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引种

2024-05-09

猪场引种(精选四篇)

猪场引种 篇1

1 引种前的准备

1.1 隔离舍引种单位应根据引种数量多少设立相应大小的隔离舍, 要保证每头种猪有1 m2的有效圈栏 (公猪宜在10 m2的单圈饲养) 。隔离舍应通风透光, 饮水系统、加药桶、保温、消毒等设施设备要齐全, 并能正常使用。在种猪到场前的30 d应对隔离舍、圈栏及用具等进行严格、彻底有效的清扫、冲洗、消毒和空置。如果是老场要进行反复多次严格消毒, 如遭疫情须空舍3 个月以上。准备好的隔离舍严禁无关人员再次进入, 只允许经隔离后的饲养管理人员进入。隔离舍应远离本场猪群300 m以上, 周围无其它养殖场、屠宰场以及畜禽产品加工厂, 禁养其它畜禽。

1.2 运输车辆及卸猪台引种运输前要准备好运输工具, 装好运猪的猪栏等设施设备, 并做好冲洗、消毒和空置工作。引进的种猪到达猪场前要建好卸猪台或卸猪架, 特别注意要与运输车辆的高度保持一致, 同时也要做好冲洗、消毒和空置工作。

2 后备种猪的选择

2.1 后备母猪的选择要点应以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和母性好作为选择的基本要求, 兼顾体型外貌、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乳头排列要整齐, 有效乳头在6 对以上, 大小均匀;身体要匀称, 背腰平、宽、直, 后躯宽平, 腹线平直而不松弛, 腿部丰满、肢蹄结实。

2.2 后备公猪的选择要点应以体型外貌、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好作为基本的选择要求, 同时还要兼顾繁育性能。要求睾丸发育正常, 大而明显, 两侧匀称一致, 阴囊紧附于体壁, 有正常的性行为;包皮无积尿;整体结构匀称, 四肢强健结实, 肌肉丰满, 膘情良好, 背腰长、平直、宽阔, 腹部紧凑、不松驰下垂。

3 种猪装卸及运输

3.1 猪只上车前禁食2 h。根椐需要, 给猪只注射抗应激药物。

3.2 控制猪只出场时间, 在车辆没有到达指定位置和客户资金未到公司账户前, 应将猪只安置在待售舍。

3.3 猪只装车密度应适中, 以每头猪能自由站立卧下较好。如是多层车, 大猪装下层, 空间高度应在80 cm为好, 小猪装上层。

3.4 运输时间应根据季节和当天情况而定, 夏季应注意通风、防暑, 冬季注意保暖。运输途中要注意安全, 每3 h停车检查1 次, 车速不能太快 (80 km左右) 。冬季切忌过分密封, 通风口要多个方向。7~9 月, 应在晚上七点左右启运, 其他月份即时承运。

3.5 种猪到场后, 经沐浴、更衣、隔离后的饲养管理人员进入猪舍, 将饮水器中的陈水排尽, 直到水清为止, 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5%的葡萄糖, 等待猪只入场。种猪到场时, 技术人员要负责仔细观察其健康状况, 进行带猪消毒, 然后由送猪人员将猪赶至进卸猪台, 再由赶猪人员将猪赶至猪舍门口, 由饲养管理人员将猪赶进圈栏, 应立即对赶猪台进行消毒。

种猪到场后, 休息半小时开始饮水, 饮水中选择性添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泰乐菌素、电解多维、葡萄糖等药物。

引种数量较大时, 目标猪场技术人员应指导客户做好猪只的调教, 做到定点喂、定点睡、定点排粪尿。

猪只到场当天禁食不少于6 h, 然后按正常采食量的1/3 饲喂, 第2 d按正常采食量的2/3 饲喂, 第3 d按正常采食量饲喂。

4 种猪入场后的饲养管理

4.1 分群管理猪进圈舍后, 根据种猪品种、性别、体重大小、健康状况进行分群、分栏, 实行分群管理。

4.2 调教分群工作结束后, 立即做好“三点定位” (定点喂料、定点睡觉、定点排粪尿) 的调教工作。

4.3 投料种猪到达的当天不喂料, 需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保健药物 (建议100 kg饮水中添加泰乐菌素30 g、强力霉素28 g、电解多维20 g) ;第2 d开始供给饲料, 投喂正常采食量的1/3~1/2;3 d后供给正常采食量。

5 隔离饲养

猪场引种的几项措施 篇2

1.1 猪场在引种前,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引种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引种猪的日龄,做到层次分明,以便于猪场设施设备的有效利用。

1.2 向当地畜牧部门进行咨询,调查引种地区的动物疫病发生情况,及影响疫病发生的自然条件等。引种猪场所在地区应是国家畜牧兽医部门划定的非疫区,要尽量选择新建种猪场,建场时间最好不超过5年。种猪供应场必须具有国家职能部门颁发的法定销售种源资格证照。对猪群来源应清晰并有案可查。

1.3 隔离舍要单独设立,使之远离已有猪群,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若为封闭式隔离猪舍,最好采用熏蒸消毒的方法,消毒后杜绝人员进入,空舍7 d后方可进猪。同时做好种猪运输前后人员、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4引种前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将引种地点、品种、数量等向本地区县级以上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申报,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

2 选种

2.1 选种时,要通过查阅原种猪场的谱系,对该种猪的后代及种猪本身的表现做出鉴定,要以本品种的主要性能作为挑选依据。选择种猪时既要突出重点性状,又要兼顾全面性状。

2.2 选择种公猪要求体质健康、精神活泼、雄性特征明显、前胸发达、腹部紧凑、体质结实、四肢强健有力、睾丸发育良好、性欲旺盛、本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

2.3 种母猪要求体重在50 kg以上;本品种特征明显,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乳头排列整齐均匀并有一定间距、没有无效乳头、外阴较大且下垂。

3 运输

3.1 对运输车辆等应充分清洗、彻底消毒。消毒液可用0.05%过氧乙酸溶液及5%石炭酸溶液、5%克辽林溶液。若需转车,应选择经过严格消毒的车辆。

3.2 猪启运前,要向输出地区县级以上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申报检疫,并获得《动物运输检疫合格证明》及《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后方可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还须向输入县的兽医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合格,方可入境。种猪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向就近的兽医卫生监督机构报告,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途中发现的病、死种猪不得随意宰杀、出售或沿途抛弃,要在指定地点卸下,连同被污染的设备、粪便、垫料和污物等,在动物防疫人员监督下分别按规定进行处理。

3.3 要根据所运猪的数量、大小等确定车辆的大小,选择带有隔栏的车辆,车厢要铺上垫料,冬天可铺上稻草、锯末,夏天铺细沙,以降低种猪肢蹄损伤的几率。在装车运输前,可肌注长效广谱抗菌素,以提高种猪的抗病能力。对出现特别不安的种猪,可注射镇静剂。夏季运输时,要准备充足的饮水,以防路途炎热猪群出现中暑现象。

3.5 对出现运输应激综合征的病猪,应及时对症治疗。对出现全身震颤、高热的猪用盐酸氯丙嗪2~3 mg/kg一次肌注。对重症者同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7~10 mg,一次肌注。出现脱水、酸中毒时,及时使用3.5%碳酸氢钠溶液150~200 mL,一次静注。在酸中毒症状得到缓解后,用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 000 mL,加VC一次静注,疗程不得少于2~3 d,有并发感染时,配合使用抗菌素和解热药物。

4 管理

4.1 安全过渡

引进种猪到场后,要选用剌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对猪的体表及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送入隔离舍内观察。不要急于给料,应先让猪群休息,要少量多次地供给种猪清洁的饮水,冬季可给予温水。经长途运输的种猪群,最好给猪群饮用适量补液盐水,以防止脱水,待猪群充分休息4~8 h后,再给少量饲料(给予日常量的30%),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通过2~3 d过渡到自由采食状态。

4.2 科学饲养

由于种猪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等,要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科学喂养,使其适应当地的饲养环境条件。

4.2.1 做好种猪舍内温度、湿度的控制,冬季要注意防寒,温度要保持在10℃上,并注意通风。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通风,温度不高于25℃。

4.2.2 种猪在隔离饲养期间,要注意观察猪群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诊治。种猪体况正常时,要结合引种场的免疫情况及本地疫病流行情况,进行抗体监测,并按照当地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并定期驱虫。如经30 d隔离观察无异常,彻底消毒后即可转入生产场区。

4.3 严格消毒

4.3.1 高压清洗、消毒圈舍是消灭内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并阻断疫病的主要措施。猪舍地面、墙、栏杆的粪尿应及时清除,饲槽及用具要加高压清洗。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和具体条件,定期对猪圈、食槽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消毒。要做好粪尿及污水的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4.3.2 消毒时使用三种以上消毒药轮换消毒。配种舍、保育舍、生长舍、肥育舍每周消毒一次;分娩舍每周消毒二次;周边环境每月消毒一次;过道、消毒池每周消毒一次。

4.4 优化饲养环境

圈舍应保持通风良好、卫生、干燥。饲料营养要全面,不喂过期、霉变饲料。定时、定量饲喂,饮水要干净卫生,饲槽内不能有积食,否则应及时清除。增强疫病防范意识,减少疫病发生。杜绝外来人员进入参观。

4.5 建立饲养档案

种猪场引种需注意的事项 篇3

1 种猪场的选择

(1)选择种猪场应尽量选规模大,信誉度好,有管理部门批准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且种猪场公母猪比例恰当、生产性能高且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健康良种猪场。

(2)选择种猪场,应考虑价值、附加值如种猪场售猪前、售猪中、售猪后的一系列服务和培训等情况,切勿盲目引入种源。

(3)选择种猪场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最好是对种猪场的种猪进行血清抗体监测等化验,合格后方可引种,一般新场疾病比较少。

(4)尽量选择同一家猪场引种,以免引入不同猪场的疾病。

(5)种猪场必须有完善的种猪系谱。

2 引种前的准备工作

(1)制定引种计划:根据设计规模、市场行情确定相关品种和数量。

(2)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市场预测来决定。

(3)引种前应先了解和咨询种猪场的具体情况,再到实地进行具体考察。

(4)调查种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信誉度高低、跟踪服务能否到位等。

(5)隔离舍的准备:引种前一个月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和相关物质的准备工作。

(6)交通工具等的准备:根据引种数量选择交通工具(单、双层和大小)同时准备雨布、细沙、水管、钳子和铁丝等。

3 种猪的选择

(1)对场家的要求:要求引种前不喂料、最好到猪栏中选种。

(2)对种猪要求:种猪必须符合本品种特征,无任何遗传疾病,种猪活泼、肢体、体尺、发育良好。体况中等,不肥不瘦。

(3)种公猪要求有良好的性欲,旺盛的配种力,睾丸左右对称,包皮无积尿,无疝气等。成年公猪口腔分泌大量白沫,性欲旺盛(见母猪就爬跨),四肢粗壮。

(4)种母猪要求:外阴、腹线、乳头评分良好,种母猪要求乳头排列整齐、在6对以上,无瞎乳头、凹乳头等,阴户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不选,阴户上翘者也不选择。

4 种猪的个体档案

(1)猪场的免疫程序及所购猪只的免疫资料。

(2)种猪的三代系谱。

(3)检疫合格证明。

5 种猪的运输

(1)如果用种猪场介绍的专用运输车,在运输的前一天清洗消毒是必须的。等干燥以后装3cm厚的新鲜细沙。同时检查车厢是否有突出的铁丝头和破裂的铁管。如有一定要处理好,以防刺伤种猪。

(2)装猪时以减少种猪应激为原则。不能驱打种猪,保护猪的肢蹄,公母分栏装。

(3)运输要选择高速公路,一来经济,二来减少运输时间。途中尽量避免急刹车,要用帆布或雨布把车厢前、左、右围起来,如果有余,顶部也围起来,后面不用围,以防车速过快引起应激感冒。

(4)选择服务区休息时,要看是否停有运输猪的车辆,如有可考虑下一个服务区休息。如果错不开,二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根据气温、时间考虑给种猪供水次数。

(5)猪群的观察,休息时观察猪群,看是否有异常情况,如果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可先采用耳尖放血疗法。

6 接种猪

(1)车辆到达隔离区后先对车辆和猪只消毒后才能卸猪,卸猪时检查是否有刺伤、损伤等情况。

(2)卸完后首要任务是供给饮水,水中必须添加高质量的电解多维。绝对不能喂料,一定在12小时后再少量喂料一次,再过12小时开始喂料,但一定要逐渐加料,绝对不能一次加入过量饲料。

(3)饲料中可加入抗生素如金霉素或泰乐菌素。

(4)到场一周内千万不要进行免疫注射,一周后根据免疫程序再进行。

规模化猪场引种时的防疫策略 篇4

1 引种的重要作用

引种是规模化猪场扩充优良血统、加快育种进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现代瘦肉型母猪第8胎的繁殖潜力最大, 但其繁殖力表现受到营养、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在生产实践中, 第3~5胎母猪产仔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达到最佳。种群更新的目的就是设法让第3~5胎的母猪在种群中保持较高的比例, 使群体繁殖效率最大化。后备猪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养猪的生产潜能, 良种引进总是拉动着整个猪场的遗传基础。在选购种猪时应选择高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种猪。

2 防疫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养猪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无论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以及出栏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 随之而来的却是疾病的困扰, 由于引种的频繁、饲养密度的加大、营养的限制、防疫体系的缺失等使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疾病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 给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养猪生产事业的发展, 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 保障生猪生产的正常开展。

3 引种对防疫的危害

引进健康的种猪是每个猪场的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养殖户在引种时只考虑价格、体形, 而忽略了健康这个关键要素, 在引进种猪的同时也把疾病引了回来。在引种时, 首先应注意猪场的防疫制度是否完善, 执行是否严格, 所在地区是否为无疫区, 所处的环境位置是否有利于防疫。许多养殖户认为种源多、血源远有利于本场的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 殊不知这样做引进疾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各个种猪场的细菌病毒环境差异很大, 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 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暴发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引种时应尽量从一家种猪场引进。

4 引种时的防疫策略

4.1 从健康种猪场引种

选择信誉度高、规模大、有《种育生产经营许可证》、有足够供种能力、技术水平较高和有健康认证的种猪场进行引种, 同时要考虑拟引进的种猪健康度;种猪的系谱要清楚, 售后服务要好。尽量从一家种猪场选购, 否则会因为病原的不同, 而增加混群后的生物安全难度。

4.2 抽血检测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抽血化验, 主要检测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猪细小病毒、衣原体等, 均为病原阴性才可以从该场引种, 避免引入新的病种。一旦检出病原阳性猪不得采购和调运。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根据本场疾病流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监测。

4.3 消毒

4.3.1 车辆消毒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要彻底清洗, 保证车辆在7日内无运输生猪及牛、羊的记录。在装猪前12小时用消毒液对车辆及用具进行两次以上彻底消毒, 可选用复合醛、过硫酸氢钾、碘酸制剂等高效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车辆带病传染种猪。

4.3.2 引进场的消毒

新建场引种前的消毒:种猪在引进前一定要加强场内的消毒, 消毒范围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及场外周边环境, 生产区又分为猪舍、料库、展览厅等, 都应本着“清洗-甲醛熏蒸-30%的火碱喷雾消毒”的消毒规程, 消毒时猪舍的每一个空间一定要彻底, 做到认真负责、不留死角;对于生活区与场外周边环境也要用3%~4%的火碱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旧场改造后在引种前的消毒;对于发生过疫病的猪场, 在种猪引进之前一定要加强消毒与疫病检测。首先把入场区的通道全部用生石灰覆盖, 猪栏也要用白灰刷一遍, 粪沟内的粪便要清理干净, 彻底用火碱水冲洗干净, 猪舍与场区也要像新场一样消毒以后方可引种。

4.3.3 人员消毒

外界人员进入场区必须更衣、换鞋, 用0.1%新洁尔灭洗手, 紫外线消毒10分钟后。方可进入办公区, 如要进入生产区, 必须在办公区隔离2~3天, 要经过洗澡、换上工作服, 经过火碱池、紫外线消毒后方可进入隔离舍。

4.4 隔离

当把一群健康的后备猪引种到一个猪场, 而这个场内存在它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疾病 (如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 时, 它们可能会感染这些疾病, 出现严重的免疫力下降并表现出临床症状。易感猪群的场在下面的情况下会变得更糟:有时新引进的种猪群出现临床症状, 会导致环境中病原的集中、增加, 而使原有猪群的一些猪感染发病, 这就好像是新引进的猪是携带疾病进来的。引进的猪群越大, 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这就是实施隔离适应程序的重要原因。隔离舍应要求距离生产区最好有300米以上距离。引进的种猪在隔离舍饲养35~45天, 直到没有什么问题才可以进场。

4.5 保键

猪只到场后可添加抗生素和多种维生素l0~14天, 以后视情况而定。

供参考药物组方:

(1) 预防呼吸道支原体、附红体、敏感菌的感染:枝原净150克/吨 (80%含量的加到188克/吨) +阿莫西林400~500克/吨 (80%含量的加到625克/吨) +金霉素2000克/吨 (15%含量) 。

(2) 预防弓形体和多种敏感菌的感染:氟笨尼考 (100~120克/吨) +磺胺六甲 (300~400克/吨) +TMP (100克/吨) +Na HC03小苏打 (2000克/吨) 。

(3) 驱虫:猪在隔离期内, 接种完各种疫苗后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可使用长效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剂, 皮下注射驱虫, 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

(4) 在猪刚到场时或隔离期内、注射疫苗前后,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减少应激。

4.6 免疫

4.6.1 种猪引进后15天内不要注射任何疫苗 (特殊情况例外) , 因猪群还处在应激阶段。

4.6.2 引种时要向原引进场索要该批种猪的免疫程序;了解各种疫苗的生产厂家及注射剂量。以后根据原引进猪场提供的免疫程序或自家场的免疫程序进行跟踪免疫注射, 这点非常重要。

4.6.3 引进种猪15天后应随机抽样或全批种猪进行抽血检测, 检测几种主要的烈性传染病的抗体水平 (如猪瘟、伪狂犬病、五号病等) 是否符合要求,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7 风土驯化

隔离期以及防疫程序按规定完成后, 要根据最后一次的抗体检测对引进猪只进行健康评价。确认没有细菌感染和病毒野毒感染, 判断是否可以适应本场大环境, 可否开始混群工作。混群开始时, 要先从引进猪只中随机抽取10%, 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和本场要淘汰的母猪进行混圈饲养, 观察并记录其每天的状况, 连续观察1个月。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将其处理掉, 如无异常情况出现, 再从自有猪群中挑几头育成猪转入引进猪群, 观察并记录情况。如仍情况正常, 可将自有猪群逐渐转入引进猪群, 并相对隔离。兽医仍要重点关注异常情况 (如同时或连续几头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 。猪群的适应与病原谱的融合是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警惕猪群的异常变化, 既要防止自有猪群对引进猪群造成危害, 也要防止引进猪群对自有猪群传入新的疫病。

4.8 再检测, 才能进入生产群

种猪到场后必须在隔离舍隔离饲养30~45天, 严格检疫, 确认为没有细菌感染和病毒野毒感染, 并监测猪瘟、蓝耳病等抗体情况。在隔离期结束后, 对该批种猪进行体表消毒, 再转入生产区投入正常生产。

上一篇:中日经济现代化下一篇:能源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