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2024-04-22

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通用10篇)

篇1: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

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第3期

2007年3月5日

2007年2月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

一、检测项目

(一)蔬菜 主要检测甲胺磷、甲拌磷(3911)、氧化乐果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标。根据国家标准《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GB5009.199-2003]判定。

(二)水产品 主要检测孔雀石绿及结晶紫药物超标。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768-2006判定。

(三)畜产品 检测检验病害猪肉、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猪肉及“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残留。根据国家标准《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49-1996]、国标《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7号)、《兽药管理条例》、农业行业标准《生猪屠宰操作规程》(GB/T17236-1998)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

(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情况

1、抽检范围 庙李镇、柳林镇、龙子湖街道办事处和祭城路街道办事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抽检结果 抽检蔬菜样品30个,主要品种为油麦菜、上海青、包菜、芹菜、生菜等。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二)农贸市场检测情况

1、抽检范围 蔬菜检测范围:辖区32个农贸市场;水产品检测范围:辖区10个水产品市场;猪肉检测范围:辖区18个市场和1个屠宰场。

2、检测结果

蔬菜:本月抽检蔬菜品种10种,分别为韭菜、豆角、芹菜、上海青、黄瓜、辣椒、白菜、茄子、番茄、包菜。抽取样品30255个,不合格数24个,合格率为99.9%,共销毁不合格蔬菜365公斤。不合格蔬菜品种主要为韭菜、芹菜和豆角。不合格蔬菜品种产地主要为荥阳、中牟、周口扶沟县和山东等地。

(1)批发市场 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抽检到不合格蔬菜样品3个,销毁不合格蔬菜250公斤。其中:2个芹菜200公斤,1个韭菜50公斤。

(2)零售市场 抽检到不合格蔬菜样品21个,共销毁115公斤。经八路市场:抽检到6个不合格样品,其中:4个芹菜,2个韭菜,共销毁23公斤;黄委会市场:抽检到3个芹菜样品不合格,共销毁24公斤;黄河东路市场:抽检到2个不合格样品,其中:1个芹菜,1个韭菜,共销毁5公斤;庙李市场:抽检到2个芹菜样品不合格,共销毁11公斤;东盛市场:抽检到2个不合格样品,其中:1个芹菜,1个韭菜,共销毁5公斤;黄河路市场:抽检到1个芹菜样品不合格,销毁8公斤;纬三路市场:抽检到1个上海青样品不合格,销毁5公斤;纬四路市场:抽检到1个韭菜样品不合格,销毁10公斤;园田路市场:抽检到1个上海青样品不合格,销毁4公斤;张庄市场:抽检到1个芹菜样品不合格,销毁10公斤;寺坡市场:抽检到1个黄瓜样品不合格,销毁10公斤。

水产品:本月抽检水产品样品866个,纬四路市场抽检到不合格样品2个,共销毁128公斤。其中,抽检到1个草鱼样品不合格,50公斤;抽检到1个鲤鱼样品不合格,78公斤。

畜产品:本月检疫牛肉15万公斤,羊肉33.5万公斤,禽产品38.8万公斤,屠宰生猪 5800头,抽检猪肉样品 498 个,全部合格。

三、整改措施

1、本月零售市场检测到的不合格农产品一般来自批发市场,因此,批发市场检测人员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到24小时上班,加强日常检测检验,尽量做到不漏检、不误检;再者,市场管理人员要做好管理、协调工作,对于检测到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及时处理,杜绝进入居民餐桌。

2、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使用,对于发现问题的要查清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3、加强基地蔬菜生产过程的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做好宣传和技术培训,搞好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贯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报送:区级有关领导。

抄送:区卫生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区商务局。

发送:庙李镇、柳林镇、龙子湖街道办事处、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编校:金水区农经委(共印50份)

篇2: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二日)

按照《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及信息发布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06]14号)精神,今年5月,我局组织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我市主要农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主要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兽药、配合饲料)进行了第二次例行监测。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监测结果

(一)主要农产品监测结果

1、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结果

本次监测了我市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巴南区、九龙坡区、万州区、涪陵区、合川市、永川市、潼南县、壁山县、铜梁县、荣昌县、云阳县的15个蔬菜生产基地,渝中区学田湾农贸市场、渝中区大溪沟农贸市场、渝中区西三街农贸市场、沙坪坝陈家湾农贸市场、渝北加州农贸市场、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南坪正扬农贸市场、杨家坪农贸市场、重庆市九龙坡区太慈蔬菜批发市场、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永川)等10个批发及农贸市场,北京华联江北食品超市、重庆茂业百货食品超市、重百超市公司临江门店、解放碑新世纪超市、南坪好又多超市等5家超市的蔬菜产品共计15种蔬菜(四季豆、黄瓜、南瓜、丝瓜、付瓜、西红柿、青椒、茄子、莴笋、小白菜、甘蓝、木耳菜、雍菜、生菜和芹菜),共抽取样本323个,进行了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11项农药残留指标检测。根据国家标准(GB 18406.1-2001)判定,样本超标总数14个,样本超标率为4.33%。

本次监测,抽取蔬菜生产基地样本147个,超标数3个,样本超标率为2.04%。抽取批发及农贸市场蔬菜样本151个,超标数8个,样本超标率为5.30%。抽取超市蔬菜样本25个,超标数3个,样本超标率为12.0%。

本次监测,蔬菜生产基地样本超标的有:渝北区石坪镇蔬菜基地、涪陵区蔺石镇、涪陵区石沱镇。批发及农贸市场蔬菜样本超标的有:渝中区学田湾农贸市场、江北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南坪正杨农贸市场、杨家坪农贸市场、九龙坡区太慈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蔬菜样本超标的有:北京华联江北食品超市、重庆茂业百货食品超市、解放碑新世纪超市。

本次抽检了四季豆等蔬菜品种15种,农药残留超标的品种有:四季豆、莴笋、黄瓜和小白菜,其超标数分别为10个、2个、1个和1个。

本次检测了甲胺磷等11项农药指标,检出禁用农药氧化乐果、甲胺磷、超标次数分别为7次、6次。限用农药甲氰菊脂的超标次数为1次。

2、畜产品猪肝中盐酸克伦特罗(即瘦肉精)监测结果

本次在市内4家超市及农贸市场抽取猪肝样品30批次,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我市畜产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指标安全状况继续保持优良。

3、水产品中重金属残留监测结果

本次对渝中区学田湾等7个农贸市场销售的鲢、鳙鱼进行监测,共抽取鲢、鳙鱼样品30个,检测肌肉中重金属铅、镉、汞、砷残留量。检测结果:样本检出率为100%,样本超标率为0,表明我市水产品中重金属指标安全状况优良。

(二)农业投入品监测结果

1、肥料

本次监测了九龙坡的白市驿和江津市等区县(市),涉及经销单位9个、生产企业8个。本次监测肥料样品11批次,合格4批次,批次合格率36.4%。其中抽检磷酸二氢钾5批次,全部指标均合格的仅1个批次,批次合格率20%;抽取微量元素肥料(复合锌肥、铁锌肥、镁锌肥和微量元素叶面肥)6批次,全部指标均合格的3批次,批次合格率50%。

2、农药

篇3: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会议通报, 2013年云南省水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和省监督专项抽查共抽查了163家水泥生产企业, 169个批次产品, 涉及16个州市。经检验, 155家企业的161个批次产品实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8个批次产品实物质量不合格, 产品实物质量抽查合格率为95.27%, 企业抽查合格率为95.09%。对在此次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质量不合格的企业, 将责令限期整改, 质量整改复查不合格的, 将吊销生产许可证;对监督抽查实物质量不合格的企业, 将予以公开曝光, 约谈企业负责人, 并依法从严从重给予处理。

据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共有14家企业的15个批次产品接受抽查, 合格率为100%, 12家水泥企业在生产条件监督检查合格率100%, 在会上受到了云南省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会上, 蒙自瀛州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作了交流发言, 并签定质量承诺书。

篇4: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一、2014年节能型内燃机等5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情况。

(一)节能型内燃机。抽查了14个省(区、市)26家企业生产的26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节能型多缸柴油机和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两类,对产品的排气烟度、排气污染物、安全性能检查、燃油消耗率、致命故障(Ⅰ类)和严重故障(Ⅱ类)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共发现13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50%。本次抽查节能型多缸柴油机12批次,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第二代单缸柴油机14批次,仅有1批次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92.9%,第二代单缸柴油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不合格产品中有12批次产品排气污染物不合格,8批次产品燃油消耗率不合格,7批次产品最大扭矩或扭矩储备率不合格,2批次产品排气烟度不合格。

节能型内燃机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中的关键动力装备,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固定动力装备和国防装备等。排气烟度和排气污染物是节能型内燃机最重要的环保性能指标,这两个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危害:一是对环境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大量CO2温室效应气体和以颗粒物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沉积在空中,遇到雾天即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成为雾霾的成因之一;二是对健康安全的危害。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NO和NO2、CO、HC、SO2等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燃油消耗率是内燃机的核心能效指标和首选商业指标,燃油消耗率不达标的产品,燃油经济性差,无法满足节能减排要求。节能型内燃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多以装配形式组织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零部件进厂检验能力不足,把关不严;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一些质量低劣的廉价零部件,从而导致整机产品性能波动。此外,将传统单缸柴油机标识为第二代单缸柴油机、将固定场合(恒速)使用的产品标识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非恒速)配套动力等不正确标识导致技术指标要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不协调也是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二)碳纤维。抽查了9个省14家企业生产的27批次碳纤维,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7.4%。本次抽查重点检测了线密度、密度、含碳量等10个项目,抽查不合格项目为线密度和含碳量。本次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分别为7家、5家和2家,大型企业抽查全部合格。重点抽查了集中产区吉林省和江苏省7家企业生产的14批次产品,占抽查总批次数的51.9%,未检出不合格产品。抽查中发现,目前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所生产的碳纤维大多是整体性能偏低的普通型产品,国内市场上的高性能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

(三)天然石材。抽查了10个省(市)50家企业生产的50批次产品,抽查范围包括花岗石、大理石和砂岩三大类天然石材,对抽查产品的长度偏差、宽度偏差、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放射性等11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有4家企业生产的4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8%,同比上次抽查下降了15.5个百分点。抽查发现的4批次不合格产品中,3批次产品弯曲刚度不合格,1批次产品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均不合格。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都是表征天然石材抗破坏能力的技术指标,这两个项目不合格会限制产品的使用场合和使用寿命,如产品用于承压场合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弯曲刚度和压缩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购原料时没有把好质量关,接收了裂纹较多的荒料,在加工成品时也未采取有效的修补加固措施。

(四)仿真饰品。共抽查了2个省45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仿真饰品,抽查范围包括戒指、手链、项链、吊坠、手镯、耳环、发饰等7类仿真饰品。对产品的镍释放量、铅含量、砷含量、镉含量、铬(六价)含量等5个项目进行了检验。本次抽查检出9批次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品检出率为15%。抽查的45家生产企业中,3家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全部合格,42家小型企业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6.1%。抽查发现的突出质量问题是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不合格,9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7批次产品铅含量不合格,4批次产品镉含量不合格,2批次产品镍释放量超标。仿真饰品在佩戴过程中,镍、镉、铅等有害重金属有可能随汗液溶出,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铅含量、镉含量和镍释放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滥用有害元素含量高的劣质金属或废旧金属作为原料生产仿真饰品。

(五)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抽查了9个省(市)21家企业生产的21批次产品,重点对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产品的动态试验中约束系统断裂、脱扣、脱离、肩带位移限值和腹部伤害等10个项目进行了检测,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本次抽查中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二、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有关情况。

儿童用品作为重要的日用消费品,一直是质检总局监管的重点。质检总局从2012年开始,持续3年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日前,质检总局在深入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提升行动的基础上,特别组织开展了自2014年12月开始至2015年5月结束,为期5个月的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明确了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查处对象和重点区域。主要是以童装、童鞋、童车、玩具、儿童家具、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纸尿裤、婴幼儿奶瓶等产品为重点产品;以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抽查不合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以及有其他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的企业为重点企业;以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假冒伪劣、标实不符、“三无”标注等质量违法行为和制假黑窝点为重点查处对象;以儿童用品生产企业集中区、质量问题多发区、货物集散地、进口量大的口岸为重点区域。

此次专项行动中,质检总局共部署全国质检系统开展11项重点工作:一是严格儿童用品市场准入管理,对所有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管理的儿童用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清查。二是加大儿童用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对8种儿童用品开展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结果信息公开力度。三是严厉查处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集中开展儿童用品质量执法检查。四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增加监测频次,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五是加快实施儿童用品伤害干预,扩大儿童用品伤害信息和典型案例的采集范围。六是全面实施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将8种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分类监管范围,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产品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七是严格进口儿童用品检验监管,提高抽检频次,重点对高风险产品和项目进行检验检测。八是加强儿童用品标准化工作,提高技术门槛,严格控制儿童用品中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因素。九是加强儿童用品重点区域治理,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十是积极构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研究建立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儿童用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十一是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促进形成儿童用品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此次专项行动旨在把加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国质检系统强化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全国质检系统共同发力,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儿童用品质量违法行为,修订完善儿童用品产品标准,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促进提高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质检总局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开展的工作。

截至1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共通报埃博拉出血热病例19795例,死亡7757例。目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截至12月28日,我国口岸累计检疫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航空器1772架次、船舶63艘、火车215列、汽车68辆、集装箱20683箱、货物7151批,处理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固体废弃物22993袋,液体废弃物1173车。排查来自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人员29696人(每例均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登记,做到可追溯,并将信息转交地方卫生部门),发现发热等有症状人员93人,迄今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病例。

四、2014年11月出入境检验检疫情况。

出入境卫生检疫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4337.63万人次,同比上升12%。其中,发现传染病例706人次。出入境人员监测体检6.83万人次,同比下降17.25%。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6.44万人次,同比下降17.07%。对于以上检出病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境农产品检疫过程中共截获有害生物 2157种62207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49种5976次,一般有害生物2008种56231次。针对发现的疫情,检验检疫机构依法作退运、销毁、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禁止进境物截获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共截获禁止进境物33740批次,其中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截获了大量的新鲜水果、东革阿里等;从邮寄物中截获了蛇、蚂蚁、毒蜘蛛、多肉植物、种子、内含种子的薰衣草小熊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从上述禁止进境物中检出有害生物2596批次,包括地中海实蝇、柑橘溃疡病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南洋臀纹粉蚧、小杆目线虫等。

进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434批、化妆品32批。不合格食品涉及20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糕点饼干类、饮料类和粮谷及制品类,来自37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化妆品涉及6类产品,主要是肤用化妆品、其他化妆品和发用化妆品等,来自5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对以上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化妆品,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进口工业品检验监管情况。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10789起,主要涉及服装、危险化学品、机械/成套设备等,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已经依法对201起不合格商品采取退运或销毁措施,其余不合格商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014年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2.6万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施检验检疫,计374.8万吨、21.7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13批,计668.32吨、114.79万美元。这些不合格废物原料,已全部移交海关实施退运。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9561批,计2806.17万吨、189.8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842批,计134.42万吨、9.04亿美元。这些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已全部根据具体情况督促企业采取救助包装等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014年11月,处置进口汽车缺陷召回6起,共计17369辆。涉及戴姆勒卡车、现代汽车、宝马汽车、保时捷汽车、日产汽车等。

五、2014年11月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14年11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16起,死亡16人,受伤5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33.33%;受伤人数减少21人,下降80.77%。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1起,压力容器事故1起,压力管道事故1起,电梯事故7起,起重机械事故3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1起。以上事故正在按照事故调查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六、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有关情况。

为保障进口食品安全,进一步落实进口食品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自律,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质检总局于2014年2月发布了第43号公告,自201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根据《细则》要求,对多次出现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将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要求境外生产企业或出口商对华出口或境内进口商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时,提供指定项目的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被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企业要及时进行整改,提高进口食品质量,待满足《细则》规定的“解除风险预警条件”后,可按规定从名单中撤除。

自7月1日《细则》实施以来,有31家企业出现不良记录达到列入《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的条件,其中进口商13家、境外生产企业9家、境外出口商9家。经认真核查和风险研判,决定对上述31家企业采取加严监管措施,在再次进口相关产品报检时,应提供相应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材料。有关详细信息,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七、质检总局颁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近期颁布了《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9号),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与主要进出口目标市场国家等效的进出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与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一是对产品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二是对注册登记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对进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体系评估、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口岸查验、指定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对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建立了包括“注册登记、官方监控、自检自控”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该办法的出台,有利于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防控国际国内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的跨境传播,并将进一步规范进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促进非食用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八、缺陷汽车召回以及缺陷信息收集情况。

2014年11月,共有14家汽车企业开展了16次召回活动,涉及车辆87.17万辆。召回次数较去年同期持平,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汽车企业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共实施召回活动5次,涉及缺陷汽车76.76万辆,占11月全部召回数量的88%。

2014年11月,共实施儿童玩具产品召回活动4次,涉及产品660件。实施家用电器产品召回活动1次,涉及数量53.18万件。

篇5: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1 基本情况

1.1 抽查的主要产品

一是抽查了129家复混肥企业生产的150批次产品, 产品实物质量合格141批次,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4.0%;

二是抽查了10家农药企业生产的15批次产品, 产品实物质量合格14批次,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3.3%;

1.2 抽查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本次抽查的产品均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产品, 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二是本次抽查的产品均是辽宁省连续跟踪的重点产品,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较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 结果分析

2.1 复混肥产品质量略有提升

本次共抽查了沈阳、大连等13个地区的129家复混肥生产企业的150批次产品, 产品实物质量合格141批次,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4.0%, 较2009年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提高3.1个百分点。本次抽查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为养分含量、水分和产品标识。

养分含量的缺乏或过剩都会给植物生长带来伤害, 如果产品总养分过低会造成农作物脱肥, 致使产量下降。水分含量属于限制指标, 是肥料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水平。只有控制在相应的水分范围内, 才能维持产品质量稳定。

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 降低原料的加入量, 致使养分含量未达到产品标准规定;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质量关键控制点缺少严格管理;三是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偏低或责任意识不强, 对原料进厂、成品出厂不进行检验。

2.2 农药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本次共抽查了沈阳、大连等7个地区的10家农药生产企业的15批次产品, 产品实物质量合格14批次, 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3.3%, 较2009年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提高7.1个百分点。本次抽查的不合格项目为有效成分含量和水分。

有效成分含量是农药产品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定成分, 即施用农药时起药效作用的成分, 是衡量农药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 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 直接影响农药药效;水分含量过高, 容易造成农药化学稳定性下降, 加速有效成分的降解。

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减少主要原料的投入量;二是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控制不严。

3 处理意见

针对本次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中反映出的突出质量问题,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后处理工作,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1 加大宣传力度, 扶优治劣

本次抽查的农资产品质量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对本次抽查中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进行宣传, 提高企业知名度, 同时对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较严重的企业予以公开曝光。

3.2 加强后处理工作, 加大查处力度

篇6: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也随之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三条腿”,一是农产品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三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三者却一不可,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农产品检验检测化验结果才能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执法依据,从而推动产地规范化建设。

为加快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陇县建设,我县于2013年12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最近,按照县局安排,我站就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现状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现就研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本情况

检测站建设项目实施情况。2010年8月,陕西省农业工程勘察设计院完成《陕西省陇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12月省发改委批准该实施该项目(陕发改农经[2010]2008号)。项目总投资30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63万元,仪器设备购置207万元,其它费用3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改造建设紫外室、酶标仪室、色谱室等实验室505平米,仪器采购部分购置液相色谱仪、气相色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设备86台套。项目建成后实验室常规检测和流动性快速抽检农产品样品的能力每年将达到3000份。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土建工程,仪器设备采购已经到位,现等待验收。

检测站机构建设及运行情况。2011年12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了陇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陇编办发[2011]45号),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当时挂靠县农技中心。2013年12月份检测站单独运行,实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管理岗位1人,技术岗位3人,工勤刚1人。

建站两年来,检测站细化任务、明确分工、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责任和完善各项纪律制度、狠抓工作作风、扑下身子开展调研,摸清全县农产品生产状况和农药使用状况底子的基础上,顺利完成3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3个种类的农产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材料整理、现场检查、复审验收和审核上报工作,并对已经认证的和正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的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进行了4次大检查,共落实整改措施8项,向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发放农药残留自测速测试纸400条。大型检验检测设备仪器采购工作也已经启动,检测站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存在问题

农产品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低,分散生产,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多个,其中种植业类共70多个,但真正具有规模和效益的却不多。根据我们最近的调查,在种植业方面,全县设施蔬菜面积不少于100亩、露地菜田面积不少于150亩、食用菌連片30棚以上、苹果连片面积150亩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只有3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只有2个、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只有3个、优质油桃基地只有1个。目前,这些基地、企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和管理覆盖能力有限,全县农产品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这就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别是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带来困难,我们没有办法深入到分散的农户进一步落实生产者的第一责任、进行检验检测,只能到几个大的基地、企业、园区开展工作,就会出现监管盲区。

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和覆盖面面积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县只有一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与我县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无关系。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规范化建设不到位。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早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漠,不知道农产品生产过程不做记录是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检查中也拿不出生产技术标准,个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还不到位,农产品生产过程行政执法尚处摸索阶段。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滞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①2013国家实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陕西省农业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体制调整后加强使用农产品无缝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县委县政府印发了《陇县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食品进入加工销售环节后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完善了检测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充实了各机构力量,12个乡镇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比较重视,但是作为食品监管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及进入加工销售环节前的其生产、储运长链条管理的农业部门的农产品监管工作,县上明显重视不够。我县农产品生产、储运管理涉及农业局、果业局、畜产局,甚至涉及林业局、水利局、供销联社和乡镇政府等许多部门和两级政府,县上至今没有专门的机构统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比如核桃的质量安全到底哪个部门哪个单位负责?果业局内没有果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不要设立?建议整合农业局、果业局、畜产局,甚至林业局、水利局、供销联社等有关部门资源成立县级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要开展正常工作一年一般大约需要40万元的工作经费,我站现无任何工作经费,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培训、检验检测和认证等基本工作。

全县12个乡镇虽然都挂牌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但是人员不固定、没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和检验检测手段,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的补贴待遇还没有落实;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园区等没有内部的检测机构和检验员。

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迅速扩展集约化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数量和规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创造条件。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强县建设,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3年继温水坪头园区之后,堎底下绿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东南、曹家湾、八渡三个园区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县政府还命名了城关(高堎)、李家河(洞沟门)、东风(普乐塬)、东南(河沟)、东南(梁甫)等8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县已命名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4个、县级8个,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示范,县级园区为支撑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2014年目标任务是新申报并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创建省级“百强”社1个,市级“十佳”社1个,市级优秀社2个,县级示范社5个。要继续按照这一思路,逐年发展,加快推进。

要加强对基地、园区、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基地、园区、合作社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良性发展。

①基地、园区、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既要注重数量、规模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既要注重建设也要加强管理,管理中要增加对产品生产过程规范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内容,鼓励其开展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加大检查考核奖罚力度。否则,其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发生质量安全事件,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生存甚至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

②大力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主动开展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合作社创建。要围绕“三品一标”要求,认真開展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从而形成我县农业标准体系。同时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体系的推广实施,以标准化为手段,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运、储等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

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加大对复合肥、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等的推广使用,同时,积极推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提倡采用种养结合、粪便还田、秸秆还田等措施,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③要从种子、农田的选择,农药、化肥的施用,生产全过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技术档案,实行农产品名生产过程可追溯制度,一旦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甚至已经发生不安全事故时,可追溯责任人,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隐患发生。

④要建立健全并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加强生产过程执法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明确将农产品生产过程纳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范围,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单位要尽快建立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依法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执法人员和检验检测人员进行培训,要对农产品生产、储运的企业、合作社、园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对守法生产者和违法生产者正反两方面树立典型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培训传播知识、营造氛围,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

加大政府监管、扶持力度。农产品质量安监管全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公益性工作,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具体的监督管理办法,协调各有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规范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

①县上要明确农产品的范围种类(明确水产品、林副产品归属),在一个文件上进一步明确农业局、果业局、畜产局等部门具体职责和乡镇职责等。

②农业局、畜产局、果业局等有关部门内部要对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体如基地、合作社、园区从四个环节明确和落实管理责任:一是总体建设与检查考核管理者,二是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实施者,三是检验检测者,四是执法者。

③县级农产品监管机构、产过程规范化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实施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执法机构等要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及时培训,正常开展工作;要制定政策鼓励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加快自检机构建设进度,配备内检员;积极建设和完善镇农产品监管检验检测机构,达到有独立办公地点、办公设施和监管手段,独立开展业务工作;落实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员补贴。

篇7: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2013年, 欧盟对中国鞋类产品通报大幅度上升, 通报次数达到69次, 比上年增加34次。2010年至2012年, 欧盟对中国鞋类产品通报次数分别为53次、24次、35次。

1. 从通报国来看

德国通报次数最多, 占到总数的49%, 其次是匈牙利、西班牙。相比于2012年, 保加利亚通报次数减少13次, 爱沙尼亚减少3次, 但德国、西班牙分别增加28次、7次。从通报国数量来看, 2013年和2012年均为7个。

2. 从被通报产品类别来看

篇8: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网站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实时通报所发现的安全问题。2013年,RASFF系统共发布食品和饲料类产品通报3135项,比2012年通报的3425项下降了38.24%。其中,对中国通报436项,占比13.91%,比2012年通报的5472项(占比15.98%)下降了2.07%。KASFF通报的中国产品包括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和饲料三大类,通报次数分别为274项(占比62.84%),152项(占比34.86%)以及10项(2.29%)。综合2013的数据,欧盟RASFF通报中国食品类产品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禁止入境通报是通报主要的类型

RASFF通报信息按风险的紧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级分为预警、信息和新闻,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禁止入境、跟踪信息和信息,预警是产品在出现严重风险后的通报,要求成员国针立即采取应对措施。2013年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中,禁止入境通报共328项,占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75.23%;关注信息51项,占比11.70%;跟踪信息29项,占比6.65%;预警通报为28项,占比6.42%。

二、意大利、荷兰和英国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国家

共有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了产品通报。其中,意大利对中国发布通报最多,共123项,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6.74%;其次为荷兰,共55项,占比11.96%;英国列第三位,42项,占比9.13%;德国列第四位,41项,占比8.91%。上述四国合计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56.74%。此外,对中国产品通报较多的欧盟国家还包括:法国、波兰、芬兰和西班牙。

另外,共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荷兰(53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12.16%),德国(35项,占比8.03%)以及英国(34项,占比7.80%)。

再有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意大利(97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2.25%),芬兰(12项,占比2.75%)以及英国、波兰、捷克(均为7项,各占比1.60%)。

还有7个成员国对中国饲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德国、塞浦路斯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均对中国饲料发布2次通报,分别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0.46%。

三、食品接触材料、坚果籽实以及水果和蔬菜是引发通报的重点产品

在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436项通报中,与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次数最多,共152项,占比34.86%;其次为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共69项,占比15.83%;水果和蔬菜位列第三,共58项,占比13.30%。其他被通报较多的产品类别还包括:可可、可可制品、咖啡和茶(29项,6.65%);谷物及烘焙食品(27项,6.19%);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和强化食品(25项,5.73%)和其他混合食品(20项,4.59%)等(具体情况见图1)。

四、物质迁移、重金属以及真菌毒素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原因

RASFF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通报的原因(注:1项通报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中,因重金属含量超标产品数量最多,105项,占比24.08%;其次因真菌毒素(又称霉枝毒素)而被通报的,57项,占比13.07%;位居第三的是农药残留56项,12.84%;位居第四的是物质迁移,共53项,占比12.16%。其他常见的通报原因为合成物污染、转基因/新资源食品及掺假/欺诈等(具体情况见图2)。

其中,中国食品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真菌毒素(57项,占中国食品被通报总数的20.80%)、农药残留(56项,20.44%)、合成物(38项,13.87%)以及转基因/新型食品(27项,9.85%)、掺假/欺诈(24项,8.76%)、重金属(11项,4.01%)、感官异常(11项,4.01%)、兽药残留(9项,3.28%)等。

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重金属(94项,占中国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总数的61.84%)、物质迁移(53项,34.87%)以及掺假/欺诈(6项,3.95%)等。

中国饲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物(4项,占中国饲料被通报总数的40.00%)、微生物污染(3项,30.00%)以及掺假/欺诈(2项,20.00%)等。

五、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市场官方控制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来源

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来源为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官方市场控制,分别为319项和72项,占比66.00%和23.95%(具体情况见表1)。

六、禁止入境、重新发货和官方调查是通报后的主要处理措施

在欧盟对中国被通报产品采取的措施中,禁止入境被采取的次数最多,达83项,占比19.04%;其次为重新发货,68项,占比15.60%;官方调查位居第三,62项,占比14.22%。其他常被采用的措施包括:销毁、海关封存、销售下架、通知当局、退回至发货人、物理/化学处理及用作饲料等。endprint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网站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实时通报所发现的安全问题。2013年,RASFF系统共发布食品和饲料类产品通报3135项,比2012年通报的3425项下降了38.24%。其中,对中国通报436项,占比13.91%,比2012年通报的5472项(占比15.98%)下降了2.07%。KASFF通报的中国产品包括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和饲料三大类,通报次数分别为274项(占比62.84%),152项(占比34.86%)以及10项(2.29%)。综合2013的数据,欧盟RASFF通报中国食品类产品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禁止入境通报是通报主要的类型

RASFF通报信息按风险的紧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级分为预警、信息和新闻,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禁止入境、跟踪信息和信息,预警是产品在出现严重风险后的通报,要求成员国针立即采取应对措施。2013年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中,禁止入境通报共328项,占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75.23%;关注信息51项,占比11.70%;跟踪信息29项,占比6.65%;预警通报为28项,占比6.42%。

二、意大利、荷兰和英国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国家

共有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了产品通报。其中,意大利对中国发布通报最多,共123项,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6.74%;其次为荷兰,共55项,占比11.96%;英国列第三位,42项,占比9.13%;德国列第四位,41项,占比8.91%。上述四国合计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56.74%。此外,对中国产品通报较多的欧盟国家还包括:法国、波兰、芬兰和西班牙。

另外,共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荷兰(53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12.16%),德国(35项,占比8.03%)以及英国(34项,占比7.80%)。

再有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意大利(97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2.25%),芬兰(12项,占比2.75%)以及英国、波兰、捷克(均为7项,各占比1.60%)。

还有7个成员国对中国饲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德国、塞浦路斯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均对中国饲料发布2次通报,分别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0.46%。

三、食品接触材料、坚果籽实以及水果和蔬菜是引发通报的重点产品

在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436项通报中,与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次数最多,共152项,占比34.86%;其次为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共69项,占比15.83%;水果和蔬菜位列第三,共58项,占比13.30%。其他被通报较多的产品类别还包括:可可、可可制品、咖啡和茶(29项,6.65%);谷物及烘焙食品(27项,6.19%);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和强化食品(25项,5.73%)和其他混合食品(20项,4.59%)等(具体情况见图1)。

四、物质迁移、重金属以及真菌毒素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原因

RASFF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通报的原因(注:1项通报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中,因重金属含量超标产品数量最多,105项,占比24.08%;其次因真菌毒素(又称霉枝毒素)而被通报的,57项,占比13.07%;位居第三的是农药残留56项,12.84%;位居第四的是物质迁移,共53项,占比12.16%。其他常见的通报原因为合成物污染、转基因/新资源食品及掺假/欺诈等(具体情况见图2)。

其中,中国食品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真菌毒素(57项,占中国食品被通报总数的20.80%)、农药残留(56项,20.44%)、合成物(38项,13.87%)以及转基因/新型食品(27项,9.85%)、掺假/欺诈(24项,8.76%)、重金属(11项,4.01%)、感官异常(11项,4.01%)、兽药残留(9项,3.28%)等。

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重金属(94项,占中国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总数的61.84%)、物质迁移(53项,34.87%)以及掺假/欺诈(6项,3.95%)等。

中国饲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物(4项,占中国饲料被通报总数的40.00%)、微生物污染(3项,30.00%)以及掺假/欺诈(2项,20.00%)等。

五、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市场官方控制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来源

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来源为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官方市场控制,分别为319项和72项,占比66.00%和23.95%(具体情况见表1)。

六、禁止入境、重新发货和官方调查是通报后的主要处理措施

在欧盟对中国被通报产品采取的措施中,禁止入境被采取的次数最多,达83项,占比19.04%;其次为重新发货,68项,占比15.60%;官方调查位居第三,62项,占比14.22%。其他常被采用的措施包括:销毁、海关封存、销售下架、通知当局、退回至发货人、物理/化学处理及用作饲料等。endprint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网站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实时通报所发现的安全问题。2013年,RASFF系统共发布食品和饲料类产品通报3135项,比2012年通报的3425项下降了38.24%。其中,对中国通报436项,占比13.91%,比2012年通报的5472项(占比15.98%)下降了2.07%。KASFF通报的中国产品包括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和饲料三大类,通报次数分别为274项(占比62.84%),152项(占比34.86%)以及10项(2.29%)。综合2013的数据,欧盟RASFF通报中国食品类产品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禁止入境通报是通报主要的类型

RASFF通报信息按风险的紧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级分为预警、信息和新闻,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禁止入境、跟踪信息和信息,预警是产品在出现严重风险后的通报,要求成员国针立即采取应对措施。2013年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中,禁止入境通报共328项,占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75.23%;关注信息51项,占比11.70%;跟踪信息29项,占比6.65%;预警通报为28项,占比6.42%。

二、意大利、荷兰和英国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国家

共有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了产品通报。其中,意大利对中国发布通报最多,共123项,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6.74%;其次为荷兰,共55项,占比11.96%;英国列第三位,42项,占比9.13%;德国列第四位,41项,占比8.91%。上述四国合计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56.74%。此外,对中国产品通报较多的欧盟国家还包括:法国、波兰、芬兰和西班牙。

另外,共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荷兰(53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12.16%),德国(35项,占比8.03%)以及英国(34项,占比7.80%)。

再有19个国家对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意大利(97项通报,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2.25%),芬兰(12项,占比2.75%)以及英国、波兰、捷克(均为7项,各占比1.60%)。

还有7个成员国对中国饲料发布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德国、塞浦路斯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均对中国饲料发布2次通报,分别占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0.46%。

三、食品接触材料、坚果籽实以及水果和蔬菜是引发通报的重点产品

在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436项通报中,与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次数最多,共152项,占比34.86%;其次为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共69项,占比15.83%;水果和蔬菜位列第三,共58项,占比13.30%。其他被通报较多的产品类别还包括:可可、可可制品、咖啡和茶(29项,6.65%);谷物及烘焙食品(27项,6.19%);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和强化食品(25项,5.73%)和其他混合食品(20项,4.59%)等(具体情况见图1)。

四、物质迁移、重金属以及真菌毒素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原因

RASFF对中国输欧产品发布通报的原因(注:1项通报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中,因重金属含量超标产品数量最多,105项,占比24.08%;其次因真菌毒素(又称霉枝毒素)而被通报的,57项,占比13.07%;位居第三的是农药残留56项,12.84%;位居第四的是物质迁移,共53项,占比12.16%。其他常见的通报原因为合成物污染、转基因/新资源食品及掺假/欺诈等(具体情况见图2)。

其中,中国食品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真菌毒素(57项,占中国食品被通报总数的20.80%)、农药残留(56项,20.44%)、合成物(38项,13.87%)以及转基因/新型食品(27项,9.85%)、掺假/欺诈(24项,8.76%)、重金属(11项,4.01%)、感官异常(11项,4.01%)、兽药残留(9项,3.28%)等。

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重金属(94项,占中国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总数的61.84%)、物质迁移(53项,34.87%)以及掺假/欺诈(6项,3.95%)等。

中国饲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物(4项,占中国饲料被通报总数的40.00%)、微生物污染(3项,30.00%)以及掺假/欺诈(2项,20.00%)等。

五、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市场官方控制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来源

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来源为边境控制-产品扣留和官方市场控制,分别为319项和72项,占比66.00%和23.95%(具体情况见表1)。

六、禁止入境、重新发货和官方调查是通报后的主要处理措施

篇9: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一、2012年度中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信誉模范企业

江西昌源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南昌晨建新型墙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恒立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跃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景德镇市新世纪墙材集团有限公司、鄱阳县双旭宏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二、2012年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江西省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赣州市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景德镇市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三、2012年度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

黄春华、张鑫华、詹翔、魏建平、熊斌、邹俊、罗建新、涂序印、沈浩、盛长华、童惠华

四、2012年度优秀厂长、经理

篇10:金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情况通报

一、质检总局对童鞋等27种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有关情况

2015年第二季度,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童鞋等27种1794家企业生产的1814批次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涉及日用及纺织品、电子电器、农业生产资料、机械及安防产品、电工及材料产品5类产品。

经检验,1598家企业生产的1618批次产品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9.2%;检出19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0.8%。其中,机动车儿童乘用约束系统、杀虫灯和稀土氧化物等3种产品全部合格;学生用品、农用薄膜、加工中心(含数控铣床)和钢丝绳等4种产品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低于5%;摩托车乘员头盔、移动电话用锂离子电池、电源适配器、植物保护机械、脱粒机、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积式空气压缩机、锁具和镁碳砖等9种产品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介于5%至10%之间;童鞋、轮滑鞋、电冰箱、储水式电热水器、木工机床、车床、非金属密封板、动力用煤、砂轮、阀门和海水及苦咸水利用膜等11种产品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高于10%。

在本次抽查中,有3家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查。拒检企业涉及内蒙古1家、山东2家,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海丰塑料有限公司在农用薄膜抽查中拒检;山东省烟台市圣力钢绳有限公司和烟台市创大钢绳有限公司在钢丝绳抽查中拒检。

针对本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质检总局已责成各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做好拒检企业和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后续处理工作,依法责令企业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监督销毁或者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将本次抽查不合格产品情况通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后续跟踪监督检查力度。具体产品的抽查结果及企业名单,将在质检总局网站上发布,大家可以登录查询。

二、2015年上半年

出入境检验检疫情况

进境农产品有害生物截获情况。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境农产品检疫过程中累计截获有害生物4230种424,710次,同比增长11.35%和42.51%;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266种37985次,同比增长8.13%和42.99%;非检疫性有害生物3964种386,725次,同比增长11.57%和42.47%。其中,属全国首次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共13种,包括柑橘冬生疫霉褐腐病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非洲柑桔黄龙病菌、窄吉丁属anxius种、碎细异胫长小蠹、双刺长小蠹、欧洲苹虎象、缘脊楔天牛、小楔双棘长蠹、萨西双棘长蠹、纹盾材小蠹、短条果实蝇、白苍耳等。

针对发现的疫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依法作退运、销毁、除 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中禁止进境物截获情况。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从旅客携带物、邮寄物中截获禁止进境物237290批次,同比增长8.87%,截获物包括活蛇、活蜘蛛等新型宠物、濒危物种干海马等,从中检出地中海实蝇、硬雀麦等有害生物23075批次,同比下降3.69%。

进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情况。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1255批、化妆品132批。不合格食品涉及19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饮料类、糕点饼干类和粮谷及制品类,来自57个国家或地区,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和品质不合格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化妆品涉及6类,主要为肤用化妆品、口腔类化妆品和美容化妆品等,来自9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和品质不合格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对以上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化妆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

进口工业品检验监管情况。2015年上半年,根据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的信息平台统计,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累计截获进口质量安全不合格商品39868批,主要涉及铁矿、食品接触产品、机械成套设备等,目前,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依法对1356批不合格商品采取退运或销毁措施,其余不合格商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14.92万批废物原料实施检验检疫,计2338.59万吨,113.27亿美元,检出不合格77批,计5567.15吨,459.25万美元。这些不合格废物原料,已全部实施退运。检验监管进口危险化学品58050批,计19556万吨、1015亿美元,检出不合格3181批,计533万吨,25.8亿美元。这些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已全部根据具体情况督查企业采取救助包装等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处理进口汽车缺陷1152例,涉及车辆360170辆。其中召回56例、涉及车辆358089辆,口岸整改放行1024例、涉及车辆1981辆,口岸退运72例,涉及车辆100台。全国共检验进口棉花3669批,88.1万吨,货值共计16.73亿美元。经检验,对外出具品质索赔证书2490份,品质索赔金额为1063.99万美元,对外出具重量索赔证书3086份,重量索赔金额为1301.72万美元,两项共计对外索赔2365.71万美元。

三、2015年上半年

特种设备安全有关情况

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通过特种设备事故管理系统上报事故74起、死亡73人、受伤82人,未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与2014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0起、下降11.90%,死亡人数减少6人、下降7.59%,受伤人数增加20人、上升32.26%。2015年上半年特种设备总体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5起,压力容器事故10起,气瓶事故2起,电梯事故23起,起重机械事故10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18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6起。

四、2015年上半年缺陷

产品召回情况

2015年上半年,共开展124次汽车召回活动,涉及缺陷汽车293.14万辆,召回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5%(2014年同期召回缺陷汽车114.83万辆),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活动55次,涉及缺陷汽车187.62万辆,占2015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总数量的64%。

2015年上半年,共实施儿童玩具召回76次,涉及8.54万件儿童玩具,其中质检总局责令召回13次,涉及产品1.12万件。

五、全国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情况

上一篇:过年做饺子的作文下一篇:“利用乡土材料进行体育游戏”子课题活动情况小结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