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2024-04-23

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精选8篇)

篇1: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隰县卫生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情况的汇报

县医改领导组: 今年全市医改工作会后,我局高度重视,重新调整了医改领导组,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医改各项工作任务,与各部门主动沟通,紧密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五项重点改革正在有序进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现将医改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项重点医改任务推进情况

(一)基本医疗覆盖面得到巩固。2011年我县新农合农民参保人数为73160人,参合率88%,各级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全面推行“门诊十住院”双统筹补偿模式。《隰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试行)》隰政办发[2011]28号和《隰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办法(试行)》隰政办发[2011]29号已经印发。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正在建立中,通过这一平台,方便了参合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报。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

按照省、市政府医政工作部署,我县被确定为2011年全市第三批实施国家制度的县,为规范有序地推进基本药物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发改委注重发挥部门职能,加强与我局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我县医疗卫生项目争取中央和省投资达1800多万元,项目有8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县中医院建设项目、39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97个行政村设备配备、2个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4个乡镇卫生院救护车配备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实施极大地缓解了我县医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压力。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我们启动了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并制定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计划。启动实施高等学院校农村订阅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巩固和完善市内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安排17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化培训;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246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516人次。

(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修改和完善了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强化了责任意识,严格督导,确保了落实质量。

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数867人,对43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登记辖区糖尿病患者1208人,对34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4次随访。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登记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252人,对113名患者进行了4次随访,提供1次健康检查患者114人。

10、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工作,全县接种率95%,全面开展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定在100%,农村孕妇叶酸免费发放514人。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优化调整公立医疗区域布局和结构,明确县域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主要功能和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分流和业务指导,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启动实施住院医院规范化培训。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情况:

1、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确保全县乡村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巩固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素质,规范医疗及用药行为,我局于2010年5月20日研究制定出台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五统一”即行政统

规范用药。村卫生室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选用药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在统一财产管理中,2010年省市安排资金,在县采购中心集中招标对全县97个行政村委每所村卫生室配置了5000元医疗设置,都由乡镇卫生院登记造册并在乡镇卫生院过顶资产下分账管理,村卫生室负责人办理领用手续。

2、人事制度改革:县编办正在核定所需人员编制,我局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了摸底,并出台了《隰县卫生系统后备院长推荐选拨办法(试行)》,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在乡镇卫生院院长出现空缺或需要轮岗时会同相关单位择优聘用,《关于事业单位设置核准和岗位聘用审核备案程序的实施意见》,人社局正在起草中。

3、保障制度改革:我局根据《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认真测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经费为35万元,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经费为171万元,乡村医生补助经费12万元,经常性收支核定为40万元,总计258万元。

4、基本药物制度:在五项改革中已有说明。

三、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中发现问题及对策

1、医疗资金不足,医疗体系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需投入大量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基层医改工作进展的重要瓶颈,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医改资金及时足额补偿。

2、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部分药品采购格过高,绩效考核,落定补助(7.21-7.30),核定收支,补偿到时位(8.1-8.10),我局将依据医改综合改革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是研究出台我县医改配套政策。根据《隰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研究出台我县医改配套政策,隰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革方案;隰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运行补偿建设规划3个办法。

(三)是建立健全医改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医改督导检查,公布各乡镇医改进展情况,奖励先进,督促落实,确保改革按既定的进度和目标推进,在2011年8月底中旬完成全部任务目标。

(四)是加强督查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设,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督促,确保我县医改工作操作规范、突显特色、取得实效。

二O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篇2: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自全省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院严格按照县委、县卫生局相关文件精神,把推进医改作为一项重大的责任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严把时间节点,狠抓关键环节,扎实稳妥推进改革。于#月底完成我院医务人员竞聘上岗工作。现将我院基层医改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强化保障,奠定基础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我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刁院长为组长的竞聘岗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为竞聘上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我院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各项改革任务,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吃透精神,完善方案。改革成效如何,政策把握是关键。及时组织开展多次全体职工会议,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此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对政策、精神的学习把握,吃透精神。在广泛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科学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人员竞聘上岗、岗位设置、分流安置、一体化管理等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全面摸清底数,严格资格审查。深化我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我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山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逐人开展信息复核,将核查结果进行公示,并逐项登记造册,记录备案。经审查,我院共有工作人员#名,其中符合竞聘上岗条件共#名。二是认真核定编制,合理设置岗位。结合医疗机构岗位特点和服务人口等实际,根据人事局对我院编制进行核定。我院共核定编制(岗位)#个,其中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个。三是坚持公平操作,严把工作人员竞聘上岗。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并结合我院人员结构特点,在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过程中,规定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少于岗位的采取民主测评方式竞聘。共有#人报名参加竞聘,经过考核,共有#人被确定为定岗人员。经公示无异议后,与聘用定岗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稳妥分流安置。按照“坚持深化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政策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谐稳定”的原则,科学、稳妥推进分流安置工作。共有#人需办理提前退休和病退手续,已上报县卫生局及人事局。

三、工作进展情况

我院认真落实政策规定,严格操作程序,强化工作纪律,注-2-

重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各项改革任务进展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建立新型人事制度,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通过竞聘上岗工作,工作人员打破了身份界限,全部实行聘用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更加合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以上,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是科学建立分配制度,人员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

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原则。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篇3: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将医改纳入重大民生工程内容, 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 有关部门紧密协作, 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改革。经过半年多的实践, 截至到6月底, 改革的各项措施基本落实,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措施基本落实

1.1 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 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试点县 (市、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改革前的6 417个整合为5 396个,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 公益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功能定位, 向辖区居民提供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 建立了全员聘用的用人制度, 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试点县 (市、区) 完成了编制核定、岗位设置工作, 核定编制19 275个, 设置岗位18 923个。公开选拔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通过考试考核, 完成了人员竞争上岗工作, 竞争上岗16 569人, 分流7 086人。上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合同管理。从上岗情况看, 医务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专业技术人员达85%以上,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21.2%;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7.1%, 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占82.7%。

1.3 建立了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保证卫生任务落实

试点县 (市、区) 完成了任务核定工作, 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护、技、公共卫生、后勤服务等岗位绩效考核细则, 初步建立两级绩效考核制度。截至6月17日, 有23个县区开展了机构及人员绩效考核;20个县区在部分机构探索开展按劳分配, 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取酬”, 保证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 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1.4 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 惠及城乡居民

试点县 (市、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一是统一药品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二是统一采购限价。省限价比国家零售指导价平均下降32.52%。三是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网上采购, 截至6月23日, 试点县 (市、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1.6亿元。四是统一招标配送。试点县 (市、区) 实际采购价比省限价平均下降10%, 药品配送率达87%。五是统一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全部按实际采购价销售, 取消药品加成。六是统一提高报销比例。新农合提高8%, 城镇居民医保提高15%。药品费用大幅下降, 价格平均下降50%以上, 惠及试点地区2 000多万群众。

1.5 初步建立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 保障经费补助到位

试点县 (市、区) 全部完成收支核定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全部取消, 收支全部纳入国库支付中心集中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人员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离退休人员经费纳入财政保障。据统计, 今年1月至5月份, 业务收入34 203.8万元全部上缴国库支付中心, 预算应支出52 051.2万元, 实际支出55 766.5万元。目前, 试点县 (市、区) 采取预拨经费的方式, 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目标初步实现

2.1 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显著下降

据安徽省卫生厅卫生财务报表统计, 全省乡镇卫生院2009年次均门诊药品费、次均住院药品费、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分别比2008年增长16.27%、33.57%、14.12%、25.15%。实施基层医改后, 试点县 (市、区) 2010年1至5月份次均门诊药品费、次均住院药品费、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1.4%、24.7%、22%、7.3%, 费用明显下降。

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

以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 从体制机制上切断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 遏制了医务人员开大处方、开高价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 部分医疗机构盲目扩大诊疗服务活动的势头也得到了控制, 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2.3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明显加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改革前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 转变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 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了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与经费补助政策, 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2.4 卫生人员待遇得到基本保障

通过“核定任务, 核定收支, 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 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人员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离退休人员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其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相衔接, 并通过经费预拨和绩效工资的实施, 基本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分流人员得到了较好安置。

2.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规范

通过定编定岗不定人, 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 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规范了用人制度;实施绩效考核, 奖勤罚懒, 克服大锅饭, 规范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促进了药品的合理使用及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强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 促使其收支更加规范合理。

综上所述,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转变了以药养医机制, 回归了公益性, 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待遇有保障、机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改革的效果, 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维护了医务人员权益;改革的原则、政策、措施, 符合省情、国情, 符合国家关于医改的要求。

3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最近, 安徽省组织对部分试点县区进行调研及召开试点县 (市、区) 卫生局长、乡镇卫生院院长座谈会。通过调研及座谈反映出, 医改后乡镇卫生院门诊量上升, 住院人次及医疗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 有外转病人现象。其原因, 客观上由于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高以及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 但主观上也存在医改后缺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技术骨干的激励措施, 影响积极性。主要表现在:

3.1 部分卫生院编制不足及技术骨干退休, 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人员编制总体较为紧张。皖南部分县区尚有编制未使用, 但缺少医务人员;皖北少数乡镇卫生院编制不足, 影响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同时, 此次优惠的分流政策, 一些符合提前退休的业务技术骨干选择了提前退休, 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受到影响。

3.2 部分卫生院新的分配机制未形成, 影响主要技术骨干积极性

虽然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人员的两级绩效考核制度, 并实施了绩效考核, 但尚未完全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各地正在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力求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向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倾斜。但由于新的绩效工资制度, 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卫生院长及主要技术骨干积极性。

3.3 一些试点县财政核定收支不够合理及缺乏激励机制, 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与收入

部分县 (区) 预算核定卫生院医疗收入过高, 支出项目预算未包括房屋维修、设备更新、医疗风险金等;对超出核定预算收入无返还政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少分配使用权,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主动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同时, 少数试点县集中支付审批程序不完善, 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

3.4 基层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及部分药品配送不及时, 影响基本药物的使用

基层临床医生对基本药物知识还未完全掌握, 群众对基本药物知识的了解不够, 长期形成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用药习惯仍需进一步转变。少数配送企业对价格低的药品不供应、少供应或供应不及时, 零售药店低价销售目录药品, 高价销售目录外药品, 影响基本药物的使用。

3.5 一体化村卫生室乡医收入明显下降, 影响工作积极性

试点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同步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前, 乡医收入80%以上来自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后, 其主要收入靠政府补助 (1 200个农业人口配备1名乡村医生, 年补助8 000元) , 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少, 部分乡医收入降低, 影响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4 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议

针对目前医改试点县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既定方案, 应进一步加强调研, 强化指导, 总结经验, 查找问题, 完善政策, 努力实现医改既惠及老百姓, 又调动人员积极性的效果, 为全面推进基层医改提供有益经验。就目前所反映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针对部分技术骨干退休, 影响基层服务能力的实际, 制订合理的人员返聘政策, 建议应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返聘符合条件的主要技术骨干, 所需费用应纳入财政预算。二是通过公开招募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继续实施城市支援农村的“双千工程”;开展基层在岗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 引进和培养城乡基层卫生人才。三是在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前, 加强对编制工作调研, 坚持从实际出发, 合理确定编制岗位, 保障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同时要兼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

4.2科学核定收支预算, 完善财政长效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财政预算编制应自下而上, 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 科学合理核定。预算不仅包括人员、公用和业务经费, 还应将房屋修缮、设备添置、医疗风险以及债务化解等项目纳入,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4.3建立财政激励机制, 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自主权

在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的基础上, 应研究制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入超收返还的财政激励措施, 返还收入作为事业发展基金以及奖励有贡献人员;并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一定的自主权, 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 强化其管理责任。同时, 要进一步强化集中支付审批限时办结制, 完善快速便捷的支付机制。

4.4完善按劳分配机制, 调动主要技术骨干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按劳分配机制, 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拉开奖励绩效工资档次, 逐步缩短考核周期, 按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同时, 应制订奖励有突出贡献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措施, 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

4.5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省为单位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工作。加强对中标配送企业及药品质量的监管, 加大对药品采购、使用的督查, 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进一步加大基本药物知识的宣传培训, 让医务人员熟知掌握, 让群众知晓明白, 改变不良的用药习惯, 建立起完善的基本药物制度。

4.6改善医改后乡医待遇, 稳定乡医队伍

篇4: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一、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济源市作为全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市之一,从2010年3月份起在12个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从去年12月份起在477 个农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落实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品规和我省确定的200种增补药物品规,实行全省统一采购、企业统一配送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增补了29种习惯性用药,实行零差价销售,并按基本药物政策报销。切实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功能齐全、经营规范” 的药品配送网络,做到了基本药物配送“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车辆到位、网络到位、服务到位”,确保了急救药品第一时间送到、一般药品按需送达、偏远山区不超过24小时送达,满足了基本药物实施单位的需求;创新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送机制,由配送企业直接配送到村,减轻了镇级药品管理负担;实行基本药物款项集中支付,在市财政设立基本药物资金结算专户,对基本药物实行网上采购、统一配送,每月卫生院将药品款上缴专户,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配送企业,避免了拖欠货款等现象发生。全面实现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累计处理各类预警信息956条,处理率100%,确保了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一)建立收支核定补偿机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原则,以各基层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实际发生数为基数,综合考虑职能转变、取消药品加成等影响收支的因素,核定收支补助标准。2012年经常性收支差额核定以2011年核定数为基础进行微调,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新进在编人员、选拨高校生的工资及各项社会保障费等人员经费给予增加,对2011年安排的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补偿款予以核减,结合实际收入完成情况对收入任务进行重新认定,核定补助1548万元,基本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在资金的拨付上,按照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药补助资金的90%,分月及时拨付,剩余10%待年底经绩效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结算。

(二)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机制。按照人口总数比例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核定,核定后的编制为682个,新增编制159个。对基层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比例达到86%,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竞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基层医疗机构聘用的197名计划外人员清退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

(三)是实行绩效工资机制。制定了《济源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明确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基础性绩效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按单位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行为、劳动纪律、医德医风等考核结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从根本上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发生。改革后,在职职工人均月收入达到2400元左右,达到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三、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促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实施,我们与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量化了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标准,在镇卫生院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站,明确了镇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将35%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村卫生室承担,由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其进行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将相应比例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拨付给村卫生室。

四、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通知》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要求。一是确保农村卫生室和人员实现“双覆盖”,每个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卫生室人员按辖区常住人口的1.2‰的比例配备,至少保证有1名乡村医生。二是以镇卫生院“院建院管”为形式,对农村卫生室实行“八统一(统一机构设置、绩效考核、基本保障、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药械供应、档案规范)、两独立(财务独立、责任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硬件设施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化、指导监督体系化、服务质量优质化。三是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对年满65岁、连续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不再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月给予300元生活补助。新规的实施,进一步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巩固了基层网底建设。

五、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篇5: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简报

第二十期

泾县医改办公室2010年11月17日

信访局落实两个责任,积极推进医改工作

目前,我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已进入人员分流阶段。信访局从落实两个责任着手,积极推进医改工作。一是落实维稳责任。要求全局干部在吃透县医改工作方案的同时,结合全县医改的进展情况,同步学习《泾县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等相关操作性文件,便于在接访过程中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与解答工作,防止因医改引起的集体上访和超级上访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落实医改包保责任。深入泾川卫生院,严格按照医改领导组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细致地开展包保工作,认真指导该院的医改工作,并对阶段性工作开展了实地督查,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断推进该院医改工作取得实效。

黄村镇卫生院医改工作进展顺利

为确保黄村镇卫生院医改工作严格按照省政府66号文件精神顺利进行,泾县审计局包保责任人带领工作人员先后三次深入该院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表明,该院医改工作正按省、市、县医改文件要求平稳有序展开。主要有以下具体做法: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该院多次召集医务人员进行座谈宣传省、市、县关于此次医改的相关政策、规定,传达贯彻县基层医改动员会会议精神。由于前期宣传工作到位,该院职工对医改较为配合,有力推动了医改工作的落实。

二是,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检查黄村卫生院的软、硬件资料,可以看出从全县医改动员会贯彻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卫生院院长选聘情况、人员清理情况、岗位设置情况、到工作人员竞聘定岗及聘用合同签订情况,都较为严格地执行了相关医改政策,医改各个环节及时间节点的工作完成较好,在执行医改政策方面没有出现偏差。

目前,该卫生院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按医改时序进度要求,积极谋划下一步工作,重点探索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分配方式改革,以提高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医改的各项目标

丁家桥镇卫生院医改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有效展

开,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平稳进行。目前,该院正在研究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坚决克服吃大锅饭思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核定收支,分解工作任务,强化对职工的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同时注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蔡村中心卫生院加强医改政策宣传

蔡村中心卫生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自9月份全县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以来,蔡村中心卫生院通过宣传栏、展板、横幅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医改相关政策。共向当地群众发放《宣城市基层医改工作宣传册》数百份,并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情况、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等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使群众对此次医改的相关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送:省医改办、市医改办,县医改领导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捌玲,副县长汪玲

发: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中心、乡镇卫生院

篇6: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省政府召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后,我市根据农村城市卫生发展较均衡、城乡卫生一体化水平较高、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较高的市情,紧紧围绕国家、省医改总体部署,充分发扬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坚持率先改革不等靠、加快改革不停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机遇,抢抓先机,在全省率先提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共同部署、统筹兼顾、全市覆盖”的改革思路,以基层医改为契机,把加强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市医改工作重头戏全力推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医改工作机制

我市高度重视医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议,对医改工作提要求。市长、常务副市长分别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和组长,亲自挂帅领导医改工作。分管市长兼任市医改办主任狠抓落实。医改重大问题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通过,重要工作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形成会议纪要,跟踪检查落实,真正把医改工作作为全市当前一项头等大事来抓,作为替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谋实惠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作为铜陵提前八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敢为人先,争当改革的先行者、排头兵,努力形成成功经验理论,在更大范围内借鉴推广。省医改办领导两次率队来我市调研视察,对我市医改工作亮点和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

抓指导强化责任,市医改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建立“一对一” 督导联系点制度,市政府领导带头到基层督查,保证政策的落实。试点县区选出12名得力干部,分派到各乡镇卫生院,作为督导员现场抓,实行包保责任制;抓配合加强协作,建立工作机制共同抓,定期召开会议,正常工作定期沟通、重大问题及时沟通、认识不一再三沟通,既分工明确,又齐心合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改工作有序、有力、平稳向前发展。

抓监督注重点线面结合。瞄准监督的点,关键环节、重点工作专门开展专项检查;延长监督的线,铜陵县邀请群众代表、聘请18名义务监督员参与医改、监督医改、检验医改成效。把政府领导、专家指导、业务部门检查、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广泛监督贯穿改革全过程。抓查处严肃纪律。对检查发现执行政策不到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二、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制定完善医改方案和配套文件

国家、省医改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市一方面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吃透政策,把握精髓,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模式和途径,试好点,探好路,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立足实际无偏差。请进来,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各界代表参会、书面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方式,广开言路、借鉴吸收各方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和意见。沉下去,组织开展多项专题调研,深入一线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测算经费补助标准。走出去,组织人员赴医改先进省市,学习借鉴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

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测算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铜陵市委 铜陵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采取“1+X”模式相继制订了相关配套文件;组织人员制订了《关于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

三、提炼特色,总结亮点,探索建立具有铜陵特色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乡卫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试点和非试点地区全面铺开的改革思路,坚持大力统筹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构筑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公平化格局。

1.基层全部零差率。召开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会议,成立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招标配送领导小组,以市为单位招标药品配送企业,并与中标6家企业签订药品配送协议,实施药品划区AB模式集中配送。自1月1日起,我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均实行零差率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半个月时间,销售药品60余万元,药品价格下降了1/3。

2.城乡统筹上水平。坚持城乡互动、改革同进原则,以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作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建制乡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多数村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13所乡镇卫生院和9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68.57%。

在2005年铜陵县作为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取得成功基础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同时,不断提高人均筹资标准,2009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已提高到130元, 2010年,人均筹资标准将超过180元,农民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达到8万元。

为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市把政府用于购买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列入预算,到2009年人均享受的政府免费服务已达25元。利用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免费婚检,率先对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十减免,对65岁以上非职工居民实行健康体检,每个农村户口儿童都享受所有一类疫苗免费接种。试点县铜陵县农村居民建档率达10%,超过省卫生厅制定的到2010年建档率5%的目标,并实现网络化管理,目前已为2万多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3.政府投入是保证。为切实保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我市在省政府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8000元补助基础上,市、县(区)又提高了补助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比照村卫生室标准予以补助。按照服务人口人均20元的费用补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市财政已预拨400万元至三个区,并把药品零差率销售纳入2010年民生工程,保证基层医改顺利推进。

4.五项改革齐推进。狮子山区制定了全部的配套文件,铜陵县制定了一主十一副文件。目前试点县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副院长已正式竞聘上岗,其他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将于月底全部结束。试点县区均已按时间节点完成了核定工作任务和制定绩效考核细则等两项分配制度改革,专项检查、核定收支、编制预算、制定国库集中收付实施细则等五项保障制度改革也已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方案正在制定之中。确保春节前全市乡镇卫生院按照全新机制运转。

四、创新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两手抓方针,一手抓医改,一手抓宣传,充分发挥宣传在引导舆论、沟通信息、指导工作、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形式力求多样性,通过定期编发简报、开设网站专栏、深入一线采访、接受媒体专访、报纸公示信息、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多措施宣传医改政策、进度和成果;宣传内容力求丰富性,既跟踪国家、省上级医改新闻动态,又报道基层一线医改进展情况,既解读医改政策制度,又推广鲜活经验和成功范例,广角度、多视角、深层次宣传医改最新成果。截至目前,共编写简报16期,电视专题访谈10余次,报纸报道近10篇,基本药物目录在铜陵日报上全部公布并塑光印制成大的宣传画发放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印发文件汇编500本,发放宣传折页20000份。

我市医改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革全面覆盖”理念取得阶段性成果。从改革中我们充分认识到:

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改革现实目的,也是长期目标,是检验改革取得成效的唯一标准。我市始终把群众得实惠作为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这个大方向把握好了,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改革才能成功。因此,在改革之前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指导改革;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完善改革;改革完成后更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检验改革。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改革的模式和途径却是丰富多彩的,要围绕政策,立足实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行,创造性改革。我市推行全面覆盖的改革思路,既是贯彻落实省政府要求,也是审时度势主动求变有所为。据不完全统计,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半个月时间,为群众节省费用20余万元,得到广大群众热烈拥护,社会反响良好,改革成效显著。

篇7: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皖政办〔2011〕6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总体进展顺利,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为巩固完善改革成果,确保新体制机制顺利运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结合贯彻国家近期出台的医改文件,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完善我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相关政策提出以下意见: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

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2010﹞307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

1.核定基本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县级财政、卫生部门负责核定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支出和基本支出,纳入年度预算,足额予以保障。核定的基本支出包括编制内竞聘上岗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等。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分期发放,年终结算,其余支出按月核拨到位。

2.收入上缴财政,规定用途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含药品收入)全部上缴县级财政,县级财政在“基层医疗卫生财政专户”中对药品收支进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支结余,由县级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福利、奖励和业务发展以及化解改革前除长期债务以外的各类流动负债等,具体比例由县级财政、卫生部门确定。

3.建立基本保险,统一纳入社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竞聘上岗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适时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保险。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4.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县级卫生、财政部门负责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期发放绩效工资。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确定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支结余中提取的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院长(主任)和工作成绩突出的职工,对院长(主任)的奖励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对职工的奖励由院长(主任)根据考核结果兑现。

5.引导分级诊疗,规范医疗行为。调整住院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起付标准分别不低于400元、100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0%。县级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对出现的过度医疗、推诿病人、乱收费等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扣减绩效工资和院长奖励。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逐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

6.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财政等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对志愿在贫困县和山区乡镇卫生院就业并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高校隶属关系兑现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补偿,给予解决县(市、区)城镇户口,同时按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7.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规范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近期重点采用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提升学历等多种方式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省统一新招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须在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进行为期1—2年的全科医生上岗培训并取得执业医师(助理)资格。对通过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者,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全科助理医师,履行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并享受相应待遇。对到贫困县及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偏远地区津贴。保证2012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的全科医生。

8.健全对口支援机制。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各级卫生部门要做好组织、管理与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逐级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县级以上医院要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各地要制定管理办法,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并可获得合理报酬。

四、强化中心卫生院服务功能

9.调剂增加人员编制。根据中心卫生院业务发展需要,各县(市、区)可在省核定的编制总额内,进一步调剂增加中心卫生院人员编制,增加的编制专项用于医护等专业技术岗位。所有竞聘上岗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合理流动。

10.支持特色专科发展。在确保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对中心卫生院发展基础较好,技术条件具备,但超出基本医疗服务范围的特色专科,经所在市卫生行政部门评估、执业许可,允许其开展相应业务,由此获得的医疗服务收入由中心卫生院按规定用途统筹使用。

11.合理扩大用药范围。为保障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临床、康复等用药需求,在保证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少于采购金额70%的前提下,允许其在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外,从新农合药品目录和医保目录中,适当增加配备部分临床药品,增配药品的采购金额不超过每月总采购金额的15%,同时必须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

五、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12.加快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各地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立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覆盖所有城市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以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居家养老服务、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等为重点的综合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地要创造条件将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综合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落实相应的补偿政策。

13.引导社区首诊,推行双向转诊。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社区首诊和康复的疾病目录,健全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和制度,逐步实现“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的目标。

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将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范围,逐步建立村医准入、退出机制,完善村医补偿、养老政策。14.明确村卫生室补偿政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为保证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合理收入不降低,按照补助水平与当地村干部补助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根据村卫生室和村医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实际工作量,按35%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为人均8.75元)预拨给村卫生室,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收取一般诊疗费,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对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的补助,省财政按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卫生室5000元。各市、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15.加强村医准入管理。到2011年底,全省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数量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考核确定,原则上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应有1名村医,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村医执业。

16.建立村医退出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标准,建立村医到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出和考核退出村卫生室的机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有人员超过国家规定配备标准的,一律不得新增人员。

17.落实村医养老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村医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村医发放养老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到龄退出的村医,允许其个人账户按规定一次性补交15年养老保险费后,按月领取养老金。对连续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的村医,按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市、区)政府统筹解决。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进一步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村医的补助水平。

七、设立一般诊疗费项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收费项目。

18.设定一般诊疗费标准。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具体标准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元/人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6元/人次。其他医疗服务项目仍按现行价格执行(具体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发文)。参保参合人员就医发生的一般诊疗费医保支付标准为: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8元,自付2元;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报销5元,自付1元。

19.实行总额预付。一般诊疗费新农合报销部分按上一年门急诊人次乘以一般诊疗费的人均报销标准,以“总额预算、分期支付”的办法,经新农合经办机构考核后,与门诊医药费用的报销部分一起定期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患者就诊仅支付一般诊疗费的自付部分。已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地区,可以参照一般诊疗费的标准,合理确定按人头付费方式。

八、规范药品采购和回款程序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56号),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药品及时配送到位,确保药款及时支付。

20.划定时点,统一采购。省药品采购中心负责分片划定采购时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督促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省规定的时点,统一提交采购计划,原则上每个月网上采购次数不得超过2次。特殊情况和急救药品不能及时配送时,可执行应急采购预案。

21.优化流程,及时回款。供货企业将药品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后,及时将付款凭证统一递交至各县(市、区)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在收到药品4日内完成验收入库与网上确认工作。各县(市、区)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登录省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财政结算平台,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确认的入库信息,对收到的付款凭证进行网上审核与结算操作,每月定期对审核确认的药款全额支付。如药品账户资金不足,由县财政先行垫付,确保供货企业在药品验收入库后30天内收到货款。省财政厅要加强监管,定期检查与通报药品回款情况。

22.按时清点,控制库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药品库存管理,对应当退货的药品,要及时与供货企业办理退货手续,并按规定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提交退货单,供货企业完成退货手续后,在当期结算中冲抵货款。每个季度末,县级卫生、财政部门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库存药品数量及金额进行核对。

23.定期抽验,保证质量。各级政府要设立基本药物抽验专项经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建立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定期抽验和通报制度,依法查处抽验不合格药品,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九、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

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32号),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

24.明确范围,落实资金。纳入本次债务化解范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化解范围的债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主要包括发生于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和医疗设备购置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债务计算的截止时间原则上为2009年12月31日。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资金筹集渠道,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

25.摸清底数,锁定债务。各县(市、区)审计、财政部门要在2011年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核实工作。省审计、财政部门要在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所有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核和认定工作。

26.明确主体,分类化解。在省审计、财政部门审计核定的基础上,省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在2011年12月31日前将核定的全部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出来,作为各地政府债务。各地政府要按债务化解责任书要求,如期偿还结清核定的长期债务。各级财政要在预算中特设专户,按规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单独列支化债支出,相关资金不作为预算安排正常卫生支出的基数。要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次序,分类逐步化解债务。

27.落实责任,制止新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要按照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未经批准、资金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举借新债。各地要加强源头控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政府财力相适应,不得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转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28.密切配合,有序推进。各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上报省医改领导小组。各市、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财政、卫生、发展改革等部门要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债务清理、核实、锁定、资金筹集和债务偿还等工作,确保债务化解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十、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关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将各项巩固完善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29.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巩固完善工作列入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进一步加强医改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在本意见印发30个工作日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由所在市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并统一报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0.明确责任分工,定期督查通报。各市、县(市、区)编制、发展改革、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各县(市、区)要继续实施包保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包干,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社会稳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将定期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积极主动、政策落实到位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对领导重视不够、工作进展不快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政策不落实、影响稳定的地区追究领导责任。

本意见自2011年9月1日起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8:隰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总结

近年来, 陕西省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 创新服务模式, 强化绩效考核,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 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本文就有关情况进行如下探讨。

一、基层医改进展情况

在陕西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建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房屋保障政策逐步落实, 床位设备逐年增长。完善了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从2012年开始, 政府按照每个乡村医生每年1万元的标准, 采取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补助, 补助资金省财政负担50%, 市、县财政承担50%。

(二) 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补偿机制

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覆盖全省公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药物配备、使用、监管情况按政策规定执行基本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项资金逐年增长。各县 (市、区) 按人均30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主要用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除中央、省级财政负担部分外, 市 (县) 区按5:5比例分别负担, 大多数县区基本落实, 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 开展镇村一体化管理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

据调查, 有的县 (区) 推行管理体制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村卫生室由所在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通过公立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举办托管、直管和对口支援等形式, 把大医院优质医疗技术、人才带到社区, 促进了首诊双向转诊等机制的建立。同时,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科创建,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一是财政困难县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差, 硬件设施老化。有的村卫生室为民房改建, 居住诊疗一体, 有的租赁村委会办公用房, 设置及管理不规范。二是人才薄弱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和管理体制滞后, 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编困难, 工资报酬低, 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卫生技术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才很少, 村级医疗卫生队伍年龄老化, 并没有纳入正常培训机制, 医疗技术与需求不适应。

(二) 经费投入和专款专用落实不到位

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30元标准, 有的县没有完全落实, 信息标准化和公共卫生平台建设滞后, 设备简陋。药品零差率补偿基数过低, 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中省补偿资金到位慢;部分县 (区) 定额补偿, 合疗基金不能按时拨付, 占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转资金, 基层医疗机构资金运转困难。

(三) 绩效评价机制不顺畅, 指标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价工作涉及政府、卫生、发改委、财政、人社、监察、审计等部门, 工作不协调, 指标体系不完善, 难以科学客观地反映医改所取得的绩效。

(四)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中存在很多弊端

自从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政策、零差价销售政策以来, 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大幅降低, 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 使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但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 以前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群众乐于接受的一些常用药品, 由于招标时价格低, 随着原材料价格变动生产企业采取弃标的方式, 不供应三统一渠道, 但在市场药店中却供应, 因而造成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满和误解。同时, 价格偏高的药品却不断进入基本药物目录。

(五) 历史债务未消化, 医改工作推进缓慢

从调查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运转、购置和基建负债等因素, 多表现为银行或民间借款、职工集资、拖欠工资、设备款和药品货款等形式。财政困难县的乡镇卫生院欠债较多, 自身根本无法消化, 而财政负担堪优, 也无力偿还,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正常运转。尽管2011年医改时, 对以前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进行了清查和审计, 按文件规定医院的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 由政府逐年偿还, 将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给当地政府, 用2年左右时间全部完成债务化解任务, 但落实不到位, 其原因是顶层对化解债务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六) 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大, 乡镇卫生院发展受到制约

按国家政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经费不足的补偿由县 (区) 级政府解决, 地方财政的投入明显加大。此外, 卫生院人员分流及债务化解, 也需要大量资金, 导致地方财政负担奇重。财政困难县无力投入, 乡镇卫生院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 补偿资金到位慢, 医院只能依靠拖欠药品供应商药款维持日常开销, 发展举步维艰。对于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更新、医疗纠纷赔偿等配套机制尚未形成, 导致乡镇卫生院投入不足, 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据调查大多数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硬件设备差, 服务面窄, 服务体系利用率较低, 住院病人少, 病床使用率低, 基层公立医疗单位效益差, 连年亏损。同时, 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两项改革推进, 部分医务人员工资有所减少, 工作积极性下降, 也影响了基层卫生院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规定, 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服务、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 围绕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估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 确保医改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 健全医改制度, 落实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医改工作, 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作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 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和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的规定。加大对机构人员经费、基础设备补助、基层医院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医改补偿制度, 核定基本支出, 纳入预算管理。县财政、卫生部门负责核定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支出和基本支出, 纳入年度预算, 足额保障。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分期发放, 年终结算, 其余支出按月核拨到位。建议中央财政提高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比重, 加大中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的投入, 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 落实人员经费, 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区以县 (市、区) 为单位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编制, 由县级机构, 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 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 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经费的支出范围要和机构编制数相适应, 一般按编制内实有人数核定。结合绩效工资的实行, 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由县级财政全额预算安排。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紧密结合,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医生不仅是看病治病, 还要担当居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职责, 因此, 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养, 通过财政资助等方式, 合理提高其待遇, 留住人才。加强城乡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培训,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启动市、县区医院对社区和乡镇医院对口支持帮护制度, 通过直接举办托管、直管和对口支援等形式, 促进首诊双向转诊等机制的建立。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行业管理范围, 严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加强源头管理和培训工作, 进一步抓好村卫生室硬件及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 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加大中医人才培养, 落实医师执业政策。鼓励大医院医生灵活就业、多点执业;加大力度, 鼓励广大退休医生到社区、到基层发挥余热, 通过传、帮、带作用, 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三) 实行绩效考核, 激发工作潜力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考核, 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 对于落实政府卫生政策, 提升工作水平, 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 增强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有重要作用。要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通报制度,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加强监督考核。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助预算安排和当年财政补助结算重要依据, 与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挂钩, 与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挂钩及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 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 保证医改政策实施到位。

(四) 招标基本药物, 动态调整价格

对基本药物目录招标药品实施动态监管, 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量不大, 但一些患者确实需要的药物,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代购等方式方便群众就医。对确需配备使用而又没有纳入零差率销售的药品, 应当控制使用比例, 并逐步过渡到基层药物的范围内。对于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群众接受的药品如果确因原材料涨价而被弃标的, 可以尝试价格动态调整, 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充足供货。对拒不执行政策的药品生产企业不但要打入招标黑名单, 而且要有其他制裁措施。建议提高药品零差率补偿基数, 建立补偿资金监督管理考核机制, 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到位。

(五) 制定有效措施, 化解医疗债务

在清理、锁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基础上, 按照国办发 (2011) 32号文件规定, 严格区分债务性质, 明确划分县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责任。制定合理偿债计划, 区分轻重缓急, 明确偿债次序, 分类逐步化解债务。按照债务分类, 明确化债期限和责任。上级财政给予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专项转移支付, 为不堪重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明确一个“安全出口”。建议中央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负担卫生经费, 将化解卫生债务纳入政府预算, 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 激励市县区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

(六) 加强资金管理, 保障正常运转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关键是以投入促改革, 以投入换机制。因此, 资金投入管理是重点, 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管好用好有限资金, 对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一是建立“院财县管”专户。财务收支实行统一开户, 分户核算, 由县卫生局核算中心设立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算专户, 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各项收入、支出及往来款项的结算。收入全额上缴专户, 支出实行统一集中支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和药品采购支出分别规定报账要求和结报时间,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和政府采购规定, 加强支出管理。二是推行“室财院管”。对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财务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纳入县卫生局核算中心村卫生室核算专户, 并按时到镇区卫生院结报, 镇区卫生院定期到核算中心报账。县卫生局核算中心负责村卫生室业务收入的激存核算, 拨付各项补助资金, 规范账户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对截留和挪用服务收入的村卫生室进行相应的处罚, 对不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取消其财政定额补助。三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资金 (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完善经费运行机制, 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 由县 (区) 级财政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确保项目资金直拨到项目单位和实施机构。

(七)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资金监管

上一篇:简 单人旁教学设计下一篇:游行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