环境,而旅游就不一样,没有人时我们广水人自己享受,有人时我们发展经济。

六、要懂的包装。广水市马坪镇打造“两圈”饮食大镇和湖北旅游名镇,并确定以注册特色饮食商标和兴建“詹王(传说中的食神厨神)文化广场”为重要推手,对广水本土饮食文化的包装,变传统的“简装”为“精装”,通过饮食品质提升,商标品牌推广,从而促进该餐饮业提档升级、跨越发展,对“马坪甲鱼”、“龚湾西瓜”、“马坪白菜”及“狮子茶叶”等特色饮食及下游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农超对接等一系列包装和推销。

七、加快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建设,推进三潭门景区、徐家河环库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创建1家4A景区。文化与旅游共荣,加快建设世界农耕文化园、万众风情园、詹王广场等旅游项目,叫响“养生水城”长岭、“饮食大镇”马坪、“风电名镇”吴店等特色品牌,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养生休闲理想地。

篇2: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篇3: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石林旅游,综合发展,石林经济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奇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石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成长为蜚声国内外的世界级大品牌。随着游客对“休闲、娱乐、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 石林旅游以“门票经济”为主的产业模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加快石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也就势在必行。如何摆脱“门票经济”的束缚, 组建“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复合型旅游产业模式以助推石林县经济的繁荣, 也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一、石林县旅游近两年游客情况及综合效益分析

随着石林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欲望的不断增加, 近几年, 石林游客接待量不断上升, 经济收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 游客接待人数、经济收入双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石林游客接待量、经济收入一直呈上升态势, 2013年,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放缓, 增幅较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 总体上依然取得了游客数量、经济收入双增长的可喜成绩。

(二) 2013年石林县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从2013年石林县经济收入来看, 景区游览业收入占22.5%, 同比增23.2%;批零业占17.3%, 同比增20.9%;农业占13.4%, 同比增32.5%;交通运输占12.6%, 同比增2.7%。四个产业占65.9%, 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3年石林旅游及相关产业经济收入详见表2。旅游及相关产业创造增加值100667.56万元, 同比增4.9%, 占GDP的15.5%。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4027人, 同比增8%, 占全县从业人员的8.35%。2013年,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放缓, 增幅较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说明我县旅游业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游、购、行三个部分。还处于观光旅游阶段, 以“门票经济”单一发展模式为主, 综合的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同时, 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减缓, 必须采取系列措施加快石林旅游转型助推石林经济繁荣。

二、目前石林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优势

近年来, 伴随着全国景区票价涨价浪潮一路飙升, 石林景区门票价格也水涨船高, 但是“门票经济”单一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渐突出, 早已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 分析目前石林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优势, 探索向“综合经济”发展的策略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 石林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宣传不够全面。

石林旅游产业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宣传手段简单, 科技含量较低, 宣传不够全面, 过于侧重对景区的宣传, 覆盖面不广, 市场开拓缓慢, 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市场占有率。

2. 资源优势没充分利用。

石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同时“阿诗玛”彝族文化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但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 现有的旅游产品单一, 开发层次低, 没有真正展现出其文化内涵和应有的价值, 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3. 留客难问题比较突出。

据调查, 游客游览大小石林景区的平均时间为138分钟, 逗留时间约为4小时, 属于典型的一日游。从石林县城而言, 承载世界级旅游区的功能未能发挥, 酒店的入住率不容乐观, 综合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解决留客难问题, 石林的经济才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4. 人才紧缺。

石林县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人才引进机制不够顺畅, 各旅游相关产业人才奇缺, 特别是高素质的管理、营销人才严重不足, 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阻碍了石林经济的快速发展。

5. 融资方法少且力度不够。

石林旅游景区的运营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 融资办法少, 力度小, 只能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填补资金缺口, 尤其是石林旅游服务区基本没有融资渠道, 致使服务区建设推进缓慢。

6. 产业联动性不强。

旅游业关联度极高, 涉及到财政、建设、计划等诸多领域, 然而石林旅游产业目前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旅游复合型产业链。产业联动性不强, 对石林经济拉动力度不够。

7. 乡村旅游发展缓慢。

2012年乡村旅游首次纳入统计, 综合收入占0.8%, 增加值占1.5%, 乡村旅游利润率较低, 仅为491.2万元。乡村旅游业虽经过多年发展, 但还处于初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 发展综合性旅游经济的优势

1. 自然优势。

首先, 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 几乎占全县1719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67%, 仅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就有350平方公里, 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堪称世界之最。其次, 土地资源, 在全县171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 可耕地面积80余万亩, 林地面积1280余万亩, 牧草地面积48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44%以上。这两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 文化优势。

石林的文化资源优势体现在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代表的阿诗玛文化上, 涵括石林彝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衣着、饮食习俗、居室建筑、生产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歌舞乐器等诸多领域, 体系完备, 博大精深。例如:火把节、国际“牛王”争霸赛、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剧《阿诗玛》、“石林老街·东门坊”文化休闲街区等。

3. 区位优势。

(1) 省内区位。石林县城距离省会昆明市仅87公里, 地处昆明市1小时城市休闲旅游经济圈内, 按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 石林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区;“九-石-阿”旅游专线全长120公里, 将九乡、石林、阿庐古洞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接起来, 形成以石林为中心的环线, 为石林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国内区位。石林位于南-贵-昆都市圈的边缘和昆河经济走廊中越通道上, 以西南出海通道、南昆铁路 (过境石林县46.7公里) 、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为依托, 连接“泛珠三角”区域。 (3) 国际区位。石林属于中越通道的一部分, 是连接“澜 (沧江) 湄 (公河) 次区域”的纵向发展轴, 有利于形成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南亚合作区的交通枢纽, 将旅游产业向国际化靠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较为成熟的交通条件为石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便捷与机遇。

4. 品牌优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传奇的民俗文化, 石林取得了许多资格认证及荣誉, 慢慢演变成为世界级大品牌, 具备了发展石林经济的品牌优势。参见表3。

三、发展综合型旅游产业助推石林县经济繁荣的对策建议

(一) 全方位宣传石林, 彰显石林城市魅力

对石林的宣传必须以石林县为一个整体, 围绕旅游六要素 (游、吃、住、行、购、娱) 进行全方位宣传, 既要重点突出, 也要注意整体策划, 宣传要彰显石林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特别是要注重对核心景区 (点) 、名人、著名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的推介宣传, 将石林城市魅力宣传得淋漓尽致。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石林, 不仅要宣传石林独特的风景, 也要宣传石林舒适的住宿、美味的饮食、热闹的节日、特色的产品等等, 从而增加游客到石林出游的欲望, 刺激游客消费, 带动石林经济发展。

(二)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开发综合性旅游产品

目前石林旅游产品单一, 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换为经济优势, 针对这一现状, 石林旅游应该整合资源开发综合性产品, 提升产品档次, 形成特色体系。要充分挖掘石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 立足特色资源, 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促进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 将资源优势充分转换为经济优势。

(三) 促进多层次消费, 增加游客逗留时间

在旅游日益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的情形下,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从单一自然观光型旅游的低层次需求向复合体验综合型旅游扩展。为满足游客需求, 石林县应该提升旅游项目、产品、服务的档次水准, 多层次发展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体验互动、科普教育和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特种旅游, 提供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细微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促进游客多层次消费, 增加游客逗留时间, 以最大限度做到“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 达到让游客“游一景、住一宿、吃一餐、看一场、购一物”的基本目的。

(四) 引进优秀管理人才, 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人才是高科技、先进经验管理的载体。针对石林旅游管理、营销人才紧缺现状, 石林旅游产业要向综合性发展, 必须解决人才问题。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引进、留住各类旅游人才, 并为各类旅游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空间与舞台。从沿海和境外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石林县所用的同时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 着力培养旅游人才的骨干力量, 打造旅游精英团队, 快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让游客充分享受石林的优质服务。优秀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必定会助推石林县域经济繁荣。

(五) 拓宽融资渠道, 大力引进外资

面对石林旅游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 石林旅游必须在市场运作主体上走集团化经营之路,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大力引进外资, 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经营, 形成旅游投资多元化格局, 用大项目、大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来加快石林旅游大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投资导向作用, 多办法、多渠道整合各类资金, 形成投资开发旅游的强大合力。

(六) 优化旅游产业链, 盘活石林区域经济

旅游产业链的产出呈现多种形态, 涵盖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相关部门。然而从石林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来看, 石林主要依托“行、游、购”, 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行业无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石林旅游产业必须形成一条健康有效运作的旅游产业链, 并对旅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分工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 发挥各行业间的联动作用, 追求动态平衡、优势互补、持续改进及自我优化, 刺激游客消费, 盘活石林县域经济。

(七) 发展乡村旅游,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人们越来越喜欢走进大自然、走进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也就显得非常有价值。石林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有大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如:寺背后村、阿着底村、彝族第一村、糯黑村、小圭山村等, 这些乡村有的完成了发展规划, 有的还处于待开发状态。石林县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农家乐”模式, 以体验农业农村情趣为主, 让游客到石林乡村去休闲度假、回归自然, 内容可以包括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二是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都市农庄,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为石林县综合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民.张家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J].2010

[2]胡文娟.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

篇4: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但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旅游资源开始被无节制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低碳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重点打造三个重点领域

1. 建设绿色循环型旅游景区

低碳旅游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绿色循环型旅游模式,将景区的清洁生产、资源利用、产品设计和游客的可持续消费有机结合。建设低碳化旅游景区,首先应以全球旅游业公认的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 景区规划设计标准》和我国颁布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及细则》为依据,同时支持地方区域制定符合本土特色的标准。如2006 年,深圳首次推出《绿色景区标准》,在建设景区过程中,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和景区容量规模,并不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配套设施环保化水平。

2. 实现酒店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在旅游消费中,餐饮住宿一般占绝大部分,推进绿色酒店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绿色酒店,一是制定并推广由低碳、环保、节能、绿色营销等环节构成的“绿色”标准; 二是在建筑、照明、空调、水资源利用方面使用新技术,尽量降低能耗; 三是构建有助于节能减排的酒店员工培训、游客宣传教育等机制,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

3. 重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评选和认证

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评选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既可以宣传绿色消费观念,还能够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我国可以参考绿色环球21 标准体系、厄瓜多尔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体系、IS014000 认证体系以及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认证项目体系的内容,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旅游产业特点的认证体系,培育一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产品。

二、建立四个发展机制

1. 扶持奖励机制

一是努力将低碳旅游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使其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利用相关部门专项资金、技术等力量,有效解决旅游业低碳发展问题; 二是利用国家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普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政策,突破发展瓶颈; 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旅游景区、酒店和旅游企业的绿色环保发展要求,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或针对不同等级的绿色旅游企业分级收取水电费等,提升企业低碳环保理念。

2. 创新融资机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包括银行贷款、低碳产业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工具,构建了系统的碳金融体系,还采取了碳税收等激励措施,旨在引导私人资金积极投向低碳领域。我国旅游产业应积极借鉴国外节能减排措施,构建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争取财政和市场资金的支持,并逐渐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在整个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3. 联合促进机制

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等特点,覆盖的部门比较多,涉及的利益方也较复杂,而低碳发展又贯穿旅游产业体系的诸多环节,所以开展低碳旅游,必须加强与相关主体、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联合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具体而言,要争取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对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贷款贴息优惠需要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 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国土、农林和环保等部门合作; 应用新型技术,需要与科技部门进行密切交流。

4. 示范推广机制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应设立低碳旅游试点,可以选择某一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或旅游景区作为试点,及时总结发展经验与教训,然后进行广泛推广。

三、构建四个保障体系

1. 生态规划设计体系

从宏观角度而言,要顺利发展低碳旅游,必须做好生态规划工作,对于旅游气候舒适度较低的地区应该缩减旅游规模; 对于旅游集中地区,必须提前进行调研和规划,建立旅游气候灾害防御机制等。从微观角度而言,在开发和利用景区、酒店和其他旅游产品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采取自然规划法,从根源上创建低碳旅游消费模式,设计低碳旅游产品,还要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度进行严格评价,科学预测生态环境可容纳量。

2. 集约化生产服务体系

低碳旅游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要提高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含金量”,在旅游产品设计、生产、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各方面提升水平; 同时,还要创建“绿色”品牌,并加强品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努力实现集约化生产与营销,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绿色旅游企业注入动力,使低碳旅游产品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 另外,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政府部门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

3. 社会化宣传体系

发展低碳旅游,仅凭旅游行业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社会相关主体自觉担负起节能减排降耗的责任。一是中国旅游协会应向全国各地发出低碳旅游号召书,支持和引导各地的旅游企业成立低碳联盟,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技术,并科学编排低碳旅游路线和方式; 二是积极搜集低碳旅游技巧,编制成旅游者便于携带、通俗易懂且丰富有趣的《低碳旅游手册》,帮助旅游者牢固树立低碳旅游的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绿色旅游。

4. 绿色环境审计体系

发展低碳旅游还应该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业能耗排放统计核算标准,并定期对旅游业的节能减排降耗目标进行评估与判断,同时还要对旅游企业进行能耗核算,并将核算结果归入旅游企业的运行成本中,对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使其自觉节能降耗。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发展我国低碳旅游,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关注三个重点领域,建设绿色循环型旅游景区、实现酒店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重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评选和认证;建立四个发展机制,扶持奖励机制、融资创新机制、联合促进机制、示范推广机制;构建四个保障体系,生态规划设计体系、集约化生产服务体系、社会化宣传体系和绿色环境审计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产业,低能耗

参考文献

[1]程国民,贾晓楠.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业转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

[2]王莉.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1(16).

[3]尹奇凤,刘祚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

[4]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篇5:武当山旅游经济提效思考与建议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提出了“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5万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率为10%”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 旅游产业如何借区域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从低端走向中高端, 由政府主导向由市场主导配置转变及有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已成为当前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武当山经济特区从2004年体制改革至今, 全区同心协力为创“世界知名、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而不懈奋斗, 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当地90%人口的就业问题。武当山旅游区与其他地带相比, 具有五点比较优势:基础配套设施、导游人才素质、旅游营销宣传、“山水道”以及旅游产业集群。武当山特区采取全国公开选拔、景区交流和外出学习等方式对导游进行严格晋级培训, 并且建立海峡基地, 每年接待台湾游客20万人次。参游人数从2009年的160万人次升至2013年的500万人次, 旅游收入从2009年的6.6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25亿元。

2 目前武当山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产业, 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和推动作用, 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据了解, 2014年4月, 武当山旅游高峰迭起, 已接待游客35万人次, 旅游进账1.1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6%和94%。仅2014清明小长假期间, 武当山共接待游客8.93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40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17.58%和17.87%。但是武当山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旅游区基建和配套服务体系有待提高, 相关产业带动力度不够

当前旅游地基础设施和配套金融服务亟待完善, 相关产业带动不够。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倾斜、科技创新政策以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使得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益和融资效率低下;此外, 由于当前条件下, 武当山还处于工业发展缓慢, 且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边缘化”的劣势, 比如电力等, 给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带来滞后, 相关领域之间的互动不足, 其他产业对当前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景点与景点之间、景点与餐饮住宿之间、景点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客源资源共享。当前条件下, 虽武当山旅游区有财政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 但是由于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资源相对较少, 需要的资金的金额是庞大的, 所以需要开辟更多可行的资金来源以支持旅游区的高速发展。

2.2 区域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部分央企退出投资

当前武当山旅游业在产业政策和配套基建服务上有待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有其长远规划, 会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某些产业, 限制发展另一些产业, 由此引起相关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例如2010年3月18日,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的北京金中都置业公司转让80%股权。由于武当山机场路工程项目的延迟耽搁以及以中冶为主的央企退出武当山机场路工程方面的工程建设项目, 致使相关产业的投资者对武当山旅游的房地产业投资前景不看好, 甚至有部分央企在当前楼市价格较为敏感的关键时期, 退出武当山旅游业的关联产业-房地产业的投资。

2.3 旅游区发展缓慢,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当前武当山基建缓慢, 且太极湖生态旅游区发展起步较晚, 很多旅游观光项目仍处于修建中, 机建进度和配套民航客户服务培训等亟待解决;此外, 武当山旅游区区域发展不协调。当前太极湖旅游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老区依傍国道, 是去武当山的必经之路, 致使武当山旅游老区附近的配套商业活动和服务体系较新区繁荣。从一定程度上说, 在新区与旧区之间存在着竞争的成分, 但同时又可以缓解交通拥挤。

3 可行性建议与对策分析

3.1 优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多渠道多范围推进旅游区域发展

在以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主体的旅游地带建设中, 要着力于优化资源配置, 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 从投融资比例和范围上推进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 从而致力于武当山旅游区的经济建设。

3.2 完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营销技巧和品牌化建设

应加强对以武当太极湖景区为主的人文营销并融合先进的当代养生概念, 以“问到武当山, 养生太极湖”为宣传口号, 通过准确的品牌理念和广告效应, 致力于打造武当山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和旅游营销。应推进与完善相关旅游业的景区旅游级别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的升级和文化品牌建设, 如机场民航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客户信息服务的可追溯机制等。

3.3 创新服务理念, 开发特色商品

专注于游客的心理需求、开发新奇、适销的特色产品, 既要能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 又要能包括价格适当和携带便捷, 并综合考虑影响旅游消费的各方面因素, 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消费水平、风俗习惯的游客开展多渠道特色商品营销方式, 并适时满足发展满足高、中、低端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旅游文化特色商品, 并致力于实现产业化升级。

3.4 强化服务人员培训, 优化服务水平和层次

一方面, 对于武当山旅游景区服务人员, 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语言技巧和水平培训;另一方面, 要着力做好相关客户服务的量化服务体系和客户信息的可追溯机制, 以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方式, 在全方位、多层次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顺, 狄永利.武当山旅游宣传的媒介应用策略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5) .

篇6:广水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房车旅游,SWOT,发展

一、房车旅游概念

房车旅游是一种以房车为载体的新型旅游方式, 它是指借助于房车, 暂时性地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地, 到郊外进行的游憩活动。房车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流行, 但是在我国还是鲜为人知的。

二、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 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优势

第一, 房车旅游更自由。房车不仅能提供自由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旅游, 而且还能提供休闲、探险活动方式。房车旅游者可以摆脱旅游活动时间与空间上的约束, 避免热点的游人如织、走马观花, 转而依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旅行路线和游览内容, 体现天然和本色。

第二, 房车旅游更经济。房车与其他旅行方式相比, 对于一个四口之家, 驾房车旅游比驾驶轿车或乘飞机住酒店旅行更节省费用。此外, 房车旅游开发和度假别墅开发相比, 可以节省土地资源, 因为房车可以是度假旅游者购买也可以是租用, 对不同旅游者而言, 房车宿营地可重复使用。此外, 房车结构适应性强、可在较恶劣气候下使用、生态适应范围广泛的特点使都市度假族可以以较低的价格, 得到较高的度假旅游满意度。

第三, 房车旅游体验性强。房车上备有炊事设施, 旅游者兴致所到都可以下厨大显身手, 与家人朋友一起品尝、用餐, 其乐融融。也可以利用车上的电视、音响等丰富行车生活, 打发途中的寂寞无聊。车停靠宿营地的话, 还可以利用有条件的宿营地所开设的游泳场、烧烤场、钓鱼场等多种休闲娱乐设施, 增加旅游的体验和乐趣。

(二) 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劣势

第一, 房车旅游成本高。目前, 我国的旅游房车都是改装而成的, 选用国内各型客车改装而成的售价在30万-70万元之间, 选用进口客车改装的售价在100万-180万元之间, 而且保养维护费用也很高。如果向房车租赁公司租借房车, 每天也要付1200-1500元的租金, 房车停靠在宿营地还要每天交大约300元钱, 加上路费、桥费、油费, 所花费用也比较高, 显然一般的工薪阶层甚至是普通白领都是消费不起的。

第二, 房车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首先, 缺乏相应的旅游信息系统和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在交通、路况和气象信息的及时发布、明确的路标指示、加油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维修服务等方面, 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其次, 急救救援设施欠缺, 缺乏安全保障。由于房车旅游涉及车的安全、道路交通的安全、野外露营的安全, 因此其安全防范问题更加复杂。房车旅游者遇到异常天气、突发疾病、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三) 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机遇

第一, 适应国情, 节约土地资源。从国情来看,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较少, 而房车旅游则使这一情况得以缓解。因为房车可以是度假旅游者购买也可以是租用, 空间集约利用。对不同旅游者而言, 房车营地可重复使用, 从而避免了重复建设, 节约了土地资源。

第二, 房车露营地建设工程推动我国房车旅游的发展。房车旅游离不开营地的支撑。为推动房车旅游发展, 我国于2003年加入了世界汽车露营总会, 并开始着手规划露营地建设, 2003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专门成立了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露营分会, 中国露营协会计划围绕北京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新丝绸之路精品线先期建设50-100个房车露营地, 其中北京建5-10个, 这一工程将大大推动我国房车旅游的发展。

(四) 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威胁

第一, 房车营地欠缺。房车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营地的建设, 而营地欠缺是制约当前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因为房车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 相应的宿营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只在北京、海南等少数地方建有房车宿营地, 大多数城市和旅游景点都没有建设符合国际露营标准的宿营地。同时, 几乎还没有一处符合国际宿营标准的宿营地。很多国外游客开着房车进入无宿营地的中国, 只能面对将车辆停在宾馆院内、人住宾馆的尴尬局面, 房车旅游的优势并未真正体现出来。

第二, 相关交通法规不完善。目前, 我国有关房车旅游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交通管理部门对房车的界定、上牌、行驶、停靠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仅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对房车进行特殊处理, “限行”问题也存在, 房车分为自行式和拖挂式两种, 拖挂式房车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上只能走辅路, 但在国外因为内部设施更完善, 居住更舒适, 拖挂式更受欢迎。

三、我国房车旅游发展建议

政府和旅游相关行业要大力支持房车旅游的发展, 为房车旅游提供方便, 努力拓展房车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交通法规, 解决我国房车出行和上路难的问题。房车租赁公司、旅行社、景区景点和经销商要加强广告促销, 政府也应积极倡导房车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 更新旅游者消费理念。同时, 加快房车营地的开发建设, 房车营地的选址应选择在城市出入方便、环境好、各方面配套也比较好的地方, 重视房车营地的等级和服务品牌, 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房车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 我国房车旅游要步入发展快车道, 还有赖于政府、房车制造商、房车旅游中介商、房车露营地和房车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为房车旅游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军华, 何平.关于我国房车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9 (9) .

[2].魏翔, 王绍喜.房车旅游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及其战略相互性分析[J].旅游学刊, 2005 (20) .

[3].陈建斌, 徐印州.房车旅游特点及旅游开发对策[J].经济师, 2004 (9) .

上一篇:犹豫的心情经典语录下一篇:广告牌租赁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