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型议论文范文

2024-04-10

论题型议论文范文(通用6篇)

篇1:论题型议论文范文

论自信

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虽然做了准备,但因为胆怯而临阵退缩;面对一个绝好的机会,却又因为犹豫而错过……遗憾便在自己的一念之间铸成。一切,只源于心中缺少了那份舍我其谁、无人能挡的自信!由此可见,自信对于我们是十分必要的。

自信,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机会。毛遂自荐的故事都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正是因为他的自信,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假设,他拥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却没有自我举荐的勇气,那他还只不过是个有些思想的凡人罢了。而他的自信,帮助他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直到今天,这个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也不是向我们赞扬他的丰功伟绩,是在赞叹他敢于自荐的勇气吧。

自信,可以让你大放异彩。那些在舞台上的演讲家们,哪个不是高昂着头,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激扬澎湃?那些成功人士们,哪一个不是双眼有神,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胆识过人?纵使是那些出身于草根的普通人,也因为他们脸上自信的笑容,让我们觉得他们并不平凡。有时,自信并不在于你身份的贵贱,准备的是否完善,只在于你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明媚的笑容,轻快的步伐,响亮的声音,坚定的眼神,都可以让自信为你笼上一层独特的光彩。

自信,更可以让你的人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一段

时间有一个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拉拉便是一个因自信而成功的人。当她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她不甘于现状,而且向老板推荐自己,并且在工作中表现出她不服输的干劲。再加上她踏实肯干,又有勇有谋,她的成功,就成了必然结果了。然而,她如果没有那份上进的自信,或许,一切都会一成不变,她只会是一个努力的小职员而已。

所以,甩掉犹豫,换上一份自信,或许一切都会不同。那又如何做到自信呢?首先,不要盲目的艳羡他人,要试着找寻自己所具有的有点;然后,充分的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你更有底气;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鼓足勇气,迈出第一步。

其实,自信很简单。自信——相信自己。既然自信的好处有那么多,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2:论题型议论文范文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作为一种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开始引起关注,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理论教学应用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化学新课程所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的具体反映。理论基础是化学新课程的精髓,基本理念是理论基础的外在表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1】

情景。学习环境中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交流。交流是合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就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建立的认知结构。

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着。

二、学生要想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运用探究法、发现法去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

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主动收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主动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需要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发挥能动作用:【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应尽可能开展讨论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活动,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

有效。

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观念,是推进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课程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得到落实。作为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新课程学习观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使自身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如何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不同的课程观下由不同的发展取向。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主动发展。

3、变抽象为具体、真实

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将大量纷杂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大量抽象的化学理论性知识以系统化、学术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例,在中学不仅要涉及典型的金属元素族,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而且,每一族的典型元素从单质到氧化物,水化物,再到各种盐,各种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等都要学生来学习。远离学生生活的化学学习内容,即枯燥又乏味,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基于特定学习情境”,实质上就是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应该基于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离他们并不遥远,并不抽象,对他们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大有益处。为此,化学新课程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两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4、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孤立、静止学习为合作、交流学习

从课程内容的学习方式来看,化学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统统被扼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这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严重枷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为改变这一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不是学生自身孤立进行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5、变注重结果为结果与过程并重

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如何做出评价直接关系到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传统的化学学习评价,过分注重考核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

能的掌握情况,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选拔功能,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张榜公布,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结语: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学生只有体验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感受也是用我们所谓的期中、期末化学考试考不出来的。因此,化学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倡导开展趣味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反思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03-6-13

篇3:议论文阅读题型分类及解答策略

一、论点及分论点的归纳与辨析

1. 题目的表述。

多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本文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第*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在第*段空白处写上一个合适的语句;文章第*段所举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有时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对中心论点加以考查。

2. 答题方法和技巧。

可概括为:先找再抄或归纳。

所谓的“找”可去看题目、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看中间(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针对分论点,一般可以找位于段首或段尾的句子,或有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然后等)或结构大致相同的几个句子提示。所谓的“抄”就是把找到的原文抄下来。

例如: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可找到段尾的句子并抄下来,即为本文论点: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至于归纳,可以从文中列举的生活现象或事例中抽取其共性。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六个事例,可以归纳出“逆境出人才”的共性。

又如:“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

金、银、铜、铁是金属的部分小类对象,它们受热后分子的凝聚力减弱,分子运动加速,分子彼此距离加大,从而使体积膨胀;所以可以归纳出:金属受热后都体积膨胀。

需要注意论点表述尽量少用否定句,语言尽量简洁明确,可用“我们/每个人+要/应该+干什么/怎么样”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尽量能够统摄全文。

二、论据的分析和补充

1. 题目的表述。

多为:文中第*段或划线部分属于何种论据;文中事例为什么不能颠倒;文中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下面几个材料哪一个不适合或适合用来证明本文论点(选择题);请为本文或在第*段后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等等。

2. 答题技巧和方法。

简而言之:明确分类、概括事例、注重积累。

首先要明确论据的分类。一般说来,论据的种类有: (1)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特征:具体的人做了具体的事;出现的一类人具体社会现象。 (2) 道理论据指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调查资料等,其特征:一般为直接引语(即有“……”),有出处及说话人。判断论据类型时,要严格用专业术语作答。另外需要明确,论据的排列除了要照应中心句外,一般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

其次,概括文中事实论据时,先要在论证部分(分析问题部分)找出具体的“某人+做了某事+结果怎样”来概括事实论据,再用本文的论点(“我们/每个人/人/什么+要(不要)/应该(不该)/必须+干什么/怎么样”)加以检验。例如: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不灰心,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两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请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1) 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 (2) 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顿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做好补充事实或道理论据,需平时在课内外各学科学习中做个有心的人。只有足够的积累,补充论据时才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并确保论据的准确。补充事实论据时一般先叙述事例的经过,再适当加以议论(要尽量向论点靠拢),之后按论据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人/什么+要(不要)/应该(不该)/必须+干什么/怎么样”)逐一检查以确保完整。

例如:为下面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翻开中国历史的篇章,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秦始皇不受蒙蔽于赵高,秦朝又何至于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场?假如%%%%,%%%%(1)?反过来说,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进言献策,又哪能有闻名古今的“贞观之治”?如果%%%%,%%%%(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

答案提示:(1)当初楚怀王不亲信上官大夫等人谗言,楚国又何至于落得屈原投江楚国灭亡的下场。(2)当初赵太后不听从触龙的劝谏忠言,又哪能让赵王建立功勋、成就英名。(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三、论证方法的辨别与分析

1. 题干表述。

考查论证方法时常会就“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划线句子或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有什么好处”提出问题。

2. 答题技巧。

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要熟练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具体如下: (1) 举例论证(摆事实、例证),其作用常固定表述为:“用了举例论证,有代表性地/典型地证明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引用论证(引证、道理论证),其作用常固定表述为:“用了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很权威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喻证),其作用常固定表述为:“使用了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4) 对比论证,其作用常固定表述为:“使用了对比论证,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比较/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要联系具体文章内容分析和专业术语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 (1) 孩提时代读过一则童话:一天,种子很不理解地问稻子:“你把全身都献出去了,得到人类的什么报酬呢?”稻子自豪地回答:“得到人类的珍视。”———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只有对人类作出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2)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里,战士们出生入死,献身疆场;在抗洪救灾的斗争中,英雄冒险救人,激流勇进……无数无名英雄在工作,在贡献,在奋斗……正因为如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伟大的。

(3) 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历来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表现。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今天,曲啸同志又加了句名言:“爱的本质是给予。”这些是那么地震撼人心,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何其相似啊!

(4) 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不平衡的心理就产生了———忌妒眼红,行动上则争名夺利,乃至蝇营狗苟。只要把贡献放在第一位,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这时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5) “心底无私天地宽”,砸碎了狭窄的“自我”桎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因为那开阔的胸襟,那崇高的理想已经使你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高尚的人。

1. (2) 、 (3) 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 (4) 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以自私者的卑劣和奉献者的伟大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只有作出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的中心论点。

四、论证结构或思路的梳理,关键句作用的分析

1. 题干表述。

多为: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论证结构展开论述的?/本文第*段一第*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文中第*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 答题技巧。

先明确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层进式、总分(总)式、对比式、并列式)。关键句一般有引出论点、充当论据从而证明论点、承上启下、总结或重申论点等作用。

格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论证上有何特点”简单理解成“运用何种论证方法”。这类问题应该是“先运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哪个角度(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然后运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哪个角度(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前后是否形成对比以及如何对比”,对整篇或整段的论证思路进行完整的梳理。

五、分析中心句或词的含义和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 含义。

(1)题干表述。多为:“文中第*段划线的句子或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文中的代词(“如此”、“这样”、“这个”等)指什么”。

(2)答题技巧。对词句理解的考查一般集中在有比喻义的词语上,故需要准确找到这些词语的基本义和文章义。对代词指代的内容则遵循“就近原则”去明确范围和内容。

例如: (1) 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2) 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3) 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4) 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5) 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十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6) 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7) 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第 (4) 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2)第 (7) 段中的“草地”比喻外部条件,或成长的环境,“瘦马”比喻没有成材的人,或平庸的人。

2. 语言特点。

(1)题干表述。“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本文第*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生动(鲜明)的特点,考查语言特点一般从严密和生动入手:就“严密”常考查“往往”、“一般说来”等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而“生动”则考查比喻、排比、反问、反语(幽默、讽刺)修辞方法(甚至俗语、歇后语)的表达效果。

六、对文章或文段的思考与延伸

1. 题干表述。

多为联系本文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点或分论点或文中的某一点的理解或看法。

2. 答题技巧。

可分4步完成:由此及彼,亮出观点(赞成或反对);列举一两个事实论据,联系过程中必须有适当的分析与议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现象,进一步加以论证;适当重申观点。

例如:在《小议传统教育》中谈到学习语文的几个方法,谈谈你对“背诵”的看法。

篇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如何科学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现代文阅读题题型不断翻新,形式层出不穷。中考、高考所选语段由以考课内语段为主转向以考课外语段为主,一些地区甚至全考课外。题型也从过去的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即所谓标准化命题)到今天的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其中还有不少开放性试题)。然而,对于这一变化,语文界专家人士是众说纷纭,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但无论如何,其题型变化和测试的内容都是严格执行《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之规定,都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还在每篇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阅读题型基本功训练。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一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一种技能。”那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要教师设计出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题型是非常的重要,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所明确提出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部分所占比重是其它各部分远不可及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训练学生阅读技巧,阅读题型的设计是我们必须去研究的一个课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而阅读度题又体现了新的阅读理念,那么阅读题型的设计就不再是一顿便饭罢了。我们应该如何去体现新理念?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阅读题型的设计”入手,首先,题型设计应该注重查字、词、句、写法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初级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丰富,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语感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近几年又极力地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考试中也存在有意地回避“语文知识”这一问题,可是“语文知识”终究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语文知识是学生学文的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形成能力。长期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深知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因为语法、修辞知识近几年不列入考试内容。所以教师采取了“不考不教”的做法。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肩负着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的使命。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全面提高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职责,这职责中包含着对语文(口语、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文字、词语、句子的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

坞城路学府街51中学 吕琦琳

摘 要:小学毕业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群体,语文教学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标准的贯彻落实,当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并且已经成为未来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趋势。本文将对当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毕业;语文教学;质量;研究

根据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之规定,为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创新学生的意识,首先应当强调的是语言基础上的学科人文性,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国内各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水平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实践中可以看到,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当前国内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比较死板,创新能力比较差,课堂比较沉寂、缺乏活力,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教与学之间相互脱节,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

第二,小学毕业生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底子也比较薄。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课程的学习,但其对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度、量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同时,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缺乏有效的指导或者引导,导致小学生学习受到严重的局限。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基础薄弱等问题非常的明显,这会对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文化背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从本质上来讲,小学毕业班的学生语文学习主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上,因部分语文教材没有对相应的文化背景介绍,导致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实践过于局限,难以使从整体上、从文化背景上给学生一种深刻的感性引导,导致阅读能力受限,这也会对当前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

篇5:名言警句类题型范文

(一)1.不做别人意见的牺牲品,只做自己心中的自由人。你怎么理解?

解析: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做别人意见的傀儡,否则你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惫,失去许多可贵的成功机会,有时还会失去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自己想成为的人,无论成败与否,你都会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自我归属感。正如但丁的那句豪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在人之上时,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时,要视自己为人。你怎么理解?

解析:孟德斯鸠说: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利 假借后天的给予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怨自艾。在人之上,要视别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2.裁判别人之前,留心检点自己。你怎么理解?

解析:对予某些人来说,裁判别人比吃家常便饭容易,反省自己却比登天 还难。所以人们总是容易陷入别人的流言蜚语与指责评判之中。

为了处理别人时保全自己,我们须得学会做人的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一、先要严于律己,才能严以律人;先要看到自己也会有不足,才能宽待别人的不足,而不要揪住别人的某些过失,耿耿于怀,一棍子打死,要给人自省更新的机会和余地。

二、在你决定要处理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利的错误把柄也会被别人抓住。

3.善待别人,即是善待自己。你怎么理解?

解析: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善待别人,即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常讲: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合作与互动。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我们只有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同学,同事关系,从而获得相互的愉快合作,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善待他人,更应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合一;将心比心,两心相通。善待他人,应尽量体会别人的难处,体会学校,家庭,社会的难处,要学会释怀,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

我们在追求学业与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才会与你真诚合作。请记住这句话: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5.与人为善是善事,与蛇为善却是恶事。你怎么理解?

解析:与人为善不是与恃强凌弱的人相处的办法,正如中国古话所说 的那样: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与蛇为善对自己来说,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与人为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善待一切人和事。与人为善是善事,与邪恶为善却是恶事。与人为善不是与恶人相安无事,不是对坏事宽宏大量。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的那种毫无原则的善是“愚善”。

6.小人面前,不当君子。你怎么理解?

解析:自古人言,君子有成人之美,小人有助人为恶;君子坦荡荡,无所 不可告人,小人常戚戚,凡事不愿与人知。人生在世,总难免有被小人缠身时刻。在小人面前讲斯文扮君子,不但不会令这些目光狭隘疾贤妒能的小人领情,承认这是君子的风度,还会使自己被人贻笑为傻气。更会助长其得寸进尺的气焰。所以《佛光菜根谭》说:“君子从不伤害别人,小人从不谴责自己。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合。”

7.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你怎么理解?

解析:与其邀请许多人一起来开心快活,不如与一个怀恨你的人冰释前嫌(或 原谅一个你怀恨已久的人)这句话说的是原谅别人的重要性,与其找快乐,不如别怀恨在心。

8.比别人聪明才智的人是智者,说自己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傻蛋。你怎么理解?

解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戒他的门徙:“你只知道一 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训导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们更聪明。”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就开始变得丑陋了。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大家都听说过“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句话,意思就是,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绝不到处炫耀,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有才华固然好,但是能力再强,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就像财富一样,有钱当然是好事,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

9.整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怎么理解?

解析:我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前半句“整人之心不可有,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应该光明磊落,秉承正义,不生害人之心,具体体现在工作和生活时,我们应该真诚友好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多给别人一些宽容和理解,不要对他人怨恨报复心理。总之,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别人。

再次,后半句“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告诉我们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小人,我们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不要受到小人的诬陷和伤害。只有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保护自己并不是时刻防人,凡是过犹不及,过度的防范则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不利于建立友好和谐关系,不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我认为是不适合我们的工作的。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能让大家感受到和谐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家庭等等,人人都能为别人着想,都能理解他人的难处,宽容他人的不足,那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何以用得着防人之心呢。

人的沟通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真诚,如果我们在为人处事中时时刻刻都带着防备心理来待人待事,怎么可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呢。所以我认为后半句话是不适合我们实际的工作需要的。大家都应该开诚布公的进行交流和沟通。

最后,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们更应该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在对人处事上应该多为别人着想,以真诚待人,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的。结合自己来说,在生活和工作中,我要心存善念,心存感恩,真诚待人,友好友善对待他人。在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主动与他人积极沟通,沟通能够架起心灵的桥梁,相信大家彼此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10.为了使自己快乐,请先包容别人。你怎么理解?

解析: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都不会尽善尽美。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宽容别人,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宽容和善待自己。宽容不仅生产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宽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宽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11.“面子”只是表面问题,成功才是硬道理。你怎么理解?

解析: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面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 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可窥一斑。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耻礼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一切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也未见是好事。“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和面子有关的俗语比比皆是。的确,每个人都希望被人重视、受人尊重、受人欢迎,但有时难免被人嘲弄、受人侮辱。这就是人生,我们必须学会面对。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和别人生气,俗话说“生气不如争气”。生活中要懂得做事的技巧,千万不要因面子而和人翻脸,翻脸不如翻身。在这个世界上,你计较得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少,与其为了面子而郁闷生气,不如自己争气。但是因为成功不能不择手段,不能摒弃廉耻,不能泯灭道德。

12.志当存高远,姿态要低矮。你怎么理解?

解析:年轻人当有远大志向,才可能成为杰出从物。但要成为杰出人物,光是心高气盛还远远不够,又必须从最低级的事情学习做起。在你还是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降低一下自己的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野心,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13.不做境遇的牺牲品,而要做它的主人。你怎么理解?

解析:顺境固然好,它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但如果 一个人处于逆境之中怎么办?只有秉着信念之灯继续前行,一直到达阳光地带。正如大多数成功者所坚信的那样:“我知道我不是境遇的牺牲者,而是它们的主人。”

14.你可以因表现不好而失败,但不能因孬种而失败。你怎么理解?

解析:如果一个人没有犯过错误,那么他一定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过。其实 很多时候孬种和英雄只是在一念之差中产生的!人不是后悔做过什么,而是后悔没做过什么!

15.哀莫大于心死,自己的结论便是自己的命运结局。你怎么理解?

解析: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苦乐与成败,并不是别人左右的结果,而是在 于他的心态是否健康,用悲伤的眼睛看世界,那么世界便暗无天日;如果你用慈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有许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感动。

16.安逸舒适使人失去竞争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怎么理解?解析:“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较为豁达 开通,眼光远大,做起事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一点点,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17.人生要有定力,不可随境而迁。你怎么理解?

解析:古今成大事者,必定下决心;既经决心,必定坚持到底,不随境而 迁。决心只能下一次,说干就干,一生只下一次真正的决心,这在于一切事情中。

有人说:“让攀登者退缩的往往不是大山的高度,而是鞋子里的沙子”。请谈谈你的看法。(2010年2月14日上午海关面试题)

【题型特点分析】

此类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令人担心的是对于忽然出现的语句考生不能马上理解,导致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考查的名言警句都是一些有关言行的语句,同时它们也是值得公务员学习的为人处世的精神。这样的题目往往能和人际关系结合起来。所以有两步是大家必须理解的。①理解词句的意思;②联系人生体会。如上题就是伏尔泰说过的一句名言:“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压倒我们的往往不是“大山”,而是鞋里那颗细小的“沙粒”。因此,我们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沙子,关注好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再进一步延伸,还可以联系党和政府的工作应该着眼基层,关注民情民生。

【破题钥匙】

此类题型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①对名言警句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解释,破题。②指出实质或启示。③与自身或公务员(人生、工作、学习等方面)联系起来。

【实例分析】

第一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对“天道酬勤不酬怨”的看法。

此题属于名言警句类面试题,考核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主线为解释含义+联系实际谈+表态。

参考答案:

首先,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一味的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收获的。实际意义就是指我们应该多动手做实事,少一些抱怨的空话。

其次,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努力,要付出,多审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找客观借口或理由,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

最后,作为一名准公务员的我们如果遇到挫折更不能放弃,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能怨天尤人,要反被动为主动,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踏踏实实地不断努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克服它。

第二题:你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解析:名言警句类,考核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主线为解释+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多难兴邦,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激励人民发奋图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难兴邦是对国人的鼓舞。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经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冰雪灾害、火车脱轨、汶川地震等等,然而,灾难不仅是灾难,也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当灾难无可避免时,我们迎难而上,守望相助,灾难在折磨我们的同时,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多难兴邦也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在灾难、国难面前,作为公家公职人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恪尽职守,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国家建设、为民服务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第三题:你对“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自己不会倒”怎么认识?

解析:民谚警句类,考核的是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答题主线为解释+意义+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说我们无论是学习、工作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尽量地去完成任务,如果只是一味的依赖别人,那么最后就可能会失败。所以我们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开始,先练内功,打好基础才能有备无患。

其次,我们也应看到,完全依赖自己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的许多工作需要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一起协同合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有些人看似可靠,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却帮不了我们,这就要求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要慎重。

篇6:浅论保险法研究最新论文范文

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一项法律,主要是为了保护保险双方的合法权益。下面是 小编带来的关于保险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摘 要:《保险法》引入不可抗辩条款,显然是旨在对投保人进行保护,恢复公众对保险的信心。但该法条的制定过于绝对化,在实践中仍显现出不足之处。新《保险法》却未明确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有待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不可抗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一、财产险保险标的受让人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权

保险法第49条规定,财产保险标的转让时,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该条改变了原保险法第43条在标的转让时应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变更合同的规定,推定受让人承继原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使标的转让期间仍能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受让人或被保险人负担相应通知义务,以确保保险人有机会评估风险。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财产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通常取决于财产自身的性质、用途与状况,与单纯的被保险主体更替关联性不大。法律推定受让人自动承继被保险人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保险保障的自动延续。

虽然法律规定受让人承继的是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从立法宗旨来看,应理解为受让人承继的是保险合同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况且,除转让基于受赠或继承等外,受让人受让财产一般须支付一定对价。通常情况下,受让人在交易时会将标的之上的保险保障作为议价因素,并以此作为合同的基础。如果受让人受让标的后,发现保险并不完全必要,自应当允许其解除合同。

二、有关不可抗辩条款的问题

新《保险法》第16条规定在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情况下,保险人自合同成立之日起2年后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事故,仍应承担保险责任。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抗辩条款,这种条款的目的是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能够对抗保险人的解除或无效抗辩,保护投保人一方的期待利益。《保险法》引入不可抗辩条款,显然是旨在对投保人进行保护,恢复公众对保险的信心。但该法条的制定过于绝对化,在实践中仍显现出不足之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该条款过于绝对,缺少除外规定。根据国外立法例,不可抗辩条款都有除外规定。二是不可抗辩条款可能造成漏洞。三是不可抗辩的起算点不够明确。

三、责任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

新《保险法》第65条第1款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同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 金。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实践中有观点认为,责任险中特别是车辆三者险的第三者可以直接依据新法第65条起诉保险公司,请求给付保险赔偿金,甚至一些法院的审判指导意见公开承认第三者的直接请求权。这种认识,经常造成法院在诉讼中将侵权之诉与保险合同之诉不加区分、一并审理的做法。这不但直接增加了保险人的诉讼负担,而且不利于理清两种不同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造成错判及乱判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责任险中第三人直接诉权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新《保险法》第65条第1款只是保留了原《保险法》第50条第1款的规定是原法的延续。根据第65条第1款,保险人直接向第三者直接赔偿保险金的前提是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多数商业责任险情况下,并无法律规定或很少有当事人约定由保险人直接赔偿第三者。请求保险金的请求权基础在于存在相应的保险合同关系或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反之,在无相关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事先约定的情况下,第三人作为保险合同之外的第三人,显然不能取得直接请求权。

其次,有观点根据第65条第2款的规定,认为保险人在责任确定时存在应当赔偿第三人的义务。因此,第三人当然可以直接起诉保险公司。其实,这是对第65条第2款的误读。第65条第2款规定了两种情况:一是在赔偿责任确定,且由被保险人请求由保险人赔偿第三者的情况下,由保险人赔偿;二是在被保险人怠于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第三者才有权请求保险人赔偿。这一款确实是第三者的请求 权基础。但需注意的是,第一种情况并不产生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第二种情况下,存在被保险人怠于行使请求权,且赔偿责任确定的情形时,第三人才享有对保险人的请求权。

四、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范围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有如实告知义务的义务。投保人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其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自不待言。《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应负有如实告知义务。新《保险法》却未明确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有待进一步扩展。以立法形式将被保险人列为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也不存在障碍。如实告知义务本质是诚信原则所衍生的先合同义务,以制定法形式予以确认,并无不妥。所以,将如实告知义务扩展至被保险人是十分必要的。

保险法论文篇2:《浅析社会保险法》摘要:出台《社会保险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就社保制度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立法。它的通过与实施,符合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有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保险 颁布 原则 条款 优点

一、社会保险法的含义、历史沿革及实施意义

1、社会保险法的含义

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使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社会保险基金。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于2010年10月28日下午高票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这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就社保制度首 次立法。

2、历史沿革

①新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其标志是1952年2月政务院公布了《劳动保护条例》。企业职工是其保障对象,生育、疾病、负伤、退休、死亡、医疗和待业等都是保险的项目。

②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1966年期间,社会保障制度有基金、管理和监督,且基金的收集、管理和监督是稳中有分立,这一制度在人口老龄结构轻且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运行良好。

③1966年以后,企业保险制度替代了社会保险制度,它与保险大数法则的前提相违背,从保险理论角度看,这是一种退步的改变。

④1984年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项目开始进行改革,进入到改革阶段。

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地逐步建立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机制和待业保险制度,开始尝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过不断努力,目前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其主要项目。

⑥《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经表决通过,其施行日期是2011年7月1日。

3、实施意义

首先,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能有效促进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于各项社会保险的全面制度安排和规范由《社会保险法》作出,它可以把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 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成国家法律制度,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国家长治久安也能发挥保障作用。

其次,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发展。《社会保险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规定,对社会保险关系能起到规范作用,政府责任强化,社会保险制度更稳定和规范地运行,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有力武器,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实施起到带动作用。

第三,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向前推动能提供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保险工作,影响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险法》对广覆盖、可转移和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确立,有利于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了明确规范,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有促进作用。

二、社会保险法的原则、实现目的与展现条款

1、社会保险法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

具有权威性,短期内不可能随意更改,这是法的最大特点。劳资矛盾的化解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恰当处理是我国制定《社会保险法》的目的,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要尽可能全面地制定《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避免出现挂一漏万现象。

(2)公平性原则

世界上只有相对的公平,不可能有绝对公平,这既表现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也表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人所承担责任的公平。应清楚地认识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设计的,当时只考虑了国有企业改革,对其它所有制企业职工及农业农村的情况并没有考虑。

(3)效率性原则

对许多方面都有涉及,为应对迅猛而至的人口老龄化,积累的大量社保基金如何实现保值增值,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存银行与买国债看似很有安全性,但贬值风险大,对基金的投资效率也有影响,如垄断性经营行业、经济适用房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及重点建设项目,安全性高且投资回报率也高,应是基金投资的重点。

(4)安全性原则

能维持社保制度正常运转的保证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随着社保覆盖面的扩大,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迫切需要管理好老百姓的“保命钱”。为了使社保基金更安全,在公共财政体制下社会保险预算的建立必须加快,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保预算模式应积极探索。

(5)可操作性原则

具有可操作性是一部好法律的重要特点,《社会保险法》的制定,如果对具体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只是一些原则性话语,不如不制定 或暂缓制定,它对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基金保值增值难、历史债务、基金监管难和统筹层次低等问题要明确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2、实现目的

(1)出台《社会保险法》,对中国社会领域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一直缺乏综合性的社会保险基本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价值取向不明确,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立法都只停留在行政法规的层次上,还没有达到比较高和权威的层次,这是不足的地方,所以《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社会保险法》是一部涉及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等多项社会保障的民生大法,突破了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第一部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它的实施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对和谐稳定社会的维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出台《社会保险法》是一种必然结果,它表明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保险法》出台的基础。《社会保险法》保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公平,并调整着它们的关系,它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起着调节作用,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法律支柱的作用。

3、展现条款 与以往劳动立法相比,《社会保险法》在彰显和提升基本人权的保障力度和强化国家责任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充分展现了社会法注重“人文关怀”的特色和理念。《社会保险法》对于国家责任的规定没有局限于以往宣示性条款为主的“促进型立法”模式,而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实质性的突破。

(1)权利本位。《社会保险法》的立法主旨是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险权益,“生存权优位保障”、“倾斜保护”等弱势群体利益社会法的理念得到体现。在适用对象上,作为“个人”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被尽可能地覆盖,对社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职工”的限制有了突破。在保险待遇支付问题上,该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最大化保障者的利益,制度的设计应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

(2)刚性的约束,对应于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念。在《社会保险法》中,对用人单位相关义务给予的刚性约束要求已加强。命令性条款和禁止性条款等强制性规范采用较多,与之相应的强制措施和严厉法律后果在其中都有规定。

(3)国家责任。正确协调和处理社会保险领域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国家的社会保险权力及职责的边界已明确划定。在劳动保障关系方面,国家干预与当事人自治这两者合理平衡的逻辑前提得以实现。

三、与老制度相比的优点及其有待完善的地方

1、与老制度相比的优点

①首次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标,意义重大;②城 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得到了体现,城乡差距在缩小;③有许多更具人性化的规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体现;④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不断强化,可采取强制措施来管理不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的用人单位。

2、需完善的地方

(1)社会公平。实质正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分配正义”,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应恪守公平原则。不容抹杀《社会保险法》为实现社会公平所做的努力是,它首次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的目标,但该法尚未真正做到社会保险资源的公平分配。

(2)救济程序。对于社会保险争议,《社会保险法》规定了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察等处理程序。对于社会保险权应当获得的法律救济途径来说,并不十分充分。为了督促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履行保障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职责,我国应考虑把国家行政机关的某些抽象行政行为逐步纳入宪法诉讼的受理范围。

(3)政府责任。社会保险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政府的职责,但对政府如何担负责任以及政府内部责任分担缺少明确规定,对政府承担责任的兑现缺少明确的监督授权条款。

参考文献:

[1]傅达林.构建开放而健全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法制日报,2008年12月30日.[2]邹海林,李西霞.社会保险改革与法制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3]中国新闻网.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险立法的反馈意见.2009年1月13日.保险法论文篇3:《浅议《社会保险法》中的工伤保险》摘 要 《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会保险 工伤保险 工伤条例

《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它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统称为五险)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要将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则要求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法》所规定的五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中一种。所谓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它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由用人单位缴纳而劳动者本人不予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 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工伤保险实行“无责任补偿”原则,它是指工伤保险在补偿工伤职工时,不追究受害人责任,无论职工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都应依法得到补偿。这是工伤保险的一个特殊原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社会保险法》实施一年来,人们对于该部法律所规定的险种、适用范围等都有了大概的了解。为了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五险之一的工伤保险险种的进一步了解和发生工伤保险事故后如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救济途径等情况,本人结合自己作为地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常年法律顾问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适用范围、缴费主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步骤、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不服工伤认定的救济途径、如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以及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等,便于大家在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时,给予一些帮助。

一、《条例》的适用范围

《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 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因此,工伤保险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二、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

《条例》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率之积。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因此,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申领工伤认定的程序

首先,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用人单位认可工伤的话,可以直接进入工伤认定程序,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工伤的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认可仲裁裁决,该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可以进行工伤认定程序。如果一方不服仲裁裁决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最终由人民法院裁决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即所谓的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裁二审制”。

其次,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确定后,由用人单位或者劳动 者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1.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3.对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注意事项:《工伤认定办法》第23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 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3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方式,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既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后,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后,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

四、认定工伤、视同工伤和不予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一)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 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5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各类疾病死亡或者从医疗机构初次接诊时间起计算,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者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辽宁省内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本单位内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为维护用人单位正当利益,实施非本岗位工作职责的行为受到伤害的;(2)在工作时间内受单位安排从事临时性的指定工作时发生事故伤害的;(3)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者受到感染疫病的。(4)在工作时间内,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单位的设施不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发生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的。

(三)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 《条例》第16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1)故意犯罪的。(2)醉酒或者吸毒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

五、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者被确认为工伤后,应当向当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等级。一方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六、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通过劳动关系确认、工伤认定、不服工伤认定救济和劳动能力鉴定的所有程序,其目的就是为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也就是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工伤所有程序的归宿。工伤职工依据所确定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所谓先行支付,是指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拒绝向未参保的劳动者赔付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再由社保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追偿。

七、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商业人身保险是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种类,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生存保险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工伤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目的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它是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后盾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是一种经营行为,保险业经营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工伤保险具有强制性,凡是用人单位都应当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它是由国家立法直接规定的。而商业保险依照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否建立保险关系完全由投保人自主决定。

3.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是由国家事先规定的,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是根据国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而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由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的。

4.先行赔付的原则是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重大区别之一。商业保险,如果你没有投保,是不可能得到赔付的。但是工伤保险不同,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进步。

上一篇:本群制度对方是东方下一篇:交货期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