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随笔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教师课堂随笔范文

生本课堂随笔

“生本课堂”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随笔

——读《小学数学教学论》有感

新都区大丰小学李慧

我偶然翻阅《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在之后实践了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邮票的张数》的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生本课堂在小学数学方面的建构和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论》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也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而生本课堂是新提出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倡导的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与《小学数学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下面我就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四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这也是我们基于传统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教师应当大胆做到放手,要相信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其实就是生本课堂的中“以学定教”的理念的体现,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种方式善待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给予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自我个性的机会,哪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到知识,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而不是痛苦的填鸭式被接受。主动和被动,这两种方式下,大脑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储存是完全相反的,而生本课堂是自我的主动学习,它是一种积极效果,大脑对知识的储存和记忆运用也是持久有效的。生本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出或者达到完美效果,所以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将这种理念运用在课堂上,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对于这种新理念的认知。为此,依照生本课堂的形态理念,教师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尤其是对于听课习惯差,容易走神的学生而言。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期第六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邮票的张数》这节课,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导学案和学历单内容由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先是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学会借形如ax+(或-)bx=c这样的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此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此为本节课的难点。这样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全体学生明了这节课我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对本节课学习有框架式的认识。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这正是现在所倡导和实践的生本课堂。比如《邮票的张数》这节课就可以根据学历单,了解了学习目标后,通过课前复习题,解方程和乘法分配律的运算题目,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基本前概念的认知,然后马上接入新课,通过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和列方程,再计算解答方程,最终验算检验。全体学生自主经历这一系列的解题过程,明确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比教师地强行灌输好太多了。这种自主学习和探讨分析问题的过程,是生本课堂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是流于生本课堂的表面形式,整个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切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得出书本上不容置疑的结论,但实质还是教师作为主导的一言堂或者填鸭式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主体,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呢?首先作为教师而言,要真正的明确自我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而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无知者,和学生一起体验重新学习知识的过程,那么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再者,要学生纠正以往对知识学习的认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主动学习知识的学习者。知识是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而不是教师强加获得的,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二篇:课堂教学随笔

课堂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中,开学已经半个多学期了。在这半个多学期中,我真正品尝到了教一年级孩子的苦与乐。为了干好工作,快速转变角色,我时刻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并实践小孩子思想引导方法、习惯养成方法等。现将这 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要重视他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在讲课的同时,要时刻提醒孩子们坐端正,认真听讲,动脑思考问题,写字时姿势和读书时的姿势等,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结合星卡激励对表现好的给于及时地表扬,树立榜样,鼓励孩子们都向榜样学习。

经过这半个多学期的课堂授课,我发现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和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确实不一样。小孩子在课堂上能坐住的时间很短,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要进行趣味教学,从小孩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孩子们感兴趣,并且在课堂要穿插一些数学游戏或激励教学,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从而再继续学习新知识。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把要教学的内容放在有趣的情景故事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数学,并在愉快的心情中去学习新知。在学习中,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于及时地表扬或纠正,并采用星卡激励,让他们有所收获,从而有成功感。

不足之处: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层次教学做得不够到位,导致有个别后进生跟不上其它同学的步伐,降低了课堂效率;给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少了,导致学生对问题只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而对问题的实质不理解;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要求不够严格,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钻了空子,导致成绩不理想。

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2. 继续抓好学生的养成习惯。

要在课堂上抓住每一分钟,不让在越来越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同时也要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3. 继续以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着眼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对于中下的学生要及时了解他们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练习。以便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5、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6、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7、课堂上讲课内容的安排要紧凑,练习尽量放在课堂上做,及时讲解,达标检测要及时批阅。

9、对学生已有知识要做到了如指掌,备课要充分,要想尽办法准备各种各样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总之,很多的事让我知道,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一无所知的他们来说,要让他们接受并明白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一个坐的动作,一支笔如何去拿,一个字如何去写,一道题如何去算,好多的问题让我深切感受到,我只有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才能适应一年级孩子的教学。

第三篇:美术课堂教学随笔

美术课堂上往往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抓起,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课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了一些方法,,敬请同行指正:

一、 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 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 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 ,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情趣 , 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过多、 过细地讲解, 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 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1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 , 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 、 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 尽管人的感觉 、 知觉 、 想象 、 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 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 艺术家与创作对象、 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 因此, 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 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 , 离开了想象, 艺术就难以生存” 。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 再进行想象和评论 , 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3 .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 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 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 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 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 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 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 ,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 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具体化, 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 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 , 违背了“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原则。 缺乏学生自我表现、 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 注重学生 自身体验与感受 ,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 注重技能、 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 工艺、 雕塑、 建筑四大门类 , 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 , 都离不开技能、 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 , 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 技巧训练, 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 、 准确性和协调性。 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 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 例如, 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 技巧训练。 学生如果有了技能、 技巧的实践 , 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 技巧实践的外力, 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 ,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 、 形象临摹一下,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 以欣赏促进技能、 技巧训练, 通过欣赏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 技巧的不足, 同时技能、 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 学生听为主, 这样的 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来 , 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 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在出示美术作品后, 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 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可以从色彩 、线条、 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 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 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 自主参与 、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随笔

寺后张小学王全周

我通过认真学习和对“高效课堂”的研讨,了解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合理驾驭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45分钟怎样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才能使课堂高效?我是这样安排的,坚持每堂课教师的引导、点拨不超过20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巩固。

二、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

恰当的导入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进入角色,明确思维方向,提高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环节,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所以我认 为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等方法获取新知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和动画功能能很好的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能使 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生动,从而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维和实验推导。

根据学情恰当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生再也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而是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练习,积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敢说这样的课堂不高效呢?

小学高效课堂的思考(教学随笔)

寺后张小学石进忠

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常常感觉不够用,一晃而过,不一会儿就该下课了。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每分钟的时间,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常常萦绕我脑海的问题。通过一个月来的思考和探索,我对“课堂的有效性”形成了一下以下几点认识:

一、明确概念。

我认为,首先提法要准确,考察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说“这节课有效还是无效”,而应说“这节课是高效还是低效”。任何一节课,哪怕是教学设计很糟糕,学生完全不在状态,但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收获,不可能上了四十分钟的课,学生会在原有水平上倒退。所以,谈不上无效,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效率高还是效率低的区别罢了。在同样的四十分钟内,学生收获大,就是效率高,学生收获小,就是效率低。

二、追求高效课堂,必须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应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三、追求高效课堂,必须研究学情。

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这

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当然,要完全做到针对每个孩子都因材施教,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那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全班有二三十个孩子,所以老师们的工作是超负荷运转。但是,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顺应形势,做力所能及之事。比如,老师可以研究本年段儿童的普遍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设计出符合大多数儿童需要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关注两头的学生(水平超高和水平超低的孩子),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孩子,是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让我们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吧!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随笔

担任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十多年了,已熟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了解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喜爱程度。因此,课堂上,能做的演示实验,我都一一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尽量补充实验辅助教学。就此谈谈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随笔体验,希望与老师们同学共勉。

一、巧妙设计实验,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师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人【探究】,故意提出问题:微热过氧化氢溶液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阐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三、从生活中走入化学,再由化学走向社会和生活 学习燃烧与燃料时,我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通过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又从化学走向了社会、走向了自然,用化学视角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江苏镇句容市范文下一篇:精神障碍症状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