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生

2024-05-02

父亲的一生(精选八篇)

父亲的一生 篇1

多年前的一天, 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拿起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 抓住了 , 你快来啊! ”接着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她回头看着正在看电视的女儿, 心中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还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 和她没有 任何关系。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那个女孩是自己的学生呢。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 ,一定非常惊慌害怕, 正面临着尴尬(ɡānɡà)的境地。

她问清了 书店的地 址 ,匆匆忙忙赶了过去。正如她预料的那样, 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 ,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 ,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 ,她交清了28元罚款, 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书店, 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

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 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 就到阿姨这里来,阿姨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便飞一般地跑掉了, 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

不知不觉间, 多少年光阴一晃而过, 她早已忘了这件事。

有一天中午, 门外响起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看到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 ”她疑惑地问道, 但女孩却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 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 那个偷书 的小女孩,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睛 里泛着泪 光 ,轻声说道:“当年情急之下的那个电话, 幸亏打到您的家里。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救我,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了却一桩心愿: 喊您一声‘妈妈’。”话音刚落 , 女孩已泪流满面。

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 她有些好奇地问道 :“如果我不帮你 , 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女孩的脸立即变得忧郁起来,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会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 ,她也笑了。

父亲沧桑的一生 篇2

笔者:赵向华

父亲,名叫赵忠前,又名贺英片会计(彝名:辣泡会计、辣泡扎莫)。1932年初春,出生于与世隔居的云南省沧源县勐角乡小坝卡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关于父亲的身辰八字不详,只知他属猴生蛇日),也许是命吧,在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艰辛而坎坷的人生。

我未曾见过爷爷、奶奶的面容与长相,因爷爷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已过世,奶奶也在我未满两周岁时就过世,之所以在父亲的家族成员中,只见父亲有两位姐姐、两位弟弟和两位妹妹,包括父亲在内共有七个兄弟姊妹,父亲排行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入睡,就给他吸食大烟,慢慢的,爷爷就上大烟瘾了,可这些“好心人”不可能天天、时时供爷爷吸食。就这样,本来就贫穷的家庭,爷爷这么一患上大烟瘾,家庭的贫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几乎是穷得揭不开锅。爷爷曾经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还存活的时候,每逢如春节、泼水节等盛大民间节日,均到家中拱拜爷爷,后拱拜父亲,直至九十年代初,被爷爷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相继过世后,慢慢的就不再拱拜了,当然现在的社会也不允许拱拜,只能相互来往、相互走窜亲朋好友了。

由于爷爷抽大烟,在烟瘾发作时脾气非常暴躁。一天中午,父亲大清早就淋着大雨从森山林子里找挖回野竹笋,回家后坐在屋檐下剁笋丝掩酸笋,爷爷看看后觉得父亲剁的笋丝太粗,二话没说就把一簸箕剁好的笋丝空到屋檐下的水沟里搅拌,然后摁住父亲的脖子抓起笋丝使劲塞进父亲的嘴里,说:“你剁的笋丝那么粗,又不是拿来喂猪,没有人吃,你自己吃吧!”呛得父亲口吐白沫差点儿休克,可父亲不敢抱怨、不敢哭,只怕爷爷更加愤怒。又有一天,爷爷叫父亲和三姑到勐角那些富有的家庭家挨家挨户给他找买大烟,可父亲和三姑的运气并不好,累了一天却没买到大烟,爷爷见父亲和三姑空手而归,二话没说就拿起鞭子抽打父亲(因三姑还小而未打她),抽得父亲的背部、臀部都是血丝,但父亲同样不敢说声疼痛,泪水只能往肚里咽。由此可知,父亲童年与少年时代所过的日子与命运,但父亲总是很孝敬父母、疼爱弟妹。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年年底,父亲从他做工的那家地主家结了他一年的工钱与粮食,给爷爷、奶奶、二叔、三叔、三姑、四姑每人买一件新衣,欢欢喜喜带着所剩的工钱、粮食及买好的新衣回家,准备过个好年。没料,给二叔买的那件白衬衣,由于二叔的个子比父亲高大,二叔穿着又紧又夹,二叔很生气的脱下就拿起剪刀剪后撕烂,还说父亲是成心不想给他穿而故意买小的。在那么贫穷的年代里,二叔根本没想过要把已买好的新衣给父亲或三叔穿,可以叫父亲克服重给他买一件。父亲看着二叔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什么话都没说,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心想:那可是自己一年在地主家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做工换来的一切,可在二叔眼里却一文不值,真是可悲可恨。这件事,后来二叔也跟我讲过,他说:他长大后想想这件事,很后悔,也很惭愧,心里总有那么个疙瘩,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亲,当时的他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不懂事,那可是我父亲的挚爱与心血。

父亲的中青年时代也并不顺,在爷爷奶奶的包办婚姻下,父亲十八岁就与整整大他一轮的前母结婚,生有两个哥哥。后因父亲与前母之间没有感情而破裂,在父亲三十岁时与前母离婚,三十一岁时又与生母结婚,可苍天总是捉弄着父亲,父亲在三十二、三十四时,母亲分别生下大姐和二姐,没想,两位姐姐天生就瘫痪,加之因母亲出生于当地富农家庭,在文革期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潮流,当地红卫兵借题一句:“父母亲帮外公外婆私藏家产”,就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父亲是合作社会计,理应还算是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名合作社领导,但当时在红卫兵面前父亲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算,只有红卫兵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这样,母亲在生二姐坐月子时,由于没有粮食吃而不得已,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儿拌有六六粉的玉米种子用水冲洗后煮吃,导致母亲中六六粉的毒,从此,父母亲的艰难生涯又开始了。

1958年初秋,父亲被上级组织部门派去县委党校学习培训一年。回来后,区政府安排父亲边当民师给孩童们教识字边当合作社会计,可六年后因家庭负担重(当时一家四口只靠父亲一人的工分维持生活与经济拮据)而辞去民师,直到1986年10月份社干部换届才终止合作社会计。

家里被红卫兵洗劫、两位姐姐瘫痪、母亲中毒等因素,紧接着,1969年初春和1972年中秋三姐与我分别出生,家里的生活、经济更加紧张起来,就这样,我可怜的父亲一人承担着家里家外的一切,边给母亲和两位姐姐找医治病边安顿家里的一切日常生活。直到三姐和我的不断成长、1981年末母亲的中毒彻底消除、1980年迎着党中央号召包产到户的春风(我们边疆到1979年底1980年初才开始实施政策),家里的生活才开始稍有点儿起色,没料,又一次灾难降临,1982年元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辛酉年辛丑月戊申日)中午十三点多一点儿时,全国各族人民都正在欢天喜气过大年之际,当时三叔家未满四岁的堂弟和表舅家未满五岁的表弟,背着大人在三叔家屋檐下玩火而引起一场大火,把我家等十一户农家瞬间烧成灰烬。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父亲给两位姐姐治病,可谓已到了“山穷水尽”,只要听到别人说起:哪有中草医可医治,不管多远或花多少钱都去试试。记得大概是1981年夏季,父亲出钱请寨子年壮的人,用担架抬着距我家三十多公里外的班洪乡法宝村,给一位老草医整整医治了三个月的时间,花去了家里的全部家产不算,还欠下一屁股的债,可没有一丁点起色,直到1988年大年二十九和1992年深夏,二姐和大姐分别过世,父亲心中的一块疙瘩才落了地。我想:两位姐姐现在在天堂那边会感激和好好孝敬父亲的。

1985年12月,沧源县文教局申办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被审批,因当时不是学年初,学校以1984/1985学年末(即:1985年7月份)的成绩为依据,面向沧源县东部和中部各乡镇,筛选学习成绩在各校拔尖的100名学生,通知到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就读高小,我也很荣幸的被筛选通知,心里不知有多兴奋,心想:终于要从山旮旯爬出来重温自己的读书梦了(因我们寨子的学校属于村小,读完四年级初小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的孩子,就算是学业已结束,当时的我在1985年7月份已是初小结业,由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而已废弃学业,几个月来看着伙伴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堂,心里好羡慕,而我却跟着寨子里的几位老人,每天肩披蓑衣头戴雨帽赶着牛群到深山老林里放牛,内心深处每天都在不断的交织着五味瓶,特别遇到整天下暴雨、深山总是雾气腾腾抬眼看不到几米之外、深山老林里总是回荡着是牛玲声非牛玲声等之时,更是说不出的滋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味,心想:要能重回学校读书该多好,读完小学读初中、高中或中专,甚至大学,将来还可以做一番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不用暴晒也不用淋雨。也就是这一切,使我后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一方面的动力),但父亲却不想让我去读,原因是:一方面,因当时我们寨子外出读书的人都未读完学业,途中就都或逃学或流动回来,父亲认为:让我去了也是白浪费几年的时光,家里连个放牛的人都没有;另一方面,我从生母这边算是个独儿子,往后没人赡养两位老人(当时父亲的思想还稍带有封建思想),按当地的习俗,两位老人必须由我来赡养和送终;再一方面,因家里困难,担心供不了直到学业结束为止的书费、学杂费以及读书学习的一切费用(当时家庭困难的程度:我曾记得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一个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可母亲只能从箱子里翻出8角钱给我带;也曾记得初一学年末,为欢送讲师团班主任韩 丹老师,全班同学组织每生逗3块钱购买纪念品等,而我在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和母亲要钱,可母亲说:最近家里连1块钱都拿不出来。最后在我的哭声的施压下,母亲从寨子学校的李永清老师那里借了5块钱给我带,还叫我好好学习,千万不要顾及家里的困难;更曾记得有几个假期要开学之际,父亲开仓卖粮食筹我的学费,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卖了,等等。由此可知,当时虽说家里不愁吃的,可经济的困难程度已到了极限,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幕历历在目的寒酸回忆,禁不住泪水往肚里咽)。后来,经我的大舅和老师三番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五次的给父亲做思想工作,父亲终于点头答应,说:“好吧,那就让他去读吧,就算是我的命带的,苦了一生、养育了一堆孩子,到头来却没人赡养也就算了。”见父亲点头答应,我的眼泪禁不住也掉了下来。

一切的一切总都会过去的、总都会好起来的,随着党的新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家里的生活开始有了新起点,父母亲也在1988年国庆期间给我们带来了五妹,使家庭增添许多欢笑以及几分色彩。后来,于1993年7月份我的学业结束后有了自己的事业,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里也开始积攒了点儿积蓄。接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寨子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架通了电及挖通了乡村公路,使贫瘠的山旮旯开始有了新的模样,父亲于1999年底终于掀开世居古老、破旧的茅草屋建盖了青砖瓦房。慢慢的,迎着党中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新路子,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可父亲苦了累了一生,却还没享够晚年的清福,儿女子孙们还没尽够孝,就被病魔于2012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六,壬辰年辛亥月甲午日)凌晨一点过十分,从我和五妹的怀抱中夺去了父亲的最后一口微弱的气息,从此,让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总是那样的疼爱着、牵挂着儿女子孙们,就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之时,都还牵挂着我还没有完整的家、牵挂着五妹还没有自身的事业和婚姻等等。父亲,您老放心的走吧!您老的儿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女子孙们会共同携手努力的,更会加倍的关怀、关爱五妹的。同时,您老的儿女子孙们祝愿您老在天堂那边永远开心、快乐!您老的儿女子孙们会时时刻刻为您祈祷和祭奠。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二○一三年六月底于家中

父亲的一生 篇3

父亲5岁丧母,12岁丧父,兄妹5人随继母生活。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境日益艰难。作为长兄,父亲只能终止学业,读完初中就去找工作。在众多求职者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和漂亮的字迹脱颖而出,考入了“重庆美丰银行”当练习生。工作中父亲结识了川东地下党组织成员,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8岁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以银行职员为公开身份,暗地里进行地下党工作,传递信件、出墙报、参加抗战剧社演出、组建“亢声歌咏队”……父亲与母亲在亢声歌咏队中相识相爱结为伴侣,开始共同经历革命风雨历程。川东地下党组织屡遭破坏,不时有地下党人被捕,父亲两次因党组织遭破坏接通知撤离,从而失去单线联系被迫“脱党”,转移至内江、黔江、广元等地后,又冒着风险艰难寻找组织,重新被组织考察确认。养家糊口需要保住难得的工作,而与党组织要求的撤离转移时有冲突,父亲不得不经受着一个又一个的考验,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艰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要求父亲继续留守美丰银行,对其进行监控直至其停业。他冒着极大风险,为政府制止美丰银行停业前的的投机行为提供了重要情报,但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极左路线下,父亲为此蒙受不白之冤——经历一年多的隔离审查,工资停发,家里阴云笼罩,母亲独自拖着儿女艰难度日。

不堪回首的“三灾害时期”,饥饿弥漫、肿病频发,父亲彼时任省银行办公室主任,繁忙的文秘工作外,还分管总务科、车队、食堂、幼儿园等后勤工作。为解决银行工作人员及家属吃饭问题,他带领后勤人员,开辟文家场银行农场,自己种菜养猪。我周末随父亲去过农场,他挥锄种地、拉板车运菜的样子成为我的永恒记忆。

“四清”、“社教”接踵而至,他又被派到工作组,去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连续几年都在高原地区,落下了高血压和冠心病。从书信中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后,母亲避着我们悄悄落泪。

“文革”期间,“走资派”、“叛徒”的罪名又莫名扣到了父亲头上。他忍辱负重坚持工作,直到1984年,四川省委组织部下文给他全面平反,确认他的党龄从1939年算起,他眼里终于涌出了泪水。此时我们才知道,父亲这么多年来,是在以什么样的毅力克制着内心的委屈埋头努力工作,是在以多大的包容度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却仍然严格地教育着我们。

他凭着对金融工作的热爱,勤奋钻研,先后被任命为省人民银行、省中国银行、省外汇管理局、省人保公司主要领导,并受任省金融研究学会理事、被西南财经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受到银行业界人士的尊重与拥戴。

66岁后,父亲卸任所有公职,仍担任西南财大金融专业客座教授。我回家时看到父亲拟写的讲课提纲,字迹刚劲有力、端庄整齐,文字下面还用红笔勾划圈圈、杠杠等提示符号,他一生都是这么细致认真、一丝不苟。

70岁以后,他彻底回家休息了,但时有银行同事找上门来,他总是尽力满足来访者的要求。一个年轻人写了篇金融论文,几次来家里请父亲指导。台灯下,父亲彻夜伏在书桌上为其拟写修改建议。插行拟写之处,我看见密密麻麻的小字,个个清晰易识。

90岁高龄时,父亲腿脚不便,仍坚持每天杵着拐杖到楼下取报纸,不论刮风下雨。全家人外出远行,我们要随车为他载上轮椅,但他一生自强不息,所以多次坚持要我们卸下来。

父亲的睿智与激情,儿女们都自愧不如。“红日照亮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家庭相聚时,父亲总爱唱起他熟悉的抗战歌曲,手势和唱腔极富激情,我们几代人都不由自主被带入那个年代。

看到最新的城建新闻,父亲总要约我们周末驱车去感受:新建环城路、高新开发区、地震灾后重建、城市綠道、地铁通车、新建东客站……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杵着拐杖的身影。他关注国内国际时事,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电脑、网络等现代工具也饶有兴致地了解与询问,不知疲倦地思考、与人探讨、谈笑风生。

梵高的一生 篇4

梵高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对绘画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心里一直有个艺术梦。由于他在比利时的博里纳日煤矿区新兴无证传教, 传教士培训学校认为他败坏了教会的名誉。就取消了其传教士的职务。然后, 梵高一生中最无助最困苦最黑俺的生活就开始了。整日备受这精神上的郁闷和生活上的贫困。再加上街头流浪的痛苦让梵高一蹶不振。最后还是因为梵高的小弟提奥对梵高的精神鼓励以及物质上的资助才让梵高又重拾信心。

梵高早期的创作大多是描绘农民, 工人, 社会底层人。所以早期梵高的画风都是以深沉厚实, 几乎都是用灰暗系进行。但之后梵高在巴黎结识了贝尔纳。西涅、高更等画家之后。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梵高逐渐区里自己作为一个画家的地位, 此后梵高在艺术生涯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命运好像还是没有很眷恋这么一个敢于为艺术献身的伟艺术家。梵高的生活并没有随着自己的艺术发展而好转多少, 梵高依旧挣扎在贫穷与孤独中。现实的冷酷于不堪让这个热情但是却有太过敏感的艺术家患上了间歇性精神错乱。最后梵高实在无法从这一挫折中走出来, 在37 岁那年, 选择了开枪自杀。梵高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随之结束的也有他伟大的艺术生涯。

一、安特卫普时期

(1885 年11 月28 日-1886 年2 月28 日) , 这一时期, 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在画完《吃土豆的人》后, 梵高慢慢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话色彩太过灰暗, 以后必须采取明亮的色彩。在看过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只后, 被深深的打动。;决定去赴安特卫普, 到了之后首先去参观了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看到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 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等大量作品。使他很是震撼。看过这些作品后, 他的心胸开阔了, 随之他的画板色调也就明亮了起来。一改之前的灰暗色调。

二、巴黎时期

(1886 年3 月-1888 年2 月20 日) , 梵高经历在布鲁塞、埃顿、海牙、纽安、和安特卫普等地的绘画学习后, 他更希望为他的艺术创作需找到一个更加方便、更加合适的地方。后来在1886 年2 月, 梵高来到了巴黎。到巴黎之后, 梵高的画法深受高更、贝尔纳等人的影响。梵高到巴黎后, 并没有立即采用印象主义, 而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之后才公开采取印象主义画法,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 其中《麦田》就是他最成功的印象派画作之一。梵高在新印象主义的风格上开始采取了新的绘画技法, 虽然采用新印象主义的画法, 但放梵高的画风却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为他对于人和自然的观察有自己的方法和看法, 所以通过观察所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梵高所特有的。后来, 梵高又在自己摸索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技法;就是点彩技法, 并且在这一时期, 梵高开始向日葵系列的制作,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梵高的艺术风格开始走向成熟和富有特色。

三、阿尔时期

(1888 年2 月21 日-1889 年5 月3 日) , 梵高在巴黎带了两年, 创作了两百多幅作品后, 他越来越感觉巴黎这个地方已经不再适应他的艺术创作。他急需寻找一个更适合他继续创作的地方。在劳特雷的建议下, 梵高来到了南法的阿尔法。正是在这里, 梵高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高峰。虽然梵高的作品也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 但这并不影响梵高的作品的独树一帜。之所以梵高的作品会这么具有特点, 这大概是还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有自己的独特和敏感的看法。还可能与他特殊的经历有关, 虽然经常处逆境, 但却从未放弃自己理想。到了阿尔之后, 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模仿事物的在部形象特征这样的理性画法了。也就是在阿尔, 梵高创作了大约二十幅《向日葵》, 仿佛梵高就在此时懂得了绘画的诀窍在哪, 开始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一幅一幅向日葵就咋梵高的画笔下诞生。阿尔到了夏天的向日葵的那灿烂的金黄色让梵高对大自然的感情反向异常狂热, 所以梵高才会那么喜欢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就像一块块金子一样镶嵌在梵高的画面中。此时期梵高的艺术风格和作品已经成到达熟阶段。

四、圣雷米时期

(1889 年5 月3 日-1890 年5 月16 日) , 在圣雷米时, 他开始画柏树和橄榄枝画, 不再画阿尔城的向日葵。在这一时期, 梵高的画面更加大胆, 更加成熟, 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而且其中许多作品使用粗狂有力并且带旋转的线条, 其中《星月夜》就很具有代表性。画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带有很浓厚的情感色彩。梵高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在画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奥弗时期

(1890 年5 月21 日-1890 年7 月29 日) , 梵高在奥佛度过了两个月平静的日子后, 病魔再次袭来。折磨着梵高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的心。梵高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从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似乎可以体现出梵高此时的心情。粗厚的轮廓线。躁动的线条以及色彩的强烈对比透出了梵高的不安。在这时期梵高了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 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此后, 梵高又创作了《加歇医生》、《麦田群鸦》、《奥维尔市政厅》等作品, 这些作品更加奔放不拘。

梵高的离去并没有让他离开人们的视线, 而是加强了梵高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影响的时间有时候可能会很短, 而且影响的作用也大小不一, 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说梵高对于某个艺术家有着永恒的影响力, 那一定会对读者造成误导。然而他的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5 年内在预示绘画形式方面颇有建树, 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后世现代主义的催化剂”。[1梵高和他的作品对后世很多艺术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甚至对后世一些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有着影响。

注释

我父亲一生的短文 篇5

3月1日零点二十分,与命运抗争了一生的父亲;病床上瘫痪一年多的父亲;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多的父亲。带着对母亲的爱恋和不忍,对子孙儿女的眷恋和不舍,悄无声息地、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喧闹繁杂的尘世,享年76岁。

父亲从小就失去了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是铁路家属,他们兄妹四人。当时,全家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也没有一块土地,真正的无产阶级。我的大姑虽然出嫁了,可家里还有母亲,二姑和叔叔还在上学。为了贴补家用,他十四岁正在长身体的时候,1.6米的个头,体质羸弱,就毅然的辍学,参加了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鸡公山火车站的工作。那时铁路的工作非常辛苦,三班倒就是8个小时一换班,经常有夜班。有时上完夜班白天还要上山打柴。曾有一次在外勤夜班作业的时候,居然站在铁路中间睡着了,能站着睡着?眼看着火车轰鸣着开过来了,辛好被一起值班的老职工一把抱下来,才保住了一条命。老职工心疼的掉下眼泪。

铁路上的工作单调乏味,号称军事化行动“第二红军”,调车作业、扳道岔、接挎路牌、外勤工作等等,都是人工作业,搞不好就有生命危险。扳道岔没有一把力气都别想搬动。父亲那时经常因为工作的事情做难,听说还曾经偷偷的暗自落泪。说真的,自从我出生到现在,还从没有看到父亲掉过眼泪,就连奶奶和大姑去世,我都没有看到父亲掉过眼泪。可是父亲说,没有掉眼泪比掉眼泪还要心痛。但是他还是勇敢坚持下来,用瘦弱的肩膀,艰难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从困难环境走出来的他,自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性格。

每当发了工资,都是一把手交给了自己的母亲,作为家用,自己不留一点闲钱,而且从那时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结婚后除去给我奶奶的生活费,那是他的红线,因为我的父亲是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把剩余的钱全部交给我的母亲。后来奶奶去世之后,父亲干脆就没有领过工资,都是母亲代领。任何时候身上都没有装过一毛钱。

父亲一生坚强、生性善良、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能够坚韧不拔的克服一切困难,独当一面的处理一切事物,痛苦和困难都是一人承担,面对困难从不推诿,永不退缩。总是能把美好和快乐的一面呈现给家人和朋友。无论任何人和他在一起,都能迸发出一种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勇气,这就是现在讲的正能量吧。正是因为这种坚定乐观的气质,感染了众人,从而赢得了广大的干部和群众的欣赏和尊重。在工作中刻苦专研、认真敬业,一直是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70年代中国的焦枝线开通,当时还是秘密铁路线,那时的焦枝线是三线铁路,条件非常艰苦。父亲主动请缨,从条件优越的武汉铁路局,调动到了条件最艰苦、最恶劣的南阳车务段最南边的,河南与湖北交界处邓湖小站。母亲也放弃了郑州铁路局郑州客运段的优越条件,随父亲调到了邓湖小站。

邓湖车站,离自然村庄很远,可以说是荒无人烟。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白天放眼望去一片一人多高的荒草,不见一个人影。到了晚上黑幽幽的,野风阵阵,时不时的在黑暗处,突然发出一声不知什么鸟的怪叫,让人心惊胆颤。整个荒野好像没有一丝丝生气,只有在火车站站台上,那一盏吊在树干上昏暗的马灯,像鬼火一样忽明忽暗的在风中摇曳。

当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母亲,正值青春年华。习惯了城市生活,一下子来到这个没有人烟的.鬼地方,不会用柴火和散煤做饭,搞得灰头土脸的,像是化装的小丑。经常吃夹生饭、糊饭,一种被流放的感觉油然而生。晚上住在车站的一个小仓房里,四处灌风。那野风无遮无拦的刮起来呜呜乱叫,就好象外面有一群野鬼就要冲进来,又冷又怕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晴天还好一点,到了雨天屋里到处漏雨,他们把脸盆、脚盆、面盆、水瓢等等都用上了,叮铛叮铛的在屋里奏起了交响乐。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了,里面还在下。

没有菜吃,他们就自己开荒种菜。买粮食也是很难,要到邓湖的一个小镇上,用扁担挑着粮食走十几里的黄胶泥路。那黄胶泥真是粘呀,能把鞋底粘的半尺多厚,后来父亲就把鞋子挂在扁担上,挽起裤腿、光着脚挑着担。就是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父母在一起相互关心,不离不弃、互相勉励。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势。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曾经多次荣获上级的表彰,还荣获了郑州铁路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从此,他们在一起风雨同舟、不畏艰难、一路坎坷的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的风雨历程。

后来有了我和弟弟、妹妹,父亲用爱温暖关怀着一家人。

我的父亲一生节俭,对自己真是太节俭了,简直就是苛刻。好的东西不舍得用,好的东西不舍得吃。饭桌上有好的菜肴都是他不爱吃的,他是想把好的饭菜让给我们。直到大家都不吃了要扔掉,他才一股脑的拔进碗里。父亲一生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总是穿着那些铁路上发的工作服,每当想给他买一件像样的衣服,他总是推三阻四的。

从铁路上退下来之后,随着我来到了许昌,帮助我做地板砖的生意。没日没夜的帮我操劳,和母亲一起住到简陋潮湿的仓库,每天早早的开门,打扫完卫生,站在门口等待着我们来经营。后来,市场搬到了离市区很远的地方,父母渐渐的跑不动了,不能再过来了,可还是不舍得离开我。就在市里租一间房。父母几经调动调到了南阳车务段的南召火车站,在南召铁路上有房子,但不放心我的身体和生意,以便时常能够知道我的消息。只要我回到父母住处,父亲总会问我生意咋样、今天销量怎样?时刻的关心着我的生意情况。

有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去。但只要是回到父母那里,父亲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让我们吃。忙里忙外的,搓着手颤颤巍巍的、不停的到处找,生怕还有好东西没有拿出来。把自己舍不得抽的“帝豪”好烟拿出来让我抽,我就抽了几支,他很满足的笑着。过一段时间又回去,看到还是那盒烟,除了我上次抽得几支就没有动过。他自己抽烟只抽3、5元钱一盒的烟,有时没有烟了,他就捡烟头,也不舍得动那仅有的大半盒的“帝豪”烟。因为他口袋里从来不装钱,有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向母亲要钱买烟,女人都反对男人抽烟,我的母亲也是一样。那年清明节回鸡公山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时候,母亲和二姑闲谈时说父亲捡烟头一事。我偷看了父亲一眼,父亲梗咽了但瞬间用咳嗽掩饰过去了,二姑流泪了,一种莫名的滋味让我眼眶湿润。中午吃饭的时候,二姑拿了两盒帝豪烟稳稳的交到父亲手里。旋即对我说:“对你爸爸好一点!”我心里羞愧又内疚,脸上一阵发烧,从那时起,我就全包下父亲的烟,刚开始给他买的一条帝豪烟,他就到小卖部换成五元一盒红旗渠,后来,干脆每次给他买两条红旗渠烟。平时父亲还爱喝两口,我和妹妹每次都是整箱的给他搬回去。从此,再也没有断过父亲的烟酒。开始母亲还反对,后来经我们的劝说就作罢了。

平日里都不知道他爱吃什么,有什么爱好。一问他吃什么饭,因为父亲是信阳人,他就只会说:“炒米饭”。让他吃水果、零食,从来都不吃,就只会抽着他那5元一盒的烟,眯着眼睛、抖着腿,好象是若有所思一样看着我们吃着零食,很满足的样子。几经揣摩后,妹妹才知道他喜欢吃猕猴桃、糖三角、三刀、马蹄酥,还有将要过期的月饼。这些东西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了。父亲这一生就是这样对自己刻薄,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意看到家人受一点委屈。

父爱如山,真的是很沉重。压得我喘不过来气。

有父亲在;我们被笼罩在爱的光环里,什么都不怕,感到温暖真实。

有父亲在;总有惊喜突然到来,总觉得幸福满满,其乐融融。

有父亲在;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永远不会长大。

有父亲在;就有一个稳固的靠山和坚强的后盾。

有父亲在;在某个路口就会有人迎接,就会有一扇大门为我留着。

有父母在;在诺大的城市里,总会有一扇窗口的灯光是为我亮着的。

有父亲在;被关爱的感觉充实,什么困难都不怕。

父亲的爱,是克己为人的爱,无私的爱!

七十多岁的父亲,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他老了或病了,因为他总是表现的活力无限,精神抖擞,走路还是一路小跑。其实他是把病痛隐藏在笑容背后,用爱关怀着每一个家人。

其实父亲是老了,近两年他步伐越来越慢已经不再矫健了,丢东忘西,总是忘记回家的路,我感觉到了。可是没有想到,底,将要过春节的前一个月,母亲刚刚出院,那么坚强的父亲竟突然病倒了。而且那么淬不及防、而且那么严重,一病不起。

一向顽强的父亲脑溢血造成失语、偏瘫,他再也掩饰不了病痛了。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时候,已经不会说话,也不能起来了。看到我们时候,父亲还是勉强地给我们一个故作轻松的笑容,让我感到是那样的心酸。父亲呀,你一生处处为别人着想,什么时候想过自己?自从你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不能自理,你再也不能到处给我们找好东西吃了,你再也不能拿出那大半盒你自己不舍得抽的“帝豪”烟了,那大半盒帝豪烟,还在家里的桌子上放着。

202月28日,刚过完春节的第二个月,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第二天晚上八点左右,雷电大作、风雨交加,是否是老天给我们的提示?就在4个小时以后,年3月1日零点34分手机突然响起,一种不祥的预感突上心头,电话那端母亲悲切的告知父亲已经走了,时间是2017年3月1日零点20分,农历二月初四。我瘫坐在沙发上足足五分钟,猛然拿起电话急忙地通知弟弟和妹妹。当我们急急忙忙的赶到的时候,父亲的身体还是温暖的,面貌是那样的安详。爸爸,我当时没有哭,但是心里很悲伤,比哭出来还要痛。这时我才感受到父亲说的话:“没有眼泪比流泪还要痛,那是心在流血。”我一直在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希望您早升天道,能得到天使的接引。听说不哭您才能入得天道。我和妹妹强忍着悲痛给您擦洗干净身体、刮干净胡子,换上新衣服。可是,在殡仪人员抬您出门上灵车的那一瞬间,我们悲伤到了极点,眼泪哗哗的流下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写一段流一阵眼泪。

爸,您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的家人,离开了你的儿女子孙。爸,您走了。走的我好内疚,好悲伤。好痛、好痛呀。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您走的那么安详,悄无声息,没有痛苦。这难道也是您给我们的一种假象?为了让我们和母亲多一些安慰,您又在那里暗自承受着临终前的孤独和痛苦的煎熬?

爸呀,您走了,走的那样安静,走的没有丝毫的前兆。您走的前四个小时老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是在为您送行?是老天在提示我们?可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啊。可惜的是,那一天晚上我们都不在您的身边,没能送您最后一程,没能陪在您身边给予您临终前的关怀。爸呀,您孤独的走了,也许这就是您的一贯作风吧,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痛苦煎熬,也不愿看到家人的一丝不安。

爸呀,您可知道,我心里好愧疚、好愧疚呀。这辈子还没有来及好好的孝顺您,没有让你抽上好烟、喝口好酒,还没有让您住上有电梯的上大房子,还没有让您享受幸福的晚年,您就这样急急的离开了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就是我们子孙儿女真真的悲哀!

爸爸呀,我知道您躺在病床一年多来,与病魔顽强的斗争了一年多,您受尽了折磨和痛苦,看到您逐渐消瘦的身体,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心里真的好难过,现在您终于得到了解脱。

在遗体存放间,我们悲伤地守在您的身边,望着您逐渐冰冷僵硬的身体,心如刀绞、悲痛万分。我一次又一次的隔着水晶棺看着您亲切的面容,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吗?您怎么看见我们的到来无动于衷了?怎么那样的冰冷、没有先前的热情了?一次又一次的看着您熟悉慈祥的面容,您怎么没有一丝微笑、您那半盒帝豪烟呢?

爸呀,儿女们都来看您来了,您整天站在通往地板砖市场的路口,盼望儿子能回家和您一起吃个饭,陪您喝一杯酒聊聊天。您整天站在门口盼望儿女们都回来团圆,忍着思念儿女的痛但从不埋怨一声。

爸呀,今天您的儿女、孙子、外孙都来了,今天我们都来了,您高兴吗?爸呀,您的二姐,外甥、外甥女,还有好多我们家的亲戚都来看您来了。今天是我们家的大团圆,怎么不见您一路小跑热情的来迎接呀?

爸呀,看着您亲切的面容,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那是我们家被调到南召县分水岭火车站的时候。还是个四等小站,和邓湖车站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一个是土岗满地荒草成片,野风阵阵。一个是深深的光秃秃的大山,怪石磷立,时常洪水泛滥。9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你和妈妈把各种年货准备妥妥当当,天天盼着我回家过年。一趟又一趟的到火车站,去接那一班由许昌开来的火车,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回去。您从大年二十三就去车站接我,终于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才把我接回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回到家里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您和妈妈忙里忙外,烧火做饭,脏活累活您全包下。爸爸呀,您不值得呀,您不孝的儿女是那样的不懂您的心。你的儿女不懂您深深的感情。

爸呀,12月30日,我在高速公路出了车祸,撞断左腿住进了医院,那年好冷啊,雪下的真大。您和母亲在一个多月里,每天冒着严寒跑十多里地给我送饭,送到医院竟还是热气腾腾的,那是因为您们每天把做好的饭菜放在蒸锅里抱在怀里。后来出院之后,我住在您们那出租房里,您和母亲每天颤颤巍巍地把做好的饭菜端到我的床前。每天换着花样的给我做好吃的,因为我是您们的亲儿子呀。

爸呀,20,那时您已经老年痴呆了,都跑丢了好几次了,大小便有时都会拉到裤子里。那年年底,母亲心脏病突发住院,当时咱们两个人在医院陪护,就一张小折叠床。您为了让我能休息好,自己坐在走廊的长条凳子上冻得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把您劝到了床上,可不到十分钟,您就起来了说:‘我睡好了,你睡吧。’你哪里睡好了?您根本就没有睡。要知道您那时已经痴呆了,可是在心底潜意识里还是没有忘记关心自己的儿子。爸呀,您真的好可怜呀。宁肯自己受尽痛苦,也不愿意让家人有一点委屈。

爸爸呀,自从你瘫痪在床一年多,我再也没有听到您叫我到名字:“小伟、伟......”。爸爸呀,现在多想再听一声那亲切的呼唤:“小伟,吃饭了。”“小伟,抽烟”。“小伟,吃苹果呀,小伟,吃橘子,小伟,吃......”......

这一辈子您前半生家境贫寒、中年受尽苦难,道路崎岖坎坷,晚年子女不在身边而忍受思念之痛,您这辈子一心想着家人,一心念着父母、兄弟、姐妹、尽心的照顾您的爱人,处处为子女儿孙着想,什么时候想到过自己?

爸爸呀,您就放心吧,不要再牵挂我们了,我们会替您照顾好妈妈,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我们不会辜负您的希望,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爸爸,您安息吧!

做父亲是一生的角色 篇6

林永健和周冬齐是影视圈里备受羡慕的一对夫妻。自从有了儿子,周冬齐退出了影视圈,当起了全职妈妈。而林永健在演艺事业上更加拼命,拍的戏越来越多。虽然辛苦,但只要看到儿子的笑容,全身都幸福地酥了。

林永健对孩子的喜爱,不由自主地汇进入戏里。刚拍完《大河套》,导演跑过来悄悄地说:“哎呀,永健,8月25日以前和8月25日以后,你演父亲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只要一提到孩子,你那个眼睛,透露出来的戏,内心表达出来的情感,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那是相当到位。”

林永健的事业愈发顺利,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使他成了电视荧屏红人。2014年,荣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和第10届中美电影节中国电视剧最佳男主角奖。

林永健是山东青岛人,骨子里有着传统山东人的“大男子”主义。在他心里,男人只有在外面拼,才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可换来的却是4岁半的儿子见了他,直问妈妈:“这个怪叔叔怎么老是不怀好意地看着你?”很显然,儿子不认识他了。

“坑爹”背后,父亲是一生的角色

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力争每次都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力争每天陪女儿吃顿饭,跟女儿探讨学校和学习情况。这些感动了林永健。他立刻联想到自己:“总统不比我忙多了?当演员,演不了一辈子,做父亲才是我一生的角色啊。”

林永健参加了湖南卫视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他想借这个机会陪陪儿子,多点时间跟儿子相处、多去了解他。

临别,妻子交给林永健一本《带儿宝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需要注意的日常事项。仅喝奶一项就8条—— 早上起来喝120毫升,晚上睡觉喝160至180毫升,喝多少取决于晚饭吃得多少;冲奶水温度保持在40℃……每条都写得非常详细。林永健是个简单的人。他原以为,参加真人秀节目,无非带孩子做个饭,买个衣服,出去玩几天,并没当回事。

周冬齐放心不下,特意电话叮嘱林永健:“这个孩子有洁癖,身上稍微有一点点儿水、一点点儿脏,衣服就得换。”

泥地挑战项目开始了。别的小朋友都下田了,唯独林大竣不肯,连田埂都不愿意站,非要站在一边的干净水泥上。林永健一下子火了,抓小鸡一样提起儿子,直接放进了泥地里。林大竣吓得紧紧缠住爸爸,大叫:“你干吗,我不要下去!”还站在泥地里,哇哇大哭。

直到吃晚饭,林大竣仍然与爸爸赌气,任凭林永健怎么招呼都不听,丝毫不给老爹留脸面。林永健让儿子排练节目,林大竣也不排,还冲他声嘶力竭地喊道:“你是谁?你是魔鬼吗?”此话一出,伤透了林永健的心。林永健生气地说:“我是你爹!”

在福建土楼,父子俩再次陷入僵局。在“守护冰激凌”环节,一开始林大竣还死死压住冰激凌的盖子,大声说:“村长说了,谁也不许吃!”最后却无力抵挡糖果的诱惑,没能完成任务。林永健表情严肃、脸色铁青,儿子的行为让他脸上挂不住。林大竣自知犯了错误,干脆找地方躲了起来。林永健找到儿子,严肃地教训了他:“你站好!你站好!你为什么吃啊?你吃什么吃啊!人家说清楚让你看好了看好了,你好好考虑考虑,爸爸不管你了!”林永健说完转身离开。林大竣一脸无辜且尴尬地目送父亲离去。

陪伴是最好的给予

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一切,林永健眼里泛着泪光。他喃喃地对林大竣说:“爸爸错了,一万个错了。”

林永健开始试着一点点走进儿子的内心,并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记录林大竣的成长。他在博客上写道:“你不愿意下泥潭,爸爸想当然地认为你胆小、不勇敢,这让爸爸很没面子。但是回头想想,是爸爸太急躁了,没有顾忌到你的感受。每人都有怕的东西,有人怕老鼠,有人怕蛇,你怕脏、怕泥鳅而不愿意下泥潭,这没有什么丢人的。爸爸也有怕的东西,我怕自己无意中伤害你……”周冬齐看了他的博客,哭了,连续地点了10个赞。

经过多次的磨合,林大竣慢慢地接受了林永健。在井冈山,林永健带着林大竣划竹排,得了最后一名,被受罚跑30圈。林永健在前面跑,林大竣就在旁边给他加油鼓劲。最后,林大竣干脆陪着林永健跑,加入到跑圈的队伍里。

跑完后,俩人都满头大汗。林大竣拿着最喜欢喝的雪碧,愣是忍住没喝,递给了林永健。这个山东汉子的泪珠儿,一下子就滚落下来。

现在,林永健已经帮林大竣克服了心理障碍。在最新拍摄的影视作品中,看着干净的儿子,跟他一起扮成乞丐,脸上涂得脏脏的,满大街讨饭,父子俩乐不可支。周冬齐感慨地说:“爱就是和爸妈在一起,幸福就是和儿子在一起。”

2016年春节前,林永健带着儿子回青岛老家,给老爷子磕头。他给父亲汇报近段时间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林大竣也学着他的样子念念叨叨。从小,父亲就教导林永健,家里有过世的老人,每到祭日,一是要祭奠,二要汇报。

林大竣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一传统的孝道。林大竣不仅懂事,还变得孝顺了,林永健也很为儿子的表现骄傲和开心。

一堂课,一生的回味 篇7

教书,单调而平凡,单纯而充实,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岁月静好,留下来的只是数得清的心有灵犀的课堂,证明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青春的岁月里,有一堂课,让我记忆犹新,受用一生、回味一生。

1998年的9月28日,时任一中教务处主任的于秋山老师找到我,通知说:“十月底张家界市将组织历史教师教学比武,学校决定派你去参赛,国庆假期你好好准备一下。”

当得知这也是参加湖南省首届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比武的地区选拔赛时,内心还是很紧张的。一是自己任教才四年,教学经验不足;二是还只参加过学校级别的三优联评活动,对外界的教学水平一无所知;三是事关学校荣誉,压力很大。但尽管顾虑重重,我还是装着很轻松的语气承应了下来。

由于此次参赛选手执教的内容是统一规定的———《维新变法运动》(应当是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全市将有10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我清醒地知道,一堂公开课要想成功,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反复的打磨,需要不断的修正,需要独到的特色。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放弃了假期的休息安排,找到当时的教务干事兼历史教师张再富老师,虚心向他请教。

我们决定先从教法入手。当时正值素质教育提倡之时,传统课堂面临改革。我们认为,如果采用讲授法,即使讲得再精彩,也很难摆脱灌输式的课堂本色,无法脱颖而出。而素质教育的特点,是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法的重点应侧重于: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我大胆提出采用以前我在教学中试验过的分组竞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大致分为五步:首先视情况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或四大组,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抢答题,便于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第二步由学生三五人一组在本大组内自由展开讨论,初步探讨问题的答案;第三步学生抢答,教师计分总结(这一环节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每提一个问题,老师加分给以鼓励(最大程度深化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由教师解答或让学生解答(学生回答正确给以加分);第五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优胜组给予奖励)。这一模式得到了张老师的认同。

接下来,必须深入分析教材。不吃透教材,不扩充相关背景知识,不厘清结构线索,就不可能在公开课上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我将本课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组,将《维新变法运动》划分为四大块:一是维新变法的背景,即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课文第一、第二段);二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像公车上书、办报刊办学堂宣传变法、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等都是他们的活动,这是本课的主体,占去了大部分篇幅;三是维新变法的意义。课文倒数第二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具有爱国性),对于这三点意义,学生一时不便理解,我决定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回过头来再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根据意义求证与之对应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四是维新变法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这是课文最后一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

对于课文的这种结构分析,我认为是合理的:它把本来零乱的知识点很好地系统化了,尤其是把维新派的一系列活动归纳为几点,便于学生抓住要害,提纲挈领。四大块形成紧密相联的整体,从背景、过程到意义、教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了新颖的教法,有了对教材的重构,接着最难的就是将教材知识与教法融合起来。我和张老师一致认为融合的关键点是抢答题的设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问题难度适中不致冷场又能覆盖全文?哪些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哪些问题便于教师串起教材的知识点?经过10月中旬的几次试教,与张老师及历史组全体同仁的反复商榷,历经修改,最终我设置了这样四道大题(主抢答题):①维新变法的背景是什么?②戊戌变法之前,维新派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③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失败?④维新变法运动有何意义与教训?这四个问题,不仅涵盖了全篇课文,又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还便于教师推动新课,且有的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是,仅仅设置掌握课堂基本内容的一般问题(主题)是不够的,因为四道题只有四次机会,参与的学生显然太少,竞争性无法充分体现。教师还应预设临时抢答题(不一定是教材重点,但对学生理解教材是非常有利的,称为副题)。如讲到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我认为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末,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初步发展?又如,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是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我就这一点继续设置问题:“顽固派是怎样阻挠、破坏变法的?”启发学生深挖教材、全面掌握。在处理维新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的联系问题时,我巧妙地设计以下副题:①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②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哪些内容说明维新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参与政事?这样一来,很好地处理了可能由教师讲带来的枯燥感,而又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抢答的机会,且能从根本上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学比武更是如此。要让评委们对一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平铺直叙固然不行,但如果只有花架子而没有思想的深度,没有思维的绽放,没有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同样是不精彩的。怎样深化思维呢?张再富、龚满平、刚宝玉等几位老师在听取了我的第三次试教后,与我共同商讨决定增设一道自由讨论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在学生竞争最激烈的关头,两大组互不相让,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分组竞赛教学法最具挑战性的是第四环节———学生质疑。前面几个环节只能说明师生基本上完成了新课,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有没有激发出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有没有从容应对的素质与应变能力,就需要这一环节的检验。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环节。为了将这一环节展现得精彩、顺利,我仔细阅读思考教材,逐字逐句的分析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结合在试教中学生提出来的真实问题,我总共设计了不下80道的问题,并精心组织精简而科学的答案。

1998年10月27日,张家界市历史教学比武在湖南省张家界第一中学如期举行,我抽到5号签,即第一天的下午第5节课。虽然第5节课是学生状态最不好的时候,但听过上午的几堂课后,我自信满满,因为这堂课我经过精心的准备,教学流程早已融入脑海,教案已是滚瓜烂熟,教材也是滴水不漏。我有信心将这堂课上得精彩、上得与众不同。在实际教学比武中,我严谨精炼的语言,行云流水的程序,和谐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热烈活泼的竞争气氛,将课堂有序推进,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波又一波高峰,分组竞赛的模式将每一个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以至于第四环节———学生质疑提问———有一名学生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维新派?②光绪帝身为皇帝,为什么没有实权?③如果光绪帝有实权,变法会成功吗?还有几个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什么陈宝箴要支持变法?兴民权与思想启蒙是什么关系?……

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当我从容淡定地给他们一一精准解答的时候,我已与这些之前还很陌生的学生融为了一体,感觉是在享受这美妙的课堂。当我的课堂点评与小结结束伴随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张为平、刘协平、刘良元、林永久等评委们会心地微笑,我知道,这堂课,我成功了!

获得市教学比武特等奖后,我应桑植县教研室邀请,赴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为该县历史教师执教了一堂观摩课,获得桑植县全体历史教师的高度好评。1998年12月10日,我代表张家界市赴岳阳参加湖南省首届历史教师教学比武(赛前五天通知教学内容,且是两选一,赛前抽签)。教学内容下达后,我继续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构建新课,经过五天紧张有序的准备(实际上要准备两堂课),我执教的《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脱颖而出,荣获省一等奖。

索朗旺姆:父亲神秘之死放牧我一生 篇8

春风懒懒地吹拂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天蓝得让你心醉,大朵大朵的白云像温顺的羊群飘在蓝天里,而真正的羊群又白云一般涌动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呀伊--呀拉索--"嘹亮而悠扬的歌声仿佛从天边传来又仿佛向天边传去,那马背上手拿牧鞭的少女就是索朗旺姆。

挥着羊鞭为生命歌唱

索朗旺姆的家乡在西藏那曲地区索县一个叫若达的小乡村,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牧民。索朗旺姆的父亲剽悍而英俊,尤其有一副好嗓子,直唱得方圆百里草原上的姑娘们心花怒放。他百里挑一选定的一个姑娘,婚后为他生育了六个儿女,也都遗传了他的基因,个个能歌善舞,而"小五子" 索朗旺姆乖巧、顽皮,嗓门也最大,更 成了父亲的掌上明珠。从姗姗学步开始,高大的父亲就把索朗旺姆抱在马背上一起牧牛、放羊、唱歌。6岁的时候,索朗旺姆独自骑马放牧了。

索朗旺姆的家族原来是个望族,后来在一次变故中家道渐渐破败了,听母亲说,索朗旺姆出生的时候,父亲甚至是从同族的长辈那里借了2斤酥油。但父亲从不流泪,他只唱歌,快乐时唱,苦闷时也唱。索朗旺姆承袭了父亲的这一秉性,快乐与苦闷都用唱歌来抒发或排遣。

清贫的游牧生活从不缺少快乐和温暖,一个秋天的傍晚,饿了一天的小索朗旺姆赶着羊群回家了,她一早带走的那点干粮不到半晌就啃光了,余下的时光索朗旺姆就只能靠猛灌凉水来充饥。于是她就唱歌,一首接一首地唱,但越唱肚子越饿,拴马的时候,小索朗旺姆已经感到了一阵阵眩晕。经过经堂的时候,她的心突然狂跳起来,脸也激动得发烫。恰巧父亲还没回来,母亲和姐弟们也都没注意,索朗旺姆蓦地溜进去,抓起供在佛像前的两块糌粑,揣在袖子里,悄悄溜进羊圈,蹲下来,狼吞虎咽起来。父亲偏偏这时候回来了,听见羊群的叫声有些异样,就走过来看,这时候小索朗旺姆刚刚吞进最后一口,还没有咽下去呢。父亲发现了她,把她揪了出来。父亲的大手毫不留情地掴在了索朗旺姆小小的脸上,整整六下,索朗旺姆终生都记得。哽在喉头的糌粑喷出来,连同飞溅的热泪。但小索朗旺姆没有发出一点哭声,她知道自己闯了大祸。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又被父亲的手掌掴得满脸都是,母亲哭着抱走她的时候,父亲跪倒在佛像前失声祈祷:"孽子不懂事,求您饶恕她吧,把罪责都折在我身上,把苦难都降在我身上……"

索朗旺姆14岁那年,剽悍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抓一些简单的藏药,却总不见效。在索朗旺姆的记忆里,父亲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无论怎么样,你都得好好活下去。"父亲抚摩着索朗旺姆的脸,"记住啊,你要永远歌唱!"眼看着这个家的支柱就要倒了,焦虑的母亲也形容枯槁。索朗旺姆觉得是自己偷吃供品才使父亲遭此大难,愧悔不已,她要放生她最心爱的小羊,她把小羊揣在怀里抱在马上。这时候天空飘起了雪花,索朗旺姆噙着泪水一狠心,带着心爱的小羊向远方奔去。她知道,要是近了,小羊还会跑回来的。那是个让索朗旺姆至今揪心不已的场景:在一处沟坎,索朗旺姆觉得可以避点风,就把小羊放过去,猛转身,上马。但在小羊可怜的叫声里,索朗旺姆还是忍不住回了头,只见小羊努力地想要蹦上来,但几次都没有成功,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她,索朗旺姆心底一阵绞痛,猛回头,策马而去,满脸热泪在雪花里直到变得冰凉,她没有擦。远方奔来一匹快马,索朗旺姆认出那是二姐。两马交会的一瞬,从二姐的泪眼里索朗旺姆知道,她亲爱的阿爸永远地离开了她……

歌声飞出金色的故乡

苦难没有磨平索朗旺姆的意志,却让她更加倍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她依然一边放牧一边歌唱。索朗旺姆歌越唱越好。她没经过专业训练,不懂什么乐理,也没有正规音乐班教的乐谱,更没有城里孩子练声用的钢琴,甚至有时候连现成的歌词都没有,她就这么一张口,歌声随着她的心情或沉郁,或悠扬。她只管歌唱,歌唱家乡,歌唱亲人,歌唱大自然,歌唱心底里的感动……这种单纯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索朗旺姆初中毕业。

索朗旺姆因为歌唱得好,被选进了那曲地区索县宣传队,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仅仅干了4个月,索朗旺姆的第二个机会又来了。1991年8月,在拉萨举行的"雪顿节"上,因独唱山歌《羌塘颂》,索朗旺姆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独唱独奏独演比赛第二名,为此那曲地区文工团直接把她要了去,这时候的索朗旺姆只有15岁。

在那曲文工团,索朗旺姆经常随团下乡演出。在演出的村庄,热情的牧民们总把他们团团围住,有的甚至拿来录音机录下她的歌声,这让索朗旺姆非常感动。

2001年的一天,索朗旺姆到表姐家去玩,毕业于西藏大学音乐系、当时任比如县县长的索朗旺姆的表姐夫 -永扎从书房里取了个谱本递给她说:"这是我刚改编的一首歌,应该适合你的嗓音条件,你就随意唱吧,试试看!"索朗旺姆接过来随着表姐夫的节拍轻轻哼了起来,哼着哼着她突然站起来大声唱出来,刚一唱完她就大叫起来:"啊!我可找到它了呀!"表姐夫永扎也激动得很,这首叫做《金色的故乡》的新歌终于找到了它的知音和主人!几天后,在朋友开的俱乐部里,索朗旺姆被拉去捧场,她就即兴演唱了这首歌,还没唱完,台下已是欢呼一片,从此,《金色的故乡》给索朗旺姆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好运。

2002年元旦刚过,索朗旺姆从那曲坐了3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拉萨,开始第一次为自己的梦想试飞,她想证实一下自己歌唱的实力。她直接找到西藏电视台导演珠嘎,说我想唱歌,我要上春节联欢晚会。她的口气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为之一愣,心想:你这小姑娘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吧?"你是从哪儿毕业的?哪儿来的?""从那曲来的,初中毕业。"这老老实实的话竟把大家逗乐了,索朗旺姆眨眨眼,一阵糊涂,心想你们笑什么呀?开朗而善解人意的导演珠嘎就说:"那你就唱唱看吧。"索朗旺姆定定神说:"那我真唱了啊。"她清清嗓子,还没唱呢,那一本正经、如临大敌的模样又逗得大家一阵哄笑。索朗旺姆深舒一口气,放开了歌喉。没有音乐伴奏,没有舞台效果,索朗旺姆就清唱了那首《金色的故乡》。她唱着唱着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秋天里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听众全呆了。珠嘎导演惊喜地大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不早点来啊?这歌儿就这么定了!"在2002年西藏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索朗旺姆以一曲《金色的故乡》荣获 "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奖!

我的笑容里没有忧伤

2002年4月7日,索朗旺姆搭上了一辆开往拉萨的大货车,去参加"第10 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报名。初赛时,索朗旺姆唱的依然是那首《金色的故乡》,她觉得那天自己的状态不太好,下午回到朋友家倒头便睡,她觉得自己这次"恐怕没戏了"。但下午3点她意外地接到电视台的通知:准备复赛!索朗旺姆睡意顿消,她养精蓄锐精心准备,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站到了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

这是索朗旺姆第一次参加如此隆重的赛事,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轮到她上台的那一刻她竟一点也不觉得紧张了。那些权威的评委她看不见了,她的眼前仿佛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大草原和瓦蓝瓦蓝的天……她唱啊唱啊,一缕深情在她澄澈的目光里流转,优美而高亢的旋律从她纯净的心底里飞出,那份绝无矫饰的真纯顷刻感染了现场以及电视机前所有人的心。评委们不约而同地给她亮出了最高分,索朗旺姆获得了民族唱法的第一名!

5月14日下午,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正在紧张地进行彩排,索朗旺姆却不见了,原来她此刻正躲在演播厅外面用小录音机听才旦卓玛演唱的成名作《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索朗旺姆这次演唱的指定歌曲,而这首歌她唱得却并不熟,彩排时她老是合不上拍,她自己着急,主持人朱军和指挥滕矢初也为她捏把汗。但到了直播的时候,一站到灯光辉煌的大舞台上,索朗旺姆一下子就找回了在大草原上唱歌的感觉,她放松地歌唱、愉快地舞蹈,她沉静的微笑感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以至场内场外的观众支持率都始终排在第一,她无可争议地获得了 "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

如今的索朗旺姆几乎每天都在过节,只要有歌唱她就很开心。作为"西藏文化周"的演出代表,索朗旺姆还到欧洲5国巡回演出了20余天,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国外的歌迷们都十分喜欢这个淳朴美丽的藏族女孩,都冲着她喊:索朗旺姆!索朗旺姆!同事们笑着说索朗旺姆:"看来你的人气已经'旺'出了国界了!"

索朗旺姆现在已经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吸收为演员了。今年春节期间,"双拥"晚会和最受观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索朗旺姆的演唱,于是她又狠狠地"过了一把瘾"。"我要好好补补课,因为我觉得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索朗旺姆一脸纯真的笑。据悉,索朗旺姆的第一张专辑正在制作之中,问及对这张专辑的感觉,索朗旺姆甜甜一笑:"应该不错,很好听,是真的!"

采访临近结束,我忽然好奇地问道:"索朗旺姆,你的名字在藏语里的本意是什么?""其实,我也不清楚。好像是长命、吉祥的意思吧。"索朗旺姆甜甜一笑,笑容里那份如水的澄澈让你不由得联想起青藏高原上那纯净而湛蓝的天空。"你的生日是5月4日青年节,那么巧?""哪儿呀,是我自己给自己'定' 的。我们那地方小孩子不讲究过生日的,父母亲孩子一多也就懒得记,其实也多半记不住的。游牧民的生活居无定所,随遇而安,羊群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只大概记得节气就行了,没人去计较具体日期的;我只记得母亲说过,我生下来的时候,父亲从草原上采回来一大束美丽的野花,我猜 -那该是五月吧?"一提起父亲,索朗旺姆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很轻,一层雾一样的东西在眼波里一闪,在场的人都一阵心颤:多么纯洁而又善良的女孩啊!

纯洁美丽的索朗旺姆,我们也祝你一路走好-扎西德乐!

上一篇:水库开发利用下一篇:大学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