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观后感

2024-04-11

电影《归来》观后感(共10篇)

篇1: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终场,大多的人无法在情感上接受这样的结局,人们都喜欢看到大团圆的场面。而悲剧才是真正的艺术,悲剧才能引发人们更多的对于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为劫难的更多思索。

这一场劫难,摧了人的身、割了人的心,劫难虽过去,但亲人们如何能够相互面对血淋淋的伤口?!

电影没有直接揭发浩劫中的惨相,而这惨相我们已经在其它众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早已了解,喜爱电影的观众更可以在十年前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所主演的同题材电影《梦想阿根廷》中直面那扭曲了人性的场景,个体做为一场巨大运动中的弱者,为了自身和亲人的生存,只能低下高贵的头,暂时忘却了尊严的存在。

而当人们可以重新拾起尊严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能自如地面对亲人的目光。自尊,逼迫着人们选择性地遗忘,这才是根本的“心因性的失忆”。

是人的内心强迫着自己无法去面对,于是一场几乎要成功的相认瓦解了。

在电影的中段,我曾经设计出这样的一个结局,很多很多年,他们在未曾相认的相守中度过,年迈的两人中她将先他而去,弥留之际她终于抚着他的手喊出他的名字:“焉识,我先走了”,而一行清泪从他的眼中默默地滴落。无言。

这个结局会满足一般人的团圆心理,又带给人更多的思索:她是终于识得了焉识还是早就识得而此刻才相认?他是早已感知还是此刻被感动?

创痛,不仅仅在劫难中;创痛更长久地存在于劫难过后人们的心中。

《归来》与《梦想阿根廷》,不同的国家、类似的事件、相同的反思。

《红色新闻兵》成就了李振盛老师的声名,我想如果照片上的事件还没有发生、如果历史可以来过,李振盛老师一定会选择不要这样的闹剧、悲剧在神州大地上上演而不会选择用它来使自己成名。李振盛老师照片中的那些个人、那些个事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发生,就在我们置身的这个土地上、在我们熟悉的场景里,几十年后的今天,思索,交错了时空。

拍摄了《美国人》的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向李振盛老师说:我一定要到你照片上的这个城市去看一看。我想,这个城市没什么可看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一段历史,而不是发生了这个历史的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只是那一个大时代的一个小缩影,就如同《归来》中的这一个家庭,是众多的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一条小舟,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

感谢李振盛、感谢老谋子,影像留住了历史,影像刺痛了心灵,愿这样的影像能让全人类警醒不再重蹈覆辙。

篇2:电影《归来》观后感

《归来》像一次令人心碎的戏拟。

音信全无的远行的丈夫,坚持拒绝的家中的妻子,独自发展出一条有关成长的线索的孩子。还有遗忘,还有恢复身份的努力,还有复仇的企图。因此,《归来》是如此伤感,因为他独独缺少了恢复的许诺。这个世界没有神明了。不认识,就是不认识,摆出这么多证据,每一样都闪烁着过黄金年代幸福的反光,可是没有用处。他回不了家。尘埃落定后,不是故园的重建,不是身份的恢复,不是旧时代秩序的复兴,而是残山剩水,孤臣孽子。哪怕用最甜蜜的爱情小心翼翼的包裹住破败的现实也毫无用处,伤口就在那里,无法愈合。

如果这不是批判,那是什么?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无聊的感伤吗?一个知识分子空虚的怀旧吗?是又如何,大大方方的承认又如何。我竟不知道,知识分子传记类何时从艺术世界的顶峰被踢下来了。我更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分子就不需要恋爱了。我还不知道,艺术中的爱情什么时候一定要合乎逻辑合乎现实,屈就生活琐屑了。这就是批判,这是神话的童话的美的批判。是什么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应许?而未来,本应该被好好保护在记忆中的未来,如今逃逸了哪里?是不是这些旧时代旧家园的人,在被剥夺了记忆以后,注定会和他们失而复得的焦土一起,沉没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之中?那这归来所谓何故啊!没有了记忆,也就没有了关系性,没有了此刻,没有了未来。

那在苦难面前,省略了旅程的导演歌颂的是什么?当然是爱,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克制,坚贞和理性。是古典的人道主义。反复出现的阳光,是导演的善意,象征和解,象征希望。支持人物走到最后白雪落下的寂静时刻的,正是他们自己的品格和来自导演的善意。虽然被破坏的无法修复,新的更难建立,但人的内核还未尝消磨殆尽。美在这绝望中未被遗弃。而美,按斯丹达尔的说法,不正是希望的许诺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篇3:电影《大圣归来》民族元素研究

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迅速,全年共创作生产动画影片51部,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其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票房成绩最高,达到了9.52亿元之多,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标志。[1]《大圣归来》除了精良的制作与成功的营销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

《大圣归来》在人物设计上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结合,颓废的大圣、可爱的江流儿、阴险的大反派混沌,这些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本文将对《大圣归来》的人物设计进行详细分析,体会其富有魅力的角色设计。

二、《大圣归来》的人物设计

1、齐天大圣孙悟空设计

在《大圣归来》中,大圣一改往日观众心中潇洒神武的形象,成为一位颓废消极的落魄英雄。在影片中,大圣总共出现了以下三种造型:片头大战天兵的造型、被江流儿解除封印后的落魄造型、对战混沌时的造型。片头西部风格的出场,配以经典大话西游的民器演奏,出现在画面的是大圣潇洒的背影和从天而降的神兵,此时电影使用漫画渲染的方式,高饱和的色调,年画一般的人物形象,天兵、巨灵神、李天王这些角色透露着热闹的民族风格,此时的大圣,表情透露着一股傲气,面部使用具有戏剧性的传统脸谱造型,在保留传统齐天大圣孙悟空脸谱造型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特色。

片头大圣身后披着长长的红色披风,是对经典动画《大闹天宫》致敬,也与美式英雄相似,使得无论是新观众还是曾经对《大闹天宫》难以忘怀的老观众都能欣然接受。随着剧情的发展,江流儿被山妖追杀,无意中解开了大圣的封印,大圣失去法力,衣着朴素,脸上脸谱似的妆容也不见了,充满怨气,此时大圣的身材比例也相对明确,上身长而下身短,手长超过膝盖,这个看似奇怪的身材比例却与真实的猴子比例相仿,使得即使完全拟人的大圣形象却透露着猴性,让角色更具真实性与可信度,却又符合当代审美。

大圣的脸被刻意拉长,一改以往印象中神气的大圣形象,但却使这个大圣充满英气与不羁,与影片中塑造的落魄英雄形象相得益彰。再到影片末,面对大反派混沌,大圣打破封印,重拾铠甲与定海神针的造型。被火焰包裹的铠甲寓意浴火重生,在影片高潮灰暗的色调中让大圣更加耀眼,是影片一大亮点。

2、江流儿设计

影片中幼年唐僧叫做江流儿,看似低幼的名字却有真实文献的记载,西游记清本在第九回写道“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2]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人公之一,江流儿在影片中的形象可爱顽皮。青衣布鞋也是参照当时的中国僧人形象。当江流儿唠叨询问:“四大天王是兄弟吗?”孙悟空以反话回答:“是姐妹!”江流儿再次疑惑:“哪吒是男的吗?”孙悟空再次以反话回答:“女的!”观众印象中那个碎碎念的唐僧,在影片中成为了好奇的小和尚,这种无厘头的设定,使得角色在传统与创新中得到统一,给观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娱乐享受。

《大圣归来》既可以把江流儿当作《西游记》里的唐僧,又由于电影把他刻画成了年幼的小和尚而非玄奘那样的大唐高僧,产生了其他解读的可能性。[3]仔细观看影片不难发现,江流儿随时间推移,头发也不断生长,细节上的雕琢使得人物更有可信度,更加真实。

3、混沌设计

混沌本在原著《西游记》中没有记载,《大圣归来》中混沌真面目被设计为无面巨虫的形象,并非无中生有,符合古书《神异经》的记载:混沌外表像犬,四足无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负善良,喜欢残暴的人所以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电影中混沌造型巨大,配色阴暗,象征着具有压倒性力量的黑暗势力,以至于当大圣面对这一庞然巨兽时也表现出了怯懦。事实上这一角色设计塑造出大圣更为丰满的情感,作为一个落幕英雄的悲观与恐惧。

妖王混沌平素以书生形象示人,白面书生形象,淡眉尖眼,此形象面部参照京剧中曹操的脸谱形象,一方面显且角色秀气,另一方面又使得奸不外露,与妖王形象十分契合,奸诈狡猾,看似文质彬彬但却充满戾气与野心。混沌在他的老窝中出场时恣意悠扬地吟唱着“五行山,有寺宇兮;于江畔,而飞檐;借童男童女之精华兮,求仙药,而历险”绵延悠扬,似昆曲又似楚歌,无疑使得这一妖王形象更具有传统文化底蕴。

《大圣归来》角色塑造的成功在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挖掘与再创造,大量借鉴京剧脸谱这一国粹,其中融合美式日式的流行元素,使角色不但合理富含民族风韵,也使其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人物剪影鲜明简洁,让人印象深刻,角色形象符合性格,与人物塑造没有脱离感,细节方面精雕细琢,经得住反复推敲。正是这种种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以及严谨的造型态度,才使得个个角色能够深入人心。尽管片中部分角色塑造仍有部分欠妥,例如片中山妖的配色过于鲜艳,动作与其他角色相比也略显生硬,猪八戒造型上中规中矩,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略平面,不够饱满。但是《大圣归来》在角色上的塑造对今后的动画制作任有着借鉴作用。

三、《大圣归来》中民族元素给当代动画带来的启示

1、民族风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大圣归来》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国脸谱元素,配乐运用中国传统民乐,穿插以太鼓,管弦乐,使得该片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的同时更国际化。对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大圣归来做出了很成功的尝试,使得该影片有别于《功夫熊猫》等同样使用中国元素的欧美动画,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风动画。

2、对中国传统动画风格的再发掘

《大圣归来》尽管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但在风格上,却依旧少了中国传统动画中极富诗意的表现形式,游离于写实与写意中充满美感的中国风韵。因此,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中的平衡还需要中国动画人继续探索,继续发掘。

3、突破低龄化

国产动画低龄化,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一个顽疾。包括广电总局、各大媒体以及业界人士再三呼吁,国产动画应该走向全龄化,走向合家欢,可至今效果甚微,目前市面上95%的国产动画依然定位于低幼。[4]要想使中国动画进一步发展就需要突破年龄的枷锁,拒绝说教,拒绝剧情的低幼化,争取能够使全年龄段都可以从影片中有所收获。《大圣归来》在人物设计上使得低龄观众能够接受,剧情简单易懂,笑点自然不低俗,在内在电影精神的传达上,大圣在旅程中寻找自我,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大龄观众能够有所感悟,为之动容。可见合家欢题材的动画电影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4、灵活运用古典IP

当下,对于各种IP的改编已成主流,对于中国动画来说,丰富的古典文化提供了大量古典IP,《大圣归来》对于古典IP《西游记》的改编是成功的典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意的改编与浓缩,使得原本杠铃式的《大闹天宫》成为了橄榄球式的《大圣归来》,丰富了内容与细节,古典史诗般的剧情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能够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腾讯泛娱乐战略掌舵人程武就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一个自己的超级IP——美猴王(Monkey King),这是中国人以及全世界都认可的代表中国文化的超级IP。”超级IP的开发并不是将一种文化形态转移到另一种文化形态,而是要对IP内容进行延伸性开发,从而让IP可以持久性地焕发魅力。《大圣归来》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漫的进步,以及未来动漫IP开发的空间。[5]

四、结论

《大圣归来》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风动画电影,对于民族化的运用依旧可以作为今后动画人借鉴的典例。中国动画如何在当代动画市场中再度崛起?中国动画如何在当代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还值得我们深思,还需要我们当代动画人继续坚持不懈的摸索。

参考文献

[1]动漫产业信息和研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15.

[2]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新京报.2015

[4]腾讯动漫.2015

篇4:经典电影如何归来

针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唯票房”趋势,华夏电影公司近期酝酿推动了一项“经典电影归来”的项目。2014年6月中旬,第一季放映活动已经启动。

好电影何以被错过

近些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增长有目共睹。从2003年全年总票房9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17亿元,2014年预计将达260亿元。十年来,国内票房年增长平均34.57%,速度惊人。

但问题也显现出来。傅若清列举了以下三条:

其一,艺术电影很尴尬。诸如《钢的琴》《万箭穿心》《图雅的婚事》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获国际奖项的影片,却没有收获与其口碑匹配的票房成绩。相反,一些品质不高的影片却频频取得高票房。

其二,“得排片者得票房”,这是电影界流行的一句话,意思是影院排片在某种程度上取代艺术水平、故事内容、思想内涵,成为决定市场反应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电影放映以商业院线为主,他们更青睐具有明星、话题等商业因素的影片。

其三,缺少差异化的发行放映体系。这就好比电视只有综合频道,而缺了影视、科教、少儿、文艺等其他频道设置。替观众选出观影内容的做法,不仅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也挤占了其他影片类型的放映空间,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电影市场掘金的成分很高,精力几乎都放在追逐票房上,主要是迎合观众的消费心态。就电影本身而言,应该高于生活。”傅若清对本刊记者说,“商业化年代,票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应成为中国电影全部的梦想。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美好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娴熟的表演,还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思考,等等,才是评价一部影片优劣更重要的因素。”

一次,傅若清与北京电影学院领导和艺术学者聊天,他忍不住问:“国产电影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电影学院的学生,编剧、导演、摄影,学什么?”他们都在担忧,国产电影“如果没有引导,未来会怎样?”

于是,华夏电影公司酝酿了“经典电影归来”这一项目,修复那些经过沉淀的经典电影,并让它们重现院线。

6月12日,第一季发布会,中国电影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都来为这个项目站台,著名导演霍建起、何平,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执行理事长明振江,还有电影局的有关领导。“他们认同这是件好事。”傅若清说。

选片谈版权

业内人士在“认同这是件好事”之后,还都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首先,如何在浩繁的电影库中选出经典好片?选出来了,怎么去谈版权?谈完版权,又如何在技术上修复?

华夏电影公司推出的第一季包括三部影片:张艺谋的《红高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为什么选这几部片子?“借着张艺谋的艺术回归之作《归来》上映,推出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双旗镇刀客》是上世纪90年代经典的武打片,具有独特的西部武侠片风格;而《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上映时,中国票房只有几百元,在国外获奖后,日本票房达到惊人的3.5亿日元。”傅若清介绍说。

不过,他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困难还是版权。

比如1989年由田壮壮导演、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大太监李莲英》,“当时的制片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找不到责任人,担心版权纠纷,所以不能做。”

国内电影的发行权相对分散,没有一家发行商能集结很多好影片,这给这个项目的版权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而国外的经典好片,版权引进同样受限——目前国家对每年进口影片的总量有限额,而为了保证票房收益,商业价值突出的好莱坞大片自然成为首选。傅若清总在琢磨,经典好电影能否从中“挤出”几个名额?能否赢得配额增量的支持?

修复激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老电影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在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都对老电影胶片的修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在美国,索尼、派拉蒙等大制片公司也对影片修复投入巨大财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数字化发展。但直到2008年,采用数字手段拍摄的影片仅占总产量的50%。在此之前的大量影片,包括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等几个电影发展黄金时代的大量经典作品,都仅存胶片素材。

而目前,全国2万多块银幕,进行商业放映的全部是数字放映机,制片单位也不再提供胶片版本。如果让以前的经典影片重回影院,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数字化修复。

“我们选中的那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只要具备数字化修复的格式和条件,就可以修复到现在的数字放映水平。不然,那么多好电影放在资料库里,是一种浪费。”傅若清说,一般修复一部影片约需30万元左右。

据他估计,到目前为止,可以修复后进入这个项目的影片在10002000部之间。

修复后的经典电影并不需要专门的影院,而是充分利用现有院线的“冗余资源”。

傅若清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影院上午10点开始营业,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半,6个多小时都是“闲间”,少有观众。而从下午4点半到晚上10点是“忙时”,也是大约6小时。而这还是在电影旺季的状况,如果在淡季或影片供应不足时,每天的“闲间”会更多。

经典电影回归正是要“激活电影淡季”,傅若清说,对此,很多院线也有浓厚兴趣。

好电影数据库

谈起未来与院线合作可能操作的各种经营项目,傅若清滔滔不绝。

“中秋节前后可以推出‘带着父母看电影’,就像美国、日本的‘银发消费’,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这段时间老人出来遛弯儿,就可以看个电影。这个市场需要细致调研,可以专门推出老人电影卡,提供优惠,同时影院配合推出特色服务,还可以附加针对老人的消费产品。”

比如,2014年底,姜文的新片要上影,利用这个契机,可以把他之前参与创作的经典电影放一遍;再比如,把系列电影剪辑成一部精选电影……

傅若清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好电影数据库”。

华夏电影公司是中国专门发行进口影片的公司,与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一起,各负责每年50%进口影片的发行工作,属于资源垄断型公司,2013年利润3.4亿元。

但傅若清清醒地意识到,将来国家适度放开进口片,或者适度放开发行单位,是必然趋势。垄断资源一旦丧失,公司将面临挑战。因此,他未雨绸缪计划将“经典电影回归”作为华夏电影公司的特色。

目前推出的第一季,有300多家影院参与放映。傅若清说,未来准备整合到100150家影院,“这不是大面积做的事情。用‘饥饿疗法’来营销,可能更有利,避免浪费。”

按照计划,本项目两个月左右推出一季,一季3到5部影片。预计2014年推出三季,2015年做六到十季。每一季的影片同时在院线滚动播放,可以结合会员点播等方式排片。

篇5:电影《归来》观后感

相同的是,在电影中和在书中都控制不住的哭起来,不同的是,书中所述的故事远比电影残酷的多,读的过程中记不清哭过几次。读完后脑海中一直回响一句话,“这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但是真的存在过,切切实实的存在过”。

印象比较深的几次落泪是陆焉识看到银幕上的女儿时,梁葫芦死时,陆焉识越狱在远处看着家人时,邓指去世时,和全书最后一句“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梁葫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不羁却渴望爱,他天不怕地不怕却打心里渴望被保护,他满怀仇恨却把自己全部的温暖倾注于弟弟妹妹。矛盾是因为他的本心与他真实生存的环境不适合,他瞒着自己、骗过生活,他像极了很多人,本命如草芥却依旧不屈,活成了自己的王。

最后他为了保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将老几供出来时,我出乎自己意料的非常理解他,这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

冯婉瑜实在太善良,你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但这不影响我爱你,当年的一见钟情对她来说,是一见钟此一生。她可以为了孩子忍辱活着,却可以为了陆焉识放下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善良温婉。看到写离婚协议书时,我心里能够感受到婉瑜心中的纠结与无措,在外人和孩子们看来这个婚姻名存实亡,孩子们也巴不得爸爸和妈妈赶紧断干净了,但是对婉瑜来说,那是何等重要的念想。最后含泪写下名字,那就断了吧,让焉识存在在我心里吧。

篇6:归来电影观后感

江流儿很小的时候,他居住的村子来了山妖,江流儿的父母为了救他,都被山妖害死了,一个老爷爷从一条小河里捡到了江流儿。江流儿一天天长大了,江流儿叫老爷爷师父。可是可恶的山妖又来了,杀死了村民,抢走了小孩,江流儿救下了一个小女孩。在山妖的追杀下,江流儿带着小女孩逃到了五行山,他无意中解救了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江流儿从小就崇拜孙悟空,在江流儿心目中,孙悟空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江流儿又惊又喜,向孙悟空问这问那,并对小女孩说:“你有救了,齐天大圣会保护你的。”

可是,在和山妖搏斗的过程中,江流儿发现孙悟空没有了法力,原来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封了封印,现在的孙悟空只是一只普通的猴子。后来,江流儿在一座庙里发现了猪八戒,他们几个一起去救那些被山妖抓走的孩子。在旅途中,他们找到了一户人家过夜,原来,这户人家的人都是山妖扮的,山妖三番五次想偷走江流儿救下的小女孩,可都被警惕性很强的孙悟空发现了,没有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可是最后很多的山妖都来了,山妖的头头也来了,因为孙悟空没有了法力,打不过山妖的头头,小女孩还是被山妖抢走了。江流儿很伤心,让孙悟空和他一起去救小女孩,而此时的孙悟空几次战败下来,已经很灰心,孙悟空说他救不了小女孩,他不管这事了。江流儿决定自己去救小女孩。

在路上,江流儿听见山妖说要去参加山妖头头的庆功宴会,江流儿就偷偷的跟了过去,在山妖的山洞里,江流儿见到了前来寻找他的师父,他和师父一起去救小女孩,被山妖们发现了,正当山妖头头要用魔力攻击他们的时候,孙悟空赶来了,孙悟空和山妖头头拼个你死我活,山妖的头被孙悟空打回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怪兽,正当大怪兽要把孙悟空吞掉的时候,江流儿奋不顾身的去就救孙悟空,江流儿对怪兽说:“你是个大肉虫!”用激将法把怪兽激怒,把怪兽引到了自己这边,怪兽恼羞成怒,拱塌了山洞,把江流儿埋到了里面。

孙悟空悲痛万分,愤怒万分,他要为江流儿报仇!孙悟空内心的力量向火山爆发一样,熊熊大火烧掉了他手臂上的封印,孙悟空恢复了法力,那个火眼金睛、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又回来了,他拿出耳后的金箍棒,往地上一划,整座山都裂开了,孙悟空一棒下去把怪物打死了。这时,孙悟空听见身后传来了江流儿的声音“大圣”。

篇7:《归来》电影观后感

镜头的最后婉瑜坐在车上,同样苍老的陆焉识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脸上带着平淡与满足,像是要淹没在这大雪的北京。全局落幕,却让人心潮起伏。

什么比陪伴爱人长久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呢?

可能最后的岁月里婉瑜还是未曾想起陆焉识,这个化身为修钢琴,读信人,车夫的陆焉识,但那已经毫不重要。

只要爱长存,一生终了也会带着微笑与满足死去。

但是于婉瑜来说,一生太短了。这辈子没有更多的五号了。于她还是让人揪心,明明爱在身边却毫不知情,只能带着未知的五号深埋坟墓。

但是陆焉识无私的爱是否是值得的呢?这不能完全压在陆焉识对婉瑜的爱身上。导演是给了交代的。

这个交代来得更早,婉瑜大年夜里等不到读信人,听女儿丹丹说读信人受了凉,便将饺子端到陆焉识的住处。

婉瑜将饺子放到桌上,然后望着裹满被子的陆焉识。这就是交代。

爱是相互的,陆焉识所做的得到了回应,即便不是他所期望的爱,但这也已经够了。影片中有一个最大的选择。

那时候丹丹对陆焉识说,只要在她身边照顾她不就够了?这是考验爱情是否自私的巨大天坎。陆焉识的爱是无私的。因为他知道,婉瑜也会这样选择。从婉瑜冒着犯政治立场错误的危险在天桥给身为逃犯的陆焉识送行李可以看出,婉瑜的爱同样无私。

整个电影充斥着巨大的忧伤,巨大的欢喜,流不尽的眼泪,和淡淡释然。把握着对人生的看透,和对爱情的无比纵容与拥护。当爱转化成一生的眷恋与责任,当轰轰烈烈转化成细水长流,时间和生活给人的当头棒喝不是记得彼此与否,而是长久坚持。

陆焉识面对婉瑜时心中充斥的小心翼翼的试探,他不断的跟婉瑜说自己最安全最让自己心安的身份,眼中流露的是无比的心酸与欣喜。什么比你不记得我这个理由更能让我守护你呢? 离开爱情这个主线,看看两条次生的情感。

丹丹三岁之后便离开了父亲,正好到丹丹碰上人生际遇的时候遇到父亲,但是这个父亲给自己带来的是毁灭,眼睁睁的看到自己心仪的吴清华的角色拱手让给了别人,换作平常人都会产生怨忧的情绪,更罔论这个好强的孩子了。于是她出卖了自己的父亲。

在火车站的天桥上丹丹看到自己的妈妈和爸爸由于自己的报告而分开,在馒头滚落一地,妈妈头被撞破时就已经怨恨自己了。她以后做不到自我救赎,这是注定的。

但是陆焉识从没怨恨过自己的女儿,只是在怨恨自己没有陪伴丹丹的成长而感到惋惜。这就是电影的他人救赎。另外再说一个人物。

方师傅,当时的大队长,也是告知母女俩陆焉识逃逸的人。

这个人是龙套角色但是却又被提到很多,我想只是因为方师傅在婉瑜离开陆焉识之后充当一个反面角色。

他告诉婉瑜陆焉识已经被枪毙了。他还打了婉瑜一勺。

这个打了她一勺但让婉瑜一辈子都在恐慌和厌恶中逃避的男人,当时所做的事情猜想也是苟且。

这样的人电影给了他的结局。

就是被检查局的人抓走,等到陆焉识去报仇的时候也未曾见到。

这是电影中因果报应吧。但这个角色会让人想到很多,为什么?前文那个街道大妈说方师傅调去了什么地方工作,这时候的方师傅应该是无犯罪的透明身份。透明身份也只是做个假设,但是也可以确定,怎么说?

如果他那时已经是因为犯罪被监察局带走,至今未还也可以说通。

但是那时候陆焉识去找方师傅的时候去的是他被调离的地方,也就是说那时候方师傅未被人发现有罪。所做之事也是后来发生的。这个可以说通。

篇8:电影《归来》观后感

关键词: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成功因素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于2015年7月10日上映以来,不断刷新中国动画电影记录,先后超过《熊出没之雪岭熊风》和《功夫熊猫Ⅱ》,9月9日正式下档,62天劲收9.56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好评如潮,成功逆袭,8月获得金羊奖最佳动画电影奖,同时入围第三十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解析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成功的因素,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启示。

1 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

《西游记》题材的动画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过,师徒取经的波折吸引无数观众,但纵观这些题材的动画,似乎都在描绘取经的过程,重点放在了塑造人物的外在关系和取经过程的曲折上,而这部《大圣归来》与以往动画不同的地方在于情感刻画和世界观的重构,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信任等关系,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一直以来普遍欠缺的方面。

有人问韩剧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其实韩剧大多都善于表达人类的情感,让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在冰冷的人际关系中重拾温暖,人性未泯换起观众内心最炙热的情感。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剧情安排上的改变,为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导演田晓鹏说:“孙悟空的个性摆脱了以往的形象,而且是成人那种人性、佛性、魔性混杂的矛盾结合。

这部影片在叙事的角度上,也不是单纯地从儿童视角出发,而是从全民共赏的视角上着手,内容更有层次和深度,摆脱人们对动画片传统且单一的认识,在不失童趣的同时,更触碰了成年人的心。这样的叙事角度会成为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

2 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

三维技术的运用也是这部影片得以卖座的又一重要法宝,很多镜头里独特的拍摄角度,以及恢宏壮观的大场景都是通过三维技术得以实现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采用三维技术来实现,随着三维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一表现形式。三维技术的优点在于塑造的形象更接近真实,对于表现超现实的事物更彰显优势,同时对于环境空间的表现更有深度。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作为传统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改编,剧情有大量超现实的部分需要用到灯光、特效的补充来完成。另外,在镜头语言的使用上,三维技术对于动画镜头语言的表现也有明显的优势,影视语言是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以镜头蒙太奇手法来完成。三维在镜头表现的时候显得非常从容,在简化了镜头语言表现难度的同时,又增强了镜头的表现力。

三维技术的使用也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在动画影片《大圣归来》中白龙马变成神龙在云中穿梭的画面非常梦幻,借助3D的视觉效果观看俯身飞冲而来的神龙,其头部毛发的特效更是生动非凡,不仅彰显了龙的灵气,更让人在观赏之余不由地增加了敬畏之心,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3 大胆创新的造型设计

角色创新设计是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成功的一大因素。早期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角色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都被观众所接受,并留下深深地烙印,要想突破这样的印象是非常困难的。

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大胆地改变了角色设计,不仅需要勇气,而且也是一种挑战。人物造型既没有照抄欧美经典的设计样式,也没有借鉴日式动画的表现形式,而是凸显了本土动画的特别之处。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人物造型和传统的西游题材影片迥然不同,大圣的形象不仅仅保留了其英勇善战的特质,外表形象更多了几分时尚气息;另外,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虽依然保留了一贯的作风,可身材的塑造上多了几分圆中带方的硬朗;影片中唐僧的幼年形象也有大胆地创新和突破,看似稚嫩的脸上多了几分刚毅,这也让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在心存善念的同时多了几分侠气,而并非以往影片中那个时时刻刻都需要保护的形象。这种大胆创新的造型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造型的改变不仅跟上了时代的节奏,更迎合了时代的审美需求。

4 空前火热的文化市场

《齐天大圣》作为传统神话小说的题材,自拍摄成动画片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多人都是看着这些电影、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在思想的深处早已注入了电影的灵魂。而现今社会的生力军也正是看着这些电影、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爱电影、爱动画,更能主动地接受动画电影的影响。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现今文化市场异常火爆的时代中,正好迎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审美需求。《大圣归来》的出现更换醒了年轻一代的心,重拾儿时的记忆,这也让《大圣归来》这部影片来的正当时,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与期盼。

篇9:中国电影 人文归来

中国电影正走在一条蓬勃发展却毁誉交织的道路上。

不过十二年的光景,中国的电影市场从门可罗雀变得炙手可热。在资讯异常发达、移动互联网将影像变得俯拾皆是的年代里,电影不仅没有淡出都市生活,反而重新回归人们最热衷的文化娱乐与社交方式;本土电影也没有在好莱坞大兵压境的情形下溃不成军,而是在几番撕扯之后穩居半壁江山。其中缘由,种种电影市场化的努力不容抹杀。

一路行来,关于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以至人文精神萎缩等质疑之声也从未都没有消停过。中国电影真的丧失人文精神了吗?偌大市场真的就没有人文的一隅容身之处?答案显然并非如此。人文不是商业的死敌,艺术也非娱乐的对立面。放眼望去,在每年数百部的国产电影中,富于人文精神和艺术内蕴的电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或许在电影节上获得片刻荣光,或许仅仅在院线晃而过,但一直以顽强的方式延续着中国电影的人文血脉。这股令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潜流,一直期待着能够以市场接纳的方式汇入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大潮。从这个意义上讲,2014年的中国电影尤其值得期许。

《白日焰火》别样红

首当其冲的是《白日焰火》。火爆的春节档还没走远,这部电影便以其卓然之姿照亮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和最佳男演员银熊两座大奖在业内引发的兴奋与震动,实不亚于春节档七天超14亿元的创纪录票房。虽然这已经是华语电影的第五尊金熊,但却格外恰逢其时。如果说二十多年前《红高粱》在柏林首次登顶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存在的话,《白日焰火》则有力地宣示了中国电影在高速增容的市场之余并未丢弃对艺术多样性:的探索。

就电影本身而言,《白日焰火》堪称将西方黑色电影中国化的一次尝试。罪案故事、落魄警探、大量的夜景,似乎都在不断提示观众进入某种类型的期待视野欣赏这部影片,更不消说王学兵饰演的“隐形人”以及摩天轮上的重要场景,都清晰地标示着它向著名的黑色电影《第三人》的“致敬”之举。但刨除这些,影片又是极其中国化的,这故事与东北的空气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在黑煤和白雪的视觉反差中,罪恶以一种与人性纠缠的方式渐渐被剥落开来,职业身份与个体情感的冲撞构成影片最大的情绪推动力。而传统黑色电影中充满道德模糊感的蛇蝎美人,也被一种现实的悲苦与无奈所取代。

《白日焰火》所呈现出来的某种变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尤富于启发性。和刁亦男此前的两部独立作品一样,《白日焰火》从一开始便瞄准了电影节路线,但它在融资和筹备过程中,不断依从各方意见进行着调整。它最终呈现出来这种面貌——将个性风格与自我表达融汇到类型当中——可以视为对国内一成不变的所谓电影节影片风格的某种反拨,其中包含着对近些年国际电影节选片路线变化的敏感。不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独立电影的类型化转向,还是欧洲电影节有限度地对好莱坞电影张开大门,无不预示着这一变化。但在国内艺术电影阵营里,唯有《白日焰火》等不多的影片捕捉到了这变化,并以切实努力适应着这一变化。

《归来》受期待

如果说,《白日焰火》和刁亦男们,正在将类型视为一门武器,改造着中国艺术电影的面貌。那么,张艺谋、陈凯歌和吴宇森等华语电影的顶级大导演,也在享有更多资源的情形下尝试着新的改变。走过产业化初期的众语喧哗,也经历了个体创作的起起伏伏,2014年的这些大导演作品,似乎不约而同地转向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中去选材,并且一定程度上摒弃掉虚妄不实的包装,试图对历史与传统题材给予更加人文的观照和更加人性的表达。

诚如片名,张艺谋的《归来》真真正正是老谋子的“归来”。前些年,因为《三枪》等作品备受指摘,其艺术信誉屡屡透支,张艺谋已容不得再有闪失。《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部分段落,可以说是一部深入民族之隐痛,以苦涩的温情表达社会批判意识的诚意之作。如今的张艺谋,对于票房,已经有了几许云淡风轻的洒脱,但对于艺术,却仍旧一如既往地较真。《归未》以极简的叙事和去技巧化的风格,深入到曾经带给民族巨大灾难的文革当中去,并不像是“伤痕”时代的“我控诉”,而是以极大的隐忍去直面灾难过后的心灵图景,用深沉的爱未写刻骨的痛,用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来抒发对于时代舛错的无声抗议。

集体“回归”

不独张艺谋,暴力美学的代宗师吴宇森以近七句的高龄初次叩问中国的近代历史,通过“太平轮”事件的窗口,一窥时代变局之下的人心变迁;陈凯歌借助徐皓峰的文人武侠,将视角切入民国初年的乱世当中,试图复原国人文化基因中某个久被屏蔽的角落;还有许鞍华,不急不徐地在《黄金时代》里铺陈着她眼中的民国文人众生相;张婉婷和罗启锐这对几无失手的夫妻档,从成龙父亲的亲身经历中寻得灵感,关注时代变局中的个体命运;再如陈可辛和尔冬升这样的香港电影中坚,也都义无反顾地摒弃大片路线,一个关注儿童拐卖事件而起的家庭离散,一个聚焦横店的龙套演员……这般题材和选片思路,在前些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篇10: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北京近几天气温高达40度左右,异常的闷热,心情好压抑!不知是不是高温的原因?还是身体里哪根精神搭错了,我的心情很不好,真的好想哭。终于有拍“右派”家庭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电影《归来》了,张艺谋也真会选择放映季节。我平时很少去看电影,因为《归来》电影剧情与我家的遭遇很相似,所以想看。知道看这部的电影无疑是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然而,我好想为母亲、为父亲、为自己撕心裂肺哭一场!

我早早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见旁边一位白发老者是由家人陪着座着轮椅来的,想来他也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来

这里是看什么?回顾什么?能得到什么慰籍?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只是找感觉,想通过电影,看看那场反右运动年仅30岁的父亲,被迫害致死的心声,感受母亲守寡一生等待丈夫归来的痛苦。还异想通过电影,身体产生一种幻觉领悟父母的心声与关爱吧!

《归来》影片主要描写右派丈夫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潜逃归家,妻子冯婉瑜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想到女儿的前途,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却遭女儿为想担任舞蹈主角而出卖。十几岁的丹丹,父亲三岁离开他,从小就接受父亲是右派是敌人这样的思想教育,在丹丹心中,父亲的形象坍塌变形。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

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仍然每天到火车站去接他。

电影放映期间,我能听到有人在哭泣,散场后有人的眼睛是红红的,我想也许正是电影作品艺术魅力所在。看这样一部与我家庭会遭遇相似的电影,我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原以为我会哭的一塌糊涂。但看了《归来》之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我家的遭遇并不比《归来》好,但在那样扭曲的年代,我们一家人没有散失人性的理智,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看来《归来》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伦理背叛,每个人所承受痛苦的起因,有来自他本身的自私。父亲背负罪名潜逃回家,想念亲人却不想会连累自己最爱的人;母亲怕受牵连,拒丈夫门外不见,不想丈夫内心的煎熬;女儿为了担任舞蹈主角,出卖人性本真的伦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演绎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百感丛生,五味杂

陈。在那样的年代里人性的泯灭,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扭曲,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抚平的巨大伤痛。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值得我们思考!

我也是四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改。父亲走之前给母亲写了一万多字的绝笔信,为了爱护亲人怕家人受到牵连,父亲写信要求母亲与他划清界线,这篇《立在心里的墓碑》是我09年写的,当今天再次看到父亲写给母亲这封信的结尾时,我仍然会满眼泪水感动的心痛!父亲到北大荒二年以后饿死了,母亲没有看到父亲的尸骨,她一生未嫁人幻想着丈夫有一天能归来。母亲带着右派老婆坏名声,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母亲精神就要崩溃时,想到我和弟弟还小,她没有自杀,忍辱负重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工作组和学校做我们工作让揭发母亲,给我

们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母亲关押期间弟弟12岁我14岁,那年我们盼望着母亲回家,为了让母亲恢复身体。我和弟弟每天捉“土鳖”捡“知了”壳卖钱,为了省钱弟弟每天去菜站捡菜叶。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们这一届正赶上是全锅端。记得去北大荒前,我做了一件今生伤害母亲最深的事。因为父亲死在了北大荒,母亲坚持要我留在北京不走上山下乡的路,不给我户口本。我很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每天与母亲大吵大闹。想到同学家庭成分好的都报名了,我如果不走一定会牵连到母亲受难。命运的安排,总是叫人无奈。母亲送走了丈夫去北大荒,10年后又送女儿去北大荒。有人说:一件错误的事,不能重复二次。北大荒我们家二代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71年也是到北大荒二年后,我得了重病差一点死了,把母亲吓坏了。想想政治运动专制主义桎梏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多少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到后来落得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悲惨结局!

电影《归来》虽然妻子失意了,但最终他们一家人团聚了。我的父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生没能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在天堂相见。2014年和2014年我曾二次回北大荒寻找父亲的骨灰,想把父母安葬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找不到父亲的骨灰,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看过许多右派写的书,在中国随便那个右派家庭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

开始写博客,我是因为母亲的离世。想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衰老,那些历史正在慢慢被遗忘。今天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大都对“文革”都着深刻的印象,且这种印象让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涩。我们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者”,很多人也是“受害者”。它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浩劫,这种灾难给人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我终生没有享受过父爱!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切还能归来

吗?

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

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

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

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电影归来观后感

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归来》竟然弄哭了我,且让我哭了好几次。

观看之前就听闻该作是一枚催泪弹,同时是一部票房口碑双赢之作。有票房证明看的人多,看哭了的人也多。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中很少有双赢的作品,起码《归来》之前的没有。老谋子以往的作品,早期有口碑,能夺国际大奖,后期大制作,票房高但是口碑跌入

谷底。《英雄》以来的作品,张艺谋拍得很空洞,不是说内容空洞,而是总体给人一种过分堆砌,如同写文章的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古代散文风格来做个对比,早期的口碑之作是先秦时期的佳作,虽然长短错落却内容朴实厚重。而后期则如同汉代的骈体文,艳丽而空洞。

经历了第二个时期后,张艺谋可谓是身心疲倦。第一个时期虽然累,但得到大众和专业电影人的赞誉,且屡获国内外大奖,精神上是很愉悦的。第二个时期,钱是赚了不少,但是声望不及从前了,多了许多骂名。《归来》是张艺谋另起炉灶后的第一部作品,就风格而言,老成质朴。该作在拍摄技巧上炉火纯青,不再追求夺目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是返璞归真,简约自然。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不得不提该作的缺点。电影在角色上最大的缺陷莫过于男主角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劳改犯,饱经坎坷受尽折磨不说,还要遭到女儿 的背叛。种种遭遇加在一起,最起码会让人竭嘶底里一次吧。但是男主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没有情感上极尽压抑后的爆发。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好人,这是最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人性的地方。这种脸谱化的角色是影片最大的败笔。其次,老谋子刻意回避文革的苦难,使影片丧失了厚重感。《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张艺谋的得意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人在遭到苦难时的悲剧。这些佳作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是它们达到了深刻厚重的境界。

老谋子作品是挑对了,只是剧本改写的不好,删去了复杂的人性,厚重的苦难,只留下纯粹执着的爱情。这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确实很感人,那么多人哭了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仅仅让人哭是不够的,起码不够深刻。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

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乃至于《三枪拍案惊奇》,无一不被他浓烈的色彩,震撼的视觉所感染,如果说这样的片子是烈酒,那么《归来》则是白水,清淡隽永。

看《归来》,看如烟岁月,似水流年,在平静中的震撼仍然能够让人在不事雕琢中沉醉,能把水变成酒是张艺谋的能耐,能让观众像傻子样的随着剧情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更迭而或悲或喜,这是电影的胜利,也是老谋子的胜利。他的《归来》如同《活着》一般,应该是能够写入中国电影史的教科书。

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的交替变化运用,让《归来》这部片子在咀嚼中多了些韵味和感染力。这部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最后30页进行了改编与加工,但却不失为一段中国“文革”历史的真诚回忆与思想,电影没有将光影停留在那段历史本身的悲剧意义和价值上,而是将水墨重彩落在了一家三口的团圆

上,精神思想的回归上。陆焉识二十几年年年思家年年思,夜夜未归夜夜归,冯婉瑜归去来兮真不见,梦萦魂牵是归来的质朴念想,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最后归于平静的面对等等因素,都构成了这部片子的底色:在苦难中的重生,在绝望中的希望!

而陆丹丹,这个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亲身女儿,在遭遇家庭变故,人生抉择时候的决绝和后悔、反思和回归,都让观众为历史的阴差阳错而嗟叹,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我们看到了丹丹的觉醒和思考,看到了她为修复失落的亲情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历史人文的思考和对人类终极情感的关注,让《归来》具有了不一般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归来》用做旧的影像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生存的状态,两位教师和一位成长中的青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在解读《归来》时,我们也可以脱离这样的历史,而站在人类的文化历史上解读这样的一

部电影作品,在人类的电影史上,总是有些文化的符号具有共同性的,这样的感觉在解读相同类型如前苏联描写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的感受一样,或者在描写二次大战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展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予人思考的轨迹,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电影人的进步!

姑且不论《归来》的票房,因为同行观影的家人对此有相左的意见。但就为看这部片子两位经典演员陈道明、巩俐的精彩表演,那一颦一笑,一哭一泪,不事雕琢,举重若轻,我也觉得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是值得的。新谋女郎张慧雯的表演也很漂亮。当然还有朗朗弹奏的《渔光曲》,那回家的心思和迫切中的清净都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

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

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

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上一篇:小学主题班队会活动“感恩父母”教案c下一篇:2010轮椅操活动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