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

2024-04-08

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精选8篇)

篇1: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

连环画

教学反思

近日在三年三班执教《连环画》一课。本课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连环画使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相伴。连环画中有趣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执教过这一课,都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讲解示范后,小组自行创作连环画故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时有限,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作业效果都不理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我利用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先用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让学生发现动画片讲故事更有趣,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发明动画片之前,儿童也都很喜欢看故事书,用图画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导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想深入探究的兴趣。之后通过观赏连环画故事《过新年》讲解概念,用删减次要画面和添加儿童看的懂的简短文字来引导学生归类连环画的特点。连环画册展示学生清楚其组成部分,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

1、故事性强(和动画片一样,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但每一张图片都表现了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

2、图文并茂(每一张图片里都配有一段简短的文字,有助于儿童更好的理解故事。

在了解连环画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连环画的创作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连环画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步骤一找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需要有多少篇幅);步骤二找出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画什么);步骤三给每个情节段落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怎样画)。步骤四:设计连环画的封面。在讲解封面上需要书名、图片、编绘后,学生设想一个连环画的书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个封面,用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把握画面比例的能力。

最后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确定每组成员将共同完成《猴子下山》中的哪一个情节。整个课堂流程清晰,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握好时间,老师讲的时间长了点,学生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点,但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

本次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认真解读教材、深入分析学生的学识水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篇2: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

长安小学 李丹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人们相依相伴。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学生通过编故事、画连环画,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教学难点】

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环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绘画工具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播放一个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如:龟兔赛跑。

提问:如果把这个故事画下来再给大家讲,你们感觉怎样? 学生根据教师故事的内容进行联想。教师展示故事的连环画,引导学生欣赏。

你们感觉用连环画讲故事如何? 引出课题。

三、教授新知:

结合《哪吒脑海》和其他连环画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连环画与以前我们学过的画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研究的情况。

师生总结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等。

你能根据课本中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你们通过那些形象看出来的? 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点? 封面应该有哪些内容?

四、作品创作: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花猫的铃铛》故事,让学生完成三步骤: 步骤一:找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步骤二:找出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

五、欣赏作品:

1、课件展示几个连环画作品,小组总结并发表评论。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准备画什么故事?如何分工?怎样装订? 小组讨论,共同构思、分工。

3、小组创作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对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可多给与提问作答的机会,且最好安排在小组讨论及已有同学发表意见后,以鼓励参与、增强自信。3.教师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鼓励学生为主。)

七、课后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清洁课桌及卫生。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么? 【作业设计】

篇3: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篇4:三年级上册美术连环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篇5: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欣赏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心理学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房间、会亮的灯;

(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视觉效果,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

(2)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尝试过程中体验黑白对称图形组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中插图,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博采众长,从作品表现产生的效果将它们进行归类,进一步体验到黑白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3、归纳总结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出示课件):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如变化的脸、一家三口等。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如人像与杯、皇后与卫士、女人与狗等。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如象与羊、埃舍尔的变换等。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如中国汉代装饰纹样等。

[设计意图:通过二次欣赏,让学生加深理解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进一步认识黑白图形在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美感。]

三、欣赏评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设计意图:在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表现不同的黑白图形。]

四、创作表现:

1、用绘画或剪纸等形式表现黑与白的正负形。

要求:(1)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2)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2、学生进行临摹或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处理学生呈现的问题,发现与众不同的作品。

五、评价小结:

1、作品展示与交流: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或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说说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和喜欢的理由。

(3)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说说自己这幅画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4)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成功之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课堂小结:

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地方有疑问?

六、课后拓展: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创作一幅黑白漫画,注意体现作品的形式美。

篇6: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十五、小旗手课时安排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副棋。

过程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爱玩棋吗?

你们所玩棋的名称叫什么?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制作一副新奇的棋,出示个学生,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

二、体验探究:

(一)玩棋

1、教师说游戏规则,请几名同学到前面来和老师下棋。

2、教师介绍一些国际象棋大师,比如中国的谢军。讲关于下棋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棋的制作方法:

1、欣赏课本中的游艺图,说说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不同?

2制作游艺棋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每人提出一个设想,并勾画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如果采用个人制作的形式,则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如果采用小组分工的形式可以大家共同筛选设计方案,协调安排,共同分工制作。

3、可以是平面绘画也可以是立体作品。

4、还可以想象更多的制作方法,如全班同学在操场上用粉笔来制作一副大棋,同学们可以当棋子,大家共同来我玩下棋的游戏,这样的方式既健身,又益智。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教师随时提醒学生协调好合作关系。

2、作品制作完成后从中体验玩棋带来的快乐。

四、展示作品:

让学生将自己有特色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并谈一谈玩棋的感受和收获。

学生:爱玩!

学生:军棋、象棋、跳棋、五子棋――――――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补充。

学生观察老师做的棋,自由说出区别。

学生自由到前面来下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由讨论并说出自己知道的象棋大师。讲知道的小故事。

学生自由制作游艺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制作立体或平面的均可。

小组合作时要协调安排,共同制作。

学生在玩棋的过程中都很投入,也很开心。

通过欣赏范例,激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一副新颖别致的棋的愿望。

通过介绍一些国际象棋大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游艺图,并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区别,可以先小组讨论。

为学生提供多种棋的玩法。

篇7: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学具:课本,白纸,铅笔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强调课堂学习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熟悉本学期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学

1、师生问好

2、强调新学期的课堂学习行为规范

二、启学

1、请同学们把教材从头到尾翻阅一遍,了解本学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

2、请部分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课本中的哪一课?为什么?

3、每位同学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课选出来,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4、分组讨论:对今后的美术课堂和老师有什么好的希望或者建议?

5、学生举手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进行交流,或者采用其他形式课下交流

6、欣赏名画作品: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

7、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欣赏,了解作品的创作时间,背景,以及所要表现的主题,帮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展学

请学生自由讨论,对作品加以欣赏交流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我的小天地 课时:2 教具:作品图例

学具:白纸,铅笔,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学目的:根据记忆画出自己的小天地,或者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居室 教学重点:观察回忆自己的小天地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喜欢的居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吗?{有,没有}

2、想不想拥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天地呢?{想}

3、今天就来说说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吧!

二、启学

1、回忆自己的小居室有什么特点

2、分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小居室

3、小组派代表,说给全班同学们听一听

4、评一评,谁的小天地最好?(好不好都不要紧,我们可以自己来设计)

5、说说自己的居室还有什么希望改进的地方吗?

三、展学

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自己的小天地,或者自己设计(铅笔稿)第二课时

1、涂色

2、展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民间面塑 课时:2 教具:面泥,剪刀,牙签 学具:同上

教学目的:时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艺术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学

1、展示面人

2、板书课题

二、启学

1、欣赏录像:民间艺术家的作品

2、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简单介绍,渗透人文知识

4、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5、面塑的艺术风格:南方派和北方派

6、特点:南方派:精秀优美,北方派:小巧玲珑

7、代表人物:“面人汤”:汤子博,“面人郎”:郎绍安

8、面塑的工艺类型:“粗,细”两大类。粗者多为街头艺人所作,细者则为专业艺术家作品

三、展学

学生自主交流评述面塑作品,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学

1、请同学说说你想用彩面去塑造什么?

2、导入问题:怎样动手呢?

二、启学

1、请大家把彩面拿在手里感受一下,与橡皮泥有什么不同?

2、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想可以用那些手段来造型

3、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是你不知道怎么做的?

4、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做哪些特殊的装饰。(重点放在动物表现手法上)

5、教师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6、板书:形象概括,夸张,特征突出

三、展学

1、学生自由创作或分小组创作

2、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欣赏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冰棒棍玩具 课时:2 教具:冰棒棍,彩纸,彩笔,胶水,大头针,剪刀 学具:同上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利用冰棒棍制作动物,人物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作品的新奇,牢固,美观,生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说一说,你喜欢什么玩具?

2、板书课题

二、启学

1、自己玩一玩桌上的冰棒棍,看看能不能把它变成玩具?

2、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冰棒棍进行组合,说说组合后的冰棒棍有什么特点

3、你能变出多少种组合

4、提出探究问题:(通过实物和课件进行研究)

5、从造型上看,这些冰棒棍玩具有什么不同?

6、从颜色上看,这些冰棒棍玩具有什么特点?

7、玩一玩,想一想,开合的冰棒棍玩具像什么?

8、这些冰棒棍玩具使用了哪些制作方法?可以用那些材料来进行制作?

9、怎样才能将冰棒棍制成活动的玩具?

10、用课件演示冰棒棍的制作方法,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三、展学

1、分组设计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

4、组织学生评价

5、拓展:能不能用其他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造型奇特的玩具?学生发表想法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植物子粒拼图 课时:2 教具:图例

学具:白纸,胶水,植物子粒

教学目的:了解用植物子粒的色彩和适合设计稿各部分大小的籽粒拼摆、粘贴图形的方法,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选择,进行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利用植物子粒拼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作品的新颖,生动,富于美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

2、板书课题

二、启学

1、展示不同大小的植物子粒,问:你能说出这些植物子粒的名称吗?

2、问: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子粒?能不能把它变成一幅画呢?

3、探究学习,通过教材中的作品或实物作品进行研究

A、分析教材中的植物子粒拼图,说说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哪些内容? B、从造型上分析这些作品抓住了动物的那些特征 C、从颜色上分析这些作品有哪些特点

D、说说这些作品用了哪些植物子粒?如何用这些植物子粒来进行创作? E、你将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这些植物子粒创造出更精美的作品?

4、运用课件演示拼图的制作方法

三、展学

1、互相说说准备怎样利用植物子粒来进行创作 第二课时:

2、自选合作伙伴,进行创作

3、展示学生作品,互相欣赏

4、组织评价

5、谈自己在拼图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6、拓展:说说还有哪些天然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工艺作品和绘画作品?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面具 课时:2 教具:面具,课件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种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教学难点: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展示多种材料制作的面具:知道它叫什么吗?能做什么用?

2、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戴上面具,做一个动作

3、板书课题

二、启学

1、古今中外有很多不同的面具,你想了解吗?

2、看课件,提出问题:这些面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共同特点:手法夸张,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问: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那部分用得比较巧妙?

5、分组讨论:分析学生作品材料的选择运用,如何进行夸张表现?

6、讨论本组面具的设计 第二课时

三、展学

1、布置作业

2、分小组合作

3、集体展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红色的画 课时:2 教具:范画

学具:白纸,彩笔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感知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以红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欣赏自然风光,居室环境,人物服饰等图片

3、提出问题:我们的环境是绚丽多彩的,这中间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要一起研究色彩的问题

二、启学

1、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谈感受

2、解决的问题:(1)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感受色彩使我们的生活变的魅力多彩

3、出示三原色:有三种颜色是其他任何颜色都调和不出来的,他们是红黄蓝,这三种颜色被称之为三原色

4、展示以红色为主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图片的色彩与前面的图片有什么不同?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红色带给我们热烈,喜庆,奔放的美感

6、出示课题

7、展示以红色为主的绘画作品,问:以红色为主的画面,是不是一点其他的颜色也不能用?

8、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是,可以少量的运用

9、看书,问:你认为有哪些内容可以用红色的画面去表现?

三、展学

1、布置作业提出要求: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用铅笔打稿)第二课时

1、涂色

2、小组展示交流

3、集体展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黄色和蓝色的画 课时:2 教具:图片

学具:彩笔,油画棒,白纸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感知和认识黄色和蓝色特有的美感,分别以这两种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和感知黄色蓝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绘画时注意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色彩对比关系以及同类色之间的深浅对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二、启学

1、出示黄色的实物,如麦穗,芒果,树叶等等

2、提出问题,黄色常常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什么?一年四季中那个季节是可以用黄色来表示的?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色带给我们成熟明亮的感觉,黄色代表着秋天,预示着丰收的到来(出示课题)

4、请学生把各种黄颜色的树叶展示出来,问:这些树叶的颜色一样吗?你能从你的颜料盒当中找出类似的颜色吗?(认识各种偏黄的颜色)

5、看书新上以黄色为主的图片和画面,问:这些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用到了哪些不同的黄色?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利用了黄色醒目的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黄色明快温馨的感觉,认识不同深浅的黄颜色及其相邻的颜色,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黄颜色的用途,分析以黄色为主的画面主体和背景深浅的对比关系

7、你打算以什么为内容来表现以黄色为主的画?

三、展学

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2、集体展评 第二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二、启学

1、出示蓝色的实物

2、提出问题,蓝色常常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什么?生活中还会在哪些地方见到蓝色?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蓝色带给我们凉爽洁净的感觉

4、如果用蓝色作为主要颜色画一幅画,画面应该是怎样的呢?(出示课题)

5、看书欣赏以蓝色为主的图片和画面,问:这些画为什么成为蓝色的画?用到了哪些不同的蓝色?

6、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蓝色,认识不同深浅的蓝颜色及其相邻的颜色,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蓝颜色的用途,分析以蓝色为主的画面主体和背景深浅的对比关系

7、你打算以什么为内容来表现以蓝色为主的画?

三、展学

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2、集体展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机器人 课时:2 教具:课件,机器人资料

学具:机器人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目的: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或制作一个机器人

教学重点: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生动的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组织教学

2、板书课题

二、启学

1、组织学生交流机器人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优秀作品

2、回答问题:

(!)为什么叫机器人(2)机器人能做什么?

(3)机器人必须是人的样子吗?(4)机器人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3、组织学生研究,师生共同介绍机器人的资料

4、观看机器人是怎样帮助人来做实的录像片,启发学生思路

5、如果让你制做一个机器人,你想让他帮助人类做什么?

三、展学

1、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个机器人

2、小组交流

3、集体展评 第二课时

1、展示学生作品,说说可以利用那些废旧材料制作机器人

2、用到那些方法?

3、提作业要求:创新设计,巧用材料,分工合作

4、分组合作,教师指导

5、集体展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课题:捏泥巴 课时:2 教具:陶泥,工具,陶艺作品 学具:陶泥,工具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今的陶艺作品,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学

1、课件导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老北京的很多有趣的玩意,仔细观察说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公鸡,兔爷,小泥罐等)

2、引出课题

二、启学

1、师: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泥制作的?

2、生答师总结:泥面具,泥雕塑,泥玩具等

3、看课件:从古到今陶艺的发展历史

4、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做一做?

5、分小组活动:小组组员通过观察触摸不同样式的陶罐,体会他的制作方法,小组合作摹仿制做一个

6、每组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本组使用的制作方法,展示本组的作品,大家讨论这种方法好不好?其他同学大胆的给予评价

7、教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评述并进行示范制作:示范捏泥的手法:揉,捏,搓,并将各种基本形组合成奇异的造型(重点演示泥巴与泥巴之间的连接方法:你和你之间先用竹签画上交叉的纹路,在涂上泥浆,将两部分粘贴好)

三、展学

1、讲女娲造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时

2、学生分组制作完成

3、展示作品,集体评议:创意,技法,功能

4、说说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学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心得

第10课 童年

教学目标:

1、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材料:童年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彩色纸等。教学过程:

一、激学

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品,给同桌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请一两名学生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二、启学

1、我们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大家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2、艺术家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童年生活景象。初步欣赏: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分组,定组长,按要求分组讨论)

3、艺术形式重点引导: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比较作品。

4、通过欣赏、讨论、表演等活动,你都学到了哪些美术知识?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5、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展学

四、小结

第11课 怪兽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怪兽的设计、表现及材料的巧妙利用。

教、学具:有关怪兽的资料,彩纸、生活中的废弃物等。教学过程: 一. 激学

展示课前搜集的怪兽图片,请学生观察思考,问:你看到它有什么感受?它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吗?你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课题)二. 启学 1. 讨论。你还了解哪些不同的怪兽?这些怪兽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你知道它为什么这样设计吗?它有什么作用?你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艺术品有什么感受? 2. 学生研讨书中学生设计的怪兽有什么特点?都用了什么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师范制作方法。

3. 各小组自编一个有关怪兽的小故事,分工制作道具。4. 学生分小组研究、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三. 展学

各小组分别进行表演,互相评价。

四、小结

第12课 连环画

教学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教、学具: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一. 激学

创设情境:教师讲《乌鸦和狐狸》的小故事,问:如果把这个故事画下来再给大家讲,你们觉得怎样?请欣赏书P27中《乌鸦和狐狸》的连环画。问:你觉得这样的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画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二. 启学

1. 你们感觉这样的画怎样?(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有些画色漂亮,让人喜欢)2. 为什么能让你喜欢?

3. 你知道这些都叫什么画?师生总结连环画特点。4. 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你是通过哪些形象看出来的? 5. 你能编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吗?请你选择一个有意思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如果把它画成连环画,可以分成几幅画表现?如何分?

6. 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点?封面应该有哪些内容? 7.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三. 展学

总结作业情况,在班级里中展览,供大家欣赏。

四、小结

第13课 对印版画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学习对印版画不同表现方式。

2. 小组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锻炼,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感受、分析、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对印版画是造型表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简单的对印技巧并创造性的表达。教学难点:如何巧妙的将印好的画面进行新的创意。

教、学具:水粉颜料、印制纸张、调色盘、毛笔或水粉笔。教学过程:

一、激学

小游戏“找茬”: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你能在一分钟内找出它们哪里不同吗?

二、启学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刚才的游戏有点像,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

2、小组研究这些画面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仔细观察步骤图,讨论一下:这些有趣的画面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是先画相同的部分还是先画不同的部分?

4、相同的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要想印得清晰、完整要注意些什么?

5、这样“大同”而“小异”的画面与完全相同的两幅画相比,好在哪里?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四、展学

五、小结

第14课 爬升玩具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升玩具的制作方法。

2、进行爬升玩具的创作和设计。

3、感受爬升玩具的创作、设计、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选择材料、色彩进行创作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爬升玩具的创作、设计。教学难点:作品的新颖,制作的精美、实用。学习材料:小纸筒或塑料瓶或厚纸卷、彩色纸,绳 教学过程:

一、激学

说说自己玩过的可以飞起来、升上去的玩具。

二、启学

1、教师展示一个爬升玩具实物,提问:你知道它怎样玩吗?

2、翻开书P30、31,研究一下爬升玩具可以用哪些形象进行设计。

3、爬升玩具的材料有什么特点?

4、说说制作爬升玩具的步骤和方法。

5、布置作业要求:设计新颖、美观实用。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学:游戏活动。

五、小结

第15课 彩墨游戏

教学目标:

简单了解彩墨画是绘画形式之一,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绘画用具。游戏中感受,进行简单彩墨画笔法的基本练习。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彩墨画的特点,感受彩墨画的乐趣,在彩墨游戏中发现偶然现象和以外效果,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教学难点:笔上水分的多少与不同的变化。

学习材料:国画用具 图片 水彩色或国画色 墨 生宣纸 教学过程:

一、激学

组织学生认识用具:毛笔、颜色、墨、生宣纸。

二、启学

1、请你用毛笔蘸上不同的颜色和墨在图画纸上画两笔,同样方法在生宣纸上画两笔。

2、组织讨论、解答问题:发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问题?

3、组织游戏活动:随意动手画一幅画。

4、带领学生体验几种墨色变化:干湿变化、浓淡变化。找一找你的画中的这两种现象。

5、看书中作品,分析技法。

6、简单介绍什么是中国画,认识几位国画艺术家。

7、教师归纳:黑乎乎的墨在宣纸上会变戏法,毛笔上多一些水就会出现淡漠的效果,少一些水就是浓墨的效果,彩墨合用就更好看了。

8、请你自画一幅彩墨画。

六、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

七、展学:彩墨天地

八、课后小结

第16课 身边的设计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

2、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3、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让学生认识到美妙的多彩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更精彩,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2、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进行描述。

3、能将本课所学习的设计知识(意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学习材料:图片资料、日常用品等。教学过程:

一、激学

1、出示球形灯具,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你喜欢这个设计吗?

2、像这样设计巧妙、美观而实用的艺术品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和欣赏〈身边的设计艺术〉。

二、启学

1、出示家具设计图片。(达利矮桌:一只穿着高跟鞋的脚是桌子腿,一只手脱着桌子面,设计的巧妙在于不仅外形新颖,脚和手臂也是重要的支撑点。)这是艺术大师达利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需要设计师具有丰富想象力。

2、哪些部分是经过艺术家精心设计的?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设计师是根据高跟鞋的外形来设计椅子的,想象一下椅子还能设计成什么样子?

3、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设计。不同的设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好。翻开书,看一看书中几组日常用品——书包、水壶、铅笔盒、礼品包装盒等,交流提示:我介绍的是,它的外形是,它的颜色是,它的功能是,我因为 特别喜欢它。

4、我们身边的艺术设计既漂亮又实用,这些设计吸引了不同的人。出示几块窗帘图片为自己和父母各选一个窗帘,并说说为什么这么选。

5、你在生活中碰到哪些生活用品用起来不方便?有没有办法改善?你能否将身边的事物变的更好看?

三、展学

小型拍卖会:学生用手中的小星星竞拍自己喜欢的设计,并从颜色、外形、功能等方面谈谈选择的原因。

四、拓展。

五、课后小结。

第17课 电脑美术——一个新伙伴

教学目标:认识电脑美术的特点,感受电脑美术独特的魅力。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电脑美术既是一种独特的美术创作方法,又是帮助我们学习美术的助手。

教学难点:电脑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思路与一般美术创作形式的差异。一般美术创作都要从无到有,从一张白纸开始,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电脑美术允许使用各种图片资料作为基础进行创作,可以不考虑美术的一些技能技巧,独特新奇的想象非常重要。

教学用具:略 教学过程:

一、激学

请同学们说说并演示自己知道和掌握的电脑知识与操作技能技巧,特别是与电脑美术有关的各个方面。

二、启学

1、结合教材进行欣赏,并由教师和已了解电脑美术的同学一边演示一边欣赏。

2、讲解并示范电脑绘画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注意电子画笔与一般绘画用笔的区别。

3、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自由创作。完全可以是无主题、无想法的涂鸦,以感受电脑美术为目的。

三、展学

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课后小结

第18课 各种各样的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了解鞋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鞋的文化背景,了解各种各样鞋的结构和款式,感受鞋的装饰美。学习用彩纸或各种材料设计制作“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作品的评价方法,创新使用材料设计制作,体现审美性和实用性。学习材料:各种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学

观看课件了解:

1、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鞋。

2、不同地区的鞋有不同的特点。

3、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款式。

4、鞋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5、不同材料的鞋。

二、启学

1、组织小组交流。结合书P38、39、40页中作品,分析回答书上的问题。

2、说说你的鞋属于哪一类:运动鞋、男鞋、女鞋、童鞋、皮鞋、布鞋。

3、分析鞋的结构。

4、分析鞋的装饰。

5、教师示范制作步骤:A、设计图纸 B、制作鞋底 C、制作鞋面 D、面与底连接 E、鞋的装饰

6、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三、展学

组织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鞋,展示介绍作品。

篇8:连环画与新中国大众美术教育

1949年-1965年间,政府把发展新连环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其间共出版了一万多种连环画,总印数2.6亿册,规模空前。到1963年举办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时,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和发行已完全被纳入到社会主义美术体制之中,使连环画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通过紧密配合像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婚姻法、增产节约、爱国卫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争取与保卫世界和平等运动的政治活动,创作出大量广受欢迎的连环画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规模群众性的连环画创作以艺术的普及来唤起了群众的革命热情,标志着那一时期大众美术教育的突出表现。

“文革”爆发后,林彪委托江青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否定了30年代的文艺工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艺事业,政治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样板戏连环画”成为“文革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环画由“三结合”创作组按照“高大全”、“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进行创作,“三结合”创作组是由指挥者(领导)、名义上的创作主人(工农兵)、技术提供者(作品的真正执笔者)组成,大批的专业美术工作者奔赴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美术普及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群众直接参与到美术创作中来,农民以自己的双手美化家园,以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朴素的审美理想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肯定。

“文革”结束,大众美术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系统批判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路线,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政策做出了调整: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属于人民”;把“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调整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调整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标准;强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一切工作指针的同时,宣布把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作为根本性的方针。新的文艺政策体现出国家对艺术规律的尊重,艺术家的主体性和个性精神得到认可和尊重,艺术摆脱了直接的行政干涉,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全国各地几乎都建立或扩大了连环画出版业务。1983年5月在湖北襄樊召开的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大会,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出版社、一些美协分会以及各地连环画工作者代表109人参加。连环画覆盖了中国农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人得以欣赏这种便捷的艺术。发行方面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的格局。参与连环画出版的除了以前的各省人民社、人美社、少年儿童社等国家出版机构之外,还有很多地方的出版社参与竞争,如宝文堂书店、中州书画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曲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等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加速了连环画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通。成千上万的专业和业余画家投身连环画坛,勤奋创作,产生了无数优秀作品。专业美术院校、文化馆和出版社组织开办了各类连环画学习班,使绘画技艺迅速普及;名家连环画创作成果及时面市,成为另一种传播绘画技艺的便捷方式,想学画者不必登门求教,研究名家的作品,便可取得真经。如《山乡巨变》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之长期以来不但成为连环画学徒入门的必读范本,而且成为学习中国人物、山水画的“画谱”,在国画界的影响并不亚于《芥子园》、《三希堂》。连环画是一所大学校,专家锻炼成了多面手,年轻人成了专家。连环画普及美术之功,永诏史册。

然而,随着经济大潮的推动,科技的进步,新文艺形式的出现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1985年前后,美术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教育功能被忽视。连环画艺术面临新型图像信息传媒的挑战和挤压,很多连环画创作者尝试新的转型,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手法的采用上,很多作者不再以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如何“自我表现”;在形式探索上,不再紧扣内容、采用易于为群众理解的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艺术而艺术,娱乐大众成为终极追求,大众美术教育缺失。所以,尽管在1985年文化部批准成立了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但从这时开始,连环画的发展已经走入低谷。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约三千种,印数8.1亿册,但大多数成了积压品,64开通行本每种发行量由十几万、几十万册骤降到万余册、几千册。许多选题因征订数过低而搁浅,有的订数连最低的开机印数都达不到。1986年全国连环画出版总量下降至1.3亿册,1987年再降至7000万册,1991年下降到了50种,几百万册,即便降价也无法销售。《故事画报》停办,《富春江画报》改刊,连环画编创出版渐趋萎缩。

上一篇:中学招生简章范文下一篇:乡绩效考核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