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4-24

桥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9篇)

篇1: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让学生谈感受。

要读懂一篇课文,我们往往可以从视频入手。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然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像倒 没腿 似的 狂奔而来

奔上木桥 指名读,正音

出示: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山洪)读着这些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洪水? 出示: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老汉)文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 人们

小伙子)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参考板书来说说(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经过 结果)

预设:写了在山洪暴发的黎明,老支书组织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支书牺牲了。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洪水的可怕和人们的恐慌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在旁边写写感受。

1、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关注夸张!指导朗读。)(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关注比喻,关注好词!指导朗读!)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关注拟人,指导朗读)

跳舞本来是一个很美好的词,可在这里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让你感受到的是洪水的什么?(疯狂 肆无忌惮)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关注拟人,指导朗读)

2、同样是描写洪水的来势凶猛,作者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夸张,比喻、拟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洪水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势。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读这些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

3、面对肆虐的洪水,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1)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群人?

(2)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人?(3)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你还看到了怎样的一群人? 随机板书: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这些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神态)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肆虐的洪水,人们是如此的——(惊慌失措)场面的如此的——(混乱无序)板书两个词语

4、是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南面没有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了,只有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通过这座木桥,才有——(生的希望)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师板书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疯了似的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这样的一群人,涌向那座窄窄的木桥,会发生怎样的事? 有一个人,他早就站在木桥前,但他却没有忙于逃命,没有惊慌,他是就是我们的老支书,一位共产党员。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走近老汉,感受老汉“如山的形象”

1、请大家读读7——13自然段中课文描写老汉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相关句子边上批注

预设:木桥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心系群众 忠于职守)师:怪不得他受到全村人的——拥戴

老汉清瘦的……他像一座山。(沉着,镇定)板书 山

师:在山洪暴发之时,在人们忙于逃命之时,老汉却临危不乱、镇定如山,屹立在洪水之中,屹立在危难之中,一起读这段话。此时的他没有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呢?让我们走入老汉的内心,拿起笔,写出他的心声

老汉沙哑地喊话……党员排在后边!(先人后己)是啊,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具有的先进思想,怪不得——他受全村人……..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三个叹号,句子简短)突出情况之危机,老汉的坚定果断(请生读)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面对乱哄哄的人们,老汉坚定果断,先人后己,他那高尚的品质,他那高大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就像是——一座山!一座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指导朗读)

乱哄哄的人们安静了,你拥我挤的脚步停下了。全村一百多号人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那么,人们安全撤离了吗,结果又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后反思:对于《桥》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想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培养语感;利用互相交流,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通过多种形式,以求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行为艺术,不管课前如何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但是课后遗憾依然无法避免。这堂课亦是如此。比如有些找句子的的环节设计,在这堂课中对学困生来说,还有些吃力;在指导学习中,我觉得对本文内容的深度和语言的广度,还没有进一步挖掘出来。另外,在整堂课的设计上,原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自己对桥的思考,由于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没能完成这一环节,只是布置了课后作业,现在想来,这样的作业可操作性并不强。因此,我深知教师必须要更新知识甚至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摸索、多探讨,不断的去充实自己,再加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因此以后要从这些方面改进:

一、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注意让学生充分的读。

三、注意文本朗读的指导。

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篇2: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积累幼儿拼搭汽车、桥的经验。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活动准备

各种拼搭积塑。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师:这是什么桥?“请幼儿描述高架桥的样子。

2.教师示范路上的汽车和桥。

3.幼儿分组拼搭。

(1)建议用宝石花积塑拼搭。再请幼儿搭,鼓励孩子在老师搭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创造。

(2)帮助孩子想办法将桥搭得更稳定。

4.集体展示并讨论。师:”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作品。“"你是用什么办法将桥站稳的。”

活动三:结构游戏--桥(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高架桥和周围的事物,(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初步学会构图进行拼搭。

2.进一步巩固拼搭汽车、桥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各种拼搭积塑。

2.可乐罐、吸管等材料。

3.十字路口的简单结构图。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讨论在十字路口的结构图上将看到的桥、汽车、人行道、房子等物体的位置在图上表现出来。

2.幼儿分组拼搭。将幼儿分成四组。

搭桥设计组:合作拼搭高架桥和十字路口的结构交通组:拼搭各种交通工具建筑组:拼搭各种房子环境组:拼搭公路上的各种路灯、树等。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重点指导幼儿按构图的位置进行拼搭摆放和搭桥组幼儿合作拼搭。

4.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作品。请幼儿说一说你觉得今天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下次我们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篇3:旧桥加固设计实例及分析

桥梁与所有混凝土结构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动荷载(车辆、行人)和桥梁自身恒载的作用下,加上风雨的剥蚀,桥梁结构逐渐陈旧老化,承载能力日趋降低。特别是当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隐患时,可能会造成桥梁的承载力和变形不符合设计及规范的要求。此种情况,如果通过拆除旧桥在原地新建一座桥梁,会带来巨大的建设成本;而如果通过对旧桥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即能满足使用要求,则是一种建设成本的节约,也符合当今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旧桥加固工程在工程界颇受关注。粘贴钢板(含植筋)法作为桥梁加固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在桥梁加固工程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下面笔者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阐述。

2 旧桥的概况及检测情况

南宁市跨厢竹大道(桩号K1+979.806)桥梁(原名南宁市快速环道厢竹路段K0+848.05分离立交桥,以下称“旧桥”)为4m×16m普通钢筋混凝土现浇连续板梁桥,旧桥宽度15.4m。该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经检测发现:

(1)静载试验效率系数在0.85~0.92之间,符合规范0.8≤η≤1.05的要求,所测数据可以用于评定桥梁结构承载能力。

(2)试验各桥跨测试截面应变测点校验系数在0.30~0.44之间,均小于1.0,符合结构弹性工作状态。

(3)试验主要控制截面的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基本呈线形关系,结构主要控制截面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符合桥梁结构弹性工作状态。

(4)试验各桥跨测试截面应变测点相对残余均小于20%,测试跨中挠度相对残余也均小于20%,符合桥梁结构弹性工作状态。

(5)桥梁实测一阶频率为4.88Hz,理论值为4.12Hz,符合实际结构刚度大于理论计算值。

(6)结构实测基频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 60—2004)第4.3.2条得到测试桥跨冲击系数为0.26,略低于设计规范要求。

(7)行车试验结果显示,结构最大竖向振幅为0.101mm,略低于设计规范要求。

(8)跳车试验结果显示,测试桥跨竖向振幅为0.480mm,略低于设计规范要求。

(9)制动试验结果显示,测试桥跨桥墩纵向振幅为0.131mm,略低于设计规范要求。

从检测结果看,旧桥达到试验荷载等级公路一级的正常通行要求,低于设计荷载等级,因此检测建议:

(1)由于动载跳车试验桥梁振幅较行车试验有较大的增幅,因此建议在桥梁实际运营中应做好桥梁的养护维修,保证桥面平整完好,尽量避免跳车现象的出现,提高结构正常运营阶段的耐久性。

(2)市区侧人行道有下陷现象,应进行处理。

(3)防撞墙普遍存在钢筋锈蚀、混凝土爆裂现象,建议进行维修。

(4)按现行养护规范对桥梁进行日常巡视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检测。

3 旧桥加固设计

根据上述检测情况和对K1+979.806跨厢竹大道桥梁旧桥重新进行建模分析,并按新规范及新的道路路线标高等进行核算,发现旧桥强度基本能够满足荷载要求,但其正、负弯矩区的裂缝均不能满足新规范的要求,因此需对旧桥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加固方法为:(1)对旧桥的人行道、防撞栏杆、桥面铺装等有病害的部位进行相应处理。根据东葛路延长线工程道路横坡情况,对旧桥进行凿除铺装层、在负弯矩区植筋、在新浇混凝土铺装层中增加负弯矩钢筋、与植筋连接牢固等相应处理。(2)在旧桥梁底粘贴钢板,增加桥梁的承载能力及抗裂性能。

3.1 加固主要材料

(1)Q345钢板:其质量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的规定。

(2)钢筋:直径≥10mm时,均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筋直径<10mm时,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其种类分别为R235和HRB335,技术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3)螺杆:须采用全螺纹螺杆,螺杆的钢材等级为Q345级,其质量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的规定。

(4)植螺杆结构胶:要求性能符合《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的相应规定,其无毒性检验结果应符合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5)粘钢灌注结构胶:必须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其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的相应规定,其无毒性检验结果应符合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主要性能指标见表2。

(6)封边胶:其安全性能指标应符合《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及《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的相应规定,其无毒性检验结果应符合无毒卫生等级的要求,主要性能指标见表3。

3.2 相关施工工艺及要求

3.2.1 植筋施工

植筋的工具:冲击钻(配足设计植筋孔径相对应的钻头)、钢筋探测仪、吹气泵、气枪、植筋胶注射器、毛刷(或钢丝刷)。

施工工艺流程:准备(定位)→钻孔→清孔→钢筋处理→配胶注胶→插筋→养生。

准备(定位):检查被植筋的混凝土面是否完好,用钢筋探测仪测出植筋处混凝土内的钢筋位置,核对、标记植筋部位,以便钻孔时避让钢筋,如设计植筋位置有钢筋,可以对植筋位置做适当调整。

钻孔:按上述标记钻孔位置,利用电锤钻孔(严禁使用气锤钻孔,防止出现混凝土局部疏散、开裂)。实际操作时根据孔径和对应深度要求钻孔,经检查满足要求即可终孔。

清孔:钻孔成批量后,逐个清除孔内灰尘,利用压缩空气或用水清孔,用毛刷刷三遍、吹三遍,确保孔壁无尘(如梁、柱、板孔内潮湿,需用防潮湿结构胶)。钻孔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油污,必要时应用丙酮擦拭干净螺杆孔。

钢筋处理:检查钢筋是否顺直,用钢丝刷除去锈渍,用乙醇或丙醇清洗干净,晾干使用。无锈蚀钢筋则可不进行除锈工序。

配胶和注胶:根据植筋胶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和种类要求配置,注胶要一次完成。首先将植筋胶直接放入胶枪中,将搅拌头旋到胶的头部,扣动胶枪直到胶流出为止,注意第一次打出的胶不用,待胶流出成均匀灰色方可使用。注胶时,将搅拌头插入孔的底部开始注胶,注入孔内约2/3即可。每次扣动胶枪后,停顿5s~6s,再扣动下一次胶枪。注射下一个孔时,按下胶枪后面的舌头,因为胶枪为自动加压,避免胶继续流出,造成浪费。更换新胶时,按下胶枪后面的舌头,拉出拉杆,将胶枪取出。

插筋:插入处理好的钢筋,此时需用手将其旋转着缓缓插入孔底,使胶与钢筋全面黏结,并防止孔内胶外溢。按照植筋固化时间表的规定时间进行操作,使得植筋胶均匀附着在钢筋的表面及缝隙中,插好固定后的钢筋不可再扰动,待植筋胶养生期结束后再进行钢筋焊接、绑扎及其他各项工作。插筋、养护期间,桥上应避免震动的影响。

养生:在室外温度下自然养护,若温度低于5℃,应改用耐低温改性结构胶,养生时间一般在24h以上。

以上植筋的操作,除要求植筋孔位置和直径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满足:(1)净边距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且必须植入原构造箍筋内侧;(2)钢筋植入深度按设计文件执行,植入深度应扣除混凝土表面剥落层及出现裂缝层。

另外,植筋施工应控制时机,避免植入钢筋长期暴露锈蚀,否则要采取防锈、除锈措施。同时,施工中避免对混凝土工作面产生过大震动,钻孔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依靠凸轮传动原理工作的电锤,应使用电动、气锤原理工作的冲击钻;在胶固化期内禁止扰动钢筋。

清孔时不仅要采用吹气筒或气泵等工具,同时也必须采用毛刷等设备清除附着在孔壁上的灰尘;在雨天施工时,要用较为清洁的水清洗孔壁,清洗后孔内积水不用排出,但要注意,经长时间浸泡的孔要用电锤钻头扫一下孔壁后再洗孔。

夏季施工气温较高时,结构表面温度可能达到60℃~70℃,宜在日温差较低时施工,如需要获得较长操作时间,可在结构表面洒水、孔内灌水降温,吹干孔内水分后进行灌胶植筋。此外,尽量避免雨天施工。

3.2.2 粘贴钢板

准备工作:准备好灌胶设备、钻孔设备、配胶用具等。

钢板钻孔:依据现场结构的实际放样进行钢板下料,按设计位置在构件位置放样锚栓孔位,用钢筋探测仪器探测内部是否存在钢筋,如有则适当调整孔位,根据最后确定的位置在钢板上钻螺栓孔;注胶孔每米3~4个,横向位置与螺栓孔对应,其大小与灌胶嘴匹配,并用硬纸板制作同样尺寸模型。

植螺栓钢筋:把硬纸板模型紧靠黏合面,在混凝土中对应螺栓孔位置钻孔,按植筋工序植入螺栓。

表面处理:钢板的粘贴面应进行除锈、打磨处理,混凝土黏合面应进行打磨和凿毛处理。

固定钢板:将钢板托起悬挂在各螺栓上,由中间向周边逐步拧紧螺母,保证钢筋与混凝土表面间隙为3mm。为控制胶层厚度,可在每个紧固螺栓周围塞垫一定厚度的垫片。

留排气孔:在贴面周边每隔0.5m左右插入一软管作为排气管,钢板周边各角都应设置排气管。

用抹刀将钢板周边缝隙、螺栓及注浆嘴周围用封口胶密封,密封要严,密封施工(25℃)1d后即可进行灌浆粘贴施工。

压力灌胶:从注浆嘴压力注入灌注胶,注胶工作应从一端开始,当邻近注胶嘴有胶液流出时,将当前注胶嘴封闭,移至出胶的注胶嘴继续注胶;当排气管中有胶液流出时将其弯折扎紧;注胶时用小锤敲击钢板,由声音判断胶液流动情况及胶液是否注满。

固化:注胶施工完成后最初几个小时应该注意检查是否有流胶现象,以防脱胶,常温(25℃)下,固化时间不少于3d。

检验:先查看是否有漏胶现象和胶液硬化程度,用小锤敲击钢板检验钢板的有效粘贴面积,锚固区内有效粘胶面积不应小于90%,非锚固区内有效粘胶面积不应小于70%。

防腐处理:安装施工完成后,应对外露钢板进行防腐处理。所有钢板、螺栓及螺母外露表面都要进行防腐涂装处理,工艺及顺序如下:(1)喷砂除锈,清洁度Sa2.5级;(2)水性无机富锌底漆一道(刷),75μm;(3)环氧云铁封闭漆两道(喷),75μm;(4)灰色聚氨酯面漆一道(喷),50μm;(5)灰色聚氨酯面漆一道(喷),50μm。

3.2.3 施工安全

(1)必须做好高空作业的各项安全措施方能进行施工。

(2)施工及养护期间需要封闭桥下交通,须做好警示标志及交通疏导措施。

(3)加强施工观测,若施工过程中结构出现裂缝明显增大、增多及结构变形增大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将人员撤离现场,待查明原因并落实解决措施后再进行施工。

加固用到的关键材料都应进行抽样检测,由监理现场封闭后送至鉴定单位(要求具备相应资质)检测,各项指标应达到国家及行业相应技术规范和规程要求。

4 结语

粘钢加固法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及受拉构件,环境温度不超过60℃,相对湿度不大于70%及无化学腐蚀的适用条件为限,当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低于C15时,不宜采用该方法进行加固。

该方法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时间比较晚。因此,桥梁加固的设计人员应精心设计,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工艺流程进行,并由专业化施工队伍施工,以取得较好的加固效果,使粘钢加固法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摘要:简述旧桥加固的基本方法及相关的设计理论,并结合实例,对粘贴钢板、植筋等加固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桥梁,改造,旧桥加固

参考文献

[1]JTG/T J23—2008,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S].

[2]JTG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篇4:《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笔者引导了学生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有效地结合了多媒体,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不重复,并能由课文结尾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深化了桥之美的美学意义。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为实践其理念,在备课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用了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学生为主导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课之后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这堂课里有什么收获。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辅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提的各种桥,就能给学生很直观的美学印象。特别是在解决“桥之美在何处”这个问题时,如何紧紧扣住课题,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苇丛边的桥,一幅是无任何环境陪衬的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画家眼中桥之美的特征,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本节课获得成功的环节之一。当然,多媒体除了展示图画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现示在屏幕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屏幕上,无暇注意老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事实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表达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因为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教师语言难发挥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体,只要将一些提纲要点出示在屏幕上即可。

当然,影响学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学环节间能否相互联系,做到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笔者在《桥之美》的教学设计中,总共有四个环节,“感知理解”与“精读品析”较容易联系,“精读品析”与“比较阅读”如何联系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精读品析”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提到的桥的美在何处?“比较阅读”主要是与前一篇较规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笔者上这堂课之前,也曾听过两位老师关于本篇课文的公开课。他们似乎都将这两环节割裂开来,在“精读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桥与环境的配合来引导学生欣赏桥之美,紧扣课题;在“比较阅读”环节都采用讨论合作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找不到比较的角度,课堂较沉闷。最终,老师只好自己列个表格告诉学生,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语言两方面。教师的教学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前面的环节未能为“比较阅读铺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师都未提及本课文的说明语言,又让学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先示范欣赏苇丛边的桥,明确告诉学生笔者是从两个方面欣赏的,一是紧扣课题,抓住桥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二是从写作语言和写作方法出发,抓住作者写此桥时采用的修辞格或富有特点的词语,说明桥的具体美学特征。举例之后,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点和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但热烈,甚至还能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下一环节的比较阅读中,无需太多的时间,学生就能找出两篇课文在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点。

吴冠中先生是画家,他将桥的美学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通过鹊桥的描绘升华到具有更深的含义,即只要有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都具备桥之美。笔者抓住这点将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说说具备这种桥之美的“生活之桥”,但这恰恰又是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原因是笔者对学情预测不够。在备课时,笔者以为学生对课文的说明对象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课堂中,“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桥”。这倒让笔者有些紧张,使教学过程未能按原计划展开。另外,这篇课文是自读课,笔者安排的课时是1课时,但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丰富,所以整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没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更没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训练,因此,拓展的目标未能较好地落实。如果让笔者重新来上这节课,笔者会控制好每一环节的时间,特别是对于“这篇课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会换个问法,如:“作者通过本篇课文主要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一下子将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糅合在一起,为下面的拓展延伸争取更多的时间。

(陈甜 福建莆田华侨中学 351115)

篇5: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知道桥的特征及用途。感受桥的设计美。

2.尝试用不同方式,设计、绘画、具有不同风格的桥。

3.鼓励大胆创新,体验动手创意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认识的桥。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过建筑工人建桥的过程。

(2)提前通知家长,带孩子参观各式各样的桥,了解桥的造型、用途及名称。

(3)幼儿有用过水粉颜料作画的经验。

2.材料准备

(1)教师使用材料

各种桥的范例图片、视频;背景音乐。

(2)幼儿使用材料

绘画使用的纸张、水彩笔、水粉颜料、调色盘、抹布,人手各一份。

布置创意空间一角,放置足够量的纸盒、木块、积木、插塑等,供幼儿动手操作、设计、创意使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 激发幼儿对桥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驼背公公,力大无穷;汽车走过,一动不动。(引导幼儿说出谜底—桥)

二、欣赏观察

1.欣赏图片

出示样式各异的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引起幼儿对桥的关注和兴趣。

师:图片中你喜欢哪种桥?为什么喜欢?你看到的桥是什么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桥?你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吗?你能说出他的样子来吗?

(1)重点欣赏幼儿易熟悉的几种桥,讲解跨河桥、跨谷桥、路线桥、立交桥的特征和用途。

(2)讨论,你能说出这些桥的名称、特点(即样子)、及用途吗?(幼儿可分组讨论)

小结:桥的设计样式、材质、名称,用途虽然不同,但它的构造是一样的,有桥墩、桥梁和桥面组成,整体形象是架空的,它不仅设计美观,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2.观看视频

让幼儿感知更多样式的桥,如,铁索桥、竹桥、吊桥、空架桥、观赏性的彩虹桥等,来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创意设计的欲望。

(1)师:你又看到了哪些桥?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他有什么用途吗?你能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

(2)讨论,说说自己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桥。(重点引导幼儿设计别具一格的桥,具有个性的桥)

小结:各式各样的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造型美观,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鼓励、激发幼儿创意

师:今天你们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也来设计一座和别人不一样的桥吧!我相信,你设计的桥,不仅美观而且有很大的用途。

四、幼儿作画

1.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构想。(如果你是设计师,打算怎样来设计?可以和小伙伴结伴完成,也可独立来完成。)

2.幼儿自由选择绘画材料工具。(介绍水粉颜料的用法、摆放、及简单操作)

3.幼儿开始作画(播放背景音乐,注重提醒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正确的作画姿势。)

五、相互欣赏作品,感受成功体验。(背景音乐声音稍微低些)

1.将画好的作品布置在“创意空间”的合适位置,体验创意快乐。

2.师幼共同欣赏作品,相互分享,提升经验。

六、活动延伸巩固加深对桥的印象

师:你们的桥设计的真不错,赶快到创意空间去动手搭建吧!

1.幼儿到布置好的创意空间自由选择材料,(小盒子、小木块、积木、插塑等)进行创意搭建。

2.重点引导幼儿综合利用,架空、拼接、延伸等技能搭建桥梁。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篇6: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目标:

1、了解图书大意,学习词“对岸”及动词“搭、架”,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2、教育幼儿乐于助人及讲文明,讲礼貌。

3、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准备:

1、《乌龟桥》人手一本(利用2009年第三期《咪咪画报》制作)。

2、多媒体课件。

3、蓝色皱纹纸布置成小河、小积木、蓝色卡纸、大积木、木板

三、过程:

(一)游戏引题,遇到困难

师:今天我们到河的对面去玩,河的对面叫对岸”(丰富词语:对岸)

教师带幼儿进活动室,走着走着,遇到一条河。

“啊,河上没有桥,我们要怎样过河呢?”

幼儿思考,回答。

(二)难点前置,体验动词

1、幼儿自由探索

师:“在河边有很多的小积木,还有很多小木板,我们用积木搭成河岸,动手试试,怎样才能过河。”

幼儿尝试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说出:搭、架等动词。

2、幼儿过河

师:“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真好,现在我们就架一座桥吧”

3、幼儿从桥上过河

(三)自由阅读,感受内容

1、语言引入

师:“森林小屋里有好多漂亮的小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画了谁?它们在做什么?”

2、幼儿自由阅读,教师指导

3、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

(四)欣赏课件,逐图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逐图观看

图一:

图上有谁?它们想去做什么?

(有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它们去玩)

图二:

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它们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了,脸上的表情是很惊讶的。)

图三:

它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它们在想办法,小猴子想到办法了,因为它的头上亮起了灯,说明它想到了办法。)

图四:

小猴子想到了什么办法?它们拿来了什么?它们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它们想搭一座小桥,丰富动词:搭,它们扛来了一根木头,丰富:扛、架。它们很高兴,脸上是笑眯眯的)

图五:

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心里怎么样?你是怎样知道的?,(水把木头冲走了,它们心里很着急,嘴都张大了。)

图六:

这时,谁来了?大家猜猜乌龟来做什么了?它们会怎样帮助小动物呢?

(乌龟来了,它们来帮助小动物了)

图七:

小乌龟在做什么?它们像什么?小动物看到时表情是怎样的?

(它们把身体连在一起,在河上搭起了一座桥,乌龟桥,小动物们非常吃惊地看着乌龟桥)

图八:

小动物是怎样过河的?它们为什么又吃惊,又担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的担心?重点引导孩子感受“又吃惊又担心”。

(它们踩在乌龟的背上,担心乌龟会疼,担心会踩伤小乌龟,所以很担心。)

图九:

小动物们过河了吗?它们心情怎样?会说什么?

(小动物们过了河,它们很高兴,它们对小乌龟的帮助非常感动,它们会对小乌龟说“谢谢”)

图十:

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它们采了很多鲜花送给小乌龟)

2、幼儿讲述图书内容

教师请幼儿将图书内容完整讲述。

(五)幼儿讨论,情感教育

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小乌龟用自己的身体帮助小动物过河,它们不怕疼痛,乐于助人,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六)阅读游戏,兴趣延伸

利用小图片玩“摸图游戏”: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卡片,并将卡片内容说出,其它幼儿进行指图游戏。

(七)情感迁徙

你还帮过谁,做过什么事?

(八)结束

小朋友们,天黑了,我们也要回家了,回家后,我们把做好的图书拿给爸爸妈妈看吧。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篇7: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活动目的1.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平衡、钻爬和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力量。

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互相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幼儿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木制长凳8条(每条长2.6米、宽0.2米、高0.28米)、地毯(长20米、宽10米)、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

我们苏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小桥,好看又好玩,我们一起来想法玩一玩有趣的“姑苏桥”。

2.幼儿三人一组站在长凳上,听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做热身操:

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关节运动—跳跃运动。

3.探索“钻桥洞”游戏

(1)在凳子下面让幼儿探索“钻桥洞”。

(2)鼓励幼儿在“钻桥洞”时,充分开动脑筋,手脚协调、灵活地运用最快最好的方法通过。

(3)提醒幼儿在“钻桥洞”时,不要拥挤,按秩序鱼贯通过。

4.跨跳“小小桥”游戏

(1)要求:幼儿依次跨越过每个“小小桥”。

(2)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可用一脚踏在“小小桥”上,然后跳下。

(3)集合幼儿,教师边请个别幼儿演示,边指出过“小小桥”方法。

(4)继续进行过“小小桥”练。

5.游“姑苏桥”

(1)将8条长凳如图2摆设,让幼儿进行走过“姑苏桥”游戏。

(2)幼儿分成四组,依次进行。

(3)提醒幼儿用快而稳的方法通过“姑苏桥”。为增加游戏难度,可把桥分开一定距离,让幼儿跨过。

6.走“多层桥”与“斜坡桥”

(1)将长凳叠放成多层桥(二层——三层——四层)、斜坡桥。

(2)教师谈话后,幼儿可自主选择桥进行锻炼。提醒幼儿由高处往下跳时,屈膝下蹲,轻轻落地,保持平衡,注意自我保护。

(3)集合幼儿,教师进行讲评和演示。幼儿继续练习。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多层桥的高度。

7.放松操,听音乐跟教师一起做放松活动。

8.活动简评:对主动、积极投入活动和活动能力有提高的幼儿作切合实际的评价。

9.幼儿整理器材、离开场地。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意识明确

这次活动,从设计到实践,始终围绕一条目标主线展开,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行为适应性等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活动,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内容新颖有趣

利用了平时意想不到但能用于体育教学的长凳作为器材或玩具,并选择了“趣游姑苏桥”的主题,顺着情节的发展,设计了钻桥洞——跨小小桥——走多层桥、斜坡桥等多种颇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动,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锻炼活动。各个分解的游戏,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层次,又衔接自然,是一次内容完整小步递进的教育活动。

三、形式灵活多样

围绕目的和各个内容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采用幼儿个体的、伙伴结合的、集体活动的多种形式交替出现,灵活变化。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自主选择;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改变了“一刀切”、“一个样”的环境创设,使得体质、性格、活动能力有差异的幼儿都得到提高。

四、体现活动的主体

这次教育活动,自始至终在创设的心理环境方面,是宽松、自由、愉快的,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较高,情绪高涨。教师能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调整,有效地调节运动强度、心理负荷,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篇8: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常用临时支座形式

在以往的桥梁工程临时支座设计中, 常用的临时支座形式有以下几种。

1) 硫磺砂浆支座 (钢筋混凝土支座) :强度高、整体性能好, 配置一定的精轧螺纹钢后, 抗倾覆能力较高, 但其中电路线容易损坏, 一旦电路线损坏, 凿除硫磺砂浆的困难程度将加大。

2) 砂箱临时支座:砂箱易拆除, 可以重复使用, 但对加工的要求较高, 要求砂由良好的级配, 承载力和钢桶尺寸及加工水平有关, 最好使用圆形钢桶。

3) 砖临时支座:制作简单, 施工方便, 好凿除, 但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 就是砖容易在梁体重量很大的情况下压碎, 在大于20m的简支梁施工时就不能使用。

4) 木墩支座:对木头的材质和含水量要求很高, 必须使用强度较高的柳木及榆木、松木等, 而且含水量要适中, 含水最大, 木墩变形大, 容易损坏, 含水量小, 本身就容易开裂, 造成过早损坏。而且通过以往大桥使用木墩发现了新的问题, 就是拆除困难, 尤其木墩较矮的时候, 墩台较高的时候, 需要时间长, 凿除又费力, 无论从安全和时间上考虑, 都不理想。

2 临时支座设计及构造

临时支座采用钢筋混凝土支座的形式。每排由两个混凝土支座构成, 一个墩上共4个临时支座。

单个临时支座由一个承压混凝土块与32根ø32mm精轧螺纹钢筋组成。混凝土块中心距桥墩横桥向中心线l225mm, 单个临时支座混凝土承压面尺寸为1900mm×850mm。混凝土采用C40, 精轧螺纹钢筋, 抗拉强度标准值830MPa。

3 临时支座受力分析

3.1 计算模式及步骤

施工过程中最大悬臂阶段临时支座受力最为不利, 本文利用BSAS软件对最大悬臂状态下的多种对称与不对称受载图式展开力学分析。力学模式为两排支承下的双悬臂结构。计算中不考虑永久支座的承压能力, 计算主要步骤如下:

1) 计算临时支座的承载力。

2) 建立悬臂施工下的模型, 计算单种荷载情况下临时支座所承受的力。包括梁体自重, 施工机具荷载, 挂篮荷载, 不平衡浇筑荷载, 风荷载等。

3) 利用线性叠加原理, 考虑多种施工模式在多种荷载同时作用下的临时支座承受的力, 对支座进行检算。

3.2 不平衡弯矩计算

1) 节段浇注差

按一端多浇注1/2节段考虑, 最后一个悬浇节段混凝土体积约为20.5m3。

2) 挂篮移动不同步

按一侧挂篮走行到位, 另一侧未动考虑, 根据施工经验, 确定挂蓝、模板、施工机具重为450k N, 且施工机具位置考虑一个阶段差, 则:

3) 梁体自重不均匀 (如胀模等)

考虑一侧梁体比另一侧梁体重5%, 最不利一侧的弯距如表1所示。

4) 风荷载

按一侧风力为100%, 另一侧为50%考虑。

风压值:基本风压0W=500Pa。

基本风速:

设计基准风速dV:Vd=K 1 V10;

式中:K1—考虑不同高度和地表粗糙度的无量纲参数。

桥址区属Ⅱ类场地, 高度约为12.85m。

5) 最大不平衡反力

在最大双伸臂施工阶段, 由上述四种荷载产生的总不平衡弯矩为:

组合1:M=6855+3321+3453=13629k Nm

组合2:M=1575+3321+3453=8349k Nm

取绕Mx=15000k Nm作为施工的 (绕横向轴X轴) 纵向不平衡弯矩。横向 (绕纵向轴Y轴) 根据BSAS模型分析结果取11050k N·m。

4 临时支座检算

4.1 强度验算

根据设计图, 中支点支座最大反力12102.6k N, 绕横向X轴最大不平衡弯矩15000k N m, 绕纵向Y轴最大不平衡弯矩为11050k Nm。

每个墩布置4个临时支座, 双向不平衡弯矩及竖向力由4个临时支座共同承担, 假定梁底为刚性, 则临时支座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作为偏心受压构件按照铁路工程设计规范计算。

1) 绕桥横向轴弯矩作用

混凝土正应力为:;受压钢筋应力为:;受拉钢筋应力为:。

2) 绕桥纵向轴弯矩作用

混凝土正应力为:

;受压钢筋应力为:;受拉钢筋应力为:;

3) 累加作用

混凝土最大正应力:

受压钢筋最大应力为:

受拉钢筋最大应力为:

满足规范要求。

4.2 临时支座抗倾覆能力计算

抗倾覆计算思路如下:以受压支座为旋转中心, 稳定系数K0按下式计算:

5 临时支座检算结论

经以上计算可知, 临时支座能满足偏心受压、抗倾覆的要求, 结构是安全的。

为确保悬臂施工的安全性, 提出如下建议:

1) 施工中施工材料、机具等尽量少堆放, 必须堆放, 尽量保证悬臂两侧平衡, 或尽量堆放于悬臂根部。

2) 悬臂浇筑混凝土时, 尽量使两边同时浇筑, 无法同浇筑时, 可采取分阶段交替浇筑。在混凝土分阶段交替浇时, 两侧悬臂端浇筑的混凝土最大不平衡量应严格控制在5方以内。

3) 临时支座应设置一定的普通构造钢筋, 临时支座与梁、桥墩接触面应设置钢筋网片。

参考文献

[1]陈伟, 李明.桥梁施工临时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艾晓东, 蔡金火.悬灌粱0#段托架的几种形式及混凝土防裂措[J].西部探矿工程, 2000, (5) :42-44.

[3]范东, 赵恩芳.连续箱粱特大桥临时支座的设计与施工[J].广东公路交通, 2002 (增刊) :90-91.

篇9:《影子桥》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段一】理解生字生词环节。

(卡片出示:你追我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追”“逐”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它们的部首都是走之儿。因为这两个字都和“走”有关。

师:同学们能用它说说话吗?

生: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你追我逐,玩得多开心呀。

师:那咱们就开开心心地读这个词。(生读)

生:昨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几个同学在马路上你追我逐的,很危险。

师:多让人担心呀!读出你的担心来。(生读)

师:所以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你追我逐的。那你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你追我赶。

(卡片出示:大声吆喝)

师:“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hè”。

师:请同学们看“吆喝”这两个字的部首,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生:大声叫喊的意思。

师:你能学学卖西瓜的人是怎么吆喝的吗?

生:(扯大嗓门)卖西瓜啰,又香又甜的大西瓜!

【教学反思】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实录中,教师在字词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通过把生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在偏旁猜义中体会生词意思和在情境中体验等形式,内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语言文字训练显得扎实有效。

【教学片段二】理解重点句子环节。

(出示句子: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生读句)

师:“一忽儿……一忽儿”,你能把它换成什么词?

生:一会儿……一会儿。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

生:它们一会儿蹿上桥面,一会儿又跳进水里。

师:你们发现用哪个词更好?

生:“一忽儿……一忽儿”。

师:为什么?

生:从“忽”字可以感受到“一忽儿”比“一会儿”速度要更快,更突然。

生:我还感觉到“一忽儿”比“一会儿”更能表现出小鱼的顽皮。

生:从“一忽儿……一忽儿”中,我还感受到了小鱼的快乐。

(师指导读句,突出“一忽儿”的读法,读得快点、忽然点、欢快点)

(出示句子: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皱纹。)

(生读)

师:奶奶的脸是怎样的脸?

生:奶奶的脸是有好多皱纹的脸。

师:那么这里的“皱纹”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皱纹”指的是水面的波纹。

师:那么丁丁为什么会把水面的波纹想象成奶奶的脸呢?

生:因为水面的波纹是一浪一浪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也是一浪一浪的,所以丁丁看到风吹起波纹的水面就想象成了奶奶的脸。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风儿吹来,水面泛起波纹是怎样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

【教学反思】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如何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字斟句酌地表达意思?我认为应该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表意的完美。这个片段中,教师能很好地抓住“一忽儿”中的“忽”字,通过与“一会儿”进行朗读比较,在比较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从而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表意的完美。同样,对于比喻句的理解,教师也不能只是把它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特点,从实际与联想两个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上一篇:关于巴金家读书心得下一篇:友善演讲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