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表扬的N宗罪

2024-05-24

过度表扬的N宗罪(精选2篇)

篇1:过度表扬的N宗罪

关键词:恶补,学习兴趣,资源,逆反期,发展潜力,智商

对国内多数家庭来说, 有两笔“出项”是没谱的, 一是养老、二是教子。

按说, 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家庭教子的需费应该不多。但因遭遇“恶补”, 致使相关家庭在教子方面的经济、时间及精力等实际投入成了无底洞。

所谓恶补, 是指针对现行教学大纲内容, 超前突击学习、事后无度重复的系列补课。

正常的补课, 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课程学习中的不足。使用得当, 确能起到巩固所学、温故知新、提高成绩的效果。

恶补则不然, 本末倒置, 忽略主流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 将补课对成绩提高的作用无限放大, 逢课必补, 甚至“没病也投医”。

殊不知, 补课如补药, 需对症下药。缺则补, 不缺切勿乱补。

补药是没有白吃的:如果没补到正面, 那一定是补到反面去了, 甚至会导致病上加病。同样, 补课也没有白补的:没补到正面, 也一定补到反面去了。对学习成绩而言, 反会雪上加霜。

恶补为学生及家庭无端造成了额外的精神、经济压力, 而对提高成绩来说, 却有百害而无一利。

笔者依照多年教育经验, 归纳出恶补的七宗罪过, 以警醒相关家庭:

一、降低生活质量

调查证明, 为使子女有机会进入名初中, 单单小学六年级一年, 恶补花费达十万元的家庭, 并非屈指可数。更有“一对一”的豪补, 一天的费用可达一千六七百元之巨!

如果算上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补课费用, 巨额的补课支出对于家庭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许多家长为了凑足能上“理想补课学校”的学费, 口挪肚攒, 家庭生活几近生存底线。而耗费在了解补课信息、监督补习过程、审核补习成绩等等的时间、精力及精神成本, 更是难以量化。

相反, 如将恶补花费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学习环境, 既可提高家庭幸福指数, 又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岂不一举两得。

二、扼杀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促进下的学习, 主动、积极, 学习上更是事半功倍。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往往被作为判别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依据。事实证明, 教学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是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

对学生来说, 恶补在提高学习兴趣上无一可取, 在扼杀学习兴趣上却招招致命!

恶补推崇“超前学习”, 把大量的时间成本, 用于提前学习未来必学的课程内容。为得到想象中的学习效果, 在伴随孩子阅历成长的理解力尚未产生求知需求的时段, 用加倍的时间成本、教条的吸收方式, 硬性完成“超前学习”。学习中, 当下的孩子因理解力的滞后而无法感受“知新”;却使未来的主流课程变为“嚼过的馍”, 着实成了“温故”。

恶补奉行“无度重复”, 为使补习者的家长感觉公平, 课堂上追求“一题刚出口, 满堂皆会答”的表象;为达到学生在应试时都能熟练解题的目的, 课堂上常常就一个问题无度重复。殊不知, 技能上的重复训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而思维上的重复却会僵化人的头脑。这种把学生讲“懂”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想懂的灌输, 促生了思维惯性, 抑制了孩子主动思考及临场应变的能力。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对一件事而无趣,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无休止地考他。

咬牙通过了钢琴十级的孩子, 在相当时间内, 大多不再会碰其他乐器了。这是对某类事物产生抵触的自然表露, 频繁考试对学习而言, 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补课方为了向家长证明补课有效, 会有意提高考试频率。而家长急于验证“投资”效果, 在交过补习费后, 往往下意识地期盼着下一次考试的尽早到来。补课越多, 学生应对考试的精力、精神损耗及思想压力也被随之加大, 诱发了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 恶补从源头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靠恶补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必成竹篮打水。

三、抑制智商发展

相关学习的智商, 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记忆力、模仿力及分析理解力。

前两者与天赋及后期训练有关, 而且是有限的。超极限使用, 会产生与运动员长期超负荷比赛相似的损伤;第三者与阅历或综合素质有关, 是无限的。通过提高综合素质来培养孩子的分析理解力, 有助其在课程学习中触类旁通、应用解题时举一反三, 可促进智商的持续提高, 羁绊学习成绩的死结也会迎刃而解。

恶补奢侈地挤占了本应用于丰富学生阅历的时间和精力, 死守课本, 自然限制了提升智商最有效的分析理解力, 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智商的发展。

四、增大负效投资

幼儿贪睡, 成人觉少, 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用脑后的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幼年善记, 老时易懂。说明不同年龄段的人理解同样问题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现行的主流教学, 依照每日不同时段的学习效率, 科学地划定了学生的最佳作息时间;依照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智力消化能力, 科学地界定了在相应年龄段应该学习的最佳内容。学生如能按部就班执行,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恰好力所能及。对学到知识的掌握, 自然水到渠成。取得众人期待的学习成绩, 也就顺理成章。

毋庸置疑, 主流教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正规军”, 补课则是补阙拾遗的“游击队”。而参与恶补对家庭教育资源来说, 其效能相当于“让主力军打游击, 让游击队打正规战”。

主流教育环节依照人类的成长规律, 把每日最适于学习的时段用于课堂教学, 而把不适宜学习的时间用于学生消化所学内容、扩充课外知识及缓解精神压力, 为下一学习周期“充电”。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恶补占用了主流教学的“充电”的时间, 使学生生物钟倒置, 在理解能力未达时超前学习、在学习效率低下时无度重复, 人为增大了理解难度和学习强度。

对学习效果而言, 强灌死记与理解消化, 自有天壤之别。指望恶补达到目的, 舍本求末。

五、消磨发展潜力

判断学生日后的“潜力”, 从精神层面讲, 就是是否“大气”。表现在对时下的包容性和对未来的前瞻性;从素质层面上看, 就是执行力, 表现在遇事时的应变力和冲击目标时的爆发力。

包容性与知识域有关——有识方容;前瞻性与思想境界有关——居高望远;应变力与技能、思维方式的积累有关——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爆发力与综合素质的积累有关——逢润则纳、遇压则喷。

恶补强调课程学习精度, 挥霍了学生赖以提高技能、丰富阅历的时间、物质成本及学习精力, 阻塞了学生扩展知识域、提高综合素质的通道, 同时也就消磨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六、成绩虚高之害

人们在憧憬恶补能带来的好处时, 大多忽略了它所带来的坏处。

为了营造补习效果, 恶补热衷于学生的考试排名。为了对得起家长, 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日常考试中出些补课中讲过的偏怪考题, 靠着对老师指定答案的模仿, 恶补生在与非恶补生的PK中可能获利, 在学校中得到较高的成绩排名。

实际上, 这种偏怪考题在主流教学的重要考试中 (初、中考等) , 永远不可能出现。靠“模仿”而不是靠“懂得”所获得的成绩, 只能逞一时之快。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排名也只是“虚高成绩”产生的假象, 对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竞争, 毫无参考价值。

大考时, 依照“虚高成绩”做出的一切决策, 只能得到令人伤心、茫然的结果。更可悲的结局是:面对失利却浑然不知原因, 并因此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恶补本身是一个功利的产物, 而以积累为目的的学习, 本身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用恶补来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 往往事与愿违。

还以考试论。在恶补中因投入巨大而营造出的必得气势、在“虚高成绩”前因盲目乐观而萌生出的过高期望, 会对学生产生非常态的压力, 影响其考试时的注意力及专注度;尤其在遇到没见过的考题时, 比较没被恶补伤害的同学, 会不自觉地产生委屈、抱怨、无助及恐惧等情绪。

见到孩子每每考试“发挥失常” (实际上是回归常态) , 我们作家长的就从未对自己奉作灵丹妙药并因“为孩子负责”而极力追捧、参与的恶补行为扪心自问过吗?

七、为逆反危机买单

现时期, 青春逆反极端事件频发。究其因, 多源于长期潜伏的各种心理压力。

青春期叛逆情绪, 本属青少年心理、生理渐进成熟的正常现象。是其在追求以我为中心的人格独立时, 因期望与现实能力发生的矛盾而形成、因急于表现自我的心态与匮于表现自我的手段产生的矛盾而爆发。

对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来说, 由于知识域宽、爱好广泛, 情感宣泄渠道畅通, 逆反期所带来的影响很容易被自身的能力化解。

而对“被坚持”补课的孩子来说, 由于心灵成长、思维扩张所必需的资源被恶补挤占,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域、阻塞了学生疏通心理压力的渠道、降低了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所以大多心理脆弱, 在逆反期更易引发极端问题。可见, 恶补是诱发青春期逆反极端事件的重大祸源。

小学、初中阶段, 由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社会行为能力尚弱, 累积的心理问题会潜伏下来。到了青春期, 外因条件具备, 问题必然爆发, 任何相关家庭绝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务必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极端, 结果难以收拾。

为此, 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培养中, 家长不是要绞尽脑汁帮孩子参与恶补, 而是要未雨绸缪, 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建立多种释放压力渠道, 为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否则, 一切的费尽心机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至此, “恶补”的危害已昭然若揭。

篇2:过度表扬的N宗罪

团购这五年

2008年底, Groupon创始人发现了团购商机, 果断决定投身这一市场。随后的一年里, Groupon团购业务迅速扩张至全美;

2010年, 团购模式扩展至中国。在资本市场的催动下, 新玩家不断涌入并掀起了国内互联网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激战;

2012年, “千团大战”后整个行业重新洗牌, 整体市场陷入低迷;

2013年下半年, 随着中国互联网几大巨头的进入和布局, 团购行业重新获得资本和关注, 剩余几家团购网站再度开始角力。

什么让团购兴起?

团购的生意, 说起来是Groupon开创的一个全新商业模式, 但究其本质, 它的运营方式即便放到2008年也并不新鲜。Groupon名字中便含有“优惠券”的意思, 本质上是由商家让出一部分利润, 并将这种优惠通过互联网传播, 吸引顾客进店消费。早在2007年, 大众点评在国内就已上线了电子优惠券服务, 和后面的团购模式仅一步之遥。

优惠券和团购两者之间差的那一步, 就是交易的最后环节——支付。电子优惠券虽然也是商家通过互联网提供折扣吸引消费者, 但由于交易环节的缺失, 服务商很难去和商家核算最终的使用效果——有多少人到店使用了优惠券。团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户先在线上付费给团购网站, 然后再进店消费。商户需要根据实际的到店团购客户, 同团购网站进行结算并分成。

这种模式上的“优越性”, 让团购在国内迅速爆发, 并引发了资本和创业者的疯狂跟进。

团购留给互联网公司的四点教训

人们似乎很难期待团购市场可以诞生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 这个充满盲动、疯狂和激烈厮杀的领域, 教训来得远远比成就更深刻。

从兴起到爆发, 再到低迷和复苏, 短短五年时间, 团购已经走完了一次轮回。不论对团购网站还是商家, 在这个“轮回”的过程里, 都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 也带来不少反思。如今O2O又成了热门话题, 回顾团购走过的路, 有哪些教训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从中学习的?

1.牺牲商家的做法, 注定无法长久

随着Groupon 2011年上市, 团购模式的一些运营数据曝光。由于用户留存率低, “二次到店”难以保证, Groupon曾被无情地称为“庞氏骗局”。

对于商家来说, 团购的目的无非是从线上引来新的消费者。原本100元的饭菜, 现在40元就可以买到, 这让的让利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客人。但这部分客人究竟是老客户还是新客人, 却不得而知。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是, 客人到店后, 再用手机找是否有团购, 这几乎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习惯。很难说这部分顾客是从线上直接导入到线下, 还是他们原本就有来店就餐的意愿。

商家原本可以做正价的销售, 现在直接缩减了利润, 还搭上了不少的营销费用, 而期待的新客源却远不如预期。这种过度牺牲供应商的行为, 注定是无法长久的。

从团购发展过程来看, 早期那种动辄3-4折的优惠也已经不常见, 低折扣的团购方式成为业内常态。

2.盲目扩张, 为速度牺牲质量

保证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 是团购平台的重要工作之一。短期来看, 迅速铺开规模后, 团购收入确实能够直线上升, 但最终面对顾客时, 平台还是要靠提供的服务说话。

团购网站“千团大战”期间, 大家疯狂烧钱, 大量投放线下广告, 甚至将讲求“实惠低价”的团购广告打到了机场。同时, 各家比拼服务城市的数量, 在各地火速招人开展业务, 试图以规模取胜。

当时不少团购网站为了发展速度, 采用代理商模式, 在部分地区业务直接交给地区代理来做。这种模式虽然速度快, 但团购平台却无法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最终结果来看, 这种为了速度牺牲品质的玩法, 让团购网站遭受了严重的信誉打击。

3.没有差异化, 就没有护城河

单一型的团购网站为了完成交易, 需要从头开始找商家, 买用户流量, 需要花费巨额市场费用 (线上+线下) 。尤其在团购发展的前期, 各大团购网站支出的营销费用是惊人的——Groupon的市场营销费用一度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比较来看, 原本在餐饮内容服务上积累很深的大众点评, 做起团购更顺理成章。由于已经培育起大量存在消费需求、寻找消费场所的用户, 此时再将这部分用户导入到交易中更加容易。这样不仅节省了额外的市场推广费用, 同时大量自有用户在消费后产生UGC内容 (就餐评价等) , 并随之形成用户间互动关系, 进一步提高了平台黏性。

4.移动端的天然优势, 不得不抓住

由于团购大多数消费场景发生在线下, 这种消费环境与移动端是天然契合的。加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用手机找团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用户行为。

美团目前在团购市场暂居第一, 其目前的优势地位与移动端的布局是分不开的。美团在国内团购市场最早开始布局移动端, 并针对不同的消费需要, 推出了美团、猫眼电影、美团酒店等不同的细分APP。美团网CEO王兴近期曾透露, 平台目前拥有9000万活跃移动用户, 移动应用为该平台贡献大约70%的交易额。

团购留给线下商家的三点教训

1.价格降服务也降, 短视毁了一批品牌

团购兴起的5年来, 虽然大量商家尝试了这一线上的营销手段, 但真正收到正面收益的, 却微乎其微。

部分商家由于短视, 差别对待团购顾客, 价格下降, 提供的服务和菜品质量也随之降低。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的结果是, 大笔的营销费用花出去了, 大批的顾客来了, 却收获的常常是“差评”。

任何商家都会使用减价促销这种原始的推广手段, 但能做好品牌和口碑的只有少数。一些曾小有名气的线下商家由于过度使用团购, 结果顾客的流失率反而越来越高, 客单价越做越低, 最后毁了自身的品牌。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顾客, 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仍然是核心。这一条是团购带给商家最直接的教训。

2.留不住顾客, 再多的推广都是无用功

对商家来说, 投放团购广告的目的无非是吸引新顾客并留住他们。对于如何留住团购用户, 很多商家的配套动作是缺失的。由于缺乏用户管理体系, 团购进来的顾客是谁, 是新顾客还是老顾客, 这些都不得而知, 后续的用户管理和运营也就无从谈起。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 一个顾客进店消费过几次, 他的消费习惯是什么, 都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随后再展开差异化营销。团购仅仅是商家获取用户的第一步, 管理好用户资源才是深度营销的核心。

3.技术跟不上是硬伤

软硬件水平的薄弱, 也阻碍了一部分商家向线上转移的过程。目前大部分商家都通过团购感受到了互联网切实的好处, 但在基础的技术条件和硬件环境上, 中小型线下商家仍然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这也成为团购网站和各类O2O平台地推的难点。

团购教会了我们什么?

今天再谈团购, 更重要的是看团购发展过程中, 给整个餐饮O2O领域带来的一些启示。

我们从团购平台和商家的角度, 分别盘点了团购带来的一些宝贵经验和教训。不管是独立的创业团队, 或是在产业链上积累多年的资深玩家, 都不能脱离了O2O的核心——即线下的服务质量。只有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基础上, 不断优化运营效率, 让商家和消费者各取所需, 这个线上到线下的过程才能健康地循环起来。

靠“让用户占便宜”取胜只是一时的。互联网是免费的, 但O2O却是把“消费主义”推向新时代的发动机。

“千团大战”仿佛就在昨天, 但已然成为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O2O如今方兴未艾, 不论你是互联网平台还是线下商家, 看《企鹅智酷》, 且行且珍惜。

(来源:腾讯科技)

研究结论:

1.团购只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一次大喜大悲的轮回, 过度盲目扩张, 缺乏差异化竞争是很多团购网站失败的关键;

2.对于团购平台而言, 与线下商家的利益是共生的。过度依赖优惠折扣, 完全不顾线下死活的做法, 最终也毁了自己;

上一篇: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结构下一篇:新生班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