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案感想

2024-04-07

彭宇案感想(共6篇)

篇1:彭宇案感想

本院认为,对于本案的基本事实,即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准备乘车过程中倒地受伤,原、被告并无争议。但对于原告是否为被告撞倒致伤,双方意见不一。根据双方诉辩观点,本院归纳本案的争议焦点为:

一、原、被告是否相撞;

二、被告应否承担原告的损失,对此分别评述如下:

一、本院认定原告是否系被告撞倒属于事实真伪不明,理由如下:

1、本案发生的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且是人流量较大的上午时段。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环境,原告也有滑倒或自己绊倒的可能性。即使是被撞倒,也很难在人来人往的现场确认撞倒自己之人。所以有原告想当然的认为第一个来扶她的人就是撞倒她的人。并且原告人被撞的伤情严重,在被撞倒时,下意识的应该是顾着自己的伤情,而无暇去辨认撞倒自己的人。事实证明在此过程中,证人陈二春也协助被告人将原告人送往医院。原告提供的城中派出所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等相关证据系复制品,没有原件可供核对,无法确定真实性,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而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原告倒地的原因。原告倒地原因无法确定,是否为被告所撞倒更加无法确定,因此不能认定是被告撞倒原告。

二、被告应否承担原告的损失

根据前述分析,该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应适用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原告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自己倒地是与被告相撞所致,因而原告不能证明其主张。应当由原告承担不利后果,被告不应承担原告的损失。

综上,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先判决如下:驳回原告徐寿兰的诉讼请求。

本案受理费890元、其他诉讼费980元,合计1870元,由原告徐寿兰承担。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篇2:彭宇案感想

民 事 判 决 书

(2007)鼓民一初字第212号

原告徐XX,女,汉族,1942年8月9日生,住本市XXX12号。委托代理人唐X,南京XXX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彭X,男,汉族,1980年7月2日生,江苏XXX有限公司职工,住本市XXX2X3-1号。

委托代理人李X,女,汉族,198X年8月8日生,住本市XXX19号。

委托代理人高XX,江苏XXXXX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徐XX与被告彭X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徐XX及其委托代理人唐宁,被告彭X及其委托代理人李舒、高式东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徐XX 诉称,2006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等83路车。大约9点半左右,2辆83路公交车进站,原告准备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车,在行至前 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从车内冲下的被告撞倒,导致原告左股骨颈骨折,住院手术治疗。因原、被告未能在公交治安分局城中派出所达成调解协议,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40460.7元、护理费4497元(住院期间护理费897元、出院后护理费3600元)、营养费3000元、伙食费 346元、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630元、残疾赔偿金71985.6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5000元、鉴定费500元,共计人民币136419.3元,并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彭X 辩称,被告当时是第一个下车的,在下车前,车内有人从后面碰了被告,但下车后原、被告之间没有碰撞。被告发现原告摔倒后做好事对其进行帮扶,而非被告将其撞伤。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被告客观上也没有侵犯原告的人身权利,不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如果由于做好事而承担赔偿责任,则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及事实依据,请求法院依法予以驳回。

经审理查明,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等候83路车,大约9时30分左右有2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站。原告准备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告第一个从公交车后门下车,原告摔倒致伤,被告发现后将原告扶至旁边,在原告的亲属到来后,被告便与原告亲属等人将原告送往医院治疗,原告后被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并住院治疗,施行髋关节置换术,产生了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损失。

事故发生后,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分局城中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依法对该起事故进行了处理并制作了讯问笔录。案件诉至本院后,该起事故的承办民警到法院对事件的主要经过作了陈述并制作了谈话笔录,谈话的主要内容为:原、被告之间发生了碰撞。原告对该份谈话笔录不持异议。被告认为谈话笔录是处理事故的民警对原、被告在事发当天和第二天所做询问笔录的转述,未与讯问笔录核对,真实性无法确定,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案件审理期间,处理事故的城中派出所 提交了当时对被告所做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电子文档的属性显示其制作时间为2006 年11月21日,即事发后第二天。讯问笔录电子文档的主要内容为:彭X称其没有撞到徐XX;但其本人被徐XX撞到了。原告对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持异议,认为其内容明确了原、被告相撞的事实。被告对此不予认可,认为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是复制品,没有原件可供核对,无法确定真实性,且很多内容都不是被告所言;本案是民事案件,公安机关没有权利收集证据,该电子文档和誊写材料不能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被告申请证人陈二春出庭作证,证人陈二春证言主要内容:2006 年11月20日其在21路公交车水西门车站等车,当时原告在其旁边等车,不久来了两辆车,原告想乘后面那辆车,从其面前跑过去,原告当时手上拿了包和保温瓶;后来其看到原告倒在地上,被告去扶原告,其也跑过去帮忙;但其当时没有看到原告倒地的那一瞬间,也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时候原告已 经倒在地上,被告已经在扶原告;当天下午,根据派出所通知其到派出所去做了笔录,是一个姓沈的民警接待的。对于证人证言,原告持有异议,并表示事发当时是有第三人在场,但不是被告申请的出庭证人。被告认可证人的证言,认为证人证言应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依据。

另查明,在事发当天,被告曾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且此后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关于被告给付原告钱款的原因,双方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

审理中,对事故责任及原、被告是否发生碰撞的问题,双方也存在意见分歧。原告认为其是和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碰撞倒地受伤的;被告认为其没有和原告发生碰撞,其搀扶原告是做好事。

因原、被告未能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原告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审理中,原告申请对其伤情的伤残等级 进行司法鉴定,本院依法委托南京鑫盾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鉴定结论为:被鉴定人徐XX损伤构成八级伤残。

因双方意见不一,致本案调解无效。

上述事实,有双方当事人陈述;原告提供的住院记录、医疗费票据;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城中派出所提交的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本院委托鉴定的鉴定报告、本院谈话笔录以及本院开庭笔录等证据证实。

本院认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于本案的基本事实,即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准备乘车过程中倒地受伤,原、被告并无争议。但对于原告是否为被告撞倒致伤,双方意见不一。根据双方诉辩观点,本院归纳本案的争议焦点为:

一、原、被告是否相撞;

二、原告损失的具体数额;

三、被告应否承担原告的损失,对此分别评述如下:

一、原、被告是否相撞。

本院认定原告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理 由如下: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城中派出所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讯问、调查,是处理治安纠纷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证据锁链,应予采信。被告虽对此持有异议,但并未提供相反的证据,对其抗辩本院不予采纳。根据城中派出所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等相关证据,被告当时并不否认与原告发生相撞,只不过被告认为是原告撞了被告。综合该证据内容并结合前述分析,可以认定原告是被撞倒后受伤,且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

2、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原告倒地的原因,当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证人未能当庭提供身份证等证件证明其身份,本院未能当庭核实其真实身份,导致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证人庭后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证以证明其证人的真实身份,本院对证人的身份予以确认,对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的意见不予采纳。证人陈二春当庭陈述其 本人当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经倒地后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证明原告当时倒地的具体原因,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该过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

3、从现有证据看,被告在本院庭审前及第一次庭审中均未提及其是见义勇为的情节,而是在二次庭审时方才陈述。如果真是见义勇为,在争议期间不可能不首先作为抗辩理由,陈述的时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

4、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等书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原告家属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其借款给原告的可能性 不大;而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被告证人证明原、被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从该事实也可以推定出原告当时即以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况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综合以上事实及分析,可以认定该款并非借款,而应为赔偿款。

二、原告损失的范围和具体数额。

1、医疗费。根据原告提供的住院记录、伤残鉴定书等证据,原告主张的医疗费用均是治疗事故造成的有关疾病所必需,且有相应医疗票据加以证明,故原告主张医疗费40460.7元,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2、护理费。原告主张的护理费为4497元,包含住院期间护理费897元以及出院后护理费3600元。由于本案原告为六十多岁的老人,本次事故造成其左股骨颈骨折且构成八级伤残,其受伤后到康复前确需护理,原告主张该4497元护理费用,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3、住院伙食补助费。原告住院共计35天,原告主张该费用为630元,符合法律规 定,本院予以确认。

原告另主张伙食费346元,并提供了住院记录和票据予以证明。由于该费用在住院伙食补助费范围内,该346元与上述63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的主张重复,故本院不予支持。

4、鉴定费。原告主张伤残鉴定费为500元,有鉴定费发票予以证明,本院予以确认。

5、残疾赔偿金。原告主张的残疾赔偿金71985.6元。但根据原告病历及伤残鉴定报告,原告伤病为八级伤残,根据相关规定,该费用应依法确定为67603.2元【14084×(20-4)×30%】。

6、营养费。结合原告伤情,本院酌定1000元。

综上,原告各项损失合计为114690.9元。

三、被告应否承担原告损失。

根据前述分析,原告系在与被告相撞后受伤且产生了损失,原、被告对于该损失应否承担责任,应根据侵权法诸原则确定。

本案中,原告赶车到达前一辆公交车后 门时和刚从该车第一个下车的被告瞬间相撞, 发生事故。原告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被告相撞;同时,被告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本次事故双方均不具有过错。因此,本案应根据公平责任合理分担损失。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由当事人合理地分担损失。根据本案案情,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

关于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问题。本次事故虽给原告的精神上造成了较大痛苦,因双方均无过错,故原告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5000元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第一百一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彭X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徐XX人民币45876.36元。

被告彭X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受理费890元、其他诉讼费980元,合计1870元由原告徐XX负担1170彭X负担700告已预交,故由被告在履行时一并将该款给付原告)。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篇3:彭宇案感想

经验法则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中一直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直至20世纪90年代, 随着证据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 对于经验法则的探索才逐渐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发生于2007年1月4日的彭宇案件, 更是将“经验法则”这一概念进一步地推向了社会大众和法学学者的视野之中。在此, 具体的案情笔者认为没必要赘述, 我们着重需要研究的是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这一判决书, 判决书中指出:“根据被告自认, 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 从常理分析, 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 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 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 根据社会情理, 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 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 然后自行离开, 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 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从以上判决内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法官运用了“常理”、“日常生活经验”、“社会情理”这一系列的概念术语, 并将整个案件的事实认定以这样的分析为基础, 很显然, 法官将这些分析作为经验法则来适用。然而, 从社会反响来看, 公众似乎对于这些“常理”、“日常生活经验”等概念的适用正当性存在着很多质疑, 公众乃至是众多学者都普遍反映法官对于经验法则的理解未免过于偏颇, 甚至是对于该判决法官的法学素养以及司法智慧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怀疑, 这无疑给司法公信力和廉洁度在公众心目中的确立树立了重重障碍。

二、法官智慧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法官地位的特殊, 法官智慧的问题一直都被人们忽视, 直到近些年来才慢慢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法官智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法官角色的多重、法律制度的局限、司法过程的难题和司法过程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决定了法官运用智慧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法官必须合理运用智慧。即在合法的前提下, 调动法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运用法律思维, 进行恰当的价值判断, 并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德性的指引, 实现法律的正义。就比如在彭宇案中, 法官对于事实的判断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关键就是对于本案的法律适用该如何选择以及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本案法官运用“经验法则”这一特殊而相对生疏的概念来阐释本案的判决理由, 无疑给法官的司法智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众所周知, 法官运用经验法则进行事实认定和证据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要受到法官性格、情绪、心理因素、心情状况以及道德情操、职业水平、知识构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 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同样也会影响法官的专业判断。又如在彭宇案中, 假如主审法官自己曾经遭遇过同样的情况, 而在当时他所选择的是与彭宇完全不同的做法, 例如驻守原地等待受伤者家人到达后才帮助其家人送伤者进医院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身生活经验法官才在本案中做出了这样的判决。另外, 针对同一个案件, 不同知识构成和职业道德的法官也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决, 这样就有损判决的权威性。因此, 在很多个案的审理中, 法官的司法智慧就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 国外很早就有比较丰富的关于法官智慧的研究, 他们对法官智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追求难得的至高智慧、全面智慧的古希腊开始, 逐渐发展为单纯追求理性智慧而否定实践智慧的司法唯理论。

总之, 应该重视对法官智慧的研究, 单纯的知识或经验或品德或勇气都无法解决司法过程固有的困境和难题, 无法应对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司法过程提出的挑战, 从而难以实现法律的终极正义。法官只有合法合理地运用智慧, 才有助于建设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 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正义。

三、南京彭宇案中的法官智慧

经由上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南京彭宇案中的法官做法可以作为法官智慧教育的一个反面教材来使用, 当然这仅是笔者个人意见。在彭宇案中, 法官对于经验法则的释读以及对于案情和法理之间的机械联系显然不能引起社会大众乃至是众多学者的共鸣。在本案的判决中, 存在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 主审法官所运用的“常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等分析明显不具有高度盖然性, 不能成为具有法则属性的经验法则,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引起公众对裁判的质疑和不信任。所谓高度的盖然性是指这种情形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例外的, 这种情况的发生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例外情况几乎是不会实现的。然而在彭宇案件中, 法官依据所谓的社会情理认为, 如果彭宇是在做好事的话, 他应该在原告的家人到达以后, 向其言明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 并基于此而否认了彭宇是在做好事的说法。这样的推论显然是有迹可循的。因为基于不同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每个人做好事的方式也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可能会仅仅将其送往医院, 而有的人甚至会留下照顾, 也有人可能会给与经济上的资助。很显然, 主审法官所进行的经验法则的适用是不具有高度盖然性的。依据这种较低程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所作出的判决明显会失去正当性基础。

由此可见, 经验法则在判决中的适用是存在着盖然性程度不同以及主观判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等局限性, 这就会给法官的司法智慧带来更高程度的挑战。究竟本案中的法官该如何提高司法智慧呢?该如何更好地适用经验法则呢?笔者在此从当事人和法官的不同立场来提出几项具有可行性的适用规则:

(1) 征询民意以确保法官适用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进行推定

征询民意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征询主体、征询对象以及征询方式。

通过对民意的征询, 在民众的充分参与下, 使经验法则的适用完全建立在当事人和公众的可预期范围内, 从而促使当事人采取适当的诉讼行为, 并且也有利于维护判决的社会公信力。

(2) 规范法官对经验法则的适用以确保法官裁判的公正性

1. 加强对法官人文素养、业务素质的培育, 提高法官智慧

上文已经提及, 法官的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验法则适用的混乱性。而我国目前对法官培训的内容仅限于对经验法则事实认定等业务知识的学习, 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要想正确运用经验法则, 审判技能的提高固然很重要, 但法官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更为迫切, 尤其是在我国的法治传统的影响下,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当事人的人权保障。所以在对法官进行培训时既要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又要注意大力提升法官的人文素养, 必须要让法官站在人权保障的高度慎用、善用经验法则, 只有这样提高当事人对法官适用经验法则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2. 加大个案中人民陪审员的参审力度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代表民众参与诉讼过程, 将民众的意见和看法融入司法活动之中, 这样使得裁判结果不仅不会超出公众的预期, 更为裁判的正当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 在涉及经验法则适用的案件中, 更需要借助人民陪审员制度来体现民主价值, 矫正和防止法官在运用经验法则时的独断专行。合议庭成员应充分进行探讨并且对人民陪审员的意见要重点考虑, 不能置之不理, 努力做到案件中拟适用的经验法则具有高度的盖然性, 尽量避免出现像是彭宇案件中适用“出乎意料的经验法则”而导致裁判不公、公众不信任等现象发生。

摘要: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早已告一段落, 但是人们对于本案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却仍旧源源不断, 其中最为引起注意的就是对于法官智慧问题的思考。本案中法官突破性地尝试运用经验法则来说明判决理由, 然而却遭遇了滑铁卢, 以公众的质疑和众多学者的反对而告终。也正是因为如此, 法官智慧的研究就更加显得刻不容缓。仅针对本案, 对于法官智慧的提高就主要集中在对于经验法则的适用规则的研究方面, 法官应该通过征询民意以确保法官适用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进行推定等方面来提高经验法则的适用智慧。

关键词:南京彭宇案,经验法则,法官智慧

参考文献

[1]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7) 鼓民一初字第212号。[1]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7) 鼓民一初字第212号。

[2]刘春梅:《浅论经验法则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及局限性之克服》, 《现代法学》2003年6月第25卷第3期。[2]刘春梅:《浅论经验法则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及局限性之克服》, 《现代法学》2003年6月第25卷第3期。

篇4:彭宇案遗憾

刘志伟称,彭宇案的基本事实在于“双方在不经意间发生相撞”,这分别可以通过两个证据印证:一是南京中院在一审判决后查找到的当事双方报警记录上,可以看到原、被告在事发当日分别向警方陈述事实时,均表示与对方发生了碰撞:二是城中派出所的调查询问笔录。

刘志伟分析称,该案被舆论误读成“好人被冤枉”及“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城中派出所的调查询问笔录在城中派出所房屋维修过程中丢失;第二,一审法官在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情理”的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第三,原被告双方在二审开庭前达成了庭前和解协议,双方要求不得向媒体披露案件相关的信息。

舆论再次哗然。很多网民作“恍然大悟”状:原来彭宇骗了大家:也有一些网民质疑官方表态的真实性。有位微博网友指出,既然是“揭露真相”,为何还让人感觉“遮遮掩掩,神秘莫测”?

案件和解三年多后,为何官方突然打破沉默?一位南京当地官方媒体人士告诉记者,其中+背景是,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中国社会道德进行的讨论和批判进入新高潮,而彭宇案被视为让好人“不敢做好事”的起源,官方认为有必要澄清,以转变社会道德风气。

刘志伟称,彭宇案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但当地媒体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仍被要求“不要报道此事”。

在学者们看来,这起原本可以在司法程序中澄清的案件,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说明时间和场合,空留遗憾。

真相“罗生门”

彭宇案發生于2006年11月。南京徐老太在等公交车的过程中,被撞倒摔成骨折,医疗鉴定为八级伤残。老太太指称将他扶起并送往医院的彭宇是撞人者,向法院起诉索赔13万多元。

2007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彭宇需对受害人承担4096的损失,支付4万多元。而彭宇则称自己没撞人,扶起老太太是做好事。此案由此引起广泛争议。

双方都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00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江苏省高级法院院长公丕祥透露,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该案了结。

据媒体报道,最后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彭宇赔偿原告1万元人民币。此后,双方当事人即对媒体保持沉默,官方也未有相关解释。

其后,“彭宇案”成为一个标签,但凡某地发生交通事故纠纷,被诉一方声称自己是做好事被冤枉,往往就会被称为“某地彭宇案”。

还有评价称,彭宇案使得中国道德倒退了几十年,因为大家都不敢“见义勇为救人了”。

而此次《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称,彭宇最近表示,徐老太确实与他发生了碰撞。事后经法院调解,他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记者拨打彭宇的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听状态,发短信也未获回复。

其他媒体也未联系上彭宇本人,对于前述说法,目前尚无当事人彭宇的证实。

刘志伟提及的证据和彭宇案一审判决书中法官采信的证据,内容基本一致。但是,刘志伟提及了一个新证据:二审中,南京市中院曾在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找到事发当日双方分别报警时的两份接处警登记表,其中“报警内容”一栏,记录了两人相撞的情况。

一审过程中的关键证据的蹊跷丢失,是这起案件成为“罗生门”的主要因素。城中派出所对事故双方所做的询问笔录原件丢失,原因是当时派出所装修。

而在法庭中展示的询问笔录,主要是基于伤者儿子用手机自行拍摄的照片以及据此誊写的材料,还有当时接警民警事后的称述及谈话笔录。

但这些证据遭到彭宇一方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些材料均是复制品,没有原件可供核对,无法确定真实性,很多内容都不是被告所言。

在证据的证明力不足的情况下,一审的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进行了情理分析。法官的这部分“自由心证”后来成为判决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法官在判诀书中运用了“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常理”“社会情理”等词语,阐述了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而彭宇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彭宇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

法官的情理分析还包括彭宇陪着伤者及其家属去医院,并且垫付了200元钱的情节,最后认定彭宇和伤者发生了碰撞,并按照民法上的公平责任的原则,判定彭宇承担部分责任。

法学界中对此判决批评甚多。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法官在案件审理中运用经验法则是完全合法、正当的。但是,关键在于推定和事实认定时,作为推定的中介是否属于经验法则,是否具有事实之间的高度概然性。这种可期待性、概然性要求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例外的。在彭宇案中,判决书中所提及的常理结论显然太过草率。

司法为何止步

彭宇案在一审之后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但最后案件结果却悄然无声息地以“和解”告终。留给社会公众的,仍然是各种猜忌以及“好事做不得”以及“好人没好报”的顾虑。

和解可能是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案件被广泛报道后,双方都承受了巨大压力,选择尽快结案情有可原。

然后,从媒体报道和各种公开信息来看,和解结果背后有隐隐约约的权利操控之手。据《南方周末》引述南京市中院一位负责人的话说,“二审时,省市领导都对此事很关心,为了给十七大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南京和谐社会,领导提出来要化解这一矛盾”。

报道还提及,南京市中院有人士透露,时任江苏省委领导对此有批示,批示内容主要围绕着建设和谐江苏,对民事案件本着调解的原则,避免炒作。为此,江苏省高院和南京中院按照省里领导要求制定了相关的调解意向,并且做调解工作,最后案外和解,当天撤诉。

后来,彭宇案曾被江苏相关领导作为“平安江苏”的案例提及,称这样的案件也可以按照法律去判,但以和解结案,对各方、对舆论、对社会影响或者道德示范都有好处。

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江苏省高院和最高法院当时也对彭宇案进行了调查和讨论,但结论都没有公开。

对此,张卫平教授认为,一审判决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对证据进行质证辩论,让证人到庭接受双方询问来重新判定。二审法院可以发回重审也可以直接改判。但原本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在法庭上辨明事实真相的案件,却在“大调解”思路下,以一种和稀泥的方式来结束。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傅郁林也认为,在“大调解”思路下,公众睁大眼睛期待司法对热点问题给出意见时,法院总是希望以调解的方式平息热点案件。司法有自己的矫正程序,但外部干预却惯于用息事宁人的调式应对社会反响激烈的事件,使彭宇案一审判决给社会道德信仰留下了不可弥合的伤口。(原载《新世纪周刊》)

篇5:新作文素材:彭宇案后遗症

(附:时文《今天,俺勇敢的扶起了一个老太》《下坡或者上坡》《救助老人安全宝典》)

新闻来源: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1小时后窒息身亡

-09-04 来源: 成都晚报(成都)

核心提示: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前日上午,88岁的李爹爹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爹爹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记者9点赶到事发地武汉市知音西村菜场门口时,现场只剩下一小袋香蕉和一小摊血迹。

易师傅目击了事发全过程,她回忆,爹爹是清晨7点半左右在菜场口跌倒的,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附近的摊贩称,李爹爹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李爹爹的老伴和儿子赶来扶起他,并送往汉阳医院。据楚天都市报

《法律援助网》创办人、首席援助律师朱运德律师认为:88岁李爹爹的不幸遭遇,有可能会降临在我们每个穷人的头上。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就是《穷人缺什么》。看完后,我认为穷人最不应该缺的就是穷人之间的互助。因为穷人没有私人护理、没有保镖,没有专车司机。穷人只能靠互助,才能拯救自己。千万不要指望富人来帮你。人家可以享受豪华私人游艇,私人飞机,绝不会做没有任何回报的事。富人绝不会碰上李爹爹的悲惨故事。

遗憾的事,互相帮助成了奢侈,因为信任以及成了奢侈品。现实中远的如彭宇案,近的如公交司机救助摔倒老人被诬陷案,不断的告诉人们,见义勇为是要付出代价的。更为要命的事,公权力法院的判决几乎起到了推波兴澜的作用,备受关注的彭宇几乎一夜之间改变推毁了千百年的传统:乐善好施。加之媒体的无穷放大,让中国人自私的丑陋面突显。人民发现,自己就是大海里的浮萍,从此老幼无依。

不知有没有人在反思。我反思认为,如果不是人病了,一定是社会生病了。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接受治疗。不然,李爹爹的不幸遭遇迟早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今天,俺勇敢的扶起了一个老太!!

今天早上,俺兴冲冲地走在去往银行的路上。成功地偷到了被老婆没收的工资卡,兴奋不已,老子今天终于要吃到传说中的猪肉了!虽说今年是金猪年猪肉价格真的堪比黄金了,但俺是绝对相信党和政府滴,还有那些兢兢业业,占着茅坑拉稀屎的公务员,他们说了:这个社会是很和谐滴,一定会让俺只吃肉不吃亏滴。

沐浴在和谐的阳光里,俺的心情那叫一个好哦,电视里总说人均鸡的屁已经一千多美元了,俺不懂,俺只知道生活好了,俺快要吃到肉了,想到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虽说现在给别人打工,但老板从来不打俺,也不骂俺,不拖欠俺的工资,加班时还有面包和火腿肠吃,尽管俺不知道吃下去能不能闹肚子或出人命,但俺知足了,比起那些跳楼讨薪的和那些黑砖窑的来,俺的老板简直就是他吗的圣人,道德水平那是相当地高。俺真的很知足了,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俺讨到了老婆,有了传宗接代的人员保障,俺住的房子虽然墙上有裂缝,长毛,漏水,但还没有塌掉,俺那次得了感冒,虽然打针花了二百多元,但没有被大夫给医死,俺庆幸使用的不是假药,俺庆幸遇到了医德高尚的人。俺不禁高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人有面包,吃得饱,睡得好,这样幸福生活哪里找?……

就在快到银行门口时,俺看到两个保安神气地站在门口,保卫着人民的财产不受侵犯,俺不禁热泪盈眶,多好的同志啊,你们辛苦啦,俺在心里说。但同时俺也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做出什么危险动作来,比如左顾右盼,手抻向口袋,快走快跑等,保安大哥让俺停下,俺绝对要停下,否则他们真敢往死里打呀,对待敌对分子他们可从来不手软。想到这俺竟然有些不会走路了,竟然有些顺拐,俺停住了,并不是保安大哥让俺停的,是因为俺看到银行门口不远处的地上趴着一个老太,仿佛在睡觉。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老太的身边划了个曲线走过去了,许是都在思考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问题而没有发现脚下的人,只有俺一个闲人看到了。俺有些纳闷,和谐社会人人有房住,躺在这里干什么?俺凑上前去仔细观看,确认她是被撞倒或是自己摔倒了。是谁撞的?怎么撞的?有没有人证物证暂住证?如果是自己摔的.怎么摔的?是真摔还是假摔?

此时,俺的脑海里蹭蹭蹭蹭窜出许多英雄形象,俺要把她扶起来!这时脑子里的另一个声音告诉俺,千万不要去扶,你知道她是谁吗?万一她的儿子是警察怎么办?万一英明的法官说是你撞的怎么办?你有四万块钱吗?我犹豫着,斗争着,心里恨自己,让你左顾右盼不好好想问题。我抬头看看周围匆匆的人群,没有一个理俺的,就连离俺不远的两个保安也不看这里了。实在没办法了,俺一咬呀,一跺脚,掏出手机,先给老婆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家里的存折上有没有四万块钱。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俺微微一笑,俗话说每临大事有静气,看来俺是个成大事的人。俺从容地掏出自从有了SARS就随身携带的口罩,还有昨天帮老板搬家,老板作为酬谢送给俺的一双白色线手套,又拽出一副用来装酷的太阳镜,一切准备停当,俺慢慢地向老太走去,心想也就是碰上俺有这些行头,不遮住眼盖住脸谁还肯救你?算你命大。俺忽然感觉有两道酌热的目光射在脸上,一扭头,发现两个保安死死地盯着俺,手里的警棍捏得越发紧了。俺心想坏了,这是银行门口,俺做的又属危险动作,不会把俺当坏蛋打死吧?赶紧摘下口罩,冲保安大哥呲牙一乐,又指了指老太“俺是良民,俺是良民,不是来抢银行滴”。保安大哥放松了警惕,俺赶紧过去把老太扶起,老太睁开了眼,口里哼哼着,俺没有更多的时间磨蹭,干这种事越快越好,以免留下把柄。俺把老太扶到银行门口的台阶上坐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窜到胡同的一个话吧里。“喂,是120吗?××路××银行门口有一老太需要救助,请速来”。一会,听到了120“呜哇呜哇”的声音,俺从容地从话吧里出来,摘下了口罩手套和太阳镜,混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想,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能象我一样做好救人这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的人还真不多,我他妈简直是个天才!哈哈哈,大笑三声,换个银行取钱去。

下坡或者上坡

作者/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只要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篇6:彭宇案感想

五年来彭宇刻意躲避在公众视野之外,这是他当年在法院门口留影。

(资料片)

本报记者 石念军

过几天,11月20日,彭宇案距事发即满五年。尽管南京鼓楼区法院受理的这一案件早已结案,然而,这个墓碑式判决如同核废料般,不断地发酵。

当一个又一个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时,人们提起它;当两岁的小悦悦被碾轧后18个路人漠然走过时,人们又提起它。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所言,并不是每一个案子都会案结事了。五年了,彭宇案欠公众一份回答。

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候,辽沈晚报驻沪记者陈志强决定到南京寻找彭宇案——一则渴望沉寂而不得的五年前的旧案。

几年来,这起旧案屡屡被提起,被称为“墓碑式判决”。“小悦悦事件”,让陈志强决心踏上寻找彭宇案的路程。

但山东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张帆上课时,已很少跟学生们提这个案子。这个案情并不复杂的旧案,不过是“法学大二学生的常识”,已不再适合当教学案例。

再过几天,离这起案子事发就整整五年了。

从上海出发,陈志强只花了不到三个小时车程便抵达南京,但接下来的寻找一点都不顺利。

南京公交线路“水西门广场”站前,人流熙熙攘攘。陈志强站着的地方,正是这一案子的事发地。

五年前,2006年11月20日的那个上午。

一个是在这站下车的年轻乘客,一个是赶着要上另一辆车的六旬老者。彭宇与徐寿兰,一经相逢,便似命中劫数。

事情变得扑朔迷离,自称见义勇为的彭宇被摔伤的徐寿兰指为肇事者。一审经过三次开庭之后,南京鼓楼区法院法官王浩“推理”判决彭宇有责。

“这不过是基层法院受理的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张帆不觉得这个案件一开始便有什么不同。但自一审第三次开庭始渐入舆论风暴眼,彭宇案迅速超出了鼓楼区法院的想象,一桩小案子突然“不可控”。

彭宇,徐寿兰,王浩。临行前,陈志强阅读了大量媒体相关报道,他希望重新找到处于事件核心的三个人。

然而,奔波了两天,他没有找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徐寿兰已去世,彭宇“人间蒸发”,而鼓楼区法院原法官王浩,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说:“关于这个,我不愿再提。”

真相被“雪藏”

在拨通王浩的电话前,陈志强从南京市中心出发,来到挹江门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司法所。这里,是王浩的新的工作单位。

司法所的工作琐碎而繁杂,这几天,王浩刚刚搞完了当地一起拆迁工作,同事说他休假去了。

连续两天,陈志强不断拨打王浩的电话,电话那端,老是拒绝接听,但冷不丁,有一次接通了,电话那端传来有气无力的回响:“喂。”

陈志强说明来意,很快,又是一阵阵盲音。

在原出警单位——南京市城中派出所的老民警眼里,这不过是一桩小案子,“没什么意思”。这位民警提到,2007年,在彭宇一审败诉提起上诉后,二审已选择了庭下和解。

有媒体曾记录了这一和解的内情,文中,南京市中院一位负责人称:“全省3J法院领导对这个事确实很重视。因为这个案子由于不客观的报道对法院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司法公正力造成极大的诋毁,这是领导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二审时,省市领导都对这事很关心,提出来要化解这一矛盾。”

“省高院和南京中院的领导根据省里领导要求制定了相关调解意向,多次开会研究,‘十一’期间都在加班加点研究。”

2007年10月8日,和解达成,彭宇案当天撤诉。

当地期望彭宇案就此告一段落。然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说,并不是每一个案子都能案结事了,彭宇案恰恰如此。

被伤害与被诅咒的

人们历来强调的是,真相不能和解。五年间,发生了很多事。

跟更早一些的天津许云鹤案等老人摔伤**一样,在这一场**里,彭宇案被认为是造成“恶果”的“恶因”。

张帆也认为,彭宇案是有问题的。彭宇案事发不久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张帆与其他与会学者曾对该案进行剖析,普遍意见是:法官王浩在一审中以“主观推理”认为彭宇有责任,这一方法是错误的;其次,民法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法官一审颠覆了这一法则。

即便如此,彭宇案仍不足以成为所有人拒绝伸出援手的理由。但让人纠结的是:每每面对类似情形,人们总会想起这个墓碑式判决。

今年4月,最高法院一位副院长到山东大学演讲,山大校长、法学专家徐显明做了一段点评,让师生印象深刻:古时衙门断案,大堂上会挂一匾额提醒审案的官员——“天理国法人情”。

“天理,意思是顺应天理,指法的精神和原则;国法,指成文法的具体规定;人情,就是要考虑法的社会效果。”张帆说,以现代法律解释,“人情”就是指法官不能挑战社会生活的基本底线。

尽管法官作为个人,对社会底线的认识会有偏差,但在张帆看来,王浩对彭宇的主观推断,显然挑战了这一基本底线。

“这种情况下,法官应该严格执行现行法条,但很遗憾,主审法官明显忽略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民法通则。”

彭宇案从此被诅咒,不仅其一审判决被指致使“社会道德滑坡50年”,即便是涉案人员,生活也完全被改变。

在徐寿兰老人曾经住过的房屋门前,几位老街坊向陈志强讲述老人去年临终前的凄凉,“电话不时响起,拿起来就是一阵又一阵的谩骂”。一度,曾有大批记者**在楼下,让老人不得安生,最终只能搬走,将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屋出租。

甚至在徐寿兰去世后,还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彭宇案中的老太太终于走了,“大快人心”。

王浩同样为千夫所指,有网友发帖建议“人肉他”,“让他到死都不得安宁,因为他让中国的道德倒退了至少50年”。传言称,王浩已被调离法官队伍。寻访者陈志强徒步穿过至少一公里长的崎岖小路,才从偏僻的小巷中找到这名法学硕士的新落脚点——南京市挹江门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司法所。

它冷落了公众期待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看来,当地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类涉及社会底线的案件是不能庭下调解的。

何兵认为,这种以“调解”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公众的感觉是信号是不明确的,和解意味着本该清晰的边界刻意被模糊掉了,由此带来的“破窗效应”是非常可怕的。彭宇案对于社会的最大伤害,就在于它模糊了一个基本价值观———好人有好报。现在,人们希望这个边界被重新界定清晰。

何兵的观点是,当一个案件通过不断传播成为舆论事件时,尤需注意对公众期待的回应与引导,而悄悄和解的彭宇案刻意回避了这些。

“法庭从来不单单是一个审判室,还是一个代表法律程序、法理精神的地方。”电影《纽伦堡审判》的导演丹利·克莱默借台词阐释法理,“(审判)目的不是让少数人绳之以法,而是重新确立法律秩序的神圣地位,找到全世界为之依赖的正义法规。”

法律与道德,两者截然不同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研究法理学出身的张帆说,它们的契合点是,向上的法律应该对社会道德辅以呼应。

在他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公众普遍指责法庭对彭宇案的一审判决伤害了社会道德。

而彭宇案的真相从未公开,也加剧了公众的这一困惑。

对于网上关于彭宇案的一系列传言,张帆觉得,这些传言其实表达了舆论诉求,比如传闻说法官王浩被调离,徐老太的JC儿子及出警警员被处分,间接传达了社会要求彭宇案翻案,推倒这个墓碑式判决的诉求。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涌新近也呼吁,应该再审彭宇案,以公开、公正、公平的依法审判,厘清事实真相,回应公众多年的期待。

尽管,从法律上说,这一案件能否启动重审程序,不同的法学人士有不同的意见,但如同面对一堆“不良遗产”,如何化解它的影响,愈发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上一篇:系列讲话下一篇:种猪场保育舍饲养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