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传记阅读题型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传记阅读题型

高考人物传记类题型大纲

一、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抓事实: 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抓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

3.抓评价: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抓手法:分析写作特色 (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

(一)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

方法: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

1、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

2、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

3、从作品中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评价把握其形象

(二)传记的表现手法

1、引用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如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例题:(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1)文章写了方天华对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①补充交代传主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使读者对传主的了解更为全面。②进一步突出了方东美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并表现出方东美诗意烂漫、勤勉创作、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③援引方东美的至亲的回忆,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对传记中的语言特色、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一)语言特色:幽默、调侃、自然亲切、朴实自然、文采斐然、口语化、准确、简洁、生动等等

(二)文体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写作技巧) 真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1、 引用传主的日记、诗文、作品、书信、故事、别人或传主的话等等 例如,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的话

2、 列数据

例如,列举华罗庚回国三十年的成就

3、 客观叙述(材料真实)

例1:2010年大连月考《一代才女林徽因》,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赞美之间,文章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的呢?

三、写作技巧及其作用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例如:本文是一篇评传(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在表达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

“夹叙夹议”

2、多种叙述方法的运用(写作的顺序,如何把材料连接起来) 顺序:脉络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倒叙:引起读者兴趣,突出了重点内容,产生强烈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 插叙: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3、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4、 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人物描写的方法

A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白描)、心理等等 B环境、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对比等等。 例子: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运用了那些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作用:突出传主的形象、精神品质)

(2)引用:别人或传主的话、书信、日记、作品、故事等等 A 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B使得文风古朴文雅(诗词)

C印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D引用故事可增加文章的活泼性、生动性 (3)以小见大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4)对比

使形象更加鲜明,更好地表达情感

例如:在熄灯哀悼爱迪生的最后一分钟,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爱迪生传》 (5)欲扬先抑

先对描写对象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然后着重描写作品要赞扬的方面,即“扬”。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开头,往往可以造成悬念。 (6)欲抑先扬

传记(他传)阅读分析、评价的思路(三入手):

1、 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

(抓住成长因素,把握人生轨迹)

2、 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

(抓住议论抒情,把握褒贬爱憎)

3、 从自己的获益启示入

(感受传主人生得失,获得启示完善自我) 对文本中的观点,作者对传主的态度的把握 答题步骤:观点或态度+评价分析

第二篇:高考语文人物传记考查题型总结

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3.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21、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不朽的贝多芬》09佛山二模)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

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

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 (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如: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袁隆平》)

答:①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 ②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 ③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 ④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

6.探究题:

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现实/自身体会,去论证这一观点。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②、分点陈述理由;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如何快速疏理?

(1) 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 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

(2)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7.写作意图

如: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核按钮》P263)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

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

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8.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9.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

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第三篇: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阅读》教学案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能力层级:F级(探究) 8.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级(探究) 9.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级(探究) ——记知识,提能力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2.传记的文体特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胡适曾经对传记的写作提出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应该做到“纪实传真”,二是要有“写生传神的手笔”。

(1)真实性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我们所说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

(2)生动性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色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阅读要求

(1)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①写什么。

a.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意。 b.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c.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②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③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2)传记阅读具体内容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征和新课标考试要求,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例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浩然

——我认识的第一位作家

刘孝存

①2008年2月20日早晨,听到76岁的浩然老师去世的消息。虽然早就知道他因患重症而久卧病床,但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几分悲戚涌上心头,怀念之情也愈显沉重。

②1964年末至1965年初,正值我准备高考之时,但也是我开始做“作家梦”的高潮期。那时我在下午时分常到火神庙路口的崇文区图书馆去,和图书管理员混了个半熟脸。1965年初的一天,图书管理员主动借给我一本书,说是过几天要开个座谈会,最好能写出读书心得。那本书是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作者浩然。我匆匆读完《艳阳天》,在稿纸上写了好几页读书心得,现在已经记不清写了什么,但肯定是很幼稚的。

③座谈会是在崇文区图书馆的阅览室召开的,大约20人。浩然来了,个子不高,瘦瘦的,身穿蓝制服,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那浓重的双眉。大家轮流发言时,浩然在笔记本上不时地记一些什么。

④过了几天,我给浩然写了封信,大意是我想搞文学创作,不想继续上学,而且准备在高中毕业以后到农村去。又过了些天,我在学校传达室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本市崇文区第二十六中学刘孝存同学”,落款是“北京西长安街7号文联浩然”。我找个没人的地方迅速拆开——作家浩然竟然给我这个中学生回了信,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⑤再次见到浩然的时候,已是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⑥1979年3月的一天,我到光明胡同拜访刘绍棠。当时他家已经坐着两位客人。经介绍得知,一位是文学评论家蓝翎,一位是丛药汀。这时,浩然也来了。绍棠又是一番介绍。不知道蓝翎以前是否和浩然见过面,但他不客气地说起了对浩然小说的看法。他说《艳阳天》好,把看家的本领全拿出来了。但《金光大道》却没“金光”,写一部就算了;《西沙儿女》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人物是京郊的农民。浩然听了脸有些发红,但也只是听着,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没有说什么反驳或者辩解的话。

⑦聊天之中,绍棠说:“浩然是个好人。如果换个人,处在他的地位,会比他做得好?我看未必。浩然没往上爬,不当官,没打小报告,没写效忠信。”浩然很感动地说:“绍棠,我很感激你。我倒霉的时候,你和老林(林斤澜)带着老母鸡一道去看我;你倒霉的时候,我却没想着你。”绍棠说:“浩然,我们俩都是党的孩子,只不过呢,你是听话的孩子,我是调皮的孩子,结果是咱们俩都挨了打。娘打孩子,孩子也就不去计较了。”

⑧我始终记着刘绍棠的那句话:“浩然是个好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中写道:“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作者当时为什么如此激动?

2.作者在文章第⑦段详细记述了浩然的一番话(画横线部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节点能力目标对应题】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是如何怀念浩然的?作者认为作家浩然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家浩然的好人形象。

——如何应对传记类文本阅读?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传记,可以记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综合归纳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3)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

读者熟悉

略写不符合主题(2)人物描写方法

读者陌生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性格,使形心理描写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环境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烘托他人(3)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4)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

肖像描写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2)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思路清,求规范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析、评价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赅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啰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高考真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的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憾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

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四篇:高考散文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

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 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

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1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 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 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2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3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4 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 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注意: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

第五篇: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已形成了稳定的模式,笔者归纳出两大特点:

(一)阅读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人物传记片段,如“事母至孝”的何子平(94年)、“贤明有节操”的郑母(95年)、“吾知行吾志而已”的郭永(96年)、“逆龙鳞忤人主”的狄仁杰(97年)、“忠君事君,有死无二”的李若水(98年)。人物一般缺乏鲜明的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近乎光荣榜。

(二)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几乎不涉及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评价。为增加难度,命题人想方设法刁难学生,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题目或有错误(95年第13题),或不严密(94年第14题、96年第14题等),当然,更多的题目是毫无意义可言!古文中精品很多,那些描写生动、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写景叙事类散文,那些见解深刻精辟、说理晓畅透彻的议论性作品,乃至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为什么就不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呢?而且,那种纠缠于词句的考法必将沉重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并直接间接地导向一种古人早就严厉抨击过的“寻章摘句”的教法和“死在言下”的学法。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的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她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以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为客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资源,这是令人忧虑和不安的事情。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权重已经偏低且有下降趋势,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然而,如果失去了根基,“现实”还能走多远呢?

这是我写于1999年的一篇谈高考命题的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又是五年过去了,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高考试卷中古文阅读的分值始终在20分上下,选材和命题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近两年增加了翻译题,翻译题实际上还是客观题,是不容许主观理解和阐释的。

“清慎”的苏琼(1999年)和同样“清慎”的胡质父子(2000年)、大施“反间计”的田单(2001年)和“忠实心诚”的李广将军(2002年),以及“佞于隋而忠于唐”的裴矩(2003年),这五年的古文阅读选文与前十年一样都是来自史传文。我不是说不能选这类文章,但这类文章的思想和艺术分量的确不大,古文中的精品很多,为什么不用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考查的材料?为什么那么害怕学生接触人类文化最优秀的成果呢?十几年来孜孜不倦非把学生对古文业已所剩无几的兴趣彻底摧毁就不肯善罢甘休吗?我要告诉命题者,你们的确做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古文了。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意义何在?在我看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尤其在当今喧嚣浮躁的人情世风下,在充满功利、粗俗、浅薄和暴戾气息的今日中国,那些有着清明思想的古典作品无异于一副绝好的清醒剂和镇静剂。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不能充分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滋补而任由现代工商业文明去揉捏,恐怕是让人深感不安的事情。传统是根基;失去了根基,我们还能走多远呢?

中学文言文教学正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古文瑰宝,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树立深邃的历史感,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同时提高分析鉴赏能力。简言之,古文教学,既要以提高学生的古文修养为己任,更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旨归。然而,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说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至少是偏离了正道。文言文教学没有教出学生对民族悠久文化的热爱,对历代思想和文学巨人的崇敬,而是教出了学生的厌恶和畏惧情绪,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对此,高考文言文命题难辞其咎!

学习古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高文学修养和母语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为青少年奠定一定的国学根基、为社会注入典雅淳厚的古风,使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遍及全球的现代化进程中再放异彩。以上这些论点当然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论证。比如说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北大张祥龙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并从四个标志性现象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论证,张教授有这样一段愤慨之语:“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务必铲绝?”如果我们假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切肤之痛,那么,接通和恢复中华文化的血脉元气就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而其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文经典的教学是不是一条有效而便捷之途呢?我认为是的。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落后保守的东西,它曾经阻碍和束缚了中华民族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巨大的惯性和惰性依然存在,克服和清除其毒素依然是当前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这跟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文经典教育是两回事。如果认为中小学生诵读了一些(或大量)古代经典就会妨碍他们接受现代文明,就会让他们回到古代去,一个个都之乎者也起来,那不是很可笑吗?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社会,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之际,靠几篇古文就能把青少年拉回到古代去吗?让木子美读几篇烈女传就能变成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妇了吗?相反,祥林嫂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不是照样满脑子“好女不更二夫”的封建贞洁观念吗?阿Q没有读过书,他的胆怯和凶残、愚昧和狡黠、自大和自卑、欺人和自欺,一句话,他的奴隶性格是从哪里来的,是制度,是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造成的,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是深入骨髓溶进血液化为基因代代相传的,我们不去批判和改造这个制度而去责怪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恐怕有点文不对题吧,现在就更是如此了。我不相信一个现代人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就会下决心远离现代文明,躲进深山老林过起隐居生活来,他可能偶尔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但一般不会付诸行动,就算他真的这样做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就阻碍社会进步不成?我同样不相信,今天,一个人读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后,就会变的更愚忠愚孝或专制残暴,他的“愚”和“暴”是早就由历史赋予他了,他还需要从“仁者爱人”里学会伪善吗?他还需要从“择乎中庸”里学会圆滑吗?或者从“夫唯不争”里学会平庸,从“天地不仁”里学会悲观吗?认为读古代经典会使人们的头脑愚钝思想僵化是没有根据的。

再比如说,关于提高母语素养的问题,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建国以后,我们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无论是官方语言还是个体语言,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日常语言越来越丧失典雅和淳厚之风,变得浅白、庸俗、粗陋,这是与心灵和精神的贫瘠苍白冷硬荒寒互为表里的。这种情况跟我们整个社会轻视古文,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能不能让经典的永恒性与规范性来启迪当今社会,提供人生指引,能不能通过阅读古文经典来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培养敦厚儒雅之风,笔者不敢断言,但仅就汉语教育来说,我认为让儿童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让年轻人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千锤百炼、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学文化经典定能受到沦肌浃髓、醍醐灌顶之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英语,但英文只是一种工具,汉语却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中,而现代人的话语中更多地夹杂着洋文、广告词、流行歌曲和各种“戏说”。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但今天却越来越被冷落。我坚持认为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进一步强化,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要作大的调整和变革。

就高考来说,第一,增加古文阅读的分量,比如分值应该提高到50分左右。第二,选文要选最好的文章,最有价值的文章,第三,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第四,不在字词和语法上纠缠,要求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读透文章,侧重阐述义理和鉴赏评价。比如客观题只保留翻译和默写,而默写题也可以灵活一点,主要考查平时的阅读和记忆量。

有人担心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并不轻,而教师和学生在繁重的语文教学和训练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收获,没有多少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进驻学生的心灵。教师和学生互相折磨,在高中三年中均无长进,无论是语言上还是思

想上。阅读文言文比阅读现代文当然要困难,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古文中大多数词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古今汉语语法变化也不大,只要多读一点,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慢慢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一定会越读越通,越读越顺,越读越好读,越读越爱读。所谓负担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已经背诵了数百首古代诗词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到初中又熟读了《论语》《孟子》《老子》和一些唐宋散文名篇,有了这样的古文功底,到了高中阶段,再读《大学》《中庸》《庄子》《荀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等,就非常轻松了。所以,我认为负担问题根本不存在。

还有一种看法说学生不喜欢怎么办?首先,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不是经典本身缺乏吸引力,而是我们现在丑陋的考试害的,是我们不争气的教学害的。其次,较什么内容,不能完全由学生的好恶来决定。学生喜欢物理吗?喜欢数学吗?喜欢英语吗?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学习和考试?再次,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这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女儿读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大多数文章都要求背诵,并且要由家长签字。说实话,我有点不胜其烦。有一天,我拿出手边的一本《大学·中庸》,要她背诵下面一段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文字里对她来说总共只有一两个生字,我带她读了几遍,并简单地作了一些解释。然后她自己读了一小会儿,就能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且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当然主要是觉得好玩。她背诵这段文字所用时间大概只要背她课本中的一篇白话课文所用时间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这两百多字的价值和分量是她那册语文书里所有白话文加起来也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上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常用下一篇:高考生物学习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