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2024-05-10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计 算 机 基 础 课

教 学 反 思

学校:黎城职高 姓名:魏彦苗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电子计算机作为人类计算与思维的通用智力工具,使人类的智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创造了电脑,反过来电脑帮助开发人脑。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因此,特别是对于我们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使之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便是重中之重了。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各个方面。可见,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学反思!作为一名青年一线教师,我觉得应该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做好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中讲到“免费电子邮箱”的申请这一节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但是事实上有些同学老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甚至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做的快的同学先用申请好的E—MAIL设置Outlook的帐号。另外,还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上课前,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我们要针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比如,在设置163.com免费邮箱的“发信服务器认证”功能等操作时,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能学生更好的掌握知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如有些任务对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些难度或出现一些悟操作时要及时的进行讲解更正或电子演示。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能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后反思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中的精彩场面。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教例。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再创精彩场面等。必要时可作些局面记录,以便再教时运用。

2.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了不少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

3.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在计算机课的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高度注意教师,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应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黎城职高魏彦苗

篇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是高职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高职学校的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弱且普遍都有一定程度厌学,他们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更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需要。现总结如下:因材施教,分专业设计教学情景

项目应融合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于一体,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对不同的专业选择选择不同的专业项目,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来因材施教。比如:我在讲解excel排序和筛选时可要求旅游专业学生从给定的旅游路线中按费用进行排序及从各个城市指标的总表中筛选出最适宜居住城市等,让学生感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他们的专业有融合之处,也更能体会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而对于”建筑装饰”班级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设计“装修报价表”项目,对于“汽车专业”班级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设计“汽车配件销售表”项目,让学生感到这个知识点能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用;接着通过讲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让学生知其所然,明白了公式和函数应用的区别;最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生兴趣盎然,便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脱离了应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选用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实用性,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Word章节中让学生设计一份“个人简历”等,在Excel章节中让学生制作一张张“课程表”、“成绩表”等,在PowerPoint章节中让学生制作一份“自我简介”的幻灯片等。这些项目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项目,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每个项目所涵盖的知识点要做到由少及多,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循序激进,这样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先由学生搜集素材,分析该项目的特点,并对该项目进行子项目的划分,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步骤,最后由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项目。如在讲解Word时以制作“个人求职简历”入手,从文本的录入到加工处理,文本的格式化到插入个人说明的表格、照片、页眉页脚等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美化,就会更清楚Word软件有什么功能,并且能熟练掌握应用这些功能。又例如在讲解项目“毕生论文格式排版”就可将Word中文件的新建、编辑、格式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所有内容均涉及到。讲解时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论文作品展示,再选择子项目依次讲解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讲解。

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的多种思考视角,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启发他从更高的层次思考一些问题,而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角度引导他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导,分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让学生回答关键问题,来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例如,在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中,在讲课前采用的案例是一个学生无序排列的成绩表,提出的问题是“该成绩表的视觉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自己看法:应该依据成绩(或学号)按顺序排列,最好能把分数不及格的学生姓名筛选出来等等,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使用Excel中的排序以及筛选功能来完成这些操作。随后请一些学生上讲台完成相关操作,教师只做点评和补充,说明其中的主要知识点,这样便可快乐高效地完成教学。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每个部分结束后都应安排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设计任务,比如运用Word进行图文综合排版、制作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运用Excel进行全班同学成绩的统计分析,运用PPT制作一个生动的微型课电子课件。对于生动的课件,可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课件奖,在活泼生动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和钻研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对于获奖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以资鼓励,使得期末成绩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该门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证书。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这样,教学纪律和教学效果都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詹自胜.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08,12

篇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一、基于计算机教师层面的反思

目前,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制限制、人员限制、教材限制等诸多因素,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 相对普通高中而言比较落后, 特别是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缺乏稳定的教学队伍

2000年后, 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开始走上工作岗位, 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 其中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占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中等职业体制的转化, 原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升为高职院校, 私立中等职业学校大行其道, 老牌公立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弱化, 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不稳定性凸显严重。特别在非专业计算机中等职业学校中, 教师的不稳定性表现得异常明显。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变换频繁, 甚至在同一个学期内更换二次以上, 建立稳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已经刻不容缓。只有稳定的教师团队, 才能够积极开展教学, 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

2.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具有时效性, 这就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必须与时俱进。但是目前来看, 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由上机课与理论课构成的传统模式, 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之后的新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广泛推行,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术过于熟悉,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现今最主流的提法是:将中等职业学校所属专业融合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秉承精讲多练, 课内外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 教学科研意识薄弱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长久以来的客观条件制约,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并不具备计算机教学的科研环境, 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形成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 就是完成工作”的思想, 教学科研意识过于薄弱。针对这一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秉承对学生负责、求学校发展的原则, 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建设。应建立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 对教研室的带头人和主要构成人员进行有效的教学科研掌控。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开展教学教法大赛, 做好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实际上,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普及, 教师每天的工作都要面对计算机, 既能了解到教学一线的教学困难, 更能及时对困难进行处理, 计算机教师要有效利用这种情况, 进行教学科学研究。

4. 教师专业梯队尚未形成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 大多有一定专业学历, 但是平行来看, 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仍然稀缺。一方面, 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以利于学校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 如果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退休或者离职, 他的岗位就必须要有人接替。需要将教师进行梯队化管理, 只有梯队化的管理, 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良性构建。建设计算机教师专业梯队, 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长久稳定发展的最有力保证。

二、基于中职学生层面的反思

中职学生层面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能力良莠不齐, 另一方面是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对比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主流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体系造成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正常的中考只能招到学校正常招生规模的很小的一部分, 大部分生源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的自主招生。由于自主招生的生源地没有保证, 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差距相对比较大。又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之间并不了解,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学生的合作意愿、探究意愿都相对比较低, 部分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大部分教学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上面, 无法进行深入的题目讨论。如何发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 怎样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才更合适他们呢?这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教学难题。

三、基于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反思

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多数将重心偏向各种操作系统, 以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 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这些知识了, 教材内容衔接性比较差, 而且并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针对现行教材问题应进行反思:究竟哪种教材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

1. 立足学校, 编写校本教材

计算机基础教材是传递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务载体, 其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 应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出发, 针对本学校相关专业进行编写。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殊性, 中职生在毕业之后通常只有两条途径, 一是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就读本专业, 二是直接进入社会。就目前而言, 更多的中职生选择后者。这就涉及到就业竞争上岗等问题, 中职生由于其学历限制, 往往无法在众多同类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这时候, 如果其所学专业的相关计算机素养较高, 就会为竞争增加一定的砝码。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专业问题, 从实际出发, 结合行业需求, 编写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 以学生为主体, 编写校本教材

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编排。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设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引导学生课上课下合作学习。对教材练习进行编写时, 一定要结合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知识, 尽量通过习题编写,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练习, 更好地在现实中加以运用。

四、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以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课时制度45分钟计算, 针对传统教材中Office系列Microsoft Excel VBA为例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

1. 教学前反思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必须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从而推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开始前, 对教案和教学设计进行一定反思, 实际是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完善, 更是教师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学负责的具体表现。必须要贯彻教学前反思的要求, 将教学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例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VBA的内涵;VBA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宏”的相关方法;了解变量作用。针对教学目标, 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学习VBA?VBA真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宏”的处理方法?等等。

2. 教学中反思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状态是时刻变化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控制力进行反思。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呢?在新课引导过程中, 笔者选择了VBA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案例, 提出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进行分组合作简单讨论, 这会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更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当进行反思,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一起反思。例如:“宏”的制作大家已经学习过了, 那么大家对“宏”的制作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讲授是有一定反应的, 例如:点头示意、面带笑容、目光呆滞、坐立不安等, 教师对这些动作加以注意, 根据课堂的状态, 教学方法可灵活变化。

3. 教学后反思

完成教学之后, 必须对教学全过程加以反思, 这样可以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势、问题、难点, 更好地完成教学总结。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效解决。Office系列Microsoft Excel VBA教学后反思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次研究, 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 总结优化整体教案。例如:反思VBA讲授过程中教学实例的选择问题;反思讲授“宏”处理文档问题时, 对“宏”保存问题

中职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探索

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石建萍

【摘要】中职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 谈及数学都有种“谈数色变”的感觉。如何克服中职学生学数学的厌学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 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视角, 分析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提出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礼仪课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面对各种偏离“轨道”的问题情境创设, 本文试图从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 对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做一探讨。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特征

情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其中的环境。问题情境就是要使学生面对问题时, 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呢?有效的问题情境要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提出的背景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问题有着广泛的生活背景, 数学教学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社会需要。因而数学问题一定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生活素材, 有意识地讲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2.问题提出要对学生有启发性

提问要让学生拥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激发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扬起他们思考的风帆。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 才能真正

!!!!!!!!!!!!!!!!!!!!!!!!!!!!!!!!!!!!!!!!!!!!!!!!

处理是否讲解清楚等等。在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教学后反思, 有利于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加深。每一次反思, 都可以让教师教学得到成长, 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非常有必要。

五、总结

综上所述, 为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完善中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 必须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调整, 以满足中职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下对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才能寻找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出路, 更适应社会要求, 真正为中职毕业生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葛晋峰.对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EXCEL VBA教学为例[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16) .

[2]王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6) .

[3]陈磊, 李海滨.关于中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2) .

[4]牛向飞.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09) .

篇4: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普及型的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课,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其课程内容简单精巧,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多采取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的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显著。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呢?除了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方法外,学生怎样才能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框架?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下是笔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探索。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仍以传授计算机操作和基础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环节为辅。虽然各大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授课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典型综合任务为目标,将相关知识点穿插在具体案例中,但教学方法仍旧采用“教师在操作台前演示,学生模仿相关操作步骤来完成任务”的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尽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诉求差异,导致其对通过课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期待也截然不同。

高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积极性差异明显,因此一些学校采用课后补习的方法,鼓励能够对课堂知识举一反三、前后联系和综合运用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或无自主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促进,尽量统一课程进度。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学习方法仅仅是记忆相关的操作方法,复制教师的演示步骤。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内涵,也没有建立起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能通过所学的软件掌握特定的系统操作,也很难灵活地将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设计原理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系统时,学生只能从头学起,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别说触类旁通了。

教学内容安排未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课堂上往往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后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问题抓耳挠腮。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搞一盘棋、一把抓的教学安排,必将影响到学生独立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教材的选取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门课程看似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够深入和透彻,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流于形式,达不到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效果。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只是把它作为补充课程,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效果甚微,没有实现相应课程设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三、问题反思及对应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讲授知识更重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和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传授给学生的某一版本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终究会过时,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很多学用不一致的实际问题。在信息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任务分解来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软件功能的整体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是有规律的,加强学生对操作对象、操作过程的理解和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掌握,将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模仿引导到对功能模块的理解层面,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一般方法。

2.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被动学习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查找遗漏知识并乐于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通过头脑风暴和思维发散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3.用综合任务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

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复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知识框架中抽取相应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就和快乐,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巩固。教师要设计一些不同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对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思考,配合任务的实践操作,逐步培养自己的软件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上,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来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思考问题,通过摸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操作的结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4.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属于操作实践类课程,学生不应该只是模仿教师的具体操作,如果学习方法是照猫画虎、生硬地模仿或者死记硬背那些功能键,不仅无法扎实地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无法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师应该对类似的功能模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完成案例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师讲过的课堂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比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检查知识漏洞和关联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讲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自己深入理解的,这样学生会更加注意听课细节,并学会总结、归纳,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意识,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请主动性强和有思想的学生上台进行课程项目任务的操作演示,并引导其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操作步骤,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任务完成效果展示,学生可以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完成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其做题思路和操作的准确性,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正确的学习习惯继续努力。对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助学习,有助于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引导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机信息素養和能力,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观察体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9).

[2]江文.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张红

本学期,我担任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的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多体会。在教学方面,每周我都做到超前备课,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本学科主要内容都要上机完成,在上机实训课上,我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 三者的统一。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我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一、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事情。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培养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我任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在教学和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出现的情况是: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值得我注意的问题是,教师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操作、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1教学反思

郑 龙 勤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知道、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它对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而在电大,由于学生差异比较大,所以在教学上应该有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一、教学难点与缺点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经常使用电脑,而另一些学生则平日根本不摸电脑。

2、由于电大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年轻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3、教材内容繁多,虽然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只是讲计算机基础内容,但其考核内容却是覆盖面广,难度大,远离日常使用范围。

二、解决教学难题

1、合理的安排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它的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按传统方法授课,学生也能听懂和正确操作,但把各种操作整合在一套题中,学生们还是觉得做起来比较吃力。所以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我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先看到题,再针对题中的教学环节展开讲解知识点。

第一是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第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对于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够掌握某一个知道点或者具体的操作,这样教学才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三是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每一堂课都要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既要有简单的操作以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找到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又要有适当难度的题目,以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如果一个教师,一个学期下来都是演示、操作和总结,那样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会让学生产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我有的时候让学生先做操作,然后针对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讲解。

2、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除了学校必须保证的运行良好的计算机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班中都会有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如果只靠教师一个人来一个一个地教,忙不过来不说,课堂的时间根本不允许,直接的结果就是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在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们按基础强和弱搭配起来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互相辅导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 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教学

现在的教材通常都配有多媒体光盘,这对于基础差的活到特别有用,能对每一道题的操作部分给出评分,并对指出操作有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作为课前课后的练习,非常有帮助,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

4、提高教师的自身休养

篇7: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反思

1.MOOC教学的特点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为MOOC,即为在线开放教学课程,该概念最初由加拿大人提出,是一种集合了优质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在线学习模式。由于MOOC提倡共享、开放、随时随地学习等理念,所以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高度共享,在信息共享策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各类信息平台进行发布,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搜狐名校公开课等,用户在这些课程网站上观看教学视频不需注册,也不需交纳学费便可享受全国仍至全球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其次,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使MOOC模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者只需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终端即可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再次,由于网络资源都有较为严格的审核机制,所以MOOC在制作之初就集结了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课程的讲授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办公智能化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该课程的传授主要是以讲、学、练为主,也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完成课后练习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也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理论教学占总课时比例较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习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也势在必行。

在MOOC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多样,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教学手段。MOOC模式下,重点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而不是课程内容的讲授,通过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翻转”让学师生之间的角色进行换位,由原来单一的教师教,转变为“学生讲,老师点”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MOOC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材内容应适合于MOOC教学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由传统教学转向MOOC教学变革过程中,不仅体现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和符合应用实际,这就要求在教材选用以及编写过程中要结合MOOC教学的特点,根据课程设置来选择或编写实用的教材。传统教材重在知识的组织与罗列并配以适当的练习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表现得尤为重要。而在MOOC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视频和在线练习进行课程的学习与知识点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内容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编写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归纳,还要考虑到“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现,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内容和具体任务。

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MOOC教学。MOOC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教学方法和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学过程中不仅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同时也让学生难以接受。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展MOOC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适应MOOC教学,再加上对“翻转课堂”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互动环节设计,以至于课堂沉闷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方面,学习过程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阶段,对MOOC模式一知半解,把学习当成是看视频、网上答题等,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部分专业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这些问题都给MOOC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推广MOOC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还需要让学生了解MOOC教学性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施课程教学。

MOOC教学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MOOC教学其目的是集中优质的教学资源,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积极和主动。在开展计算机组装及Office办公软件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组装计算机时,由于对计算机部件认识不够不准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指导,才能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在开展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实践操作时,由于各模块的功能较多,特别是Excel模块涉及到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后对函数的理解仍然较为模糊,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指导。MOOC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习过程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灵活性,但其教学过程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支持,二者应相互结合,交叉采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篇8: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反思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反思

计算机应用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计算机应用教学也是一门可操作性、时效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这就对计算机应用日常教学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是高校乃至社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作出正确客观的认识, 并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革的部分做出反思, 通过寻找优化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策略来促进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

1、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主体差异性的认识, 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的教育中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 同时由于高校生源分布广泛, 地域性差异也是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产生基础差异的原因之一。而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为学生设置统一起点的教学要求, 无论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是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良好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提高, 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以专业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发展滞后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教材的出版方面主要包括大学出版以及中央级专业出版, 但是无论哪一类教材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信息化与知识化时代使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更新频率较快, 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这也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时效性的表现,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材更新滞后与时代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而教材的滞后发展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滞后, 使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教材中许多都表现出理论过多脱离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特点, 并且教师更换教材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如重新备课、重编教案等, 所以如果当前的教材没有太大的理论性或质量方面的缺陷, 教材也不会被轻易替换。

3、学生欠缺对计算机应用学习的兴趣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 学生普遍表现活跃, 但是这种活跃是以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现象, 但是事实上对计算机的兴趣并不能等同于对计算机应用学习的兴趣, 其实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内容来看包括比较浅显的微机构成与原理, 也包括比较有难度的汇编语言,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 在长期的教学中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使学生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 造成学生不能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以及技术进行深刻的理解。所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当中的兴趣培养应当受到重视, 尤其不能将对计算机的兴趣当做是对计算机应用学习的兴趣。

4、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计算机应用教育中,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首先是教材中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造成的结果, 其次是因为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上失衡, 造成实践操作跟不上理论掌握程度, 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操作性, 所以要求实践必须与理论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而事实上许多高校或是受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影响或是受教学意识与观念的影响, 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对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优化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学手段, 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做到照本宣科, 应当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特点来制定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采取循循善诱和鼓励激励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 通过设立相应的教学情景, 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另外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 运用因材施教的手段来达到学生整体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重视课外知识的扩展

教材滞后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实是普遍存在的, 而且频繁的更换教材也需要产生很大的成本, 所以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不能以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 应当通过对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内容的扩展来实现对已有教材的补充, 从而弥补教材滞后性产生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具有扩展学生知识的意识, 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收集与计算机应应用教学相关资料的能力, 也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 应当认识到只有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才能为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起到保障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及基本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比重方面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计算机应用实践课时倾斜,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起到夯实理论基础, 实现理论与基础的平衡。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 在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实践中不应仅仅局限于上机课, 而是应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蓉:《高校计算机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培养》,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上一篇:小学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00字下一篇:八年级新人教版历史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