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东(教学随笔)

2024-04-17

杨宇东(教学随笔)(精选2篇)

篇1:地理教学随笔

1. 课前的猜测

在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节中“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 就是教材这部分写得非常精彩。与原来的教材相比, 不仅肯定了日本经济的发达, 更强调了日本充分利用位置优势,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具有“外向型”的特点;不仅描述了日本现有经济的特点, 也指出了这种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24页的活动题4中的问题, (1) 近年来,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污染严重, 地面下沉, 用地用水紧张。日本已加快扩大海外投资, 将一些工业, 包括把污染较多的工业移往海外。——日本这样做, 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 (2) 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 日本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 又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 日本是渔业大国, 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是使世界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主要国家之一。——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你们看, 问题很清楚嘛, ‘有何影响’, ‘后果可能是什么’, 这明显是想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经济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我觉得这道活动题是想让学生客观地看待日本的经济。教材前面都是讲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比如说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而这里是在把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摆出来, 比如污染转嫁的问题, 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问题, 还有捕鲸的问题。这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也许没你们说的那么复杂吧!依我看, 这只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给学生机会谈对他们对日本的认识。也许学生的认识比我们想的还要多, 干吗不把机会留给学生, 而偏要自己在这里提前挖好坑让学生往里跳呢?

——是呀, 没准儿学生会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2. 课上的惊诧

——大家看看教材中给的三个小材料, 你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呢?

——我觉得日本的经济虽然很发达, 但是给别的国家带来的影响很不好。大家想, 在别的国家建厂, 不仅会用人家的资源, 还会用人家便宜的工人, 并且还会污染人家的环境。我有一个叔叔, 他原来就在日本的一个化学公司工作, 后来他们公司在上海建了分公司, 他也就跟着回来了。现在他们公司的主管全是日本人, 技术人员有中国的也有日本的, 而车间的工人就全是中国人了。他们的公司就在上海的郊区, 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 因为车间排出的废气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我觉得日本的行为很恶劣。第二个材料说得太典型了!明明有自己的森林资源, 却一点也不用, 而偏要大量进口别的国家的木材。可他们其实算错了。我看过一个资料, 说中国的沙尘暴会影响到日本。中国的沙尘暴怎么产生的?还不是因为植被破坏的严重嘛!中国出口的木材有很大一部分是给日本的。所以说, 日本的这种“只顾自己, 不顾他人”的行为一定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 但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5%, 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 全靠进口,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 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 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老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现实, 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教科书, 从课文中寻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量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悟到: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占了低价进口原料, 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 而且其自身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 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老师, 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别的国家为代价的。不过我觉得光是一味地批评也没什么作用。我想作为我们国家, 应该吸取它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利用位置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不断改进技术、产品人性化, 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以牺牲别的国家作为代价, 甚至是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这就是他们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经济, 依我看, 日本是我们最好的前车之鉴了!我们可不能出他们这样的问题……

3. 课后的回味

学生们认真思考、踊跃作答、勇于表现的情景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对于这部分的教学, 在课后反思时, 我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教师对开放性活动题一定不要提前“定调子”, 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也会缺失一次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

(2) 讲一个国家的经济, 千万不要仅仅局限于讲述它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于自己生活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的意识, 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

篇2: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1.教学目标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提法, 至少有7种在个人发展和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作用, 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智能是有差异的, 一个人的各种智能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 包含生物、人体、地球、宇宙等相关知识, 因而总有能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领域, 让不同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都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 我想, 这比单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 如:有一次, 我在全校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标本采集活动, 并进行“标本之星”评比, 结果, 一位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不爱说话同学以数量多、制作水平高, 被同学们一致推荐为“标本之星”。 近年来,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动、植物标本的采集等活动, 而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些 “差生”, 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而且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想科学教学更要面向每个学生, 使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得到充分发展。

2.小组讨论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的, 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在课堂中,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展开讨论。 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低, 学生无须讨论便可知道答案, 更不能太高, 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既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又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哪杯水多》一课时, 教师出示锥形瓶、平底烧瓶和集气瓶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 里面水的高度是一样的。提出问题:这三个瓶子里的水, 哪个比较多呢? 由于瓶子的形状不一样, 学生意见产生分歧, 认为哪个杯子里水多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怎样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比较多? 通过讨论, 学生形成一致意见, 可以把水倒入一个杯子里, 通过做标记的方法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接着教师介绍量筒, 让学生用量筒测量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我们看到, 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 对实验的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 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 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3.巧“扶”妙 “放”相互结合,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 受年龄、社会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对象一般都是科学家已经探究过的事物或现象, 而且有确切定论,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是未知新奇充满探究意义的。 他们的探究方法比较简单, 主要是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模拟等。 探究中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不复杂、精密, 比如:放大镜、杠杆尺、弹簧秤、显微镜、酒精灯、剪刀等物品。 他们的探究行为是不完善的, 探究活动往往因年龄小、知识积累少、活动能力弱、思维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心有余, 而力不足”的实际困难。 比如:探究过程中不会提出问题, 不会筛选问题; 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作有根据的假设;不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程序;不会控制实验变量做实验或实验方法不熟悉;实验后得不出结论, 只会用语言解释现象, 不懂得用图画、图表、模型解释原因, 等等。 小学生这些不知不懂不会不明确的探究困难恰恰要求科学教师积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巧“扶”妙“放”, 促进小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 提高科学素养。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相融合。 当今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 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 信息化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 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 让 “差生”开口。 大多数小学生对科学课是非常感兴趣的, 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本身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这就为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因此, 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 他会因此而找到科学学习中小组合作的乐趣所在, 通过科学探究, 在科学学习中享受科学。

6.关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科学教学, 材料准备极其重要。 辅助教学, 功不可没。 怎么办? 策略有四:

6.1老师、学生的鼎力援助。 材料算不上值钱, 但能闪现孩子们的童心, 仁爱之心, 他们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6.2平时的废旧收集。 瓶瓶罐罐、螺丝螺帽… … 注意收集, 留着备用。

6.3大材小用, 合理搭配。 土豆浮沉的实验, 我们可以裁大为小, 相应的, 水、盐都会节省许多。 液体混合, 没大剂量的阔气, 但有小剂量的优雅, 视频展台同样可以一展绚烂。

上一篇:白芨的形态及生活方式调查报告下一篇: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