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笔下的爱情童话

2024-04-22

路遥笔下的爱情童话(精选6篇)

篇1:路遥笔下的爱情童话

(一)幻灭的爱情童话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他是一位溯流而上、永伫潮头的青年,名叫孙少平,看完小说他的形象就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他挥洒着劳动的汗水,甚至眼泪、鲜血,一步步走来,走进了万千读者的心里。他的人生起起落落,他的成长浸透了少年的梦想,青春的激情,人生的艰辛,世事的苍凉。我们都期待着这位“平凡的英雄”有着灿烂辉煌的未来,希望他像一株生命力旺盛,永远迎着阳光的向日葵。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就是少平和晓霞的爱情童话。先从少平说起吧!他十七、八岁就接触了这个复杂的社会,已经懂得些人世的道理。在那激情飞扬的青春年华里,他由于家境的贫寒,只能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非洲”粮票——黑馍馍。在同学面前甚至有些自卑、懊恼。另一位姑娘郝红梅和他有着相同的命运,彼此的关怀让他们的心靠近了,少平爱上了这位“地主”的后代,甚至有些无可自拔。冷静而现实的红梅却抛弃了他,投向了高干子弟顾养民的怀抱。青涩的初恋就在少平的痛苦中结束了。

这时,另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女孩闯入了他的世界,由于排演戏剧,他和晓霞熟悉了,成了好朋友。并且二人还在市上获得了讲故事比赛二等奖。曾经被自卑占据心灵的少年,从此变得自信开朗了。在和晓霞“朋友式”的交往中,这个女孩闯入了他的心灵,尽管这是情不自禁的。他们的关系比一般朋友更亲密,但又比恋人少一点。在毕业时,晓霞请少平吃饭,那顿饭又让两颗心靠近了一些,晓霞那一番连笑带嘲的话不知不觉激励了他一生。

毕业后,少平到村上当了三年教师,和晓霞一直书信来往,晓霞也定期给他寄《参考消息》,并借书给他。

时光流逝,点点滴滴,感情累积,总之,他们相爱了。从那次在茫茫人海相遇的一刹那开始。为了看《王子复仇记》,在电影院门口的人群中瞎挤,突然他愣住了,他看见人群中有一位姑娘在深情地冲着他微笑。他僵立在原地,脸颊像火一般烫热。两人相遇在秋雨绵绵的黄原街头,从此再也不愿错过。

晓霞很想他,总是心神不安地等待星期六的到来,期望和他一块吃顿饭,天上地上谈论一番,并且他发现,班上还没有一个男生能代替少平和她在广阔的范围内交流思想。她渴望和他呆在一块。甚至悄悄到工地去看他,为他整理杂乱的房间,还要贴心地留下:“不要见怪,不要见外。”她感到生活中不能再失掉这个人:“哼,孙少平,你插翅难飞。”她要到省报当记者了,这种分离让少平痛苦不堪。但晓霞的热情与真心总是能化解他内心的不安。

后来少平到煤矿当了“煤黑子”,但晓霞对他一如既往充满感情,常常鸿雁传情。这让少平无比骄傲幸福。对于未来,他始终不敢往下想。所有关于他和她关系的悲观想法,都随着晓霞到矿区去看少平烟消云散。告别了心爱的少平,晓霞与高朗吃饭,眼前流动的仍然是排山倒海般的黑色。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个“煤黑子”。

田晓霞的名字似乎让我看到了她的美丽、大方、乐观、热情、活泼。她就像早晨的彩霞,绚烂夺目,光彩照人。可是霞的美丽始终是短暂易逝的。有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朝霞过去隐藏着的是雷电风雨,晚霞过去迎来的是阳光明媚。迎接晓霞的是什么命运?他和少平的相遇、相知、相爱、分离,就像冯至的那一首诗里写到的: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我软软的柔波/------/无奈呀,你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晓霞终是要离开,本是预料之中。不曾想,她的离开如此出人意料,如此决绝,如此让人痛彻心扉。谁也不想她在花一样的美丽年华就随着那滔滔的洪水一去不返。即使她和少平注定要分手,少平一定会含泪笑着祝福她,不会希望是这样悲惨的结局。更何况他们两人的山盟海誓,温人耳语还在他的脑际回荡。再过不久就是他们的古塔山“两年之约”,无限的憧憬,无限的幸福,随着那无情的洪水流逝了。

他们两人一路走来,仿佛是在演绎一个悲惨的爱情童话。很多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结局让人心生悲凉。曾经晓霞独自给少平讲述的《热尼亚·鲁勉采娃》的故事,用意何在?难道是他们爱情的隐喻?为什么路遥给他们安排这样的结局?难道“掏炭的黑人”就真的难和“省报的记者”结合吗?你是在暗示人们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芸芸众生爱情童话幻灭的写照?

(二)有多少爱可以圆满 ——由少平和晓霞的爱情说开去

自古以来,爱情引得多少痴男怨女为它沉沦。爱情,这个亘古不老的话题又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做了独特的注解。

悉数古今中外那一段段爱情悲剧,才知有多少爱可以圆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充满了艰辛、甜蜜、冲突、生离死别。他们之间的结合横着一个国家,牵动着一个国家的安稳。有诗人讴歌他们爱情的伟大,毕竟爱情是无罪的;又有诗人针贬他们的荒淫腐朽,致使国家的没落。

项羽和虞姬的悲剧结局,也不由得让人们为英雄美女掬一把热泪。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尽管他们爱得那么深切,不顾一切走到了一起,但最终还是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不得不屈服,一段传为佳话的爱情不得不夭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还是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走为结局。这对世人心中的金童玉女就这样怅然地去了,不知给人世留下多少惋惜悲叹。正是这个爱情悲剧为《红楼梦》又增添了几多神秘的色彩。让人们都记住了这两个相爱的名字。

说到这儿,我似乎明白了,莫非路遥先生在安排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命运时,也故意安排了这么一个“悲惨结局”,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产生“悲剧效应”。又或许是作者用这样的结局来暗示读者:一个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是不可能和农民的儿子,一个掏炭工人在一起的。作者不忍写他们迫于世俗的无奈而分手,于是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永远分离,彼此想念。为什么悲剧总是以喜剧的形式开头?

再说张恨水先生笔下的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悲剧。一位是风度翩翩、玩世不恭的总理的七少爷,一位是家庭窘迫、美丽清纯的小家碧玉。他们在冲破重重障碍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他们的幸福是那么短暂。毕竟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引得家庭矛盾重重叠叠。再炽热的爱情也会被汹涌澎湃而来的家庭摩擦给冲淡,甚至消失。清秋抱着他们的儿子踏上了滚滚向前的列车,为燕西留下无尽的懊悔。

《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依然是张生不忍寄人篱下的生活,苦读考取功名,远走一方的凄惨结局。曾经的山盟海誓,亦一去不复返,留下一长串叹息。地位悬殊、贫富悬殊的恋人即使最终结合了,等待他们的又有什么波澜和考验?晓霞和少平,难道定会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吗?不,少平自己分明也感受到了。原作中有这样一段内心的独白。“在他内心深处,这件事最后的结局仍然是疑问,也许他们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一切。到时,他大概也会像金波讲他和那位藏族姑娘的故事一样,对他讲述自己和晓霞的悲剧故事。”“是的,梦幻。一个井下干活的煤矿工人要和省城的一位女记者在一起?不是梦幻是什么?凭着青春的激情,恋爱,通信,说些罗曼谛克和富有诗意的话,这也许还可以,但未来真正要结婚,要生孩子,那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哎,归根结底,他和晓霞最终的关系也许要用悲剧的形式结束,这悲观性的结论实际上一直深埋在他心灵的深处。可悲的是:悲剧其开头往往是喜剧。这喜剧在发展,剧中人喜形于色,沉缅于绚丽的梦幻中。”少平分明感受到那份爱的不真实。

这样的结局必定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路遥也如此。所以才让晓霞在抗洪时为抢救一个落水的女孩被巨浪卷走。“在最后一瞬间,她眼前只闪出孙少平的身影,并伸出一只手,似乎抓住她亲爱人的手,接着就在洪水中消失了------”少平从报上得知了晓霞的死讯,无比痛苦、挣扎。只有用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复归的青春之恋。晓霞的光辉形象温暖了读者的心灵,我们为她的勇敢而敬,为她的爱情而喜,为她的牺牲而悲。

爱情的悲歌在中国文学、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在国外亦如此。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是家喻户晓的爱情绝唱,《罗马假日》里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高贵公主深爱着那位平民记者,面对现实还不是得在记者招待会上装作素不相识。《泰坦尼克号》里罗丝和杰克的爱情悲歌不知赚取了多少有情人的眼泪。杰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爱人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而凄美的爱情交响!感动之余,我不禁设想假如没有这次海难,假如他们都还活着,又会上演怎样的戏码?高贵的小姐真的会和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靠赌博赢来三等舱船票的“小混混”长相厮守吗?结局耐人深思。

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爱情悲剧不胜枚举。敢问“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能走多远?特别是女方条件比男方优越许多的恋人有多少能白头偕老?也许是我看问题比较消极,也许是我对爱情不够自信,但许多事实摆在眼前,让人不得不屈服。

李莫愁常念叨这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而今我也想再问一问: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人说它甜得像巧克力,有人说它浓得像烈洒,有人说它暖得像阳光,有人说它冷得像桎梏------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依我看,平凡的人也跳不出这漩涡。什么是爱情?爱情这两个字也许被魔法师施了魔咒,让世人永远无法猜透。

有多少爱可以圆满?但我们依然追逐在这条爱的路上,乐此不疲!

篇2:路遥笔下的爱情童话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释 读

还是我的刘海刚刚覆盖前额的童年,我俩就一起在院门前玩攀枝折花的游戏。

我舞着花枝逗你,你跨着竹竿当马骑,得得得将我追赶。

我绕着井台与你互掷青梅,逗乐嬉戏,毫无禁忌。

那时,我们同住一个里弄,两颗幼稚的心,几乎没有半点猜疑。

情窦初开,十四岁就懵懵懂懂的与你结为夫妻,羞得我红霞满脸飞。

不敢与你正面相对,只好低着头面壁而坐,任你千呼万唤,也唤不得我回眸一看。

到十五岁时才知晓世事,常常喜上眉头,打定主意与你同生共死。

我的心里常常滋生出很多美好的愿望,夫唱妇和长相厮守,没想过你会久别不归,没想过我也会登上那令人伤心的望夫台。

十六岁,我正值绝色风华,你却辞家远行,来来往往,都要经过瞿塘峡的险滩滟滪堆。

五月里春水高涨,江流湍急,我不得不整日里为你的安全担心。

加之两岸猿啼,哀号声声,破雾穿云,更叫人肉跳心惊。

家门前,你留下的那些踟躇的踪迹,一一长满了湿滑的青苔。青苔又厚又实,简直无法除去。

今年的秋风早早地吹起,直吹得落叶纷纷扰人心。

刚一进入八月,蝴蝶双双,羽翼焦黄,在西园的杂草中犹能停停飞飞。

这些景象触动了我内心的伤痛,只好孤寂地枯坐,等着红颜一天天地从我的脸上谢去。

你何时才能出巴返家,不管早晚,都要提前写封家信预报你的归期。

到那时,哪怕路遥千里,我都要逆江而上;就是远到长风沙,我也要将你相迎。

猜 读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多么美好的童年。天真烂漫,逗乐嬉戏,无拘无束,毫无禁忌,又是多么地令人惊羡。当然,这也是两人后结连理、渴望相守到老的基础。倘若没有这小儿无猜的铺垫,当然就难以有同赴生死的美好愿望,就不会有结尾时千里相迎的惊人之想!

十四岁,青春萌动,稍不更事,就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与你成了婚(更像是心有所期,故作忸怩无知)。想当年,赧色未开,娇羞覆面,不敢面对这一切,又特别是你。只得低头向隅,任你千呼万唤,也不回头一看。新婚的羞涩,怎不令人顿生爱怜?

待到十五岁时,青春的花朵因爱情而开,生命的激情因爱情而绽,已初尝鱼水之欢,初晓燕尔之乐。于是,年轻的心里,常生出很多美好的愿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情愿耳鬓厮磨长相守,同赴黄泉,共化尘埃。就是从来也没有想到会生别离,长相思,苦盼归;会此时相思,彼时闲愁,看着年华似水流。

更加之,你所经之途,峡高水急,险滩重重,生死难卜;猿猱哀号,更让人生悲含愁结怨恨!这怎不乱我情怀揪我心?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你临行时踩出的那些脚印,长满青苔,我欲除难除。好在,我的心泉还在汩汩的流淌,我的心路还芳草无际满天涯。看着这纷飞的落叶,又是一年虚度;蝴蝶变黄,到老时犹能双飞双栖,更添我烦忧。无可奈何,眼睁睁瞅着芳华逐时光而去。尤其是在那个时候,我还根本不敢奢望时光倒流!倘若满院的青苔慢慢地延伸,我的思念也不断地加增,当有一天,青苔一直蔓至我日渐苍凉的心,甚至苔痕遍布,我曾起伏激荡的思绪,化着了一潭死水,我生命的绿树,亦将步入山寒水瘦地老天荒的冬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还没等到别人替你担心的时候,你就独自忧愁了。这是一个共性,命运不单单与你过意不去。请相信,这决不是命运给你的专门照顾!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商妇的真情告白,其诚可以撼天,其切可以动地!与《上邪》中的那位“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痴情女子相比,难分彼此。一个以誓明志,一个愿以行达意。是啊,再不抓住青春的尾巴,这一生都将辜负!所以,不辞千里远,径去迎夫婿。情深意更笃,情切意尤炽!

从六朝故都到长风沙到底有多远,相信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肯定没有人去实地精确的丈量过。但对于诗中的怨妇来说,则是一段通向幸福、享受爱情的距离。只有经过她的亲自丈量,我们才会知道生命的长度,爱情的深度,以及幸福的广度!

今天的那些速配速散者,难道不应该在灵魂的深处自我拷问?

赏 读

诗人撷取商妇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生活片断,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笔笔落实,于微之处显精到,于细之处见人心。

小时的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新婚时的羞态毕现,初尝爱情甘味时的美好心愿,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与渲染。

谁知,爱情并未按前面的趋势顺着发展;爱情在十六岁的花季来了一个大逆转。试想:初尝爱情滋味,当甘之如饴;初尝爱情滋味,当思天长地久。而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使爱情由喜剧转入悲剧,一切都着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主人公看着夫婿离去时走过的地方一天天长满青苔,又除之不去;今年的秋天又来得特别的早,落叶纷纷,真可谓恼人的秋天;八月蝶飞犹成双„„一天天地瞅着红颜渐衰,真个的无奈!

诗并未就此结束,末两句犹豹尾猛提,收束有力。千里迎夫婿,虽是商妇愿,却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悲剧的曙光所在!情节的起伏,剧情的变化,紧紧地牵引着读者的心,与之同喜同悲同祈愿,这是这首诗感人的原因之一。

感人的原因之二还在于,其字字感情真切,皆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句句缠绵婉转,悱恻动人;表情达意细腻真实,诚笃可信,写出了古代妇女,特别是商妇的真实生活。

品 读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郎君呀,想当年,你跨着竹竿当马骑,围着井台,互相投掷青梅,逗弄嬉戏。我们同住一个里弄,两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几乎没有半点儿嫌疑。

这是一个年轻妻子回忆她童年时,与同居里巷的玩伴(后来的丈夫)一起玩耍时的情景。女孩采花,男骑竹马,然后双双弄青梅,好不惬意!已成夫妻的人,想起幼年时同居一个里巷,相互嬉戏游玩,天真烂漫,从无猜疑,更见其对童年岁月的珍视。此四句将夫妻二人从小就情深意挚,互爱有加,表现得栩栩如生。后人常用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成语,就由此化出,以形容那些由幼年的好友发展为成年的莲理,喻爱情的美好纯真。诗句颇具情趣,脍炙人口。对这样的爱情,人们往往是羡慕不已,赞美有加。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为迎接你的归来,我准备从金陵的江边沿岸一直溯流而行,即使走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也不嫌路程的遥远。

思妇的盼归之切,用心之真,用情之诚,实在是感天动地,非寻常人可比。

篇3:路遥笔下的人生哲学

一.路遥的悲苦人生论

路遥认为, “人的痛苦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磨掉, 劳动, ……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 而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1】”于是, 工作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 而是人的一种心灵解脱和理想的实现方式。“有了工作;你不再为吃饭和睡觉而熬煎;你还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2】”因此, 我们可以说, 幸福就是来源于劳动。但是, 路遥认为, “幸福, 或者说生活的价值, 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3】”而是日常的生产劳动, 甚至可能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他认为, 人“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 才使精神上的痛苦变为某种麻木, 以至思维局限在机械性活动中。【4】”因此, 幸福如何具体界定或许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 人的生活怎样能通过劳动, 让人在痛苦中摆脱出来, 这是路遥人生哲学的重点。在他看来, 劳动是他给出的一剂治疗人生痛苦的良药。

社会的巨大变革是路遥笔下人物故事产生的源泉。他曾借笔下人物感叹到:“大时代的浪潮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 更主要的是, 也在改变人。”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一代人心中, 社会的样子似乎已经成为定数。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下, 人不得不规划自己的生活。传统的是非观念几乎在一夜间发生了逆转。在路遥看来, 在这个时期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自己的价值意义。而这种意义之中不免是有冲突与矛盾的。一方面, 有先进人物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一方面也有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的困扰。

因此, 路遥是向我们表达一种这样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既然活着, 就应该好好的活。【5】”生活是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为他人而存在。路遥在这里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 人应该认识到, “精神的消沉无异于自杀。【6】”因此, 即使人生是悲苦的, 但人不能以悲苦的精神面对生活。那样人生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不能是一种在悲苦中让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的存在。

在路遥的笔下, 生活是一种变换无常的存在。他常感叹到, “生活啊, 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 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7】”梦想与现实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本有的存在。没有现实的梦想是疯人呓语, 而没有梦想的现实是一潭死水。路遥是一个对生活感到悲苦, 但决不是一个对人生感到绝望的人。相反, 他正是用他本有的方式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希望。并在这种希望的前提下, 对人生自我提出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那就是“不要抱怨生活, 生活永远是公正的!【8】”因为,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 甚至应该有幻想, 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 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 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9】”这可以基于路遥本人的生活经历, 和路遥对青年人有独有的热爱。路遥认为, 青年人相对于成年人来说, 具有更多矛盾的存在, 而在这些矛盾的存在中, 青年人的理性思维常常输给感性思维。在面对诱惑的时候, “本能的生理作用很快就把理性打得一败涂地。【10】”因此, 路遥本身希望借自己的笔唤醒一代青年人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理性。

二.路遥的朴素农民哲学论

路遥是以农民生活为创作源泉的。然而, 自古哲学家对农民都不眷顾, 甚至许多人认为农民不懂哲学。这不是对农民的贬低, 而是农民多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或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相比, 农民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而哲学的代表就是理性思维的表现。但是, 路遥认为, 农民是哲学思维的源泉, 即使农民成不了哲学家, 但农民却可以成为哲学产生的土壤。农民的哲学是以一种最为朴实的方式展示给世人, 是以一种平凡而不是晦涩的方式来表达。如“人做啥就为啥操心哩!【11】”, 这翻译成哲学话语, 不正是说明:人应该对本我的存在而进行操劳, 并在其操劳中实现自我。“人活一世, 什么事也可能碰上。【12】”也不是在表明,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哲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的理性体现, 而决非是某些知识分子口中的玩物, 如果哲学不能用应用到实践之中, 那么哲学与大地上的一粒尘土并无区别。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但是, 对我们的生活没有意思。

而哲学自创生之初, 就不会这种以“欣赏”走廊壁画的形式存在, 或者富裕人家高档的摆设物。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或者说是一种有用的存在。哲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人在苦苦地狂想。因为, 从这一点上来说, 哲学是有用的。那么哲学是如何有用的?笔者认为, 哲学的作用有:哲学如同体育锻炼一样, 体育锻炼是为了强化自我的生物有机体, 而哲学的思考也是一种锻炼, 不过, 它强化是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和看事物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农民的人生哲学, 是在平凡之下对真实生活的体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思想的一种表达。路遥认为, “他们 (农民或来自农村的人) 一辈子不相信别的, 只相信命运;他们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是没什么可说的。【13】”命运是路遥笔下人物的最高的神与最大的信仰。农民对四大主流宗教的热情并不高涨, 但宋明理学中的天理影响农民至深。农民往往创造出自己的神, 并将这个自己之神通常称为命运。命运之神在中国有很多的变种, 它借佛、撒旦、上帝, 或者长生天, 老天爷等方式呈现。在广大农村, 人们借宗教信仰或是以迷信的方式, 对命运之神感到恐惧与进行膜拜。命运之神在农民的心中是以他自己的视角建立起来的一种对命运偶然性的对抗。这一点从他们最原始的信仰的目的就可以表现出来:无非是希望无灾无难, 家庭平安, 黄金万两。而在这些所有的愿望中, 对厄运的恐惧是他们对命运之神膜拜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人在危难之中总有一种帮助, 它可以来自某个人, 或者某个神, 甚至中国式的魑魅魍魉。因此路遥认为, 如果“人要是处在厄运中, 哪怕是得到一点点的同情和友情, 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藤摸瓜, 把别人的这样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 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14】”我们不能评判这些希望摆脱困难的人的那种害他行为, 可是我们也明白这种害他行为的存在有着社会危害性。

三.路遥的朴素劳动救赎论

对苦难的摆脱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 人总是以回忆的方式, 选取生活中那种美好的片断来达到对现实苦难的排挤, 和一种自我催眠。“吞惯了生活的苦药, 不过一旦尝了一点生活的甜头, 那味道却永远不能消失, 并反过来使苦痛更难以忍受。我怀疑这是命运的捉弄———我虽然不是处处相信命运, 但也还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15】”当这种回忆在长久的刺激下已经失去作用, 一次偶然的现在美好就会取而代之。对自我在最近时间接受的, 他们会这样:“思绪像浪花飞溅的流水一般活跃。先是一连串往事的片断从眼前映过;接着是刚才所发生的头到尾的一切细节, 然后又是未来各式各样幻想的镜头……【16】”但是,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 它使人此刻减少了一些狂想, 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但是, 路遥认为, 人是不可能像命运低头, 即使他对它又如此的膜拜。他们常常“对自己明明是不可能的事, 却要做非分之想, 而且固执得要命。【17】”

篇4:再发掘男作家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男权立场;黄亚萍;巧珍

1.自信与依顺——黄亚萍的两面性

《人生》中围绕着浮沉于农村与城市间的主人公高加林的,是农村中心地善良、朴实美丽的劳动妇女与城市中条件优越、眼界开阔的知识女性,而作者对二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作者无论在情节安排上还是态度上都对黄亚萍这个角色有些不满,他让黄亚萍自我肯定,同时又赋予了她。理所应当。的择友标准。

1.1自我体认的外在美。高加林在县城工作后,黄亚萍内心对高加林的感情不可抑制的增长了起来,她开始在内心衡量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包括她家庭的经济地位和她本人的样貌,得出高加林应该会喜欢自己的结论,“她想:就她各方面的条件来说,高加林也应该爱她!她长得虽然不像电影明星,但在这个城里就算数一数二的

她对自己的长相基本上是这样估计的。”这最后一句突然跳脱出的叙述正是作者声音的真实表露,这表明亚萍对自己长相的自信是自发的,是人物的内心体验,这种自信却并不被叙述者认同,所以叙述者急于在黄亚萍的想法中摘除掉可能形成的误解。如果去掉这一句叙述声音的表露,人物的想法和叙述者的想法可能是统一的,而加上了这句,这种统一的想法是无论如何不能存在了。

1.2依顺男性的理想。对比巧珍,黄亚萍无疑更具有现代女性的自主意识,她心中宣扬着“我是我自己的”这个五四时期就鼓舞了女性的思想。她认为,即使自己已经与克南结了婚,也会因为爱上高加林而离婚。那么,她为何不喜欢克南而爱上高加林?作品中有人物自己的直接表述“张克南你就是把刀放在他脖颈上都发不起来火!有时,我真想叫这个人愤怒了,美美的给我发一通火,把我骂一顿,可你怎样骂他,挖苦他,他总是对你笑嘻嘻的,气的人只能流泪。我就喜欢你这种性格!男子汉,大丈夫,血气方刚……”张克南与高加林、黄亚萍是高中同学,尽管张没有高加林那样的志向,但同为高中生在学识上应该不至于有太大差距。再加上黄亚萍的直接表述,可见她主要就是不喜欢克南的性格,甚至不喜欢他的谦让、宽和,这就是作者的男性意识在显露。男人欣赏的男人是高加林式有雄心、有血气的一类,男作家笔下的女人也如此。她们不在意对方向自己发火、怒骂,在意的倒是男人不该温和忍让。以男性立场考虑女性心理,就形成了这样的效果。在这方面,巧珍也有类似的表述“她认为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她最讨厌男人身上的女人气”,由此可见作者笔下显露出的男权意识。

2.为爱情而生的女性——巧珍

2.1巧珍与高加林的恋爱形式。巧珍与高加林的恋爱形式是值得注意的,她长久的暗恋着高加林,却几乎与高毫无接触。巧珍喜欢的是高加林的才华和潇洒的气质,“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对两人精神是否能产生共鸣是不予考虑的。同时,巧珍对自己获得高佳林爱情重要的砝码倒是有清楚的认知“她虽然没文化,但她自己有信心让他爱她。她知道她有一个别的姑娘很难比上的长处:俊。”巧珍也终于靠这唯一的爱情砝码得到了跌回农村的高加林。他们的恋爱正式开始后,作品中提到他们在小河边相依偎,在田地里亲吻、拥抱,这基本上都停留在身体的接触上,彼此心灵世界是没有沟通的。这一切恋爱形式都与巧珍的容貌有关。那么,如果我们设想巧珍并不漂亮呢?这段恋爱可能就不会产生,至少也要曲折许多。如果巧珍失去了她获取爱情的重要砝码,即使高加林跌回农村,他们爱情的天平也会失衡。可见女性容貌在男性作家心中的重要性,朴素而姣好的外形显然暗示着人物无私善良的内心世界。

2.2由父母家门迈入丈夫家门。巧珍的爱情受到父亲的阻碍,这个善良无私的女性却全然不顾父亲的管束,她无谓的反抗着,依然与高加林私会,并动情倾诉到。加林哥,我看见你比我爸和我妈还亲……”这句话如果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可能会让人惊讶。巧珍的父母尽管没有让她上学,却也十分疼爱她,这样一个被定义为善良的女子眼里竟只有情人,以男子直接代替生养巧珍而且实际上也十分疼爱她的父母,这其中的男权意识就非常明显了。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冯沅君缠绕在“情人之爱与母女之爱的两全之策”中不能自拔,冰心笔下更是流露出浓浓的母女深情。现代女作家笔下女儿和母亲不可割断的亲情纽带在80年代的男作家路遥这里几乎不存在,女人天然的就应该成为男人的另一半。至于她跨出女儿家门时的痛苦、与父母亲情纽带的撕裂是不被注意的。女人婚后直接由女儿变为妻子,而且是尽职尽责温柔体贴的妻子。

婚前的恐慌,对未来的无知全然没有扰乱巧珍的心,她具有天生的“妻”性,是一个急切的要步入婚姻并且满心欢喜能操持好家务的独属于高加林的女人。男作家路遥无法走入女性的內心世界,他不能理解一个女人真实的感触。同时,这也与男作家写作时的外部视点有关。路遥关注的是时代大环境下青年人的选择,持有的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的解放观”,“对男性来说妇女解放只是整体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主义大师路遥习惯于站在宏观立场上观察生活,他是无法以女性的内部视点来理解女性的精神世界的。

不论是亚萍还是巧珍,都是作者站在男性立场下塑造出来的,必然要受到作家潜意识中男权思想的影响。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对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再挖掘可以窥见男性作家更隐秘的男权心理,从而更公正的评价人物形象,使人物塑造中被遮蔽了的真相显露出来。

篇5:路遥笔下的爱情童话

一、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典型——杨启迪

1、面对爱情时的敏感、多疑与羞涩

他来自乡下,有着与其他青年人一样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也正是应为他还是一个青年,在爱情面前都是一样的。在与苏莹的爱情纠葛中,杨启迪表现出了一种青年的普遍心理——面对爱情时的敏感、多疑与羞涩。

在张民出现后,他一方面怀疑苏莹与张民是恋爱关系,一方面又怀疑他们是其他的关系。他不停的猜想,又不停的否认自己的猜想,由此反映出了一种青年面对爱情挫折时候的普遍心理动向。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日神与酒神精神。在他对苏莹的恋情中,日神精神的理性占据了绝大部分。当每次他被酒神精神的冲动所控制,不止一次的想要表现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情对苏莹倾诉自己的爱恋的时候,日神精神总会占据上风以一种理性的忧虑的思维阻碍他的进一步行动。

无论是敏感、多疑还是羞涩,这些都是深陷爱河的青年男女所不能避免的普适特征。而路遥对于杨启迪的描写更体现出了人物的典型性,这种对于人物的现实主义描写与心理的揣度更容易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形成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2、劳动

对劳动的热爱自然也是路遥笔下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杨启迪无疑是爱劳动的。在他与苏莹只是纯洁的同志友谊关系时,他的生活就是学习与劳动。而当他感受到苏莹对他额外的关心并乐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时,他的兴奋与快乐更是在劳动上体现出来。他抹黑去给牲口割草,在路上只会休息一次,从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落下自己的学习,所有的这一切杨启迪觉得“这种严格的要求是苏莹向自己提出的。”而他自己也乐于这种充实,虽然疲惫,但生活起码是有意义的。起码自己对自己会满意,苏莹对自己会满意,自己可以以一个勤劳的人的身份在苏莹面前昂首挺胸。

路遥在西北大学作报告时 , 陈思广老师曾问他 :“您最爱什么 ? 最恨什么 ?”他说 :“我最爱劳动者 , 最恨不劳而获的人。”在路遥看来,劳动才是最美丽的,而人最不能忘却的就是劳动。劳动是美丽的,当一个人回归劳动,他便会从这劳动中获得无限的满足和宁静。就像《姐姐》中父亲的话 :“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在土地上劳作才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路遥式的爱情抒写模式

在路遥的与爱情有关的小说中,不论是爱情悲剧还是爱情喜剧,它们都表现出了一种固有的爱情抒写模式——面对物质差距时候的精神屈服。

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在路遥的笔下是爱情永远跨不过去的两道天堑。纵观他的小说,所有爱情悲剧的发生均是因为物质上的差距,而唯一的爱情圆满也差点在这上面夭折。

他继而想到,他和张民的风度、气质都不能相比——他是“土包子”,而张民和苏莹一样,是“大城市型”的。他以前缺乏自知之明,竟然没有认真考虑这些差别。而他和苏莹的差别仅仅只是这些吗?她父母亲都是省厅局级干部,而他的父母却是普通工人。就算杨启迪轰轰烈烈的去爱了,但这些客观的因素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因为这些是他已经改变不了的。这种城乡与物质上的差异让他感到自卑和自弃,他怨恨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怨恨自己的异想天开。精神上的爱恋不等于物质上的相互结合,尽管这些都是残酷的,但这些也都是现实。不过,杨启迪总算还是一个城里人,这也为这个爱情的圆满结局埋下了伏笔。

而在那些与此相对立的爱情悲剧中,悲剧的发生无一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差距。《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黄雅莉的感情起落,《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相爱却不能相守、孙少平与田晓霞的阴阳两隔,这些无一不在证明着物质与地位上的差距让多少相爱的人屈服以致分离。于是,在路遥笔下《在困难的日子里》郑大卫与吴亚玲的结合《,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贺秀连的结合才是正确的合适的。当然,并非没有特例。《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妹妹孙兰香与吴仲平的结合就是典型的农村与城市的结合,但路遥并没有把孙兰香塑造成一个类似于刘巧珍一样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而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大学生,这并不代表路遥在这个时期已经转变了他固有的爱情抒写方式,而是为那些在学校中拼命学习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并不是难以抹除的,只要你可以让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遥用他的小说为那些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指明了方向,他们已然不能改变物质上的现状,但却可以做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每一个夏天都燃起爱情的火焰。

参考文献:

[1]《路遥全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 第79页

[2]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 》 陈思广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9.09.24

篇6:童话只停留在安徒生的笔下作文

“妈妈,丑小鸭真的会变成白天鹅吗?”年幼的我,在院中月光的映衬下,躺在妈妈的怀中,听妈妈讲着安徒生童话。“你要是努力学习,丑小鸭就变成白天鹅了”妈妈说。努力学习?学习是什么?我不去问妈妈,因为,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明白的。在微风的吹拂中,我睡着了。

那时的我,只有四岁。四岁,是个纯真的年代。是个正沉浸在童话世界里,没有作业多的烦恼,没有考试的担忧,无忧无虑的年代;那时的我,只是个无知的孩童,是个只懂得棒棒糖好吃,药粉很苦的小孩子;那时的`我,相信童话是由我们创造的,而不只停留于安徒生的笔下。

“妈,我的《安徒生童话》?”我问道。“童话,你都多大了,还看童话。快给我滚去读书,那本《朝花夕拾》还没看完呢!看完了给我写读后感去!”妈妈怒喝到。“我已经付出很多努力了,你不是说丑小鸭也是那样就变成了白天鹅吗?”我知道,再这样说下去,仍旧不能拿到童话书,但我还是很不甘。“我什么时候这么说了!你这个笨脑袋啊!鸭子怎么会变成天鹅!快给我去读书!童话都是假的,你到天天念着,成绩可是真的!你倒给我说说这次数学考试是怎么回事!”

那时的我,才八岁。懂得了许多,懂得了雷锋叔叔,懂得了大文豪鲁迅,懂得了安徒生。可唯独不知道,什么叫童话。

“看一下童话书啦,不要一直写作业了,写不完的话,自己买的练习就先不要做了。”妈妈温柔地说道,“可以啊,我不做了,然后明天被老师骂,然后我就说我妈不让我做!作业那么多,还看什么童话书,那都是哄小孩子的,你见过鸭变成天鹅啊!叫丑小鹅还差不多!。”我说。妈妈放下手中一直端着的夜宵和那本《安徒生童话》默默地走开了。

那时的我,已经13岁了。是个小大人了。我懂得了什么叫童话,那是虚假的。可妈妈却改了主意,她不再是以前那般严厉了,她开始格外地温柔了,开始为我每天凌晨为作业的奋战而担忧。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我喜欢的成语下一篇:品管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