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2024-04-26

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通用3篇)

篇1: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 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1958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骨秘诀,历经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诸方面的认识有创新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其提出:虚邪瘀病因、病理说,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指出“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致病的外在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随着痹病病情的发展、变化,则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等。提出痹病辨病当紧绕体表上下部位、脏腑组织部位、经络循行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联系新病久病、结合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娄多峰尤其注重对顽痹的辨证施治及系列中成药的开发研究。将顽痹分为邪实(风胜、寒胜、湿胜、热胜),正虚(气血亏虚、阳虚、虚热),瘀血(痰浊)三候八证。

针对不同证候,将自己长期形成的有效方药进行反复筛选、剂型改革,逐步研制成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着痹畅片、热痹清片、骨痹舒片、痛痹泰片、寒痹康片、瘀痹平片等八种糖衣片剂,分别治疗不同证型的顽痹,经近万例临床观察,疗效可靠。其中痹苦乃停片和痹隆清安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型、热型,有效率分别为944%和954%,获1986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已被批准生产和载入药典。舒智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1991年中标,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现进入临床总结,发现其可使破坏的骨质得以修复;热痹清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虚热型研究也被列入省级课题,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娄多峰并积极开展对痹病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在全国最先创办类风湿性关节炎专门研究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展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部分项目在全国处领先水平。依据中医特色,结合现代研究手段,进行了大面积的“河南省痹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痹病病因、病理、发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所得数据和结论被国内外专家多次引用,已获1992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其1982年著国内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国内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8种),1989年参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1992年主审国内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统一教材《骨病学》副主编。共发表有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经验分别被《中国名医名方》、《当代名医证治汇粹》多部著作收载。

躬身实践,深入临床,博学深思,争时立新,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娄多峰事业有成的关键。数十年来,其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积累治疗顽痹效案2万余例,使诸多濒于畸残的顽痹患者得以康复;尤其近十年,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来诊者、来访者应接不暇。其医疗经验和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报导,并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写的《世界名人词典》。娄氏现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领导成员、河南省痹病专业委第二卷371员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术精华

一、虚邪瘀病因说研究痹病的病因,对痹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自《内经》以来,诸家对痹病病因的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围也广,但认识不尽统一,各有所偏。娄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近50年的大量临床总结,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简称“虚邪瘀病因说”。他认为:1正虚:即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亏虚,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临床上引起正气亏虚的具体原因很多。

(1)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一般指人体先天某种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这是发生痹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灵枢·五变》早已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说:“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足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更说:“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赋,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临床观察,属于顽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倾向分别占患者的10%、30%,说明禀赋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禀赋不足,表现相当广泛,可为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低下等。其中就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符合“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2)劳逸过度:劳逸的含义较广,一般指劳动和休息、睡眠而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张有弛,生生不息。过度劳累或安逸则损伤正气,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过度劳累也称“劳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在谈及与痹病的发病关系时,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气血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汉张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因疲劳汗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劳力过度,主要伤及营卫气血,就腑脏而论,以脾、肺、肝为主。临床上,痹病常有劳力过度或慢性损伤第二卷372史;农村劳力之人,农忙过后其患病率高。因此,劳累过度是痹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而言,实际属“七情”可致痹病的一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正气虚弱。《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痹,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东汉华佗《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脏„„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另外,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也可致痹。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中藏经·五痹》曰:“骨痹者,乃嘻欲不节,伤于肾者,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痹症门》曰:“人有下元虚寒,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而肾痹之成多非尽由于风寒湿也。夫肾虽寒脏而其中自有火,有火则水不寒而风寒湿无从而入。无奈人过于作强,将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随流而去,使生气之原竟成藏冰之窟,火不能敌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气直入于肾宫,以邪招邪,而风湿又相因而至,则痹证生矣。”因房劳过度引起痹病,临床腰膝痹痛中较为多见,所以房劳为痹病的又一发病原因。房劳,男女皆可得之,其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老年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有关。如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自恃雄健,斫伤真元,遗病于暮年也。”安逸过度,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而言。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如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此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过逸,除引起正虚而致痹病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3)病后、产后:指痹病之前患其他大病、久病,或妇女产后,导致正虚,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而言。

病后,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反映,病瘥之后,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为阴阳未和,二为正气亏虚,三为正虚邪恋。三者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如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大率因血受热自己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痹病还可由它病直接转化而成。如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痛风》曰:“有痢久两腿痿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切不可兼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病后所致正虚,可有营卫气血、阴阳等不同,其为痹病的发病条件之一,但并非所有病后均发痹病。

产后,妇女以血为本。《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里“数脱血”,除经、孕、乳外,而产后脱血更为突出。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古代医籍,多称之“产后身痛”。产后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病者甚多。

第二卷373除以上原因外,正虚还可由饮食失调,外伤等引起,而成为痹病的发病因素。以上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截然分开。2邪侵:指外感六淫之邪侵及人体,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后世医家多循此说。如宋严用和《济生方·五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明李《医学入门·痛风》曰:“痛多痰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因六欲七情,或病后亡津,血热已自沸腾,亦必略感外邪而后发动。”与感受外邪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1)季节气候异常: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了“六淫”而致痹。《素问·本病论》曰:“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从临床上看,痹病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居处环境欠佳:主要是指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这是形成外邪侵袭,发生痹病的又一因素。如明代朱棣《普济方·诸痹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通过对3753例痹病患者的病因学调查,因居处环境欠佳而得者占635%。

(3)起居调摄不慎:指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和劳后居处檐下,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风冒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中风》曰:“若因浴出未解裙衫者,身上未干,忽尔熟睡,邪及肾经,外肾肿痛,腰背弯曲。”临床因此发为痹病者甚多。六淫之邪以风、寒、湿三邪最易致痹,且往往杂合为患,其中尤以寒邪重要。“温度速降因素”是寒邪致痹的本质。

3瘀血痰浊:瘀血痰浊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此在痹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前人对瘀血痰浊致痹有所涉及,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喻昌《医门法律·中风》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但论述不深刻,强调也不够,附和者不多,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导致瘀血痰浊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七情郁结、外伤、饮食所伤等。(1)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曰:“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痹病。

(2)跌仆外伤:跌仆外伤形成瘀血,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流源》对此论述较为第二卷374确切。其曰:“忽然闪挫,必气为震,因所壅而凝集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娄氏明确指出:“瘀血致病的病机,即因闪挫暴力,引起局部经络组织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而致局部筋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导致痹证。”临床因外伤瘀血致痹者并不少见。

(3)饮食所伤:此为形成痰浊的重要原因。多由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等形成。脏腑学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由于暴饮暴食,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病。如华佗《中藏经·五痹》曾曰:“血痹者,饮酒过多”,“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尽管痹病的病因可归纳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大因素,但其三者又有诸多具体原因所致,而这些具体原因则直接或间接地作为痹病的病因。所以说,痹病的病因具体言之又相当复杂,其包括禀赋不足、久病大病之后、产后、劳逸过度、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不慎、七情、饮食、跌仆外伤等诸多因素,而综之又不外虚、邪、瘀三者。

娄氏提出痹病的虚邪瘀病因说,言简意赅,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痹病的病因,使人们对痹病病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贯穿于娄氏痹病临床的全过程,对阐释痹病病理,指导痹病预防和治疗,有拨云除障,提纲挈领之功能。

二、虚邪瘀病理说虚邪瘀作为痹病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于机体后,其孰轻孰重、先后缓急等不同,可引起机体发生不同的病理改变,而表现出不同的痹病证候。以此解释痹病发生、发展、传化的机理,形成了娄氏的虚邪瘀病理说。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发病机理1正虚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亏虚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痹病。对此前贤论述较多,如宋严用和《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虚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

(1)营卫不和:《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逆其气”即指破坏了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和功能,也即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必致腠理疏松,藩篱不固。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病„„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2)气血亏虚:汉张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少阴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亏虚,机体失于濡养,则抗邪、防御、适应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及,而发痹病。当然,就痹病言,气血亏虚所发痹病,是通过营卫衰弱反映出来的。

第二卷375(3)脏腑衰弱: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衰弱。因肝主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肾虚损,则肌肉筋骨失荣,而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闭阻经络气血,痹病则生。临床上虽某一脏腑虚弱可致痹病,但较多的是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共虚为痹。脏腑虚弱发痹的机理,乃气血营卫之功能虚弱,防御外邪能力低下,外邪乘虚入侵而致。根据“至虚之处,便为受邪之处”的理论,其发病往往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或直接犯及脏腑,引起筋痹、骨痹、肌痹,或肝痹、肾痹、脾痹等。(4)阴阳失调:为脏腑、气血、营卫等相互失调的概括。其作为痹病的发病机理之一,常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阳盛,即阳热亢盛,俗有“气有余便是火”、“无火不招风”说。此易感热邪,或感寒也易化热,导致热痹。如清尤怡《金匮翼·热痹》曰:“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癖痹热而闷也。”其它,阴盛多与外界寒湿之邪相召而发痹病;阳虚必见卫阳虚弱而感外邪;阴虚则阳亢,得痹易化热伤津而成虚热痹。

2邪侵是痹病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是相对的,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邪气致痹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临证可见身体强壮之人,长期工作在高寒地区,则易得痹病。

3“不通”是痹病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闭塞不通。痹病始作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风为六淫之首,风袭肌表,扰乱经气,经气盛满,则壅而不通”;寒为阴邪,《灵枢·经脉》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湿为水气所化,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致经脉气血不通;火(热)为阳邪,充斥经络,伤津灼阴而脉络不通。临证又往往诸邪“合而为痹”,所以痹病初起,以邪气充斥闭阻经络,“不通”为病理关键。

(二)发展机理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其病理为“虚邪瘀”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主要有四种情况。

1邪随虚转,证分寒热: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后,其寒热的转化,一般和体质的阴阳盛衰有关。如《素问·痹论》曰:“痹„„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因此娄氏临证常将痹病分为偏寒、偏热证。

2邪致瘀痰,相互搏击,“不通”尤甚:痹病既得,风寒湿热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瘀血痰浊内生,瘀痰为有形之邪,瘀痰又滞经络,壅遏经气,与邪相搏,致经络气血“不通”尤甚,临床见痹病病情渐趋严重,疼痛、肿胀、重着加剧,甚则骨节屈伸不利,畸形。3邪正交争,因邪致虚,“不通”“不荣”并见:一般说既病之后,正气尚能与邪抗争。邪正抗争,可加重正气损伤。如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汗出而耗气伤津;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易伤脾,致气血乏源,阳气难展;热耗气伤津动血;瘀痰内阻,易局部失养,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实则“脉满”而“不通”,虚则失养而“不荣”,故言“不通”、“不荣”互见。临证常见久痹不愈者,除肢体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外,往往兼见倦乏无力,肌肤干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甚则肌痿等。治疗必须攻补兼施,通荣相益。

4虚致瘀痰,相互为患,交结难解:痹病或因虚所致,或因痹久正虚,阳虚为必然,阳气亏虚则经脉失于温煦、鼓动,邪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滞,为瘀为痰;阴血虚则虚热灼津,经脉第二卷376失濡,血粘不流,为瘀为痰。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症》也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同样,瘀痰又可进一步导致正虚。

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正因为虚、邪、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形成恶性循环,使痹病病理错综复杂。此时治疗上打不破这种恶性循环,痹病势必向纵深发展,缠绵难愈,变证丛生。

(三)传化机理痹病久痹不已,逐渐加重,则出现相应的传变和演化。其传变和演化的依据,仍与虚邪瘀有关。病理也不外“不通”、“不荣”。

1传变机理:痹病临床以肢体疼痛等症状为主,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也必然通过机体的连络结构,及生命活动性物质的改变而影响整个机体。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以经络气血为枢机的病理传变,具体途径有三条:一为五体间传变。痹久正虚,而由皮肤影响肌肉及血脉筋骨等。如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二为表里相传。如《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三为脏腑间转变。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转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以上传变,为痹病向纵深发展,病多沉重,治疗也难。其中,五体痹转变及脏者,形成五脏痹。其由五体痹不已,而五脏精气逆乱复“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而成。六腑痹病是在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胃肠被伤的基础上,风寒湿邪乘虚从各腑之俞穴侵入体内,成腑痹。临床上,肢体痹也可始终累及于肢体部位而不传变,也可外邪直中,引起脏腑痹。

2演化机理:痹病,尤其顽痹后期,外邪已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病理已演化为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不荣”或“不通”、“不荣”互见为主。

“不荣”为主者,因于久痹,精气血津液亏损,皮肉脉筋骨及脏腑组织失于温润荣养(也存在瘀痰闭阻,新血不生之“不荣”)。就脏而言,以脾、肝、肾亏损最为典型。临床可见痹病数年不愈,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肌肉关节酸疼无力,时轻时重,动则加剧,或见筋惕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面色白无华,心悸,气短,自汗,食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关节屈伸不利,甚则痿废。“不通”、“不荣”并重,即本虚标实之证。这里“不通”乃顽痰死血及病邪胶结,深入筋骨,阻塞经络而成。同时,正虚无以温养濡润经络,也致“不通”。“不荣”主要因正气大亏,组织失荣。

此两者远比发病、发展机理中的“不通”、“不荣”为重。临证多见于顽痹、骨痹、肾痹、鹤膝风等,以骨节肿大变形,身体羸弱为特征。

三、痹病主症辨析痹病患者,由于其感邪性质、正气强弱、瘀(痰)之程度等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娄氏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胀变形、皮肤顽厚为痹病的主要症状。不同的病人之间,其临床表现是千差万别的。上述主症并不是一概地都表现在所有病人身上,而且各个症状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的程度,先后顺序也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表第二卷377现,是由不同的病因病理所决定的,这正是每个痹病病人个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表现的痹病病人,其治疗用药极不一致。娄氏在分析痹病病人的主症,探讨其与治疗的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痹病临床。

(一)疼痛疼痛为痹病最常见的症状,可缘于多种原因。其病理关键不外乎“不通”、“不荣”两者。

“不通”为引起疼痛的基本病理。金李杲《医学发明》首先提出“不通则痛”。就痹病而言,主要由于外邪或瘀(痰)凝结,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行散所致。如外邪者:风善行数变,风入经络,气血逆乱不通而走窜痛;寒主凝滞,寒客经络,气血收引凝结不通而冷痛、拘紧痛;湿性粘滞趋下,湿滞经脉,经气流行不通而肢体重着酸痛,下肢明显;暑热急迫,熏灼经脉,鼓迫气血,经气壅塞不通而热痛。就瘀痰者:瘀为血凝,痰为湿聚,瘀痰阻络,则见刺痛或沉重肿痛。“不通则痛”多属实证,痛多拒按,以胀痛、掣痛、刺痛为主。因外邪者,多见于痹病初期;因瘀(痰)者,多见于痹病中后期。

“不荣”即机体组织失于温润荣养。“不荣则痛”《素问》有涉及,曰:“阴气竭,阳气入末,故卒然而痛”。“不荣”所致的疼痛,可因气血、阴阳、机体组织之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兼症。

但总以隐痛、钝痛、酸痛、痛处喜按为主。多为痹病的中后期,治疗当以荣润为主。

由于在痹病的病理变化中“不通”与“不荣”往往夹杂出现,相互为用,临证遇疼痛者,必须辨清孰之为主。“不通”为主者,当行宣通大法。“不荣”为主者,当行扶正养荣,或通荣兼施。

(二)重着重着,指患者自觉肢体沉重,酸困不适,若负重物,为痹病常见症状,古有“体重”、“重坠如负千金”等。

导致肢体“重着”的病因病理主要为湿胜、肾虚两种情况。湿胜:《张氏医通》曰:“身重多属于湿。”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由涉水淋雨或感受雾露之气,居处潮湿,湿侵肌肤而得;内湿由脾运失常,津液失布,留滞局部而得。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痹阻肢体经络,则肢体“重着”。

肾虚:《素问》曰:“痹在于骨则重。”骨为机体的支架和运动的基础。肾主藏精、生髓,骨赖髓养。

肾精亏虚,骨失髓养,支撑无力,而患者肢体沉重。临床属湿胜者,有头重如裹、发热恶寒、身痛等表证;或有纳呆、倦怠乏力等脾虚证。属肾虚者,以腰膝重困为主,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等。当然,湿胜、肾虚也可相互为患,引发“肾着”等证。

对痹病患者以重着症状明显者,应细辨其因,随证治之。

(三)麻木麻木在痹病中较多出现,但常常兼有疼痛,是其有别于它病的关键。麻:是感觉异常,即“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甚,有如麻之状”。木:是肌肤感觉若失,“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医学入门》曰:“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唯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动也。”痹病出现麻木的病因病理:①气虚失运。气虚则行血无力,外卫不固,易招外邪,邪扰正第二卷378虚,经脉肌肉失养而成。正如《兰室秘藏》曰:“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木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乃气不行。”②血虚不荣。血虚则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如《医学原理》曰:“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致经隧涩而作麻木者。”③风湿痹阻。风湿之邪客于肌表经络,气血受阻,肌肤失养而成麻木。如《宣明论方》曰:“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④瘀(痰)痹阻。瘀(痰)留于经隧、关节、肌肉,阻遏气血,不通而或麻或木。如《张氏医通》言:“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临床根据兼证,辨别不难。

对痹病患者出现麻木或以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应先辨明是气虚失运,或血虚不荣,或风湿痹阻,瘀(痰)阻滞所致。不同病因病理机制引起的麻木,其临床治则,方药选用不同。

(四)屈伸不利屈伸不利是肢体屈伸不灵活,活动受限而言,最常见于筋痹。《内经》称之为“拘急”、“筋挛”等。其与强直、抽搐、振颤不同。强直为肌肉坚硬、伸直不能屈曲或屈曲不能伸直;抽搐为四肢伸缩相引;振颤为四肢振颤抖动。正常的屈伸运动是筋、骨(包括关节)、肌肉协调作用的结果。肝血充盈、筋荣和缓,则屈伸自如;肾精充沛,骨髓坚满则运动灵活,反之则病。一般说筋痹多屈而不伸,出现“筋缩”、“拘挛”等。屈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动作,以减轻疼痛。如坐骨神经痛(筋痹)有特殊的减疼姿势,从仰卧体位起坐时,病侧的膝关节弯曲。骨与关节病时多屈而不伸,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关节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畸形等均可出现屈不得伸,步履艰难的表现。痹病中出现肢体屈伸不利的病因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外邪侵及于筋。《诸病源候论》曰:“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拘急也,肝统主诸筋,王在春,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治疗痹病中出现的肢体屈伸不利,应在辨清证情机理的基础上,分别用祛邪通络疏筋或养血柔筋之法。

(五)关节肿胀变形关节肿胀、变形也为痹病的常见表现,尤多见于历节病。《金匮要略》称:“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现代王和鸣《中国骨伤科学》把以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称为“关节痹病”。

关节是骨关节面及其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腔三部分组成,人体依靠关节的滑动运动、角度运动等以完成各种动作。《灵枢》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现代医学认为,关节囊的滑膜分泌滑液,滑液为关节提供了液体环境,可增加润滑,减少摩擦。此相当于中医所讲的“液”的范畴。

《灵枢》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当外邪侵袭关节,阻滞经脉气血,生理之液壅聚而变为痰瘀;或脾湿生痰,痰瘀下流关节,使关节肿胀粗大,或红肿热疼,或漫肿肤色不变。若痰浊瘀血久积不去则出现关节僵直变形。恶血不去新血不生,营养不及肌肉,久之肌肉萎缩,形成“鹤膝”。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出现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原因即在于此。治疗关节肿胀变形者,可根据具体证候,用利水消肿、破瘀化痰之法。

第二卷379

(六)皮肤顽厚变色指局部或全身皮肤麻木增厚或变色的表现,常见于皮痹。

皮肤顽厚变色与关节肿胀、变形的机理有某些相似,也为津液气血异常变化的结果。津是水液中清淡稀薄的部分,属阳,随三焦而运行,由卫气布全身,滋润和充养脏腑经脉、肌肉、皮肤等组织。生理之津常随阳气外达于皮肤,并将体内的浊物通过汗的形式排出体外。《灵枢》曰:“腠理发泄,汗出津津,是谓津。”外邪侵袭皮肤,腠理闭塞,津聚于皮肤,不能外达而形成水肿,皮肤增厚;积久气血不通,而生痰瘀,皮肤变硬,变色,或黄或紫或黑。如现代医学的硬皮病,初期皮肤水肿,皮色为正常或苍白色,经数月即进入硬化期,颜色亦随之加深,呈棕色或棕褐色,甚至黑色,其病理过程与中医认识相似。

临床上虽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阶段可表现为某种症状为主,但痹病的诸多症状往往相兼出现,这些症状又可因相同的病因所致,所以临证时,除认真的辨析其产生的病因病理外,尚需结合兼症及舌脉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才能辨证准确,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法。临证特色

一、痹病辨病特色痹病所括范围相当广泛,就肢体痹而言,仍包含很多具体痹病。临证怎样辨识这些具体痹病,并对其进行分类,前贤认识很不一致。有以病因者(如风痹、湿痹、热痹、寒痹),又有以证候(如虚痹、实痹)、病程(如暴痹、久痹)、症状特征(如痛痹、行痹、历节风)、痹着部位(如颈痹、腰痹、筋痹、骨痹)者。因此使痹病称谓繁乱,相互重叠,甚则脱离临床,人为地给诊断带来困难。

娄氏主张“紧绕痹着部位”对痹病进行辨病分类,主要体现在:

(一)紧绕体表上下部位体表上下部位,即常说的颈、肩、腰、腿等部位。娄氏认为,既然痹病是以肢体为主的病证,临床辨病时就要首先辨清痹病所着的体表上下部位,并以此作为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对此,清代董西园《医级·杂病》中也有同感,“痹之为病,随所着而命名”。娄氏临证常把痹病着于周身多部位者称之“周身痹”,着于颈项者称之“颈项痹”,着于腰部者称之“腰痹”等。如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一书中,将痹病分为:颈项痹、肩痹、上肢痹(包括肘痹、腕痹)、腰痹(包括腰背痹、腰骶痹、腰腿痹)、下肢痹(包括髋痹、膝痹、足痹)。指出不同体表部位的痹病,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如颈项痹、肩痹、上肢痹,病位在上,临证以风邪侵袭为主,又往往兼痰瘀,治疗时注意祛风活痰(化痰);腰痹病位在中,多由寒湿、瘀血或肾虚引起,治疗注意益肾健脾,散寒祛湿、活瘀;下肢痹,病位在下,湿邪尤甚,治疗注意祛湿。在此基础上,娄氏总结出一套治疗不同部位痹病的有效方剂。如肩凝汤治肩痹,腰痹汤治腰痹,萆归膝汤治膝痹等。

第二卷380

(二)紧绕脏腑组织部位紧绕脏腑组织部位辨病,痹病则分为五体痹、脏腑痹,对此《内经》已有所述。

五体痹即风寒湿邪闭阻于皮或肌、脉、筋、骨等五体不同组织部位,而导致的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的总称。由于其病变组织部位不同,因此五体痹各有其典型的病证特征和治疗规律。娄氏临证在辨清体表上下部位的同时,并重视辨识五体部位,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如在辨清属全身痹病或某一部位痹病时。又要辨清是皮痹或是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如此所得出的痹病诊断则确切、具体。

脏腑痹,即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胞痹等的统称。多为五体痹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与其合的重证。

(三)紧绕经络循行部位即根据痹病所着经络体表循行的不同部位,辨识属何经痹病。除用于疾病诊断外,对以后的辨证分型、针灸施治及依经用药、依经用外治法等,均有帮助。如现代医学称谓的强直性脊柱炎,以腰脊僵痛甚则畸形为特征。娄氏将其辨为督脉痹,认为其多属肾督亏损,风寒湿邪闭阻督脉,甚则伏筋损骨。故治疗时初期强调益肾蠲邪疏督,中、后期强调益肾养肝壮督,常选用入督脉的桑寄生、狗脊、杜仲、熟地、首乌等药物。在运用针灸、膏药、推拿、理疗等治法时,也多循督脉而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紧绕痹着部位辨病,方法简明实用,便于操作,并有利于以后的辨证施治。对了解痹病的轻重及以后也有一定意义。现代医学对风湿病的分类也与之相似,如将风湿病分为颈椎病、关节炎、皮肌炎、静脉炎、腰肌劳损等。采用如此辨病手段,有利于中西医病名的接轨。娄氏并不反对采用病因及其它辨病手段对痹病进行分类、命名,如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热痹、虚痹、实痹等。只是认为它们用于指导辨证,作为证候名较妥。另外,借助现代医学诊断手段,如X线、实验室检查等,对痹病的辨病、辨证也是可取的。

二、痹病辨证特色准确的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把握哪些关键,才能迅速、准确地辨得痹病所属证候,由于医者临床体会,认识角度不同,具体操作也各有千秋。娄氏的辨证特色为:

(一)把握证候特征每一证候,都有其典型的证候特征(即典型症状),娄氏临床辨证时,首先把握这些特征,如:1邪实候:行痹者,则疼痛而酸,且痛无定处,四肢游走,上下左右无所留止,常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多缓或弦;痛痹者,则血涩不能流,疼痛似掣,状如虎咬,痛有定处,疼处发凉,得温稍适,遇冷尤甚,昼静夜剧,舌苔白,脉弦紧;着痹者,则痛疼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甚则关节肿胀,苔多白润腻;热痹则疼痛灼热兼有红肿,得冷则舒,关节周围或延及小腿部可见红斑、结节,或发热汗出,烦闷不安,口干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第二卷3812正虚候:阴虚者,肢体疼痛而局部常有热感,春夏重,秋冬轻,且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燥热,甚则盗汗,舌质红绛瘦小,脉多细数,女子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气虚者,肢体疼痛,疲软,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时时自汗,舌质多淡,脉弱无力;血虚者,肢体疼痛伴有肌肉麻木不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夜间多梦,舌质暗淡,脉多细弱;阳虚者,肢体疼痛发凉,昼轻夜甚,时时畏寒,四肢欠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甚则阳痿,舌质淡嫩,脉沉迟;肝肾虚者,肢体疼痛多在腰以下部位,屈伸不利,且腰膝酸软无力,或两目昏花,或头晕耳鸣,舌多淡红苔薄,脉弦细。

3瘀血(痰)候:痰痹者,疼痛部位多局限,麻木重着肿胀为主,可有纳少,腹胀,呕恶,舌苔腻,脉滑;瘀痹者,多呈刺痛,轻者活动后痛减,或面色黎黑,甚则唇甲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另外,凡痹病日久不渝,用常法止痛效不明显者,都应考虑内有痰瘀。其中关节肿痛多为痰瘀交阻,关节肿大多为有形之痰瘀滞留其间。湿未成痰者多漫肿,按之柔软,疼痛一般并不剧烈;痰瘀互结则按之稍硬,肢体麻木或痛剧。

(二)联系新病久病辨证时联系其新病久病实际,综合分析,是娄氏辨别痹病属虚实、表里证候的依据之一。

痹病新起,多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阻闭经络气血,以“不通”为主,故多属实证。表现为肢体等部位疼痛、沉重、麻木、屈伸不利或肿胀,较少见虚象。根据邪气之偏胜,机体反应状态之差异,可见风气偏胜,寒气偏胜,湿气偏胜及湿热偏胜等。痹病日久者,因其反复发作或渐进发展,经络长期为邪气壅闭,营卫不行,气血亏耗,脏腑受损,组织失养,则表现以“不荣”为主,多属虚证、正虚邪恋证及脏腑痹病。痹病日久也可湿聚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胶着皮肉筋骨,而“不通”、“不荣”俱现。症见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肤顽厚不仁等正虚邪实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此只指一般情况而言。娄氏指出,临床上也可由于它病之后、产后、禀赋不足等而感受外邪致痹,初期即现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还可以见久病缠绵,但寒湿久羁,湿热留驻,痰瘀胶结,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因此,虚证实证的辨别,除联系新病久病外,还必须参考其他情况。

(三)结合轻重缓急一般说,病轻者正虚相对不甚,邪多在肌表皮毛,往往时作时止,病位不定,呈游走性痛,娄氏称之风邪偏盛,多半为风寒湿证或风湿热证;病重者,邪气极甚,或正气大亏,痰瘀凝结,邪着筋骨,内合脏腑,往往疼痛剧烈,或筋缩骨枯,形衰肉消,痛处固定,关节畸形等,称之邪实;或正虚太甚,多半为肝肾亏虚证、瘀痰凝结证、脏气衰损证。病缓者,病情相对稳定,证候转化较慢,此时多属虚实夹杂证候,或寒湿证候,脾肾阳虚证候;病急者,病情紧迫,痛剧难忍,迅速内陷脏腑,多为热毒之证(伴高热,关节或肌肉红肿灼热,肌肤红斑等),或正气极衰的亡阳脱阴证候。

(四)考虑患者体质娄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不同体质的痹病患者易见的证候。正常质者所见证候多视病邪而定,风胜者为风痹证,寒胜者为寒痹证,湿胜者为湿痹证;晦涩质者所见多瘀血证;腻滞质者所见多湿滞证;燥红质者所见多热证;迟冷质者所见多阳虚证;倦质者所见多气虚第二卷382证、脾虚证,或气血亏虚证。

综之,娄氏论治痹病,把握证候特征为之关键。

三、痹病施治特色治疗痹病,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娄氏处方用药有以下特色:

(一)扶正祛邪1扶正: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凡治疗正虚为主的痹证,如痹病中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虚损、脾胃虚弱等证候,则相应地运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补益肝肾、健脾益胃等法为主治疗。其中较常用的补益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左归丸、龟鹿补肾丸等,临床多获良效。

2祛邪: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则适应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痹病。根据邪气的不同,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娄氏喜选用相应的治法。如风胜,以祛风为主;寒胜,散寒为主;湿胜,以祛湿为主;热痹,以清热为主;瘀浊者,化痰涤痰为主;瘀血者,活血破瘀为主等。其最常用的祛邪方剂为羌活胜湿汤、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导痰汤、化瘀通痹汤等。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往往根据邪正的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取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如热痹,实热内盛,伤及阴液,出现烦渴,舌红少苔,对此纯用养阴清热之法,不能解决问题,则以清热达邪为主,兼以养阴。如用白虎加桂枝汤加生地、玉竹等治之。如痹病日久,气血衰少,复感风寒湿邪的,为正虚邪实之证,此时先扶正还是先祛邪,又应根据临床具体证候而定。临床上痹病往往反复发作。一般在发作期,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扶正时不可峻补,祛邪时不可过缓。正如清喻昌《医门法律·辨证大法论》曰:“虚证如家贫室内空虚,铢铢累积,非旦夕间事,故无速法。实证如寇盗在家,开门急逐,贼去则安,故无缓法。”强调祛邪不伤正,扶正勿恋邪。

(二)宣通运用宣通,即宣散邪气,疏通经络。痹病最基本的病机是经络气血闭塞“不通”,在宣通法则指导下,运用相应药物和方法,使邪气散除,经络通畅,营卫复常,痹病方能痊愈。娄氏注意根据痹病“不通”的具体病因,选用不同的宣通法则。如邪实而闭阻不通:风胜者用辛散祛风发汗法;寒胜者用辛温散寒温通法;湿胜者用除湿通利法;热胜者用清热通络法;痰瘀者用化痰活血通络法等。如正虚失荣而不通:气虚者用益气通络法;血虚者用养血通络法;阴虚者用滋阴柔筋通络法;阳虚者用温阳通络法。娄氏反对不问虚实,盲目宣通。此符合张景岳《景岳全书》所言:“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之药,而再伤阳气,必反增其病矣。”在运用“宣通”法则时,其还区别病邪痹阻的深浅部位,病程的久暂,正邪的胜衰关系等情第二卷383况,具体对待。如病初,邪痹肌表经络,病位浅,聚而不凝者,主要用草木藤类药物祛邪宣通,如防风、羌活、桂枝、青风藤、忍冬藤、桑枝等;病久,邪痹深入筋骨,病位深,邪与瘀痰胶结者,主要用虫类及坚果类药物,如蜂房、全虫、蜈蚣、水蛭、马钱子等。但娄氏时常告诫,这些药物多克伐正气,不可过用、久用。在运用“宣通”治疗法则时,又注意佐以理气药(如香附、香橼),或活血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辛温药(如桂枝、乌头),效果尤佳。

(三)依部用药娄氏临证强调依部用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循经用药:多循清张璐《张氏医通》之说。如张氏曰:“臂病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少阳,羌活、藁本;外廉属太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又曰:“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2循病位上下用药:痹着项背者用葛根、桂枝、羌活;痹着上肢者用桂枝、姜黄、威灵仙、蒺藜、忍冬藤、桑枝;痹着腰背者用桑寄生、狗脊、独活、熟地、杜仲;痹着两胁者用柴胡、青皮;痹着下肢者用牛膝、木瓜、五加皮、苍术、防己。3循病位深浅用药:根据痹着肌肤及痹着筋骨的病位深浅不同,分别选用草木藤类或虫类药物。以卫气营血辨证论,卫者病浅,气者较深,营血者更深,分别选用二花、连翘、忍冬藤、防风、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元参、犀角等。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发现,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配合依部用药,确能提高治疗效果,此符合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它可能与现代医药学药物吸收后,分布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以及药物与器官的亲和性等有关。

(四)守方变方守方指紧守病机,用药要专,坚持长期服药;变方指随机应变,用药随证灵活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娄氏曰:“一般说痹病非急暴之病,多缠绵难愈,病势相对稳定,病理变化,证候演变,一般较慢。因此一旦认准证候,选定方药,多须要较长时间坚持应用,有的甚则数月、数年。”并指出,在辨证无误情况下,患者服药治疗可出现三种转归:药后症减,药后平平,药后症增。对前者守方较易;中者守方较难,往往患者求效心切而变方;后者守方更难,患者往往迷茫不解,杂药乱投,而后患无穷。

在治疗痹病尤其顽痹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守方,娄氏积极开展治痹系列中成药及其剂型的开发研究。将有效的经验方,经过对药物的提取、浓缩,制成糖衣片剂、浓缩丸等,此既便于患者守方,长期服用,又保持了药效的稳定性,受到患者的欢迎。

主张守方,并不是呆板死守。娄氏一般对药后症减者,往往根据某些次要症状的消失和减轻,及主要病理的轻微变化,通过成药间的相互配伍,或临时配合汤剂,或施以食疗、药引,如山药粥、甲鱼汤、生姜汤、白茅根汤、黄酒等,进行及时调整。对于药后平平者,若病重药轻,则遵守原方,重其剂而用之,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一般多将功效相似的成药,汤剂合用,或在汤剂中加重主药用量。药后症剧者,若为药力生效,外邪欲透者,可守方继进,方法如前,以待佳效。第二卷384当然以上以辨证正确为前提,若辨证有误,出现药后平平或者症状加重,则另当别论。

(五)杂合以治这一治疗原则是指针对疾病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的特点,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还意味着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机变化,进行全面的施治。对这一治疗原则,《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论述,其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景岳《类经·论治论》注解为:“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痹病是一个范围较广,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所以采用此治疗原则,非常重要。娄氏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多配合针灸、推拿、按摩、体育锻炼、贴敷、食疗、心理疗法等,对提高疗效起到重要作用。在选择“杂合以治”的原则时,其有几个基本出发点,即标本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药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这一原则已渗透到痹病的预防、调护、治疗等各个环节。

以上五项基本原则,为娄氏临床治疗痹病的总纲,围绕其处方用药,可避免治疗时犯原则性错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四、痹病证治举要痹病作为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很多种具体痹病,每种具体痹病又有其自身的证候规律。因此对痹病的临床分型至今分歧尚大。娄氏临床辨证时将痹病分为:邪实、正虚、瘀血(痰浊)三候,每候以寒热为纲,结合具体痹病,如全身痹、颈项痹、肩痹、上肢痹、腰痹、腿痹、皮痹、筋痹、肌痹、骨痹、脉痹等,分证择方,进行施治。如是辨证施治,纲目清晰,简明实用。现举要如下:

(一)邪实候痹病邪实候也叫痹病实证,指以邪气充斥,正气相对不衰为主的痹病。

1寒证:此指痹病实候而无热象者,与《内经》“寒痹”概念有别。主要有风痹、寒痹、湿痹。(1)风痹(行痹):风寒湿邪杂至,合而为痹,以风气偏胜的痹病。症见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多见于上肢、肩背,初起多兼表证等。[治法]祛风活血,散寒除湿。

[基础方]防风汤、通痹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风寒痹阻:即风寒之邪俱胜,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关节肌肉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触之不热,脉弦紧等。治宜祛风散寒,通络除湿。方选乌头汤化裁。②风湿痹阻:即风湿之邪俱胜,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关节肌肉肿胀、重着、麻木,随天气变化而作,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方选羌活胜湿汤化裁。

(2)寒痹(痛痹):风寒湿之邪杂至,合而为痹,以寒邪偏胜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缓解,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感,四末欠温,舌淡苔白,脉弦紧等。[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第二卷385[基础方]乌头汤、通痹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寒湿痹阻:即寒湿之邪俱盛,临床为寒痹,证候特点加肢体重着、麻木、肿胀、身沉重、舌胖淡、苔白腻、脉弦濡等。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选海桐皮汤化裁。②风寒湿痹阻:即风寒湿三气俱盛。实际上邪总有偏胜,故可参阅有关各条。③寒着筋骨:即素体肝肾阳虚,筋骨失充,风寒湿邪深入筋骨,以寒邪偏盛者。临床为寒痹的证候特点加膝冷痛甚,或见关节变形,自觉寒至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白,脉沉迟等。治宜温肾壮督,散寒通络,方选乌头汤化裁。

(3)湿痹(着痹):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湿气偏胜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不仁,且伴周身困重、嗜卧、胸闷、纳呆等。

[治法]祛湿健脾,疏风散寒通络。

[基础方]除湿蠲痹汤、通痹汤(经验方)[常见兼夹杂证]风湿痹阻、寒湿痹阻、风寒湿痹阻分别见“风痹”、“寒痹”;湿热痹阻,分别见“热证”、“瘀血(痰)痹”。

2热证:此即痹病实候有热象者。主要有湿热痹、热毒痹、寒热错杂痹。(1)湿热痹: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化热所引起的痹病,属“热痹”。症见关节或肌肉局部疼痛、重着、红肿、灼热、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苔黄腻等。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基础方]三妙散、宣痹汤、清痹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风湿热盛:也叫“风湿热痹”,即风湿热邪杂合为患,临床除见湿热痹的表现外,兼有痛肿部位游走不定等。治宜清热除风祛湿,宣痹通络。方选历节清饮(经验方)化裁。②下焦湿热:即湿热痹以腰或下肢症状为主者。如腰部重着疼痛,膝、踝关节肿痛,灼热尤甚等。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以历节清饮(经验方)加川牛膝、独活等。

(2)热毒痹:感受湿热毒邪,或风湿热邪迅速化火所引起的痹病。症见高热、口渴、关节肌肉赤肿烦热,或神昏谵语,肌肤红紫,可见斑疹、结节、舌红绛等。[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基础方]清瘟败毒饮。

[常见兼夹杂证]临床有热毒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可有不同兼夹证候,治疗在注意通络的同时,分别选银翘散、白虎加桂枝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裁。

3寒热错杂: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见如下几种情况:①肢节肌肉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触之不热。②皮肤虽见红斑,但四肢末梢遇寒则厥冷变色。③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僵硬直、变形。伴有身热不扬,或发热畏寒,或身热欲盖衣被,或口渴欲饮热等。

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方选桂枝知母汤、防风饮、痛风汤、大甲丸等。

(二)正虚候痹病正虚候也叫虚痹,指临床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平夹杂为主的痹病。1寒证:此痹病虚候寒证,也即“虚寒痹”。即痹病虚候未有热象者。常有气(血)虚痹、阳虚痹等。

第二卷386(1)气血虚痹:是指痹病见气(血)虚证,或以气(血)虚为主者。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酸困无力,时轻时重,活动后加重,局部不热或欠温喜暖。或见筋惕肉,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等。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祛邪。

[基础方]三痹汤、黄芪桂枝青藤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营卫不和:即风伤营卫,或素体营卫不和感受寒湿邪所致。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肌肤麻木不仁、恶风、发热、汗出、项背不舒等。治宜调和营卫,祛邪通络。方选桂枝汤化裁。②脾虚恋邪:即痹病日久,或过服克伐,脾气损伤,痹邪留恋所致。临床为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肌肤麻木不仁,面浮肢肿,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面黄无华,肢倦懒言为主要表现。治宜健脾益气,祛湿蠲痹。方选四君子汤合蠲痹汤。

(2)阳虚痹:阳虚痹也叫痹病阳虚证。症见痹病日久不愈,骨节冷痛,肿胀,关节僵硬,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夜尿频或五更泄等。[治法]温补阳气,祛邪通络。[基础方]真武汤加减。

[常见兼夹杂证]①肾督亏虚:禀赋不足,或痹久累及,肾督亏虚,邪伏筋骨所致。症见腰背、腰骶或髋膝、足跟部酸困僵痛,软弱无力,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毛发脱落,齿松或男子阳痿。方选独活寄生汤。②脾肾阳虚:症见“脾虚邪恋”证候表现,伴畏寒肢冷,面,夜尿频或五更泄等。治宜温补脾肾。方选蠲痹汤加附子、仙灵脾、鹿衔草、茯苓、白术、山药等。2热证:即虚痹有热象者。主要为阴虚痹。

阴虚痹是指痹病以阴虚为主要证候者。症见痹久不已,肢节酸痛,筋脉拘急牵引,动则加剧;形瘦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升火,或午后潮热,腰膝足跟酸软无力,关节或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心烦口干,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基础方]大造丸、左归丸、虎潜丸。

[常见兼夹杂证]①阴虚气郁:久痹不已,阴虚肝郁,或时值更年期,肾阴亏虚,肝气怫郁,邪闭经脉所致。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肌肤有蚁行感,头面烘热,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胁肋胀满,急躁易怒等。治以滋水涵木,疏肝蠲痹,方选滋水清肝饮化裁。②气阴两虚:此即痹病迁延不愈或用药过于辛燥,致气阴两虚,正虚邪恋,深伏筋骨所致。症见骨节疼痛、肿胀,局部微热、僵硬或变形,筋肉挛缩,不能屈伸;肌肉酸楚、皮肤不仁或呆板样无泽,或见皮肤结节、瘀斑;形体消瘦,面浮红、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或见低热,眼鼻干燥,口干不欲饮等;舌质胖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生脉散合白虎汤加桂枝汤。③阴阳两虚:此即痹病日久,正虚邪恋,阴阳两虚,邪恋关节,深伏筋骨,痹阻经脉,阳气衰微所致。症见痹病日久不愈,骨节冷痛,关节僵硬,肿大变形;肌肉麻木不仁,筋脉拘急,肌肉瘦削,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舌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食少,便溏,舌嫩红少苔而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以阴阳双补,通利关节,方选循络丸、龟鹿滋肾丸。

(三)瘀血(痰)候痹病瘀血候也叫“瘀血痹”,当属痹病实候范畴,但其在痹病病因证治中都具有特殊的地第二卷387位,故单独列出。1寒证(1)血瘀寒凝痹:多为外伤瘀血未散,遇寒着冷;或久痹不已,寒凝血瘀引起,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局部冰冷,得暖稍舒,皮色淡暗,四肢欠温,畏寒或面色无华,体倦。舌紫暗有津,苔白,脉沉弦或细涩。[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基础方]化瘀通痹汤(经验方)化裁。

(2)血瘀气虚痹:多由久痹不愈,正气虚弱而成,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乏力,气短,自汗,神疲等。舌质黯淡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基础方]补阳还五汤、圣愈汤化裁。

(3)痰瘀互结:痹病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痰瘀互结而成此证。临床见痹病日久不已,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则变形,屈伸不利。局部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基础方]双合散化裁。

2热证(1)瘀热痹:多为外伤瘀血,郁而化热,或热邪致瘀而成,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肢节红肿疼痛,遇冷痛减,趋热痛增,口干汗出,便秘,心烦,小便黄,脉细数或弦数。[治法]清热活血,化瘀通络。[基础方]神犀丹加红花、桃仁等。

(2)血瘀阴虚痹:多为久痹不愈或过服辛燥药物,或素体阴血不足,虚瘀互结所致,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特征伴阴血虚症状(潮热,盗汗,形瘦,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等),舌黯红苔少,脉弦细。[治法]滋阴养血,化瘀通络。

[基础方]滋阴清热通络汤、玉女煎化裁。名案评析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瘀邪凝案马某,女,56岁,家庭妇女。初诊:1992年4月6日。全身多关节肿痛36年,手畸残6年。1956年6月产后数日拉风箱,旬日手指关节剧烈肿痛,满月时已波及全身多个关节。随经当地县医院诊为“产后身痛”,给激素可暂缓症状,病情日重。10年后双手指梭形改变,20年后双手典型鹅颈样类风湿手。间断服用激素已30年,近第二卷3883个月需配双氯灭痛。现在症:全身多关节肿痛、酸困、僵硬,以四肢及下颌关节为甚,张口困难,生活失理。肢体畏寒怕冷,倦乏无力。情绪悲观。家族中,三姐及大姐的儿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残)。

检查:形瘦,面苍白,四肢肌萎筋挛,类风湿手。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涩。实验室检查:Hb10.5g/L,WBC7.0×109/L,N:0.76L:0.23,ESR60mm/h,ASO(-),RF(+)。X线片:双手指关节破坏,畸形,腕骨融合。诊断:顽痹(类风湿关节炎)。

证属血瘀邪凝。治以养血活血,蠲痹通络。

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桂枝12克、独活20克、千年健30克、木瓜18克、炒山甲12克、香附30克、川牛膝30克、陈皮15克、甘草9克。9剂,水煎服。

二诊(4月19日):服上方9剂,疼痛肿胀有减。近有傍晚下肢浮肿,夜尿频。上方加制附子6克、云苓20克。继服6剂。

三诊(4月26日):肿痛再减,下肢浮肿及夜尿频亦不明显。上方加田三七3克,10剂共为细面,水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

四诊(7月6日):坚持服上药,虽手畸残未改观,但关节肿痛若失,身体感舒适,可自行上下楼活动,四肢肌肉较前丰满。上方5剂共为细面,水为丸,守法继服,巩固疗效。

1993年6月18日追访:病情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激素及其他抗风湿药物已撤退。

[评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病至Ⅲ期,关节畸形,骨损筋缩。多数人认为该时瘀血顽痰凝结,以虫类药搜风剔络,破瘀涤痰为主要治则。根据临床所见,此虽确有瘀血顽痰凝结,但正气虚弱,筋骨失养更多见。病至Ⅲ期的治疗指导思想为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所以除个别患者体质尚可,适当或临时用虫类攻逐药外,主要当扶正固本。该案用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药为主,辅以炒山甲行血止痛;独活、千年健、木瓜、桂枝、川牛膝为祛风除湿散寒之平剂,祛邪而不伤正气。陈皮、甘草共为佐使。使该方养血活血、蠲痹通络,缓缓调之,收效确佳。

二、强直性脊柱炎督虚邪闭案耿某,男,36岁,农民。初诊:1991年7月16日。

腰骶疼痛12年。于1979年夏天,因受潮湿而引起腰骶部酸困疼痛,时轻时重。经多方治疗,虽症状有减,但始终不愈。近两年病情加重,且渐出现腰部强直、变形。来诊时,腰骶及双髋部疼痛,僵硬不适,影响睡眠及工作。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尤甚,每遇寒冷、潮湿、劳累则加重。全身乏力,自汗懒言。检查:胸腰段脊柱已强直,无活动度,驼背,行走如鸭步。双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腰及骶部压痛及叩痛较明显。

X线片:胸椎及腰椎骨质疏松,胸腰段后突,腰1~4椎体前缘轻度增生。椎间小关节融合。两侧骶髂关节破坏,已趋融合。双髋关节间隙变窄。第二卷389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家族中,母亲及外祖母有类似病史,现已形成弓腰驼背畸形。诊断:肾痹(强直性脊柱炎)。

证属禀赋不足,督虚邪侵,闭阻督脉。治宜益气壮督,蠲邪通络。

处方:黄芪60克、白芍30克、桑寄生30克、狗脊30克、炒山甲9克、首乌30克、生地30克、川牛膝30克、丹参30克、木瓜30克、香附30克、甘草9克。20剂,水煎服。医嘱:适当功能锻炼。

二诊(8月26日):上方服20付。身感有力,腰骶疼痛稍减。嘱上方黄芪减至30克,生地改为熟地,加巴戟天、灵仙各30克,香椽9克。水煎服。三诊(11月11日):上方服30付。腰骶及髋部疼痛僵硬消失,体质较前明显增强。腰背较前稍直,鸭步不明显。嘱将8月26日方共为细末,每服5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

1993年6月10日来述,停药已一年余,病未再发作,已从事日常生产劳动。[评析]根据其家族史及腰骶酸痛,夜间重,遇寒湿加重及乏力等,故诊为肾督亏虚,邪气闭阻。但来诊时气虚证突出,故重用黄芪益气,狗脊、首乌、地黄、桑寄生、川牛膝等壮督脉,白芍、甘草柔筋止痛,木瓜、炒山甲、丹参、香椽蠲痹通络。配合功能锻炼,以助气血畅顺,正气恢复而收佳效。

三、骨性关节炎气阴两虚案蔺某,女,30岁,农民。初诊:1982年4月25日。持续性腰疼一年余。一年前因产后久坐引起腰疼,初起症状轻微,未及时治疗。后每遇气候寒冷、潮湿则痛增,且逐日加重。弯腰、久坐、久站时或劳累等均痛甚,晨起腰部强硬不适,活动后稍缓解。舌质稍红,脉弦细数。

X线拍片:第5腰椎前缘唇样增生。诊断:腰痛。

证属气阴被伤,邪恋经脉。治拟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处方:黄芪30克、白术30克、薏米30克、忍冬藤90克、生地90克、灵仙15克、桑寄生30克、透骨草24克、老鹳草30克、白芍30克、香附24克、丹参30克。5剂。水煎服。

二诊(5月2日):疼痛减轻,晨起腰部处较前好转。上方继服5剂。三诊(5月7日):症状基本消失,唯久坐时骶髂关节有酸痛感。改服痹证丸,每服80粒,1日3次,连服7天。

四诊(5月14日):左骶髂关节仍有酸痛感。嘱其继服痹证丸20日,服法同前。

半年后随访,病已基本痊愈,未再发作。

[评析]产后正气虚,伤及肝肾,肾虚精亏,髓不养骨,风寒湿邪侵袭,使经络痹阻。久卧则血行不畅,经脉阻滞更甚,故久坐、久站、劳累及晨起时加重,腰强硬疼痛。治以滋阴清热,益第二卷390气通络。方中重用忍冬藤、生地,是因舌质红有阴虚内热之象。生地滋阴养血,填骨髓,除痹;忍冬藤清热通络治筋骨疼痛。二药配合,滋而不腻,通不伐正,治热痹,多获良效。实践证明,此二药须量大,方能奏效。

四、变应性亚败血症湿热留气及营案肖某,女,37岁,农民。初诊:1989年12月5日。

发热伴全身多关节肿痛半年。患者于1989年6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继之全身多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便,以双腕及手指明显。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热”治疗,服用地塞米松片和消炎痛片等药,约4个月,症状时轻时重。来诊时,全身多关节肿痛,以双腕、手指及腰部明显。

体温在38~40℃之间。无昏迷及意识障碍病史。两次血培养:阴性。检查:神清,精神差。营养一般,发育正常。全身皮肤有散在性点状红斑疹。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双腕及双手指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皮肤发热。肾区无叩击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体验:WBC11.2×109/L,N0.83,L0.15,E0.01,M0.02。

心向量:提示心肌劳损,轻度缺血。诊断:热痹(变应性亚败血症)。

证属湿热留气及营,经脉痹阻不通。治以清热除湿,活血凉血。

处方:石膏30克(另包先煎)、知母20克、忍冬藤30克、土茯苓30克、黄柏15克、连翘20克、通草9克、青风藤30克、萆30克、防己2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鸡血藤30克、香附30克、陈皮12克、甘草12克。水煎服。

医嘱:避风寒湿邪;加强营养,进易消化食物;适当功能活动。

二诊(1990年3月20日):服上药30付,体温渐降,全身多关节部位肿胀减轻。偶有低热,服上药数剂,即可除。现仍腰痛,双手指晨僵,局部微热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30克、黄柏15克、连翘20克、萆30克、石膏30克、知母20克、薏米30克、黄芪30克、陈皮9克、香附20克、甘草9克。医嘱:①上方水煎服,间断服用30付;②其后上方共为细末,每服5~6克,每日3次,连服3个月。

一年后来信述,药已停半年余,诸症悉除,已能参加正常劳动。

[评析]根据“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属中医“热痹”,临床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效果尚佳。但临床要注意加用通络祛风药物,如忍冬藤、桑枝、青风藤等。若邪在气分,在大量应用石膏、知母的同时,要择用桂枝或青风藤。

五、硬皮病气血亏虚案贾某,男,36岁,农民。初诊:1991年6月20日。

第二卷391肌肤板硬萎缩,关节疼痛1年余。1990年5月原因不明地渐感全身困乏无力,手指麻木不适。3个月后渐出现肌肤困胀微肿,皮肤变硬,不能捏起,关节僵硬疼痛。在某省级医院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治疗半年余(用药不详),病情日渐加重。来诊时,全身困乏无力,肌肤困胀,面部及四肢皮肤变硬萎缩,皮肤紧贴于骨,不能捏起。面纹消失,无表情,张口困难,鼻尖呈鹰嘴样,口唇变薄。双手指尖细,僵硬如鸡爪,双手指、腕、肘、膝等关节疼痛僵硬。皮肤欠温,纳差,乏力,畏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弦。

化验:WBC10.1×109/L,N0.6,L0.4,ESR60mm/h,RF(+)。

诊断:皮痹(系统性硬皮病)。

证属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寒凝血瘀。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60克、当归30克、赤芍30克、桃仁12克、红花30克、首乌30克、生地30克、丹参30克、地龙30克、桂枝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二诊(10月14日):服上方60剂,身感有力,关节疼痛减轻,皮肤较前稍变软,余症同前。

上方去生地、首乌,加元胡15克、水蛭20克、陈皮12克,水煎服。三诊(1992年1月24日):上方服60剂,皮肤出现皱纹,扪之较前变软,面部有润色,稍丰满,双臂及下肢僵硬、屈伸受限明显好转,可提水行走,生活自理,畏寒乏力症状若失,精神状态大好。嘱按1991年10月4日方共为细末,每服4~6克,每日3次,连服6个月。

1993年6月10日随访,停药已1年,面部皮纹清晰,面容改观,表情较丰富,面色红润。四肢等处皮肤变软,可捏起。各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已能从事正常劳动。

[评析]该病属中医“皮痹”,多由阴阳气血失调,风寒湿邪杂合,凝闭皮肤经络。皮肤经络失于濡养,故临床见形寒肢冷,皮肤板硬等。本例以营卫气血亏虚,瘀血闭络突出,故以益气养血,化瘀温经为主,坚持长期用药而获效。

六、皮肌炎湿滞肌肤案毛某,女,45岁,农民。1991年4月6日入院。

四肢重困,憋胀疼痛,抬举无力7年,上眼睑紫红浮肿性斑4年,病呈持续性波浪式进展,近半年尤甚,久治罔效。

检查:面部、四肢皮肤轻度浮肿,按之即起。上眼睑紫红斑,眼眶周围水肿。肢体抬举无力,梳头困难,步态蹒跚。舌淡胖,苔腻微黄,脉弦滑。GoT90u,尿肌酸40mg/24h,肌电图提示为肌源性疾病。未发现癌肿。血中未找到狼疮细胞。诊断:肌痹(皮肌炎)。

证属湿滞肌肤。治以理气除湿,活血通络。

处方:茯苓30克、柴胡6克、苍术15克、萆15克、木瓜15克、丹参15克、青陈皮各12克、香附12克、桔梗6克、防己12克、地龙12克,6剂。水煎服。

二诊(4月13日):6剂身感轻松,胀痛减。继服20剂。

三诊(5月7日):服20剂身感沉困憋胀痛消失,下肢已不浮肿,眼睑红斑若无。GoT降至第二卷39240u以下,尿肌酸108mg/24h,肌电图复查示皮肌炎恢复期,稍加减再10剂巩固。1992年10月20日追访:病未发作。

[评析]中医药治疗皮肌炎近年时有报道,多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主,余认为该病多正虚不密,湿闭肌肤,遏滞经络为患。病之初、中期,以湿滞肌肤证候常见,故理气除湿也为该病常用治法。基础方中,茯苓渗湿健脾,柴胡理气舒肝,气行湿行,针对湿滞而设,共为主药;辅以苍术、萆、木瓜除湿,青皮、陈皮、香附理气;佐使丹参、地龙活血通络,临证随兼寒、热、虚等不同灵活加减,共同发挥理气除湿,通络蠲痹的治疗作用。该证善后以逍遥散为主。当然,临床证候非此,上法非宜。医论医话

一、试论痹病概念临床治疗痹病,首先应明白哪些病是痹病,即痹病包括的范围和痹病的概念。若不明这一点,必将使一些病人失治或误治,医之过也。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痹病多有著述。综合诸家之见,认为痹病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与病邪闭阻,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宜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喉痹、水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等。狭义的痹病,是指因风寒湿邪杂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如五因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久痹)、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等。自《内经》始,“痹”作为“痹病”的名称,一直延至清代。很多医籍设“诸痹门”、“痹门”专篇讨论。所不同于《内经》者,后世有将本属“痹”的“身痛”、“风湿”、“历节病”、“肩痛”及“痛风”等内容从“痹”中分出,另作一类病证讨论。就狭义之痹,历代医家在讨论时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如《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扁鹊心书》曰:“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类证治裁》将五脏痹包括其内。现代王明显《中医内科辨证学》未及五脏痹,仅“讨论因痹致痛之证,属麻木不仁者,列于其它章节”。黄文东总审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也只谈“痹证指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王和鸣《中国骨伤科学》,则将急性或慢性损伤所致的肢节疼痛,也列为痹病。历代医家在讨论痹病时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痹病的概念也不统一,给痹病的进一步广泛深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限定痹病的讨论范围并给痹病一个准确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学科分类的越来越细,如喉痹、耳痹、目痹,早已归入耳鼻喉科、眼科;近些年来,心痹、胸痹也归入内科心血管专科,等等。这对各科的发展,带来了方便。

现在所称的痹病,多指肢体痹。然而,肢体痹也不是孤立的,有的可累及脏腑和其他组织。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根据科学发展的方向,结合自身体会,提出:现代临床所称的痹病,主要是指肢体痹。

痹病的概念应为,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也可由内生痰、瘀、热毒引起),出第二卷393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其以皮肉脉筋骨,甚或脏腑的经络气血“不通”、“不荣”为主要病机,临床有慢性、渐进性、反复发作性等特点。这一概念包括了痹病的病因、病理、患病部位、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等特点。这一概念,较全面地反应了人们对痹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对进一步研究痹病和指导临床治痹都有实际意义。

限定了痹病的讨论范围,有了痹病的概念,痹病的诊断一般不难。临床上痹病应注意和痰证、表证身痛进行鉴别,和中风、厥证、痉证等肢体病证鉴别,和急性伤筋、疮病初起、肿瘤等所致的肢体局部肿痛病变鉴别,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和痿证、表证身痛相鉴别。

近年来医学界对痹病与现代疾病相互联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尽管有些认识上存在分歧,有些也过于牵强,但这些有益的探讨,对痹病的辨病辨证、诊断治疗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临床看,符合痹病的概念,属于痹病的范畴,表现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或变形,或累及脏腑的现代医学疾病很多。现代医学的风湿病,如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病、软组织病等,均可按痹病辨证论治。

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中医无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但对此病已有2000多年的认识,有详尽的描述。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两手十指,一指痛了一指痛,痛而后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发热,行则痛轻,肿却重。”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本病病程长久,顽固难愈,病邪多深入经髓、骨骱,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至关节畸形,废用。历代医家所提出的“骨痹”、“历节风”、“顽痹”、“痹”等与之甚为相符。

(一)对病因病理的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由于人体气血亏虚,腠理疏豁,致使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壅塞经络,久而为痹。若素体阳气偏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多形成风寒湿痹。若素体阴血不足,内有郁热,与外邪相搏结,耗损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或饮酒积聚为痰浊、湿火而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痹(闭)久则血停,血停为瘀,湿聚为痰,痰瘀互结,深入筋骨形成瘀血痹。骨痹日久,内舍于肝肾,致肾虚,肝血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共主筋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若肾虚,则精气不足,筋骨失养,加上外邪不去,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血气不行,关节闭涩,故临床上渐出现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至卷肉缩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现象。

(二)对治疗原则的认识目前,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不少病人、家属,甚至有些医生都错误地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法治疗。在这种悲观思想影响下,许多本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本病的发展或听之任之,或求助于庸医、玄学,致使疼痛的关节更加疼痛,畸形的肢体更加畸形,残废的病人越发残废。

第二卷394诚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未发现“根治良方”。而且,不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不见得对每个病人都同样有效。也不见得对同一个病人的每一个时期都有效。但是,只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加上设计合理运用得当的各种治疗方法,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确实可以起到减轻疼痛,延缓关节破坏,预防和纠正关节畸形,改进和重建关节功能的作用。至于那些对多种治疗都效果不好,关节病变持续发展,终至严重残废的人,只占极少数。因此,上述那种无所作为的悲观看法是非常有害的,也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但是,那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好治的思想,也同样是相当有害的。因本病确属相当难治的慢性病,不但见效慢,还容易出现反复。病人、家属和医生如对此情况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治疗遭到暂时挫折的时候,就容易灰心丧气,甚至中断治疗,半途而废。因此,必须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的性质,发展过程,各种治疗方法,以及它们的大致疗效和不良作用,都有所了解,以便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争取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变的活动(炎症症状),预防加重和恶化,巩固治疗效果,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预防关节功能不全和残废,恢复关节功能和劳动能力。

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休息和运动;心理治疗和体育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等等。彼此之间应相互结合而不可偏废。目前普遍存在让病人休息过多过久的现象,未必对病人有利。而有些只注意药物治疗,忽视其他方面对病人的正确指导。例如忽视肢体功能锻炼,关节活动过少而固定于某一位置,最终导致关节畸形或强直的情况并不少见。类风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医生常对关节症状注意较多,而对关节外的其他系统损害则注意不够,这一点也应引起注意。现在,滥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的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约有60%以上的病人曾用过或目前正在使用激素。激素的应用有严格的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约有不到5%的患者可试用激素治疗。滥用激素的结果是:不但不能根治本病,而且可带来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后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的全过程中,都应配合适当的物理疗法及体育疗法,以利康复,提高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药有明显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效果确切,副作用小,已为世人所共识。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辨证论治的优势。

在治疗实践中体会到:病人的主观努力,正确的治疗和治疗的连续性,是保证治疗成功的三大要素。通常,治疗成功的最大障碍来自病人。在这个医学界不时会产生“奇迹”的时代,病人到处打听最新疗法,或传闻某人的关节打了什么针或吃了什么药就好了;若用某种药物不久,没有显示疗效,他们就另寻它药,改弦易辙;人们喜欢医生能像魔术师一样,使他的病豁然而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些医生轻率地下“一定能治好”的保证,不但不能安慰病人,反而造成思想混乱,使病人放弃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长期治疗。

综合治疗不是乱用治疗措施或药物越多越好,而是要针对每个病人各自不同的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和药物。实践证明,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综合治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至少不亚于目前任何一种所谓的“神奇”疗法。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治疗本病,在辨证施治前提下,勿忘扶正。其中滋补肝肾,益气健脾,育阴养血为基本法第二卷395则。一般即使邪气偏胜,也不要一味蠲邪,因该病着于筋骨,难以速去,克伐过甚,必伤正气。

如风偏盛勿忘活血养血,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故。药用当归、丹参、鸡血藤;湿偏胜应注意健脾益气,药用茯苓、白术、薏米等;寒偏盛应注意温补肾阳,药用淫羊藿、附子等;热偏盛则应注意滋阴凉血,药用生地、石膏等;血偏盛应活血养血、滋补肝肾,药用当归、首乌等。必须注意“扶正不忘祛邪;祛邪勿伤正气”。该病往往经年难愈,证候演变一般较慢,用药要注意守方。多年前研制出中成药“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片治疗本病,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并获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这里只介绍对本病辨证施治的经验。

1风寒湿型: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冬春阴雨天气易发作。局部皮肤颜色不变,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则减。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性,闪电样,或涉及多个关节,以上肢多见,或兼有表证,舌苔薄白,脉弦紧;湿偏胜者,疼痛如坠如裹,重着不移,肿胀不适,或麻木不仁,以腰及下肢多见,舌苔白腻,脉濡。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活血养血。方用通痹汤加减(见“经验方”)。

2风湿热型:关节疼痛,扪之发热,甚则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遇热则剧,屈伸不利。风热胜者,兼见发热,口渴,汗出咽喉肿痛,或皮肤红斑,皮下结节,疼痛涉及多个关节,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浮数;湿热胜者,兼见有胸腔烦闷,身重,肿痛以下肢为多,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疏风除湿,通络。方用清痹汤加减(见“经验方”)。

临床所见,属寒属热,并非都是纯寒纯热,也有寒热错杂者,治疗时宜寒热并用。3瘀血型:关节肿痛,痛如针刺,刀割样,固定不移,压痛明显,局部皮肤颜色紫黯;或顽痹不愈,或关节肿大变形,肌肤甲错之痹;或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用化瘀通痹汤(见“经验方”)。4正虚型:痹病日久,必有正虚。临床多见肝肾虚、脾虚、气血虚等。肝肾虚者,症见筋骨疼痛不能活动,关节肿大,痿软畸形,伴头晕耳鸣目眩,倦怠乏力,毛发稀疏等。治以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脾虚者,症见四肢关节疼痛,消瘦,肌弱无力,四肢怠惰,伴面色萎黄或白,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气血虚者,症见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活动后加剧;或见关节变形,肌肉萎缩,伴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治以补益气血,久痹兼剔废化瘀,方用黄芪桂枝青藤汤(见“经验方”)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的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残率,使病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不单指躯体功能残废,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能力的障碍,三者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障碍,都不能是一个健康者,或者说是一个残废者。所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预防或减少关节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关节僵直、畸形,肌肉萎缩,肌腱挛缩,会使关节功能不全或失去功能。这样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故应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本病的关节肿痛和功能受限是同时存在的,若能在短期内治愈肿痛,则关节功能也随之恢第二卷396复。目前还缺乏能在短期内治愈的方法,若关节固定在一个姿势时间过长,就会造成功能受限,加上该病对关节破坏,易形成残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患者关节破坏并不严重,但功能已大部分丧失,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疼痛而不愿作关节功能活动的结果;而有些患者,病史数年,甚至数十年,X线提示关节已有较严重的病变甚至破坏,但功能保存尚好,让其道出能保持关节功能的秘诀,是注意关节的功能锻炼。只要不是在严重肿痛时他(她)们时刻注意保持关节的功能,有时活动甚至是很痛苦的,但却保持了关节功能,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这里要提醒患者,在类风湿的晚期,即当软骨破坏后剩下两粗糙的骨面相碰,X线上已表明关节间隙明显狭窄而关节还能轻度活动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坚持锻炼,每日忍痛进行关节功能活动,如作关节的屈伸活动或行走等,这对于防止关节融合与固定强直,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急性和慢性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提倡早期适当的关节活动,而不主张静止休息。

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关节功能障碍,骨质脱钙,肌肉萎缩,还可以促进气血循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防止残废。实践证明,只注意药物治疗,而不注意调动患者的积极能动性和加强关节功能活动,预后不会理想。患者注意关节的功能活动,积极与医生配合,绝大多数是可以恢复或基本恢复关节功能的,至少可以保持生活能力。

2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人们大都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棘手难治,所以,当病人一旦被确诊以后,立即就会使原来正常的心理状态失去平衡。此后,若遇到一个不负责的医生,表示“此病不能治愈”,“终久要残废”等,病人脆弱的心理就会再遭打击。如果此时病人正好处于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的阶段和反复发作的时期,就更将那个不负责的医生的话信以为真,这时病人势必出现绝望感,甚至持“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或拒绝治疗,或盲目胡乱治疗,或轻生。以上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纠正,因为它不但能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还严重影响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久而久之,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残废人。

怎样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呢?要让病人正确认识本病的一般规律,并讲明以下几个问题:①本病确是一种难治的病,但并非不能治;②病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对本病的影响很大,甚至能左右其发展;③既然患了本病,焦虑、失望等都是徒劳无益的,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法和树立必胜的信念才是上策。

除此之外,心理治疗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要提出两个重要的能促进心理平衡恢复的方法。一是学会放松自己并见到康复:这里提到的“放松”,并不是指晚间看看电视,喝点酒,与朋友闲谈(当然这对病人也是有益的),而是患者内心意象放松,将自己患病这一现实问题彻底忘记或认为无所谓,使思想达到超脱现实的意境。这种“放松”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意识来完成。如果患者能够“放松”自己,就会觉得像蓄电池重新充电一样,重新得到力量,这种病人容易建立比较积极的治疗观念,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念。“放松”后的病人均会感觉病痛减轻,这时病人应细心体会“放松”的好处。如此这般,病人能从病痛中完全解脱出来,对完全康复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二是树立生活目标:树立生活目标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帮助病人克服精神上和情绪上的紧张,争取康复。树立生活目标,表明病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要求,证实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自己不能控制的其它力量所左右。当病人努力实践自己的要求时,也是在证明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树立生活目标能使病人精力集中,当病人觉得生活似乎可有可无时,生活目标就会指出病人的方向和争取康复的信心。要强调指出的是,病人树立的生活目标一定要第二卷397具体明确,最好是面面俱到,不能笼统,具体真实,这样当病人完成目标时,就会清楚地感觉到,意识到,从而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为每个病人的年龄、生活习惯、爱好、职业、文化程度、修养等方面不同,所以制定的具体目标也不会一样。制定的生活目标要实际,能够通过努力而实现。当然也可能不能完全实现,此时病人不必气馁,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避免社会功能障碍:人生在世,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事物必将影响着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的言行也对社会发生着作用。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出现社会功能障碍,重要的是让病人加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尽可能地与社会发生关系。欲达此目的,上述的关节功能恢复和心理状态恢复是基础,若这两种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病人又能克服掉因疾病而产生的自卑感,就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实践证明,少数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甚至残废的病人,若性格开朗,是个“乐天派”,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他(她)们感到很舒心、很愉快,比那些虽躯体无病而心理和社会功能变异的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那么,到底哪些人更“健康”一些,哪些人的“残废”更严重一些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强直性脊柱炎相当于古代所称的骨痹、肾痹等。多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约为10∶1。以腰椎、骶髂和髋、膝关节最常受累。本病多逐渐发病,初发症状常为反复发作的腰、臀、髋部疼痛及腰僵,间歇性或两侧交替出现坐骨神经痛,阴天及夜间加重。病变继续发展,则腰臀部疼痛和腰僵都变为持续性,腰椎生理弯曲消失。病变累及胸椎和肋椎关节时,可出现背痛或伴有束带样胸痛,胸椎呈显著后凸的弧形驼背畸形,胸廓的扩张运动受限制。颈椎受累后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约30%的患者四肢关节也被累及,但远端小关节如指间及掌指关节则极少受累。X线片骶髂关节的变化最早,呈双侧性,可见骨质疏松,软骨下骨质模糊,关节边缘硬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呈锯齿状破坏,晚期关节发生骨性强直。脊柱X线片可见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附近骨质疏松,前后纵韧带及其它椎间的韧带钙化或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变。

(一)对病因病理的认识由于患者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房室不节,嗜欲无节,以及惊恐、郁怒、病后失调等,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肾虚,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则筋骨无以充养。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因此本病多以素体阳气虚,肝肾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之邪为外因。肝肾不足,邪恋经脉,痰瘀形成,经脉闭阻,气血不行,督脉虚弱,而致脊柱骨疏松变形,不能直立或弯腰,项垂,背突,身体羸瘦,而形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残废状态。

(二)对治疗原则的讨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本病的病理关键是肝肾亏虚,复受风寒湿邪侵犯,致经脉(主要是督脉)受阻,发为该病。治疗本病必须以滋补肝肾、疏督壮骨、通络祛邪为主。早期应偏重祛邪,拟用强脊宁一号汤(经验方);中、晚期以壮补肾督为主,拟用强脊宁二号汤(经验第二卷398方)。

(三)分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诉以腰痛为主,病变以骨关节破坏为主。腰为肾之府,肾主骨。随着病情从早期向中、晚期发展,骨关节的破坏程度和脊柱、关节的功能受限程度日渐加重,病人的体质状况,临床表现等也随之变化。早期病人,体质相对较好,脊柱活动尚可,骨关节无明显破坏,此时应以祛邪为主兼扶正。经积极治疗,绝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中晚期病人,体质相对降低,脊柱活动功能差,甚至强直变形,骨关节已明显破坏,此时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经长期治疗,大部分病人可控制病情发展,功能得到改善,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1早期:病程较短,体质较好,邪实较突出。X线见腰椎间小关节模糊,但尚未明显破坏或骨性融合。此时,病邪以风寒湿或风湿热为主,肝肾虚征象不太突出(但补肾这一大法仍不能轻视),痰瘀表现也不太明显。治以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定痛,滋补肝肾。用强脊宁一号汤加减。

2中晚期:病程长,病人体质较差。以正虚为主,病邪相对不突出。腰椎及其它关节功能明显受限。X线见病变骨关节明显破坏或融合。此时,病人以肝肾亏虚或兼气血虚为主,痰瘀征象也较突出,病邪相对不突出(多为虚中夹实)。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养血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用强脊宁二号汤加减。

(四)与治疗有关的事宜对本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避风寒湿邪侵袭及精神刺激:即应给病人创造一个温暖、干燥、愉快的生活、居住、工作环境。因为受风寒潮湿,精神压力或心情不好,多能使病情加重。②注意姿势:行走时应注意挺胸、抬头,保持正常人直立姿势,不要弓腰,叩肩。要卧睡硬板床,不要卧睡“席梦思”等软床。卧睡时不要侧卧、弓腰、屈膝(尽管这种姿势使病人感到很舒服),应采用仰卧或俯卧位。③劳逸适度:过度劳累,使骨关节破坏,易形成残废;过度强调休息,易使骨关节丧失活动功能,也将造成残废。根据临床经验,在疼痛能忍受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关节的功能活动,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又有利于保持关节功能,防止或减少残废的发生。病人一般不要全休,应坚持做一些一般性的工作。④饮食:少食动物油脂。⑤综合治疗:包括内治与外治、理疗与按摩等。

本病的预后好坏,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关键。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进展,防止骨关节破坏,保持关节的能力,以免形成残废。实践证明,早期发现,坚持治疗并注意以上几点,绝大多数病人的预后是好的。对晚期病人的治疗,国内外医家甚感棘手。目前的常用药物有:消炎痛、炎痛喜康、双氯灭痛、布洛芬、保泰松、雷公藤片等,这些药物都有一定止痛作用,但往往有胃肠道反应或抑制骨髓造血或损害肝肾等副作用,应用时要注意。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弊多利少,决不能滥用。临床上经常见到不适当地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的病人,在短期内就出现骨关节严重破坏,造成永久性残废。中医药辨证治疗,是中晚期患者较好的治疗措施。

第二卷399

四、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经验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俗称骨质增生。病变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髋、膝、踝、颈椎、腰椎等关节。中医属“骨痹”、“筋痹”。

肝主筋,肾主骨,人体的筋骨均依赖肝肾精血的滋养,才能维持关节的活动滑利灵活。中年以后,肝肾精血渐亏,致使筋骨失养,同时兼风寒湿邪内侵,关节软骨变性、粗糙、失去光泽,继之出现裂隙、软化等,骨质裸露,以后软骨周围骨组织继发性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肥大、畸形及发生运动受限。临床一般发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关节钝痛和发僵。疼痛随活动、负重增加而加剧,常与天气有关,每当天气突变时疼痛加重;晚期疼痛持续,关节积液、僵硬,甚至骨性强直。X线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随之囊性变,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中药治疗宜补益肝肾,活血舒筋,兼以祛风胜湿。并根据病变的主要部位,择用相应的引经药物。

(一)内治法临床按肾虚兼寒型、肾虚兼热型、肾虚夹瘀型几型分治。1肾虚兼寒型:症见肢体关节酸痛、僵硬,转侧不利。关节冷痛,痛有定处,甚则关节畸形,局部畏寒,喜按喜揉,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腰膝酸软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面色白,少气乏力,手足不温,形寒肢冷,头昏耳鸣,尿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缓。治以温补肝肾,强筋壮骨,通经散寒,独活寄生汤加减。

2肾虚兼热型: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僵硬,喜揉按,筋脉拘急牵引,腰膝足跟酸软无力。或关节红热,喜凉但不耐凉;或关节变形不能屈伸,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或午后潮热,心烦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治以滋补肝肾,清热养阴,通络蠲痹。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3肾虚夹瘀型:症见肢体僵硬,疼痛,刺痛,刀割样痛,部位固定不移,压痛明显,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纳差,局部皮肤有瘀斑,硬肿,硬结。关节畸形,屈伸不利。面色黯黧,肌肤干燥无泽,口干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以滋补肝肾,化瘀剔痰,活血通络。方用化瘀通痹汤加减。

(二)外治法虽然痹病可涉及脏腑,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毕竟是一种以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外治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作用迅速,效果突出,避免了药物对胃肠、肝肾的损伤。所以外治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痹方法。中医学的外治法内容丰富,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应充分发挥祖国医学这一宝贵遗产。常用的两种外治法有“二草二皮”汤外洗和“痹证膏”贴敷,详见“经验方”。第二卷400经验方

一、通痹汤组成:当归18克、丹参18克、鸡血藤21克、海风藤18克、透骨草21克、独活18克、钻地风21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主治邪实候寒证。症见肢体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舌质淡、苔白、脉弦。

加减:风邪胜加防风、羌活、灵仙;寒邪胜加制川草乌或桂枝、细辛;湿邪胜加薏米、萆。

二、清痹汤组成:忍冬藤6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21克、络石藤18克、青风藤30克、老鹳草30克、丹参20克、香附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邪实候热证。症见关节疼痛,扪之发烧,甚则红肿热痛,遇热痛增,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加减:风热表证加连翘、葛根;气分热胜加生石膏、知母;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元参;湿胜加防己、白花蛇舌草;伤阴加生地、石斛。

三、化瘀通痹汤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元胡12克、香附12克、透骨草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主治痹病瘀血候。症见局部有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皮色紫暗,或顽痹不愈,或关节畸形,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加减:偏寒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加败酱草、丹皮;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首乌、生地;关节畸形加炒山甲、乌蛇、全虫、马钱子等。

四、黄芪桂枝青藤汤组成:黄芪60~120克、桂枝15~30克、白芍30~60克、青风藤30~45克、鸡血藤15~30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枣5~10枚。

第二卷401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通阳蠲痹。主治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的虚痹。凡肢体关节酸痛或麻木,每遇劳累、气候寒冷、潮湿等则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无力者,皆可应用。属实证、热证、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禁用。

加减:风邪偏胜,呈游走性疼痛者,加海风藤20~30克;湿邪偏盛,肢体沉困,下肢为甚者,白芍用量不宜超过30克,去甘草,加萆15~30克、云苓15~30克;寒邪偏盛,冷痛明显,局部欠温,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者,重用桂枝,加川、草乌各9克,或加细辛3~6克;痹久兼痰浊内阻,关节肿大,局部有结节或畸形,色淡暗者,加南星9~20克、僵蚕9~12克;兼瘀血肢体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重用鸡血藤,加山甲珠9~12克,赤芍12~20克,丹参30克;气虚甚而乏力少气,倦怠明显者,重用黄芪90~120克,加党参15~20克,伴畏风自汗者,去生姜、减青风藤及桂枝量,加防风8~9克,白术9~15克,或加五味子10克,牡蛎20~30克;血虚心悸,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目干涩者,重用白芍,加首乌30克、枸杞20克;阳虚畏寒、四肢欠温、面色白显者,加附子6~15克,淫羊藿15~20克,或配服鹿茸;脾虚腹满,食少便溏者,加白术30~60克,薏米30克,焦三仙各9~12克;肾虚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30~4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片姜黄15克,羌活15克;项颈部疼痛明显者,加葛根20~30克;下肢痛甚者,加川牛膝15~20克,木瓜20克。临床效应:据临床观察,黄芪30克左右疗效多不明显,用至90~120克效果显著。曾在辨证无误情况下,发现个别病人,按方中剂量2~3剂后,出现头胀痛、目赤,或身痛加重,或腹泻等现象,一般6剂药后,或配佐药或减量续服,上述反应可逐渐消失。故本方药用量宜从小量30克开始,逐渐增量,疗效显著。

五、强脊宁一号汤组成:威灵仙10克、独活12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木瓜15克、丹参2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薏仁20克、川牛膝10克、香附15克、甘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疏督通络,活血止痛。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风寒湿邪痹阻督脉,症见腰脊强硬疼痛,遇寒受风加重,肢体困痛或游走痛,局部寒热不明显,舌质淡,苔白,脉弦。

六、强脊宁二号汤组成:淫羊藿30克、何首乌30克、桑寄生30克、川牛膝3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30克、独活30克、木瓜20克、威灵仙20克、甘草10克、黑豆60克、黄酒100毫升。湿热盛者,可加茯苓30克、知母肉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用量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情酌情增减。第二卷402

七、痹证膏组成:马钱子1000克、川乌150克、草乌150克、乳香150克、没药150克、青风藤200克、当归200克、香油2000毫升、广丹1000克(冬季用750克)。

制法:先将马钱子入油内炸至棕黑色,捞出。除广丹外,再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除渣滓,留其油。根据下丹方式不同要求,依法炼油。火上下丹法炼油:取药油微炼即可。

离火下丹法炼油:取药油置铁锅内,再微火熬炼,同时用勺撩油,散发浓烟至烟微现白色转浓时,蘸取少许,滴水成珠,并吹之不散,立即停止加热。随即将炒后过筛的广丹徐徐加入油内。一般每千克油加广丹约390~437克,槐树条搅,使油与丹充分化合成膏(根据多年经验,除常规操作外,采取火上下丹、离火下丹混合操作为好)。

喷撒冷水,使浓烟出尽,置冷水内浸泡8~10天,每日换水1~2次。将膏药分摊于羊皮纸褶上,微凉,然后向内对折。功能主治:活血,祛风,除湿,散寒,舒筋,定痛。主治风寒湿痹之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法:微加温,贴患处。八、二草二皮汤组成: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五加皮60克、海桐皮60克。

加减:局部冷、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克;肿胀甚,按之濡,肢体沉困者加萆、防己各30~60克;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刺痛、皮色紫暗者加苏木、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克;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肌萎或关节有响声者加木瓜、灵仙、老鹳草各60~90克。

以上用量适用于成人膝、肘及其以下关节的熏洗。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操作方法:用纱布包上药(或散煎)置搪瓷盆等容器内,加水2500~50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气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凉时再加温。每日熏洗1~2次,1次30~60分钟。翌日仍用原药液加热熏洗。药液少时,适量加水。春秋季1剂药可熏洗2~3天;冬季3~5天;夏季1~2天,即弃陈更新;2周为1疗程,或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程。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类风湿性活动期(肘膝及其以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者);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多配合按摩、牵引)。

注意事项:对全身或其他部位,可考虑全身熏洗。老人、儿童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者须人协助,严防烫伤;皮肤过敏,有创伤口,及严重心脑疾患,精神病者禁用。洗后揩干,勿受寒、风吹。药液忌口服。(魏善初编)第二卷403

篇2: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关键词】 风湿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虚邪瘀;娄多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0

娄多峰教授为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风湿疾病及骨伤科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70年。创立和提倡的中医风湿病系统理论工程已收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通教材。编著我国第一部关于痹病的专著《痹证治验》,并主编《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娄多峰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曾荣膺“国医大师、风湿泰斗”等众多称号。

学术思想

风湿病包括中医学“?侗浴薄巴绫浴薄袄?节”等[1]。娄多峰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中关于痹证的理论,将痹病(风湿病)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3个方面[2-3]。虚为先后天因素、大病、久病、妇女产后等导致正气亏虚;邪即邪侵,指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痹病的发生;瘀即痰浊瘀血、经络受损而致本病。该理论首次将正虚、邪侵、痰瘀放在等同地位,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痹病的病因病机,是当代中医学对痹病认知的重大进展。

1.1 病机为虚、邪、瘀相互搏结 娄多峰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虚、邪、瘀三者相互搏结,“不荣”“不通”并见,表现如下:①邪随虚转,外邪入体,人体的阴阳变化影响寒热的转变;②邪瘀相搏,外邪充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痰瘀渐生,而气血更滞,不通则肢体肿痛、重着,甚则畸形;③因邪致虚,不荣不通并见,疾病初期正邪相争,为实证;若正不敌邪,导致正气虚弱而为虚证。实则不通,虚则不荣,故不通不荣互见。三者在疾病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痹病错综复杂,变证丛生。

1.2 辨证当从整体论 基于虚、邪、瘀病因病机,娄多峰教授进一步提出虚、邪、瘀辨证理论体系,三者密切相关,常有多种临床表现,或正虚为主,邪、瘀较轻;或痰瘀为主,虚、邪较轻;或邪实为主,虚、瘀较轻;或三者均较明显等。临证时需辨明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三者轻重程度,正虚为主者,需辨明何种虚为主;邪实为主者,要分清何邪偏盛;痰瘀为主者,需辨明瘀为主,或痰为主,或痰瘀互结等。

1.3 治痹应遵四原则 娄多峰教授强调,风湿病的治疗需遵循正虚者以扶正为主,邪实者以祛邪为主,痰瘀者以通络为主[4],主要概括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增强正气以御邪,邪去则正复。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邪气宣散,经络得通,痰瘀自除,病邪得灭。③三因制宜,异同相治。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体质、病程长短,及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则治法。④守方变方,杂合以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应守方守药,持续用药,方获良效。痹病的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病情改善、病情不变、病情恶化,三者前者易守,中者难守,后者更难守,需综合进行治疗,杂药乱投为大忌。

临床经验

娄多峰教授将痹病分为邪实、正虚、痰瘀三候,并以寒热为纲,结合具体病证,列证择方,简明实用,条目清晰。临床上在风湿病辨证中可根据患者症状,运用“虚邪瘀”理论,将病情的发展分为活动期,早、中期,中、晚期和稳定期,进行阶段辨证治疗。

活动期多属湿热痹阻,治宜祛湿清热、解毒通络。此期多表现为关节肿痛发热,或屈伸不利,或口渴、溲赤,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数或滑数等。治疗运用四妙散随症加减:苍术、白术各20 g,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50 g,黄柏10 g,川牛膝、木瓜、泽兰、泽泻、茯苓、萆?z各15 g,土茯苓60 g,忍冬藤、车前子各30 g,白芥子10 g,制半夏9 g,陈皮6 g,甘草6 g。

早、中期多为寒湿痹阻之候,治宜散寒祛湿、温经蠲痹。此期可见关节冷痛、肿胀,遇寒加重,得温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弦紧。治疗运用温经蠲痹汤随症加减:制川乌6 g,熟地

黄、淫羊藿、桂枝各15 g,当归、苍术、白术各10 g,生薏苡仁30 g,炒薏苡仁30 g,全蝎2 g,蜈蚣1 条,延胡索30 g,鹿衔草、黄芪各30 g,干姜20 g,麻黄6 g,甘草5 g。

中、晚期脾胃多虚寒,治宜健脾除湿、温中活络。此期脾胃多虚弱,应健脾祛湿,针对寒湿偏向不同随症加减。治疗多使用温中除痹汤:延胡索30 g,独活30 g,威灵仙、徐长卿、刘寄奴、茯苓各15 g,穿山龙50 g,白术、苍术、制半夏、陈皮、小茴香、厚朴、乌药、桂枝、白芍各10 g,木香、甘草各6 g。

稳定期多属肝肾亏虚,治宜益肾蠲痹、活血通络。此期痹证日久,多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或腰膝酸软,或骨蒸劳热,或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疗运用顽痹方加减:制延胡索、鹿衔草、葛根各30 g,生地黄、熟地黄、威灵仙、丹参、鸡血藤、徐长卿各15 g,当归、淫羊藿、肉苁蓉、乌梢蛇、僵蚕、地龙各10 g,全蝎2 g,蜈蚣1 条,甘草3 g。

风湿病的病程较长,汤剂难以久服,成药制剂在临床上便于服用和携带。为此,娄多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经过长期筛选、验证,将疗效可靠经验方研制为成药[5-6]。在研发成功的多种成药制剂中,痹隆清安和痹苦乃停荣获1986年部级科研成果奖[7]。常用药物有热痹清片治疗虚热型痹病[8]、寒痹康片治疗虚寒型痹病[9]、瘀痹平片治疗瘀血型痹病[10]、着痹畅片治疗湿热型痹病[11]。上述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虚邪瘀”理论指导的治痹组方原则的科

学性[1]。

2.1 杂合以治 娄多峰教授认为,风湿病属于致病原因复杂、病变部位多样、病理属性不明的疾病,单方单药治疗多不佳,“杂合以治”才能祛除病根。杂合以治是针对痹病虚、邪、瘀的不同内涵和程度,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将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期阻断虚邪瘀三者之间的双向恶性循环过程[12]《。内经》中杂合以治即为现代医学的综合治疗,即内治与外治结合,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结合,中医与西医治疗结合等。娄多峰教授认为,杂合以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2],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于难治性风湿病往往具有较好的疗效。2.2 重视治未病,强调功能锻炼 娄多峰教授重视治未病,并将本思想贯穿于风湿病治疗的始

终[3]。①未病先防。对于易感人群,强调锻炼的重要性,提高人体抵抗力;顺应四时,以避外邪的侵袭。②既病防变。风湿病活动期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③慢病防残。稳定期风湿病患者,除治疗外还需进行功能锻炼,以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功能。④瘥后防复。娄多峰教授时常叮嘱患者勿劳累、受凉,避免损耗正气,防止痹病复发。另外,娄多峰教授十分注重功能锻炼,主张将功能锻炼贯穿于风湿病治疗的始终,以保护或维持关节功能。功能锻炼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订合理的锻炼计划和方法,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3]。

结 语

篇3:娄多峰教授治疗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关键词】 骨关节炎;病因病机;“虚邪瘀”理论;辨证论治;杂合以治;治未病;娄多峰;经验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7.012

娄多峰教授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娄多峰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即致力于风湿病的临床研究,提出风湿病“虚邪瘀”理论[1],是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科的主要奠基人。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疑难风湿病,病机复杂,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娄多峰教授在长期的风湿病临床实践中,对OA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对其经验精华总结如下。

1 OA的病因病机

OA属中医学“骨痹”“腰腿痛”等范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骨痹”的病名,在《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寒热病》有“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素问·痹论》有“痹在于骨则重”等。《内经》概括了骨痹的发病部位在骨关节,以骨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这些描述都与OA的临床表现类似。娄多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虚、邪、瘀”,即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瘀气滞[2-4]。

1.1 虚——正气虚弱 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而致痹。《内经》特别强调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素问·评热病论》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因此正虚是其发病的内部因素。《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而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先天肾虚致痹。《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后天过劳,耗血伤髓,伤筋骨也可致痹。另外,汉·华佗《中藏经》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宋代《圣济总录》曰:“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强调房事过度,肾气衰弱也是导致骨痹发生的关键内因。

1.2 邪——邪气侵袭 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而致痹。《内经》中多次强调了外邪致痹的作用,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中“各以其时”发病,说明骨痹发病存在季节性的特点,故《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这里的“有余”是指经脉中邪气有余而气血不足。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诸痹,风寒湿三气犯其经络之阴而成痹也。……入于骨则重不举为骨痹。”因此,邪侵是骨痹发生的重要条件。

1.3 瘀——痰瘀气滞 瘀血痰浊气滞是痹病的重要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可作为病因而致痹。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贼风》曰:“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宋·陈无择提出支饮令人痹。《杂病源流犀烛》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指出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则易触外邪,发为痹。清·董西园所说“痹非三气,患在痰瘀”是对此病因的最佳概括。

综上所述,OA病因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其中正虚是OA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不通(痰瘀)是发病的病理关键。虚邪瘀三者共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双向恶性循环,使OA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变证丛生[1]。本病病位多在膝、髋、手等关节,其中又以膝关节最为常见,涉及肝肾等脏腑。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肾亏虚,筋骨失荣,外邪侵袭,瘀痹经络,病久“不通”“不荣”并见。

2 OA的治疗

对于骨痹的治疗,《素问·调经论》提出“病在骨,调之骨”的治疗骨痹原则,另外《内经》还强调了“通络”原则,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灵枢·本脏》云:“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说明通过“活血通络”的治疗,使人体达到血气调和、阴阳平衡,是筋骨强盛,关节滑利的重要因素。

2.1 辨证论治 娄多峰教授创立的“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5-6],强调要把握“扶正勿碍祛邪,祛邪勿伤正气”的原则,针对OA的虚邪瘀病因病机确立扶正、祛邪、通络的治则[1,4,7],以打破虚邪瘀三者之间的双向恶性循环。娄多峰教授总结出多首治疗OA有效的经验方[8-9]。现就以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辨证论治为例论述。

2.1.1 湿阻血瘀证 主症:膝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皮色暗,寒热不明显;舌淡有瘀点,苔滑或腻,脉弦滑。治法:除湿化瘀,蠲痹通络。方药:萆薢归膝汤[8]。药用萆薢30 g,当归25 g,怀牛膝、五加皮、千年健、木瓜、赤芍各20 g,香附15 g,甘草3 g。上药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后煎药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洗2次,每次30~60 min。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有膝关节外伤史,或局部刺痛,皮色紫暗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2 g,桃仁9 g;局部冷痛喜暖、肌肤欠温,若拒按,脉弦紧有力者,加细辛3 g,制川乌、制草乌各9 g;喜按,腰酸乏力,四肢凉者,加制附子9 g,桑寄生、淫羊藿各20 g;局部沉困,肿胀突出,若其处红热者,加木通、大黄各15 g,洗时加芒硝20 g;红热不明显,纳少便溏,乏力者,加茯苓、薏苡仁、白术各20 g。适用于KOA

nlc202309031612

滑膜炎。

2.1.2 肝肾亏虚,邪痹血瘀证 主症:膝关节冷痛,局部色暗,怕风怕冷;舌淡暗,有瘀点,脉沉迟。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养血,通络止痛。方药:老寒腿方[8]。药用首乌、熟地黄、桑寄生各20 g,独活、狗脊、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 g,川牛膝、木瓜各10 g。初用,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在症状明显减轻后(一般于6~12 d),将上药干燥,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服4~6 g,每日3次,连服1个月以上。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局部无红热者为寒型,加淫羊藿20 g,制川乌、制草乌各6 g;局部红肿发热者为热型,加萆薢、白花蛇舌草各30 g;局部刺痛,压痛明显,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者为瘀血型,加土鳖虫、苏木各12 g,或制乳香、制没药各9 g。适用于老年性KOA。

KOA的证型随病情发展而变化,实不止以上所述,但只要辨证准确,应守方守药,持之以恒,即能获效[10]。

2.2 成药制剂 由于中药汤剂难以长期服用,而OA的治疗又需要长期坚持,以年月计,因此诸多患者不能坚持以致放弃治疗。娄多峰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便运用“虚邪瘀”理论开始研制治痹中成药剂型,以方便患者服用、携带。娄多峰教授常用于OA的成药制剂有以下几种:①骨痹舒片:每片0.3 g,每次3~8片,每日4次,口服。补肾壮骨蠲痹,活血通络。用于OA等骨痹[11-13],由骨碎补、桑寄生、三七、络石藤、制首乌、制马钱子等组成。②健膝丸:每袋30 g,每次3~5 g,每日3次,口服。滋补肝肾,舒筋壮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肾阳虚型OA等骨痹,由川牛膝、制首乌、千年健、淫羊藿、鸡血藤、海桐皮、木瓜等组成。③着痹畅片:每片0.3 g,每次3~8片,每日4次,口服。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消肿定痛。用于湿热型OA等骨痹,由薏苡仁、菝葜、牛膝、木瓜、白术等组成。④瘀痹平片:每片0.3 g,每次3~8片,每日4次,口服。活血化瘀,祛邪通络。用于瘀血型OA等骨痹,由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川牛膝、虎杖、白芍等组成。

实验证明,娄多峰教授研制的成药制剂组方科学[14-19]。健膝丸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水平,延缓关节软骨退变的进展[19];可减少软骨型胶原和蛋白多糖丢失,减轻关节软骨破坏,延缓OA的发展进程[18]。如果把健膝丸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的过量释放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分别看作扶正、祛邪、通络的话,那么健膝丸具有扶正为主的同时,兼有祛邪通络的作用。证实了本方具有“扶正勿碍祛邪,祛邪勿伤正气”的功能[1]。研究证实了“虚邪瘀”理论指导下的治痹组方原则的科学性。

2.3 杂合以治 《内经》所谓的“杂合以治”即现在所说“综合治疗”。娄多峰教授认为,OA致病因素多样、病理属性复杂,病变部位不一,单靠一药一方治疗往往疗效不彰,因而强调杂合以

治[20],以尽快改善症状,控制病情。综合治疗要针对OA虚邪瘀的不同内容和程度,把各种治疗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打破虚邪瘀三者之间的双向恶性循环。而不是各种治疗方法简单的累加,“看似杂合,实则有序”[21]。对“杂合以治”这一原则,娄多峰教授甚至认为应提高到与辨证论治的同等高度加以重视[3,22]。综合治疗可渗透到OA的预防、调护、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中[3,22]。

2.4 重视“治未病” 娄多峰教授重视风湿病的治未病,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OA的防治全过

程[23]。OA的治未病包括以下4个环节:①未病先

防:对于易发人群,如体力劳动或肥胖者等应减少其负重;顺应四时,避免外邪侵袭。②既病防深:对于OA活动期的患者,积极正确治疗,防止病邪深入。③慢病防残:对于OA稳定期的患者,保持和改善关节功能,以防致残。④瘥后防复:OA多易瘥后劳复、食复、药复等复发[22-23],因此瘥后防复非常重要。娄多峰教授临证时对每个患者都交待注意事项:勿劳累,避免耗伤正气(防虚);勿受凉,避免风寒湿等邪侵袭(防邪);勿生气,避免气机郁滞(防瘀)。

3 验案举例

患者,女,58岁。2013年3月9日初诊。右膝肿痛5年。2008年6月洗澡后吹空调而出现右侧小腿发胀,后出现右膝关节肿痛,在当地按风湿病治疗,服中西药疗效欠佳,遂来本院就诊。现在症见右膝肿痛,活动不利,左腓肠肌部时有胀麻感,纳眠可,二便调。脉弦数,舌尖稍红,苔薄黄。查体:右膝肿胀Ⅱ级,压痛Ⅰ级,活动时伴骨擦音。实验室红细胞沉降率23 mm·h-1;类风湿因子9.52 IU·mL-1;抗链球菌溶血素“O”

427.38 IU·mL-1。X线示双膝髁间棘增生变尖,骨质增生。诊断:骨痹(OA),证属湿阻血瘀。治宜除湿化瘀,蠲痹通络。方以萆薢归膝汤加减。药用萆薢、川牛膝、木瓜、菝葜、薏苡仁、丹参各30 g,当归25 g,五加皮、千年健、赤芍各20 g,香附15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剂。加服中成药骨痹舒片6~8片、着痹畅片5片,每日3次。

2013年5月10日复诊:诉服药2个月,膝关节肿胀消失。继服中成药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以下肢关节肿痛为主症,证属湿阻血瘀,为邪实之证。从虚邪瘀辨证:邪以湿邪为主,瘀居其次,虚更次。因此治疗以萆薢、川牛膝、木瓜、薏苡仁、菝葜、五加皮等大队利湿消肿药物,以祛湿邪为主;当归、丹参、赤芍、老鹳草、香附活血通络以祛瘀;薏苡仁、白芍配合当归以及中成药养血以扶正固本。全方祛邪为主兼祛瘀、扶正,疗效明显。

4 结 语

OA在中医学属“骨痹”范畴,在临床上为常见的、多发的疑难风湿病,其病因病机复杂,证候多样,辨证较为困难,因此治疗颇为棘手。娄多峰教授提出风湿病“虚邪瘀”理论,OA的基本病因病机是虚邪瘀,治疗本病可运用“虚邪瘀”辨证论治,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大量经验方,研制出一系列治痹中成药,以便患者服用。另外,针对OA的疾病特点,娄多峰教授强调应长期坚持、杂合以治,重视“治未病”。娄多峰教授虚邪瘀辨证治疗OA的经验,简明实用,疗效明显,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挖掘。

nlc202309031612

5 参考文献

[1]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2]娄多峰.娄多峰痹证治验[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4.

[3]娄玉钤.娄多峰教授诊治风湿病经验撷粹[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5):22-24.

[4]李满意.用虚邪瘀观点学习《内经》骨痹理论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9-70.

[5]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风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6.

[6]李满意.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65-66.

[7]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原则及用药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42-43.

[8]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311-315.

[9]董卫功,张德生,王兴焱.历节清饮治疗膝关节滑膜炎80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9,21(9):75.

[10]侯存德,臧文峰.娄多峰教授诊治风湿病的经验[J].陕西中医,1996,17(7):309-310.

[11]娄多峰,娄玉钤,娄伯恩.骨痹舒片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10):48,50.

[12]娄玉钤,张广辉,曹玉举,等.骨痹舒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

24-27.

[13]陈小朋.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配合骨痹舒片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

24-25.

[14]秦梦,王和鸣,娄玉钤.骨痹舒片对实验性膝骨关节炎病理形态及自由基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3):1-3.

[15]秦梦,王和鸣,娄玉钤.骨痹舒含药血清对IL-1β作用下关节软骨细胞表达Type-ⅡCollagen、MMP-1、MMP-13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426-1428.

[16]秦梦,王和鸣,娄玉钤.不同浓度骨痹舒片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1,24(10):841-844.

[17]杨艳娇,刘雅敏,白月明,等.HPLC法测定骨痹舒片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39-41,43.

[18]李坚,娄玉钤,李满意,等.健膝丸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3-17.

[19]赵幸熬,娄玉钤,张广辉,等.健膝丸对大鼠膝骨关节炎SOD、MDA、NO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37-40,49.

[20]余志玲.娄多峰二草二皮汤外洗治疗骨性关节炎

15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10-11.

[21]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的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73-75.

[22]李满意.娄多峰教授治痹思想浅识[J].江苏中医药,2010,42(10):15-16.

[23]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治未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30-33.

收稿日期:2015-05-25;修回日期:2015-06-29

上一篇:酒店管理人员培训下一篇:2015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