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阳电影观后感

2024-04-19

密阳电影观后感(通用7篇)

篇1:密阳电影观后感

密阳电影观后感

韩国导演李沧东——《密阳》,昨夜看了一大半,结局今天才看,确切地说,有一种感觉叫做震憾,心里一直无法平静,很多想说的又不知如何说起。

背叛了她的丈夫出车祸而亡,她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家乡生活。她说“我就是要到这个谁都不认识我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生活”。当弟弟说起姐夫的背叛时,她一口否认,并作出大无畏的样子,却流下了无声的泪。当周围的邻居说起她来已故丈夫家乡生活这种奇怪的举动时,她仍然很骄傲地相信自己。这是真的么?是因为对丈夫的爱么?还是,她不愿意面对丈夫的背叛离世带给自己的痛苦,而制造出一种很自信很快乐的假象?

在儿子的葬礼上,她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婆婆一遍遍地质问“你没有眼泪么?”,她真的没有眼泪么?最深的悲痛是发自心底的,而她们,却要她展示给别人看。

这个被悲惨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女人,开始寻求宗教的支持,她把上帝当作唯一的避难所,并从中得到了短暂的幸福。当她以为自己已经真正地平和自在后,决定到看守所原谅杀儿子的凶手时,却发现,杀人犯已经在她之前获得了上帝的原谅。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她报复宗教,勾引牧师,生活几近达到癫狂的状态,她割腕自杀,最终还是向外界求救。

上帝拿走了这个女人最珍贵的东西,但同时,其实也安排了一位天使在她身边——无论何时,一直支持着她的金宗赞。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如此的真实,默默地守护,但主人公对他,却视若无睹。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也只是一个愿意帮她捧着镜子,让她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位这样的天使呢,转过身,环顾一个你的周围吧。

写得语无伦次,至于震憾的原因,大约是因为我在主人公申爱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至于整部片子,导演表达什么,这不重要了,我只看到这些。

篇2:密阳电影观后感

“密阳”――在韩语里好像解释为阳光丰沛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到底通过什么感知阳光的存在?鉴于人类不能长时间以裸眼直视太阳,他们确知阳光的确丰沛的方法,也许就是看它为我们的世界制造了多少的阴影。作为一个曾经在灯光室连续操作和被操作一周的同学,我深知有光不见得有影,但有影必然有光。总觉得这是个不小的戏谑。这部电影里密阳镇上的这个女子的故事就是这个戏谑的一个很好的注释。

直面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的戏码在李沧东导演之前作品里已经多有展现。既然比惨比不过《绿洲》里的那对鸳鸯,那电影总还得多说点不一样的。于是李沧东调戏了一下韩国普通民众的宗教观,因为失爱而投靠耶稣,然后再假借耶稣之名去“施爱”,你仔细看看密阳镇上的大小男女教众仿佛都是如此,表面上大家“锡泰兄弟”“申爱姐妹”叫的亲热,表面上大家用组曲大合唱、乐队摇滚、配乐诗朗诵等等等等的方式大声喊出对上帝对彼此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不起,我每次一打“对……的热爱”句式就忍不住必须打上党和祖国),表面上大家各种分享会、交流会、祈福会、超度会对世人关怀备至爱的深沉。但这只不过是表面罢了,申爱一句话就漏了陷――我他妈还没原谅你,凭神马上帝就原谅你了?说到底,大家爱的还是自己,只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傲慢和道德人格上的优越感故意做出诸如“分享”、“仁爱”、“宽恕”等等姿态。平时动不动就这样略显装逼,但有个“上帝”做幌子,确实好办多了。再回头看申爱对杀害自己儿子凶手的那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原谅你宽恕你其实就是表一下姿态,你丫现在连这点都不让我做圆满,我还怎么样维持在你面前的一点点居高临下感。于是我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所以申爱一下子就崩溃了,连宗教这最后的内衣都被无情扯下了,她就只能衣不掩体的站在灿烂阳光的被阴面,她就只好独自体会那种被世界强暴然后被世界抛弃的彻骨寒凉了。所以我说这些电影大师们,你们真的太他妈狠了。李沧东表示毫无压力,因为人家早几年就说了“我不相信大团圆的结局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出现。”我推荐他去看某某省卫视做的《爱家孝亲十大模范》,借以改变一下他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情愫。

回到影片,其实李沧东还是为申爱的世界照进一束阳光的,虽然金老板是个没啥文化没啥修养没啥志向的胖子,但至少他全心全意对申爱好。其实我一直坚信,即使上帝的爱是假的,男人对女人、女人对男人的爱也会是真的,至少是有真的。至于这份爱足不足够多以填平你爱的人因为受伤而在心中形成的巨大沟壑,我就真的说不准了。

看最后一个镜头,似乎导演对这个也不抱太大希望。

那,我们呢?

篇3:兼爱与非攻——电影《墨攻》观后

记得梁适帮助革离逃走并想跟随革离左右时, 革离让他回去, 并说:“你要记住, 天下的和平不能只依靠帮助别人守城的人, 还须要有更多懂得和平的君主, 你懂吗?”这句话道出了墨家的理念, 即救守不是目的, “非攻”的和平才是最终出路。在墨者看来, “‘非攻、兼爱’才是和平的唯一道理。”他希望未来的梁王即梁适能真正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兼爱与非攻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始终, 而兼爱是非攻的道德基础, 非攻则是兼爱的必然结果。那么, 二者构成的体系中, 显然, 兼爱是核心。墨家的兼爱, 是无私的大爱, 它不计酬劳, 不计回报, 亦不计价值。“墨者, 是不会接受别人的礼物的, 不然让人误会我们帮助人是别有用心”, “墨者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 “我们墨者, 本来就不是为回报才付出”, “如果可以停止杀戮, 如果可以换回更多生命, 你说, 值得吗?”革离的话一次次演绎着墨家学派所坚持的原则。革离宁愿牺牲自己, 来换取梁城百姓的自由, 即使拯救的是那些他甚至不能获得信任的冷漠的人。这样的爱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也许很难理解, 更难于存在。然而, 正是这样一种近乎“愚蠢”的兼爱, 才使得墨家能够积极向世人宣扬他们的思想, 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信仰, 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足以使我们震撼!

“不要用死人的名义作为借口, 去掩盖自己的暴行!要知道, 战争只会将更多的活人往死里推!活的死的都不会安宁!”革离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战争的本质, 这种毫不留情的揭露相比战争本身的残酷又何其让人惊惧, 在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痛恨之余, 也体现了其非攻的思想根深蒂固。“撤兵, 结束这场战争;要不然, 你余下的将士也会赔上他们的性命。”简单的一句话——非攻 (前半句) 与兼爱 (后半句) 的结合, 却是墨家思想的完美体现!

另外, 影片中还有墨家“尚贤”思想的表现, 即选择子团领导弓箭手那段。最初, 一度骄横、自以为是的梁适公子坚决反对, 于是革离让他俩以木雕为记, 各发五箭。最终, 子团以最后一箭将所有的箭都射落而取胜。革离忠告梁适:“公子, 以前你是第一箭手、第一拳手、第一骑手, 都只因你是公子。其实你可以看远一点, 这天下比你想象的要大。”由此可见, 墨家的“尚贤”, 并无考虑宗法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地位, 完全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选贤任能, 必须让人心悦诚服”, 是真正的任人唯贤。而墨者的忠告, 亦从侧面反映了其反对命定论 (即“非命”) 的思想, 尽管梁适是王室公子, 但其自身能力的大小, 并非由所谓天赐的命运决定, 也不该依附其特殊地位, 而应在于其后天的努力, 才能达到并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

墨家的思想是大多是通过片中人物 (尤其是主人公革离) 的言语反映出来的, 其中凝聚着墨家的智慧结晶, 闪耀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光芒, 犀利透彻, 发人深省, 深入人心。从现实意义上说, 墨家学派的“兼爱”思想, 要求人们平等互爱, 互相帮助, 体现了互利互助的精神, 是为“兼相爱, 交相利”;墨家坚持的“非攻”, 用于处理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旧并存的局面,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墨家倡导的“尚贤”, 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并不断完善自己, 这一原则为各界领域 (无论政治界、企业界还是文化界等) 在用人方面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 同时对人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墨家以“尚同”作为治国规范, 更利于达成上下一致的团结, 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

篇4:观《密阳》有感

1、密阳

密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和相依为命的儿子初到密阳的女主角李申爱就问了这个问题,其后她的弟弟在得知他割腕自杀之后来到密阳的车上也问了同样的问题。男主角金宗灿说,密阳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一样呀!然而地处偏僻的密阳,给来自首尔,毕业于首尔音乐学院的李申爱带来的是毋庸置疑的优越感,巴掌大的密阳,只要发生任何事情,不到一会,流言就传遍了大街小巷,也给其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2、李申爱

对于这个角色骨子里的那份优越感,或者说傲气,是一切悲剧的起源!丈夫的死是个纯粹的意外,她可以假装遗忘丈夫不忠的事实,断绝和父亲的联系,带着儿子来到丈夫的故里开始生活。一到密阳,她那种居高临下就表露无疑,她可以冷漠的拒绝和房地产老板喝一杯,也可以在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时候,觉得里面装修老土,采光不好,建议店主重新改造,让那个老太太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应对。对一见钟情于她的男主角金宗灿趾高气扬,随意差遣。金宗灿为她忙左忙右,她视为当然,受之泰然,却不给他一点点鼓励性的回应,甚至都从来没有过好颜色。就是她对丈夫的爱情也主要是出于一厢情愿的想象与虚构,而非真正的水乳交融,情之所至。她的弟弟曾好心劝告:“其实姐姐真没必要这样活着,姐夫还不是为了别的女人死了的……”可是她不但不相信,还生气地阻止弟弟继续说下去,并让他迅速打道回府。丈夫根本都不值得她这样去爱,但她还是执迷不悟的,向世人展示着她对丈夫的爱!

然而一切并没有照她想象的发展,在美容院,服装店老板的一席话如一盆冷水,让她羞愧难当。世人并没有对她的善意的建议和她对丈夫爱的这种表达,不是高度的赞赏,是赤裸裸的嘲讽。于是,她撒了谎,她摆出一副财大气粗的`姿态,说要买地,说要投资房产,说要开办音乐学院,的确这个谎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幸福,她把她年幼的儿子扔在家里不管,独自在ktv和接受她的人唱歌、舞蹈,享受着那份她喜欢的虚荣感。然而儿子却被人绑架了,她惊慌失措的奔向金宗灿那里,在看到他的那一刻,她却转身离开了,然后选择了自己来解决,这不是坚强,是无为的傲慢!也正因为这样,她错过了拯救孩子的最好时机,把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推向断头台!

孩子死后,她找到了基督教,为几近崩溃的自己找到了一个避难所,在路上她看到杀人凶手的女儿被人欺负,她冷漠的离开,然后下一刻,她却说她要亲自去到监狱去原谅那个曾经杀死她心爱儿子的人。于是当她心平气和的告诉那个杀人凶手,她受到上帝的感召,要原谅她的时候。那个杀人凶手却告诉她,上帝已经原谅他了,在她之前。这个本该她来扮演的角色,被上帝抢了先,于是她愤怒了,凭什么上帝可以这样慈悲为怀,在她悲痛万分的时候,就已经原谅了这个罪该万死的人!她所谓的原谅在这一瞬间,让我明白那只不过是一种姿态,不是因为信仰的力量!

她开始了报复,选择了曾抢走她那份高姿态的上帝,然而上帝是无影无踪的,于是她只能报复那些和上帝有关的人和事。她在礼拜堂敲打桌子,调放火爆的舞曲来打扰人们的宣告,诱惑牧师,打破牧师家的窗户,甚至割腕自杀,大声向上帝说:“你看到了吧,你看到了吧!”然而她最终落败了,她还是向人求教,从而得以保全生命。最后怒不可抑的从理发店冲出来的李申爱,在偶遇服装店老板之后,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一切放佛在绝境中得到了重生,就像电影里的那个最后的镜头,一抹阳光照射在一葱小草上。

3、金宗灿

在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爱上了这个老男人,尽管他其貌不扬,尽管他俗气,但我想每一个女人都希望遇到这样的男人吧,不管你发生任何事情,他都默默的陪伴在你左右。但李申爱不喜欢,不管金宗灿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她丝毫的好感。在儿子绑架的那晚,她选择了离开,我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或许是不甘认命吧;电影的最后,李申爱在自家的小院剪头发,金进来,帮她拿着镜子,这次她没有出言反对,但愿这时侯的李申爱不是因为认命,是因为发现,这个男人,这么久以来,一直都陪伴在他的身边,默默的,爱着她!

篇5:密阳电影观后感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 这里的学生似乎已是无可救药, 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 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对此, 校长制定的管理准则是“犯错惩罚”,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然而, 马修老师却无意严惩这些孩子们, 他选择了宽容。马修第一次走进教室便遇到了考验, 捣乱的孩子们乘他不备拿起他的皮包扔来扔去, 教室的混乱恰巧被校长看见, 当校长要严惩那位始作俑者时, 马修却巧妙地保护了那位学生, 孩子们很快地意识到这位老师的不同。乐格克在教室门上做了手脚, 致使学校管理员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 马修并没有按照校长的要求把他送到禁闭室, 而是让他去医院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 乐格克最后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悔恨。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相比于严厉的体罚, 马修对孩子们的尊重、宽容以及适度的惩罚, 不仅没有损害到他们的人格尊严, 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平等和关爱, 实际上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而逐渐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 马修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 而学校当时并没有音乐课, 于是马修开始尝试利用自己所热爱的音乐来改变孩子们。他将所有的学生按高、中、低声部编入了他的合唱团, 这样, 每一个学生在合唱团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孩子们没有任何音乐基础, 马修一方面投入极大的热情耐心地教他们学音乐, 一方面不断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 从此, 校园里飘扬起孩子们稚嫩、欢快的歌声。马修的孩子们显然不是一群无可救药的笨蛋, 他们一天天地取得进步, 最后, 这个由一群问题学生组成的合唱团竟然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合唱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校的气氛逐渐从沉闷变得轻松起来,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得到了化解, 校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和天籁般纯净的歌声。马修通过合唱团这种方式, 不仅让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而且, 也使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他们不再是只会捣乱的问题学生, 而是这个合唱团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孩子们从音乐中克服了自卑, 找回了迷失的自信和尊严,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而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多种重要啊。

对于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 马修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关爱。佩皮诺是个孤儿, 也是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 因为不会唱歌, 马修每次都亲自把他抱到讲桌上, 让他做指挥助理。这个孩子每周六都会站在校门口, 天真地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回家。他的执着似乎是有道理的, 马修老师最后真的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皮埃尔是一位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 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 经常给他单独开小灶, 对他进行了精心的培养, 这名孩子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影片的最后, 当马修老师被迫离开“池塘之底”时, 一只只纸飞机从楼上的窗户中飘下来, 每只上面都有孩子们稚嫩的笔迹, 一双双小手在空中挥舞着, 那天籁般的歌声再次响起, 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了对马修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篇6:密阳电影观后感

联邦快递业务督导查克在一次空难中漂流到一个荒岛上, 和他一起的只有一快镶有未婚妻相片的怀表、一个排球、一个联邦快递和一个皮划艇。之后的四年, 查克开始了他艰辛的荒岛生活。期间他不断尝试离开荒岛, 历经失败、绝望的打击, 但是要继续呼吸并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 并最终帮助他成功地逃离了荒岛。可重回社会的查克发现女友早已为人妻母, 一切都那么熟悉而又陌生……

影片通过荒岛这样一个特殊且富含哲思的背景, 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孤独的煎熬、大自然的苦难时, 借由信念的力量, 不断自我救赎, 勇敢抗争的史诗画卷。

二、解构信念对查克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荒岛。如何在信念的影响下冲破荒岛的牢笼, 抵达自由的彼岸呢?

影片中陪伴查克度过艰难岁月的除了排球威尔森、未拆封的快递, 还有未婚妻送的怀表。这三样东西代表主角在生活、事业和爱情上的三个信念。本大节将以男主角查克为案例, 从生活、事业、爱情三个方面来分析信念如何帮助人类克服人性的弱点, 获得最终的成功。

(一) 信念之于生活

飞机失事, 一个人一个荒岛, 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生活所需的一切, 在文明社会只需要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能生成的火, 现在也成了最大的难题。然而他从未放弃过生存的信念。影片中, 查克通过和自己的朋友威尔森的对话, 来表达并坚定自己生存和回归社会的信念。

威尔森, 一个没有生命的排球, 作为主角心中信念的具象而存在, 它倾听主角近乎歇斯底里的咆哮发泄, 给予了查克生存的希望和勇气。威尔森的诞生过程就是查克不断坚定信念, 克服人性弱点的缩影。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平时轻而易得的火, 在荒岛成了奢望。查克尝尽各种办法, 甚至划破了手心, 依然无法成功。他烦躁不安, 甚至想要放弃。但与威尔森的对话减少了他内心的恐惧, 使他恢复了理智。其实排球威尔森作为岛上除查克本人以外唯一有名字的东西, 是查克生存下去的最终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他能通过信念找到自我, 威尔森就是查克的信念具化, 在失去社会价值体系的时候, 在道德, 法律, 伦理不存在的时候, 没有女朋友、同事、父母, 那查克在哪呢?查克是谁?如果人存在被证明是无意义的, 这也许比缺水, 饥饿和寒冷更加可怕。主角为了不丢失自己, 与威尔森对话。每一次对话其实都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 对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信念的坚持。

所以, 信念不仅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而且是我们生活的坐标, 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本质所在。

(二) 信念之于事业

影片中查克严守时间观念, 在任何时候都把时间概念清晰化, 即使流落到荒岛, 也通过岩洞里太阳光线的轮回来记录时间。正是严谨的时间观念, 帮助查克掌握好了大海海风和潮汐的变化, 能够在最后破浪而出。

查克还完好的保存了一份印有天使翅膀的快递, 并最终将包裹送给了它的主人。荒岛无望等待四年的时间里, 查克从来没有打开这个包裹, 是作为快递员的使命让他坚持了下来。或许这也是让他挺过难关的信念之一, 是一种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信念之于爱情

对于爱情, 查克其实在荒岛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我考虑过了一切, 知道自己会失去她”。但是怀表里未婚妻的照片仍然是他顽强拼搏的重要力量之源。在费劲波折终于回归社会后, 即使知道未婚妻已为人妻, 查克仍然想见一见自己深爱过的女人。虽然彼此相爱的两人最终见面, 虽然未婚妻说“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爱你”, 但是面对着现实的责任, 两人最终不得不分开。

爱情是什么?对于查克而言, 就是一份责任。无论在何种境地, 为了这份背负着彼此期待的责任, 也要咬紧牙关, 奋勇拼搏。即使最终结局并不那么完美。这就是爱的信念。

三、信念对现代社会个体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过分关注于通过改变外在世界来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 忽视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面临着深刻转型期的中国, 个体生存意义感的失落已成为重要危机之一。人们受困于自己的荒岛而不得出, 衍生出冷漠、空虚、浮躁的社会氛围。而人的生存意义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的信仰和信念的危机。

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的对于事物期许, 是终极价值追求。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显而易见, 与信仰相比, 信念更接近于现实, 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更为基础, 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同时, 信念和人格密切相关, 坚定的信念是人格成熟的。没有坚定的信念, 则该人格是不可靠的。

所以说,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培育个体积极的人生信念对于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社会是大海,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查克, 要想从自我的荒岛逃脱, 必须要有自己的排球威尔森、爱情怀表、快递包裹等等这些信念作为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带领我们驰骋在汹涌的社会浪潮中披荆斩棘。这也是我们讨论信念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意义危机及其重建》王立洲

篇7:密阳电影观后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里, 却是千人一面, 千部一腔, 千篇一律的“规范”教育, 很多在某些领域有超常能力, 但在某些领z域又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 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给予特别对待而湮没了他们超凡的能力, 变得比普通人更无能,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就是一个特殊儿童的特殊经历。不过影片的主人翁伊桑是幸运的, 他的超凡能力最终被发现, 障碍也最终被克服。为了从这部电影里吸取一些经验, 以便更好指导我们的实践, 我特地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剖析, 希望对我们的学习研究能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一

2.1 研究对象

伊桑, 一个八岁男孩, 身体健康, 有诵读障碍, 好幻想, 有超凡的绘画天赋。

2.2 情景设置

2.2.1 学校

八岁的伊桑跟所有普通孩子一样, 在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 遗憾的是, 读到三年级的他, 居然还不会拼写, b和d永远分不清, k和h总是搞错, 单词的字母顺序经常颠倒, 在他眼里, 字母总是在跳舞, 一会面向他, 一会背向他, 一会在这里, 一会在那里, 使他永远也无法正确地拼读出单词, 更谈不上拼读句子和课文。因此, 作业本上全是红叉, 试卷全是零分, 被老师惩罚和同学取笑已成为他学校生活中的“惯例”。

2.2.2 家庭

伊桑有一个殷实而幸福的家庭, 父亲永远很忙, 无暇管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贤淑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了伊桑家庭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伊桑永远也不能像他哥哥那样按时完成作业, 按时起床, 按时吃早餐和按时上学。他总是要在妈妈的督促下, 极不情愿地写作业;在妈妈的再三呼唤下, 极不情愿地从睡梦中醒来;在妈妈的连塞带灌下, 极不情愿地吃完早餐;然后在妈妈的又拖又拉下, 匆匆忙忙地登上等候已久的校车, 和哥哥相比, 伊桑无疑让妈妈头痛、心焦而又无可奈何。

2.2.3 社会

伊桑很羡慕在一起踢球的小朋友们, 可他只是和他的狗在一旁观看。当他试图把小朋友们踢的球扔给他们时, 他却犯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他没有方向感, 居然将球扔到了别的地方!伊桑受到了小朋友们的侮辱和嘲笑。他羞愤难当, 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扑向羞辱他的小朋友并将他的胳膊咬伤。结果, 小朋友的母亲到他家告状, 伊桑又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若不是母亲及时制止, 伊桑可能会被父亲打得更惨。

2.3 研究结果

老师、父母、同学均未发现伊桑是一个特殊儿童, 而将其视为懒惰、疯狂、不用心的孩子。伊桑的眼神开始变得空洞和迷茫。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和同学们的嘲笑。他选择了逃学, 独自一人在路上闲逛。自由驰骋的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感受让他得了片刻的轻松快乐和解脱。由于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拼写, 他开始抵制母亲的训诫, 不做家庭作业。他常常一个人呆着, 也更不愿说话。

3. 研究方法二

3.1 研究对象

伊桑, 一个八岁的男孩, 身体健康, 有诵读障碍, 好幻想, 有超凡的绘画天赋。

3.2 情景设置

3.2.1 学校

伊桑的父母被迫将他转到了一所寄宿学校, 在这里, 他同样要面对让他难以克服的诵读困难, 他同样要受到教师的惩罚和同学们的嘲笑。一次偶然的机会, 学校给他们更换了美术老师。新来的美术教师给他们带了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首先, 他将歌舞形式引进课堂, 释放掉了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其次, 拿走了让学生临摹的模型,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能力, 任意创造自己的作品;再次, 让学生亲近自然, 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他始终没有忘记关注每一个学生。伊桑空白的画纸, 不苟言笑的神态以及远离人群的举止, 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他开始从各个侧面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包括向伊桑的同桌了解他平时的情况, 查看伊桑的作业, 到伊桑家是造访等。他终于对伊桑有了全面的了解, 这是一个具有诵读障碍, 同时又具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孩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开始根据伊桑本身的特点, 帮助他一步步克服诵读障碍, 并创造各种条件, 帮助他重拾信心和勇气。最后, 他成功地说服校长举办了一次展示伊桑超凡天赋的绘画比赛。

3.2.2 家庭

伊桑被迫转学后, 伊桑的父母只能定期去看他, 当伊桑的情绪在学校里跌落到谷底时, 他的父母及时赶来并给予了他必要的抚慰, 伊桑的哥哥还送给他一盒24色的水彩颜料, 以示对他绘画的支持。

3.2.3 社会

伊桑的新同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他非常同情伊桑, 并成了他的好朋友。另外, 为了发掘学生的超凡才能, 学校还特地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绘画比赛, 并邀请了著名的美术专家当评委。

3.3 研究结果

老师和同学们发现了伊桑的特别之处, 开始同情并帮助他, 父母和兄弟也一改往日的做法, 开始给予他精神上的抚慰和鼓励。伊桑开始积极主动地练习拼写, 练习朗读, 并一步步克服了诵读障碍。而且他还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现他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制作了一个让全班师生为之惊叹的会动的小帆船, 并在学校举办的声势浩大的绘画比赛中一举夺魁!伊桑开始变得自信而快乐。

4. 讨论

上述两种不同的情景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的环境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基础。

4.2 因材施教的学校教育是超常儿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4.3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个体体验到自己被他人接纳, 从而提高其自我的价值感。

5. 结论

对于那些在某些领域有超常能力, 但在某些领域又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 学校、家庭、社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特殊的教育, 以便让他们克服障碍, 发挥其超常能力, 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心理学报.1986年第2期.

上一篇: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下一篇:读寂静的春天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