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新题型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说明文新题型范文

2014北京高考语文新题型及答案(抽样测试版)

*此试卷为北京市抽样测试题,不算做正规考试

2014北京高考语文新题型

——北京考试院 学校姓名学号本试卷共5页,17题,50分。测试时长50分钟。

一、本大题共13小题,28分。1-11题每小题各2分,12-13题每小题各3分。

1.某百货商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但其中只有一副适合百货商店。这副是

A. 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霜滑马行迟。

B. 五夜早朝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

C. 生意可人春潮涌,财源似水秋果香。

D. 一楼风月当歌饮,万里溪山带醉看。

2.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俗语和成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打开窗户说亮话”和“开诚布公”,“①”和“弄巧成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和“②”,“③”和“分道扬镳”等。不过,俗语多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则多用作书面语,趋向典雅。

A.①鸡蛋里挑骨头②因小失大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B.①偷鸡不成蚀把米②因小失大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C.①鸡蛋里挑骨头②舍本逐末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D.①偷鸡不成蚀把米②舍本逐末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4题。 登高远眺,俯瞰京城:一边是,红墙内皇宫内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一边是,一望无际、大大小小的民居院落,在绿树荫里掩应。若在雨中观看,其意境更深,诚是“云里帝城双凤阙,”。

3.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远眺B. 金碧辉煌C.气势恢宏D. 掩应

4.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雨中丛树万人家B.雨中绿树隐千家

C.坊间丛树掩万家D.坊间绿树有人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5-6题。

赵老师发现11月的话费突然增至350元,就向居所附近的营业厅查询。负责人小辛核查后发现多收了赵老师200元,他先向办公室程主任当面作了汇报,然后准备登门道歉,把多收的200元钱退给赵老师。

5.小辛当面向程主任汇报时,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客户赵老师致电我营业厅,陈述了多收话费之事,经查属实,我们一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保证以后不再出错。

B.客户赵老师反映11月份话费比平时多了200多元,她对此很有意见,您看怎么办呀?

C.由于我们工作不细致,11月份多收了客户赵老师200元话费,向您检讨,一定妥善

做好退款工作。

D.客户赵老师11月份的话费比平时多了200元,要求给予答复——有可能是我们部

门算错了。

6.小辛登门道歉退款时,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老师,实在抱歉,多收了您200元钱,请收好,感谢您监督我们的工作。

B.由于我公司工作疏漏,导致多收了您的话费,现如数退还,我们深表遗憾。

C.赵老师,您反映的话费问题经程主任批示,已经弄清。现退还200元钱,并请谅解。

D.这是退给你的200元钱,请收好。希望今后继续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

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乱七八糟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以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①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坦直地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神秘莫测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②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的,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③。”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其烦地向注册科交涉把上午的功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他的新南院住宅。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嫣然迂缓B.蔼然迂缓

C.蔼然和缓D.嫣然和缓

8.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是

A.乱七八糟B.慢条斯理C.神秘莫测D.意兴阑珊

9.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③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与尔同消万古愁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D.同向春风各自愁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等。

B.《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合集,屈原的《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C.“劝君更尽一杯酒”出自《送元二使安西》,其下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D.“月出皎兮”的四字句是《诗经》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兮”字为语助词。

11.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英文“Gentleman”的运用,是强调闻一多不同于中国传统文人的绅士气派。

B. 描写闻一多在课堂上吸烟的举止,主要目的是渲染闻一多不拘小节的讲课风格。

C. 文中描绘闻一多念“坐场诗”的情景,凸显了闻一多授业时的认真和投入。

D. 尽管文中有两处把闻一多比作“道士”,但作者更倾向于视闻一多为“名士”。

同学,请标出做完前面11道试题所用的时间:分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3题。

①调露年中,有人行于巴峡。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曰:“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

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其声甚厉,激昂而悲,如是通宵,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谿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唐·牛肃《纪闻·巴峡人》)

注释:①调露:唐高宗李治年号(679-680)。

12.下面对本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篇高度诗化的小说,通过描写传达出一种幽冷阴寒的感受。

B. 文中“朗咏诗”的“人”,是一个漂泊异地、客死他乡的游魂。

C.“其声甚厉,激昂而悲”是说吟诗者的声音雄浑高昂而充满悲痛之情。

D. 文中“忽闻”、“初闻”、“晓访之”,三个动作的施动者,泛指“行于巴峡”的某个人。

13.下列诗句中,与本段文字引诗中的“猿声”所表现的情感不同的两项是

A.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唐·张九龄《耒阳溪夜行》)

B. 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唐·刘长卿《送康判官往新安》)

C. 溪水碧悠悠,猿声断客愁。(唐·郑绍《游越溪》)

D. 青牛眠树影,白犬吠猿声。(唐·于鹄《宿王尊师隐居》)

E. 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唐·皇甫冉《寄江东李判官》)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6题。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产生的,只有少数的大地震在极其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激发灾害性的大海啸。条件主要有两点,首先必须在深海有大地震,其次一定要有由深变浅的海底地形。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波长,可以长达几百千米,而且从海面到海底做整体运动,而非海面运动。这种长波长的波有一个特点,它传播的速度跟海水深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例。一旦海啸的这种波长产生了,往前推进的速度与海水的深度就会相关。在太平洋4千米或5千米深的地方,它推进的速度如同坐波音飞机,每小时可达700一900千米;在50米深处就走得慢了,到10米就更慢了。因此海啸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深海里边传播快,在浅海里边传播慢。海啸波在深海中传播时,波高不到l米,不会造成灾害,但进入浅海后,因海水深度急剧变浅,前面的海水波速减慢,后面的高速海水向前涌,就像无数汽车不断发生追尾一样,前边飞驰的汽车突然刹车了,后边的汽车仍旧不断往前开,结果大家都会撞在一起。由于波高急剧增加,最大的波高可达几十米,这种几层或者十几层楼高的“水墙”冲向海岸,仿佛用剃头刀剃头一样,所到之处,所有的房屋、建筑、树木、道路、护堤等一扫而光,破坏力极大。(摘编自《科学的真相》)

【相关链接】

①1960年智利近海9.5级地震产生了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夏威夷。第一次海啸波

并不高,约有4米,然后海水大幅度下退;隔了一段时间更高的浪袭来,之后就是退掉、袭来的往复,浪头越来越高,最高达14米。夏威夷遭到严重破坏,遇难者多数死于第二次、第三次海啸波的冲击。(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中国附近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米,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米,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米,总体来说它们的深度都不大。远洋海啸对中国会有影响,但影响很小。我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东边一系列的岛湖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例如台湾岛,它的东部海域陡峭的海岸地形,不利于海啸波浪的堆积。但是,由于中国沿海4米以下地区的GDP占全国的1/4,因此小海啸大灾害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摘编自《地震与海啸》)

③台风的到来也会导致海岸产生很高的浪,这不是海啸而是风暴潮。风暴潮是由海面大气运动引起的,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千米,传播深度比一般海浪要快,但最快的台风速度也只有每小时200千米左右。风暴潮很容易被风或风暴所激发,可以说,有风和风暴,必有风暴潮。(摘编自《中国科普博览》)

14.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海啸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所以海啸波在海底附近也不会受到多大阻滞,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B.海啸发生时,海底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

发生剧烈“抖动”,其振幅随海水变浅而衰减。

C.海啸波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与波音飞机保持同步,通常会在

深海不知不觉地掠过。

D.海啸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几十米,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可以传播

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因此只要有海啸就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E.中国发生近海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远洋海啸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小,很难遇到夏威

夷那样的大海啸灾难,所以不用过分担心海啸。

15.夏威夷海啸遇难者多数死于第二次、第三次海啸波的冲击,我们从中可以总结怎样的经验教训?(3分)

1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风暴潮与海啸的主要区别。(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17.学校准备为高一新生设计制作校服。原定一款参照国外校服设计的样式,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大家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说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要求: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100 200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3小题,28分。1-11题每小题各2分,12-13题每小题各3分。

1.C2.B3.D4.A5.C6.A7.B8.D9.A10.A11.D12.C

13.B、D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4分)A、C

答A、C,各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15.(3分)【参考答案】

正确认识海啸的冲击规律,海啸的冲击并不是一击即退,而是往复加剧。所以不能第一波冲击退去就放松警惕回家,一定要等到海啸警报完全解除再回家,这会有利于减少人员的伤亡。 意思答对即可。

16.(5分)【参考答案】

第一,两者的成因不同。风暴潮是由海面大气运动引起的,主要是海水表面的运动;而海啸是由海底升降运动造成,是海水整体的运动。

第二,波长不同。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千米,而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千米。

第三,传播速度不同。海啸传播速度每小时可达700一900千米,但最快的台风速度也只有每小时200千米左右。

第四,激发的难易程度不同。风暴潮很容易被风或风暴所激发,可以说,有风和风暴,必有风暴潮;而有大地震未必一定产生海啸,只有少数的大地震在极其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激发灾害性的大海啸。

(答对一点得1分,全答对得5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微写作 17.(10分)

8—10分:议论的观点具体明确;见解比较深刻,有助于解决问题(学生、家长、校方择一即可,亦可综合评议);语言通畅,不少于150字。

5—7分: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但针对性欠明确;语言通顺,不少于150字。 5分以下:观点不大符合题意;言之无物,没有针对性,语言欠通顺,不足150字。

微写作凡涉及行款格式的问题,本次测试暂不做评分要求。

第二篇:说明文常见题型:

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题型:××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第三篇: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

6、综合素质考察 7 信息概括 8 文段作用 9 补写相关语句 10 中心句 11 拓展题型

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 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 什么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点?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3、挑关键词句

练一练:找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1、南极大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南极大陆

),它的特点是(

神奇

)。 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森林

), 

它的特点是(

吞吐功能

)。 

3、“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这是描绘地处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区域和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的神农架的一首古诗,写出了神农架生物资源丰富的特色。 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神农架 ),它的特点是(生物资源

)。

二、 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①现象--本质;②原因--结果;③整体--部分; ④概括--具体;⑤主要--次要;⑥一般--特殊„„

练一练: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一)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顺序 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

一、抓住显著语言标志: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二、把握文章段落层次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下定义

作比较

摹状貌

作诠释

列图表

分类别

作引用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作用: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

作用: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 作用:条理清晰 。

 如《看云识天气》按光彩分:晕、华、虹、霞

4、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作用:生动形象,增加趣味性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作用: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6、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 作用:准确,令人信服

7、作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 作用: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还可以增强文学色彩

8、摹状貌

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9、作诠释:介绍或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作用: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的认识,更便

于理解。

10、列图表:画出图表说明繁杂、抽象的事理 作用:直观、形象、具体

举例子 具体形象,有说服力 分类别

条理清晰 打比方

生动形象

列数字

准确具体,令人信服 作比较

突出强调特点 作引用

准确,增强说服力 下定义

科学、准确 作诠释

解释说明 画图表

直观、形象

摹状貌

使说明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说明方法的注意事项

 说明方法用三个字表达,表述要规范。

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

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技巧: 说明方法﹢作用+对象﹢特点

 如:赵州桥像一条彩虹矗立在洨河上。

 答:打比方(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作用)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对象及特点)。

1.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 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蚕身躯奇妙加工厂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做比较______) 作用: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人类在吃熟食的特点. 

3、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说明方法:____举例子________ 作用:通过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6、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说明方法:__做引用____.作用_________

引用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

7、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说明方法:___下定义___.作用_________ 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8、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说明方法:___列数字___.作用_________ 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四、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周密、简明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  ①动词的精确选用;

 ②表数量词语的合理运用;  ③修饰、限制词语的精心选择;  ④句式与语气的得体与分寸感;

 ⑤表方位、时间和序数的词语的运用等。 (其中着重体现在②③上) 关于说明文语言试题的解析 题面为:“文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规范:一般是“不能删去”。

理由: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或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等等)。③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得出技巧:

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实际运用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1、“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2、“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 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3、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O五年左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答:不能去掉。“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答:不能删去, “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这一项应用,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文的结构 

1、总分式

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分”的部分常按并列方式安排(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2、递进式

 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

3、承接式: 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六、开放性试题

抓住要求,紧扣主题。

1、标题写法

--语言简洁、使用修辞、内容健康

2、结合原文内容,设想做法或作用

3、抒写个人的感受或看法 读、写说明文的口诀  找对象  抓特征  理顺序  定方法  重语言  明结构

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①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②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五至十六公里,③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死海的源头主林是约旦,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④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越积越多陋就简,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文中①-④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死海,请分别用一个语概括。

①句

位置

②句

长度和宽度

③深度

成因

2、本文中主要运用了

列数字

这一说明方法。

3、第三句中“平均”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去掉后则变成到处的深度都是非曲直146米,与原文矛盾

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苏州园林》第四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 设问句

引人思考  故事或神话传说

 古诗文

增强文学性

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兴趣

练一练: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下定义 

2、(中国石拱桥)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举例子 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列数字 

4、“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作比较 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分类别

6、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

7、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摹状貌

8、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 (

摹状貌

)

9、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打比方

) 

10、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作引用 )

第四篇:大学外语I(A)题型说明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大学外语I(A)

期末考试说明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说教程Unit 1-unit 5) Section A Short Conversations

此题包含5个短对话,共5个小题,共5分。

Section B Long Conversation

此题包含2个长对话,共5个小题,共5分

Section C Compound Dictation

此题为复合式听写,内容为一篇短文,共10个空(包括单词,短语),每空1分,共10分。 Part I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课内内容)

此题考查本学期所学重点词汇的运用。共20个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Part III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 40 分)

本题包含Section A, Section B 和Section C三个部分

Section AReading in Depth (课外内容)

本部分包含2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每题2分,共20分。

Section B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课文内容)

此部分包含1篇短文,要求从提供的15个词中选出10词填入短文中的空缺出。每题1分,共10分.

Section C Matching(课文内容)

此题为长篇阅读,也就是段落信息匹配题。要求考生阅读一篇长度约900字的文章,文章后附有10个句子,每句一题。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有的段落可能对应两题,有的段落可能不对应任何一题。 Part V Translation

此题为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应用括号里所给的此将汉语句子翻译为英语。内容涉及本学期所学的词汇和结构。共5个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Part VI Writing

此部分考查学生的论说文写作能力,满分10分。

注:

1. 本次考试将使用机读卡,请通知学生带2B铅笔参加考试。

2. 请各任课教师按教学班点名册顺序给学生从01开始编号,要求学生在机读卡上序号位置填涂上此序号。

3. 本次考试新增了听力考试内容请通知学生考试时带上调频耳机接收听力频内容。

第五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吴方华

1、说明文文体知识

①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③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③作比较:把和比较,突出说明了。④作诠释: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⑤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⑥摹状貌:对进行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⑦下定义: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⑨列图表:直观、一目了然地说明了。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的数据,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①判断是什么说明文

如是说明具体事物的,就是事物说明文(如《绿色蝈蝈》);如是说明抽象事理的,就是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②判断说明顺序并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段)使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必须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④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考查字词的作用

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

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A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C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⑤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有感情/深刻。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

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⑥说明语段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⑦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上一篇:树立先进典型范文下一篇:生命教育心语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