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探索创

2024-04-12

固本强基探索创(共8篇)

篇1:固本强基探索创

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和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原则。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学校提高育人水平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一、必须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 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实践。

一是坚持理论武装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的学习研究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把理论学习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联系,与班子成员党性锻炼相联系,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

二是坚持思想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相结合,保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用科学理论为指导,瞄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前沿,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职院”和“怎样建设一流高职院”两

1大重大问题,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服务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推动学院走内涵式、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二、加强两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功能

要深入探索“两课”教学“课堂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组组合、专题讲座式授课、宽严结合考核、学生自由选课等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推广“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网上交流”等教学试验成果。同时,采取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服务、成立马克思主义兴趣小组和理论研究会、毛主席诗词读书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教师竞岗,学生选师”专题大报告+网络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认真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教学改革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教育大格局,具体要做到四融合:

一是与教学体系改革融合。按照专业与市场对接,课程与行业对接,教学与实践对接,育人与就业(创业)对接的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着力引导学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所学专业性质和自我实际,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应重点培养和提升的能力与素质,自觉进行

学习和实践,根据自我规划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二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融合。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家庭育人功能,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学生学业、就业与创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与唐山军分区合作成立了华北地区首家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了148个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学生的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及其就业、创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基地综合效益,成为思政育人有效载体。

三是与育人机制改革相融合。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育人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与家长联系电子邮箱和QQ群,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结合党员“三日一网”制度落实,将党员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发成了50多个德育基地,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还积极邀请企业家、政府领导、文化名人等来校讲课、讲座、指导社团活动等,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影响力。

四是与党建团建相融合。我们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建立了大学生如党积极分子校、系两级党校培训机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大学生党支部和党员中组织开展学习标兵

竞赛、纪律标兵竞赛、挂牌示范竞赛、组织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进党支部进班级、进公寓工作,在条件成熟的班级全部建立党支部,在每个公寓成立临时学生党总支,每个楼层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尝试在实习生党员中建立网络支部的新方法。团委围绕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任务,不间断地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积极推进引导青年大学生方式和载体创新,开通远程教育服务平台。

四、建立两个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开展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总负责,分管领导协调组织,学生工作处组织实施,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和各部门负责落实,党政工团组织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

二是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严把入口,建立专职辅导员准入机制,坚持竞聘上岗,严格选拔程序,保证队伍建设的起始水准和发展潜力。强化培训,要求辅导员必须参加相关专业研究生进修,每学期举办一次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辅导员专题业务培训班。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实行目标激励、政策引导、动态跟踪的考核、奖励惩罚等机制,在今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学会商科分会年会上,我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考核体系建设经验,得到了与会学校的高度评价。

篇2:固本强基探索创

中共吕家坪镇委员会

(2011年3月)

根据县委安排,我代表吕家坪镇党委向大家作全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汇报。自去年5月来,吕家坪镇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以“凝聚先锋力量,引领科学发展,经济提速强镇”为主题,在全镇16个党支部,449名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突出“赛”的斗志、培养“创”的壮志、强化“实”的意志,围绕富民强镇、建设和谐吕家坪这条主线,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放到亮处,让群众得到好处。

一、突出“赛”的斗志,增强紧迫感,争先进

为了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镇党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活动宣传。编发了《吕家坪镇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及时宣传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挂宣传横幅30余条,印发宣传单6000多张,编印简报12期,有力的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强化理论学习。镇党委举行相关专题讲座,邀请领导干部对党员群众进行系统辅导。全年党的优秀理论学习65次,举办各种专题讲座20余场,参学人数达674人次,撰写学习体会641份,建立理论学习园地16个。三是引入领导联村竞赛机制。制定了创先争优领导联系点制度,7位领导按照每位领导联系2个村(居)的方式,带动村(居)致富,同时为了引入激励机制,制定了《领导联系村(居)创先争优竞赛方案》以及《吕家坪镇村主要领导年终考核条例》、《吕家坪镇村级工作年终考核细则》、《吕家坪镇人民政府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细则》,同时根据考核细则进行百分制年终评估打分,实现了将竞争机制从镇领导这个点到村干部这条线再到群众这个面的逐步引入。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人创先,个个争优的良好风气。如吕家坪村党支部以“提高服务水平、规范集镇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我为碧水蓝天生态镇做贡献”等特色创建活动,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培养“创”的壮志,增加服务域,明宗旨

在开展创先争优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中,镇党委结合全镇实际,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镇党委首先对全镇各村群众需求进行摸底调研,在了解群众所需后,组织全镇党支部和广大党员针对群众所需开展公开承诺。为了使承诺更具约束性,让承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镇创先争优办专门成立了承诺兑现监督领导小组,对全镇党支部和党员进行承诺兑现抽样不定期检查,期间共开展检查24次,对象涉及到9个支部和15个党员,体现镇党委争创先进的决心和壮志。另外镇党委还专门成立了6个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服务点,让流动党员在异地他乡带动外地务工的本镇人员致富,拓展了创先争优服务领域,扩大了党支部和党员服务群众的面。如于广州务工的向阳流动党员黄金华,带动本村群众16人,开创了物流公司等等。镇党委还鼓励广大

党员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化,壮大大棚蔬菜、家禽养殖、优质粮油、林业、渔业等农业特色优势项目和产业规模。继续规范我镇土地流转程序,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500亩。利用太平溪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快推进太平溪村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

三、强化“实”的意志,增长草根情,感民心

镇党委为了增强血浓于水的草根情怀,以感化群众来带动群众,力求将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做到事事必落实、件件求实效。镇党委具体做好了以下八件实事。一是为教育办好一件实事。吕家坪茶溪村忠诚小学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2010年下半年,镇党委筹措资金12万元,修建了一条500米长、4.5米宽的水泥路,解决了师生上学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做好科技培训。2010年全镇开展镇村级理论培训13次,培训人员达591人次,开展理论知识竞赛和比武2次。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70户,共238人。三是着实开展危房改造。全镇共改造23户群众的82间危房,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总计投入14.7万元,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开展真情慰问活动。10月20日-23日,镇班子成员共走访慰问了木江溪村党支部等10个受灾党组织和欧安见等20名受灾党员,真切地了解了老党员存在的实际困难,并送去了党的温暖。五是做好群众接待,息访平访工作。为“创新政府工作,提升服务平台”,镇政府将每周二作为信访接待日,据统计,共接待来访群众600人次,搜集意见建议180余条。当场解决群众问题168条,化

解矛盾率达96%,为构建和谐吕家坪奠定了基础。六是加强廉政建设。镇党委制定的廉政建设3个“2”已经深入人心,即一个季度至少开展2次廉政教育、2次廉政工作督查、2次廉政工作调研。共建立廉政教育园地16个,保证了廉政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廉政形象。七是党建带团建,搞好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发动广大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开展“手牵手、交朋友”、“争当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等主题活动,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创建“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之家”。八是筑巢引凤,抓好招商引资。2010年,我镇完成招商引资2680万元,实现工业税收760万元,镇内市级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7家。完成了吕家坪边贸市场建设,铜丰铜矿的重组扩建,在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带动下,我镇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怀化市经济发展十快乡镇。

篇3:践行“三严三实”固本强基铸魂

一、筑牢三种思想意识, 补足精神之“钙”坚定政治信仰

“三严三实”, 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是根本、是基础、是境界;三实是落脚点、是担当、是结果。工会干部身处一线与职工打交道, 是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的“桥头堡”和“温馨驿站”。如果说信仰滑坡, 精神懈怠, 从根本上讲就不可能做好工会工作。践行“三严三实”, 必须筑牢三种思想意识, 补精神之“钙”。

一是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意识。严以修身, 其实质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对党绝对忠诚, 树立正确的“三观”。革命战争年代, 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酷刑, 宁死不屈,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这就是信仰, 这就是对党的忠诚。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 是一个社会的“元气”。信仰的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无数事实和真理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 物质大厦不幸坍塌, 可以再造, 而精神支柱一旦崩塌, 则难以重立。”工会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切实做到对党在政治上讲忠诚、在组织上讲服从、在行动上讲纪律、在做事上讲境界, 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是筑牢为民清廉的思想意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会干部的宗旨也应该是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干部应该满脑子做到为职工服务, 思想上不应该有一点私心, 如果说工会干部有一点小小的权力, 那也是职工给的。既然是职工给的, 这些权力就应该全部用在职工身上, 始终做到严于律己、严以用权, 坚持把权力用在两个字上:一是“公”字上, 公事公办、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二是“工”字上, 一切以职工利益为重, 大小权力都应该用在实实在在为职工谋利益上, 始终做到情为职工所系、权为职工所用、事为职工所办、利为职工所谋。

三是筑牢干事担当的思想意识。近年来, 流传着这样一些口语:工会就是打球照相、吹拉弹唱、发油发米、锻炼身体。这些虽然是一些口语, 但反映出长期以来工会给人留下的印象。诚然, 这些认识是片面的, 是不完全了解工会工作的一种错误认识。《中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赋予了工会参与、维护、建设和教育四大职能。从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的使命而言, 工会是可以干很多大事、要事的。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上讲, 做好工会工作, 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社会层面讲, 做好工会工作, 关乎社会关系的大和谐。干事才能出业绩,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既一针见血指出了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又击中要害指明了工会工作努力的方向。“三实”就是要求我们工会干部不能遇到困难绕弯走, 不能拿主意定措施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不符合职工的根本利益。选择当工会干部, 就意味着辛劳、奉献、担当, 就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做到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受屈不计。

二、增强三个政治特性, 推动党的群众工作“星光灿烂”

今年7月6日至7日, 中央在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 指明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一个很形象的词“众星拱月”, “众星”就是包括工会组织在内的党领导下的各种群众组织, “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工会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内涵, 真懂“三严三实”的实质内涵, 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推动党的群众工作“星光灿烂”。

一是要切实增强政治性。政治性是工会组织的灵魂, 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工会组织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推动完善党委领导工会的有关工作制度。一要推动完善党委领导工会的组织制度。推动完善党委定期研究和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党委每届任期内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党工联席会议、党委领导出席工会重要会议等制度, 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把好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二要完善工会工作定期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工会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领导, 要通过报送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专题汇报等形式, 及时把工会工作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职工队伍的状况向党委请示汇报, 准确领会和把握好党委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 积极争取党委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 构建起“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和“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工作机制。

二是要切实增强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 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创造, 最终都要通过劳动和实干来实现。”“时代在发展, 事业在创新, 工会工作也要发展, 也要创新。”工会是做职工工作。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没有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就无法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职工的素质和精气神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据新闻媒体报道:“南京港口机械厂工程师沙夕兰, 以她主持研发的港机产品, 撑起了这个企业一年7亿元的产值。”这就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会组织的先进性, 就是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就是要用“三严三实”的标准在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载体上全面创新, 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工作、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就是要团结引导职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可依靠的力量。

三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 让群众当主角, 而不能让群众当配角、当观众。”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应该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 进万家门、访万家情、接万家亲。长期以来, 工会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活没少干、事没少做、累没少受, 可职工有的时候并不领情, 一些工作的实际效果有时并不好, 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三严三实”。工会干部是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代言人”,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党的形象, 关乎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信任度。工会工作做得究竟怎么样, 实际效果到底好不好, 职工最有发言权, 也最能说真话。工会干部是否常到职工家里去坐坐, 是否常到车间班组交朋友、拉家常, 是否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 是否把职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这些问题, 工会干部应该去扪心自问。工会工作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 要坚决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四化”倾向, 要接“地气”、添“朝气”、除“暮气”、鼓“士气”、扬“正气”, 要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学习之家、文化之家、创新之家、服务之家、和谐之家、幸福之家”, 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

三、肩负三个重大使命, 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 许多问题交织叠加, 思想交锋多样多元, 党带领人民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风险考验前所未有。工会要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 切实肩负起新时期、新阶段三个重大使命, 不辜负党的重托。

一是肩负起团结引领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党中央对工会工作寄予了非常高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了5次重要讲话, 亲切关怀工会工作, 巨大地鼓舞了职工精神。工会要把职工组织起来, 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候要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要坚定不移地团结引领职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不断巩固党在国有企业的执政根基。

二是肩负起组织动员职工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发展使命。基层工会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最末段, 是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头堡”和“温馨驿站”, 发挥着大树“根部”汲取营养的作用。作用发挥得好, 党的事业就会根深叶茂。工会组织要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职工中去, 要组织动员职工为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 要组织职工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 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岗位创新、网上练兵、合理化建议、维权帮扶、文化建设等活动, 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 大力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最强音, 激励职工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 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提质增效中展现作为, 贡献力量。

三是肩负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权使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各个层面上都有可能陆陆续续出台一些政策, 涉及一些利益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 工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一方面团结动员职工要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要以“娘家人”的身份, 积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职工所思、所想、所虑、所盼, 准确表达职工的合理愿望和诉求, 有理有据地反映职工主张, 积极建言献策, 从改革源头上切实担负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责任。

篇4:固本强基 争创一流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区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73年,坐落在商丘古城大隅首南约150米路西,占地面积4240平方米,建筑面积4148平方米。近年来,区妇幼保健院在院长张俊红的带领下,严格恪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立足妇幼保健根本,通过提升医疗队伍作风和业务素质、加大投入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等措施,狠抓妇科、产科、儿科等特色科室建设;始终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低廉的收费,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区妇幼保健院曾先后荣获“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妇幼保健先进单位”等荣誉,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医疗设备种类齐全

过去,区妇幼保健院只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妇幼保健站,医疗设备和就医条件极其简陋。经过历任院领导班子的努力,特别是以张俊红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积极了解掌握国内外妇幼医疗保健新技术、新动向,理清工作思路,选准工作突破口,带领全院医护人员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较短时间内,使全院的工作环境,软、硬件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医疗设备是辅助诊疗的媒介,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区妇幼保健院十分重视所需专业医疗设备的购置、配备和利用。保健院现开设床位120余张,有普通病房和高档“家庭化”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拥有四维彩超、进口彩超、多功能多参数电脑胎心监护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新生儿恒温培养箱、新生儿黄疸治疗仪、CPAP(正压通气)机、心电监护仪、蓝光治疗仪、电脑红外线乳腺病诊断系统、乳腺病治疗仪、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尿液分析仪等十多种目前国内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开展有无痛人流、气囊助产、妇科病等先进治疗技术,并购置了国际上较先进的贝宁达产后生殖器官恢复等大型医疗设备及豪华空调救护车,实行24小时免费接诊。

特色科室堪称一流

现在,区妇幼保健院共有职工200余人,其中卫技人员90%以上,既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专家,又有年富力强业务成熟的中青年医师。各科学科带头人多次到国家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每年参加国家级理论学习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目前,区妇幼保健院已成为睢阳区唯一一家以妇科、产科、儿科、妇幼保健及产后康复为主的专科医院,是全区广大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中心,担负着全区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教学等任务,是睢阳区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是国家“降消项目”指定单位、区孕产妇急救中心、区免费婚前体检中心、区托幼机构儿童及工作人员体检指定单位。其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产后康复中心是最能体现区妇幼保健院特色的重点科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始建于2011年年初,是睢阳区唯一一家无需家人陪护的新生儿高档病房,科室现有床位25张,室内24小时恒温,环境幽雅,医疗设备配备先进,拥有多功能婴儿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新生儿暖箱、辐射式抢救台、兰光箱、微量血糖分析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微量注射输液泵、面罩吸氧等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为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提供了科学的治疗及监护手段,极大地保证了高危儿的抢救成功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硬肿症、败血症,用静脉营养液治疗不能进食的新生儿及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疾病。

目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现有医护人员35人,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技术力量过硬、训练有素的医疗队伍。主治医师张兰英从医30余年,多次去湖南省儿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执业医师蒋海涛、王义华都是本科学历,从医都10余年,先后多次去北京协和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

产后康复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中心”是睢阳区唯一一家对妇女产后身体主要器官子宫、盆底、乳房、形体等进行全面健康恢复的诊疗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引进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贝宁达产后生殖器官恢复设备和产后体形恢复设备,运用国际产后恢复标准和产后恢复技术,使产妇尽快恢复到产前窈窕的身材,解除产后形体改变及性生活不适等苦恼。

产后康复中心的发汗房采用“光波疗房”对产妇进行“产后发汗”治疗,在进行光疗的同时,还给产妇内服中药汤剂,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彻底排毒、燃烧脂肪、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通过满月发汗不但可以将细菌排出,还可以针对性预防和根除因受凉、受寒、受风引起的产后头痛、腰背痛、全身关节痛、畏寒怕冷等诸多病症,将体内的寒气彻底排除。

加强作风建设 树立良好形象

为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睢阳区妇幼保健院明确规定:

医务人员要主动热情为患者服务,做到文明、礼貌,耐心解答病人提问。杜绝“生、冷、硬、顶”现象。凡刁难、怠慢、推委、顶撞服务对象的,一经查实,立即待岗;门诊设导诊、咨询台,主动热情帮助病人选择医生,引导病人就诊和检查,免费提供开水、婴儿车。被确定为“特困户”的病人,区妇幼保健院设“扶贫病房”,减免住院费的10%;

实行院务公开和价格、收费公开制度。各科室设监督栏,公开医务人员的身份、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收费标准、常用药品价格,住院费用实行“一日清单”制,做到价格透明。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诊疗常规。诊断病情准确,处理病人及时。建立抗菌素、麻醉药品临床应用及处方的检查评价、公示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禁止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严格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不收受患者及家属现金、物品、宴请或进行消费活动。严禁开单提成。对收受“红包”者,查实后,实行“一次申告下岗”制度并取消执业资格。

明确、严格、细致的管理使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篇5:固本强基探索创

积极探索综治工作新举措

——我镇全力推进综治领域社会管理创新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我镇综治办充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市政法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整体部署,主动发挥多元主体的协调作用和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在固本强基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综治(平安、维稳)工作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

迅速研判 精心定项

综治办精心部署联席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迅速行动,认真研讨,结合本镇实际周密谋划,迅速确定重点,针对基层基础建设总体比较薄弱的局面下大力气,重点加强基础工作、机构设置、力量配备、条件保障,力争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重点突出 打造精品

镇综治办多次实地走访考察硬件建设,加强软件建设指

导,不断深化和扩大综治工作中心机制建设,落实“五联”工作机制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奖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动态防控、排查整治、公共安全管理、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等常规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将劳动保障、帮扶救助、为企服务等涉及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统一纳入其中,建立完善的内部协调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部门联动,打造模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推进我镇基层综治工作平台建设。

统筹兼顾 部门联动

篇6:固本强基工程

《决定》把固本强基工程当作我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紧密围绕基层党组织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我省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明确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

《决定》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注重选拔愿意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人任村主要领导;乡镇领导干部每年下村时间应不少于4个月。乡镇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日住镇,每天应有乡镇领导干部值班;乡镇领导干部每年要有20天时间住村进户,每人要挂钩帮助一个后进村;镇村干部每人要联系5户以上不同类型农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市、县都要按照镇、村总数的2-5%的比例,每年分别排出一批问题相对突出的镇、村作为重点帮扶单位,逐个组派工作队驻点帮扶;在村级集体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地方,村干部报酬每月应不少于300元,由市、县、镇、村四级按一定比例分担,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从今年起,省每年拨出5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贫困村的干部实行奖励补贴。省委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通过施行强有力的举措,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相对突出问题,为我省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因应国有企业、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等不同形式的基层党组织,《决定》分别作出了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各种对策,如积极推行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力争到2005年达到90%以上;力争通过2——3年努力,全部街道党委都改为党工委,全部社区都建立党组织;到2005年底,50人以上的企业都有党员,100人以上的企业90%单独建立党组织;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三创新一优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等等。

篇7:“固本强基”学习体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使全省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省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学校的教育学习,我对开展这次“固本强基”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谈谈学习体会。

一、更加了解了这次“固本强基”教育活动主要历史背影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一直努力抓党的建设,把抓党的建设与抓经济建设和抓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中央陆续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习活动,为了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贯彻更具有针对性,中央就提出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问题,要在适当时候在全党开展一次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教育活动的落实,先后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批准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同时开展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也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有密切关系。当今世界正处在国际风云变幻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的重要时刻,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经济全球化在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不断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少数西方强国为了称霸世界除了用武力征服弱小国家,还用攻心战略打一场无硝烟战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此就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一定要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员干部经受住国际风云和西方无硝烟战争的严峻考验。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全党面临着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面临着能否“变革不变质、变革不变向”的严峻考验。要完成以上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必须认真开 1

展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这是伟大变革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要求。

二、更加了解了开展“固本强基”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成立80多年来,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是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历程,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是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中,在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工作,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若不及时进行先进性教育,就会动摇党的基础。

三、更加明确了自已在教育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

正是基于以上时代背影和重要意义,适合时宜地作出了在全党开展共产党员“固本强基”活动,正是为了完善和修正我们党内目前尚还存的问题。就当前来

说,我认为要做好自身的“固本强基”学习活动。至少要认认真真地做好二件事:一是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表的重要文献、报告、讲话,再一次重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要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和执政理念、执政思想、执政方式。只有熟悉和掌握党的新思想、新政策,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准自已位置,明确自已的努力方向及工作原则,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和执行党的要求。其次是对照自身思想、职责,认真地查找差距和不足。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与之相适应,衡量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党的先进性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先进性的标准日臻完善。因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所以,有否带动和促进了以上四方面工作是检验我们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准。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好坏、道德水平高低,往往可以从他的日常行为和点滴小事中加以反映。作为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更要以高于一般党员的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已的言行。要对照服务学生的标准,来检查一下自已是否做到了,在日常工作中处处想着学生,处处为了学生,处处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要对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是否模范执行了党员要求;要对照自已的工作岗位职责,是否做到恪尽责守,履行好了应尽的职责。

篇8:固本强基探索创

顾秀莲同志回忆说:“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很高的, 总理对吉化是了解的。”李鹏总理曾3次亲临吉化, 视察了炼油厂、电石厂、有机合成厂、染料厂、化肥厂等主要生产厂, 他用通俗的语言, 高度概括了吉化的软实力, 即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基础管理的“两大优势”。

以“四种精神”为代表的政治优势和以“严、细、实、快”作风为核心的基础管理优势, 是吉化的立企之魂、传家之宝, 不仅成就了今日辉煌, 也作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经典案例得到认可和赞誉。

上篇

政治优势:四种精神“固本”

60年来,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吉化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 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

“四种精神”, 即“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背山”精神、“登天”精神。这“四种精神”不但极具吉化特色, 更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 为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支撑。

四种精神的形成和内涵

“麻袋毛”精神

勤俭创业, 艰苦奋斗, 爱厂如家, 从我做起的“麻袋毛”精神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一五”期间, 吉化人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仅用三年时间就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麻袋毛”精神起源于当时的吉化染料厂。

建厂初期, 整个吉化是个一眼望不见尽头的大工地。70多岁的老工人于德泉是个刨工, 后来到材料仓库当上了保管员。他勤勤恳恳, 爱厂如家, 有空儿就到工地上转, 看见散落、遗弃的零部件、废铜烂铁, 哪怕是螺钉螺帽, 不管有用、没用、能用、不能用, 全都捡回来, 能修的修, 能拆的拆,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自己动手建起来的木板库房的货架上总是摆得满满的, 小至螺钉螺帽, 大至备品备件, 修旧利废, 应有尽有, 人称“于老仓库”。

有一次, 厂里出了事故, 在两个车间停产抢修的关键时刻, 人们从“于老仓库”一次就选走160个零部件, 解决了恢复生产的燃眉之急。至今在相关的档案资料里, 人们可以查到这样一组数据:缝补麻袋5000条, 补不了的麻袋片剪成麻刀4000斤, 回收废铁80吨、铜料1.5吨、铅料1吨, 修复各种部件1600个、铜质阀门60个、水暖器材100件等等。于德泉和“于老仓库”出名了, 他连续3次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1955年3月, 这位73岁的老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

于德泉老了, 但于德泉的故事却没有完。

到了20世纪70年代, 吉化染料厂用于包装化工原料的麻袋每天进出量达到两三千条。老工人李云山被调到麻袋库当班长, 面对堆积如山的麻袋, 他以于老模范为榜样, 带领十几名女工, 十几年如一日, 回收缝补麻袋9万多条, 从麻袋缝里抖落回收化工原料24吨、麻袋毛200多公斤。1980年, 李云山出席了全国物质战线劳模大会, 领回一面“红色管家人”的锦旗。

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吉化落地生根。车间里的“万宝库”、班组里的“百宝箱”, 承载着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主人翁精神代代相传。化肥厂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发现, 好多生产控制指标只要升降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利益。造气车间每立方米炭黑含量下降1克, 全年节油58万千克;转化车间饱和塔出口温度每上升1度, 全年节电3万度。他们从1度、1克做起, 搞了“10个1”活动, 一年节约价值41.8万元。后来, 又通过“23个1”、“40个1”活动, 把“双增双节”引向深入。

“可贵的‘麻袋毛精神’, 一直在吉化闪光。”这是1990年5月13日, 《人民日报》一篇专题报道的结束语。女工丁占茹、老工人刘洪瑞、毛凤祥、饶红等等都是“麻袋毛”精神的一代代传人。一位青年工人曾以《“麻袋毛”的价值》为题, 作过一个精彩的演讲。他说:在我们这个事事处处讲究价值的世界上, 麻袋毛恐怕是最没有价值、最不屑一顾的了。而在老一辈吉化人看来, 那微不足道的、在空气中飘来飘去的麻袋毛, 也是有价值的, 尤其是麻袋毛精神, 更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这位演讲者坦诚:我不是没有“麻袋毛”精神, 但那是在自己的家里, 因为水龙头用过不关、出门忘记闭灯、水烧开了煤气还在燃烧, 跟妻子发火、吵嘴, 那浪费的不是水, 不是电, 不是煤气, 而是钱, 那表上读出的数字是家里的经济支出。可是在企业里, 在车间里, 在岗位上, 作为吉化的后来人、继承人, 我们尽到了主人的责任吗?

“矛盾乐”精神

求实创新, 迎难而上, 乐观进取, 大胆实践的“矛盾乐”精神是吉化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吉化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推动生产力发展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建国初期, 一穷二白, 百废待兴, 创业进行时, 吉化只能直面矛盾, 群策群力, 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 推动生产力发展, 涌现出一大批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技术革新能手, 李国才、侯德武就是极具典型性的代表人物。

被喻为“矛盾乐”的李国才, 是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班长。60年代初期, 吉化引进了一批专利设备, 因为缺少一种定型弯头而一筹莫展。当时我国还没有不锈钢弯管的冷压设备和技术, 遇到管线拐弯的难题, 只能依赖进口。李国才主动请战:“自己干, 我就不信压不出自己的弯头来。”他领着加工班的同志七拼八凑, 修旧利废, 自己造油压机, 压制出一批又一批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不锈钢弯头, 不仅保证了吉化引进项目的质量与进度, 也为北京、上海等地的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从1956年开始的30多年间, 李国才共实现200多项技术革新和10项科研成果, 包括煨管机、瓷砖切割机、1500吨油压机、排泥船、潜水式排灌船、合金钢高压弯头、冷压不锈钢弯头、高效灭火炮、高压注气锅炉等, 其中大口径合金钢高压弯头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励。

吉化还有一位家喻户晓、与李国才同时代的革新能手、工人工程师侯德武。他刻苦钻研, 埋头苦干, 解决了不少工艺上的矛盾和问题, 实现技术革新170项, 其中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他研制的四线、五线弧型蜗轮蜗杆减速机、五线直齿蜗杆染料喷雾增速机、喷洒盘等关键设备, 以及输送酸碱介质的离心泵、真空泵, 解决了生产难题, 为化工防腐闯出了新路。

化肥厂有7台从日本引进的540千瓦“大功率”溶液泵, 因为机械密封、泵轴磨损以及“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等问题, 经常停车抢修, 由于价格昂贵的进口部件损耗大, 供不应求, 严重影响生产。本来应该提升生产力的“洋设备”, 却成了管理的“包袱”、生产的“拦路虎”, “矛盾乐”精神的传人、“革新大腕”张贞泉勇于担当, 连闯“三关”, 使重油加压气化炉的“长周期运行”在全国同类装置中名列前茅。

时光荏苒, 斗转星移。“矛盾乐”精神, 在吉化这片热土深深扎跟, 枝繁叶茂, 后继有人。刘元方、何天伦、郑旭光、刘维彬、姜涛、王金杰、徐龙杰、薛兰茁、宋跃武、高彦峰、王忠伟、苏东江等一大批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拥用“矛盾乐”精神的后来人,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业绩, 抒写出属于自己, 更属于吉化的光荣与骄傲。

“背山”精神

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牢记责任, 埋头苦干的“背山”精神是吉化人的境界与追求。

1957年10月25日, 吉化开工投产那天, 《人民日报》发表《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的社论。“社论”指出:“今天, 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三个企业开始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了。我国的化学工业由此向前迈进了一步。”“吉林化工区的建成, 对于发展国民经济, 对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对于发展化学工业本身, 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 吉化人牢记自己“国有企业”的使命, 牢记“新中国化工长子”的责任, 一直把国家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天”。

为党争光、为国分忧的“背山”精神, 始于吉化化肥厂厂长王芝牛, 当年他代表吉化从北京背回了合成氨年产30万吨的艰巨任务。

1965年3月1日, 化工部党组向全国化肥生产战线发出了“增产化肥支援农业”的号召。刚刚完成了技术改造任务的化肥厂合成氨装置, 生产能力好不容易从20万吨提高到28万吨, 而王芝牛却从北京领回了30万吨的任务。按着当时的生产水平, “30万吨”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吉化人肩上, 艰巨得难以想象。王芝牛厂长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深情地说:“完成任务确实有困难, 但粮食不能增产, 国家更困难, 就是头拱地, 咱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为此, 王芝牛厂长吃在厂里, 住在厂里, 先抓“龙头”一造气, 再抓“心脏”压缩机, 扭住“合成”不撒手, 率先垂范地在生产第一线逐个工序进行“脱瓶颈”改造, 终于拿下了“日产千吨”的难关, 提前7天完成国家下达的30万吨合成氨任务。从此, “背山”精神成了吉化人面对困难的响亮口号, 也成为整个团队的信仰和骄傲。

“文革”十年, 吉化受到了严重破坏, 厂区杂草丛生, 企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全公司主要设备完好率仅有35.1%, 不仅连年完不成生产计划, 而且在整个吉化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 找不到一个制度健全的岗位, 找不到门窗完整的厂房。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 吉化人发扬“背山”精神, 在贾庆礼、郭崇隆带领下, 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 跑步学大庆, 让积重难返、问题成堆的40里化工区, 在短时间内, 经历了一次从“重灾户”到“排头兵”的嬗变, 迅速驶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从厂内到厂外, 从化工岗位到辅助系统, 从生产装置到“四室两箱”, 从清理垃圾到修缮门窗, 从“沟光底, 轴见光, 设备见本色”到“一平二净三规整”, 经过4次设备整顿, 消除了各种设备缺欠30多万处, 主要设备完好率由35.1%上升到84.1%, 静密封点泄漏率由15.6‰下降到2.74‰。吉化甩掉了落后帽子, 1978年末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化工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

后来, 松花江水系保护的环境问题作为艰巨任务压在吉化人的肩上, 为了实现化工与环境、生产与安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吉化人敢于担当, 1979年3月破土动工的污水处理厂, 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全系统投入运行。1981年3月16日, 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中国目前最大的污水处理工程吉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 日处理污水能力20万吨。

“登天”精神

敢为人先, 忘我奉献, 不畏艰难, 合力攻坚的“登天”精神, 体现了吉化人为实现吉化梦的不懈追求,

从20世纪“两弹一星”发射成功, 到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 中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第三航天大国。这其中有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 也凝聚了几代吉化工程技术人员的探索与奉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 面对帝国主义与反华势力的封锁, 国家急需一种特殊的橡胶用于飞机制造和维护, 组织上把任务交给了朱宝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朱宝英和她的实验组, 用东拼西凑的设备, 完成了特种橡胶及后来有机硅系列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在把祖国的银鹰送上蓝天的同时, 也圆了吉化人的“登天”梦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组织上把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201”产品, 落实给试剂厂工程师桂纯。她吃住在厂里, 克服了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 进行几十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终于拿出了合格产品, 为此国务院发来贺电鼓励。进入70年代,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又急需一种“741”产品, 桂纯带领她的实验组, 对生产“201”的厂房、装置、管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闯过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道道难关, 按时拿出合格产品, 受到国防部、公安部、化工部等5部委嘉奖。

在“201”、“701”产品填补我国化工生产空白的同时, 张志成、白凤春等同志又攻坚克难, 默默无闻地生产出“910”、“901”两种火箭推进剂产品, 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应用。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 新一代吉化人沿着老一辈开辟的“登天”之路, 继续开拓, 奋勇攀登, 研制并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碳纤维高端产品, 蔡小平和他年轻的团队续写了“登天”精神的新篇章。

实践证明, 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吉化这个团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用他们不竭的创造力、创新力, 不仅担负着新时期促进吉化发展的使命, 也是国家在国防、航空航天等高端科技领域召之即来, 来之必胜的有生力量。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 把民族振兴、企业发展与自己的人生奋斗结合起来, 一代代吉化人“登天”不畏难, 敢为天下先,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 做出了切实而艰苦的努力。登天精神, 自然也成为吉化工程技术人员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真实写照。

如今, “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背山”精神、“登山”精神作为吉化文化的基因与符号, 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位员工的心灵。“四种精神”不仅是对吉化人的赞誉, 更是吉化60年文化积淀的集中表述, 充分发挥其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贯穿于队伍建设、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成为广大员工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吉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治支撑, 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功夫在于“持之以恒”

吉化“四种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吉化人60年实践的积累和升华, 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同时, 更是吉化政治优势的彰显和凝聚, 其功夫在于全员、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努力, 把政治优势成功地转化为驱动力,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了优秀的“吉化”团队。

持之以恒地把握理想追求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不忘自己对党和国家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始终听从党的召唤, 服从国家需要,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为己任, 努力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 成为全国化工行业的标杆。

从创业之初到今天, 在60年发展历程中,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对吉化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瑞环、吴邦国、李克强、张德江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吉化视察, 对企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寄予厚望。创业初期,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20世纪90年代,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后亲笔题词“把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60年来, 吉化人把党和国家的这些殷切期望, 转化为企业的理想追求, 认真地加以实践。

1990年5月, 在全省、全行业“学吉化”的热潮中, 《人民日报》连发9篇有关吉化的长篇通讯和报道。《从吉化看社会主义》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吉化作为一家企业, 给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吉化, 他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典型、经营典型;但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 吉化又是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的典型。他们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下一致, 共同奋斗, 才有了今天令人鼓舞的局面。”

江泽民题词

在创业发展时期, 吉化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一切为了开工生产, 一心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既要出产品又要出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 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大企业要有大责任, 大企业要做大贡献”;在作为国家“扩大自主权”、“首批55家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等试点单位时, 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与企业共命运, 为吉化增效益”, 完成好“搞活国有大企业这一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在国家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需要特种产品时, 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宁可企业效益受影响, 坚决把国防建设整体效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顾全大局, 军工优先”, “集中力量突破”, 确保高质量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在推行责任关怀、HSE管理阶段, 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要以“喝着上游水, 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 “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 围绕新时期企业使命, 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坚持“吉化是共产党执政领导下的国有企业”, “长子要做出样子”。从而培养了一代代吉化人牢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报国理想, 实现了员工的个人理想追求与企业发展目标、国家殷切期望的有机统一, 凝聚了企业巨大的发展信念和前进力量, 实现了从“三大化”到炼化一体化特大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持之以恒地锤炼队伍作风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坚持发挥党的组织管理优势, 带队伍、炼作风。

吉化在创业时期, 提出并总结了各级干部每天开门做好“十件事”的管理经验。1961年1月30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的社论, 对吉化领导干部开门办好十件事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1978年开始, 吉化创造性地实施并不间断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不间断地开展党员政治轮训, 不间断地开展“三会一课”组织活动, 不间断地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工作, 不间断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保证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制度完善、组织效能充沛, 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多年来, 吉化注重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抓党委保工厂、抓党支部保车间、抓党小组保班组、抓党员保岗位, 带动和促进了员工队伍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技能提高, 增强了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创建“四好班子”, 狠抓队伍作风建设, 做到了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 把吉化的事业推向了第五发展阶段。

一支用“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 严抓细管、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 在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在企业创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征程上敢为人先、忘我奉献。形成了干部有志气, 党员有正气, 科技人员有骨气, 员工群众有士气的队伍面貌。

持之以恒地加快创新脚步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坚持用宣传思想工作优势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武装干部员工头脑, 做新搞活了思想政治工作, “透过生产看思想, 抓住思想搞教育, 通过教育促生产”, 成为吉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模式和特色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改变, 如何顺应这种变化, 理顺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环境, 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更是党委新时期的重大使命。

1985年3月, 吉化污水处理厂青年司机王凤山, 冒着生命危险从冰水中救出3个孩子, 但因为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穿着打扮, 有英雄行为但缺乏“英雄形象”的王凤山, 引来许多非议。党委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开展了一场有10万人参加、历时100天“怎样认识王凤山”的“大讨论”, 一个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 给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从“认识王凤山大讨论”开始, 吉化创新开展了“我爱吉化”教育, “我为吉化争光荣”, “我为吉化改革创新业”, “弘扬吉化精神, 深化改革做主人”, “塑造吉化人形象”等主旋律、主题教育活动, 开启了吉化人思想解放的闸门, 带来了广大员工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创新、活力的迸发。

从此以后, 吉化年年开展主旋律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宣讲改革发展成果, 增强员工信心;宣讲改革发展措施, 增强员工主人意识;宣讲改革发展前景, 增强员工进取干劲。注意开展阶段性形势任务教育, 做到生产任务经常讲, 生产关键重点讲, 遇到困难辩证讲,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群策群力, 克难攻坚。

在企业发展每一个关键阶段, 吉化人创新思维, 抓住机遇, 勇迎挑战, 成功实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实现了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轨, 实现了从生存危机向焕发生机的转变, 实现了从单纯引进技术向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转换, 不断地推进了企业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紧紧把握住了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 公司在全年工作部署上一年一个主题, 每年开展一次大讨论活动, 形成了“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十大理念, 成为指导创新实践的思想先导。

持之以恒地激发劳动热情

吉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坚持发挥群众工作优势, 促进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持续迸发。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的优良传统, 成为各级干部的组织原则和自觉行为。

吉化党委始终坚持把民主管理作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重要措施来抓, 坚持60年开好职工代表大会, 坚持提案和合理化建议的征集活动, 让广大员工充分享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使员工的主人地位由政治概念变成生产、生活现实, 激发出投身改革发展的旺盛热情。

60年来, 围绕生产实际, 吉化始终坚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五好竞赛、一条龙竞赛、增产节约竞赛、班组达标升级竞赛等活动, 形成了员工队伍“争一流、站排头、夺金牌”的争先进位意识。公司还经常组织“群众性技术攻关”、“五小竞赛”、“我爱发明、我爱创新”等主题活动,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纪录”创造者、技术能手、工人专家、革新大腕、操作状元、金牌工人, 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发展的生力军。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也是吉化强化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 尤其是创业时期, 生活清苦, 住房难、吃水难、上学难、入托难、子女就业难等等, 都是不容忽视的“切身利益”、后顾之忧, 他们从创办福利社、“五七”厂到兴办集体企业、矿区服务业务, 从安置就业、保障后勤到全面优质服务, 切切实实把党的关怀转化为企业温暖和员工积极性, 使“吉化光荣我光荣, 我为吉化争光荣”、“吉化增益我受益, 我为吉化创效益”等爱厂口号, 变成全员共识, 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近年来,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解放思想、解决问题”, 认真处理好维护稳定工作的“四个关系”, 积极实施再就业和扶贫帮困工程, 实现了企业、社会和员工的稳定与和谐。

下篇

基础管理优势:吉化作风“强基”

60年来, 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指导下, 吉化的一代代管理者团队, 坚持不懈抓基层, 打基础, 练内功, 提素质, 形成了以“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为核心的管理特色, 为吉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吉化作风的养成与实践

“严细实快”作风, 是吉化人在60年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贯风格和态度, 造就了极具特色又普遍适用的吉化基础管理经验, 为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管理财富。

“严”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严格管理。新时期赋予的内涵是规则制定之后, 执行决定效率。

“细”的内涵是注重细节, 点滴抓起。新时期赋予的内涵是责任明确之后, 细节决定成败。

“实”的内涵是尽职尽责, 求真务实。新时期赋予的内涵是任务下达之后, 态度决定效果。

“快”的内涵是令行禁止, 执行有力。新时期赋予的内涵是方向确定之后, 速度决定生存。

贾庆礼、郭崇隆是吉化管理者团队的代表人物, 也是抓基层、打基础、强化管理的带头人。贾庆礼、郭崇隆是在“文革”后的1977年7月到吉化接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面对千疮百孔、困难重重的局面, 他们提出了“要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 首先要培养和形成队伍作风”的迫切任务。他们认为:治理企业的“脏、乱、差”, 必须解决队伍的“软、懒、散”。党委书记贾庆礼做出这样批示:“百炼成铁, 千炼成钢, 万炼成金, 拼上老命, 形成作风。”这一批示, 短短20个字, 不仅说出了作风养成的难度和阻力, 也表达了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李鹏总理视察吉化时, 对此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好的传统和作风, 这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

贾庆礼、郭崇隆不仅是吉化作风的积极倡导者、创始人, 更是基础管理“严、细、实、快”的认真实践者。1978年1月20日, 刚到吉化半年的贾庆礼要坐早晨8点半的火车去北京汇报工作, 上车前他给染料厂革委会副主任吕万忠写了一封信:“我今天早晨5点到7点看了1号、11号、14号三个车间, 11号稍好一些, 14号、1号都是旧貌未改, 好像还是打倒‘四人帮’以前的老样子。看了以后, 我感到很难过, 证明我的工作不深入, 满足于7、8号的典型, 高兴24号的进步。为什么1号、14号那么稳坐钓鱼台、四平八稳呢?为什么能办的事不去办呢?我想是我去的少, 对他们帮助不够。我建议你亲自去抓, 扎扎实实抓上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旧貌不改别回来。我今天上午就到外地开会, 没有时间当面讲了, 留这个便条, 望狠狠抓一下。万忠同志, 你是辛苦的, 工作是认真的, 就是不细、不严, 检查不够, 不能以点带面。”

1979年1月, 贾庆礼被提为化工部副部长, 但他仍然兼任吉化党委书记, 作风不改, 一如既往, 严细成风。有一次, 他给电石厂董书记、吕厂长写了一封信:“你们厂的劳动纪律要严格整顿一下, 有的车间存在无组织无纪律状态。今天早上6点零5分, 电石车间开放炉交接班的桌子上, 公然摆着象棋;早上6点10分, 电工值班室只有4个人, 一个躺着睡觉, 两人玩扑克。楼下还有两人脱岗闲谈, 另一屋里的两人也睡着了。这样的事过去很少, 不要忘了你厂过去事故多, 原因之一就是责任制执行的不好。希望你们把二车间下象棋和电工打扑克的事查清楚, 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和处理, 并向公司汇报。”当时, 吉化已经被化工部、吉林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有了荣誉, 不标志没有问题。贾庆礼的“严细”作风, 贵在他没有高枕无忧, 而是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 “反复抓, 抓反复”, 与习惯势力始终锲而不舍地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

1977年, 吉化的主要产品电石没有完成国家计划, 1978年1至3月还是月月完不成计划。有一天, 郭崇隆到了电石厂电石车间的生产现场, 他问车间领导:“到底是什么原因?”车间干部说:“可能是密闭炉工艺操作不过关。”郭崇隆问:“那你们有工程师没有?”车间干部答:“有, 叫熊谟远。但这个人有问题, 文革清队时给‘清’了, 不敢用。”“他是什么问题?”郭崇隆问。车间干部回答说:“历史问题, 挺严重。”

郭崇隆到厂部办公楼, 从有关部门捧出厚厚几大袋子档案资料。亲自带走了熊谟远的所有档案材料。回到办公室, 他仔细研究了这位知识分子的一生。一般历史问题, 并早有结论。清队时, 硬加了个“叛徒”的罪名, 没有什么根据。这个人有水平, 有著作, 有贡献, 1958年出版过一本专著《电石生产工艺学》, 全国发行, 是知名度很高的电石生产专家。

“这样一个老工程师让他去劳动改造, 为什么不能用其所长?为什么不能用在关键岗位上?”郭崇隆捧着档案去找贾庆礼书记。“何止一个熊谟远。”贾庆礼气愤地回应道, “你准备一下, 拿到党委会上, 举一反三, 知识分子入党难、提干难的问题太多了, 都要解决。”经过研究, 党委会决定:马上给熊谟远平反, 恢复工程师职务、职称, 负责电石车间的生产技术工作。熊谟远恢复工作以后, 立竿见影, 迅速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从5月份开始, 电石车间月月超额完成计划。郭崇隆感慨地说:“知识就是生产力。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就是解放生产力。”

在电石厂丁辛醇车间, 郭崇隆在目光所及之处找到40多个漏点, 车间干部很不以为然地把泄漏点看作生产装置的“常见病”。郭崇隆说:“常见病不治也会要命。我们虽然家大业大, 但管理者一定要算小帐、算细帐。”他找来一个量杯, 10分钟, 在一个漏点接到近100毫升漏出的物料。一手拿着量杯, 一手拍着那位车间干部的肩膀:“一个漏点, 10分钟100毫升, 那么, 一小时呢?一天呢?一年呢?全车间有多少漏点?全厂有多少漏点?流失了财富, 污染了空气, 破坏了环境, 伤害了身体, ‘滴、漏、跑、冒’有百害而无一利!”经过不到半年的努力, 丁辛醇车间成为吉化最早实现无泄漏的车间之一, 电石厂也成了全公司第一个无泄漏工厂。

吉化管理层求真务实的作风, 表现在从点滴作起, 通过量的积累, 达到质的飞跃。思想教育求细, 细在小中见大上;勤俭节约求细, 细在一点一滴上;基础资料求细, 细在一笔一划上;关心职工生活求细, 细在无微不至上。

功夫在于“坚持不懈”

60年来, “基础管理”之所以能作为两大优势之一, 成为吉化的软实力, 功夫在于“坚持不懈”:坚持不懈地筑牢车间、班组根基, 坚持不懈地磨砺现场功夫, 坚持不懈地提升员工行为素养。

坚持不懈地筑牢车间、班组根基

上头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功夫在基层, 在车间, 在班组。吉化基础管理的特色和水平, 主要表现在车间管理、班组管理的基层建设上。而基层建设的核心是车间党支部、党小组、党员, 工作落脚点下沉, 再下沉, 脚踏实地, 筑牢根基。

吉化“厂多面广”, 是个有几万人的庞大团队。令行禁止, 有效管理, 高效运行, 是基础管理的重要目标。

组织建设是基础管理的前提。吉化在设立车间一级行政组织的同时, 紧紧抓住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和党群管理三个主要环节, 同步设立党支部、工会分会、团支部, 保证基层组织开始运行, 就能充分发挥管理独立、运转高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优势, 党、政、工、团齐心协力, 围绕中心任务, 形成有机整体, 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企业计划目标、工作指令和管理意图。

在行政管理上, 始终保持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考核体系和信息畅通机制, 始终高标准的完成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和基础台帐管理, 始终在车间专业管理和班组管理上树立企业和行业的标杆, 向“排头兵”看齐。

在生产管理上, 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工艺管理, 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持证上岗制、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近几年, 进一步形成了规范科学的生产受控、“四有一卡”、持卡操作管理制度;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安全管理, 精心组织全员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票证书管理, 并进一步强化了定置化、目视化管理和安全监护。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设备管理, 认真执行“机、电、仪、化”四位一体包机制、“五定三过滤”润滑制等制度, 并进一步开展了在线离线状态监测、定点测厚等工作, 建设了EAM设备管理平台。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抓好成本管理, 每月开展车间经济活动分析, 强化消耗定额管理, 并进一步开展了对标管理、在线成本控制管理。

在党群管理工作上, 积极发挥车间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团支部的生力军作用, 围绕生产管理开展思想建设、作风建设, 把企业的政治优势落实在基层、体现在基层。

在班组建设上, 明确定位, 即班组承担着生产一线最核心的工艺操作任务, 要始终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班组, 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技能作风的保证和基石。

用制度规范班组行为, 创立并坚持执行好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巡回检查、经济核算、设备维护、质量检查、岗位练兵、交接班“八大制度”, 做到任务落实到班组、经济核算到班组、量化考核到班组、民主管理到班组。

提高班组长素质是班组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标准抓选配, 注重实效抓培养, 讲究方法抓使用, 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当家人”、“主心骨”作用。

坚持开展班组达标升级竞赛活动, 以车间中心工作为导向, 以职工小家建设为阵地, 促进基础管理落得实, 抓得牢, 以激发班组在强化基础管理上的内在潜力。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 吉化行之有效地坚持了创建优秀班组、“双文明”班组、安全模范班组、标准化岗位、“五型”班组、标准化“五型”班组以及用优秀班组长命名班组等活动, 有效地推动了班组管理的不断升级。

坚持不懈地磨砺现场功夫

吉化的企业管理之所以能坚持, 并不断充实提高, 关键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地抓紧了以制度规范和现场管理为特色的基础工作。始终把基础工作的中心放在岗位责任制落实上, 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现场管理上, 下苦功夫磨练管理内功。

面对化工企业与生俱来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深冷剧毒等诸多高危风险, 吉化一直坚持从化工生产的本质出发, 提高安全环保认识, 从公司以及国内外各类事故中汲取教训, 以国家关注、公众期待和遵守行业法规为企业使命, 积极探索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解决方案, 持续夯实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基础工作。

一是狠抓制度规范。制度建设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前提。在制度建设上, 吉化持续夯实基础, 做到制度全、标准高、规定严, 各级领导严格管理、严格把关、一抓到底。

在制度执行上, “按照标准做、沿着程序走、主要抓两头”, 领导带头执行, 班组全面落实, 不讲条件、不打折扣。

在检查考核上, “大检查三六九、小检查天天有”, 实施专业考核、综合考核、层层考核的一体化考核体系, 严考核、硬兑现, 常查常改不间断。从而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事后有考核”的基础管理规范。

近年来, 不断实施制度建设、流程建设、ERP建设, 全面推进HSE体系、内控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监督体系、研发体系“六大体系”运行, 努力实现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流程科学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效能最优化, 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自信和安全保障。

二是狠抓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综合体现。

文革以后, 面对企业“脏、乱、差”, 队伍“软、懒、散”, 化工装置“跑、冒、滴、漏”的现实, 吉化人没有气馁, 没有破罐子破摔, 而大力开展治理整顿和基础管理工作。从1978年开始, 吉化先后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头一个4年, 开展“老三创”, 即创无泄漏工厂、创清洁文明单位、创六好企业。全公司13个生产厂全部实现无泄漏;19个二级单位成为清洁文明单位;9个主要生产厂成为六好企业。全公司主要设备完好率上升到95%以上, 静密封点泄漏率下降到0.5‰以下。

第二个4年, “快马加鞭未下鞍”, 又开展“新四创”活动, 即创一级计量单位、创设备优秀管理奖单位、创全面质量管理奖单位、创无事故工厂。使吉化开始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 进入全国企业管理的先进行列。1985年, 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现代化试点单位,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抓管理、上等级, 1991年创成国家一级企业, “吉化经验”享誉全国。

近年来, 坚持“吉化经验”基本方法, 不断赋予新内涵, 推广新技术, 运用新手段, 形成新做法。特别是持续“创无事故工厂”, 深入挖掘事故事件资源价值、推行三违记分管理、实施正向激励办法, 创新抓好风险识别管理、安全预案管理等管理方法, 使安全文化日臻成熟, 企业管理更加自觉自信。

坚持不懈地提升员工行为素养

在60年的生产实践中, 为了使“基础管理”成为助力发展、固本强基的优势, 吉化下大功夫抓好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和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员工基本素质提升。

一是从小事抓起, 开展素质养成教育。

从1980年开始抓岗位记录仿宋化30年不走样。通过班组比、车间评、工厂赛, 岗位记录做到规格化、仿宋化、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 培养了练内功、提素质的自觉意识。

从抓“四室两箱”规格化入手, 狠抓文明卫生常态化, 形成以“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漏”为代表的清洁文明管理规范, 逐步养成习惯, 并不断创新形式、提升标准。近年来开展的“设备创标准化”、“设备创完好”等工作, 使清洁文明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严格交接班制度, 岗位交接班按照“十交、五不接”的要求, 做到“三一、四到、五报”。

操作人员具备“四懂三会”基本功, 做到“六个严肃认真”, 从而强化了生产过程管理。

科学文明检修, 施工准备做到“三定、五落实、五交底”, 文明施工做到“三不见天、三不落地、三个排列整齐”、“当班作业当班清、工完料净场地清”。近年来, 突出强调检修的“两个界面交接”和“一个条件确认”, 高度重视“第一把火”和“最后一块盲板”管理, 做好检修的“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 增强科学文明检修意识, 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

通过狠抓安全生产纪律、工艺纪律、劳动纪律, 通过讲评、奖惩、曝光、记分等形式, 培养了员工遵章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风气。

通过长期、细致、全员、全过程地抓小事、抓具体、抓根本, 让“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抓岗位培训, 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一以贯之地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 坚持“把培训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去实施, 坚持“投资员工”、“作为员工的福利待遇”。无论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都积极保证培训资金投入, 保证培训教师到位, 保证培训时间充足, 并有效解决好培训针对性、员工积极性等问题。

坚持“干啥学啥、缺啥补啥、啥岗练啥”, 长期开展正规办学、辅助办学、业余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 采取脱产培训、职工业校、技术讲座以及“练兵卡”、“师带徒”、“一帮一、一对红”、“大练兵、大比武、评状元”等方式, 培养“又红又专”、“一口清”、“活流程”、“一岗精、两岗通、多岗能”的技能员工。

近年来, 创新实施“十百千工程”, 每年培养10名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技术骨干, 为吉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上一篇:《布袋莲》阅读训练及答案下一篇:写送别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