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2024-04-26

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精选7篇)

篇1: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学习吕榕麟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古人云: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福州,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一位平凡的小学校长,数十年如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他就是共产党员吕榕麟同志,他用行动作答,忘我的投身教育事业。

吕榕麟同志是福州群众路小学校长,忠胆囊癌与世长辞,可谓英忌天才。吕校长默默无为,忘我地投身到教育事业,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有许多令人深深感动的情节。其中一件令人潸然泪下的事是:救护车送生命最后一刻的他回家时,经过群众小学,他的妻子在一旁喊:“榕麟,群小到了。”陷入半昏迷状态的吕榕麟已无力睁眼,却刷刷地留下两行眼泪。这一篇报道我读了好几次,每次读到这里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我深深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把他所有的热情和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

人们常听说的一句话,学校不在大小,水平不在高低,尽心而已。我常问自己:“尽心了吗?”一所大的上千亩,在校生几万人的学校,一所十来亩地,一千人的学校;一所名校,一所弱校;一所大学,一所小学。同样的教育,同样的职业,然而各人的爱心不同,所做的过程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不是因为大和小的原因,而是尽心不尽心的原因,想做总是有办法的。吕校长用生命诠释了职业、事业、人生的全部意义。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生命,自然界最值得尊敬的,它们来自自然,又回到自然。它们牺牲自己,哺育他人,用自己的高尚品质,谱出了最可敬的生命的旋律。暴风雨前的勇于挑战是勇气;暴风雨中的无私是爱的奉献;暴风雨后的重生是美丽的神话。

无私奉献教师魂,不求回报过一生。或许,这正是吕榕麟同志的伟大之处,是其他人没有的品质;或许,这正是吕榕麟同志的神圣之处,是其他人没有的情操;或许,这正是老师的备受尊重之处,是其他人感觉不到的温情。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也不能吐露无私的意境;无论多么浓香的笔墨,也不能勾勒奉献的图画;无论多么肺腑的言语,也不能泄露良师的秘密。教师,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洒下知识的种子,让大地文明的鲜花盛开,让国家兴旺发达,让世界变得和谐美好。

篇2: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那日我用一千个愿望绣成七彩的线,不为春风,只为织出夏日里清新的天气,张眼凝望,每片天蓝的叶子,都有我们的欢声笑语;那日我用紫藤编出彩虹的花环,不为秋霜,只为冬日里炉火边的温暖,闭目回味,每个影子折射的心情,都是我们牵手的瞬间。

落日的霞光再长,也拉不住流云的匆忙。再伟大的感情也抵不过世俗眼光。好男儿志在四方?多少个春去秋又来,多少次梦回彩云天。西楼未央,微光冷酒散落一地月光。写满了归期的书的顶端,看尘土覆满离殇。

轻风不解,惆怅旋转的落叶浅浅,舞出一幕幕天涯海角的惆怅。我用尽一生守望,却如同鱼和水的宿命,被时间凝固在过去,只希望未来终有一天会出现爱的馨香,执子之手,齐梳白头。

那一片片芭蕉叶,冲淡流水的伤,不忍采摘的红樱桃,应是可爱亦是可怜?鬓角沧桑,好想拥有北极星的力量,闪耀天空,穷尽一生为他指引方向。

夕阳送给了天空,梦幻般的色彩,装点的是每个人黄昏中守望者的唯一仅存的目光。仅仅是为了那一点点的颜色,凑在一起无力的承诺,人们便甘愿一生一世来焚香。

篇3: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一、人物品质:家国情怀、公私分明

由陶虹扮演的二女儿几次三番说尽好话向父亲求情帮其申请调回, 而杨善洲并没有利用这个职权之便, 为家人谋求任何方便。

主人公心中根深蒂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容许他有半点私心, 即使是最亲最爱的人亦是如此。他的一生惟一一次开后门, 是为周波, 这个跟随他上山种树一种就是十七年的热血青年。

无自我意识形态由更多人群所组成, 他们处在社会生活的底层, 为一日三餐的温饱而忙碌奔波, 他们思考的永远是:我是谁?我能干什么?他们重视现实利益, 他们通常会一丝生活的阳光而感慨不已, 他们会为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表现而感到羞涩。二女儿与周波都是这类人。跟着杨书记上山种树, 因为怕丢面子拒绝上街捡果核做种子, 夸口要带着新娘上山生活, 周波的真诚与毅力打动了书记, 打动了观众。二女儿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调回工作, 看着一纸公文, 想到父亲的言传身教, 留下了动情的眼泪。

影片当中, 杨书记公车私用时执意要周波为其打表, 否则不坐。这在杨书记看来是原则问题, 这在常人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 这是其道德意识的体现。

二、人物性格:淡泊名利、克己奉公

个体的自我与社我的众生形成一股力量, 可以称之为主流意识形态。而更多个性化, 拥有独特自我主张的群体力量, 可以称之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 他们是由社会的精英份子组成, 包括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者、企业家以及学科带头人, 他们思考的问题永远是: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去哪里有什么好处?我们怎样才可以到达那里?一系列围绕着这些思考方向所出现的言论、主张、计划、策略, 都在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着我们。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杨善洲在任保山地委书记时的作为。旱情来势凶猛, 面对灾情, 书记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 为百姓着想, 为地里的秧苗着想。他与百姓为喝不上水一起犯愁, 在地里临时召开会议, 果断叫停了正在修建的办公大楼。作为地保书记, 他是地方的领导者, 是决策者。他的主张、决策关系到每一个村民的生活。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最最关注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

他不要所谓的政绩, 只求能为百姓做实事, 这就是他的信仰, 不能白吃国家的公粮。深度打井没有成效, 眼看着地里的秧苗浇不上水, 书记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实汇报, 向国家申请救济粮。被誉为“滇西粮仓”的保山县, 如今却要靠救济粮过活, 可以看出杨善洲不怕名誉扫地, 在他心里, 人民始终摆在第一位。

或许英雄人物都会或多或少受家庭的牵绊。对于妻子, 杨善洲有太多太多的愧疚;女儿婚礼, 他没出现, 只是让人捎了两床被面。

三、人物精神:雁过留声、受人爱戴

坚定的理想信念, 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 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 50岁担任地委书记, 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 保持平民干部本色, 带草帽, 穿草鞋, 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 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更能深切的感觉到, 无论财富与物质的如何丰富, 我们始终像是带着脚镣跳舞, 在来来去去的轮回世界里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以至终老。伟人亦是如此, 杨善洲对家庭的愧疚, 化作一种动力、一种倾尽全力的栽培, 他退休也不忘带走的背篓里, 那棵成长中的小树苗, 他的精心栽培, 也是内心化不开的网的象征。

杨善洲“忠以报国、诚以修身、勤以自强、检以养德、信以立业”的优秀品质, 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被广泛宣传和学习。电影的结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终, 保山因植被良好, 当地居民不愁水喝, 外地来此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 此时的杨书记已躺在病榻上, 起不了身。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 来医院看望的人站满的一坪, 一位老人从山上挑来干净的水, 递到他跟前, 大声说:“你没有白吃国家公粮!”

篇4:那倾尽一生的爱

然而,初三快要结束时,琳却跟着父母亲迁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了。临行前,我写了一张纸条,向她表白了心意,我怕我再不说,以后就没机会了。让我出乎意料的是,琳也回了一张纸条放在我的铅笔盒里,上面写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明白了,琳也是喜欢我的,但是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也太晚,琳的离开,也仿佛带走了我的灵魂和我的心。

自从琳离开后,我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每每想她时,我就拿出那张小纸条,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句话。那次分开后,我们就一直以书信来往。从她回信的支言片语中,我了解到她一直都住在舅舅家里,她舅舅对她要求很严格,对她的学习也抓得很紧,所以她每次回信的内容都很短小精炼。但是到了高二的时候,我却再也收不到琳的回信了,得不到她的音讯,我度日如年。终于有一天,我收到琳的来信,她在信中说:“星星,我们现在都上高二了,要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习,备战高考。我还是那句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你今后不要再写信给我了,等考上大学我们再联系。”琳的话让我那颗焦躁的心也沉静了下来,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我在心里也偷偷地种下了一棵希望的种子,那就是高考后就能联系琳,并和她见面了。

可是,当高考过后,我尝试多种方式都没能联系上琳,也始终没有收到她的回信。拿到大学通知书后,我又给琳的舅舅家打电话,电话始终没人接听。我终于意识到,我和琳已经失去了联系。

接着,我便开始了新奇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我没日没夜地看书、学习,以此来抵消对琳的思念,但越是思念,内心的疑问和憎恨就越是强烈,那时候我已经和琳失联近三年了,我始终忘不了琳。就这样又过了两年多,琳也始终没主动联系过我,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真的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也终于明白,那所谓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只不过是年少无知的我们在成长岁月中的一味苦药,而我却花了六年时间来回味那苦涩的味道。

大学毕业一年以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我和一个叫英的女孩结婚了。我们俩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不好不坏,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一年后,我和英的儿子也顺利出生了。

我当时对琳的感情也早已是心如死灰,我想着我们这辈子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婚后几年里,我先做了一段时间铁路运输方面的生意,后来又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揽一些建筑方面的活儿,生意也慢慢地有了起色,最后也初具规模。

去年,一个初中同学结婚,我去参加他的婚礼,没想到在那次婚礼上,我再次遇到了琳。她的相貌没怎么改变,只是比初中时多了几分成熟与沉稳。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见面,场面热闹非凡。有一位好事的同学看见我和琳都来了,开玩笑说:“你们俩有十几年没见面了吧,一定有不少话要说吧?”于是,在酒宴快结束时,我被这位老同学带到了一个安静的房间内,没想到正是琳在那里等我。

琳告诉我:“你知道吗?高中时我给你写了好多回信,但都没有寄出去,我都一直保存着,而你给我写的信却都被我舅舅烧掉了。”她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科,但又仿佛是在我的意科之中。我说:“这么多年,仿佛一直都是我在纠缠你,你却从没主动和我联系过,是我把这一切想得太简单,太天真了,直到大学毕业后,我仍然联系不到你,我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年少无知。”

“高中时,舅舅对我管得很严格,为了让我安心备战高考,他几乎断了我的一切联系。大学时我也曾经给你家打过一次电话,可听说你们也搬家了。再说,我一个女孩子,总不能不知羞耻地满世界去打听你吧?你知道吗?我一直在等你。”听完琳的话,积攒在我心里多年的疙瘩全解开了。

最后,琳无奈地说:“我知道我们之间回不去了,现如今,你已结婚生子,我再爱你,也不能破坏你的家庭,拆散你的婚姻。终究是我们之间没有缘分,如果有来生,请一定要等我,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一起,好吗?”

那次与琳的重逢,让我刚刚平复的心再次燃烧起来。想想琳对我说的话,我开始为自己当初的行为后悔。我不该不体谅她作为一个女孩子的苦衷,我不该因为误会她而赌气结婚,面对现在这种结局,我实在不甘心。经过几天内心的思想斗争后,我终于拨通了琳的手机号码,想告诉她我的思念、我的悔恨、我的期望,但电话那头却传来琳决然的声音:“我们以后不要再联系了,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我不相信琳这么快就有了男朋友,我嚷嚷着让她男朋友接电话,她却把电话挂断了,之后,再拨琳的电话,始终打不通。

那次受到打击后,我整日茶饭不思,也无心工作,开始每天酗酒。有一天,当我再次醉得不省人事的时候,我的弟弟拨通了琳的电话,告诉她我的状况,希望琳能开导开导我。那话那头,琳哭着哀求我弟弟好好照顾我,并让弟弟转告我,今生她和我是不能在一起了,下辈子哪怕有再大的阻挠,她都要做我的新娘。

而那段时间我的反复无常,被英看在眼里,我知道我再也瞒不住了,索性就把我和琳的事和盘托出。英听后,却表现得出奇地冷静,她说:“从我们相识到现在,我总感觉到你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来,现在谜底终于解开了。既然你的心不在我这里,那么,我成全你。我不想爱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就这样,半年后我和英和平分手了。

自从和英离婚后,我就一直单着。我多次给琳打电话,可她总是不接电话,过后再很客气地给我回个短信:“我很好,勿念。”再后来,我听说琳结婚了,这个消息让我的心沉寂到痛苦的谷底。之后的几年尽管亲朋好友不断地给我介绍对象,但我心心念念的始终是琳,对别的女孩子根本看不上。

前段时间,我听到了一个消息,说是琳结婚后生活得很不幸福……种种传言,又加深了我对琳的思念和担心。就在前几天,我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要爱,就好好爱,别让自己后悔,如果不爱,就选择放手。

朋友的话,让我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可是我突然又联系不到琳了,我真的希望能再见她一面,问问她过得好不好……

篇5: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往事不断的沉寂,今晨的冷风又起,眉宇间的忧伤,刻满了尘世的过往。心里有个词叫远方,虽然飘渺,但是渴望,如同那缕阳光,那丝花香。

季节依旧在黑白中颠覆着颜色,人生似乎也在变更中变得浑浊,阅历深了,青春的心也丢了,再也寻不回。每一个多情的季节,我说多情是因为她始终暧昧着冷冷暖暖,四个季节轮回不断,而我,即便老了容颜,也不曾去在意天空是否下雨,因为心里从未晴过,身边也无一把伞遮住冷雨天。

独坐红尘一隅,我无法做到心止如水,来来去去的,不止是过往鸿雁,还有游离在左右的过客,近了远了,都曾惊起了脚下的尘埃,却又在喧嚣中沉寂,了无生息。

年轻时喜欢留恋,留恋一切美好的东西,哪怕是童话故事,长大了才知道,人的指缝稀疏,握不住想要的一切,于是爱情友情亲情,都成了故事的主题,渐渐变成了神话。

曾经蓝蓝的天空,蓝蓝的梦,只是在记忆中成为了婴儿时期的笑容,那些曾经说过爱我的人,也别说曾经爱过我,你为自己的离开寻找的借口,措辞太苍白。那些伤害过我的所谓的朋友呢,别说一张纸掀过去就是一页,那一页太肤浅,轻轻一动便会腐烂。

流年,我刻画着人生,从不想胡乱涂抹,却回头发现,那面目全非的点点滴滴已经不堪入目,得到与失去之间永远成不了正比,一声声叹息唤不回所有逝去的记忆,悲伤亦或幸福,似乎早就看的淡如水,生命已然尾声,还在意那么多做什么,所有的结局最终化为一个静止,温度便孑然而止。

我是知道的,我游戏人生,人生同时也在戏弄着我,时而厚重的不能喘息,时而又如鸿毛飘渺,走到今天,只看到岁月磨老了的容颜,磨破了的双脚,可是希望和幸福的感觉,始终不曾真切的体会到。

城市只是一座城市,历经风雨,年年岁岁,用最凛然的姿态看着岁月老去,天空还是横古的灰色,唯有脚下的花朵,每年都有着不同的色彩,轮回也罢,重生也好,都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我也不例外,我只是漂泊,从没有哪一块天空属于我,就像这座雕刻,只是对着天空发呆了些许年而已,仍没有悟出生命的真谛!

活着,还有什么?在哪里流浪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什么?丢失了什么?而真真切切的灵魂呢?是不是还抛锚在了某个黑夜。谁用哭泣的眼睛埋葬了昨日的悲喜,谁的白发覆盖了曾经如水的青丝,韶华远去,儿时曾用最真诚的目光注视的那个梦想天堂,现在已是惨不忍睹。

还有多少拾不起的过去,还有多少丈量不完的行程,大千世界,冷暖人生,那些似懂非懂的哲理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旷世警钟,刻在了一天比一天深的皱纹里。而我,还在一味的追求,追求想要的生活,而生活就像那一袭华丽的外衣对我满是诱惑,摊开手,我一贫如洗,买不起挥霍的人生,黯然中,我羞涩的退去,在某一个小小的阴暗角落,数着自己的悲喜,和任何人无关,我的世界便是一个空空的房间。

走的太久,路途太坎坷,我不曾想偏离生活的轨道,也不想清晰地辨清人情世故的冷暖,我总以为我走我的独行桥,就不会太拥挤,只是我错了,太多的与我无关无形中把我牢牢捆绑,太多的无能为力把我坚韧的防线推倒,我逃窜在寒星下,如此惊恐,像零落在风中的落叶,失去了树的依靠,人生,相互支撑的人生,我一味的扎伤了脚。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难言的伤,伤在哪里,被谁所伤,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难拔的刺,刺在哪里,被谁所刺,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嘘!什么也别问,什么也别说,我心痛,没有人懂,别说我是无病呻吟,我的心,是任何人也永远踏不起的天空。

岁月的书签,由曾经的三千青丝,化为万条皱纹,清词小调便多了难以言尽的沧桑,尘嚣中,我不过是沧海一粟,倾尽一生,也难逃红尘纷扰,风格骨气,不过是一件外衣,即使再华丽,也会灰尘落肩,也会补丁成片,陈词滥调,唏嘘流年,浑浊的双眼,蹒跚的脚步,只能以此相伴风烛残年!

我为自己的灵魂跋涉,却没能为自己的尘心代言!不敢左右看,怕躯体也会被挤散!浑浑噩噩,脚下的步子也已凌乱。

篇6: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大雁孤飞,带走深秋仅剩的落叶。鸿鹄哀叹,迎来冬日的黎明。我们如同两根直线,以前重合,形影不离;如今交叉而行,便不再重合。就如同,我说对不起时,你回应着说没关系。最后刻画你下南的背影,我上北的身影。

如果说记不清你我是何时相遇,是一种愧疚;那么倘若记不得分开,或许于你于我都是一种解脱。很久、很久。你说,我们之间如糖与糖罐,你是糖罐,我就是糖罐中的糖。我永远只装你这块糖,让你在我的怀里静静的躺一辈子。我只是淡淡的一笑,因为我知道糖迟早是要离开糖罐的,糖的保质期过了便会烟消云散,糖罐也不会为了一种糖而量身订做,它毕竟是要装许多、许多的糖,而我只是他生命的过客。但还是挺庆幸,我的保质期是两年零一月。因为那样,那样,我就可以躺在你的怀里两年零一月。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担心的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那时,我容颜已暗淡、再也无法同新来的糖一样,有华丽的外表,饱满的颗粒。只是,我还想在我离去的前一刻,说一声:“谢谢你,躺在你的怀里很温暖。”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想大概你是忘不掉的。我对你说:“对不起,你的笑声戛然而止,止不住的泪水,绝望的眼神。”你的原谅,我奢求不了。糖罐失去糖以后,只是一副空的身躯,虽然随后会有其它的糖来填补,可有的空隙如同心里的烙印,烙上再也无法愈合。但不久,糖罐里面依旧装满了糖。糖罐没有对新来的糖承诺要保护她一辈子,他只是对她好。好的让她有点受不了,因为她毕竟不是原来的糖。与糖罐融为不了一体,后来的她只知道他保护她是他应尽的义务。纵然她对他有百般的挑剔,他也只是默默的忍受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糖一批一批的装进糖罐。有的很大,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太小,割的`他全身是伤。最初的不适应在他劣迹斑斑的身上也成了习惯。再坚硬的糖罐也经不起时间沉淀,他没有往日的光鲜亮丽,色泽也渐变暗淡。昔日的棱角,也变得圆滑了。糖罐已劣迹斑斑,他知道不久会有新的糖罐代替他。那时,他也可以静静的躺在角落里,同她一起,看朝阳东升,夕阳西下。

你的使命,我的宿命注定只会交于一点,从此背离而行,没有终点。没有终点,只好学会放手。只是明白,恨比爱容易放下。我的笑点很高,哭点很低。而你笑点很低,哭点更低。不知道你这会是笑了还是哭了。但那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关系也诠释我们没关系。只是在这里,请允许我煽情一下,一下就好。

现在的你,在那个角落呢?是否安好。因为你的宿命,我的使命。当我说出对不起时,我们便已没关系。即便如此,还是想亲耳听你对我说一声“没关系”。倘若这一生一世无缘听见。也许这一生一世以后,你会为我的对不起,道一声“没关系”。

篇7:倾尽一生 书写教育

去坚守德行

2014年8月11日13:58 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

“文革刚结束那会儿,老师终于可以上台唱歌了。可是当时通知的很仓促,加上身体根本没恢复过来,她既紧张又激动,上台前心慌得特别厉害,浑身发抖……直到大幕拉开,老师走到台上,掌声雷动,当时她已经感觉灯在晃了,结果只开口唱了一句‘毛主席走遍……’就昏倒在舞台上……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大幕已经拉上了……”讲起那段尘封心底关于恩师张权的记忆,林立哽咽了,“我的心太疼了,她是我心里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啊……”

粉丝送别挤爆老街

60岁的哈尔滨歌唱家林立不久前从中国文联退休,此次回哈是参加今年“哈夏”举行的三场研讨会,包括追忆她的恩师张权的学术研究。回想起进京之前在家乡煎熬而难忘的6年,林立感慨岁月百转千回,“1970年到1976年间,所有来哈尔滨招生的歌舞团,都是第一个要我又第一个把我留在哈尔滨,只因为我父亲当时政审6年没有结论。”后来,基建工程兵文工团千方百计“挖”走了当时在哈尔滨颇具名气的林立。“当时就在马迭尔饭店门前,我第一次穿上军装,好多人过来送我,快把中央大街挤满了,还一路走到火车站,在车前站了一片……”

“老师从未抱怨任何”

林立的母亲跟张权的朋友要好,林立因此成为张权文革后期唯一收过的学生,当时张权“右派”的帽子还没摘。“我认识她时,她的腰已经弯成那个样子了,她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可我从来没听她抱怨任何。”林立感慨,“她那么苦,和丈夫生活得时间很短,她丈夫的死因至今是个谜,但她永远那么乐观。她对国家的爱和感情,丝毫没因为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减少。”

在林立眼中,老师是在音乐艺术上西为中用的最好典范。她把美声的发音方法放到民歌里,在哈尔滨生活的17年里,积极倡导“哈尔滨之夏”。“后来有次我跟老师在北京,那时她50多岁了,有次演出现场录完音,她一听,完全不是她想要的感觉,像个孩子一样,脸一下子沉下来,说不想唱了,怕丢人……”林立说,“那时很多艺术家都在假唱,但老师始终有她的底线。”

哈夏是最好的“坚守”

在林立眼中,艺人最难也必须去坚守的便是“德行”。她坦言,上世纪90年代有段时间,很多艺术家没舞台、没饭吃,跑到饭店去唱歌,但她从来没去过。“那地方不属于我,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

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有80多位工作在北京的哈籍艺术家。“我们在酝酿着‘滚雪球’。”她向记者透露,“我们要和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加强南北艺术交流,哈尔滨一定要保护艺术家的正能量,要珍惜。”

上一篇:王克勤: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下一篇:道具师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