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2024-05-23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选17篇)

篇1: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原创: 文/小植物

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所感悟,现列出一二,以供驱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都知道,一天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也都知道,但是,人人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儿了。

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不亚于被恐怖分子绑架的程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那么,你也将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怎么度过,你也不知道这一年你是怎么度过的,甚至,即将过去的今天,你也不知道如何度过。

总以为忙忙碌碌是福,可是忙碌之后,却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你早上匆匆忙忙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赶公交,开会,忙碌工作到下班,约见几个朋友聊天,读了半小时的书,再身心俱疲的下班回家看电视,然后睡觉。第一天如此,第二天也是如此,一直持续到一年以后,你发现你这一年的成就除了被老板表扬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了。

人生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墓志铭写上出生年月和死亡的时间,中间,便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值得记录的事情。

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奇特的一生》里,提到柳比歇夫的一生,他的一生成绩斐然,论著等身,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他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一般的科学家能够达成其一二的成就 便可以闻名世界了,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另一面不为人知的却是他的时间记录方法,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多半仰赖他的时间管理。

他对时间的精确几乎可以不看表就能知道大概几点,甚至,他不需要看表,就能告诉你,他和你交谈了多长时间,精确到1分钟。

他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就像你数着步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样,而他,则是数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他对时间的敏感源于他对时间近乎无情的记录。

他只记录时间,事件,没有形容词,没有情感,没有任何波动,他就像时间机器一样,忠实记录着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和生活,任何时间都不遗漏,包括给朋友写信、聊天,自己的科研工作,吃饭的时间,逛街的时间等等。

甚至,1942年,他的儿子阵亡,他也只是像平常一样,记录了收发信件以及为儿子悲伤的时间。

他是如此的珍惜时间,以至于到了吝啬的地步。但是,他又是慷慨的,他为家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包括陪妻子散步,日常交流等等。

即使像这样以为出色的人物,每天记录下来最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只有不到六个小时,如果那天只工作了四个小时,心里还会产生愧疚。

所以,事实上,我们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不足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时间是无情的,但是,时间却又是可掌控的,有人和它做了朋友,有人却终生被时间诅咒着。

李笑来、秋叶、战隼、邹鑫等等名人都成为了时间的朋友,善于利用时间。即使看起来再忙碌,却也能在同一个时期有效处理更多的项目,在不损失陪伴家人的基础上,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也有目共睹。

他们是亲自实践过的人,所以他们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面。他们利用一分钟的碎片时间,极尽可能的利用每一个空档,把时间投入到当前关注的项目上,或者是提高工作的效率上,或者是投资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在或者联系朋友、关心家人上面,看起来似乎特别忙碌,其实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然而,我们呢?每天刷朋友圈七八次,每次十几分钟;每天翻几次抖音小视频,每次几小时;加班的时候闲聊玩耍喝咖啡,在deadline到来的时候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搞定了。

我们以为我们很忙碌,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么忙。

人在时间上的感知是不靠谱的,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的时间管理上训练的人,更是如此。

人的大脑有一项功能,叫做规避痛苦。大多数成功人士,或者不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牛逼的时候,而即使苦逼的时候,也会总结出,那是为了牛逼做准备,而不是被逼到身陷囹圄的困境。这是大脑善意的谎言,假性欺骗,让人不至于一直处于痛苦中,无法解脱。

忙碌是感性的,而记录,却是理性的。

拿起笔,在纸上记下,你此刻忙碌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再分门别类,做一下统计,看看你自己究竟有效利用了多少时间。

格式:时间+事件——统计花费时间

原则:精确记录每一件事,每一段时间,忠实于自己

时间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很奇妙的方法,就跟你写日记一样,只不过,把记录的频率提高到了每小时甚至每分钟而已。

在感动自己之前,去照一照镜子,你究竟有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努力。

时间记录就是你的镜子,镜子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剩下的,就是去做了。

如果你看完之后随手一扔,那,当我没说。

注:图源网络

——THE END——

篇2: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YY 赖海

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大概是好多人的梦想。自从前几年高大上的知乎出名以来,我在上面存了很多问题和答案--如何改掉自己拖延症,有哪些值得读的书,有哪些应该去的地方,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趣的是,刷知乎成了时间的一大杀手。两年后,终于把知乎删了,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得到些许利用。

开始读书!

最初也是从知乎上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道了李笑来等推崇的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机缘巧合,八月读了此书。

如部分评论所说,这本书前两章真的比较无聊;还有许多评论说文章充满了作者自己的碎碎念。

然而这本书并不像各种宣传的那样是本工具书。看许多微信读书评论就能知道大家急不可耐想通过学习时间记录法改善生活的想法。

不过看了附录作者自己的描述,本书属于纪实文学,偏向散文文体--作者是完全明白自己在干嘛。

反而是抱着急于改变自己的人读错了这本书!

柳比歇夫几十年如一日得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我认为这种生活并不适用大部分普通人。但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在描述柳比歇夫生活的时候提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些反而是最重要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回首过去,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他统计每一天时间的花费,他关心自己每一天如何度过。他比一般人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戏、写过更多信。他珍惜自己的时间。他爱自己。

我们是否关心过自己呢?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最易被我们忽略的。

令我感动的是,柳比歇夫坚持每天专注工作几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保持了五十几年。这需要多强大的自制力!他需要对工作保持多大的热忱!贵在坚持,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品质。

柳比歇夫的人生是单纯却又丰富的,简朴却又幸福的,看似枯燥其实非常充实。愿我也能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篇3: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从读者来信中, 特别是从读者口头发表的意见中, 我渐渐发现了一种令我惊讶、令我不安的东西。许多实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对柳比歇夫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 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 某种柳比歇夫所没有的——就像我已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过的, 与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 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因为我在小说中已谈到, 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 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 (绝不是只给自己) , 而且给别人, 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 利用时间的方法, 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 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上面说的那些来信中还一再说明:很多人都想换个样子生活, 想生活得更明智、更合理, 但是不知该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这种要求日益尖锐。譬如说, 在用最新科学技术装备的生产单位里, 每个人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 达到了饱和程度, 生活、劳动组织得十分合理, 有时每一分钟的利用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可是人一走出大门, 这一切也就完了——他又掉进了时间的大海。工作时他节约每秒钟, 而现在呢, 他为买啤酒排队达好几个小时之久, 或者闲扯老半天, 或者呆头呆脑、漫不经心地看电视。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 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 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也有的人的生活目标是把道德意义完全排除, 这样的人使用时间统计法就会损人利己, 不知会搞出什么名堂来。这如同武器一样, 看掌握在谁手里。

篇4:读《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感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峰,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

在世人眼中,“雄鹰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雄鹰有健壮的体格和过人的胆识,具备了登上金字塔顶峰的条件;而蜗牛却不是如此。

蜗牛既不像雄鹰一般的高大魁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也不像雄鹰一样有过人的本领,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蜗牛有毅力,懂得坚持,更懂得什么叫做“笨鸟先飞”。就像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中,黄鹂鸟与蜗牛的一段对话。黄鹂鸟道:“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蜗牛回答道:“阿黄阿黄你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这就极生动地揭示了蜗牛的“慢牛先爬”的道理。由此可见,蜗牛也一定能爬上金字塔的。

就拿俞敏洪来说吧!他在北大时,也正像一只渺小的蜗牛,即使他每天比别人多学两小时,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他的成绩也依然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直在努力。

的确,俞敏洪不像他的多数同学一样是雄鹰,但是,他却有了今天的成就,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即使没有天赋,但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也可以成功。

所以说,不管你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像雄鹰一样的优秀条件,只要你懂得坚持不懈,懂得什么叫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么,即使你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蜗牛,你也可以登上金字塔,看到和雄鹰看到的一样的景色。

“能到达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靠着自己的天赋飞了上去;还有一种就是蜗牛,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爬了上去。”

朋友,既然你不是雄鹰,那你就做一只蜗牛,一只永不放弃、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蜗牛吧!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初二(4)班

指导老师:陈亚兰

篇5:《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此书的主人公是名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百度百科上说这个人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但我觉得给他安了这些名头,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论其在学术圈的成就,虽然我这个圈外人知之甚少,作出的评价不能说公正妥当,但就其成果而言,当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冠的是他的名字(又或者是前苏联的学者鲜少得到关注认可)。故,与其说是“学家”,不如说只是学者,和当今的很多做研究的人一样,一生所做的也许只是在充实的别人的文献部分,到最后,真的说起其成果,仿佛用几个数字就可以衡量的(写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几篇,被引用了多少次)。但却正是这样一个非天才式的人物,才让我觉得格外的亲切。

柳比歇夫25岁起,便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做记录,无论是开始做什么,总要记下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算出每结束一份工作,花去的时间共是多少。作者最后也将柳比歇夫一辈子的成就归功于这个“时间统计法”,叹言,一辈子的时间原来有这么多,人可以做这么多事。出版这本书的人也打着“时间统计法”的旗号,向读者推荐,仿佛看完这本书,人就可以向柳比歇夫一样,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我这一周也试验了一下他的方法,但往往自己提手做一件事时,不会想起来纪录时间,这也需要时间。如果需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时间都用在了哪里,这需要长时间的纪录和推敲。

除却编辑所推崇的时间统计法之外,这本书的作者主要还刻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怪人形象。首先,光从柳比歇夫纪录自己的时间,并且坚持56年把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分门别类来说,这种学习研究的行为模式也只有在孜孜不倦,钻牛角尖地学者身上才能发现了。更别说,他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研究素材,非常客观地,甚至有些干巴巴地,记下自己的生命过程,带着一种纯理性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纯理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却往往是由感性所驱动。柳比歇夫是真真正正地在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他甚至深信,昆虫学是最高尚的科学,它“使人保留童年时代的优秀品质:天真,纯朴和容易对实物表现出诧异“。确实,”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其他昆虫学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卡尔——林德曼说过它爱的三种生物,步行虫,女人和蜥蜴,他捉住蜥蜴后,吻一吻它们的头,又放走了。”蜥蜴在正常人的审美中带着一些丑陋,然而昆虫学家是站在造物主的视角上去评判,生命即是美丽。我曾经看过达尔文的昆虫记,确有此感,里面原先那些恶心地,可怕的昆虫都被描绘的非常的生动可爱,用那么细腻,温柔的笔触,那么幽默和欣悦的视角去书写这些草丛里的谦谦君子(借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话)。然而,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却是充满了痛苦与折磨。但在这个可爱的学院式的避难所里,没有痛苦,也没有折磨,有的只是安宁。只有,对某样事物的十足热情,人才会到如此境界吧。柳比歇夫也正是如此,然而他的热情不光是对于昆虫,对于很多事物,也都是如此。

柳比歇夫作为前苏联昆虫学家,他的本职工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便是协助害虫妨害局消灭害虫,然而他天性对于知识的渴求却总是让他纠缠到别的领域里面去。比如说,他突发奇想地作一些与他的老本行毫无关联的研究,从《论李森科在生物学中的垄断》到一篇堕胎的论文,从《论叔本华的格言》到《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甚至在他退休之后,柳比歇夫写了一篇《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这小品式的论文在当时一定惹了不少人的侧目吧。李森科与他有何相干?叔本华与他又有何相干?窗上的寒花真的很重要吗?然而这些完全是他兴趣爱好驱使下的研究。其实所有人都曾像他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然而这童年时的品质,却都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

篇6: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介绍了一个叫柳比歇夫的人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人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高效率,也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时间统计法“呢?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这么做,只不过做的方式不太一样,那就是――记流水账。试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的语文作文不都是这么写的吗?我们经常为了能够凑够作文的字数,绞尽脑汁去向我们一天来做了些什么,然后把做过的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的语文作文。

那么柳比歇夫又是怎么来记流水账呢?下面是柳比歇夫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思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你看,他每天的生活就这样被记录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一个月度总结,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年度总结,每五年都会有一个五年总结。最重要的是他不仅仅只是记录就完了,这些所有的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装订成册。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足足有几百本。记录这么些无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好像这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好,那么来看一下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柳比歇夫的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上面的这段简介,就足以体现柳比歇夫的成就了,而他取得所有这些成就的根源就是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任何一项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把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分地事先计划好,安排的像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这值不值得?眼前放着一台计算机,不停地计算着你的失误以及你对自己的放纵――这并不愉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墓志铭”Know 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 ”认识你自己“,而我认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意义就在于此,看一个人,不要看他想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时间花销日记就是你做了什么的最好证明。

时间花销日记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它明确记录了你的时间具体是用在了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你可以打开你手机里的设置选项,里面有一个统计了你手机里各个软件当天使用时间的功能,你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手机,以及这些时间都用在那些软件上,一目了然。看完之后是不是有点心虚?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都去哪了呢?事实已经做够说明一切了。二是通过了解你的时间分配,帮助你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你知道了时间都用到了哪里,这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时间上的反馈,那么下一步你就要根据这个时间反馈进行修正,思考自己哪些时间不该花,哪些时间应该多花一些。

现在问题又来了,时间被我们计划的这么死,我们的每件事情都要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如一潭死水,会不会扼杀我们的灵感?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般。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何为灵感?我听过这么一个段子:一名性工作者不能等自己有了性欲了才去接客,同样,一名作家不能等自己有了灵感了才去写作。所谓的灵感也就是稍纵即逝的一个念头,他可能来源于我们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来源于我们的不断实践,你不确定他什么时候能来,他来还是不来,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待在那里等,而应该是不断实践和探索。

何为自由?一个人不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那不叫自由,那叫无知,因为无知者无畏嘛。毫无敬畏之心,不受约束是可怕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心如平原驰马,易放难收。“自由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的严格自律。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能够带给你灵感和自由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描述,你可能了解了什么是”时间统计法“以及他的意义和带来的好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不能让”时间统计法“流于形式,我们要明白统计的目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清楚地知道过去我们做过的无数的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而”时间统计法“与我们之前的计划不同,做计划是在前,也就是事情我们还没做,”时间统计法“是在后,即我们把事情做完了然后记录下来这件事花掉我们多少时间。至于这么做的意义,我在一开始就说明了,如果忘了可以回文章顶部查看。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一切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效时间,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娱乐时间,这是工作时间,这是睡觉时间就区别对待,所有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都同样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都同样宝贵。为什么我们感觉有时候时间过得快有时候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区别对待,而现在我们要保证对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一视同仁。

最后,其实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记录。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花销日记,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记上一笔,但是难的是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一直到你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大词好说,琐事难做,成就一个人的,或许就是那些你看不到看不起的细节。

篇7: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首先我很认同那一点,就是如果你想按照柳比谢夫的方法来记录时间,你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大的人生目标。柳比谢夫在28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昆虫领域做出贡献,虽然后来他研究的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后来还是做出了很伟大的贡献。

这一点在那本小册子里由秋叶大叔提出来了。我觉得你读奇特的一生,一定要去读那本小册子,看一看李笑来老师对这本书的观点,看一看秋叶大叔对这本书的感觉,再看一看小强老师对这本书的看法。我觉得每个牛人对这本书的不同解读,都会给我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想法。

想是这些想法在没有践行之前,都是没有用的。就像李笑来老师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说的那样,说法根本不重要,只有把说法和想法变成的形动才重要。因此,关于柳式时间记录法,我一直在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用?

我觉得秋叶大叔有他自己的法,那就是用纸笔的方式来记,而不借助于app。但是我觉得另外一位牛人分享的用app来记时间的方法也非常棒。

乐乐老师也分享过她对奇特的一生的看法,乐乐老师推荐的atimelogger2。 我也是很早就下载了atimelogger2,但是一直放在手机上没有用。现在我觉得这个软件非常好,因为可以开始记录我的时间开销了。

这个软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记录你在每项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这一点是非常棒的。比如,今天我用在读succeed

上的时间就是2小时47分,当然,其中还包括了自己吃饭的时间。

我今天还做了一件事,我把笑来老师的坐享的文章又读了一遍。我发现,原来坐享是可以在很炒的环境里做的,前提条件是耳边没有风即可。因此,我开始在坐公交回来的路上开始进行meditation。atimelogger2的好处是,自己可以设置一个meditation的选项。然后来计时,我就按了下这个新加的medication选项,然后开始闭眼进行坐享。没想到,原来车上的环境是这么嘈杂的,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因为以前都是在公交上看得到上的文章。今天在那里坐享,居然身边各种声音都有,有中年妇女的电话声,小孩的哭声,还有前面乘客拿手机看电视剧或电影外放的声音。各种声音弄得车上好不热闹,我就拼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坐享。

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19分钟,准确的来说是17分钟多,因为开始有1分半我还没有开始。车子到站,我也正好醒过来。我发觉下车后自己的精神非常棒,仿佛休息过一样。

我觉得以后公车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坐享,尽管可能有部分坐享的效果没有在安静的地方那么好,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我可以用这种嘈杂的环境进行休息,而不是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继续看书。这样注意力的集中是很难的。我有过太多次关注得到文章,结果坐过站的经历。有时候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太吸引人,结果看着看着就坐过站了而不自知,然后又要下车来想办法坐摩的赶回上一个站。这样其实是不好的。

我觉得时间管理方法是一定要有的。而且我认为可以两者都做,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来记录时间。并且我将将会以app记录时间为主。手写为辅。

而且,我今天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发现我真正投入工作的有效时间,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往往是自己在投入一个工作,结果去看某个网页,然后又跳到另一个感兴趣的网页。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就飞逝了。有了元认知能力,我就不断的把注意力往回拉,然后不断问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不然的继续进行这件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开始向时间要效率了。

我对秋叶大叔那篇文章中说的,你以为一件事要做10个小时,可能秋叶大叔1个小时就搞定了。我也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看出了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在笑来老师做起来,很快就解决了。比如4个小时读完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便如英文版的《超预测》。读这种书,我可能要花上10多个小时。但笑来老师的读书方法更高效。他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作者的观点,如果一致则往下读,如果不一致则看下观点哪里不同。边上的例子可能就是跳过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快都难。

所以,怎么样高效的利用时间,是我们要不断去打磨的技能。

我也会不断的践行柳式的.时间管理方法,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美好。

篇8:读《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提到新东方,我们不得不提到俞敏洪,而提到俞敏洪,又不得不提到北大这个中国第一学府。

俞敏洪,是北大的骄傲,又是北大的又一个传奇。当初的俞敏洪在北大不是最优秀的,甚至连优等生都算不上,但是他成功了。

世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登上金字塔顶峰,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有拍击长空的双翅,蜗牛有细小微缩的腹部,雄鹰有居高临下的气概,蜗牛有坚强不屈的品格。

俞敏洪说:“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自己选择,是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苦家庭,但是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是的,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它给了每个人追求平等的机会。也许你会抱怨上学苦、累,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些孩子的心中是多么渴望学习。也许你会感叹别人太优秀,但你知不知道,在他们辉煌成就的背后,曾经有过多少泪水和汗水、有过多少努力和奋斗。

俞敏洪的新东方靠他和一群同学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个报答竟是由4年的打水生涯换来的。俞敏洪为宿舍同学打了4年的水,这不是白做的。10年后,俞敏洪凭借当年的人缘,成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将新东方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一些事情白做了,当你做一件有益于大家的事,你的人生账薄上就会被添上绚烂的一笔,你也会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回报。

俞敏洪是传奇,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初二(4)班

指导教师:陈亚兰

篇9:《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无异议的事情上,更不会利用每分每秒去记录自己所花的时间,反正我是做不到那样坚持记录,曾经记录过自己所花销的每分每秒,然而记着记着就没下文了,觉得好像没有太大作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看到就不想记录。

我觉得我们不必像柳比歇夫那样把时间记得那么精细那么准确,他是过去的圣人,我们现代人做不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干扰太多了,心也静不下来,我们要学的东西也太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生活都要比以前年代幸福与轻松多了。其实每天有个大方向感就好,再列出重要的两三件事把它做好就很了不起了。反正是目标不用太多,事情也不用做太多,做到高效率并专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才能容易成功,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可以忽略。

记录只是简单又不断重复的一个动作,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一个人思考与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我们知道柳比歇夫擅长记录那只是表面上的动作而已,主要还是靠他内心的想法与他的心智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我们看不懂更看不穿也猜不透,我们也不是他肚子里的一条虫。

好比一个清洁工,坚持搞好清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习惯了这个动作,对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不是勤劳就能致富就能出名,最主要靠的还是机智头脑的,以后说不定搞卫生都是机器人替代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的动作,别人的思想只能作为价值参考,最重要还是要做好自己,时间观念是要有,但是不用掐得那么死,灵活运用就好。

说来说去,其实我们不必管理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很多管理时间的书籍都不必去读,那样只会浪费。反正你只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吧,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篇10:奇特的一生读后感1000字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很长的时间一直沉溺在网络小说,电视娱乐或者历史人物传记里,这是我排解内心焦虑,逃避现实问题的方式。如果参照《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记录统计,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日复一日的进行自我监督,将时间投入在自己一生的目标里。显然我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是很可耻的,一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时间一去不返,而生命也只有一次。但我并不想做过多的自责和反思,也许个人的成长也需要一些过程,每一段经历,每一种选择,只要不偏离的太离谱,那么就不必太苛责自己没有达到最高的自律的标准。倘若睡觉的时候是心安和满足的,那么你如何度过了你的一天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个世界不乏成功的人,但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而真正的现实是我们时常感到不安和惶恐,这种焦虑随着社会发展,年龄增长日益剧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对于未来的某种期望和目标。希望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希望能升职加薪,希望能多陪伴家人,希望能养成一些好习惯。我们似乎也非常的努力,全月无休,朝9晚9,甚至通宵达旦。但如果从现在开始,按照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记录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里。我们一定会惊讶于,时间的黑洞是如此的可怕,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刷朋友圈,刷抖音,玩游戏或者闲聊。这也正是我们常常觉得焦虑的原因之一,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我们在浪费时间,我们没有为目标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在打完鸡血,短暂亢奋之后,又持久的陷入了倦怠和浑浑噩噩。又或者我们无法清晰的感知,我们为目标努力了多少,投入了多少,时间统计法,无疑可以让你更加心安和确定。

篇11:《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为什么选择读《奇特的一生》,单纯从书名若非简介或他人推荐,是无法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而市面上网络上关于时间管理有大量书,干货详细的指引步骤,都似乎教导我们如何拿下时间,臣服于自己,完成更多事。然后干枯无感的时间指南书籍,读完也仅仅一时鸡血尝试,但总觉辛苦。而最终败给时间,臣服懒惰。

更喜爱读作者传记类书籍,以后人视线观看前人一生。了解他们在每个重大转折如何决策如何思考,又因为决策产生哪些不一样的结果。书籍传记可快速读完人的一生,因对自己未来未知不确定性,更好奇他人已定型的路。

2 如何增加时间质,而非量

书中说:“有能量守恒定律,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何无时间守恒定律,那已经流逝的时间都去哪了呢?溜走了-并去向不明。但它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着,最为对我们的谴责和罪孽。”

而柳比歇夫所做并非去挤压各种时间投入事业,相反他的业余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想探究的是如何在不增加额外时间,而在原有时间上增加质,而非量?

当你把半个小时看成很久的时间,便会做许多事了。

最近口边总会挂着:怎么一周又过完了,觉得什么也没做,怎么时间过的如此之快呢?下班后沙发慵懒一躺,一个晚上便过去了。

一直在思考时间的长度,快慢,加速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即使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为何不同阶段不同感受时,对于时间快慢的感知差异如此之大,那如何才能在相同的时间,让自己充分赚取时间。

查阅时间书籍有人说:时间长度虽相同,但时间宽度却相差甚矣。取决的度过的时间是否真正的费心费脑的投入,若是件痛苦难过之事,定会觉得漫长难捱;若是放松休闲,自在愉悦之事,那时间便加速度般的奔跑。

3 真相易懂,操作却困难

人人都喜欢放松休闲愉悦,讨厌难受费力煎熬;

似乎人本能便偏向加速度的时间,而回避减速度的时间。

当感受和时长同在,终要选择其一时,该如何?

若是此生只求淡泊,做个闲散时间人,未尝不好;

怎耐得心中总有许许多多的欲望期盼,无形中督促着去对抗体内本能,放弃愉悦休闲,走上费力煎熬,拓展时间之宽。

这种无形的督促与自我懒惰不断的抗争,久战不分上下,也便是:自律性时有时无。

与时间做斗争,阅读各种自律书籍,翻阅知识干货总想寻得秘方,能够完全控制时间。

但细细想我们控制时间的初衷是什么?

因为想完成一件事,过忙而没时间;

或即使空闲也总会被懒散打倒而浑浑噩噩的浪费时间。

能不能用一个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来衡量他这个人呢?

用什么来评价一个人度过的一生?脑袋总会对过去的时间感受体会不深,回忆已过的时间,总能一笔概括的发生什么,无法精细的说出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收获到什么,而每次进行总结剖析大脑便一片空白,苦思冥想。

读这本书让我知道柳比歇夫即使定期制定目标,分析总结进度,精准把握时间,但也总会被旁事所吸引,而延迟计划。

但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一种耗尽一生精力都无法完成,只能不断靠近的目标。

4 大神or虾兵蟹将 均为众生一芸

为了专注柳比歇夫牺牲许多,选择有目的性回避公开社交,参与舆论争斗,只求按照所思所想和他人深度真诚的交流,而交流内容不为迎合谁,只是互相把所学知识做成谈论的论点对已有结论怀疑辩驳。若与他谈话即使静静聆听定会收获许多。

换种眼光看时间,学习更多的理论故事,面对每个观点都有不懂论证和间接,即使整个过程是“浪费时间”未用到正经事上,但从个人感受确实对深度思考的总结,回复他人信件,写著作,发表文章,制定计划,总结分析,安排时间,甚至思考如何娱乐,都是参杂深度思考的结果,让大脑不断的思考。

柳比歇夫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无可争辩的真理,不可动摇的信仰,绝对的结论。渴望对令他激动的事物作出回答,出自天性的要求。

能对自己有一个了解,到底给自己提出怎样的目标?

记录时间自我分析,设定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做有意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在日常锻炼大脑去分析总结,进入深度思考并得出明确直白的结论。拥有提炼想法,概括内容的能力。

比如:写报告总结的文字表达,把脑袋一闪而过的想法捕捉住,对于局部零星的东西,在他眼中经常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能拼成一幅统一完整的图画。给每件东西找到他的位置,并教会他人如何去恢复失去了的完整概念。

提升有效工作时间,彷佛通过与舒适区做对抗,发掘利用时间深度,体现全身心投入痴迷感,跳出局部看整体,有着最终目标,不求日日投入,只求日日多增一点。带来的成就感和自律生活,填满心扉的充实感。

如同秋叶大叔所说:你总是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做没有什么目的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是糕小糕,糕小糕,希望文字的对你有用。

篇12:奇特的“蔬菜乐队”

“乐队”演奏的乐曲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非洲的传统音乐,也有欧洲的古典乐章。如今音乐家们正在尝试演奏现代电子音乐。

维也纳“蔬菜乐队”的队长名叫吉伊·皮林格,是“乐队”的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说,“乐队”刚成立时,人们对音乐家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很不理解。有人说是异想天开,脱离实际。

“说实话,这些看法并不是没有根据和道理”皮林格承认道,“因为我们的乐队不论是平日彩排,还是正式演出,每次所使用的‘乐器’都必须用新鲜的蔬菜临时制作。而要把蔬菜变成能够吹拉弹唱的‘乐器’,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经过音乐家们的努力,他们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掌握了这门技术。每一个人都能在30分钟内娴熟地制作出两三件“蔬菜乐器”,并且在演奏时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13:《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所以不停止的思索,是对生命的热爱。正是因为真切地热爱着我的生命,热爱着生命给予我的每寸光阴,才必须要严肃地“思考人生”。

所以“思考人生”可以不再戏谑地用,可以停止那些困惑与自嘲的意味。游荡掣肘于混乱思绪的沼泽显得愚蠢,思考行为本身不愚蠢。但思考不是目的,目的是投入生活。

经过思考的人生,会更有质感。时间终极意义上还是被虚度。量不变,所以追求“质”。比如我之所以想和你虚度时光,是因为我能体验到那些时光是有“质”的。有质是因为我体验良好,内心安稳喜悦。

我对生命怀揣热爱,所以有很多事要做需要花很多时间。所以也突然明白,我之前那种“我从来没有‘无聊’这种感受”的体验,也是完全没错的——我一生的时间有太多的事要做,要么去进行创造,要么认识事物,要么享受生活,哪有时间无聊?时间也不是用来“消耗”的,所以kill time 这种事在我身上基本不存在。

此外,每分每秒都同等可贵。所以“上班”与“下班”这种有限规则,不应当成为将时间予以分离的标志。同样应予警惕的是情绪带来的时间黑洞。感到忧郁,时间就这么被你忧郁过去了;感到烦乱,时间就这么被你烦乱过去了。最终,情感体验上,能觉察到整体上是一个不太好的感受;事件上,由于产生了许多时间黑洞,耗费掉了许多精力,成果捉襟见肘。

篇14:读《奇特的一生》有感?《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如何在每个人都公平拥有的24小时里摄入更多,输出更多,让天资平凡,状况频发的自己也能过得幸福。把握时间,使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是关键。不要不把时间的下脚料当时间。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名叫时间块的app,听说开发者就是阅读了这本书后才着手开发的软件。不得不感恩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让时间记载变得便利,让统计变得智能。开始记录时间这一个月以来,会下意识的增加提升自己的时间分配,节约无意识玩手机,发呆聊天,吵架等时间黑洞。

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每天睡9小时太浪费时间,但是看完这本书发现本书主人公每天要睡10小时之久,也就释怀了。要与时间做朋友,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逼着自己去适应所谓正确的时间使用法。时间统计法得根本依然是取决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哈利波特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是你的意愿决定你们还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的天赋能力。寻找真正想做的,然后,高效的完成既定计划,做好总结,全情投入。

篇15:读《奇特的家书》有感

沙河市白塔小学五三班 杨子怡

我有一个小书橱,里面整齐的摆放着《爱的教育》、《会飞的教室》、《作文入门》等许许多多的书。在这些书里,我最喜欢的要数《感动童心的亲情故事》了,而这本书中的故事《奇特的家书》深深打动了我。

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多吉打开取来的信,一片桉树叶从信封里飘落出来。多吉平静地告诉大家:“我爹不在了,只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娘。娘想我,我也想娘。于是我为娘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空白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后,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两片桉村叶泡过水后,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这样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这声音像我在呼喊她„„”班里有有几个小女生抽泣了起来。是啊,大爱无言。

我觉得母亲的爱和儿子的思念都无需用语言来表达,两片桉树叶足矣。这两片桉树叶与众不同,因为它寄托着一对母子相互的思念和爱。爱可以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但是他们的大爱无言,更为珍贵。

我感谢妈妈让我读了这本书,读了这篇文章,这让我懂得了许多。我懂得就算是身处异地,你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还有家人对你的思念,这个家永远为你敞开。我的父母也向我敞开了心扉,付出了他们的爱,可我一点也不在意。我总觉得他们是我的父母,就该付出这么多。可我错了,他们也需要我的爱,哪怕只是帮父母洗一次脚,父母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傻得可爱,因为我总把他们严厉的爱当做不爱我的表现,但爱有那么多的表达方式,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表达爱的,不过现在我懂了,如果父母不严

厉,我们怎成大器;如果父母不严厉,我们怎么长大;如果父母不严厉,我们生活中的坎坷怎么过?

爸爸妈妈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对我严厉,心里却装了满满的爱,望女成凤。相信我,当你选择了家,也就选择了温暖;当你选择了接受父母的爱,也就选择了幸福。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怀抱,她可以点燃我们心中希望的火焰,即便我们面对最大的不幸和困难,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力量。

(这篇读后感写得流畅,感受深刻。小作者以“理解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爱”为自己的“感点”。由原文中多吉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读来使人感受颇深。)

篇16:奇特的两头蛇

在农村有很多关于两头蛇的传说,说它是“丧虫”有“丧气”,甚至说谁若遇见两头蛇,定死无疑。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孙叔敖小的时候,据说一天,他哭着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妈妈问:“怎么回事?”他说:“我看见两头蛇了。” 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会死,我就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

那么,世界上真的有两头蛇吗?有。不过,非常罕见。因为两头蛇和连体人、两头龟及其他两头动物一样,成活几率很小。就说两头蛇吧,它的诞生几率、成活几率和生长几率都很小。就因为它长了两个脑袋,给它的生长带来诸多不便,正如科学家观察到的,如果两头蛇的肚子空了,两个头都会接到饥饿的信号,两个头同时对食物产生兴趣,为争夺食物,自个的两个脑袋还常常相互打斗,没有进食的头攻击进食的头,从而使进食相当艰难,直接影响它的生长;再有,向前爬行也很难,它的两个脑袋各有主见,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在原地拉来扯去,很难前行;如果遇到敌害,就更麻烦了,因为两个脑袋是逃跑还是反击,又难有相同的反应,这就难免厄运;还有,谁看到两头蛇,谁就要倒霉的传说,又给它增添了死亡的机会,人要看见它,把它打死还是为民除害的“壮举”呢,看那有两头蛇的活路呢!这种种原因使其很难在野生的环境中长大,人们也难得一见。就因为它有两个头,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无法理解它,就把它归到了“妖怪”之类。

为什么会出现两头蛇?这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过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又胞胎的变种,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环境导致的基因变异,有的科学家却认为这是近亲交配的结果等等,尚未定论,具体的原因还在研究之中。无论什么原因造成两头蛇的诞生,都是动物的一种异常现象。两头蛇也是蛇,它与人类灾与祸无关。最近,在西班牙的“平诺索”小村庄里,有一家农户饲养一条两头蛇。这条蛇有两个月大,体长约20厘米。据说每年都有一些商人到山村收购这些奇怪的动物,然后高价卖给城里人作宠物,一条两头蛇可以卖到1万美元以上。如果有专人小心饲养,两头蛇也能像普通蛇那样活很长时间,供人们观赏。你看,说遇到两头蛇就会死的说法,是多么滑稽可笑。

篇17:读《一生的学习》有感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的学习》是一本教育学著作,但这不是一本仅仅只适合教育工作者或为人父母者阅读的著作,而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伟大著作。一生的学习,最初的理解即活到老学到老!然而,读完这本书后却发现,仅仅理解活到老学到老是肤浅的。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从根本上探讨了教育与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应对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进而使人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生的学习》抓住了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的心理,都渴望得到发展的要求,提出一生的学习的观点,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内心,让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来细细地品味,一进去就被吸引住而不能离开。我仿佛看到克里希那穆提满头银发,面容沧桑,轮廓分明,神光炯炯,忧思而仁慈的形象,以及那颗在红尘里浩荡,穿越了俗世的悲欢,让仁爱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芒,播撒尘寰那颗悲悯的心,这其中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和平常人思考不到的地方和观点。下面谈谈我对读这本书的感想: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站在哲学审问的高度以他犀利的目光、咄咄逼人的气势进行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拷问,以至于虽然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可是内心却涌动着一种柳暗花明式的激动。

“我们配做父母吗?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这个问题直逼本质,在人们履行了千真万确的父母的责任以后,脸上荡漾着幸福笑容的时候,“我们配做父母吗?”这个问题像椎子一样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原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陷入一种不义和无知。随后作者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给出了答案,并逻辑地梳理出这样一条线索:独立思考的丧失,冒险精神的扼杀,反抗之心的熄灭,对安娱生活的向往,对权威和传统错误的尊敬。沿着这条线索,作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与教育的作用有什么关系?“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这一连串的追问,一步一步地逼迫教育的本质,一步一步逼迫学习的意义,一步一步逼迫生命的价值,我们无法回避作者的眼光,只能循着他的问题一步一步进入心 1

灵深处,去探寻解放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我们争讼持续不休,那么,被训练成律师又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的混乱延续不止,那么,知识有何价值?如果我们利用技术上和工业上的能力来互相毁灭,那么,它们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导致暴力与不幸,那么,它又有什么意思呢?”又是一连串的追问,让我们不得不从生活的幻想中回到现实,直面现实,直面自己。那些体面却又虚伪的外衣被脱得精光,我们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对真理,面对人性。

最后,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是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致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到这里为止,我似乎明白了一点点:原来我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都徘徊在错误的边际,骑行在真理与谬误的中线。我们在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去主动的学习,所以书中的教育观同时也是学习观。每当我固执地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的时候,看一看这本书,也许我就会自我反省:我是谁?

我在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能不能达到目标?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周金龙

上一篇:黄酒市场分析下一篇:解读中国梦专题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