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2024-04-14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共9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单位:普宁市高埔镇新圩小学

姓名:郑麟古 电话:2713818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历来是各个学校比较重视的课题。大部分学生一到做应用题就觉得头疼,常常束手无策。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般都具有抽象性与隐蔽性的特点,给学生解题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应用题时,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认真读题、审题,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而且审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审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审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些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二、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2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1)两地路程÷相遇时间=两列火车速度和;(2)两列火车速度和-一列火车速度=另一列火车速度。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三、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进行解题思路训练是学生学好应用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审题,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使已知量和未知量这对矛盾得到统一,这种构想就叫思路。应用题教学中要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如:福田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三个组去工厂做胶袋,第一组

篇2: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对应用题教学提出一些方法与见解,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简单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归类训练

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其综合性、逻辑性、应用性之强,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种“望题色变”的恐惧心理。因此,导致考试中频频失分。应用题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收不到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的掌握好应用题呢?现在我简谈几点自己浅陋的看法。

一、重视对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应用题的知识结构是多方位的。总体上按简繁来分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应用题,一种是复合应用题。而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组成部分,也是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基础。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构成的,只是它们隐蔽了题中的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简单应用题。因此,必须抓好简单应用题这个教学基础。抓好简单应用题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从最简单的应用题入手。简单应用题按实际数量关系情况来划分大体有11种,主要集合为“加、减、乘、除”四类。加强对这四类基本应用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小学应用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基本的解题思维形式,为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

2、补充条件或问题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懂得什么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来解答。如:“树上有30只黑鸟,飞来的灰鸟有多少只?” 这 种训练模式形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认识,加强对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搭配的合理性。

3、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式的训练。如:在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时,我选用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堆黄土,上午运走了2/5吨,下午比上午多运走了1/5吨,下午运走了多少吨?”然后改述为:“上午比下午少运了1/5吨。”这样比多、比少就清楚地表示出两个量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中名词、术语、概念的理解,提高理解应用题的能力。

4、线段图的训练。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具体,它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好帮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确定计算方法。在简单应用题中应加强这部分的训练,为今后学习用线段图分析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

5、自编应用题的训练。可分为看图编题目、看式子编题、交换条件问题编题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熟练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复合应用题的归类训练

小学复合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中增添条件或转变问题演变而来的,因此,应当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对复合应用题进行归类训练。

1、做好由简单应用题向复合应用题的过渡训练。也就是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为了能使整个过渡的教学过程容易些,在教学一步计算应用题的适当机会,可以出现多一个问题的应用训练。例如:“百货商场原有电视 机有270台,又运来150台,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卖出180台后,还剩多少台?”这种连续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去掉一个问题就变成两步计算应用题。这样可以为两步应用题做孕伏,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应用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从而为以后学习三步、四步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答训练。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训练方法可以根据简单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训练,只是所设计的题目要有所加深,同时加强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联合训练,促使学生灵活地选用解答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对典型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小学的典型应用题必须在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但典型应用题又是某些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典型应用题训练,又可以扩大和加深学生对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理解和应用。小学典型应用题主要有:求平均数应用题、归一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分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分类和归纳每种典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解答方法。

三、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1、“一题多变”训练法。一题多变就是根据相同的条件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如:“树上有30只黑鸟,40只白鸟。”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1)求和或求差,(2)求倍数关系,(3)求比等。这样不仅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之间 的联系和变化。

2、“一题多解”训练法,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反映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打破学生思维惯性的方法。如:“农具厂原来制造1台农具用钢0.36吨,技术革新后,制造一台农具可节约用钢0.04吨,原来制造240台农具的钢材现在可多做多少台?”大部分同学列式为240×0.36÷(0.36-0.04)-240,而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则列式为:240×0.04÷(0.36-0.04),对比两种方法第二种更灵活,简单,快捷,而学习应用题更需要这种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肯定他们的独特解法,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灵活思考问题,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

3、“同题扩件”训练法,就是已知同一问题,扩散已知条件,例如:“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8分米,是高的2倍,求它的面积。”这样让学生知道一道题中,解决问题的直接条件不足时,应从已知条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间接条件,从而解答问题。

通过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更准确更快捷地分析应用题,大大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培养了他们思考、分析和计算能力。

篇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1) 读。读, 指读题目, 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 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 其实, 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 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 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 没有读懂。“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 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 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 不论抄多少遍, 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读, 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 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 语感非常差, 使得数学意识低下, 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 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 形式不拘一格。此外, 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 语速以稍慢为佳, 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 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 既不加字也不减字, 对于较深的题目, 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 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 思。思, 指学生读题后, 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 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 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 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的如何, 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 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 都很清楚地知道, 一些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 在掌握数学知识时, 往往感到困难重重,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 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 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 引发思维的火花, 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 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说。说, 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 属于口头动脑, 是对题目的再理解, 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 尤其是抽象思维, 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 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 勤于思考, 智商高等, 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 尤其是学困生, 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 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 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 还要重视说的依据, 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 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 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 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学会思的方法, 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建立自信。

(4) 找。找, 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 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 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等量关系) , 属于分析的过程。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 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 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 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 和谁进行比较, 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 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 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 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 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 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 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 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 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 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2) 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3) 明确单位“1”, 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 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 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 再画其他的量。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 是一件上衣的2/5。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 “是一件上衣的2/5”是一个缺省条件, 是题目的突破口, 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做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 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5”这一数量关系, 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找出数量关系。

以上四个环节, 并非是孤立的, 每一环节都可能会有其他环节的相随或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经常以思为中心, 让说贯穿始终, 充分调动学生感官, 使学生的脑、眼、口、手齐头并进, 勇于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探究。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思维, 拓宽解题思路。

篇4: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只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题教学题材

改编后的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生活化”这一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地域差异做适当地调整,把应用题教学题材变成身边的、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题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第二,不直接应用教材中的例题,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寻找题材,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贯穿始终,并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设置成情境进行教学。例如:面积教学,可以创设要重新装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来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第三,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认知的形象性、具体性、趣味性,只有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比一比”教学中,课前带领学生实际进行一次投篮比赛,把问题设计成“想不想知道你们哪个小组获胜了”,自然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重点知识,提炼出平均数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办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但在提炼过程中,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应用题教学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知识那样声情并茂。单一的文字叙述,结构比较简单,但加剧了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纯文字化”的模式,可以使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课件的直观演示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要紧密结合

新教材中,应用题不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低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第二,教学习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应用题不强化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如果死扣解题类型,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应用题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不能只追求一节课的改变,要力求教学模式的整体改观,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应用题教学的始终,这样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才会逐步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学区梧桐庄学校)

篇5: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处于农村集镇,近年来,本学区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县城就读,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尤其是数学应用题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教学。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只有简单地套用“类型”解题,缺乏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对解题策略的掌握,老师忽视了对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解答应用题错误率之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之浅,解决实际问题策略之弱的现状。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因此,改变老师对应用题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解答应用题方法的指导及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周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但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的课题研究是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练习方法。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探索有效的应用题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2、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测验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测验

4、经验总结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4、拟定实验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做好记录、搜索、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反思。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导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去,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经常与其他数学老师交流学习。这为我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八、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解决问题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①、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②、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九、研究后的问题与思考及建议

尽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表现在: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更新,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今后设想:多参加集体备课、评课等集体教研等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用科研水平的大提高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6: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篇7: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那么何为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1、预习课本第13至14页的内容;2、观察并收集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并把其中的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带到课堂上来,以便上课的时候用。这样布置后,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在观察、收集、比较中了解物体的特点,另一方面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学知识,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学得积极主动,纷纷汇报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并且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找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总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如下图):

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例如: “包装的学问”中(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如下左图),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本内容不但是综合运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包装中最常见的一种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作为教师,我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条件让学生到超市参观了各种商品的包装,特别是最常用的餐巾纸(餐巾纸的包装最接近教材内容),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四小包的餐巾纸,带到课堂上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活教具,接着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活教具自己进行包装,本环节学生可以直接模仿教材提供的包装方法进行包装(如上右图所示),并计算出每一种包装所用的包装纸的面积。

方案①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 1300(平方厘米)

方案②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 1700(平方厘米)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随着包装活动的进展,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反思中悟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要节约包装纸,就要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要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在包装的过程中就必须得把要包装的物体的最大的面重叠起来。看到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脸上洋溢出的成功的喜悦,我顺势让学生二度合作,把四盒磁带包成一包(如下图)。要求:并分别计算出每一种包装所用的包装纸分别是多少,并画出相对应的草图。在包装、计算、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验证了:要使包装节约包装纸,就要把物体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即: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的结论。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米) 宽

(米) 高

(米) 面积

(平方米) 合计

(平方米)

板 1

2

门 1

2

户 1

2

3

4

5

6

需要粉刷的面积(平方米)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如此从课堂到实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数学实践活动,是学与做的结合,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的价值,逐渐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从课堂到实践,需要学生动手测量、查找大量有关数据资料,找出实际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一些数学知识来进行方案设计。要解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搜集信息、处理数据、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甜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

●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在了解平均数产生应用的基础上,我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向学生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产生的必要性、必然性及实用意义,使学生懂得了在平时的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为什么不能直接计算平均分,而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就应通过熟悉的数学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逐步具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篇8: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教学

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无论从教材或从教学来说, 对应用题教学是重视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偏重内容的教学, 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 又使学生负担较轻, 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通过解答应用题, 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对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认真审题, 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

1.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审好了题目, 理解题意, 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 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 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 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 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 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2.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 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 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在分析数量关系时, 由于思维过程不同, 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 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 即“由果索因”。为了防止学生一遇到叙述稍有变化的题目时就发生错误, 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 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 (或含义) , 把对运算的意义 (或含义) 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 (或含义) 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 (或含义) 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运用投影手段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可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 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 利用投影演示, 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已知相遇时间, 求速度和, 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投影进行直观演示, 通过演示, 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 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掌握列式根据。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教材就和日常生活许多事例相关联, 如股票涨跌百分点, 商店售价打折等等。采用呈现问题的教学方式, 既注重了教学的应用价值, 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习惯,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检验的良好习惯

解答简单应用题同进行四则计算一样, 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另一方面可以为培养检验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打下初步基础。检验应用题要比检验四则计算复杂一些, 首先要重新读题, 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然后再看列式、计算、答案是否正确。较高年级还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并解答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解答结果的负责态度和自信心。

五、自主探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与探究活动中,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明确化, 有助于他们分析数量关系, 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师应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使用适合解答应用题的训练方法, 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低年级以实物图为主进行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与理解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 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一套数学学具,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动脑动手, 进行实际操作, 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通过学生摆△和○及红花和黄花, 弄清红花的朵数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和比黄花多的朵数合起来的。通过实物图教学让学生合作交流, 给此类应用题教学提供了形象思维的依据, 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答方法, 同时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展秀婷.方程教学改革实验的问题与体会[J].广西教育.2006.

篇9: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浅谈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29-01

一、教会学生正确判断单位“1”

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向学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把:是、比、相当于、占后面一个量看作单位量“1”。比如甲是乙的3/5,把乙看作单位“1”;牛比羊多4/5,把羊看作单位“1”;男生相当于女生5/6,把女生看作单位“1”。杨树占柳树的7/8,把柳树看作单位“1”。如果分率出现在两个量的中间这一情况,我把它们定义为倒装句,出现倒装句我通常要求学生把它们改变过来,把分率放在这两种量的最后,再用上面的方法找出单位“1”。例如苹果树的1/3是梨树,我们要说成:梨树相当于苹果树的1/3.。学生学会判断单位“1”。后面的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教学就会变得相当简单。

二、学会判断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分数应用题教学一定要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某班男生24人,女生是男生的3/4,女生有多少人?就是求24的3/4是多少,列式为:24×3/4。

单位“1”未知用除法,就用量除以它对应的分率。以为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数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所以就用这个量除以它对应的分率。例如:某班有男生24人,男生是女生的3/4,女生有多少人?就是已知女生的3/4是男生人数即24人,求女生有多少人?也就是女生×3/4=24,所以列式为:24÷3/4。

三、对比练习不可少

学生只要学会判断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也就会判断用乘法还是除法来计算,但是,如果一道题中出现两个单位“1”的量时,要学生一定要细心。如:六年级有40名学生,其中女生占3/5,女生又是全校学生的1/8,全校有学生多少人?第一次是把六年级学生看作单位“1”(已知)用40×3/5,第二次把全校学生看作单位“1”(未知),用量除以对应的分率来计算,即40×3/5÷1/8即可。

上一篇:殷切的近义词下一篇:我读懂了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