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

2024-04-28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精选6篇)

篇1: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4)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4) -01-23 20:43, 郑金洲, 1250 字, 0/158, 原创 | 引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四,是教师需要用系统、整体、复杂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将课堂教学进行多个不同层面的要素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

学科教学整合化

郑金洲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四,是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复杂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以新课程为指向,当今的学科教学的整合,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作为打破学科知识疆界、连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课程形态,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科教学整合化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教学中高度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着力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现有学校教育框架内的实现途径等。

第二,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的整合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关注本学科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另一方面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进度,分析其他学科与自己所任教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等学习本学科知识。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语文知识与英语知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各种知识融汇贯通,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与灵活运用。

第三,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等环节,注意将知识中蕴含的态度、意识、价值观挖掘出来,而且巧妙地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知识的.掌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也要注意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有机地渗透进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四,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小学、初中阶段的探究式,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不应该孤立地存在于特定的学科形态,或只是单独将其作为课程形态来看待,它们只有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如何将探究式学习与小学、初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汇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与学科教学应该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小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改变以往的“平时教学信息技术不用”、“公开教学信息技术滥用”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内容结成一个整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信息技术所蕴含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

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摒弃割裂,拒绝分立,注重一体,突出融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各层面、各环节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整合教学的新智慧与新艺术。

篇2: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5) -01-24 20:28, 郑金洲, 1155 字, 0/175, 原创 | 引用 课堂教学改革要点之五,是教学过程动态化,表现为教师树立起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并用这一观念统筹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课堂教学状态,使教学在动态中建构,在生成中延伸。

教学过程动态化

郑金洲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五,是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的确,教学重心下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互动的范围与深度大了,课堂也就变得鲜活了,变化也就成了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兵不动,仍然是用备课时的教案设计来框定课堂上的行为的话,那么,即使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学科知识的`传递,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态度的同意了。

教学需要有预设,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下有专家谈到,教师可以不写教案,不用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对此,我不敢苟同。今天中小学教学承载的使命,学生学习的目标指向,教师评价考核的运行机制,家长对教学的关注与期望等诸方面的因素,都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指向一定目标的达成。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正确分析学情教情,进行教学设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问题是,有了预设,有了设计,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是不是就需要照此办理,不再调整了。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与必要,已经充分认识过程自身的重要价值,那么,也就相应地需要在预设与生成、设计与实施之间铺设起桥梁,不惟预设“马头是瞻”,不依设计定教学进程。

动态是常态,生成是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树立这样的观念是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进一步如探讨分析课堂教学中常规的生成性因素有哪些,非常规的有哪些;哪些条件或环境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不是所有课堂教学生成的因素都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利用,如果不是的话,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在动态生成情景下,教师需要掌握哪些教学策略,学生需要提升哪些学习本领;生成是否都是非预设的,预设的生成是否存在,两者关联程度多大;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思考、斟酌。

篇3: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系列改革初探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中职农林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忽略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 重讲轻练, 理论与实践脱节, 知识与技能分隔, 教师授课过分依附于教材, 照本宣科, 不能对教材作出取舍,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 不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模式系列改革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校农林专业课题组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在对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林果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等生产岗位进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形成模块, 构建集人文素养、职业行为能力、农业新技术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等教学内容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二) 备课和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要改革

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 应该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 删繁就简, 体现岗位性、地方性, 突出应用性, 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 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 不需要照本宣科。另外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也能改革创新, 如, 我在讲授中职种植类专业教材《植物生产与环境》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在教学过程的“巩固与提高”环节, 我不是采用传统的让学生做练习题的方法, 而是采用让学生上讲台贴标签的方法来巩固新知, 我课前准备了玉米、南瓜、番茄、苹果等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都是光合产物, 我课前用红纸打印了四张标签, 标签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课堂小结之后, 随机抽选4名学生对号入座把标签贴在四个农产品上, 实践证明:这种练习方式不落窠臼, 学生很喜欢,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 评价体系多元化

中职学校应真正实行学分制, 建立“宽进严出”的毕业标准, 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课堂参与度、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作业上交的情况等列为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等级考核, 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等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学业评价模式要创新:校内基础理论课、技能实训课评价采用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自评、班委会评价等综合评价方法, 顶岗实习期间的评价由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和行业企业共同评价,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评价宜用等级制,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忽略了企业的参与, 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行业岗位的需求。评价手段具体可采用:实习鉴定、社团活动、学生作品、完成的项目、技能证书、体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四) 个性特长评价可替代专业课学分

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如A学生在书法比赛、舞蹈比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农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了市级以上奖项, 学生就可以凭借获奖证书原件向学校申请, 经核实无误可以用个性特长评价来替代某1门或2门专业课学分, 实施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有助于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

(五) 多功能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

中职农林专业要创建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 建成的实习基地科技含量要高, 让实习基地折射出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光芒, 县级中职学校可以与农业部门合作共建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 如采摘园、都市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农业度假区、生态养殖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 让学生感悟到现代农业近在咫尺。为了调动农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校企合作法律, 从制度层面来保障校企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 能缓解学校单方面创建实习基地资金短缺问题, 合作共建的农业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训课时的前提下, 可以对外营业, 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此扩大农林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 编写“理实一体化”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编写实训教材时, 农林专业教研组应召集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农作物植保员、蔬菜园艺工、林木种苗工等参与学校实训教材的开发, 因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熟悉教学规律, 而行业一线农艺师、农作物植保员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七) 以农业技能大赛促教学资源开发

中职学校要以农业技能大赛为契机, 让专业课教师介入各种农业技能大赛, 以此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为了提高技能大赛学生的获奖率, 实行校企联袂开发实训课程和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应当利用农林专业教研组集体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国家教材的有益补充, 比如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就有《种子质量检测》这个赛项, 而学校征订的国家规划教材没有与赛项匹配的实训教材, 这时学校可以发动农林专业教研组的农林类专业课教师根据参照行业教材, 根据比赛的具体内容, 编写《种子质量检测》校本教材, 编写这个校本教材时学校也可以邀请繁昌县农业委员会的植物站、土壤肥料站、种子站的农业行业专家参与编写, 这种校本教材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具有实效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践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中职生在校内学习文化课、专业课2年 (2) , 在校内实习半年 (0.5) , 在校外顶岗实习半年 (0.5) , 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三年学制不能缩水, 实习期间学校应跟踪考核, 不能认为实习就是“放羊”, 而应把实习看作教学的延伸。

(二) 校企协同育人、相得益彰

学校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渗透企业文化, 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农林专业课教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中职学校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农林专业课的教学标准, 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农林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实行校企联袂开发, 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组成的多模块化课程体系。

只有对中职农林专业教学模式实行系列改革, 中职农林专业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摘要:中职农林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教学模式要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 还要出台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只有实行系列改革, 中职农林专业课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晶.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新理念探析[J].成才之路, 2011 (18) .

篇4: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

【关键词】柴油机 拆装 教学

【中图分类号】TK4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6-01

一、引言

柴油机作为船舶轮机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同时该课程对船舶轮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理论课程,现在通过柴油机的拆装实训可以更好的理解柴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特点,同时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柴油机简介

135系列柴油机为四冲程、直接喷射、水冷式高速柴油机。该系列柴油机按气缸排列方式分为4缸、6缸直列型和12缸V型;按进气方式分有自然吸气型和增压型。本实训室选用的是型号为6135JZCaf的柴油机,该柴油机为6缸直列式、废气涡轮增压船用副机。该柴油机在本实训室主要用于学生拆装实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本柴油机的拆装实训,了解柴油机的基本机构及工作原理,并掌握基本的机械拆装方法及柴油机常用参数的检查与调整。

三、拆装教学要点

在拆装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制定符合学生能力及发展方向的教学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训教学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探讨。

1.拆装工具的选用

拆装工具主要包括:开口扳手、梅花扳手、组合扳手、套筒扳手、扭力扳手、钢丝钳、尖嘴钳、螺丝刀(一字、十字)、手锤、内(外)挡圈尖嘴手钳、拉玛等通用钳工工具及相关专用工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专用工具的一定要使用专用工具。

2.拆装安全原则

进入工作场地必须穿戴规定的防护服装;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必须依照相关操作规程操作,禁止无关人员随意操作;同组人员相互配合、在需动车的操作时,应通知相关操作人员防止伤人;起吊过程应确保连接牢固可靠,不可超载;零部件调出后,应及时妥善安置,不可长期滞空;实训场地严禁做与实训教学无关的事情。

3.拆装前的准备工作

拆装前应明白相关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各配合件的相关位置关系,明确拆装的步骤及工序方法等,不可贸然实施拆装工作。

准备好所需的拆装工具及量具、配件附件及其他可能需要用到的物料。

4.拆卸过程

拆卸的目的是为了检修、测量,由于柴油机设备的结构及系统较为复杂,若拆卸过程中施工不合理会造成零部件损坏、配合适当等不合理行为甚至会造成设备直接报废。所以为保证拆卸过程的合理,工作时应当遵守以下相关规则与要求:

①根据设备结构制度初步的拆卸工序。一般的拆卸原则为:先拆上部零件,再拆下部零件;先拆外部零件,再拆内部零件;先拆轻巧零件,再拆笨重零件。

②制定正确合理的拆装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人身与设备安全。在拆卸过程中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拆的一定拆,不必要拆的不拆,以减少工作量及降低设备损坏率。

③工具的选用。有专用工具的,要选用专用工具;如果没有专用工具可选用常规工具,如若需要,可以自制专用工具。在使用通用工具时注意,优先选用梅花扳手和套筒扳手,其次为开口扳手,如非必要,严格禁止使用活络扳手。

④拆下的零部件应整齐摆放,以防损坏或遗失;同一总成的零件应当放到一起;对连接件应做好标记,以待装复时原样装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较难拆卸的零部件,不可用手锤直接敲打,如必须敲击时应使用铜棒、橡胶棒等物敲击。

5.零部件的清洗

柴油机相关零部件拆卸后应该进行清洗,以利于后面的检查、测量、维修及装配工作。清洗过程中应该做到是零部件表面清洁的同时不得损坏零部件,也不得使零件磨损、损伤及表面发生腐蚀。

常见的清洗方法有擦洗、煮洗、喷洗、振动清洗和超声清洗。由于我校柴油机为新买的拆装实习专用柴油机,柴油机未经使用,所以柴油机内部是比较干净的,没有难以清洗的杂质等。因此,我们拆装实训的过程中,只需简单的采用擦洗方法即可。但是需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零部件的实际污损情况采取适当的清洗方法。

6.有关参数及零件的检验

拆下的零件经清洗后应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工作主要包括:柴油机曲轴臂距差的检查与测量;柴油机气缸磨损情况的检测;活塞环间隙的检测;喷油提前角的检查与调整;配气相位的检查与调整;机油压力的检查与调整等。主要的检验方法有经验判断法与测量工具和仪器检验法。经验判断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直观感觉来判断零部件的技术状况。此种方法只适用于零件的裂纹、变形、磨损、腐蚀、刮伤等损坏的鉴定。其他需要对零部件的尺寸、几何形状、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等进行鉴定的检验需要采用测量工具和仪器检验法。

7.装配

装配是把经过修复和换新的零部件与其他可以正常使用的合格的拆卸部件按照相关装配工艺要求及操作规程组装起来的过程,是机械设备检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装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的性能及使用寿命。装配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装配程序。装配过程一般应按照“先装组件、部件,最后总装配;由下往上,由内往外”的原则进行。装配过程应参考拆卸过程,遵循先拆的后装,后拆的先装的原则进行装配。

②装配前检查零部件是否清洁,有无损伤。特别是对精密偶件要确保零件表面无污物,装配时需要用压缩空气吹净表面的水分、油分等杂质。

③装配中需注意对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润滑,同时注意所用油品应清洁并与零件的工作性能相适应。

④装配后应对设备进行检验。最简单的检验方法为盘车检验。手动盘车观察设备运转情况,设备运转自如、无卡阻、无异常声响方为正常。

四、总结

柴油机拆装实训是船舶轮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在拆装实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及技术标准要求学生。该实训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面对实际生产问题时具备初步的应对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衡夫. 船舶柴油机[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2]孙培廷. 船舶柴油机[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5:金洲随笔:教师角色转变系列3

金洲随笔:教师角色转变系列(3) 2007-02-04 19:26, 郑金洲, 1211 字, 0/107, 原创 | 引用 教师角色转变的第三个方面,是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转变为知识批判性分析者,将分析、评判、甄别、评论、批评当作对待知识的主要的形态。

由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批判性分析者

郑金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的教师角色描绘,支配了教师行为壹千多年之久。好像,作为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传授知识,将自己“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获取的学识,传递给学生。传递活动结束了,教师的教学也就完成了。这一角色的确适合农业经济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因为在那样的场景中,知识的总量是有限的,一个人年龄越长,掌握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也就越有资格调教未成年人。年龄与知识成正比,与权威成正比。而从农业经济,历经工业经济,我们迎来的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总量的急剧扩张,知识的交换、沟通、创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知识经济年代,信息是弥散性的,每个人都可以占有大量的信息;信息是不确定的,总有一系列信息需要进一步进行探寻;信息是瞬息万变的,总难找到确定不移、恒定的事物。处此情景,教师如果还是一味传授知识,不仅传授知识本身已落伍,而且传授知识的资格权威也受到挑战,同时学生也难以在走上社会以后适应信息化时代变革的需求。

这里的批判性分析,是一个中性词,而不是贬义词。批判,有分析、甄别、评判、批评、评论的含义,郭沫若先生的《论十大批判书》中的“批判”就具有这样的`意蕴。所谓的批判性分析者,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不以知识权威、知识化身的角色出现,而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探究分析要学习的知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与先前的学习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何关联,与后续学习内容构成一种怎么的联系,该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走向,该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何联系,该知识如何为学生所探究,如此等等。不依循已有的认识,不固守自己的知识传授,将知识看作动态的存在,看作与学生有密切关联的事物,是体现批评性分析角色的基本要求。

批评性分析,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美国曾有学者分析,为什么美国学者有如此多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美国雄厚的研究实力,研究经费充足,研究条件优越,研究团队成熟,可以吸引世界上最富有睿智的科学家到美国去做研究;二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分析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没有颠扑不灭的真理,没有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没有不可挑战的权威。美国的做法,并不见得完全适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对学生来说,敢于质疑,用于挑战,乐于接受新事物,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尤为如此。

篇6:金洲随笔:课堂教学改革要点系列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础化学,课程整合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近年来, 课程整合与优化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全面展开[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更是面临着整合与优化的客观要求。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是我校高职教育药学类 (药学、药物制剂技术) 、农业类 (中草药栽培技术、马铃薯生产与加工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 、生物技术类 (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教育) 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石课程。高职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 专业不同技能教学侧重不同, 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另外, 基础化学课程学时总体上也在不断减少。因此, 构建新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高职基础化学系列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构建

1.1 高职基础化学系列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

高职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定量分析、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等。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体现“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 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以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化应用教学为重点, 突出化学与相关专业的联系, 加强化学实际应用。

1.2 高职基础化学系列课程基本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 基础化学系列课程应注重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2], 从专业需要出发, 面向药学类、农业类等专业及相关、相通、相近专业, 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定量分析、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等内容融合, 本着“简明、够用、实用”的原则, 融入绿色化学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 深入浅出组织教学,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以及继续深造奠定必要的基础[2]。总之, 教学内容要体现实用性、时代性、基础性、灵活性, 能满足实际需求。

1.3 高职基础化学系列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创新整合与优化设计

课程结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综合性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合不同专业化学课程设置目的和功能要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将传统的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为基础的分化型课程体系, 创新整合为以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为基础的综合型课程体系, 并对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内容进行规划、整理和优化设计 (见图1) 。优势如下: (1) 体现了基础化学教育的整体观念。 (2) 提出了学生以整体化学视角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学习化学的途径和方法, 进一步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规律, 从根本上解决了重理论、轻实验现象以及理论实验脱节状况。 (3) 精简繁琐的计算推导, 删除深奥的化学理论阐述, 体现现代综合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既避免重复又节约学时。 (4) 将分析化学归属到实验化学课程体系, 因为分析化学内容本身就属于实验化学范畴。课程整合优化了实验课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 使化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解决了传统课程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状况。

2 高职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 增强专业特色

传统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重理论轻实践, 重基础轻应用, 重独立性轻相关性, 导致“教材越来越厚, 内容越来越多, 理论越来越深”[3]。这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 学习兴趣低;另一方面学生只知道学好知识考好试, 却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怎么用, 不知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缺少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强烈愿望, 在实践中也只会生搬硬套原理, 无实用性和创新性。鉴于此, 在教学中应抓住专业特色, 突出重点, 紧扣专业脉络, 步步深入, 并尽可能结合专业实例讲授。

应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 改变不同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试卷现状, 突出化学与各专业的联系, 强化化学的实际应用[4]。比如, 有机化学教学中, 对于制药专业学生而言, 化合物的立体构型是很重要的内容, 要讲清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对药物活性的影响作用;对于中草药栽培专业的学生, 农药是其感兴趣的内容, 在讲述传统农药 (如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硫杀虫剂、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等) 的化学结构时, 应结合当前农药的迅速发展, 从农药的绿色化出发, 为学生勾画出农药发展历程, 指出农药正朝着超高效、无毒、无污染、能杀灭多种害虫、适应多种应用方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程度最轻微化方向发展。另外, 也可以把当前发展较快的绿色化学内容融入专业基础教学中。

2.2 体现教育的全体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实行分层教学

基础化学是我校高职教育药学类、农业类、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的是普通高中毕业, 基础较好, 又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而有的学生是“三校生”, 基础较差, 甚至个别学生在中职阶段未修完化学课程。由于课程学时限制, 教师在教学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学生层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使教学效果欠佳, 从而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质量, 使学生无法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 本课程组在我校基础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2.3 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

2.3.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验技能提高, 以实验技术为主线, 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删减重复、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一些趣味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包括独立进行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分离纯化到对产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设计一些综合性、趣味性实验, 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过硬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3.2 重视实验课堂讲解

每次上实验课, 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实验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操作, 必要时进行现场演示。学生可上网观看相应操作的录像。化学实验课上, 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观察和指导学生操作上, 适当讲解, 以保证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和总结实验操作成败的原因, 这对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参与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3.3 加强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指导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现象观察以及数据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三是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四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要严格要求, 及时启发学生思考, 沉着冷静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能力,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3.4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操作训练和知识积累, 形成良好实验习惯, 我们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平时实验成绩占40%, 实验问题考核占20%, 设计性实验占40%。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实验习惯、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验问题主要是实验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以及实验中的关键性问题。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方案改革, 强调良好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技能培养, 突出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总之, 基础化学教学要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而不断改进, 要根据区域性经济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 遵循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用、够用原则,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孙秀娥, 尚晓霞.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合并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 2015, 42 (2) :138-139.

[3]潘伦.医药类职业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14) :153.

上一篇:孔溪乡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下一篇:太完美,也是一种缺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