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2024-04-07

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精选7篇)

篇1: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规范保育猪的饲养管理,确保猪只健康生长。

二、范围

各种猪场保育舍

三、职责

1、保育组长

(1)负责指导、监督饲养员养好保育猪。

(2)负责指导、监督饲养员做好环境控制、猪只疾病防治工作。(3).负责安排本组猪舍的冲洗消毒工作。(4)负责本组仔猪转群、调整工作。(5)负责仔猪预防注射工作。

(6)负责跟踪、监控生产数据的记录和报表统计工作。

(7)负责种猪档案的跟踪。

2、保育猪饲养员

(1)协助组长做好保育猪转群、调整工作。(2)协助组长做好保育猪预防注射工作。(3)负责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4)负责本岗位生产数据的记录工作。

(5)服从组长安排,积极配合组长搞好各项工作。

四、工作目标

1、保育期成活率98%以上。

2、保育猪出栏正品率96%以上。3、49日龄肉猪苗出栏体重15千克以上。4、63日龄种猪苗出栏体重22千克以上。

五、操作方法

1、进猪前准备:

(1)空栏彻底冲洗消毒,一般要求程序是:打扫卫生→清水冲洗→2—3%烧碱消毒→晾干后进行第二次消毒(最好火焰消毒或薰蒸消毒)。(2)检查猪栏设备及饮水器是否正常,对不能正常运作的设备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护。

2、猪群转入

(1)转入猪群每周一批次,按顺序在保育舍单元猪栏定位。

(2)猪群转入后进行调整,首先种猪苗和肉猪苗分开,其次是公母、大小和强弱分栏,保持合理的密度0.26~0.28㎡/头。分群合群时,为了减少相互咬架而产生应激,应遵守“ 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可对并圈的猪只喷洒有味药液(如来苏儿),以清除气味差异,调栏后饲养人员要多加观察。

3、猪群饲养管理

(1)温度控制:保育舍最适宜温度为20~26℃,每栋保育舍单元应挂一个温度计,经常观察气温变化,当气温高于26℃时应开窗通风降温;当气温低于18℃时,一般通过降帐幕、关闭门窗或烧煤炉来保温,视情况保温,以仔猪群居平侧卧但不 扎堆为宜,同时注意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2)转栏后两天注意限料,日喂0.15—0.25公斤/头,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以后自由采食,少喂多餐,每天添料4~5次。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3)转栏头一周,饲料中视情况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多维,矿物质添加剂等。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等。一周后驱体外寄生虫一次,注意链球菌病的防治。

(4)保持圈舍卫生、干燥,每天清粪2次,加强猪群调教,训练猪群吃料、睡觉、排便“三定位”。尽可能不用水冲洗存猪栏圈(炎热季节除外)。注意舍内湿度。(5)每周带体喷雾消毒2次,冬春季节,在天冷或雨天时酌情减少次数或延后。每周更换1次消毒药种类。

(6)清理卫生时注意观察猪群排粪情况;喂料时观察食欲情况;休息时检查呼吸情况。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对症治疗。严重或原因不明时上报。统计好病死仔猪,填写《保育仔猪死亡情况周报表》。

(7)饲养期间,选育员对种猪苗再次进行挑选,对不合格的种猪苗降级为肉猪苗或残次苗,种猪苗挑选执行《种猪选留标准》的相关规定。

4、猪群转出

(1)49日龄合格猪苗和残次猪苗鉴定分级后上市,由组长填写《保育仔猪上市情况周报表》;每周生产例会根据《仔猪质量跟踪表》中养户反馈意见,分析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猪苗上市质量,残次猪特殊处理出售。(2)63日龄合格种猪苗转入测定站或生长舍饲养。

六、免疫程序:

42日龄耳后根肌肉注射口蹄疫灭活苗1ml。49日龄耳后根肌肉注射猪瘟苗2ml/4头份。

七、工作安排:

1、日工作安排

7:00~8:00 喂饲

8:00~9:00 巡栏、治疗

9:00~10: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 10:30~11:00 喂饲 14:30~15:00 喂饲

15:00~16:0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 16:00~17:00 治疗、报表 17:00~18:00 喂饲

工作时间随季节变化,工作日程作相应的前移或后移

2、周工作安排

日 期 保育舍

星期日 环境消毒、设备检查维修; 星期一 大清洁大消毒;淘汰猪鉴定

星期二 更换消毒池盆药液;空栏冲洗消毒 星期三 驱虫、免疫注射

星期四 大清洁、大消毒调整猪群

星期五 更换消毒池盆药液空栏冲洗消毒 星期六 出栏猪鉴定、周报表、存栏盘点

篇2: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1、转入猪前,空栏要彻底冲洗消毒,空栏时间不少于3天。

2、转入、转出猪群每周一批次,猪栏的猪群批次清楚明了,强弱分群。

3、刚转入小猪栏要用木屑或棉花将饮水器撑开,使其有小量流水,诱导仔猪饮水和吃料。经常检查饮水器。

4、头两天注意限料,以防消化不良引起下痢。以后自由采食,勤添少添,每天添料3-4次。

5、及时调整猪群,强弱、大小分群,保持合理的密度,病猪、僵猪及时隔离饲养。注意链球菌病的防治。

6、保持圈舍卫生,加强猪群调教,训练猪群吃料、睡觉、排便“ 三定位”。尽可能不用水冲洗有猪的猪栏(炎热季节除外)。注意舍内湿度。

7、头一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力康、Vc,、多维,矿物质添加剂等。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呼诺玢、呼肠舒、支原净、强力霉素、土霉素等。一周后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可用帝诺玢、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拌料一周.8、清理卫生时注意观察猪群排粪情况;喂料时观察食欲情况;休息时检查呼吸情况,发现病猪,对症治疗。严重病猪隔离饲养,统一用药。

9、按季节温度的变化,做好通风换气、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温工作。注意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10、分群合群时,为了减少相互咬架而产生应激,应遵守“ 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可对并圈的猪喷洒药液(如来苏儿),清除气味差异,并后饲养人员要多加观察(此条也适合于其它猪群)。

篇3:规模化猪场保育舍的饲养管理要点

对仔猪断奶可实行“三维持、三过渡”的原则。“三维持”一是仔猪断奶后不直接转入保育舍而是维持在原圈饲养(将母猪转移)一周,然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二是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维持原用饲料(乳猪料)继续饲养1~2周。三是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进行并群或调群。

“三过渡”一是在饲料营养上要逐步过渡。为了使保育仔猪有一个适应期,避免因饲料品质突然改变而引起胃肠不适,可采取饲料变换逐渐过渡的办法:在断奶后第一周继续饲喂乳猪料,第二周第1 d饲喂乳猪料,第2 d饲喂5份乳猪料1份仔猪料,第3 d用4份乳猪料2份仔猪料,直至第7 d全部改用仔猪料。二是实行饲喂制度上的逐步过渡。哺乳仔猪饲养有固定时间和次数(饲喂次数一般在6次左右),保育猪要改用粉料,且实行自由采食,这一改变很容易导致过食、消化不良或下痢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要实行断奶后第一、二周限量饲喂,第三周后再采用自由采食,使仔猪慢慢适应饲喂方式的改变。三是环境条件逐步过渡,防止断奶应激。让断乳仔猪先在原圈饲喂一周(母猪调离)然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并将保育舍内的温度控制在25~28℃,以后每周下降1~2℃直至正常。在合并中做到夜并日不并,拆多不拆少,留弱不留强,减少环境的应激,保证保育猪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强化日常管理,做好后续工作

首先要在转群前做好保育舍的清洗与消毒工作。先将保育舍清洗,待干燥后,用2%~3%烧碱进行2次消毒,然后再转群。转群时尽可能保持一窝一栏,如需并栏时应将仔猪的个体重、品种性别、健康度等较为接近的并在一起,且每栏的头数不宜过多(以10~12头/栏为宜)。并要做好转群后仔猪的保温工作,确保空气新鲜,给仔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转群后要经常巡视,仔细观察(每天最少两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仔猪咬耳咬尾等不良行为发生。实践中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防止保育舍饲养密度过大;二是要做到清洁卫生和保证猪舍干燥,提高猪群的环境舒适度;三是要提供全价优质饲料,加强饲养员的责任感;四是要驱除猪体表寄生虫防止仔猪因皮肤不适而乱动;五是要移走争强好斗的仔猪,隔离受伤仔猪,对受伤严重者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后续工作的另外一项就是要坚持实施全进全出制。实施全进全出制度可以有效地进行猪舍内环境的彻底消毒,避免不同阶段猪只同舍饲养而造成病原的交叉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便于猪群饲喂、猪舍保温、设备消毒与维修等饲养管理工作。

3 搞好仔猪保健,防止疾病发生

首先要预防断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刚断奶的仔猪易受环境潮湿、病菌感染、饲料的突然转换、饲料霉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下痢,对下痢的仔猪应及时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日常的环境卫生、保温和消毒等工作;其次是要切实做好保育舍仔猪的防疫和驱虫工作。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注射过程中要确认有效的注射部位,确保疫苗的吸收;尽可能做到1头猪1只针头,严防疾病的机械性传播,防疫密度必须达到100%。免疫过的仔猪应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登记并注明防疫的头数、疫苗剂量、生产厂家与批号。同时还要做好保育舍的驱虫工作,可在60~70日龄选用广谱、高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集体驱虫。

4 坚持打扫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篇4: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保育舍管理

(1)免疫程序参照以上免疫程序表

(2)转至保育舍第一周温度湿度控制,要控制好

(3)地面要保持干燥

(4)投料方式:稀料→湿料(转入7天后)→干料(35天之后)

(5)成活率97%以上

篇5:集约化猪场保育仔猪饲养技术

集约化养猪生产中,通常把断乳至60--75日龄的仔猪称为保育仔猪。它是继哺乳仔猪管理后的另一重要生产阶段。同等条件下,随断乳时间的缩短(21--28天),保育仔猪的育成率也随之降低。而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率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断乳后一周内仔猪负增重的个体,要比日增重100--150克的个体迟15天左右上市。

一、保育仔猪面临的问题

1、断乳时的应激集约化生产多采用一次性断乳法,母猪由分娩舍转入配种或妊娠舍待配,仔猪直接或原圈饲养一周后进入保育舍。仔猪离开母体、转群、调群等生活条件的突然变化,无疑给仔猪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巨大应激。

2、消化机能的应激仔猪由原来*液体的母乳和少量的开口料供给营养,转变为全部以固形饲料来供给,由于其消化机能尚未完善,能否适应现有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其中一些特殊过敏因子,对仔猪来讲,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3、环境变化的应激集约化猪场的分娩舍和保育舍内的环境通常有区别。这包括:围栏结构和面积、供料系统、供水系统、温度、通风、光照条件等。仔猪失掉分娩舍原有环境,去适应保育舍环境,建立新的生活习惯和位序关系。不良的保育环境将会使低位序的猪只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生存。

4、管理变化的应激分娩哺乳管理与保育管理是不同的,这包括:饲养操作制度、环境条件控制、群体大小、饲养密度、组群方式、调教方法、必要的操作(如免疫、治疗)等。人为管理条件上的变更,对保育猪群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疫病发生的应激新断乳的保育仔猪可能会由于以上一种或几种应激而导致产生某些疫病,诸如下痢、肠炎、水肿、肺炎等,疫病的发生会加剧保育仔猪的应激程度。目前尚不易控制的蓝耳病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使分娩舍内的仔猪相当正常,而进入保育舍后却大量发病或死亡。

二、保育仔猪的生产技术

1、断乳措施采用高床限喂栏分娩的猪场多采用一次性断乳法,对达到预定断乳日龄的仔猪果断与母猪进行分离。由于断乳迅速突然,对母猪和仔猪的应激较大。生产中通常采用断乳前3--5天降低母猪精、青饲料的给量和饮水量,以降低泌乳量,同时也可降低母猪乳房炎的发生率。断乳后,仔猪可原圈栏饲养5--7天后转入保育舍。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也可使仔猪进行安全的过渡。

采用地面平养分娩的猪场最好采用逐渐断乳或分批断乳法。逐日减少哺乳次数,一般5天内完成断乳工作。在圈舍周转利用可行的情况下,原则上仔猪可原圈进入保育期的饲养;分批断乳即首先将发育强壮的个体进行断乳,发育较弱的个体适当延长哺乳时间使其进一步发育后断乳。这两种断乳方法对仔猪较为有益,缺点是降低了母猪的使用效率,增加了仔猪的调群机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集约化生产的工作量。

2、完善仔猪消化机能的措施

(1)饲料要求:高品质的仔猪开食料和断乳期过渡料,是改善仔猪消化机能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包括饲料原料的高品质,如优质鱼粉、乳清粉、脱脂奶粉、短链饱和与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等的添加。还包括饲料的良好形态与适口性,如粒度、硬度适合的颗粒饲料或膨化颗粒饲料。

(2)训料要求:仔猪训料已是共识。哺乳仔猪采食足够的(500克以上)开食料,能够很好地减少断乳后仔猪下痢的机会。但仔猪出生后5--7天的补料工作,往往做的并不理想,因为母猪分娩的前3--4周中泌乳基本能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之后泌乳量下降,仔猪才不得不进食开食料。对于早期断乳(21--28天)的仔猪,补料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生产中,可使用以下的方法达到及早训料的目的:

①母猪分娩前少喂,分娩后两天多喂或自由采食,这种做法可使哺乳仔猪增重加速,仔猪增重加速后泌乳量相对不足,使得仔猪早吃开食料。

②增加开食料的适口性,良好的口感对仔猪开食尤为重要。

③补料的同时要注意补水,因为补水也极为重要。

④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少量多次地给仔猪添加开食料,可以刺激仔猪早吃料、多吃料。

(3)限饲要求:新断乳仔猪的限饲和断乳前的充足训料同等重要。因为新断乳的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完善,限制饲喂量要比任意采食时下痢机会减少很多。断乳后的前几天,仔猪胃肠机能有个重新调整的过程,断乳的饥饿感可使仔猪大量采食饲料,堆积于肠道内的食物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分泌失调甚至紊乱而产生下痢。生产中,限饲的方法是:28日龄断奶的仔猪日给料量80--100克,时间持续3--5天,之后进入自由采食状态。但限饲时要保证每头仔猪有足够的采食槽位和面积。

3、环境管理措施

(1)温度要求:保育舍环境的温度对仔猪影响很大。冷紧迫情况下,仔猪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大幅上升,免疫力下降,生长滞缓,而且下痢、胃肠炎、肺炎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报道,保育舍在6--10℃与20--25℃条件下,仔猪日增重和下痢发生率的比较情况为1:1--63和1:0--54。生产中,当保育舍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升温措施。温度不太低时,通常使用红外线灯和地面电热板等。当温度低于10℃时,就需采用热风、暖气等方式进行升温。

(2)通风要求:通风是解决保育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措施。诸如氨、硫化氢等污浊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仔猪肺炎的发病率升高。但无限制的换气和通风对仔猪也不适合,尤其在寒冷季节或寒冷地区,过量的通风会使保育舍内的温度急聚下降。生产中,保温和换气应采用较为灵活的调节方式,两者兼顾。高温则多换气,低温则升温再换气。

(3)猪舍粉尘:集约化猪场的保育舍由于饲养规模大,猪群密度高,生产操作量大等因素,导致空气中附着大量粉尘,这对仔猪呼吸不利,但更为严重的是粉尘可以携带某些病毒或细菌进入呼吸系统深处,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带来潜在的机会。集约化生产中,粉尘问题是易于忽视而又容易解决的问题,如采用颗粒饲料、定期清扫、细心操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除尘措施。

(4)清洗猪舍: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的保育舍,清洗消毒圈栏和地面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但非清洗愈多愈好,因为不洁或较凉的地下水对仔猪不利,对舍内保温也不利,尤其在寒冷地区。生产中,清洗猪舍的一般原则是:转群前(后)空舍时进行清洗消毒,夏季高温可适当增加清洗次数(2--3次/周),但避免水流直射仔猪,需要降温最好采用淋浴或喷雾。在采用人工清粪的高床(或地面)保育舍,冬季一般不带猪清洗猪舍,除非猪舍太脏时,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时进行清洗。

4、饲养管理措施

三个维持:断乳保育仔猪在母猪离开后,维持原圈饲养1周;转入保育舍后,维持原有饲料1--2周;维持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

三个过渡:对2--3周的保育仔猪,哺乳期饲料要逐渐过渡到饲喂断乳仔猪料,这可以通过逐渐改变日粮营养成分或前后两种饲料的混合比例来完成平稳换料;饲喂制度要逐渐过渡,这包括饲料的种类和形态,采用顿饲时喂的次数、时间和给料量,饲养操作方法和时间;操作制度要逐渐过渡,这包括保育舍内的光照措施、保温通风措施、饲养工人操作习惯等。

篇6: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养好仔猪是规模养猪场生产线上的第一道关口,做好产房与保育舍的工作,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产房与保育阶段每个基本要点都是相符相成的,必须做好以下五关:

1、产前、产后饲养管理关:

2、接生关;3补料关;

4、寄养关;

5、断奶关口。

一、产前、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1、产前这一时期在管理上有着技术含量,既要保持母猪正常生长,又要维持怀孕小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青年母猪,所以配种后7~30天,怀孕前期,饲喂轻胎料,每日2~2.5千克。

2、妊娠30~75天,这一阶段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成型的时期,一般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平时多喂青绿饲料。

3、妊娠后期80~107天,这个时期为了保证胎儿速度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形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的体况损耗,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由轻胎料转化为重胎料,以保证初生重。4、106~114天,转入产房后,应逐渐减料下降到平时的2/3,这样有利于母猪在妊娠后由于小猪速度发育,母猪肠胃受阻,避免采食后出现呕吐,也有利于母猪分娩后泌乳量过多,出现乳房炎,导致仔猪拉稀。

5、产后,应控料,产后当天不应喂料。2~3天后逐渐加料,7天后自由采食。

二、接生

1、母猪产仔前,可以配制O.O1%的高锰酸钾热水溶液,用它洗净乳房、阴门,仔猪出生后,立即除去胎膜、用消毒液消毒好的毛巾擦去口、鼻及身上的黏液,脐带用绳子结扎后剪断,用碘酒消毒剪断处,放进保温箱内,室温保持在33摄氏度。

2、产完后再由PP水消毒乳房和阴门,挤掉多余奶水,应尽早让其仔猪吃到初乳,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2~4对乳头吃乳。

3、注意点:一般出现难产时,应用人工辅助法:用一次性手套,不应用手强制性伸入产道,应慢慢的伸入,产后注射抗生素和静脉注1O%葡萄糖。防止母猪发生子宫炎、阴道炎和产后体虚。

三、补料:

做好诱食来刺激小猪胃内的消化酶,一般5~7天左右强制性与诱惑性。

1、强制性:用拌好的饲料塞到仔猪嘴里,每天2次,迫使对饲料感到兴趣。

2、诱惑性:用一些香料(如乳清粉)拌到饲料里,或拌湿涂在乳房上,有利于小猪在哺乳时能吃到或嗅到这些饲料,经过几次反复的诱喂,仔猪逐渐养成习惯会到补料槽自由采食。

四、寄养:

并窝,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同时生产的母猪,有的产仔数比它的有效奶头数少,这样,就可以把前者的那窝抽出1头或几头让后者抚养,这就是寄养。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都少,就可以由一头教强母猪喂养。其它母猪则提早参加配种,这就是并窝。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与它的有效乳头都差不多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这几窝的大小调整一下,以便断奶时仔猪个体发育整齐,这就是调整。

五、断奶关

1、仔猪断奶日龄一般在30~3 5日龄,在计划断奶前7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乳汁分泌,迫使仔猪更会吃料,这样断奶后可以减少仔猪应激。

2、断奶的仔猪应在原栏饲喂5~7天,室温达24℃左右,这点往往被人忽视,平时提倡少喂多餐,每天5~6次为宜,所以在饲喂时不可以加料太多,每次只让仔猪吃8~9成饱,因为仔猪的消化器官不发达,吃的太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

篇7: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

1 多点式养猪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 为防止猪群间疫病的垂直传播和横向传播, 针对传染性病原在猪场的实际传播特点, 许多国家采用多点式的新型养猪模式, 也叫分区隔离饲养模式。即在猪场规划设计上将一个养猪生产体系分为三个区, 为三区饲养模式:母猪区为一个场, 包括配种、怀孕和分娩舍;保育区为一个场;育肥待售区为一个场。每个区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各区独立管理, 人员、工具、用具全部分开。分区饲养体现出专业专注, 各个区依然实行单元式饲养, 猪群之间单向流动, 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从而提高了猪群的安全性。

多点式饲养模式和一条龙式的饲养模式相比, 可降低每个区的猪群数量, 而且可以将不同年龄的猪群有效地分隔开来, 防止猪群之间疫病的水平传播。分点式饲养模式的设计是控制猪群疫病流行和净化猪群疫病的基础, 在规模化养猪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西陆川县良种猪场在规划设计上采用三点式饲养模式, 母猪区和保育区间隔3km, 保育区和育肥待售区间隔lkm, 各区实行单独管理, 猪群单向流动, 从而保证了保育舍猪群整体的健康与稳定。

2 全封闭式保育舍设计新工艺的应用

保育舍猪群的抵抗力较低, 疫病易发。如何让断奶仔猪顺利度过保育期, 成为许多规模化猪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保育阶段除了要做好科学的免疫和精细的饲养管理外, 构建和使用先进的保育舍新工艺对提高保育猪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场保育舍在设计上采用全新的工艺设计, 对保育舍猪群的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

(1) 采用全封闭、小单元、全进全出的保育舍。保育舍采用全封闭设计, 分为2大栋, 24个小单元, 每个单元230m2, 一批可以接收断奶猪550头左右。这样既保证了猪群日龄不会相差很大, 也有利于全进全出。

(2) 环境控制上采用全漏缝塑料地板, 水泡粪工艺。此工艺可以免除清粪, 不仅减少了员工工作量,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每批次猪排空一次深水泡粪池, 保证了猪舍的清洁卫生。

(3) 通风和温度控制系统。保育舍采用全自动微电脑控制屋顶变频通风系统, 安装水帘降温设施和锅炉热水地暖保温设施, 从而保证了保育猪群对通风和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需求。

(4) 饲喂系统。保育舍饲喂系统采用自动干湿喂料槽, 降低了猪舍中粉尘浓度, 提高了保育猪群的采食量, 保证了保育猪的整齐度和健康水平。

广西陆川县良种猪场保育舍在应用了此新工艺后, 提高了保育猪群的健康水平, 全年保育舍的成活率达到99%, 而且60日龄体重与传统的保育舍相比提高了3kg。

3 保育舍定期部分清群技术的应用

保育舍猪群的疫病控制问题已经成为许多规模化猪场最为头疼的问题。目前规模化猪场的连续作业的生产方式, 不断地有断奶猪进入保育舍, 形成传播链, 使得保育猪群面临更大的疫病压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疫苗和消毒的办法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因此对连续生产的规模化猪场来说, 每年定期对保育舍进行2次部分清群, 可以有效地改善保育舍猪群的健康水平。

广西陆川县良种猪场利用母猪区的大栏优势, 在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 定期对保育舍进行轮换清空。根据清空的要求, 合理安排生产, 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 利用母猪区空置的两栋大栏, 将断奶的仔猪留在大栏饲养15~20天, 利用此阶段的时间, 保育舍将整栋猪舍的猪全部下床清空, 然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空栏7~10天以后开始正常进入下一批猪。

实践证明, 定期对保育舍进行清群轮空, 是清除猪蓝耳病和其他疫病, 确保保育猪群健康生长的有效措施。保育舍利用这种部分清群技术, 不仅保证了保育舍全年没有大的疫病发生, 而且达到了保育舍全年的成活率都在99%以上的好成绩。

上一篇:彭宇案感想下一篇:六看六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