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分析

2024-04-20

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分析(共10篇)

篇1: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分析

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一)、作者介绍;陕西清涧人。1976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历任农民,小学教师,《延河》编辑、小说散文组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作家、副主席。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专集《路遥文集》(5卷),《路遥全集》(3部),中短篇小说集《当代纪事》、《路遥小说选》,中篇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你怎么也想不到》,短篇小说《姐姐》、《生活咏叹调》、《夏》,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等。

《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分别获全国第一、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

(二)、背景

在三大背景下,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政策领导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人生道路发生的巨大深刻的变化。

主要人物:孙少平,少安,秀莲,润叶,晓霞,金波,田福军,兰香,李向前等、分析:少安,是一个有思想觉悟的农民进步青年,但是身负重担的他放弃了自己爱情,为了整个家庭不断地努力,他没有办法摆脱更加的独立,和他的思想水平有关,同时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充分体现了出来。他无法去接受润叶的爱。润叶是一个令人心疼到骨头的女人,同时从润叶的身上,也看到好多女性的影子,如果换了任何一个人,我想我会和她做同样的决定,无论是对爱情求之不得痛苦,还是对李向前的责任,以及后来产生的爱情,都让人觉得润叶在不断地受命运的打磨,同时不断地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对于她是否是取得了真正的幸福,只有她自己知道,幸福是感觉,外人没有办法来评判。

少平有着大学生的思想,高于大学生品质,同时他机智果断,甘于平凡,不高瞻远瞩,是他的人格魅力让晓霞爱恋,晓霞可以说是小说最具个性又最闪亮的一颗明星,她用生命诠释了生命的真谛。知识和修养让她增值,同时善良的品质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秀莲,很平凡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没有润叶的清丽脱俗,没有晓霞的聪慧学识,但是她却是用生命爱的她的丈夫,是个敢爱敢于承担的女人,试想,如果没有秀莲,少安一次次的险境又怎么摆脱,换做润叶,恐怕结果也不尽如意,毕竟爱情和生活有一定距离,理想的爱情高虽然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黄土高原上这样一群平凡的人讲述了故事,让人无法从任何商业角度去衡量,心灵的震撼却无可比拟。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是:做个漂亮的人,做个不急功近利的人,做坚持自我的人,不高瞻远瞩,最终趋于平凡,从而创作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也许那个久远的年代,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爱情会建立的现实的基础上,这也就是润叶的一生。

篇2: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分析

【摘要】路遥的著名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生动刻画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变以及城乡社会的历史变迁,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人性的闪光点和平凡人的命运。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

在中国文坛,路遥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中国当代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路遥的一生非常短暂,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为人类留下了这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平凡的世界》说共分为三部,字数超百万,作者在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见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形象,堪称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这部小说自发表后,读者只要接触便爱不释手,不能忘怀。路遥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从小到大,他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社会生活印象深刻。因此,他的作品中对中国农村最普通的劳动者,对人民生活的描写是最为深刻和丰富的。通过《平凡的世界》,路遥向读者展示了在中国巨大的社会变革下,平凡的劳动者迸发出来的惊人力量,让人们能感觉到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生命,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而不断拼搏和努力的感人精神。平凡的生活是历练人生的最佳方式,只要心中有理想和目标,哪怕是平凡的,也足以让人为之奋斗,而幸福就蕴藏在这平凡的奋斗中。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人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生活中,仍然不缺乏感人至深的伟大人物和事件。小说中的人物孙少平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学生。但是他心中有理想,有目标,只是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的现状,他奋斗不止,拼搏不息。他的积极向上,让他成为一个精神世界的富翁。而卑微的现实又让他在困惑中不断挣扎。

一、人物的平等观念和开放意识

1、开放意识

孙少平虽然只是一个穷学生,但是他博览群书,知识开启了他精神世界的灵性之窗,双水村平静的生活已然不能让他满足吗,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不愿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埋没在这小小的山村里。远方在向他呼唤,激荡着他年轻的心灵。孙少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他满怀雄心壮志,满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勇敢地走出双水村去闯荡世界。他去了原西县,到过黄原地区,最后到了铜城市,这是他从乡村走向都市的过程,也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在广阔的世界中,他开阔了事业,丰富了阅历,摆脱了内心的封闭与压抑。从一个封闭性的农民性格变成了一个有着广阔精神天地的开放性人生。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孙少平一个,他的好友金波也是其中一员,金波认为人的一辈子就不能总这样安安稳稳地生活,总要出去闯一闯。只要能多一些经历,让人生更为丰富,哪怕是痛痛快快地摔打,哪怕是受点苦难,都比这样平淡的生活要好,即使是死了也没啥后悔的。这种思想也代表了“文革”以后,青年农民不再安于现状,不愿再在农村这个狭小的舞台上,倍、被土地束缚住手脚,他们迫切渴望到更大的世界中闯荡,去寻求精神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更为他们提供了走出去的契机。在外面的世界中,他们不断开放自我,勇于冲破一切障碍,冲向开放的世界,即使是面对苦难和挫折也不屈不挠,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本质体现。

2、平等观念

对于自己的出身,孙少平没有任何的鄙薄之意,他认为苦难的生活是他无尽的财富,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黄土地上的人表面看似粗俗,其实能人很多。黄土地培养了这些人不一样的智慧和人性,成就了平凡中的伟大。他认为朴素更是一种美德,所以当他与大学生田晓霞和颐养民聚会时,他并不为自己是包工头的身份而自卑。他认为无论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苦难并不是束缚,而是财富。这种平等观念也影响了他的恋爱观,孙少平敢于和田晓霞恋爱。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因为自己的出身卑微,而不敢去追求田润叶的情感,而哥哥的退缩也引发了孙少平的深思:人与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世俗、社会等传统观念是他要跨越的第一个障碍,所以,深受现代思想影响的农民子弟孙少平勇敢地与干部千金田晓霞建立了爱情。抛弃了传统的顾虑和世俗的界限,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顺风顺水。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并不能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在孙少平的认识里,无论是何种地位和职业,人与人的人格是没有地位之分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孙少平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气质吸引着这位省报的大记者。虽然肆虐的洪水夺走了年轻的田晓霞的生命,让部段超越世俗的爱情还未开花结果就烟消云散,但是悲剧的爱情并不是悲剧的内涵,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让人们感受到思想先进的农民青年与爱情的渴望。

二、扁平的人物提炼出来的纯粹人性

文学创作其基本内容就是人物的塑造,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深度挖掘人性的内涵,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形象,其中着力最多,也是最为主要的人物只有孙少平、田晓霞等四个,本文在这里对孙少平和田晓霞着重进行分析。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孙少平,是最能体现作者审美理想、心灵情感和人生感悟的中心人物。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勇于进取、善良淳朴、坚强独立的性格以及浪漫而富有迷幻色彩的爱情都令人回味无穷,对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路遥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完美的。小说主人公孙少平在抛弃邪恶的同时自然就缺乏了丰富和复杂的人性,变得单纯而透明。孙少平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对工头大打出手,为此还丢了工作;他对田晓霞的爱情纯真之极,身边美女如云,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会投机取巧,不会钻营,所有的成功和成就都是在磨难中苦苦奋斗,充满智慧和力量却从不偷奸耍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这个人物是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更是一种对美好品格的憧憬与渴望。孙少平的形象在作品中被高度提纯和净化了。虽然纯净、透明得可爱,但是却无法展现真实的人性内涵。我们并不反对文学作品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但是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没有单纯而透明的人性:人性的深处都存在着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假丑恶,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曾有学者评论说:人性都是两面或者多面的,他可以一半是天使,而另一半是恶魔,但是人性中的阴暗面又正是人性不断超越和完善所必须的基础。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理想化和诗意化的苦难命运的塑造,必然会导致人物的形象失去有血有肉的丰富内涵和可信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孙少平人物形象的缺陷是明显的。

我们再来分析田润叶这个人物,这是个半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品前半部分对其塑造得非常成功,在描写其在李向前和孙绍安两个人之间感情选择的时候,她表现出来的困惑、矛盾、纠结、无奈和痛苦向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人性深处的真情实感。但是在后半部分就的刻画就比较生硬了。面对健全的李向前炽热的情感她不断逃避,但是李向前因车祸而残疾时,她却主动亲近,带给他慰藉,她将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圣洁的心灵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平凡生活中。虽然她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愧疚或者是忏悔,但是却不能完整表现出人性的特点,人物形象也不够丰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路遥在塑造田润叶的时候只注重表现其道德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生命的复杂和生动性。人性不能没有道德的展现,但道德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一个生命体,人首先要有其特点,有欲望有梦想,更要有感情的追求。我们不妨设想,当心性高洁、完美无瑕的田润叶以一个女性的身体去面对失去双腿的男人时,除了献身精神,她的心中难道就没有痛苦和无奈吗?当她看到别的情侣和谐恩爱的时候,难道她就没有一丝失落么?当看到别的高大帅气、风度翩翩的男子时,她就没有那么一点悸动?这时我们不得不去看另外一个人物——杜丽丽,这是一个非常传统而保守的女性,她有着美满的婚姻有着高雅的品格的严肃的生活态度。但是当遇到年轻诗人古风铃的时候还是心猿意马,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而与之偷情。也许我们会看到她人性中阴暗和卑劣的一面,但是这才有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田润叶同样是血肉之躯,难道她能幸免?路遥在这里的用意是将两人作对比,将田润叶的形象过度地净化和过滤了。这就使这个人物形象过于扁平而失去了血肉和内涵。

另外,田润叶在路遥的作品中是封闭而单维的性格,缺少开放和多维性,这是作者忽略了“心灵辩证法”导致。路遥的文学创作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但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相比时就会发现,无论是人性的深度、广度还是心灵情感的丰富程度都是明显逊色的。因为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时正是遵循着“心灵辩证法”的,这是最能体现人物心理的辩证法,是对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探究。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的过程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多角度地分析和刻画。给人一种立体的、充满血肉的感觉。而路遥在塑造田润叶时是用一种固定的性格去进行的,人物形象的透明和纯粹让她变得死板和无趣,失去了真实的人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表面看起来似乎道德高尚,其实内涵简单,经不起推敲。

结论: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唯一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用现实主义的思想向人们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10年间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的命运。他的出身决定了他能用非常细腻而独到的视角去描写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在其中探索人物的心理历程。但是,为了在40岁之前完成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他终因积劳成疾而过早离开了人世。路遥完成了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他的人生没有遗憾,但是却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惋惜之情。

参考文献:

[1]

遥.平凡的世界[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

戴智辉.浅析《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形象特征[J].世纪桥,2010,(5).[3]

篇3: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分析

一、文学中的苦难意识

苦难意识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同时也是文学家始终叙述不完的内容。在苦难意识的呈现方面, 路遥取得了较高的成效, 其中《平凡的世界》更是被苦难意识所包围。苦难的承受主体是人, 因此, 苦难意识的书写归根结底是对人的书写, 在此过程中, 文学家们展现着自身对苦难所作出的认知, 并对苦难中的人所具有的生存状态作出这观察与反映, 同时也对人类苦难命运作出着探索与内省。由此可见, 文学家对苦难意识的展现, 实质上是对人与人自身命运的关注, 同时也是对自身人文关怀乃至社会责任的表达。当然, 文学中的苦难意识与文学家自身所具有的经历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 虽然文学是一种对生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却难以避免出现文学家自身生活体验和思想意识的影子。以路遥为例, 路遥经历了艰苦的童年, 这一饥寒交迫的真实经历让他对生命中的苦难作出了深刻的认知, 同时也昂这些苦难成为了路遥开展创作的重要动力, 因此, 从文学家与文学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来看, 文学家通过自身的作品表现的苦难意识, 而苦难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文学家的创作之路。

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一) 贫穷困苦带来的精神压抑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 他少时生活艰苦, 并在求学生涯中始终生活在窘迫当中, 虽然他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双水村当老师的过程中, 孙少平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观, 并且有空余的时间来读书看报。然而, 特定的时代决定了孙少平所承担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当生产责任制的号角吹响之后, 孙少平的学生都难以在继续自身的求学, 这也让孙沙平的身份从教室转变为农民。显然, 面对苦难给自身生活带来的种种考验, 孙少平并没有就此屈服。此时的孙少平选择了进城务工, 这种求生之路比扎根农村更加难熬。在经历过捉襟见肘的生活之后, 孙少平也经历了彷徨与绝望。当孙少平获得工作之后, 也验证了付出必有回报这句老话。当然, 无论孙少平最终的命运走向何方, 作为《平凡的世界》的读者, 总是不忘记孙少平在朝阳沟背起势头的情景, 这种劳动具有着极高的强度, 并且让孙少平仿佛承受着皮开肉烂的痛苦。而作者路遥,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刻画苦难, 并呈现出了人在面对苦难过程中所具有的坚强意志, 而孙少平在坚持与奋斗中与苦难所开展的博弈过程, 同时也是他从幼稚单纯走向成熟坚定的过程, 这一点正是苦难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二) 婚恋不幸带来的心理创伤

如果说生活中的窘迫以及肉体上的疼痛还能够坚持与忍受, 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慢慢淡忘的话, 那么情感上创伤却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 并且会伴随着人一声。在孙少平的情感历程中, 郝红梅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二人在苦难面前相濡以沫, 这令孙少平终于找到了生活中的精神寄托。然而, 郝红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断然离开了孙少平, 此时孙少平生命中的唯一安慰也就此消失, 之前的以及现在的苦难如瓢泼大雨一样孙少平难堪重负。所幸, 田晓霞的出现让孙少平重新具有了新的精神支柱, 这让孙少平再一次具有了面对苦难的加强。但是, 田晓霞这一人物就像是命运向孙少平所开的一次玩笑, 田晓霞的离世让孙少平再一次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当中。从田晓霞与郝红梅的区别来看, 田晓霞在孙少平的生命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精神的人, 带领着孙少平树立起了对生活的自信, 并且二人之间纯洁的情感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 况且死别比生离带给人的触动更大, 可想而知, 此时的孙少平在心理上承受了多么大的打击。但是, 坚强的孙少平依旧在古塔山完成了与田晓霞的约定, 之后则一心投入劳动当中, 希望通过身体的困苦来缓解自身心理的创伤。在路遥的笔下, 苦难总是接踵而来, 虽然命运不断的带给人希望, 但是这些希望却一次次的破灭, 无论是生活的坚信还是情感的悲伤, 都是路遥在塑造命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路遥文学中苦难意识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反思之后可以发现,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苦难, 人的一生也会变得不完整, 并且人的坚强和伟大也难以得到呈现, 或许, 这正是路遥文学独特魅力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鲍怡菁.试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02:162-163.

[2]孙艳红.解读《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苦难意识的书写[J].语文建设, 2015, 35:56-57.

篇4:路遥的平凡世界

本期三篇文章便从不用的角度来谈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同点 三篇文章都是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感悟及评价,都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式的感悟。《怀念路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一文回忆了作者与路遥亲如兄弟般的感情,表现了他的独特个性;《路遥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表达了对于失去路遥这样伟大的作家的悲痛,强调了路遥作品的深刻意义;《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是对路遥作品的延伸阅读与体悟,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中的人物“高加林”的模仿和由此而生的内心的自省,从而生出了原文中“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感悟。

异点 三篇文章的虽然都是与路遥及其作品相关的文章,但其各自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怀念路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主要是回忆路遥的为人处世的风格和态度,作者与作家相知甚熟,行文平实,如其人仍在,其声仍闻,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的路遥,真实感人;《路遥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从历史、社会、文学的等宏大的视角来评价路遥及其作品的伟大意义,深刻地分析路遥这个将根深深扎根于土地与人民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历史地位;《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的主题则是“借古喻今”,通过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来隐射现实人生中的“高加林”,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故乡,“故乡,就是为我们这些高加林准备的”,“而故乡的分量,好像也只有通过一代代青春的热血献祭,成为我们最后的乌托邦”。

路遥在逝世多年后,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篇5:路遥平凡的世界语录

2.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哭泣……金黄的落叶洒落心间,我早已不再是青春年少…

3. 女人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无情无意。“

4. 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

5. 指针没有在那一时刻停留。时间继续走向前去,永远也不再返回到它经过的地方了……

6. 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7.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而人的痛苦却时时发生。

8.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

9.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篇6:路遥平凡的世界语录

2.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3. 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4. 从古到今,人世间有过多少这样的阴差阳错!这类生活悲剧的演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的命运,而常常是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所造成的。

5. 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儿战斗。

6.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7. 他慢慢的懂的,人活着,就是得随时准备经受困难。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

8. 这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9. 青春炙热的浆汁停止了喷发,代之而立的是肃穆的山岗!

10. 人就应该趁年轻好好打拼,哪怕死了也不后悔。

11. 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类一贯的信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哲学。

12.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13. 活着,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

14. 你能痛苦,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15. 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16.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哭泣……金黄的落叶洒落心间,我早已不再是青春年少…

1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8. 孙少平在给他妹妹的信中写到--我们出身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19. 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

20. 权威是用力量和智慧竖立起来的!

21. 可是在平凡的世界里,也有多少绚丽的生命之花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啊!

22. 永远不要鄙夷我们的出身,她带给我们的财富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

23.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

24. 她,不是在举行婚礼。而是她青春的葬礼!

25. 生活啊,这是为什么?贫穷让人痛苦,可有了钱还为什么让人这么痛苦?

26. 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27. 绝不能松紧!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28.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29. 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30.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篇7:《平凡的世界》路遥名言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类一贯的信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哲学。

只有自己诚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对于一个有血性的青年来说,自己无力谋生,靠剥夺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即便不是堕落,那也实在脸上无光。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是人成熟起来

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儿战斗。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窗外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但无论怎样,他还是高兴今天能用他自己劳动赚来的钱,在这里请晓霞吃一顿饭。哪怕他今生一世暗淡无光,可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仍然还有值得骄傲和怀恋的东西啊!

而不至于象一些可怜的乡下人,老了的时候,坐在冬日里冰凉的土炕上,可以回忆和夸耀的仅仅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

当我的巴特农神庙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从这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他的辉煌。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权威是用力量和智慧竖立起来的!

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你能痛苦,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寻找终生伴侣。

兄弟要先做朋友,然后才是兄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路遥《平凡的世界》名言警句

2.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3.有关鸡的名言警句

4.小学生励志名言

5.关于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100句

6.廉政名言警句

7.为人处世的名言

8.长征中的名言警句

9.小学生必读的名言警句

篇8: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1985年, 路遥已从《延河》文学杂志社调到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张艳茜当时是一名小编辑, 定格在她心中的路遥形象, 是一手拿根黄瓜或大葱, 一手拿着馒头, 而且疲惫不堪。张艳茜说, “当路遥放下笔走出他阴暗潮湿的写作间, 片刻的休息时间也不忘告诫她, 要努力建设自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崇高的东西。”然后, 向她推荐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一天, 路遥也是用深沉而真挚的声音, 流利而庄重地背诵出《百年孤独》中的段落, 他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张艳茜与路遥有着7年深厚的同事情谊, 既是路遥的学生, 也是路遥的朋友。路遥有时写累了, 出来透口气时碰到, 会逗逗张艳茜的女儿, 此刻张艳茜才有机会和路遥交流。“那种寂寞是难以想象的, 有时候写作到半夜, 突然听到远方运煤车的汽笛声, 路遥幻觉中以为有人来看他, 便急忙放下笔冲出房子, 奔向货车鸣笛的方向, 这时, 他才明白, 没有人来看他。”张艳茜回忆, “路遥多么渴望有人能来看他, 寂寞中又渴望着温暖。但真的有人来了, 他又会觉得占用了时间。”就是在这个时期, 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1991年, 路遥创作完成120万字的三卷本长篇著作《平凡的世界》, 当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张艳茜最后一次见到路遥是1992年的夏天, 路遥装修完了他在省作协院子里的家, 也完成了自己对《平凡的世界》创作梳理感悟的札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不幸的是,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 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

篇9: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接着,他决定到位于陕西铜川的陈家山煤矿开始这部书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部“规模很大的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来陈家山煤矿之前,矿上已经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他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对路遥来说无用的沙发。

父亲被逮捕过这件事,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

路遥来到陈家山,准备开始写作,可他却迟迟下不了笔,因为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

整整三天,路遥苦思冥想,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1981年亲生父亲被逮捕的事情。

1981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甘泉县文化局局长张弢找到时任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驻延安记者站负责人贾炳申,说是路遥刚到延安,求贾炳申办一件事。

张弢说:路遥的父亲因为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抓起来了。张弢又解释说:一村人都砍了,他既不是带头的,也不是砍得最多的,就因为他“无儿子”担着,就把他抓了。

已驻站一年多的贾炳申知道,在陕北这个地方,家里没有“公家人”(在外工作的干部)的人家会受欺负,没有儿子的家庭也受欺负,这类事情比较普遍。贾炳申很想帮忙,但清涧属于榆林,贾炳申是延安记者站的,真不好管。张弢知道贾炳申的为难,嘴里对贾炳申喃喃道:“你不去,他父亲看来没希望了。”

贾炳申沉思一会儿,与张弢一起来到延河饭店。此时,路遥正站在炎热的阳光中,边抽烟边焦急地等待。看到他俩走来,路遥快步走下台阶,握着贾炳申的手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贾炳申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去找县委书记。

“当时清涧是全省最穷的县之一。我到的当晚全县城停电,县委办通讯员打着手电把我领到县委书记办公室。”贾炳申后来回忆给路遥帮忙这件事儿,“掏出记者证验明正身后,我便直奔主题,把路遥讲的情况和我调查的情况做了反映,并很明确地提出,处理盗伐公路行道树无可非议,但这样的处理有失偏颇,要抓应该抓带头砍树的。书记也当即表示,让公安部门查清楚,第二天上午告诉我结果。”

正是亲生父亲被逮捕这件事儿,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他将此事演变成“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公社劳教,一下子引出了这部书所有的重要人物。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路遥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

五六天过后,路遥已经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每天伏案十五六个小时,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写作进度。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路遥都要愣着看半天那张表格。

路遥心里很清楚这一组数字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片看不见边际的泥淖。每划掉一个数字,就证明他又前进了一步。他极力克制着不让自己遥望最后“53”这个数字,只要求自己扎实地迈出当天的一步,迈出第二天的一步。

写作紧张起来,常常会错过了食堂的开饭时间,有时候,路遥一天就吃一顿。医院职工食堂的师傅与路遥对话算多的人,也无非是问路遥,想吃什么,师傅好给他做什么。

但矿区的生活是过分简单了。不是矿上不想让他吃好,无论是陈家山煤矿领导还是医院方面,一直在尽心操办,只是条件有限。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有一年还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没有鸡蛋,连点豆腐都很难搞到。

早饭被路遥錯过了,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个矿山医院,医生职工大都回家吃饭,又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所以,伙食也相当难搞。

每当写作到凌晨,路遥只能吃上一个冷硬的馒头,喝一杯咖啡,填一填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睡下后,他时常感觉第二天起不来了,但一觉醒来,体力稍有恢复,又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用热水洗把脸,痛饮一杯咖啡,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新一天的写作。

当年见过路遥的陈家山医院医生,如今大多已调离了这里,只有一两个人说见过路遥。回忆起当年,医生说因为知道他是大作家,都不敢上前与他搭话。路遥工作时,更是没有人进过他的房间,生怕影响了他的创作。

可是某一天,正当路遥埋头写作时,突然闯进来一个手执某新闻单位临时记者证的人要采访他。路遥一再给记者解释,但无济于事,记者反而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准备和路遥“长期作战”。此时,路遥已经失去了理智和耐心,站起来粗暴地抓住记者,将他推搡着送出房间。

待路遥重新坐回桌边,心脏还在乱跳。虽然他后悔刚才自己的无礼行为,但他没有办法。

“如果我让他满意,我这一天就要倒霉了。我将无法完成今天的‘生产任务’。今天完不成任务,将会影响以后的工作,我那演算的数字方程式将全部打乱变成为另一张图表,这要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

1985年10月21日,有一个西安的长途电话打给路遥,电话里说,老作家秦兆阳先生和他的老伴来西安了。

这消息使路遥停下了笔。

“几乎在一刹那间,我就决定赶回西安去陪伴老秦几天,看名胜古迹。在当时的状态中,即使家里的老人有什么事,我也会犹豫是否要丢下工作回去料理。但是,我内心中对老秦的感情却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赶快联系回西安的车,可连绵的阴雨使矿区通往外界的路中断了。众人帮忙,好不容易坐上一辆有履带的拖拉机,准备通过另一条简易公路出山。结果在一座山上因路滑被阻,七个小时不能越过,路遥只好返回陈家山煤矿。

nlc202309051445

“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我立在窗前,看着外面纷纷扬扬的雨雪,在心中乞求老秦的原谅。因此原因,以后去过几次北京,都鼓不起勇气去看望这位我尊敬的老人。

但我永远记着: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到今天。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正是我给柳青和秦兆阳两位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长着一脸自称为“匈奴式”的胡须,络腮胡须长得很快,几天不刮就难受。来之前,他没有像香烟和咖啡一样备足了刮胡刀片,矿上竟然也买不到这东西。一个刀片,勉强用了十几次后,就再也刮不动了,每刮一次都很艰难,非得割几道血口子才算了事。他只好停止了这种痛苦,每个星期抽点时间,转悠到河岸边摆摊的剃头匠那里专门刮一次胡须。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路遥坦言,孤独的日子里,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

每个星期六的傍晚,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路遥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一家人围坐一起聚餐,然后窗帘一道道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

黑暗中,路遥不禁两眼发热。他长长地吐出一声叹息,然后重新坐回桌前,回到那一群虚构的男女之间。

1986年元旦在即,墙上那张表格,终于被路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划掉。

要出山了,要和这个煤矿、这个工作间告别了,要见到亲爱的女儿了,路遥兴奋异常。

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但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1986年夏天,路遥离开西安,这次他来到延安地区一个偏僻小县城—吴起县,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写作。

吴起县武装部院子角落里一孔很小的窑洞,是路遥开始又一次的“长途跋涉”的地方。正是三伏天,这里的气候却特别凉爽,窑洞里阴凉得都有点沁人肌肤,路遥不得不每天生一小时火炉。

这孔简陋的窑洞里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桌子,桌子上堆着一些书籍,放着几块掰碎的干馍馍、几包咖啡和一包当地生产的粗糙的饼干。这些食物,是为赶不上招待所的饭点准备的。

路遥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才睡下,他中午一点以后起床,饭时早过了。这种反时差路遥已积习难改,无法与正常餐点合拍了。

1986年第6期《花城》发表了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同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单行本也在1986年12月顺利出版发行。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后,外界的反响并不如路遥所愿。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外国文艺思潮刚刚涌进中国,现代主义、先锋派、意识流等方兴未艾,不跟潮流,不玩这些,好像就落伍了,而路遥仍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作,于是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太老套了。

其实,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读过不少现代主义作品,但对比之后,他还是为《平凡的世界》选定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他认为,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眼前这种状况,也不能算失败。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对第一部的某些疑问,正是二三部我将要解决的。我不能要求别人耐心等待我的工作,但我要耐心准备解决许多问题。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急迫感,急迫地想投入下面的工作。我想我能给挑剔的批评界提供一些比第一部更好的东西。”(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此时,路遥身体的变化十分明显,不用照镜子,他也知道自己苍老了许多,不到38岁的年龄,两鬓已染了白发,走路的速度也缓慢了,饭量明显减少了许多,右边的眼睛一直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看了医生,医生认为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而造成的,建议他停止工作和阅读。

路遥当然知道医生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却是无法接受的。

好在这时候,路遥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他在三四月间出访联邦德国。这期间正好是路遥考虑休整的空档时间,因此便很乐意地参加了这个活动。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因此也有了许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穿西装。

访问结束后,路遥回到了陕西省作协机关院内那间被他称之为“牢房”的写作间,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稿的修改和抄写工作。

每天黎明时,路遥才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

知道路遥出国访问回来,他的大学同学王双全等便来到作协大院看望他。那天,路遥显得特别兴奋,与同学谈天说地的,谈外国,谈中国,说洋人,说国人。在他的书桌上,是《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书稿,整齐地摞了厚厚的一摞,足有一尺多高。

路遥对王双全说,这部书的第三部构思已完成,近期就要动笔了。他还说,第三部的写作,想在王双全的老家洛川县进行,需要住上两周的时间。

这时,一个电话找路遥,说是延川家里打来的。路遥一接,听到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养父病故了。

路遥很难过,可他尽力抑制着悲恸,没有回去奔喪。他联系上了四弟王天乐,让他代他妥善料理老人的后事。

路遥7岁那年,父亲把他从清涧王家堡送到延川郭家沟他的伯父家中。伯父母没有生养,他们把路遥视为亲生的儿子,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让路遥饿着;宁愿自己受冷,也要路遥有穿有戴;不管自己要承受多大的困难,也要供路遥进城上学……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伯父用老镢头在土地里刨出来的。可是,在他老人家病危的时候,路遥未能给他送上一碗水喝,在他老人家的黄土坟前,路遥未能焚烧一张纸钱……作为儿子,应该说路遥没有行孝!”(曹谷溪《关于路遥的谈话》)

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的情形更加凄苦,每天进行着超负荷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除过劳累,饥饿问题依然如影相随。在陈家山煤矿没啥可吃,回到西安城里还是如此。

当然不是西安城里没有吃的,吃的到处都是,主要是路遥没有时间正点吃饭。生活基本得靠自己料理,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常常拖在晚上十点钟左右。再迟一点,夜市就关闭了。

有时不知不觉就写到夜间十二点钟,夜市也去不成了,路遥只好硬着头皮到没有入睡的评论家王愚或其他同事家里要两个冷馍一根大葱,凑合着算吃了一顿饭,他形容自己就如同《平凡的世界》里流浪落魄的王满银。

每天,直到黎明时,路遥才如同一个幽灵,慢慢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月光下,只有他自己时长时短的身影随行。

院子后面的一栋家属楼,一单元三层,是路遥的家。这套房子是他在《人生》获奖之后不久,从同单元的五层三居室调整到三层四居室的。

他艰难地登上一个一个台阶,小心地拧开门,悄悄地走入自己的卧室。紧张而疲惫的一天,终于可以停歇了。

修改和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日子里,因为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路遥常常几乎无力端坐,很多时候,他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字。他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最后的工作。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快完稿时,路遥忽然吐了一口血。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路遥描述了他写作写到精疲力尽时的情形:“稿子完成的当天,我感到身上再也没有一点劲了,只有腿、膝盖还稍微有点力量,于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终于完全倒下了。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着了。有时去门房取报或在院子晒太阳就鼾声如雷地睡了过去。坐在沙发上一边喝水一边打盹,脸被水杯碰开一道血口子。”

他继续写道:“我不知自己患了什么病。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一个人三天不吃饭一直在火车站扛麻袋,谁都可能得这种病。这是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1988年5月,《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完成。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篇10:论路遥平凡的世界

所以这次读应该是是第三遍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这中间又不断地接触各类中外作品,感觉眼光大变。再看《平凡的世界》,也比初次阅读更加冷静和深入了一些。下面就要说一说现在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平凡的世界》受到极多读者的喜爱,这不用说了,它受欢迎的原因,我想最主要是两点。第一,它是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就是最写实的作品。他描写的农村生活是靠逼真的细节白描组成的,基本上完全忠于现实生活,谁看了都会说“写得真好,那时候生活就是那样的。(即使读者也没经历过)”而且它的语言朴实无无华,非常亲切,我们看了都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就是活生生的,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被写得活生生的。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孙氏兄弟的人生经历就显得很可信。《平凡的世界》的读者基本上是青年和青少年,是在校学生或者辛苦打拼的底层青年,看到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联想起自身的经历和处境,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书写得又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把对读者的接受条件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谁都能看懂,谁看了都觉得写得真写得好,所以《平凡的世界》会有如此巨大的阅读群体。

第二,《平凡的世界》传达的价值观念,或者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勤劳勇敢的善良人通过诚实劳动和不断奋斗,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这本书里没写什么坏人,就连王满银也远远算不上坏人。大家都是苦出身,在那么一个年代,终于能够从祖辈待了一辈子的土地上走出去,凭自己的努力告别贫穷,改变命运,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希望!中国人勤劳奋斗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孙少安孙少平,都是正直纯洁的好青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道德和功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希望那些有本事挣家业的都是孝慈仁义的好人。因此《平凡的世界》深深地契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价值观念缺失的时代,《平凡的世界》在我们心中重新唤起了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心底激起我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我觉得这真一种是伟大的德育。《平凡的世界》“劝人学好,教人向善”,谁能说不是好书呢?既有价值认同,又有阅读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受读者欢迎。

以上两点就是《平凡的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读者中口碑极好,影响极大,《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和批评家的眼里却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主流文坛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重要的文学史著作也不提及。这是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学术界看待文学作品的角度更加侧重于文学本身,抛开社会影响仅仅分析文学技巧的话,《平凡的世界》显然有很多不足。比如故事情节有点老套拖沓,语言缺少变化,一些人物(比如乔伯年)写的不够丰满等等。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化倾向严重。虽然它放映的是现实生活,作品风格也是现实主义,但它只达到了外部表现的真实,内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实是童话式的。明显的表现就是故事很单纯,人物理想化。孙氏兄弟的奋斗历程,让人觉得一路下来“顺理成章”,这里面也有爱情,但很像“才子佳人”的套路。总的说,它的情节不缺乏跌宕起伏,但是让人觉得是为了主人公形象的刻意为之。故事情节固然都是编造的,但是一旦设定了这个环境,人物就必须在此逻辑下发展,高明的作家会让人物“活”在他的情境里,因此人物的命运就有了由环境决定的“必然性”,这是内在逻辑上的真实。而《平凡的世界》就缺少令人信服的“必然性”,有的地方就显有点得假。另外,这种童话式的故事和理想化的人物限制了小说的深度,它只表现了个人的生活奋斗和爱情破折,很有限地赞颂了某些道德品质,除此之外很难看到对社会和人性的揭示。总之缺乏更深刻的现实主义表现力。我觉得《人生》才是路遥最好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不是。以上便是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的的主要不足。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别人对这个观点无论持何种否定态度也都是有道理的。在阅读的时候我当然不会斤斤计较什么“故事结构”、“语言变化”之类的东西,这都是纯粹的理性分析。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各方面都很不错,是正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缺点是相比较而言的。况且,这种缺点,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了它的优势。比如它童话式的内在情节,虽然缺乏批判力度但是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它大体顺序的叙事结构虽然显得单调缺少技巧,但正因为它不设置太大的悬念,所以也不会降低再次阅读的趣味,读者会感到故事怎么读都很平淡朴实,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优点和思考上,反而增加了魅力;它单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虽然缺乏立体感,但是读者看来印象很鲜明也很明确,反而有助于人物品质的凸显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它虽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性揭示或社会批判,但明确地表达了对人生奋斗和传统道德的赞扬,这不够深刻但也绝非浅薄。读者不需要思考什么太深奥的问题,能在书中得到领悟和感动,得到抚慰和激励,这就很足够了。

因此,《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上的“缺陷”反而变成了它容易被最广泛夫人读者大众接受的优势。它简明易懂,真诚质朴不故作高深,表达的思想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与其说它胜在文学的技巧上,不如说它胜在传播的优势上。《平凡的世界》讲的是困境中以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一代青年人集体面临的人生问题。那些求学者,打工者,面临艰苦社会的年轻人,在他们苦恼、彷徨、失意的时候,一本《平凡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共鸣和感动,多大的激励和鼓舞,就像我自己初读时那样,他们又会对这本书产生多么强烈的热爱!我在很多盗版书摊上都看到过《平凡的世界》,可见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加巨大的阅读群体。一本书能够达到如此地步,路遥地下有知该当何等欣慰!《平凡的世界》不是

上一篇:英语四级经验交流会策划书(金曼玉)下一篇:听书与读书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