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大赛春说课稿

2024-05-19

说课大赛春说课稿(精选8篇)

篇1:说课大赛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说课人:蔡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2.课标与课文: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春》是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处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②过程和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5.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二、教法与学法1.教法设计: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倡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我设计了“回忆春天——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畅谈春天——歌咏四季”这五个教学思路。前三个环节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第四个环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由春天引申向四季,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2.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三、教学流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过渡语。板书课题、作者)【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理清思路——感受春天

1.老师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

【设计说明】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

(三)、研读赏析——品味春天1.精段颂读:

朱自清先生将赞美、喜爱之情融于景物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小草,花儿,柔风,细雨,无不充盈着生命力,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这五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文宜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读导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2.精心潜读: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富于情致,描写细腻,请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做标记,抓住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丰富手法)语言赏析切入点: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句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一过程,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四)质疑反思

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审美训练1.拓展延伸——畅谈春天: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应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2.学以致用—歌咏四季: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设计说明】这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读写听说关键是要落在写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环节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结束语

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四、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便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课反思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研究指出,许多专家型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即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学会反思是从“工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因此,学习写教学反思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业习惯。下面就是我对本课的说课反思:

1.这篇课文我没有设计检查生字词环节,因为如果象以往一样把它放在引入课文之后讲授新课之前,则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和老师的范读,生字词一关已能基本解决。

2.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重突出阅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篇2:说课大赛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0号参赛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有《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重于写景散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布局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其次,是说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课标为依托,根据单元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说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程理念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实施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五环”是指学新知识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中心”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第一环节,提出问题,预设十分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关键词句段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展示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的。第三步:提出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复习全文的结构思路“盼春-----绘春-----颂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分析其妙处。

2、在品析文本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到的问题有: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春风的,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2、拿“春雨图”为例,想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 3、8至10段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第二环节: 解决问题:(预设23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解决了牵引问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本

节课重点让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和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解决过程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明理由。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在分析过程中辅以学生答题技巧:那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可以以这种句式来分析喜欢的句子。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最后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这里落实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品析关键字、词、句,体会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规范学生答题语言和思路。

第三个环节:归纳概括

预设时间4分钟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然后教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使本节课条理清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个环节,巩固应用预设时间6分钟

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写冬天。设题目的: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能以写促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写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老师要加以鼓励。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预设时间2分钟 搜集描写有关春的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积累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直观、形象的突出本课重点

六、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教师评价主要使用语言鼓励,学生评价以小组合作评价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资源开发。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首先要挖掘教材资源,如课前的导语,课后的习题都可以整合到拓展创新的环节中。其次运用多媒体资源,制作PPT课件,使同学多感观点进行教学。此外,还要延伸课外资源,如引导学生搜集课外名家古诗词,培养学生探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课堂得失

本课运用“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将课堂的主动性交到学生的手中;了解学生,提问有针对性,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本文语言细腻贴近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们的思维是无穷的,很多学生的想法迫于时间的原因不能都得到机会进行表达。这点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课堂反思或课堂总结,将自己这一节的收获及想说的话述诸于笔上,教师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点评,把握住学生的每一簇思维的火花。2736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盼春

春 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篇3:说课大赛春说课稿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根据纽马克的解释,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与语法结构,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交际翻译是指重视原文内容和准确的上下文意义,以读者可以接受、能懂的方式进行翻译。在交际翻译中,意义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来自于文字所处的大环境。例如,学情分析,语义翻译为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交际翻译为Analysis of learners。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应用对比分析

英语教学设计比赛说课稿要用英文清楚地向评委传递相关信息,使评委快速理解所陈述的内容,并获得认可。下面以2015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之教学设计比赛说课稿英译为例,就同一原文的两种英译做比较。

原文一:本次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考核评价和素养提升四个环节。

译文一: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which are pre-class preparation,classroom implementation,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and quality improvement.

译文二:The teaching process consists of four steps,which are pre-class work,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assessment and qualities improvement.

“译文一”采用语义翻译,将原文一字不漏地对译成英文。“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是指这堂课有四个教学步骤,这四个步骤是一个有前后顺序的整体过程,译成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但没有确切完整地表达出这个意思。“译文二”采用交际翻译法,将“课前准备”译为pre-class work,“课堂实施”译为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分为四个环节”译为consists of four steps。“译文二”对各教学环节的说明更具体,使听众能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

原文二: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笔者所在院校三年制大专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经过几个月的教学,笔者发现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爱表现,动手能力强,活动参与意识强。和入学时相比,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基础扎实了,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小,句法结构混乱,学习方法欠缺,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译文一:The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the freshmen in our college,except English major.After a few months of teaching,we found that they are active in thinking,have strong curiosity,hands-on ability,and strong sense of activity.Compared to enrollment,they have made a certain progress in oral English speaking,but most of them do not master enough vocabulary,do not grasp basic sentences and grammar structure,lack of methods for learning and have a fear of difficulty for English learning.

译文二:The learners are the freshmen of nonEnglish majors.Most of them failed English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They are shy to speak English and not confident of their English because they don’t have a big vocabulary,they don’t remember useful expressions,and they are confused about the grammar structures.On the other hand,they are active,smart and eager to learn English well.They are very familiar with QQ and Wechat,and love chatting over them.When they do this task,they have been at college for about three months.They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and become a little more confident.They need to learn some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 for talking about travel if they want to complete the task.

本段语篇是说课稿中的学情分析。“译文一”采用语义翻译,部分语句(如加粗部分)让人难以理解。整段译文使用了很多描述性的词语,没有具体说明学生的情况究竟怎样。“译文二”采用交际翻译,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译了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完成本次课所必需的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做好了铺垫。

原文三: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并为学生创设谈论旅行计划的虚拟情境,辅以分组学习并展开人际互动,学习谈论旅行计划的对话和句型。学生模拟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谈论各自的旅行计划,并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学习动画、讨论旅行计划、自编对话、对话展示等活动,学生能真正掌握谈论旅行计划的相关表达,能在真实语境中谈论旅行计划。

译文一:The teacher organizes students to watch the flash animation in the micro course video,and create virtual situ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lans,supplemented by grouping learning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learning the dialogu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f talking about travel plans.Students simulate the situation to role-play,talk about their travel plans,and act out in the class.Through the study of animation,discussion of travel plans,making dialogues,acting and other activities,students can really master the expressions relevant to talk about travel plans and talk about travel plans in the real context.

译文二:Before class,the teacher created a situation and assigned the tasks to the students.In class,the teacher organizes students to watch the flash animation in the micro course,and makes sure that the students grasp the expressions for talking about a travel plan.Then the students have discussions in groups,talk about their own travel plans and make a dialogue based on the given situ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Finally,the students act out what they would do in the situation.

本段语篇阐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谈论旅行计划的教学环节。“译文一”采用语义翻译,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没有交代清楚教学活动顺序。“译文二”采用交际翻译,依据原文与设计者的整体思路,删减少部分内容;其中,增译assigned the tasks to the students,为后面的活动是否可行提供依据,增译before class,in class,then,finally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使教学活动步骤清晰明了,增译makes sure that the students grasp the expressions for talking about a travel plan,既呼应第一句的“创设情境”,又承启后面的“谈论旅行计划”。虽然对原文有增、减,但却更清楚地将教学过程呈现给了听众。

三、结论

由上述比较可见,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之间的)在汉英翻译实际中会打一定“折扣”(叶子南2013)。与语义翻译相比,采用交际翻译的译文较流畅、清楚,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事实上,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汉英翻译实践中,需要两者相互补充。为了在英语文本中准确地传递汉语文本的信息,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群、文本类型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

摘要:概述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含义和区别,基于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说课稿实例对比分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应用,认为语义翻译会受到很多局限,交际翻译的译文较流畅、清楚,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能更好地向听众传递信息。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11春说课稿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篇6: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对如何学懂古诗已有一定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感到累、烦。苏霍姆林斯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说教法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人”的蠢事了。那么,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应让语文教学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特点,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拨、激励、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学法

1、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难问题,课前查询诗人简况和写作背景材料。

2、学生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所以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彻底放开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合作探究理解意境,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感悟诗题。

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新课,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每一上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和所提的,老师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问题,以便在学习古诗中深入渗透探究解决问题。

(二)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对诗人进行简介及介绍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品质。

(三)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具体,才能理解得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让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图像后,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再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由于学生理解特点及机能的差异,所受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方法,决不强求一律,厚此薄彼。)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四)明诗意,入境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我将随机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像、朗读,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比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借助工具书,找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探讨研究等等,尊重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读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是由教师分配指定的,学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使他们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2、汇报自学成果,进一步解诗明意。

学生个性生理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充分发挥。让学生随时表现这些潜在的能力,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因此,我主张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权利(如前面的诗歌朗诵赛、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等,现在的自学后的汇报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提疑、释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而,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前,问学生预习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问学生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4、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朗读者立足于诗的总体,把诗人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融会贯通起来。所以我在这里先让同学们回想诗人杜牧和写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诗人的情来激起自己的情。我先出示大屏幕投影——江南春天美景,把诗人喜爱美好春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师读生评价。

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然后,因势利导,激发其写作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使其想象得以再现。

5、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像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充满着神奇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一首诗往往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学生此时已充分理解了诗意,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

6、欣赏、积累知识。

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五)扩展延伸,旨在打破课堂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展示欣赏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课后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小结下课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本篇板书我依据作者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展现文章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调理结构,强化理解,这样做是依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进行的。

附:板书设计

篇7:弹力技能大赛说课稿

延安大学汤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讲课。我是来自延安大学的汤欣,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介绍,首先是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编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之后,因此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是学习后一节《摩擦力》的基础,所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重力,弹力,摩擦力也是以后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力将得到逐步提高。

其次,《弹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拉近物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凸显STS教育的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弹力的相关知识但对弹力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较大,抽象思维虽已基本形成但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已有一定了解,但还不熟练,仍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重点与难点

综合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美国教育家梅里尔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学设计模式。即整个教学活动聚焦于解决问题,通过激活旧知、充分展示、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四个环节逐步推进。

2.学法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本节课我将用到: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以使学生能更好的亲身体验,形成深刻地印象,加强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下来是教学过程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介绍:实例引入,师生互动,实践应用,总结归纳

1.实例引入

在实例引入这一环节。我通过一段极限篮球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为什么会跳的那么高?运动员脚下的弹簧垫又发生怎样的变化?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学习形变及弹力内容做好铺垫。

2师生互动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环节,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进程。我依据本节内容将本环节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活动中感悟,亲历体验。首先让学生用拉一拉,压一压自己绕制的小弹簧。感受弹簧伸长和压缩的过程中手受到的力的作用。并思考给出的问题。让学生亲历体验,并通过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用手分别压弹簧和橡皮泥,观察并思考松开手时两者发生了什么现象。从而得出形变的定义和种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亦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放大形变,定义弹力。首先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猜想,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进一步体验自然科学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并且初步体会“放大法”在物理学习中的运用。紧接着趁热打铁,得出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然后通过篮球放在墙角这一案例,运用拆除法,假设法引导学生分析弹力的有无,进一步明确弹力的产生条件。

第三部分是分析类比,引出方向。通过分析两种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总结弹力的方向。放在桌面上的书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运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演示容易观察的实验:装水满水的气球和纤维板,橡皮绳和装水的气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弹力的方向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类比解决问题,更加清晰明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通过直观性降低学习的台阶,突破难点。

第四部分是实验探究,弹力大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将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弹力的大小。传统探究弹力大小的方法通过几个点来拟合直线,具有明显的缺陷。为了拉近物理与科技之间的联系,我将使用传感器来研究弹力的大小,能记录每一时刻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更加简便清晰。

3.实践应用

接下来我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尝试应用,完成五星教学模式第三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总结归纳

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掌握本届学习的研究物理问题的几种方法。并完成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看的更加直观。本节课的板书我设计如下,将黑板一分为二,主板属用于书写主要的知识点,副板书用于回顾复习,演算,及作业布置。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来是讲课部分。

模拟课堂(讲课)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方向。那么弹力的大小是怎样的呢?用什么可以测量弹力的大小呢?

对,非常好,弹簧测力计。看来啊同学们对初中物理知识掌握的还是相当牢固的。

弹力的存在很普遍,下面哪,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最常见的弹簧弹力的大小。

在这之前哪,我想问问大家,影响弹簧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来啊。我想请一位力气比较大的来帮我完成以下实验。(嗯,来,这位同学,小伙子看起来挺壮实的嘛。首先,请你用力将弹簧拉力器拉开到图片中的程度。)好,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很轻易的就拉开了,那么现在呢?我们看到啊,这位同学拉不开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对,弹力变大了。这就说明了弹簧的硬度影响着弹力的大小。(那么这位同学,如果我只要求你拉开二十厘米左右的话,你能拉开吗?)我们看到,这位同学拉开了。那么那位同学能告诉我,弹力的又一个影响因素是什么呢?对,弹簧伸长量对弹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伸长量及弹簧的材质之间到底又怎样的关系呢?老师这里有个很神秘的东西可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这里有一组自制的教具,这是一个导轨,上面固定了一个力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测量每一时刻弹力的大小,这是一个我自制的小车,上面放着位移传感器发射器,配合导轨另一端的接收器,可以精确记录每一时刻弹簧的伸长量。下来我们就进行一下实验。(请这位同学拉动小车)打开dis软件,创建一个横坐标为伸长量,纵坐标为弹力的图像。好,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对,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我们换一根弹簧再做一

遍。同样的,图像也是一条直线。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两组图像,那么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首先看一下第一组,我们看到了图像是一条直线。这说明了什么啊?对,数学中我们曾经学过了,则就说明弹簧弹力正比于弹簧伸长量。那么,弹簧弹力与弹簧硬度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将两组图像放在一起观察,我们发现,同样伸长了两厘米,第二组图相比第一组图像变化的要快。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说明了硬度越大,弹簧弹力大小随伸长量变化的就越快呢?是不是说明弹簧弹力与弹簧硬度之间也是成正比的呢?对。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来总结一下:弹簧伸长量和弹簧硬度影响着弹簧弹力的大小。并且弹力与伸长量和硬度都是成正比的。那么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定量关系呢?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早就回答了大家的这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

篇8:说课大赛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下一篇:写给恋人的99句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