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课校本课程计划

2024-05-23

烹饪课校本课程计划(精选6篇)

篇1:烹饪课校本课程计划

小学厨艺课校本课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民以食为天”,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变高;学生由于见多识广,因而对学校的课程安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占了较大比例,他们作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基本不做家务;有些学生由于传统原因,母亲在家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在家也很少参与家务。由于没有生活实践与体验,出现诸如煮熟的鸡蛋不知剥皮吃;管麦子叫韭菜;不会洗衣做饭;不会待人接物等等问题。而对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居多,他们还欠缺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乏关爱,如果能够学会烹饪,对于他们而言,起码解决了填饱肚子问题,利于养成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基于这些问题,我校提出了将烹饪校本课程纳入了学生的一个培养目标,特别把“会生活”作为一个特色目标来培养,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对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正是这个目标,学校为学生设立了烹饪课作为校本特色课程,以期更全面落实“四会五能”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留守及单亲学生会生活、会欣赏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2.通过教学,掌握科学烹饪、平衡膳食及营养的合理搭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通过教学,掌握科学烹饪的基本技能,学会制作家乡特色菜、制作家常菜等。

4.通过教学,让学生们不但能制作出可口的饭菜,而且能做到色、香、味、意、形、养。

三、课时、教学形式和地点:

面向三至六年级部分学生开课;每周1节课;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平均10名同学,饮食文化欣赏课与烹饪操作课轮流进行,地点在生活体验乐园和教室。

四、教学内容: 饮食文化欣赏课学习烹饪的基本技能,烹饪操作课学习制作家乡特色菜、制作家常菜。

五、学生评价方式:

每节课考勤,对学生作品品评打分,期末给于学生等级评定。

六、课程拓展和成果展示:

1、邀请部分家长和老师走进课堂;

2、学期末组织一次烹饪课图片展示;

3、与语文组老师携手举办一次烹饪课体验征文活动。七.建议和期望:

1、建议学校将烹饪课教学活动花絮进行宣传,扩大课程影响力,为打造特色课程品牌奠定基础;

2、建议在更多合适的年级开展此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

3、建议邀请家长和老师参与课堂,既可以增进家校联系,又可以联络师生感情,还可以增加课程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4、期待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5、期待各相关工作环节协调顺畅。

八、要点说明:

烹饪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为主,因而老师应以鼓励和赞许的态度为主,应更多的给与学生肯定和赞美,培养兴趣和自我成功感。所以设定评定等级最低是B,目的是使部分能力低下的孩子也能获得其在其它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取得的成绩,使其能拥有在其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成就感,有利于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挫败感,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篇2:烹饪课校本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周三下午

2.活动地点:食堂大厅(视具体活动项目灵活安排)

3.活动形式:课堂授课式、竞赛式、视频观摩等

三、活动措施

活动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创设有趣的情境。

四、活动目标

1、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把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3月9 日 预备周 制作蔬菜沙拉

3月16日

制作小西红柿 3 3月23日 煮鸡蛋 4

3月30日

煎鸡蛋 5 4月6日 水煮混沌 6

4月13日

制作寿司 7

4月20日

包饺子 8

4月27日

水果拼盘 9

5月4日

三明治 10 5月11日 酸辣土豆丝 11

5月18日 扁肉 12

5月25日

甜品 13

6月1日

篇3: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课型设计初探

关键词:名著,校本课程,课型,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如果只靠老师单方面的要求、布置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名著阅读校本课程,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这块阵地, 在实施名著阅读校本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泛读课

学校统一制定了读书笔记, 每学期为学生配发一本, 学生用完一本之后经语文教师检查可再领。名著阅读方法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 莫过于泛读, 辅之以笔记, 做到“读”“写”结合。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我们规定以下三种方式, 首先是摘录式, 这是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等等, 利于积累。其次是提要式。要求学生看完一本书或一章节, 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人物等, 进行分析、归纳, 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 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最后是心得式。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对某一章节文章或某一段文字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这三种读书笔记的方法都是泛读, 可以综合使用, 教师不做过多限制。这种课型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读完每一部名著。

二、精读课

当教师指定并要求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时宜采用精读。通常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浏览。就是对指定章节做鸟瞰式感知, 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 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得到总体的印象, 概括了解此章节主题、大意或观点。第二步是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 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 使阅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第三步是深度阅读。这是关键的步骤, 必须认真地阅读文章, 圈点、批划、评注, 弄清词句含义, 逐段理解内容, 理清线索, 把握主题,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作摘要、写笔记等。第四步是复述。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 但不是一字不差的背诵, 只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对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回忆, 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以提高阅读效果。第五步是讨论交流。即对阅读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他人交流, 最终形成共性的结论。

如《童年》精读课“把自己读进去, 把自己读出来”。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构想:以《童年》的阅读为例,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阅读, 领悟读小说名著的“三个层次”:读出初步的印象、读透人性的复杂、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步骤:一读出印象, 自然流露读情节 (学生选读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并用一句话评点选择的理由, 交流阅读初步印象) ;二读透人物 (总结人物建档案, 品评人物析社会) , (1) 总结人物建档案, 从姓名、别称、年龄、住址、工作、婚姻状况、学历、人生经历、政治面貌、人生壮举、性格品性、人生结局、人生信条、墓志铭等方面总结 (学生分组交流, 化厚为薄填档案, 集体研讨外祖母的形象) ; (2) 品评人物析社会 (在对外祖父形成粗略印象的基础上, 寻找与此印象不一样的地方仔细推敲揣摩, 多角度阅读, 深刻研讨外祖父的复杂性, 以剖析当时社会特点进一步读透人物) ;三读出自我 (合作评点读感受) “我和高尔基比童年”,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合作朗读感受, 相互评点;四总结, 总结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形象。

三、交流课

通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感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 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部分通过有表情的朗读、配乐朗诵、演讲、探究以及辩论等方式展现出来。

如《三国演义》交流课关于曹操形象探究。整体设计包括: (1) 构想:根据阅读计划, 《三国演义》应该读到前第三十回, 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 让学生关注有关曹操的主要情节, 交流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2) 方法:交流讨论。 (3) 教学步骤:用自己的阅读来判断:通过前三十回的阅读, 让学生初步判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用一个恰当的短语加以概括。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小组交流, 让学生选择最能凸显曹操英雄或奸雄特点的故事情节。要求:概括情节, 不展开叙述。用自己的选择来分析:这些情节是如何凸显曹操既是英雄又是奸雄的呢?让学生抓住细节展开分析, 要求:言必有据, 据必有理。 (4)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 总结出以下几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人物的特点是由人物自身的思想行为决定的;分析人物也不能脱离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立体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四、活动课

教师发挥创造性, 针对名著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 设计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 既可以将阅读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训练智能;也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展现成果;撰写颁奖词——情辞恳切表达对名著的赞美;手抄报展览——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表达自我;名著故事会——喜闻乐见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经典影视配音——源于灵感, 完全独创的阅读成果的呈现;诵读大比拼——加深了对作品的意蕴领会,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舞台上, 我们唯有折服于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 有了这些静动结合的活动, 教师就再也不用担忧学生不喜欢阅读。

尽管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道路坎坷不平, 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课型设计已初步形成了体系。我们相信只有“厚积”式的阅读, 才能让学生的能力“薄发”, 我们更相信学生只有“心通中外千年史, 胸藏古今万卷书”, 才会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龙大为)

篇4:烹饪课校本课程计划

一、 课程实施的特点

1. 课程实施步骤

《增城文化100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照章节体例,分为自然山水、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故事、古迹名胜、民间风俗、风物故事、现代风貌等七大部分,所涉内容分为既连贯又相对独立的100课,相对系统地呈现增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体风貌。我校根据《增城文化100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这套书分为四个层次,每册为一个层次,分年级实施课程:一、二年级学习第一册,三年级学习第二册,四年级学习第三册,五年级学习第四册。

2. 课程实施方式

我校利用每周五第六节德育大课时间上《增城文化100课》,由班主任、家长助教团成员授课。主要由班主任授课,有些家长助教团成员对一些课的内容比较熟悉,班主任便邀请其来为同学们上课。《增城文化100课》是综合性课程,教学时我们采用实践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教学,突出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着力体现这些特点。

课程实施的空间是开放的,它不只局限于教室,本地的乡村、社区、名胜古迹、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都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课程实施形式具有开放性,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研讨、为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注重个性化学习。这既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也是校本课程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反思、探究与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内:从教材出发,因材施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选择学习形式。一年级的小朋友年纪小,识字量较少,老师就采用听读、跟读、小组读、图片展示、课外家长陪同参观等方式教学,让孩子易于理解。三至五年级的同学已完全能自读教材了,老师便通过课外阅读、堂上老师释疑解惑、小组交流,课外组织小组或家庭进行参观增城的名胜古迹、访问、调查等形式学习。每学年还开展由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加的“《增城文化100课》知识问答擂台赛”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拍摄、画画、写游记、谈感受、采访记录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校内外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二、评价方法

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重视过程性评价。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评价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所获得的体验。因此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师生既是评价者,又都是观察者、反思者。评价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才能有效。它也使学生认识自我、交流思想、促进反思。对教师而言,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节、改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学习的一个结果测评、成果反馈。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课程而言,评价结果也起到了优化调控、促进提升的作用。综合两者,评价方能实现价值判断、过程反思、促进发展三方面目标。结合《增城文化100课》课程特色,我们在评价中强调:由于课程的地域性质,因此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往往需要实地走访、调查、拍照、实践等活动,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家长陪同、引导、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课程的第二个老师。因此,在过程性的评价中,需要家长详细的反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性的描述,说明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增城文化100课》实施评价促进了课程实施成效,学生开阔了文化视野,对增城的地域环境、历史源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普遍增强,并从对增城文化的学习,主动拓展到对其他区域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创造的空间,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生活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智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磨炼,生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本课程的生活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师生“以人文本”思想观念的变革,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给学校带来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篇5: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2015春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大比武

4月10日,我参加了在莱州第三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校本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聆听了来自16所小学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课,从老师们的说课来看,老师们执教的这节课都凝聚着执教老师的心血,更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从课程建设到课程实施以及具体到每节课的设计安排,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教研的力量。下面,结合本次听课情况,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主要优点

(一)校本课程开发异彩纷呈。

本次说课共有来自十六所学校的十六节课,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都符合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都注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开发适合自己的学校课程,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操作类课程,有传统文化教育类的课程,也有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的课程,有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操的舞蹈课程,还有与经典文化结合的课程等。

“皮筋操与经典文化相融”特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在打造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同时,也传承着中华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桥梁作用。这一课程使更多的孩子、家长、老师、等享受到“跳皮筋”的快乐,让“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也得以知识的积淀。

“软陶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本课程注重了技能提高、艺术欣赏熏陶、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走进晏婴故里》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爱我莱州,爱我家乡,培养乡土情感,让学生从面塑、渠大糖、村年画、商代遗址、千年古村庄等方面了解自己的家乡。

《创意贝壳》校本课程校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这种动手创作型的校本课程活动,深受学生喜欢。

此外,有些学校的书法类的课程的开发能让学生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从本次展现的十六节课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都能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少学校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开发课程的老师都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分析,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校本课程。

就拿《软陶》这一校本课程来说吧,老师能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陶艺有所了解,但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对陶艺表现出极大兴趣。老师考虑到传统的陶器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条件苛刻,所以根据学生特点,他们摒弃了传统陶泥,选择了软陶这种唯一兼具原始性、现代性和公众性的艺术方式。他们开发本课程所选择的对象是四五年级的孩子,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动手操作方面,孩子也具备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资料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所以,开发本课程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英语情景剧》这一个校本课程也是大家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该校能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选择这样的课程,因为双语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道德故事改编成为英语情景剧,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水平,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属于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校本课程——英语情景剧就应时而生了。同时,情景剧的表演,也是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一门课程。孩子们能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英语,同时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

(三)教师个人素养高,彰显课堂丰富个性

本次说课的校本课程的教师,无论是从课程选择还是课堂环节设计,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操作展示,都能看出老师的基本素质是很高的,他们能够很好的解读说课要求和标准,明确把握校本课的基本要求,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心里期待,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说课时,落落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气,让聆听老师入情入境。执教老师还心灵手巧,他们要教会学生操作,自己首先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贝壳创意》的老师课堂上先把自己制作的立体贝壳相框展示给孩子们,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说课时,她也能现场展示自己的制作才艺,老师制作的贝壳相框很是精彩,她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师。

《美丽的“木”字》一课的王老师,在说课时,现场展示了粉笔字,可见王老师的基本功的扎实。王老师慷慨激情的说课,也让听课老师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位儒雅大方的老师。

《皮筋操》的孔老师在教授皮筋操的时候,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体练习,交给孩子们如何去跳,如何与弟子规有机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活力四射的老师。

《舞蹈——淅沥小雨》中的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老师扎实的舞蹈才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老师。

此外,书法老师精湛的书法功底,英语教师流畅的英语表达,都让我们看到了校本课程老师们独具特色的美,我想,这与老师们课后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二、主要问题

1、说课格式要求领会不透。

部分教师字说课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格式,在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目标和主题定位方面把握不准确。表达的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体现不出课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

有的教师说课时只是在单纯的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反思,而没有立足在课程上。

有的教师说课理解成了演课,没有运用叙述的语气介绍自己是如何上课的,学生是如何参与表现的,而是把听课教师当成学生,演示自己的上课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

大部分教师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混淆,而且在表达上,没有立足学生的角度,表述上采用了“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等类似的语气。

3、学校课程参与面窄,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些学校的学校课程有点类似于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活动,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上,参与的学生,也很少,照片和视频中展示的仅有几个学生。如此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校本课程的课堂。

此外,有些学校的课程的开发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还有的学校,在授课方式上仍比较传统,活动类课程仍然停留在兴趣小组层面,随意性强;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要,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过多;还有的学校统一课程、统一教材(年级统一、全校统一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有的学校追求时尚,忽视学校实际,课题太大。这样的校本课程也不是理想中的校本课程。

三、几点建议

1、校本课程必须要体现校本化。校本课程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考虑一定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本课程开发要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要求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学校传统和优势,从中发现可利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2。教师要敢于创新研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固定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内容,所以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或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努力去研究有特色的课程。校校本课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校长要充分发挥校内外能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能工巧匠、专业人员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6:创课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 副本

教学设计(选篇)

申 报 人 邵 龙 课程名称 《创意梦工厂》 学校名称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填表日期 2017年8月30日

《太阳能风车》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太阳能风车》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基本电路知识,完成太阳能风车的制作。【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结合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什么是太阳能装置。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了解太阳能装置的基本原理。

3.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生能够成功并有创意的制作出完整作品。【学习重点】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收集材料结合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什么是太阳能装置。【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小组能够成功制造出“太阳能风车”,能够讲述 制作原理。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4.学生制作成果展示分享评价。【材料准备】

太阳能电池板、竹签、吸管、热熔胶枪、热熔胶棒、导线、小电机、小扇叶、冰糕棍等。

【工具准备】尺子、斜口钳、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人们一直努力尝试研制出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装置。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个“太阳能风车”,一起体验创造的快乐。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太阳能风车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太阳能风车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太阳能风车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根据研究的制作方啊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讲述作品的创造思路和制作原理。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课下查阅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交流。【教学反思】

《跳跳机器人》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跳跳机器人》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完成跳跳机器人的制作,然后用自己的作品参加跳跳机器人比赛。【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成功完成跳跳机器人的制作。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会更加熟练的运用基本制作工具。

3.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学生自主创作作品,自主发挥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难点】学生自主创作作品,自主发挥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小组能够成功制造出“跳跳机器人”,能够讲述 制作原理。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4.学生能够使用制作的跳跳机器人进行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相应成绩进行评价。【材料准备】

12cm布线盒、PVC圈、减速电机盒、5号电池盒、5号电池一节、木垫片两个、曲别针一个、按钮开关、带孔珠子 【工具准备】尺子、斜口钳、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动手制作一个能像袋鼠一样跳来跳去的“跳跳机器人”,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吧。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跳跳机器人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跳跳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跳跳机器人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包,学生根据小组研究出的可行方案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跳跳机器人比赛,根据成绩选出成绩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课下查阅袋鼠相关知识,下节课分享交流。【教学反思】 《疯狂的竹签》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 邵龙 【课程题目】《疯狂的竹签》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用竹签制作出一个竹签陀螺并对它进行创意改造。【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用竹签成功制作出有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会更加熟练的运用基本制作工具。

3.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小组合作能力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学习重点】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小组合作,能够用竹签成功制作出有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学习难点】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用竹签制作出特色的竹签陀螺作品。

2.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导评价。

4.学生完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展示会并进行评价比一比哪一组的作品更有创意。【材料准备】

橡皮筋、竹签、彩色卡纸、胶棒

【工具准备】尺子、双面胶、铅笔、裁纸刀、剪刀、剥线钳、热熔胶枪。

【课程时间】40分钟 【适宜人数】20-30人 【适用年级】4-5年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梦见过杂技演员走钢丝吗?(见过)大家知道他们走钢丝的时候为什么要拿一根木棒吗?(为了平衡)大家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运用平衡原理用竹签制作一个有特色的竹签陀螺。

二、制作过程(20分钟)1.成品展示:

课前向学生展示已经做好的一个有特色的竹签陀螺让学生参考,并告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制作原理和方法:

(1)向学生讲述竹签陀螺的基本构造,制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并注意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竹签陀螺的制作原理。

小组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分析综合,设计可行的制作方案。

反复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动手制作。4.开始制作

教师发放本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包,学生根据小组研究出的可行方案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制作,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三、分享交流(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分享本组作品,比一比哪一组的作品更有创意,根据成绩选出成绩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四、教师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上一篇:初中秋天的枫叶作文下一篇:施工项目试验检测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