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发展的现状

2022-08-22

第一篇:青海旅游发展的现状

浅议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2

浅议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及对策

[内容摘要]旅游业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被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何把具有高原特色的青海旅游业做大做强?为此,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围绕这些观念的树立,统一思想认识,做出旅游总体规划,运用经营理念,围绕“特色”做文章,近年来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青海湖,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民俗为主的民族风情园景区;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景区;黄南热贡艺术藏族绘画艺术景点;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景区等重要旅游景区。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高原避暑旅游基地。

关键词: 旅游业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这个世界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众旅游黄金

时代已经到来。青海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虽然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封闭,加上青海省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

以致青海省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

入,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一、青海旅游业现状

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旅游的

方针,积极鼓励支持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旅游开发,使旅游基础设

施和配套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2007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

1001.6万人次,接近全省人口的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23%和32.8%。数字还显示,青海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至今,

不足10年的时间里,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快速攀升,分别增长了5倍和11

倍,建成了长达588公里的环青海湖、孟达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级

森林公园、李家峡通往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公路;累计投资2.4 亿

元旅游国债资金,建成了青海湖1

51、沙岛、塔尔寺、日月山、贵德等景

区公路,还增加了塔尔寺、互助故土园、格尔木昆仑文化3个国家4A级景

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古城村被命名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

合配套的产业体系和观光旅游为主,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不断发展的产业

结构。

二、青海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秉承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

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依托航空、

铁路、公路等立体交通网的不断发达,以及西宁、格尔木等主要城市功能

的逐步健全。近年来,青海湖、塔尔寺、江河源、原子城、盐湖等旅游品

牌效应渐显,旅游业正在成为青海省一大特色产业。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

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风

格。塔尔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湖距西宁约151公里,为中国

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孟达天池、西海郡古城遗址等都是青海自然风景优美

的旅游胜地。

(二)政府重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青海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对此,省政府加强了

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功能。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

业的龙头和支柱,并就加快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部署。青海旅游业

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随着青海省委、省政府对

旅游投入力度的加大,全省各州、地、市和重点县也纷纷挖掘各自的优势

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旅游业确定为优势产业或重要产业,一

个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三)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展示青海地域特色

随着近年来“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节”、“民族文化旅游节”等

省内重大活动的蓬勃开展和“中国黄南热贡艺术节”、“中国原子城”等大

型对外推介活动的举办,青海作为“山宗水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

社会人文资源日益深入人心。2002年青海举办第一届“郁金香节”, 2004

年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由2.5级升为2.3

级,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先后举办了中国

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黄南热贡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青海各族人民

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青海形象。随着藏羚羊申吉成功,福娃“迎迎”

成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之一,为青海旅游乃至青海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商

机。

三、制约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

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青海省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

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致青海省旅游业远

落后于发达城市,为发展青海省的旅游业,应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

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可宏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商

品,扩大旅游宣传,重视旅游安全,并加强建立有关法规和人才和培养。

(一)国家保护主义严重

青海省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

于封闭状态。众所周知,要发展国际旅游业,关键在于客源,客源是发展

旅游业的基础,而客源主要依赖旅行社想方设法去组织。目前,青海省主

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全国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

“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基础设施落后,政府投资少

由于青海省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

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

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软”“硬”

环境都不够完善,由于财政困难,青海省对旅游设施的建设投入少,花钱

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有人说,青海省拥有丰

富的旅游资源,不愁无人问津。但事实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

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由于青海对

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

生条件差,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的通病,收费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中

外旅客有别。旅游消费品则品种单调,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货架上还

常是一些老面孔,不能引导旅游消费。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青海国际旅游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

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

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

的自我发展。

四、发展青海旅游服务业的相应对策

(一)发掘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青海旅游部门为做大做强高原特色旅游业,提出 “政府主导、社会参

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旅游的方针,以环西宁为中心,以

青藏铁路旅游带、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同仁热贡艺术等旅游精品,

重点打造中国夏都,辐射带动高原特色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旅游部门

配合“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花节、盐湖城暨昆仑文化旅游节等省内

重大活动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以此吸引游客,拉动消费,扩大收入,提高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招商引资进度,整合资源,吸引省外、

境外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来源多样化,加快建设、打造青海

特色旅游产品。在发展高原风光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同时,深入挖掘青海民

族、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提高品位和档次。同时,加快推进

青海省旅游集团公司的改革,引进和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兼并省内小

型旅行社,组建旅行社集团,做大做强青海省旅游企业。

(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青海省的旅游服务业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

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在管理方面,如对餐厅和娱乐

场所以及在景点出售的旅游商品等,尤以对外籍和港台游客乱收费,漫天

要价的“斩”客行为屡见不鲜。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

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转换经营机制,

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旅游地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游客的迅速增长,

对游客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近

年来,青海对国际游客的人身和财物的保安工作方面,总的情况是好的,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层

层落实。还需要一提的是在旅游景点,尚须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净化环境,

也是对安全的一种保障,进一步发展青海的旅游服务业,要不断地培养出

一批批熟悉国际旅游业务、外语水平高和作风过硬的旅游导游和相关的领

导干部,这是实现各项任务的保证。

总之,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青海省第三产业龙头、

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日趋重要。青海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青海

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已开始向优势产业迈出坚实的步伐,随着青海经济

的日益繁荣,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旅游

业已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青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

的贡献。藏羚羊成功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青藏铁路全线开通、

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一系列

历史性机遇,正在营造青海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旅游新形象。相信,在不远

的将来,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青海旅游业必将带动青海特色经济的全面发

展,青海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已开始向优势产业迈出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青海旅游基础设施亟须改善作者:王凯2007-11-16

http://青海向高原旅游名省迈进作者:颜琪2007-10-12http://.cn

青海旅游业优势渐显成三产龙头2005-4-19

http://

第二篇:关于青海省NGO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的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的学生,因为课题研究需要,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合作,谢谢!

请问您是本地长住居民还是外来人员?

A、本地长住居民→请继续作答B、外来人员→请停止作答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在下面题目中皆以NGO代替非政府组织。

1、您的性别 ( A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 B )

A 18岁以下B 18岁-28岁C 29岁-40岁D 40岁-65岁E 65岁以上

3、您受教育的程度(D )

A 小学及以下B 初中C 高中(含中专) D 大学(含大专) E研究生及以上

4、您的民族( A )

A 汉族B藏族C回族D撒拉族E土族F蒙古族G 其他(请注明)_____

5、您的职业(已退休人员请选择原职业)(H )

A、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B、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

C、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D、商业、服务业人员

E、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F、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 G、暂无固定职业、失业、待业人员H、其他(请注明)_学生____

6、您是否曾经参加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活动(A )A 是B 否

7、您在参加社团、协会等组织活动时遇到过困难么( )

A 遇到过(请回答第8题)B 没遇到过(请跳至第9题)

8、您遇到过下列那些问题( )

A 资金不足 B 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C 分工不明确 D 其他(请注明)______

9、您认为下列哪些组织属于NGO(可多选)( D)

A 经济性团体(行业、协会、商会、职业团体、公会等)

B 社会性团体(学会、同学会、联谊会、兴趣团体等)

C 基金会D 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学校医院,其他社会福利机构等) E 宗教类组织F 其他(请注明)______

10、您所了解的青海省NGO有___不知道____

11、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这些组织的(B )

A 网络B朋友介绍C NGO组织的宣传D 政府宣传 E其他(请注明)_____

12、您认为青海省的NGO主要是(B )

A 官办B 民间组织C 其他(请注明)____

13、您认为青海省最需要发展哪类民间组织?(请选择最迫切的三项)( AFG)

A、工商服务业B、农业及农村发展C、科技与学术研究

D、教育E、卫生和医疗保健F、文化娱乐

G、体育和健身H、生态环境I、社会保障、救灾救助等社会服务 J、宗教K、法律L、其他(请注明)________

14、您认为青海省NGO的活动资金最主要来源于(D )

A 政府拨款补贴B 社会民间集资C 海外募款集资D 企业赞助F 其他(请注明)____

15、您认为青海省NGO的资金使用情况有必要受到监督吗( B)

A 有B 没有(请跳至18题)

16、您认为青海省NGO的资金使用应该受到哪些方面的监督(可多选)(C )

A 政府B 民间组织C 社会大众D 资金捐赠人E 其他(请注明)_____

17、您认为当前青海省NGO的发展存在下列哪些问题( A)

A 宣传力不够 B资金不足 C政府政策、政府扶持力度小 D相关法规法律不健全E与其它地区组织合作不密切F公信力不高G其他(请注明)_____

18、您认为青海省NGO在那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A)

A、弥补政府失灵(NGO能更好地把政府照顾不到的一些方面覆盖到)

B、增加了就业渠道

C、增加了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运用的透明度和提高了资源(如人力资源、财 力资源等)的利用率

D、弥补市场失灵E、其他______

19、您认为影响青海省NGO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D )

A 制度约束B社会资源约束(如人力资源、资金等)

C 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合作D 区域限制(地理位置偏远) E 其他(请注明)______

20、对于青海省NGO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或者希望?

没有

第三篇: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

原发表日期: 2006-08-06 原作者: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毛学荣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秘书处

----------------------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养羊业在全省畜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大打品牌战略,发展特色肉羊产业,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是我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提出一些建议,为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为主,其中某些品种的产肉性能、生产潜力对羊肉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专门化的肉用羊品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青海省先后从国内外小规模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夏洛来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其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均表现良好,由于数量较少,形成不了规模。据2004年统计,全省现有1434万只绵羊,占全省牲畜总数的68%,羊肉产量8.84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5%,是青海省肉类生产的主要资源之一。从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角度出发,羊肉生产最能体现最佳生产效率,特别是羔羊肉的生产。青海省目前所产羊肉仍多来自每年的淘汰羊,羔羊肉占有的比例虽不断提高,但距市场的巨大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青海省发展肉羊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2.1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优势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天然放牧区之一,畜产品种类丰富,受到国内外欢迎,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青海的牛羊肉一直有着“绿色食品”的美誉,有着很好的口碑,成为肉类市场上的抢手货。青海的牛羊多生长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为主,营养价值高、肉质鲜嫩。

2.2 我国加入WTO参与农产品竞争,发展羊产业可谓前景诱人 在全国畜产品价格市场的波动中,羊肉近年来独占食品“卖方市场”的优势,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态势。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被称为“人类的保健性功能食品”。近年来,在肉类国际贸易中,羊肉增幅最高,国内市场羊肉价格稳中有升。

2.3 青海省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给高原特色牛羊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青海省肉食集团高原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年屠宰100万只羊的生产线,形成青海省规模较为宏大的牛羊肉屠宰、加工、开发、销售企业产业链,对提高牛羊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科技化程度在牛羊肉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使高原特色产品走进更大更广的市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青海省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的对策

3.1 建立肉羊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优良肉用种羊,提高良种普及率,并广泛发挥杂交优势 目前,我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半细毛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近几年,我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夏洛来、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引进的肉羊品种在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表现良好,建议加强饲养管理和纯种繁育,提高良种利用率。

3.2 分区域、有重点发展我省肉羊产业

3.2.1 发展以环湖地区为主的百万羔羊肉产业

环湖地区是青海省青海半细毛羊的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特别是近几年暖棚的建设为羔羊当年出栏创造了条件。为了不影响半细毛生产(据观察有提高产量的作用)选择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与青海半细毛羊杂交,并改变配种季节(改冬配为秋配或夏配),产冬羔,使得羔羊能当年出栏,生产优质羔羊肉。

3.2.2 加强青南地区藏羊、欧拉羊本品种选育,发展有机肉羊产业

青南地区主要通过藏羊、欧拉羊的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肉量,打特色品牌,发展特色有机肉羊产业。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牧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市场前景广阔。藏羊、欧拉羊的产区都在地处海拔3500~4500m的三江源高寒牧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属高原冷温湿润气候。草场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场、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黄河沿岸为较平阔的滩地,地表起伏不大,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依靠三江源地区无污染的天然放牧草地,通过良种推广和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生产有机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高原特色的肉羊产业,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和牧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3.2.3 发展以东部农业区以小尾寒羊与肉羊杂交为主的高技术肉羊产业

我省从1983年开始引进小尾寒羊,饲养在东部农业区的民和、乐都等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充分利用小尾寒羊高繁殖率、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肉用性能较好的特点,结合目前肉羊生产的实际,通过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及高效杂交利用技术,一方面,通过纯种繁育提高我省现有小尾寒羊品质、并扩大数量,满足我省对小尾寒羊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等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其后代不仅表现出高繁殖力的特点,而且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良好的产肉性能。对生产的杂种羔羊育肥出栏,提高我省农区肉羊生产的效益,同时优化繁殖利用制度,实行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使羊肉生产达到最佳效益,进一步发展高效肉羊产业是今后我省农区利用小尾寒羊发展肉羊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肉羊产业化的关键,它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壮大。通过培育的重点“龙头企业”与肉羊生产基地和协会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生产体系。“龙头企业”与牧户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契约式,签约双方规定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牧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畜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成品,从而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

3.4 加强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以及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应用 包括优质肉羊“种子工程”技术、肉羊育肥技术、肉羊新特饲料加工技术、减压冷藏保鲜集装箱运输技术、羊肉气调保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等。

3.5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羊肉生产的规划和指导工作 肉羊产业化涉及方方面面,牵动环节也多,必须坚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动产业化健康发展。

4 青海省发展肉羊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发展肉羊业,注意不要忽视其它优良绵、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我省固有的地方品种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种质特征,如藏羊、欧拉型藏羊(简称欧拉羊)、贵德黑裘皮羊等;还有一些我省多年培育的品种,如青海半细毛羊、青海细毛羊、加什科羊、柴达木绒山羊等。发展肉羊,要认真分析弄清楚拟发展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当地已有的绵、山羊品种资源,划定范围,进行科学区划,有计划地引种和改良,对其它用途的一些地方良种或培育良种加以保护,以保护遗传资源,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2 注意提高对已引入肉羊品种的有效利用和对我省固有肉用性能好的品种开发利用 青海省有一些产肉性能较好的固有绵羊品种,如欧拉羊,虽然较国外专门肉羊品种差一些,但其对本省高海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有计划地导入一些国外高产肉羊的基因,培育青海省高原优良肉用品种。

4.3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好产业化经营组织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经营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我省肉羊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对大的龙头企业来说是弱势群体,为了保证牧户的权益不受损害,建立基地的肉羊协会与“龙头企业”平等的利益关系,即“龙头企业﹢协会﹢牧户”的方式保证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实践证明,唯有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方能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加强服务,最大程度的保证农牧民的利益,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方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第四篇: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 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 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 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 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 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 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 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 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 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

7、 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 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 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12、提高服务意识,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去的人们 进行培训,然他们了解旅游这一行,游客的需求,知道为这个旅游区提高形象,打造品牌。

第五篇: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

旅游网站现状及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中国旅游在线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旅游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1 建设现状

1.1 网站类型多样但发展不均衡

中国旅游网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多种网站类型共存的市场格局。按网站运营商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携程、同程网站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中青遨游网等传统旅游服务商线上分支网站;七天连锁酒店、国航等为代表的酒店、传统航空公司的直销网站;以去哪儿网站为代表的垂直旅游搜索引擎;此外,还有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蚂蜂窝为代表的旅游社交网站;景区景点建立的网站如伪满皇宫博物院网站(http://.cn),以及各地方政府建立的官方旅游网站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华夏旅游网、中华行知网为代表的第一代B to C网站奠定了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以携程、艺龙为代表的第二代旅游网站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在线旅游以“机票+酒店”商旅为主的市场的发展;以淘宝、去哪儿、酷讯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旅游网站以成本优势促进了在线机票、在线酒店预订市场的发展;以途牛、悠哉、驴妈妈为代表的第四代旅游网站,以新型旅游产品如自由行、线路跟团等刺激了在线休闲度假市场的发展。

中国旅游网站类型虽然众多,但发展并不均衡,并没有完全覆盖在线旅游的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经济。其中以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旅游搜索类型网站发展相对成熟,旅游点评和社交类网站发展成熟度较低,旅游激励、旅游计划等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

1.2 网上预订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统计显示,2003年至2012年近10年间,中国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在未来几年中,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见图1)。2012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1729.7亿元,与2011年的1313.9亿元相比增长31.6%。中国旅游网站市场极具发展潜力。但是,从目前中国旅游网站使用者成分来看,境外访客数量所占比例较小,这意味着国内旅游网站在扩大境外知名度、扩张海外业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3 在线业务不断完善

中国旅游网站的在线基本业务主要有信息服务、旅游产品代理及预订交易服务和客户管理等几项。其中信息服务不但包括景点、酒店购物指南、旅游新闻、旅游知识等旅游单项信息服务,还包括交通信息查询、地图、在线旅游咨询等交互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近年也在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代理及预订交易服务包括机票、酒店及旅游线路的查询、预订、更改、取消、退订、维护等一系列的业务;此外,旅游网站还提供客户登录注册、客户信息维护、流量统计和社区服务等客户管理业务。近年随着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线旅游产品按市场类型可以分为休闲旅游以及商务旅游;按照服务类型可分为机票、酒店、门票、餐饮、演出、旅游度假产品或打包等预订服务,以及旅游装备的在线销售业务等。我国旅游网站提供的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属性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在进一步壮大和成熟。

2 发展趋势

2.1 在线产品类型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5.64亿,数量居全球各国首位,在线旅游网民规模达1.12亿,占网民总数的19.8%,互联网渗透率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虽然中国在线旅游渗透率低,但增速可观。随着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选择在线渠道解决旅行问题的用户将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在线旅游网民的数量约为美国的1.5倍,中国休闲旅游比例却不到美国的1/3,因此有理由推断,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持续增长和人们出行观念的变化,休闲旅游将进一步壮大,将超过商务出行占据在线旅游行业的主导地位。而且随着在线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自由行、出境游将是在线休闲度假的主体,并将进一步带动租车、门票、演出、游轮等在线旅游产品的快速成长。

2.2 移动互联网是旅游网站发展方向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之势初显,而且有42%的旅行者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预订过旅游产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消费者使用手机习惯的改变为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无线市场空间。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等技术实现旅行者的在途服务,完成旅游信息查询、旅行预订、电子导游和手机支付等功能,满足旅行者对旅游产品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的需求。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将成为旅游网站的发展方向之一。

2.3 社会化媒体营销将进一步提升

导入用户和流量的社会化营销如旅游社区、论坛、微博等越来越受到旅游网站的关注,旅游社交、点评、攻略等网络媒体化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必将凸显。对旅游网站而言,社会化媒体可以极大的提高网民对旅游网站的关注度,不仅是面向用户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营销平台,也是产品和用户满意度的监测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查订旅游产品的新途径。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下吉林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策略研究”(2011416)

参考文献

[1]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2013.

[2]艺恩咨询enpower.全球在线旅游市场趋势研究报告[R].2010.

[3]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旅行者行为与态度调研[R].2012.

作者简介

赵凌冰(1974-),女,吉林长春人,现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上一篇:清明节祭英烈演讲稿下一篇:企划部年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