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办公室

2024-04-15

读书沙龙办公室(通用9篇)

篇1:读书沙龙办公室

亲爱的党员老师们:

大家好!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支部开展了“书香支部”的创建活动。我们的活动主题是“好书共荐共享,合力共育书香”,党支部向大家推荐了必读书目《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师的诗意人生与专业成长》,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了其它一些书目。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充实富有、多姿多彩,飘溢着浓郁的清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交流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的快乐。

首先我们请孙校长和大家交流读《名校长成长轨迹》有感。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她的人格魅力、善于学习和思考、创新精神对教育教学的令我们非常佩服,她带领我们实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位名副其实的名校长。

心灵徜徉书海,书香浸润校园。我们听一听马丽霞老师是如何用《魅力教师的修炼》一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读书启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我们把掌声送给美丽、有能力、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的的马老师。

下面张振环老师和大家交流的是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很感动张老师能诗意地生活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在这个岗位上诗意地成长,愿张老师的课堂充满温暖,生活充满诗意,那张老师的的学生充满快乐。

一个良好习惯能塑造孩子美好未来。下面和大家交流的是姚宁宁老师,题目 是《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下面和大家交流的是张荣老师,题目《凝视那双眼睛》。

刘媛老师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为做好妈妈好老师努力奋斗》。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让我们用先进的理念引导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把我们的生活做成酒心巧克力,让孩子甜蜜度过美好童年。

刚才几位老师的精彩发言,给我们一个比书海更广阔的心灵空间。阅读,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涵融入我们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和着美好的音乐畅所欲言,说出我们心中的感言:

共同朗诵《书的旋律》

让我们“争创书香支部,争做书香党员”,让读书成为全体党员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种工作常态。让我们行进在读书的路上,一路欣赏,一路收获!

阅读是一种精神探险。

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书犹如阳光和空气,不可缺少。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我们行进在读书的路上,一路欣赏,一路收获!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篇2:读书沙龙办公室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

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

以书为伴,让我们更加心神平和,气息芳华。为了让大家读更多的书,读更好的书,同时也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我校“奎文读书沙龙”在这个菊花飘香的季节里应运而生。

读书沙龙对于我们桂林路小学的教师来说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彰显出意想不到的勃勃生机。在这里,诚挚的希望我们桂小的老师们拿出勇气,勇敢地走上台来,畅谈教育理想,抒发心灵感言,让我们在感动、温馨、激励中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今天,我们桂林路小学“奎文”读书沙龙正式启动,并开展第一次活动,随后,几位教师将登台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

首先请孙校长为“桂奎文”读书沙龙启动仪式致词。大家欢迎。

俗话说:“文由心生”、“文以言志”。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怀的写真,字字句句凝聚着点点心血。交流时,我们要以饱满的情绪用心颂读。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给听者以回味思考的余地。每一位教师交流结束的时候,我们听者应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的交流顺序是一、二、三、四、五、六年级组。

结束语:

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

读书能积淀学养,激动思考,指点迷津。

让我们在这孕育生机的季里,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始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智慧,我们的教育将一路书香,我们的生命将更加厚重深沉。

各位老师,本期沙龙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书香流韵”教师(音乐伴奏:高山流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以书为伴,让我们更加心神平和,气息芳华。

下面就先有请谭校长为我们做精彩的好书推荐的发言,大家欢迎。感谢谭校长精彩的发言!

下面再有请陈校长做精彩发言,大家欢迎。

下面时间就请老师们按照我们的发言顺序畅所欲言,感受分享的快乐和幸福。再次友情提示,每人发言不要超过5分钟。

下面请谭校长为我们这次活动作总结发言。

水韵悠悠,成万道清泉,浇灌祖国希望的花朵;书香脉脉,成一派正气,涵养孙小俊美的少年。真心似水,醉心读书,喜看孙小教师激流勇进;大爱如歌,酷爱钻研,展望魅力校园更上层楼。奎文区孙家小学“书香流韵”读书沙龙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光临。

篇3:读书沙龙办公室

第一模块:书韵留香,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自己

程谊飞: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很多人都在探讨的话题。还记得大学时, 我的舍友说过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既然我们成不了美女, 就让我们成为气质型女人。让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吧!”的确,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过去, 我一直忙于工作, 整天起早贪黑, 与学生摸爬滚打, 累得腰酸背痛, 感觉自己就像个消防员, 每天忙着奔赴各个火场。可结果呢?班级还是乱糟糟的, 学生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这让我很苦恼, 很困惑。直到有一天, 我读了梅洪建老师的专著《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我一下子明白了:不读书, 就是瞎忙活!

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书作垫脚石, 我们可以攀得更高。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给学生一桶水, 教师得有生生不息的奔河。那么我们如何让这奔河源远流长呢?我们要读书, 不停地读书, 将我们的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

当我们讲《黄继光》时, 我们需要“抗美援朝”的资料;当我们讲《美丽的小兴安岭》时, 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能让我们更好地开展类比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更能让我们汲取前辈们的教学理念,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还记得最开始当班主任时, 我被班级管理的琐碎工作搞得焦头烂额, 而如何给学生上好课, 让学生乐于学习成了我要解决的难题。这时候, 书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魏书生老师的教育著作中, 我看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在魏老师的班级,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事做, 每个学生都负责班级管理的某一方面, 在魏老师的调动下, 学生不仅学会了管理班级, 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我在班级成立了学习小组、卫生小组等,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孩子们觉得新奇, 也乐于尝试这种做法。渐渐地, 很多事情, 例如穿校服、个人卫生等方面我几乎不用插手了, 而学生们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书本的力量, 也许我们没有和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但是通过书籍架起的桥梁, 我们可以向古今中外的名师大家学习, 从而提升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当下, 精彩的电视剧、诱人的智能机可能会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但这些快餐式的东西充饥尚可, 真正把它们作为精神食粮可能会有失偏颇, 无法去体会精神世界的纯净。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书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原来书中不只有黄金屋, 不只有颜如玉, 更有心灵的净土, 教学的宝库。静静品读能带给我们更加美好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吴超:刚工作时, 我也是一个瞎忙的老师。直到做了妈妈, 我才愈发地感觉到, 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读书让自己不再瞎忙, 让自己找到了工作的捷径, 提高了育人的效度。

为了做个好妈妈, 我从最初的《怀孕指南》到《0-3 岁幼儿的喂养》, 再到孩子叛逆期的《好妈妈不吼不叫》……在这几年中不经意的收获不仅仅是专业的育儿知识, 还有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孩子从小就爱读书, 最初我只是在买书的同时给他买一些适合他的卡片、故事, 经常在他旁边看书。孩子8 个月大的时候, 就可以无意识翻看颜色鲜艳的卡片, 渐渐地, 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和车有关的图书, 到1岁会讲话时他就可以准确说出车的标志、种类;2 岁的时候, 他能讲一些小故事, 虽然还不是很完整, 但是我想, 这些都是和读书分不开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点都没错, 在我的影响下, 现在他已经可以自行阅读一些小故事了, 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阅读一些小文章。我们会将这种阅读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读书的习惯不仅影响着我的孩子, 也影响着我的学生, 为了让他们爱上阅读, 我每天都会为他们读喜欢的故事、儿歌, 让他们学会倾听。经过一段时间, 孩子们就会自己复述故事了。为了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 我每个月都会更换图书。图书都是我和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 现在已经有孩子可以创编小故事了。在活动安排上, 我也会有针对性地策划故事表演、情景剧表演等, 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平台, 让孩子们不断成长。

人们常说, 教师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我想说, 教师是影响身边人的事业。我读书, 影响了我的孩子和学生, 他们又会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中国梦、读书梦的实现, 还会远吗?

主持人:瞎忙, 是教师从教的必修课, 而不再瞎忙, 则是一些教师的结业课。看来, 程谊飞老师和吴超老师都已经结业了。梅洪建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我们都有必要读一读, 书中说:“如果学生是种子, 班主任不应该是大树, 而应该是土地, 虽然我不知道长成怎样好, 但我知道向上长没有错。”

第二模块:品味书香, 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郑雪娇:说到读书, 我想起了胡适先生在上海青年会发表的《为什么读书》的演讲, 他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第一, 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是一种记录。第二, 为要读书而读书, 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应付环境, 并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那么, 我为什么读书呢?

为了孩子们而读书。我的读书观是在消遣时间中形成的。四年前, 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弟弟的孩子交由我来管理, 我的儿子也读一年级了。我爱玩手机游戏, 每次我玩游戏的时候, 孩子们就会说:“大人多好,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还能玩手机……”听了孩子的话, 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做了影响孩子心态的事!于是我改玩手机游戏为读电子书。《不打不骂做个好家长》净化了我的心, 要说我对侄子的耐心还得益于它。莫言的《檀香刑》和《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社会良知觉醒……我随便地读着, 只想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记得那天侄子问我:“你知道写三毛的书吗?”我说:“除了《三毛流浪记》, 还能有别的?”儿子说:“当然, 还有《三毛旅游记》《三毛从军记》《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嘿!看来无用的漫画也能增长知识呀, 我心里对他们有了一丝佩服。

为了专业成长而读书。2014 年, 我校研发了《教师专业成长手册》, 这里面有个板块是读书笔记, 要求读有用的书。我想:什么才是有用的书?推敲中我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100 个教育建议》。接着, 校长又介绍给大家几本好书———雷夫的《56 号教室的奇迹》, 吴非老师的《上着上着, 老师就不见了》……读了这些书之后, 我懂得了教育的渴求, 读书是教师的需要。看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后, 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我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 厚实精神的底色。”

为了语文课堂而读书。多读书一定能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 我从没怀疑过。但是实际行动被懒惰冲淡是常有的事。那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 我顺势讲到了莫言的《我的老师》:“当所有的老师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 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 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 这件事, 我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感动不已。”我还讲了《蛙》《檀香刑》……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亢奋, 一方面因为课文中的老师们, 另一方面也因为我这个语文老师讲了这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为了我的语文课堂, 我开始阅读李镇西的《民主教学》, 韩军的《现代语文》, 赵谦翔的《绿色语文》。

现在你要问我为什么读书, 我会说:“为了‘未了’的修行。”且不说书籍负载着多少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至少书看多了, 在文化里浸润的时间长了, 积淀厚实了, 便会透出一股子书卷气, 这种气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张旭:如果纸质阅读是主食, 那么电子阅读就是副食。一个人如果想身体健康, 主食不可少, 副食也不可或缺。电子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需品, 因为我们已经走进了“互联网+”时代。

电子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价格便宜、内容丰富、存储量大等优点, 比如说我们使用数字移动阅读器, 就可从馆藏的10 万种、24 万册电子图书中选择下载阅读内容, “搬走”整个图书馆也不在话下。正因为如此, 我喜欢上了电子阅读。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畅销书籍, 如《第56 号教室的奇迹》《希望教室》《班主任兵法》等。我阅读的时间也是比较零碎的, 睡觉前看一看, 中午休息读一读, 没事时候瞧一瞧……它填补了我的空闲时间, 让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我通过手机注册了“一点资讯”, 订阅了热点、为人处世、课堂教学、教师、笑话菌等内容。点到哪里学到哪里, 教育教学前沿及动态更能够早知道。

电子阅读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能够追赶教育时代潮流。徐校长在成都学习汇报会上说了“2015 教育热词”, 有互联网+、APP、活动树、创客教学、翻转课堂等。有些词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很是好奇。于是就上网搜了一下, 进行了认真研究。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不学习真的就out了。“互联网+ 教育= 智慧课堂”理论的提出, 必将把教育带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可能用东方红卫星实现同步备课、上课的网校学习, 但完全可以结合校情优化自己的课堂。

毋庸置疑, 教育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既然我们无法阻挡网络进入教育领域, 不如主动去迎接这伟大的教育变革;既然传统教育的围墙已经不在, 与其在困惑中阻拦, 不如在适应中融入。就让我们一起进行电子阅读, 融入智慧课堂的实践洪流中吧!

主持人:教师好好学习, 学生天天向上, 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进步, 是一件多么幸福和美丽的画卷啊!读书, 不仅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还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三模块:溢满书香, 做最好的自己

王英伟:儿时的阅读起源于小人书, 虽然内容不够细腻, 却让小小的我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长大后, 阅读的欲望一发不可收, 其中大学期间阅读量最大, 涉猎最广, 开阔了视野, 启迪了思维, 也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后, 有一段时间我不再读书, 那时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足够应付初中的小孩儿了。可几年后我惊讶地发现, 我已经落伍了, 知识的更新换代太快了!于是我重拾书本, 关注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前沿科学, 关注化学发展的新方向, 慢慢地, 我又找回了自信和前进的方向, 也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近三年来, 学校大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让我从专业阅读走向了名著阅读, 让我对读书有了如饥似渴的感觉, 越发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犹如井底之蛙。《第56 号教室的奇迹》呈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 雷夫老师独特的育人方法震撼了我的心灵, 让我瞬间觉醒。

学习雷夫老师的“坚持”。雷夫老师之所以成功, 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创造力, 懂得多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而是因为他能坚持将浅显易懂的教育理念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落到实处。在“点亮一盏有故障的酒精灯”中, 虽然没有让孩子明白一个化学原理, 却通过排除一个小小障碍, 让小姑娘明白了不放弃就有希望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啊:没有把学生教育好, 不是失败, 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是失败。

学习雷夫老师的“睿智”。雷夫班上的孩子会主动学习, 因为他在教学生每项技能之前, 都要告诉他们原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掌握这项技能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帮助。孩子们明白:学习是生存的需要。他说:“只有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学生才会努力地学。”例如, 他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给他们发“工资”, 然后再收取租金。想想我的化学课, 过去为教课而教课, 现在我的教学会与学生的生存巧妙联系在一起。

学习雷夫老师的“信任”。“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像魔咒一样困扰着我们。但雷夫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说:“我不认为我能教好所有学生, 但我会努力教好每一名学生, 但有的学生是教不好的, 就像大夫拯救不了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面对学困生, 我们有时会束手无策。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全力以赴, 不抛弃不放弃, 静待花开。正如雷夫所言: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的责任, 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读书, 我还在路上。

刘宁:我平时比较关注高考改革, 因为高考改革后, 基础教育必然会跟着改。前几天, 我在网上看到了《2017 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的消息, 语文分数将增至180 分, 由于难度加大, “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于是, 很多专家说“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

毋庸置疑, 语文得高分的致胜法宝是阅读。在阅读上下工夫看似不能立竿见影, 实则功效最长久;看似走了一条弯路, 实则是一条捷径。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底线, 语文课实质上就是阅读课, 抓住了阅读, 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而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教师的示范引领对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社团活动会点燃学生阅读激情, 容易引发“蝴蝶效应”。

当我沉浸在书海中时, 我的行为也影响了学生。在徐校长的帮助下, 大美文学社团应运而生了。两年来, 我们利用每周四第六节课进行社团活动, 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写作经验, 课下我们在QQ群里天马行空地交谈。文学社团的学生已在各报刊上发表了50 余篇文章……

我班上的学生爱读书, 同事们都说像我。的确如此, 在我的班级里, 很多学生都手不释卷, 书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 看到这样的情景, 我非常欣慰。

“方向对了, 抬脚就是进步。”我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更有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我也感悟到, 身教胜于言传, 只有教师读书, 学生才能读书。因此, 我愿做读书活动的星火, 期待更多人和我一起去燎原。

李亚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这句大家熟知的名言告诉我们, 读书, 是心灵的旅行。

读书, 让我找到了自信。叶澜教授说:“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多么重要啊!而写作是促进教师深度反思的最好办法。写作源于生活, 那么, 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身边时时都有教育教学故事发生, 处处都有可供探讨的教育话题。为什么我在拜读别人的文章时, 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其实类似的事件在我身上也发生过, 为什么我不能把它写出来呢?于是我产生了写文章的冲动。

记得那年我担任八年级的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 我遇到了一个特别刺手的问题, 恰巧我在一本教育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了相似的内容, 这让我眼前一亮。我如获至宝, 反复读了好多遍, 然后认真分析了我遇到的问题, 结合书中的理论, 因地制宜, 制订了解决方案并实施。一段时间后, 效果真的很好!于是我趁热打铁地把自己的做法与读过的理论对接, 就这样, 我的第一篇短文《如何教育“四大女侠”》发表在了《黑龙江教育》上, 我非常欣喜。从此, 我更加认真地读书, 并且边读书、边实践, 再反思、总结, 写成随笔、叙事和反思, 陆续在《黑龙江教育》《德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读书, 让我体验到了发表文章的乐趣, 也让我了增强了自信。

读书让我拥有了更平和的心态, 让我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几年前, 我遇到了人生中较大的一次波折, 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挫败感。我一度十分消沉, 认为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有一天, 我在网上看到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一本好书, 书名是《做最好的自己》, 旨在帮助中国大学生走出“成功一元化”的误区, 他的观点和对成功的认识深深影响了我, 使我很快走出了困惑和迷茫, 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 重新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其中的几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愿与大家分享:“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反对片面;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学习积累经验;用自觉端正态度;用真心追随智慧”。

读书能净化心灵, 帮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

主持人结束语: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让我们在阅读中充实自己, 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那份宁静, 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享受快乐幸福的人生。真诚地希望读书沙龙活动能够再次点燃我们的读书热情, 也真诚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教师能够站在这样的平台上, 尽情地诉说读书的幸福!

篇4:建议兴办“读书沙龙”

我是一名学航空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偏爱社会科学,故《读书》成了我最偏爱的朋友之一。

我每次拜阅《读书》后,总有许多想法——就象它每次亦可融释我的许多想法一样——但这并非达成平衡。如读完《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一文后,解开了我读《人论》时的种种疑团,却又对当今世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现象产生迷惘;《订“扬州鹤”》一文在使我懂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乃前人“既富且贵,又作神仙”的理想寻求之余,.又不免面对今日个人的追求如何与古今人类追求契合而惶惑……

所以,窃以为,贵刊倘出面组织“《读书》读者会”或是一“《读书》青年沙龙”,定期定地点聚集些《读书》爱好者,对《读书》中已评或未评过的书刊,对《读书》中的文章及对《读书》刊物本身等话题讨论座谈,实为明智之举。这对于培养《读书》新知,拓宽贵刊前途,也不无益处。组织“沙龙”的经费不必担心,可由会员自筹,每月花几元钱,买进些新思想是人所乐为的。

篇5:读书沙龙教师讲稿

大家好!家庭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不断去揣摩、创造。下面教给家长朋友们四种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恰当地和孩子交谈、和孩子一同活动、适时表扬和奖励、学会向孩子道歉。

一、交谈

家庭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不断去揣摩、创造。下面教给家长朋友们四种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恰当地和孩子交谈、和孩子一同活动、适时表扬和奖励、学会向孩子道歉。

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方式的运用上。一般地说,家长和孩子双方在情绪不佳时,特别是在气头上,不要交谈;在事情的原委还没有搞清楚时,不要交谈;有局外人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请不要做批评性的交谈;在饭桌上,在孩子睡觉前,也不宜做批评性的交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物则诲”,所以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一切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以孩子能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调查式、激励式、严肃批评教育式等都可采用。其中的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交谈,常常是孩子欢迎交谈方式。

二、跟孩子一同活动的艺术

家庭气氛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动,就是创造家庭良好气氛的有效做法之一。在生活中,家长跟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游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蝉鸣,秋季的落叶,寒冬的白雪,对孩子都会有无穷的吸引力。家长掐着时令带孩子郊游,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会带给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唤回家长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共同的心境和语言,使长幼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内容都可以在此时此刻进行。

跟孩子一起去参观游览。假期若能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孩子是最开心的。那些名胜古迹和各种展览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览时,若家长能做精辟的讲解,孩子是最为佩服;如显知识不足,则会迫使家长去翻书查资料,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购物。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跟家长逛商店,顺便要点民爱之物,家长可乘机介绍商品知识,灌输勤俭持家的道理。孩子长大一点了,可以为家、为自己购物,家长陪着当参谋,边买边谈,边看边谈,边走边谈,两代人之间相互没有戒备,是教育的好机会。

跟孩子一起娱乐。晚饭后,节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长,吹拉弹唱,谈天说地,让家庭充满欢乐气氛,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长和孩子共同活动的内容很多,共同活动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沟,融洽感情,寓教于乐活动之中,让家庭教育在欢乐、亲切、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进行。

三、表扬、奖励的艺术

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选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给予表扬、奖励;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虽只是苗头,也可给予表扬、奖励;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表现了勇敢的品质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扬、奖励;孩子获得了光荣称号,父母要给予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家长要把握住表扬、奖励的时机。孩子兴奋起来,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该表扬、奖励的时候要及时,使他们良好的表现得以强化,得以巩固。如果是马后炮,就会削弱激励作用。

再有,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另外,表扬、奖励,家长的态度要真诚,最好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四、向孩子道歉的艺术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会发生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实在也是家教的艺术之一。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是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家长做了错事或错怪了孩子,是应该主动道歉的。这不会影响家长的威信,更不会有损父母的尊严;相反,会给孩子树立有错就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质与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亲近父母;父母的威严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更高,还会使家庭中形成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气氛。

篇6:读书沙龙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协会的名称为“实验小学教师读书沙龙”,简称“实小教师读书沙龙”。

第二条本协会的性质:读书沙龙是由实验小学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的教师参加的,是一个以读书为载体,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接受名师指点,并辐射全体教师的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是培养和造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主阵地。

第三条本协会的宗旨: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遵循优秀教师、名师的成长规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增加教师的知识涵养,重视发挥协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实验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第二章活动

第四条读书沙龙运作的基本方式为集中活动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具体活动的内容有:

1.书目推荐:我们将推荐“教育大家、人文大师、经典名著、语文教学、儿童文学”等好书供大家学习。

2.阅读交流: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自己其他教学研究方面的体会

3.美文朗诵:每学期组织一次诗文朗诵会,雅文共赏。

4.读书论坛:每学期至少为校园网、读书会博客上传一篇原创读书文章。

5.学术沙龙:每个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小型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名家讲座,汇报读书成果。

6.茶色书香:边品茶边交流,茶香中享受读书的惬意。

7.购书活动:学校将为大家提供外出选购书籍的机会,在书海中体验购书的快乐。

第三章会员

第五条本沙龙会员入选的条件为:

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乐于交流,拥护本沙龙章程,愿意履行会员的各项义务。

第六条本沙龙的会员具有下列权利;

(1)有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并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2)有对沙龙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3)学校免费为会员提供沙龙推荐的必读书籍,并且组织会员外出选购书籍;

(4)有在本沙龙内的选举、被选举和表决的权利;

(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七条本沙龙的会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必须自觉参加沙龙组织的活动,不得无故迟到、早退、缺席。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

(2)必须按规定做好参加集体活动的有关准备。特别是在参加专题研讨时,必须提前作好充分准备。

(3)在参加相关研讨活动时,必须认真、积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必须注意对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学教育研究经常总结、及时积累。精心建立和管理好自己的网上博客。

(5)必须自觉接受本沙龙的组织与管理,切实履行章程提出的各项要求。凡违反协会规章制度,不能按时参加本沙龙的活动,不能认真履行会员职责者,将取消会员资格。

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八条成立实验小学读书沙龙理事会

会长:

秘书长:

篇7:读书沙龙活动方案

读书,能放大我们的格局,让人生更有底蕴,让梦想不再遥远。读书让人谦卑,懂得仰望星空和敬畏未知,执着于求索,不断地充盈自己,接受新的挑战。

读书对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读书让人思考,拥有聪慧和独立的思想和个性,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书需要积累和分享。积累是一种态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分享是一种美德,知识因传播而美丽,读书因分享而快乐。

一个企业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阅读水平。

xx集团一直致力于为员工创造健康丰富的人生,倡导人生,行动改变结果,结果改变命运“积累改变”的学习理念,员工读书热情高,求知意识强,争做知识型员工,在集团内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xx集团读书沙龙是经员工自发提议和组织的读书交流平台,旨在通过员工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促进员工共同成长,快速进步,找寻读书的乐趣和真谛。

xx集团读书沙龙是什么?

读书沙龙定义:针对客观材料加以讨论和分享的开放性、学习型组织。

读:广泛吸收、用心总结思考客观材料的过程。

书:有主题、观点、系统的客观材料。

沙龙:对话自我,对话他人,对话作者。

对个人:求知和求真,探索和整合,演讲和口才,成长和提升。

企业:熔炼团队精神,凝聚学习共识,增强成员默契,提振发展信心。

对大众:广播读书理念,营造企业正能量,宣扬集团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尚。

以书会友,共享书香;润泽经典,积淀生命。对xxxx集团读书沙龙热忱欢迎您的加入!

二、活动目的

丰富集团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搭建员工思想交流的平台,营造阅读、思考和相互沟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宣传集团企业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使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和生活乐趣。

三、活动组织

为切实加强读书沙龙活动的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活动打造成集团的特色文化,特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集团重庆总部全体员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行政管理中心,负责活动的组织推广、监督实施等日常事务。

四、活动安排

(一)氛围营造

集团重庆总部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乐读、多读的读书风尚,培养广大员工健康、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营造好学求知的读书氛围。

1.集团行政管理中心在集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载体对读书沙龙活动予以宣传和推广;

2.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调动员工读书的积极性,围绕员工素质提升做好活动动员工作,保证读书沙龙活动顺利开展。

(二)活动时间、地点

集团读书沙龙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时间为月末周三16:00-17:30,地点在集团会议室(或外部书店读书角)。

(三)活动形式

1.读书活动以员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

2.集中学习以员工读书心得宣讲、头脑风暴座谈会等形式交流;

3.读书沙龙上,员工可就某本书读书心得、某个主题,甚至集团某个经营管理的问题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畅所欲言,不拘泥于形式,不走过场;

4.为增加读书沙龙活动的趣味性,活动可安排互动小游戏、诗歌朗诵等节目;

5.各职能部门要认真督促员工撰写读书心得,读书心得将择优推荐在《xx报》员工之窗栏目发表。

(四)20xx年活动计划

篇8:《押沙龙,押沙龙!》的伦理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聂珍钊教授在总结东西方深厚的文学伦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但要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时所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并辅以审美判断和艺术想象的方法加以研究”(聂珍钊,2006)。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并尽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结论”(聂珍钊,2004)。因此,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主要人物,并阐释其中的伦理道德内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在小说勾勒的社会里, 人们通过肤色和财产来划分社会地位。而因为是穷白人出身, 萨德本从小过着贫困的生活。身处社会的下层阶级, 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这些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母亲死后, 没有人去安慰他, 也没有人给予他精神上的指导, 纠正他那偏激的思想。他对社会的仇视和人们对他的排斥并存, 即使在他成功建立起宏伟的庄园时候, 二者都极端地对立着。当他向埃伦求婚时, 虽然半个镇子的人都跟在他后面希望他能闹出什么笑话, 但是萨德本的自信让他在同整个镇子的对抗中表现得不屈不饶。但是, 这并不能抹杀他恃强凌弱的本能和对物质财富的欲求。他并不是因为爱情而选择埃伦为妻, 而是因为科德菲尔家族清教徒般正直的名声有利于他宏伟规划的实现。在百里地庄园里, 萨德本不仅挑唆黑奴们搏斗, 而且还与黑人女奴生下混血私生女克莱蒂。在伦理道德缺失的百里地庄园, 萨德本过着荒淫的生活。在此, 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得到真实而且充分的体现。正是由于福克纳对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的揭示, 这些本能和欲望对于人物的命运的影响才得以证实。萨德本缺乏对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 其行为和意识全凭本能的驱使, 原始欲望最终取代了理性, 结果导致他的悲惨命运。伦理规则是伦理秩序的保障,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就必然要受到伦理规则的制约, 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萨德本的欲望脱离了理性的控制, 其行为破坏了当时的伦理秩序, 最后受到惩罚, 父子反目, 家族落魄。

文学作品中,人物伦理身份的变化往往会造成新的伦理问题。小说中埃伦的伦理悲剧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份一直缺乏认同。婚前,埃伦是科德菲尔家的大女儿,是罗沙的姐姐,婚后是萨德本的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家庭角色看似比罗沙丰富得多,但终其一生她极少真正履行自己作为姐姐、妻子或母亲的责任。婚后的埃伦,为萨德本生了一男一女,慢慢地适应了乏味的婚姻生活,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看似幸福的生活。但直到她死,她才想起她有个妹妹罗沙,自己可以将一双儿女托付于她。在这之前,她根本就没给予罗沙任何来自姐姐的关爱。

像福克纳其他作品中的南方淑女一样,埃伦有着南方淑女典型的特征:只是服从隐忍,从不反抗,没有自己的身份、权利和自我(肖明翰,1999)。埃伦背负着南方淑女的道德规范,顺从着父亲的意愿和丈夫的意志,没有任何怨言和想法,糊涂地度过短暂的一生。而事实上,她的伦理身份很多而且转变得很快:女儿、姐姐、妻子、母亲,但她却始终把握不好自己的身份,没有对自己的伦理身份产生认同,这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伦理线和伦理结是文学的伦理结构的基本成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看,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是对人的道德经验的记述,几乎在所有的文学文本的伦理结构中,都存在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一个或数个伦理结。在文学文本中,伦理线同伦理结是紧密相连的,伦理线可以看成是文学文本的纵向伦理结构,伦理结可以看成是文学文本的横向伦理结构。文学文本伦理结构的复杂程度主要是由伦理结的数量及形成或解构过程中的难度决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伦理结的形成或解开的不同过程,则形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聂珍钊,2010)。小说中朱迪思的命运以及评论家对其命运的剖析正说明了以上观点。

在性格方面,虽然哥哥亨利和朱迪恩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在情感上却极易产生共鸣。以下康普生先生的描述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非常微妙:“亨利和朱迪思之间竟有比通常的兄妹的手足之情更亲密的关系:有几分像一个优秀团队里的两名士官生之间那种激烈的、非个人的对抗,他们在一个盒子里吃饭,合盖一条毯子睡觉,冒同样的致命危险,而且甘愿为对方出生入死,倒并不是为了对方本人,而是为了团队自身不败的威名”(Faulkner, 1936;李文俊,2007:74)。但是邦的到来让他们俩之间的忠诚与亲密荡然无存。从此,三人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亨利“对妹妹怀有一种乱伦的爱,同时他也深深地被邦吸引着”(Faulkner, 1936;李文俊,2007:91)。在这点上,朱迪丝与其两个兄长不同的伦理线开始成为伦理结并逐步影响着朱迪丝和他们的命运,并最终导致情人横死,哥哥逃亡。

但在这一系列的变故后,朱迪思似乎成了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她先将邦的情妇和私生子接来祭奠邦,后来还收养了这个带有黑人血统的孩子。比起她的父亲和哥哥,朱迪思并没有二者的狭隘与自私,相反,她汲取了教训并挣脱二者的束缚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虽然她的父亲坚持种族主义思想,不肯承认自己儿子的血统;她的哥哥因为三者的乱伦关系而弑兄;她的母亲浑浑噩噩过完了一生丝毫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但是,朱迪丝没有放弃自己应有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她用理性的原则去压抑个人的利己心,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没有白与黑的区别,没有冷漠的抛弃。

在小说中,福克纳深刻揭示了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在一幅幅充满暴力和乱伦的丑恶画面下,他深刻地解释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并尝试“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去表现自然、社会和历史,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聂珍钊,2007)。而建立这种理想的目的就是作者通过该篇小说的创作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德的渴望。另外,这种渴望还赋予他的作品以时代精神——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 (2) :9.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 2004 (5) :19.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 (1) .

[4]聂珍钊.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3.

[5]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押沙龙, 押沙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篇9:“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徐浩渊第一次痛苦的阅读经历是小学六年级是看《牛虻》,1961年。

她假装生病,逃过了体育课,躲进教室里。“那本书是竖排的,怕串行,就拿个尺子比着看。”今年60岁的徐浩渊回忆。一个人感动得眼泪滴答,又怕被人发现,她只能蜷缩着背,用头顶住了书桌盖。

尽管那会儿她还不知道,“牛虻”亚瑟的几起几伏,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隐喻。

幻灭“九三年”

徐浩渊是中共高级干部徐迈进的女儿。1949年,她生于河北西柏坡,与新中国一起长大。建国后,父亲历任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等职务,这让她的记忆很早和书连在一起——父亲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里,书堆了一墙壁。

上“六一”幼儿园时,尚不识字的徐浩渊喜欢翻着小画书,看格林童话和俄罗斯的民间传说;小学是北京育英学校,那里的图书馆很大,挂着一幅毛泽东与斯大林面对面坐着的油画。在这里,她养成了借书的习惯,读《林海雪原》《苦菜花》,之后是《牛虻》《红与黑》等,这些书在班里传得风风火火。

最初,“小小少年”只为书里的情节感动。但当她越长越高,渐渐理解了书里描述的很多烦恼。

作为高干弟子,徐浩渊有着优于平民的阅读环境。她痴迷课本之外的阅读,而这些经典的阅读也给了她一种英雄主义的气魄。在被灌输的教育以外,阅读所带来的广阔视野,还让她学会了独立思考。

1966年,正值青春期的徐浩渊和中国一起大逆反。她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名“老红卫兵”,每天忙着辩论、反围攻,直到“大串联”开始。在那密度大得创造了世界运输奇迹的火车上,为了表达心目中革命后的理想国度,她和外国人争了起来:“我们的国家以后没有监狱,没有军队,人都是自己管理自己⋯⋯”

一到外面,徐浩渊却“傻眼了”。给她刺激最深的是从湖南衡阳步行前往井冈山的一路见闻,把她脑子里的观念全盘颠覆。她寄宿在衡阳一位新朋友的家中时,见证了那户人家的贫困——因为人多床少,睡觉都不能平躺;被子不够,晚上冻得直发抖。

但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却自以为有着富足的精神食粮。即使饥寒交迫,他们也不会忘了阅读“红宝书”。信息的极度贫乏,让把人们“宝书”里宣扬的“解救世界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挂在嘴边,其实“还去哪儿啊,就在你脚下,解放谁啊?”徐浩渊说。

此时,比邻中国的日本开始流行“全集热”,家家户户都有名著、全集之类,以至于房子里摆不下再卖掉,造就了东京数百家二手书店。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代表这个国家特质的经典作品《光荣与梦想》,正在酝酿之中。

30多年后的今天,徐浩渊又想起那个串联火车上滔滔不绝的自己,像极了雨果小说《九三年》里的贵族后裔郭文。他一心要建造心中的共和国,直到上了断头台还在痴想,“可现实不是那么回事”。

入狱的收获

1966年8月18日,当北师大附中女学生宋彬彬为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后,徐浩渊慢慢嗅出“气氛不对了”。

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里,老师被剃了阴阳头,学生们都忙着闹革命,《牛虻》《九三年》等外国小说通通被视作“大毒草”,列入反“封修资”的内容,不是烧掉就是没收。

火也烧到了徐浩渊家。父亲徐迈进每个月都花一大笔钱买书,也有别人送的,像周扬(时任中宣传部副部长)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孙犁的《村歌》等。

抄家刚开始时,这位老中共党员会把赠言的那几页撕掉,免得连累别人。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逃过抄家者的“法眼”,“他们追问,为什么撕掉,是哪个黑人送的东西?”最后,徐浩渊家的书干脆论斤卖了,权当废纸。

但这恰恰给另一批有心人造就了机会——爱读书的中学生们往往能在废品回收站,1公斤0.26元,收购从干部家庭里流散的“灰皮书”“黄皮书”“白皮书”。

各色皮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50~1980年,基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中国陆续翻译了一大批外国的政治、文化作品,诸如《人、岁月、生活》(第一、二部,1962)、《生者与死者》(1962)、《带星星的火车票》(1963)等。这些作品被打上“内部参考”的字样,仅供高知、高干阅读。最初,黄皮书指文化类,而灰皮书属于政治类,后来也就分的不那么清晰了。

不久后,17岁的徐浩渊被卷入文字狱。1966年底,江青组织大会批斗陈毅,这让徐浩渊“勃然大怒”,她写了一首《满江红》,矛头直指这个有着女皇欲望的人,“四十余年廉颇将,今日败倒茶花女”。该诗经清华大学贴出,后被传遍中国。

一年后,直性子的徐浩渊被关进北京卫戍区监狱。

监狱里没有任何读物。“看惯了字儿”的她很难受,一个人坐在小牢房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也不能说话,干着急。

她向看守要《人民日报》,不给。她动脑筋,“要毛选他总不能不给吧,那就该反动了”。看守果真给了她一册《毛泽东选集》。

入狱前,徐浩渊一直抵触毛泽东的书,“天天小红书摇啊摇啊,你就快烦死了”。但这一次读毛选了,她竟有了意外收获,“我才知道,原来毛主席文笔这么好。我连小注解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在眼前慢慢展开。”

很久以后,徐浩渊才发现狱中那次并非灌输的、“闭关”似的阅读,已经不知不觉渗入骨髓。事实上,阅读需要精致、需要静心,在浮躁的年代和心态下,即使给你阅读的自由,你也得不到任何东西。

精神飞地

半年后,徐浩渊出狱。离开了那个“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她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对大多数知青而言,乡下的阅读是一项危险的地下活动。尤其是内蒙古兵团、云南农场等知青集散地,思想工作抓得很严。但读惯了书的人们陷入极度饥渴状态,为了读“禁书”,一些知青学会了和当地干部“斗智斗勇”。作家韩少功回忆,在湖南插队时,“有些知青传看司汤达的《红与黑》,被干部们询问看什么,就说是看两条路线斗争史,还说作者是马克思的舅舅。”

上海学者朱学勤在《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提起这些“业余思想家们”,他们“以非知识分子的身份,激烈辩论在正常年代通常是由知识分子讨论的那些问题”。于是,在偏僻而闭塞的农村,形成了一块独特的“精神飞地”。

朱学勤说,这种业余状态的精神生活,“有一个今日专业状态下难以产生的可贵素质——毫无功利目的”。而当人们抛弃杂念时,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成功。

徐浩渊去了河南辉县,一处人迹罕至之地。同去者中,有一位知青的父亲是哲学家辛冠杰。他们家书多,当时怕留在北京会出事,就找到许多小木箱把书装好,货运到辉县。徐浩渊和同伴们小心地把小箱子放在吃饭间和睡觉间的隔断上。当地老乡都喜欢端一大碗当街吃饭,边吃边聊;知青们则喜欢坐屋里,围着一张小方桌吃。为防止猪和鸡窜进来,他们就关上门。于是,坊间有了一个传说,“那些北京青年带下来一箱箱的罐头,所以连吃饭都要关门。”

乡下的劳作漫长又疲惫,为了看书提神,一屋子的知青大都学会了抽烟,抽河南最便宜的黄金叶。独徐浩渊例外,她那时候“反对抽烟,坚决不抽”,以至绰号都成了“林则徐”。每次干完活夜里回家,吃完饭,别人都一边拿着油灯看书,一边抽烟提神,而徐浩渊就像只小猪,“嘣地倒在那儿就睡着了”。

近一年过去,1969年,徐浩渊发现“只干活、不看书”的自己“脑子木掉了,根本不转动”。于是她就认真地学习抽烟,不为别的,只为提神。打那以后许多年,她习惯边看书边抽烟了,“管它逆反不逆反”。

“跑书”

这时北京早乱套了,家长去干校培训的培训,抓的抓,干部大院里俨然是年轻人们的天下。书本的流通奉行“拿来主义”,谁家有就贡献出来。

那时候徐浩渊家里的书被抄得差不多了,她看的那些黄皮书、灰皮书,“都是从沙滩北街甲二号中宣部的院儿里拿出来的”。而她最喜欢的斯苔方诺的唱片,也是被歌唱家王昆的儿子王七月拿出来的。

在得天独厚的北京以外,求学青年们为了看书想尽了法子。上海学者朱学勤就曾凭着一张“省军级”的介绍信进入内部书店挑选“禁书”。韩少功甚至不惜偷书——沿着朋友们开凿的贼道,一头钻进了图书馆五颜六色的书海。

今天,很多人在回忆录里缅怀这个阅读的黄金时代。压抑中,更感觉到自由的可贵。

书被传阅着,有时人们用手抄。它们把北京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青年一点点串起来,比如地下画家彭刚,诗人依群,歌唱家岳重,以及北岛和芒克⋯⋯一代知识青年因此大开眼界。1978年后,《今天》杂志和星星画派等文艺流派都在这些圈子里诞生。

1970后的两三年,当徐浩渊回北京时,总是骑着她那辆英国进口的黑色自行车,在城里跑得热火。头一天好不容易借来一本厚厚的《凯旋门》,她就通宵坐在屋里坚持看完,第二天再按约定,送到另一个人家里。

久而久之,北京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读书圈子,大家有了“跑书”的习惯,很守规律,有时还交换彼此的习作。但那个年代,无论徐浩渊在哪儿,“永远要被查抄,不知其他人送给我的诗作都散失到何处”。

徐浩渊当年20岁出头,性格强势,跟一群比她小两三岁的孩子在一起,像个“大姐大”。于是,这段历史在很多年后的学者研究里,出现了“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一说,她的经历也被传得神乎其神。

这让徐浩渊哭笑不得:“大家都没家了,没地儿了,不定在哪个地方弄个小屋子,偷偷开个讨论会,大家都挤在里头,眼泪汪汪地说。”其实就是倾诉。尤其是1970和1971两年,大家插队回来特别严肃,开秘密讨论会都是讨论政治问题,诸如农业学大寨对不对的论题。

“沙龙”里,被抓过一次的徐浩渊已经稍有收敛。不过,在旁人眼里,她的思想仍旧太过先知先觉,比如“中国不发展市场经济,很难实现现代化”——这是她在1969年读《资本论》时下的结论;而读德热拉斯的灰皮书《新阶级》时,联系起她去衡阳流浪的经历,她甚至会觉得,“我恐怕就是书里说的剥削阶级吧”。

那个颇为封闭的年代里,徐浩渊还动了出国的念头。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她读了这位美国总统的《六次危机》,读得直着急,“我们不小心把毛主席的头像碰到地上都是要抓起来的,但在美国,总统不好也得上法庭,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在多年后,留美归来的她终于明白了答案。

信息时代

1973年张铁生的故事传遍中国,徐浩渊取得了河南辉县市里工农兵学员考试的第一名——这是她下乡插队的地方。坐着大马车回村子的路上,她听到大喇叭广播她的作文,心情却是灰蒙蒙的。她预感自己“完蛋了”,“张铁生交白卷给录取了,我考了第一名,成坏人了”。

没想到,在那个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年代,由于她又会打篮球又会打乒乓球,让招生的一位喜欢打篮球的工人挑中了。

她选择了河南医学院,其间不乏“躲进自然科学”的意识。“对文学艺术都没兴趣了,觉得要干实事儿,当医生可以说真话,搞艺术得受管”。

而在北京“跑书”的日子,这个理想就一直潜伏在心底。入学后不久,徐浩渊在医学院听老师讲微生物学。当老师提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她就不可挽回地走神了,郭路生的诗从她脑子里冒了出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作深秋的泪水⋯⋯相信未来。”

1981年,国门开了一条缝,徐浩渊前往美国留学,那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国度。那里,她初尝了不同于集体主义的民主氛围。

1993年徐回国养伤。在徐浩渊的心目中,中国人又到了一个“精神救亡”的节骨眼上,她放弃了赚钱的心血管病理学,改修心理学。如同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因担忧民族未来,决定弃医从文。

十年浩劫过去,那单一的英雄主义遭遇铩羽后,沉淀成为更复杂的情感。这里边有牛虻一样被神父欺骗后,受伤的沉默和不依不饶,也有保尔•柯察金的使命感。她回到了祖国,辗转几所大学教书。

徐浩渊今年正值60周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当年那些“跑书”的一代人,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中流砥柱,诗人北岛、芒克,学者徐友渔、朱学勤⋯⋯

思想史上,徐浩渊是一个消失的“六八年人”。但在北京六环外的家里,老太太每天忙得像陀螺。一边准备给学生备课、开课,一边开通网上心理援助热线、帮助蜂拥的心理疾病患者。她最近还在筹划去北川看看。

徐浩渊现在不单看书,也看电视、上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渠道像触手一样向四面八方展开。

而在今天,书籍的出版和阅读已经成了流水线。你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书市,还包括流行的网络订购。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则让一本“书”的容量增加了无数倍,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其中获取信息。

上一篇:华康公司简介下一篇:原州区农村小学小专题成果交流研讨会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