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吾日三省吾身

2024-04-13

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吾日三省吾身(通用3篇)

篇1: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重”是庄重。“威”即威严。“固”是坚固。“主”有亲近的意思。“惮”就是“害怕”。)

【今解】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没有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多多学习,才能够不固执。要让人家看得起,最好亲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失也不用怕没有面子,马上下决心改过。”

【智慧启发】

一个人不自爱,容易引起他人看不起,因而不加以敬重。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合理的态度,便是自爱的一种表现。应该庄重的时候,如果显得轻佻、搞笑、好像小丑的模样,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这时候自作自受,就不应该责怪他人缺乏修养。

我们希望被人家看得起,必须多多学习,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以免由于见闻不多而固执己见。多多亲近忠实、有信用的人士。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不要浪费时间到处吹嘘和炫耀自己。反省自己时,发现有任何过失,都应该下定决心,不犯第二次。

【智慧之光】

之一:用过几次,觉得合理有效。这才放心地多加运用,以期养成习惯。但是仍然不要忘记执经用权,也就是持经达变地,做出合理的调整。

之二: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的道理,希望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当做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使自己更加不固执。运用的时候,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把所有的参考答案逐一筛选,选出一种合理的方案才能够择善固执地,加以合理地运用。

之三:有很多人,以为即学即用的意思,便是学到了东西,马上就要付诸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这种念头相当可怕,因为学到的东西,未必正确合用,怎么可以如此匆促决定,立即要活学活用呢?

【智慧践行】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家看得起。把握自己的修为要领,不断精进,才对得起自己。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曾子”名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传”可以当做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习”指即知即行,及早养成习惯。)

【今解】

曾子说:“我每天自我反省:替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信实的吗?老师教我的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智慧启发】

西方人以神为本,十分重视忏悔,表示对神的尊敬。中国人以人为本,我们最好每天留下二十分钟,好好反省,以求修治自己,使自己不断地精进。反省时要掌握三个重点,这是曾子对我们的建议:

之一:每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去运用,以期养成习惯?是不是知而不行?或者用来炫耀自己,甚至于欺骗别人?

之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故意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

之三:替人家想事情,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有没有趁机从中为自己寻找一些好处?

【智慧之光】

之一:反省不是后悔,也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反省的目的,在于找出自己的缺失,加以改善。只要日有寸进,天天有改善,成果必然很好。

之二:反省的时间,至少每天要花费二十分钟。否则形式上如此,实际上却很容易放松自己,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之三:人类和一般动物最大的差异,即在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之后,还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改善自己,以提升自我。

【智慧践行】

不论怎样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钟给自己,养成天天反省的习惯。

篇2: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智慧之一孝悌是做人之本

经典原文 《论语•学而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析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倡导人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友善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思想即使是在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因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都能上和下睦,相互亲善,家庭就会稳定;所有的家庭都稳定了,对社会的安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舜取材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二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孝子,他的事迹被收入到《二十四孝》的第十八篇。他的故事取材于《晋书•王祥传》

《二十四孝》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

王祥生母早死,继母朱氏则对他不好,更常向王祥父亲王融中伤王祥,令他失宠。后母冬天嚷着要吃鱼,王祥就就到河上“卧冰求鲤”。不料,王祥才刚脱了衣服,凿开河面上的冰,底下冰冷的河水中就跃出两只鲤鱼,给他捧回去了。后母看这样冻不死他,就说要吃烤黄雀,又有数十只黄雀飞过来,乖乖让王祥烤了。后母一看又整不死他,就叫王祥去屋外看守一棵苹果树,并要求他不能让苹果落地,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王祥就抱树哭泣。

王祥的弟弟王览很小、才几岁的时候,看到王祥被后母鞭打,就抱着王祥哭泣。长大以后,王览时常劝母亲朱氏不要虐待哥哥。后母对王祥做不合理的要求,王览也自愿跟着王祥一起吃苦;便是后母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也自愿比照办理。王祥丧父之后,名声渐渐大起来;后母忌恨,便用毒酒要毒死王祥,但

是王览知道后,急着取来要喝,王祥怀疑酒里有毒,就和王览抢着喝,后母自知事泄,干脆自己把酒抢下来了。后来每次后母给王祥食物时,王览都要先吃,后母怕毒死自己亲生儿子,就不再下毒了。

《世说新语》提到了另一个更加夸张的故事。原来王祥自己一个人睡,有一夜,后母朱氏竟然亲自提刀,来暗杀王祥。结果王祥命大,正好起床上厕所,后母行刺落空,只刺到被子。王祥上完厕所回来,知道后母行刺失败,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死。后母终于感悟,视王祥如同亲生一般。

汉末大乱,王祥带着后母、后母所生的弟弟王览避难到庐江,一隐居就是三十多年。后母死后,王祥守丧,形容枯槁,悲痛异常,撑着杖才站得起来。

王祥活了八十九岁,在晋朝位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论语的智慧之二真诚是交友之道

经典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说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shen)字子舆。曾子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

评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我保护的一面,不肯轻易地向别人吐露心声,尤其是不了解的人,生怕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但同时又有希望获得别人理解和信任的一面。所以每个人的开放自己袒露胸怀是有条件的,只向自己信任的人吐露。忠诚的讲信义的朋友给你带来的是安全和稳定,他随时都可以为你提供他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帮助。

得到友谊,你会成为精神的贵族,你会感到很充实,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而真诚是获得友谊的前提。

故事一白敏中重友情不重状元

白敏中自幼好学,擅诗文。及长,诚信笃实,看重友情。长庆元年,白敏中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起悉知白敏中出身宦家,文才出众,欲取他为状元,但又得知他与寒士贺拔惎往来密切,便暗中托人捎话,说:“只要他不再同贺拔惎往来,就可以取为状元。”白敏中听到传话后,不为所动,反与贺拔惎更加密切。他说:“状元有什么稀罕的,怎么也不能不要朋友呀!”王起看到白敏中这种宁肯不当状元也要朋友的品德,不仅录取了白敏中,也录取了贺拔惎。白敏中考取进士后,任殿中侍御史。

不久贺拔惎拜访白敏中,白敏中的家人骗他,说白敏中出门不在家。贺拔惎等了很长时间,无言而去。白敏中马上跑出来,让仆人把贺拔惎喊回来,如实相告。并且说:“凭着才学,哪个门不通,怎么能对不起朋友?”于是共同饮酒,大醉,睡至日头老高尚未起床。王起的人看到这情形,发怒而去。告诉了王起,并且说:“让他们断交是做不到的。”王起说:“我本来只想取中白敏中,现在更应该同时取中贺拔惎了。”

论语的智慧之三

经典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说

此说国家大事,治民之道。道,作治字讲。千乘之国是指诸侯之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

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事例一

篇3:跟《论语》学习做人智慧: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辈子到底干了什么勾当, 要把他树为第一大圣人?

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近代注解《论语》的学者, 我同时引用两个方家, 大陆的杨伯峻先生, 和从大陆到台湾去的钱穆先生的论述, 希望我们能够跟随两个先生学习。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 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1]56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 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2]138

《论语》只说了一件事:学。孔子只干了一件事:学。不懂这个道理, 对《论语》说话都是野狐禅。钱穆说:“忠信, 人之天质, 与生俱有。……美质易得, 须学而成。所谓‘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学可以至圣人, 不学不免为乡人。后人尊崇孔子, 亦仅可谓圣学难企, 不当谓圣人生知, 非由学得。……孔子圣人, 人伦之至, 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2]138人的忠信是与生俱来的天质, 唯有学才把人分野, 学的人成为圣人, 不学的人是庸人, 圣人是学出来的。

孔子以学做人, 以学取人, 当时的人也以学评论孔子的学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 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 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 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1]117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 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 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 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寿死了, 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2]141

颜回 (颜渊) 早亡, 孔子的反应是: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 孔子道:“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1]118

颜渊死了, 先生说:“天啊!天丧了我, 天丧了我。”[2]283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 孔子哭得很伤心。跟着孔子的人道:“您太伤心了!”孔子道:“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 还为什么人伤心呢!”[1]118

颜渊死后, 先生去哭他, 哭得哀伤过分。跟随的人说:“先生过哀了。”先生说:“我哭得过哀了吗?”随又说:“我不为哭那人过哀, 又为哭谁过哀呀?”[2]283

原型教育:像伺候父母一样伺候学生

孔子哭颜回, 竟像哭自己的父母。原来老师对待学生, 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 这是“教育”的一个意思。“教育”来自于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种乐趣, 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 兄弟没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 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 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3]309)

原来“教育”的意思是伺候天下英才, 而且伺候天下英才要像伺候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 这样才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伺候天下英才的快乐, 伺候父母兄弟的快乐, 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的快乐, 不是做帝王能够知道的滋味。把学生称为弟子, 意思是学生如弟如子, 还不够, 学生亦如父母, 可惜这个意思几千年都没有摸清楚, 我觉得“学生如自己的父母”这个意思被后代的老师昧起来了。透过孟子对教育的诉说, 能够知道孔子“仁”的确切涵义。“孟子曰:‘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 ‘仁’和‘人’合并起来说, 便是‘道’。”) 杨伯峻先生注释说:仁者人也———古音“仁”与“人”相同。《说文》云:“仁, 亲也。从人二。”意

上海教育科研2011.89·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 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 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间产生。《中庸》也说:“仁者, 人也。”[3]329

两个人在一起称为“仁”, 意思是我是人你也是人, 你是人我也是人。即:我是什么样的人, 你也是什么样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 我也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两个是完全一样的人。这就是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没有学生不能成就老师, 没有老师不能成就学生, 没有儿女成就不了父母, 没有父母成就不了儿女, 老师和学生, 父母和儿女, 都是双向关系, 都是人。似乎历代都不从这个意思理解仁, 仁进化到现代, 应该进化到这个意思。

学习与教育的原型:乐

孔孟的“学习”和“教育”概念, 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乐。教育原型是孔孟说的“乐”。现在的教育, 应该是接着孔孟往下乐, 偏离乐, 就是背叛教育精神。社会一直在变化, 社会精神永远不变。我对孔孟“乐”的体认, 除了是我自己的心得以外, 更是孔孟以后许多读书人的体认。宋儒把孔子说的“乐”, 像女娲抟土造人那样抟成“孔颜乐处”, 终究成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个大命题, 几乎可以说“孔颜乐处”就是儒家精神。宋儒说的“孔颜乐处”, 立足于儒家的心性之说, 发端于佛家的顿悟, 又跃入道家的轻灵。有人一直抱着“道德”来啃儒家, 未免是小人儒。我把孟子说的教育本身是乐, 也划入“孔颜乐处”的范畴。这个时代, “学习”和“教育”混用, 只有学习之乐, 没有教育之乐, 不是完整的学习和教育。教育普及的时代, 也是教育原型陷落的时代。

“孔颜乐处”的理解

“孔颜乐处”是从《论语》的以下几段话中体认出来的。

1.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 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1]1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 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 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 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2]5

孔子的根本思想, 就在《论语》开头的这几行字, 其它一切都是从这几行字里流淌出来的。论语以“学”开篇, 用意很深。学, 是学做人。人做人, 是跟人学做人, 人跟人学做人还不是根本, 根本是人跟天学做人, 这是整个人类时时刻刻反复进行的事情。人跟天学做人, 是要做一个善的人, 人头顶上的天, 是公正的, 《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有自己的存在道理, 不会因为圣明天子治理就存在, 也不会因为恶心天子治理就消亡)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 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1]199) , 他又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尧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 只有尧能够学习天。[1]89)

学本来和识字没有必然关系,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后生小子, 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 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 说则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 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有剩余力量, 就再去学习文献。) [1]6

教育普及的岁月, 教育的意思越来越糊涂。因为不接受教育也能够生活, 为什么非得接受教育呢?孔子的这几句话, 钱穆是这样解释的, 也知道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 亦称文章, 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 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 以余力学文也。……弟子为学, 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 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 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 则心胸不开, 志趣不高, 仅一乡里自好之士, 无以达深大之境。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 出门则尽弟职, 言行当谨慎信实, 对人当泛爱, 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 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2]10~11

今天“学习”的意思多是学校教育, 识字念文章写作业回答问题, 其原始意义却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人。至于亲炙文献知识,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要么没有钱, 要么没有闲。吃饭大如天, 只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 才能坐下来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和吃饭没有直接干系的事情, 怀疑太阳明天会不会出来。后来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太阳明天会不会出来那样的无聊, 鼓捣成专门的学问, 拿来教给人, 就成了教育。于是乎, 人就分化为为吃饭而活着的, 和为学问而活着的, 而且, 为学问而活着的人, 比为吃饭而活着的人尊贵。战国一个叫公孙龙的人说“白马非马”, 古希腊一个叫芝诺 (Zeno) 的人说“飞矢不动”, 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的大学里才能讨论, 中小学还讲究不到。这就使人渐渐地不知道做人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了。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时代, 似乎没有感到快乐与幸福, 因为没有摸到教育是做人, 做人的根本是快乐, 快乐是人的原型, 是人性的本体, 不是外加的。这样的思想在典籍中, 教育的门径就是体悟典籍。

孔子以学为做人根本, 做人是时时跟人学, 学的境界是乐, 这个乐是与人共乐, 不是独享之乐, 与人共乐共享学的乐, 才是反复实践乐。学的乐乃真乐, 唯一乐, 这样的乐不是凡夫俗子所可知, 惟有君子可知, 所以, 学与不学, 竟然是判断小人君子的标准。对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乐, 亦不介意, 形成自己的性天。知即智, 由乐而智, 由凡夫而君子, 学能脱胎换骨。

2.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做枕头, 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 我看来好像浮云。”[1]76

先生说:“吃着粗饭, 喝着白水, 曲着臂膊当枕头用, 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 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2]179

孔子富贵过, 贫穷过, 富贵和贫穷, 都一样过活。那是自然的事情, 平静的事情。孔子的乐与仁, 意思是自然与平静。不能把孔子这样的话理解为高尚。

3.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 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 用功便忘记吃饭, 快乐便忘记忧愁, 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 如此罢了。”[1]76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 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 回来告先生。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 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 把一切忧虑全忘了, 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2]182

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段话是夫子自道。他, 学习就是快乐, 快乐就是学习, 快乐是人性的本体, 不是人性以外的寻找。如果人性里面没有快乐, 怎么能够寻找出来?这个快乐是人性的烂漫与自然, 和道德呀, 责任呀, 了无关涉。一些奸邪之人如蔡京、严嵩和秦桧, 都是学究天人之人, 可见, 学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把孔子鼓捣成一个道德化身, 弄得人一说起孔子, 就想到仁义道德, 这是妖精孔子, 不是人孔子。

孔子的快乐是自然心性, 是学习, 这就是仁的精神。仁是从人的心性崩裂出来的乐, 之所以说是“崩裂”出来的, 是因为惟有学才能激荡出来。

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一竹筐饭, 一瓜瓢水, 住在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 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1]62

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 一瓢的水, 在穷陋小室中, 别人不堪其忧, 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2]149

“孔颜乐处”之颜, 是指这样以乐为本性的颜回, 这样几个字, 成为永远的精神。

一般认为, 宋儒体悟出来的“孔颜乐处”就是以上四条。有人又加上了以下一条:

(曾点) 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晳便道:“暮春三月, 春天衣服都穿定了, 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孩, 在沂水旁边洗洗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歌, 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1]126~127

曾晳说:“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 新缝的单夹衣上了身, 约着五六个成年六七个童子, 结队往沂水边, 盥洗面手, 一路吟风披凉, 直到舞雩台下, 歌咏一番, 然后取道回家。”话犹未了, 先生喟然叹道:“我赞成点呀!”[2]301

一派率真气象!一派人性烂漫!

我恨生不逢时, 不能和曾晳们一起“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孔子也会和曾晳们一起“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当代教育:去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翻跟头

提起孔子, 大概会有两个观念在头脑里晃悠, 一, 他是大圣人, 而且他只能是道德圣人, 不能是别的。二, 《论语》。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论语》, 读《论语》, 总会觉得是孔子在说话, 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在说话, 不是我说话。圣人是人, 我也是人, 我接着圣人往下做人, 圣人说话, 我也说话, 我接着圣人往下说话,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才应该是圣人的原型或者原型的孔子。后代绝大多数岁月圣人绝种, 因为后代的人没有接着圣人往下做人和说话。宋儒接着孔子往下做人和说话, 拈出“孔颜乐处”的金针, 使我们知道原来做人在于乐。人世间的一切作为, 都是一个满足罢了, 或者满足感官, 或者满足灵魂, 满足感官是快感, 满足灵魂是幸福。幸福, 用中国哲学来描绘, 就是乐。

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状态都是不守道德的, 朱熹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 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4]圣如孔子, 他难道不会料到这一点吗?时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 农耕文明是道德文明, 工业文明是智慧文明, 我们对儒家的道德理解, 要转化为智慧理解, 要和这个文明体系转型一起转型, 这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要去道德化, 不是非道德化, 要把凝重的儒家精神, 转化为轻灵的道家精神。“君子固穷”是社会的耻辱, 不再应该是教育的宣扬。现代化社会是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的人处于贫穷, 是个人的耻辱, 更是社会的耻辱, 经济社会时代的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保证个人的享受, 不再是个人道德权威来保证人, 保证社会。

不要再用孔子杀人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上一篇: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下一篇:孤独伤心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