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2024-05-20

项目管理目标规划(共8篇)

篇1: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工地安全管理目标规划

为适应项目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广大职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根据《国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的规定和总公司《安全标准化现场管理规范》以及公司《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特制定以下管理办法和规划:

一、管理目标

1、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5‰以内。

2、杜绝重伤、死亡、设备、火灾事故发生。

3、创安全达标优良工地,工地安全检查得分应在80分及其以上。

4、创文明工地,文明施工检查评分在80分及其以上。

二、管理规划:

1、单位工程成立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由项目部安全员、劳资员、材料员及施工员为组员的工地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

2、配合项目部做好对新进场工人(包括外包工队)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及时检查外架子、模板支撑架搭设好的验收工作,根据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的规定,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电线架设、生产机械的安置,现场临时用电与洞口的防护工作。

3、项目经理每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自检工作。由项目经理带队,电工班长、架子工班长、机操工班长、砼工班长、钢筋工班长等同时参加。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及时发书面整改通知单,定人定期整

改,整改完毕要有反馈信息。

4、项目部安全员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督促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施工员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安全检查记录。

5、单位工程施工员在施工作业前,必须对每个作业班组分别进行分部分项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季节性的安全技术交底,认真填写分工种、分部位的安全作业指导书,负责整改公司、项目部和安全员提出的现场隐患和整改要求。

6、单位工程生产班组必须实行安全生产日活动家,每天作业前要有书面活动记录。

7、对搭设的外架、模板支撑架等特殊作业用架必须经过安全员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验收的或验收不合格的均不得使用。同时施工机械的安装也必须通过安全员验收登记,否则也不得投入使用。

8、现场电工必须对漏电保护器、限位开关及大小电箱妥善保管和使用,按照“三相五线制”的规定架设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设施,并经常检查线路,对施工机械接零接地不合格的要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

9、工地如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按照伤亡事故处理程序和“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事故,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负责发生工伤事故的职工的治疗及善后工作。

篇2: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前面的话:

设定目标不等于实现目标

一个人设定目标时,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而是为何要设定这些目标,为何比如何来的重要

1、步骤一,列下实现目标的理由,设定目标时,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当

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的好处以及不实现目标的坏处时便会马上设下时限来规范自己。

2、步骤二,设下时限。如果没有时限来集中注意力的话,很难检查出自己在不同时时间段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了,因此,当明确知道目标后,便要设下明确的实行时限。

3、步骤三,列下实现目标所需条件。若不知实现目标所需条件时,如何去进行则会模糊。

4、步骤四,自问假如要实现目标的话,我自己必须变成什么杨的人,并列下来。

5、列下目前不能实现目标的所有原因,从难到易排列其困难度,自问现在马上用什么办法

来解决那些问题并逐项写下,列出解答之后,这些解答通常就是立即可以采取的行动,并且十分明确。

6、步骤六,下定承诺,直到实现目标为止,否则决不放弃。许多人只是对自己目标有兴趣,但并未决定一定要实现目标,因此当然无法实现,有兴趣不会让你成功,决定成功才能让你成功

7、步骤七,设下时间表,从实现目标的最终期限倒退至现在。你决定三年之内当上经理,则列下两年内要做到的程度,今年内要做到的程度,每个月要做到的程度机每天该做的事儿。

8、步骤八,马上采取行动,现在开始

9、步骤九,衡量每天进度,每天检查结果。每年检查一次只有一次改正机会,每月检查一

次,则一年十二次改正机会,一天检查一次,每天有三百多次改正机会。

快速实现目标要将它具体化,目标写在纸上,尽量具体化。

行动承诺

1、请设定一个最想要达成的目标,并列出五项实现目标的理由

2、请写下若实现目标有哪些好处及不实现目标有哪些坏处

3、你现在应该做哪些事情,使你可以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篇3:城市规划管理目标信息的确定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信息化的基本途径, 在各行各业都很普遍, 城市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开发、实施信息系统一般要做需求定义, 就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要提供什么功能、处理什么数据, 处于信息系统开发、实施的初始阶段, 其基础性往往对系统的成败、成效起到关键作用。功能和数据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两个侧面, 相辅相成,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侧重于功能需求定义, 也可以侧重于数据需求定义。笔者根据十余年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定义中,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数据为导向的需求定义, 可进一步聚焦为对目标信息的确定, 其含义是确定哪些信息要输入计算机, 持久保存, 经计算机处理, 达到应用目的。本项研究认为, 目标信息的确定, 处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核心地位。

2 确定目标信息的失误与风险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信息确定都是长期、反复的过程, 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观察, 确定目标信息的失误、风险有如下表现:

(1) 由于缺乏对目标信息用途的认识, 简单模仿纸介质信息的失误、风险。虽然数字化信息具有很多超越纸介质信息的功效, 但在相当一段时期里, 信息化往往是从模仿、替代纸介质信息开始。如果不对各种规划管理信息的用途做深入的了解、认识, 简单地用电子信息模仿、替代业务中的纸介质信息, 很可能事与愿违。例如, 很多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在实施“一书两证” (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 业务的信息系统时, 要求对审批业务所需或所涉及的建设单位报件信息、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种修建性详细规划、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等规划控制要素、地形图等纸介质信息全部实施数字化, 而没有区分这些信息在“一书两证”审批中所处什么阶段、发挥什么作用、和业务之间是什么关系, 进而导致大量数字化的信息在“一书两证”审批管理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而信息系统的实施成本很高。

(2) 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所引发的失误、风险。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受信息技术发展条件的局限, 如果对当时的技术发展状况或发展趋势把握不准, 很可能因技术不成熟、不完善、不符合发展趋势而达不到预定的目的。例如, 不少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曾要求在“一书两证”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过程中, 实现审批成果的即时数字化、动态变化。但是, 因大量复杂图形数据处理技术不成熟, 应用效果不佳, 和业务人员的要求差距很大。

(3) 由于管理制度、业务惯例不协调引起失误、风险。各种规划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离不开规划管理人员的参与, 可能要调整相关的管理制度, 还要改变已有的工作习惯。如果事先没有充分了解相关管理制度、业务惯例, 来制订相关对策, 使信息系统难以运行、操作。例如, 很多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曾设想对“一书两证”业务的全过程实施数字化跟踪, 在源头要求建设单位将所有报建信息数字化, 在中间审批过程中, 要求业务人员将所有审批过程、结果即时记录, 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 使所有结果都要进入数据库。但要实现上述目的, 除去技术性障碍外, 还会与当时的管理模式、工作习惯不一致, 使其无法正常运行。

上述现象因时、因地而异, 在每个规划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如何全面、深刻地估计信息系统可能遇到的阻力、风险, 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需要合适的理论指导, 但是信息化是新事物, 在现行人才条件下, 经验不可能事先积累, 成熟的理论也没有。在国内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大项目、整体推进的策略, 其结果往往是成败参半, 无法一步到位, 不得不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如何将这种循序渐进式的策略具体化, 将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若干理论、原理的参考

3.1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行政职能,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对政府机构的信息管理要求有较成熟的概括。比如说, 档案管理理论要对记录的目标信息有较明确的阐述, 即政府机构产生的一切重要决定、命令的结果及主要过程信息都要记录在案, 用完归档。按此经验、理论, 规划管理机构在各种业务中产生的一切行政结果及主要过程信息, 就是规划管理机构要记录的目标信息内容, 无论是纸介质信息时代, 还是数字化信息时代都应贯彻。

3.2 一般制造业生产原理

一般制造行业,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加工成中间品, 再形成最终产品, 实现生产目的。参照这种理论, 我们可将一个城市规划管理业务 (即一个行政行为过程) 当成一个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开始, 形成中间品, 实现最终产品。和一般制造业不同的是, 规划管理业务每个生产过程不是实物加工, 而是处理信息。本项研究将所有业务信息分为三大类:

(1) 原材料。是指某项业务所需的初始信息依据。以选址意见书业务为例, 建设单位按法定程序报送的申请表、标示有意向选址范围的地形图、对应的控详规划图则、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或其他有关计划文件等, 这些信息就是选址意见书生产所需的信息原材料。

(2) 中间品。是业务运转过程中, 反映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 即业务办理的过程信息。按中间品的不同用途, 我们可将中间品再分为两类:办案过程的节点记录和办案过程的内容记录。以用地许可证审批为例, 审批程序中每个环节的转入时间、转出时间、转出人、签收人等信息, 属办案过程的节点记录信息;项目签报、拟文稿、用地规划许可证底稿等信息, 属办案过程的内容记录信息。借助上述两类中间品信息的记录, 规划管理机构就可实施对业务过程的监控。

(3) 最终产品。就是规划管理业务产生的最终结果。在现行机构分工和法律、法规框架下, 规划管理机构要生产的最终产品相对比较稳定、明确。例如,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 竣工验收许可证、违法建设处罚决定书, 各种规范性文件, 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人事任免或奖惩决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政命令、通告等, 都是典型的最终产品。

综上所述, 我们可将规划管理机构要记录的目标信息内容, 明确为规划管理机构按职责生产的最终产品, 以及生产最终产品所需原材料和中间品, 这种分类既可对应纸介质信息, 也可对应电子信息。

3.3 制度经济学理论

行政业务依靠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运作, 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各种正式的规定、条文, 也包括已经存在的各种习惯、惯例, 如果业务运作方式、流程、办案要求、信息处理方法发生变化, 或已有的业务要取消, 新的业务要创立, 很可能和已有的管理制度产生矛盾, 在经济学中称为管理成本。改变制度要付出代价, 在现实中, 往往因代价太大, 即管理成本太高而使实际的业务运作效率下降, 甚至引起混乱, 这一现象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

4 一般理论、原理、原则的应用

4.1 从最终产品开始, 向上游延伸

在目标信息内容、用途相对明确的情况下, 规划管理信息的数字化存在实施成本, 可概括为改变现有制度、业务习惯的管理成本。纸介质信息数字化的信息转换成本, 处理技术复杂、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技术成本等。例如, 将“一书两证”审批成果数字化, 就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信息转换;规划管理机构要对“一书两证”审批所需原材料实施数字化, 可能就要实施电子报件制度, 就要改变管理机构窗口人员乃至建设单位报送人员的工作习惯, 这就涉及一定管理成本。进一步而言, 如果要求建设单位将所有报件资料都实施电子介质, 那么在图形处理技术复杂、不成熟的情况下, 将带来较高的技术成本。如果某项成本没有被认识到, 就有可能带来失误, 如果某项成本较高, 就成为风险。

与中间品和原材料相比, 将最终产品直接作为目标信息, 即简单地将最终产品的纸介质信息数字化, 对现行制度、业务习惯的影响很小, 较少涉及部门、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整, 实施的管理成本较低。但是, 由于规划管理机构生产最终产品带有很多图形信息, 并且对这些图形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技术相对复杂且工作量大, 因此单纯要求在最终产品的形成阶段, 将这些含图形信息的最终产品输入计算机, 转换成本较高。如果追溯到上游, 从原材料准备阶段就开始考虑图形信息的数字化, 可以为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服务, 就可能降低转换成本。进一步而言, 规划管理机构仅仅实施了最终产品自身的数字化, 那么对管理效率、质量的提高有限。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在确定目标信息时, 其范围应先从形式简练、内容简单的部分做起 (如:文字型、数值型信息) , 然后向中间品、原材料延伸, 以不断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至于最终产品向上游延伸, 哪些原材料、哪些中间品优先, 则要按具体业务、信息类型、信息化的条件来衡量。

4.2 业务信息的相互依存、交叉

目标信息被分为最终产品, 以及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中间品, 他们之间有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某些原材料的数字化是最终产品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 1:500数字化地形图就是用地许可证附图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再例如, 中间品的数字化, 特别是反映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节点记录, 以及反映该过程的内容记录, 如果实施数字化, 为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内部监督管理带来极大方便, 可实现对办案周期、办案质量、行政过程合法性、业务流程合理性等有效检查和监控。当前国内各城市规划局普遍实施的对“一书两证”审批过程的“红绿灯监控” (某岗位是否及时办完某案件的提示) , 就是借助“一书两证”办案过程节点记录的数字化来实现的。

任一业务所涉及的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的数字化均要付出一定成本, 但其收益并非仅仅体现在该项业务最终产品自身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上。在很多情况下, 某项业务的最终产品会转换为其他业务的信息源, 成为其他业务的原材料。例如, 控制性详规的成果是规划编制管理业务产生的最终产品, 一旦将其数字化转换为空间数据库, 就可成为“一书两证”审批的原材料。选址意见书的最终产品可转换为用地许可证审批的原材料, 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最终产品可转换为工程许可证审批的原材料。因此, 对某项管理业务实施目标信息的数字化, 对管理效率、质量提高并不一定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 时常产生在相邻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提高上。换句话说, 规划管理机构对某项业务的目标信息实施数字化的成本虽高, 但会引起相邻多项业务的生产或数字化成本下降, 这一现象在规划成果、规划道路红线成果的数字化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4.3 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综合性, 带来了目标信息确定的复杂性, 如果要整体、全面推进各项业务的信息化, 因条件所限、成本太高、难以估计风险。因此,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 如果以单项业务为主线, 当成简单的、顺序式的生产线, 将在最终产品数字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部分信息原材料、中间品实施数字化, 进而在该条生产线内部提高处理效率, 获得一定成效后, 再将其经验推广到其他生产线, 可大大降低整体信息化的风险。在一般制造行业, 工业自动化也是先从一条生产线开始, 逐渐向多条生产线推进。

根据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结果比过程更重要, 因此目标信息确定从最终产品开始, 再向源头追溯, 信息化容易见成效, 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在确定目标信息并实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 从最终产品追溯中间品和原材料, 从单项业务向多项业务推进, 是贯彻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容易将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技术成本, 化解、分散到各个阶段, 也就是贯彻了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策略。

5 目标信息的扩展、深化

5.1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根据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借助信息技术, 使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成果档案化, 可看成是该项业务的信息化起点, 技术难度不大, 对现行制度、业务惯例的变化也不大, 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对那些包含图形类信息的最终产品 (如控详规划、“一书两证”等) 来说, 图形类信息转换成本较高, 实践中可从最终产品的局部开始数字化, 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深化。比如说, 用地规划许可证最终产品由用地规划许可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通知批文、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用地许可证书、用地许可证的通知批文的信息转换成本较低, 规划管理机构通常是先行对其实施数字化。而对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的信息转换成本相对较高, 可以待前两部分的信息数字化相对成熟后, 再根据条件逐步深化。

进一步而言, 将最终产品数字化成果的档案化, 主要给后续的查询、检索带来方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息的利用率会逐渐降低。如果将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成果视为信息资源, 即视为其他最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将会间接地促进其他业务的信息化, 这项工作可以在最终产品数字化成果的档案化基础上进行改进、调整 (本文4.2节已经讨论, 此处不再重复) 。比如说, 规划管理机构对建设工程许可证的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最初仅供查询、检索使用。但一些规划局将其视为一种信息资源, 用于控详规划编制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所需信息原材料, 控详规划管理和竣工验收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水平也就大幅提高。

5.2 中间品的数字化

根据日常经验, 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规划行政管理的中间记录或中间结果就是中间品, 主要分为办案过程节点信息和办案过程内容信息两大类。

所谓办案过程节点信息, 是指那些仅仅记载最终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办案人、转入人、转出人等办案过程的中间记录。将办案过程节点信息纳入目标信息, 实现数字化的难度较低, 但对相关规划管理业务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质量的提高会有明显的效果。比如说, 很多城市规划局通过对“一书两证”办案过程节点信息的数字化, 实现了对“一书两证”审批过程的“红绿灯监控”, 提高了“一书两证”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的规范化。

所谓办案过程内容信息, 是指记录最终产品审批决策过程和内容的中间结果, 如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过程中产生的项目签报、拟文稿、用地规划许可证底稿等。从信息转换成本来说, 如果将反映办案过程内容信息的中间品全面纳入目标信息, 其成本是比较高的。因为:

(1) 管理成本较高。反映办案过程内容信息的中间品数量多, 牵涉人员多, 要将这些中间品全部实施数字化, 将涉及大量的规划管理制度调整和工作习惯改变, 实施初期会增加工作量、工作强度。以跟踪记录“一书两证”审批过程为例, 需将经办人拟就的项目签报、拟文稿、底稿等初审意见, 以及副处长、处长、副总工、局长等的审核或审定意见全部从纸介质转向电子化, 一步到位, 需要对管理制度、办案习惯进行较大调整。

(2) 技术成本较高。这不仅因为一些中间品涉及图形信息, 有技术难度, 还因为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而加大技术成本。依然以“一书两证”为例, 办案过程的中间信息全部数字化, 因管理人员难以适应, 引发不配合或抵制情绪。为了绕开这一矛盾, 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技术路线, 等于加大了技术成本。除此以外, 由于“一书两证”审批的每个环节对项目签报、拟文稿、底稿等中间品的数字化转换要求有所不同, 同步数字化也有相互之间不适应的问题, 会增加信息转换成本。在此情况下, 对中间品的过程内容信息, 如何实施数字化, 规划管理机构应谨慎对待, 以最终产品的质量为检验标准,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5.3 原材料的数字化

本项研究将原材料分为必备原材料、起点原材料、内源原材料、外源原材料四种。

所谓必备原材料, 是指最终产品数字化所必需配备的原材料。比如说, 规划局要对用地规划许可证最终产品实施数字化, 就需1:500地形图原材料, 因为其是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数字化所必需的。

所谓起点原材料, 是指那些如在源头实施数字化, 将大幅降低最终产品的数字化转换成本, 也可在本条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材料。例如, 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涉及较复杂的图形内容, 对其实施数字化的信息转换成本较高, 一般很难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完成数字化转换。但是, 如果能在窗口收件阶段, 就将建设单位报送的总平面图作为原材料实施数字化, 将大大降低对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的信息转换成本, 在工程许可审批过程中就可完成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降低额外成本。

所谓内源原材料, 是指那些来自规划管理领域内部, 可以靠行政手段, 利用自身力量就能推进数字化的原材料。比如说, “一书两证”审批所需控详规划成果、规划道路红线等原材料来自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属内源原材料范畴。“一书两证”审批所需1:500地形图原材料虽不源自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但掌握1:500地形图的测绘院多属规划管理系统, 靠行政力量也可直接获取, 也可视其为内源原材料。总体来说, 内源原材料的数字化会涉及一定的管理成本、技术成本和信息转换成本, 但对其推进数字化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属于可着力优先推进数字化的原材料。由于规划管理机构涉及内源原材料大多为自身生产的最终产品, 因此对其的数字化应落实到相关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上。总体来说, 规划管理机构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产品越多, 相邻业务的数字化成本就越低。

所谓外源原材料, 是指那些来自规划管理领域之外, 单靠自身行政手段、力量和自身主观愿望较难实施或有效获得的数字化原材料。例如, “一书两证”报件信息是“一书两证”审批所需重要原材料, 但对这些原材料的电子报件不仅需要建设单位的配合, 而且需要相关设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甚至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 绝非规划管理机构自身想做就能做好。再比如说, 地籍资料是规划管理所需一项重要原材料, 但在土地和规划机构分离的条件下, 规划管理机构很难从土地管理机构获得合适的数字化地籍信息, 其他如河道蓝线信息、高压电黄线信息等都是如此。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若将外源原材料作为目标信息, 依赖于跨部门、跨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制度的建立, 同时也要考虑相关信息的标准化。

6 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 可以提出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1) 从单项业务的最终产品生产过程入手, 逐步向多项业务扩展。

(2)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从满足档案管理入手, 向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变。

(3) 中间品的数字化从业务过程的节点信息开始, 逐步推进业务过程的内容信息数字化。

(4) 原材料的数字化从必备原材料开始, 积极创造条件进入起点原材料。利用行政手段, 逐步推进内源原材料的数字化, 等待时机, 迎接外源原材料的数字化。

7 结束语

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是靠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建设来推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系统功能和处理数据的两方面需求, 本项研究将目标信息当成数据需求的核心。由于规划管理业务的复杂性, 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推进, 往往存在很大风险, 必须坚持先易后难, 由简入繁,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的原则, 以降低风险、减少失误。

本文从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技术实施成本探讨了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数字化的障碍、风险, 也讨论了目标信息对规划管理业务效率、质量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渐进式、有序化, 使目标信息不断扩展, 深化基本途径, 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本项研究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长期观察以及笔者所参与实践的基础上, 所提出的方法、途径, 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摘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发展, 是长期、反复的过程, 大项目、整体推进容易出现失误, 风险很大, 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循序渐进, 不断扩展、深化是相对合理的策略。在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前期, 必须定义系统的需求, 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将目标信息的确定作为需求定义的核心内容。借助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一般制造业生产原理、制度经济学理论, 将目标信息分为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三大类, 目标信息实施中的风险分为管理成本、转换成本、技术成本三类。结合实践经验, 本文提出了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1) 从单项业务最终产品的数字化逐步向多项业务扩展。 (2)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从满足档案管理入手, 向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变。 (3) 中间品的数字化从业务过程的节点信息开始, 扩展到内容信息。 (4) 原材料的数字化以必备原材料开始, 进入起点原材料, 再推进内源信息数字化, 创造条件迎接外源信息数字化。这四条途径可以将管理成本、转换成本、技术成本适当分散、化解, 降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中的失误和风险。

篇4:物流实训室项目目标与范围规划

关键词:物流 实训室 项目 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实训室承担着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技能型紧缺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予以支撑。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多功能实训室对于提高经贸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项目目标规划

物流实训室应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及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射频、电子标签、分拣设备等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实现教学、实训、科研的目的。同时,应该看到近几年物流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物流应该平行于商流,物流与生产过程密不可分却又各自独立。但是很多学者将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都归为物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物流不是万能的,物流有着自己的核心和边界。所以,物流系统应该区别于ERP、进销存系统、财务系统,侧重于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和物流技术设备的操作、优化和管理,而模拟的重心则应以此为主。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还应当特别注意考虑到几个问题:

1.1 贴近现实,实战性要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搭建实训平台,配合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实践落后于理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实践,更多的反应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印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1.2 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规划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的方式。我们看到很多实验室,有的是国家级的实验室,在建成后不久就被“搁置”起来了,很多是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后期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利用已经进行的投资,或者干脆根本就没有后期投资。

1.3 突出重点。很多教育单位在申请到资金以后,什么都想上,很多系统、设备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也不符合院校自身特点,甚至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都有所偏差。我们认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符合特色物流教育的需要,符合院校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首先建设院校最为需求的核心部分,再依次建设辅助部分。

职业院校的物流实训室主要是服务学生实训,但还要考虑社会服务功能,在实训室的目标规划时,要注意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义务和责任,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例如,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演示先进技术应用的条件;对社会上要求培训人员实行市场定价培训;对外校中职、高职教师进行培训等。

2 物流实训室项目范围的WBS

物流实训室项目规划的范围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实训室的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安装,二是在实训室进行的各项实训项目的设计。这两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在物流实训室项目规划时必须同时规划。

因为物流实训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固定的流水线生产,而是各种可变的物流操作实训项目。在规划物流实训室就要考虑到以后要进行的实训项目,同时决定配置的相应设施设备。否则,只考虑实训室的建设所需的各种设施,就难免使以后的实训项目不完善,达不到实训要求,也就不能利用好实训室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训室就成了摆设。即使再增加以后实训要求的设施,也难免一些方面达不到希望的效果。

因此物流实训室的项目范围应分为软硬件设施设备(用L1表示)和实训项目设计(用L2表示)。这里以实训室的软硬件设施设备(L1)的规划为例讨论。根据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建设物流实训室的情况来看,该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一般地可以归纳总结为如图1所示。

项目的设施设备建设部分的具体工作分解结构(WBS)可汇总为表1:

对工作分解结构的功能详细说明如下:

2.1 现代物流环节再现 现代物流环节的演示包括物流沙盘模拟机场、货运站、集装箱码头、海关、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居民区等单元,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现代物流的主要环节,增强学生对现代物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2.2 配送车辆调度管理 GPS/GIS系统具有运输业务管理功能,即具有不同起迄点和多起迄点的运输路线优化功能,具有GPS卫星定位车辆跟踪调度及电子地图显示功能等。

2.3 射频技术的集装箱堆场管理

通过无线射频卡读写器、RFID可读写标签、IC射频卡、信息接受门框(捆绑信息接收器)、模拟集装箱货物箱(捆绑信息识别射频IC卡)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包括库存量管理、身份识别等功能),模拟集装箱运输堆场管理。

2.4 自动分拣功能和人工辅助分拣 通过传送皮带、动力传送滚轮、动力金属滚筒、分拣转向输送机、可拉伸可变向柔性输送机等实现系统自动分拣功能。通过无动力流力式货架、电子显示屏和每个储位上的电子标签,引导拣货员正确、快速、轻松地完成拣货与配货工作,实现人工辅助分拣。

2.5 运输管理 采用手推车和代表先进物料输送的光电导引AGV小车(指具有电磁、光学或力学等导引自动装置,能够沿规定路径行驶的运输车)模拟物料输送与运输管理功能。

2.6 自动化仓储 通过自动堆垛机、立体货架、各种形式的辊道输送系统(输送机)、分拣机构转向机、各种智能传感器以及相应的自动控制网络系统实现自动化仓储功能,再通过与硬件良好接口的仓储配送管理软件来实现货物的自动进出库的功能。

2.7 RFID及条码监测 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单元,利用射频信号将信息由RFID单元传送至RFID读写器。RFID单元中载有关于目标物的各类相关信息,如名称、运输起始终止地点、中转地点及经过某一地的具体时间等,还可以载入诸如温度等指标,以此方式来实现对目标物的监测。

2.8 仓储配送管理 通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与系统硬件的良好接口,完成配送中心从订单到立体仓库货物存取的自动化操作过程,真正实现现代物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结合。如入库管理、发货管理、盘点管理、退货调拨、库存管理、财务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等。

2.9 装卸搬运管理 通过动力装置的叉车、手动液压叉车、托盘、周转箱、包装箱、手推车实现货物搬运的功能。

2.10 电子监管 通过安装于实训中心的CCD摄像系统对物流实训中心及各个物流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及系统分析。

2.11 实训安全保护 由于物流系统中基本上都是转动、移动、自动化的设备,对于一个实训室来说,实训的安全保护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中必须设计多层次保护措施。如机械保护、电气停止保护、电气减速运行保护、人工紧急停止等。

在按项目规划施工时,可按该WBS安排项目进度,项目进度的控制方法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

3 总结

由于物流实训的内容很多,涉及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信息管理等,既有各种设备、机械的操作,又有软件的使用。因此,物流实训室的规划建设既有硬件的安装调试,也有软件的选择、安装、学习,项目的规划比较复杂。需要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经过一定时间的协商讨论,按科学的管理方法规划,才能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训室。

参考文献:

[1]韦克俭,覃扬彬,苏波辉.积极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大力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探讨之一[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9期.

[2]马庆发.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有效建设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net.cn.

[4]中国物流与采购网www.chinawuliu.com.cn.

[5]物流实训网http://www.yd56.com.cn/.

[6]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网站www.logis.cn.

篇5: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千岛湖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每个时期的定位是有所不同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过渡已成必然,就目前而言,千岛湖旅游业尚处于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阶段,需要加快建设休闲度假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和配套设施,以迎合乃至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根据千岛湖优良级旅游资源和普通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组合、所拥有的实体数量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其所处的区位,将千岛湖定位为:以碧湖千岛为特色,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为主要功能的国家湖泊型风景旅游度假区。千岛湖发展方向确立为生态一流、景观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天堂、水上运动福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典范,最终把千岛湖建设成世界名湖、度假之都。

千岛湖水质为国家1级,是长三角地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虽然旅游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力度逐年增大,但旅游业开发所造成的污染是难以避免的(主要污染源为厕所(含陆地、游艇)及生活污水(含居民点、餐厅、游艇)的排放、供水水域的游泳、机动船只的排油和排气、开辟道路和修建各类设施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而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展,诸如高尔夫球场等高污染类项目也在酝酿开发之中,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建设高效、多处的污水垃圾处理中心是千岛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政府明令饮水源库区不允许过度开发旅游业,所以一旦出现环境问题,整个千岛湖的旅游业发展将存在隐患。

篇6: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及管理规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全队将在认真总结2010年安全生产管理好的经验的同时,在2011年继续以安全生产为奋斗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公司、矿及职能科室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神华两个安全理念及各项安全责任制,强化现场管理,加大现场区队领导跟班管理力度,构建本质安全型区队,进一步安全生产意识,实现本单位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

二、具体奋斗目标:

1、全年掘进及巷道维护生产任务完成矿下达指标。

2、实现区队全年死亡率为零,重伤为零,轻伤为零,力争杜绝工伤事故。

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达到公司考核优良。

4、全年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甲级,文明生产班班达到甲级。

5、班组建设达到矿班组考核要求优秀标准,优秀率为100%。

三、具体措施:

1、严把两个关口,夯实区对安全生产基础。“春节复工、复产”:从矿要求复工、复产→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复工、复产几个环节层层把关。从区队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度建立落实及完善、班组建设、本安体系及安全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全年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月安全月活动”:以“六月安全月”活动为契机,对区队实行一次彻底的隐患排查整改,利用会议、板报、标语、影像等途径,组织煤矿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技术的宣传培训,以彻底消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和提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为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自查、现场隐患排查整改力度。

3、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各部门的会议及文件精神,并督促落实,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各部门交给的阶段性任务。

4、抓好班前会,认真按照“班前会日常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5、加大支部建设力度,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推优树优,强化职工队伍建设。

6、以安全生产为目标,将危险源辩识、风险预控、安全文化、班组建设、质量标准化等有关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并针对区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补充、丰富和完善,全面实行风险预警。

7、加大班组管理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奖罚机制,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深化区队安全理念。继续加强安全工作现场管理,同时加大对安全知识的学习考核力度。班前危险源辨识及新增危险源风险预控措施的编制和贯彻落实考核等工作。

8、继续加大区队安全文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

9、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全员、全方位提高职工自我防范能力。真正实现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的目的,确保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10、加强劳动纪律管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工资分配实行日清日结。

11、加大学习型区队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职工自身安全素质。

12、按照矿安全文化考核要求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案例教育、普法、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及每日一题学习,及时总结安全生产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经验,报道在工作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为职工起到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

13、积极开展推优入党、双增双节、节能降耗、修旧利废,党政工青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队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1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等娱乐活动。

篇7: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池州市政府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池州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池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池建字[2008]111号)要求,我县对照考核细则,逐项认真自查打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宣传和编制工作(52分)

(一)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参加新《城乡规划法》培训,并安排宣传车和各种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

(二)完成了庙前镇、新河镇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朱备、酉华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已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的初步审查方案已完成,待组织评审、上报审批。(12分)

(三)组织编制完成了《新河镇光荣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陵阳镇行政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木镇镇北河路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重点区域还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汽车修理市场修建性详细规划》、《庙前镇望华路步行街修建性详细规划》、《丁桥镇老街修建性详细规划》。(7分)

(四)在去年完成的86个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又投资50万元完成了32个新农村地形图测绘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对沿国、省道及九华河等重要区域基本实现了村村有规划、规划编制完成率达100%。(8分)

(五)全县各乡镇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工作整治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从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抓起,共完成街道绿化10公顷,架设路灯380盏,铺设道路20公里,共投入资金达800多万元,撤除户外乱设广告灯箱达200多家。各乡镇专门配备专职环卫工人对集镇区域进行清扫保洁。完成丁桥、木镇、陵阳、庙前等重点乡镇的主要街道和主要河流编制规划。(25分)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15分)

(一)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各乡镇在总规修编后,相继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性规划编制,自2006年先后编制了陵阳镇镇区老街保护规划、陵阳镇所村保护性规划、陵阳镇谢村保护性规划、酉华乡宋冲村保护性规划,并于2007年将陵阳镇所村申报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对其范围内历史文化建筑、古桥、古树等严格保护,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村民建房严格控制,对被列入的古居民的居民采取异地新建。(5分)(二)积极推动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各乡镇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为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加大对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并利用公告栏、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10分)

三、村镇建设管理工作(35分)

(一)政策措施。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出台村镇规划管理办法,并按照《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要求,对各乡镇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专人负责,及时上报,加强管理。(9分)

(二)队伍建设。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各乡镇均设立了村镇建设服务所,配备专职人员,指导村镇建设和规划管理;配备专业规划队伍对集镇规划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及时查处、拆除;聘请了市容管理和环卫保洁队伍,全天候保洁,并购置专用车辆,用于整治。(8分)

(三)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招拍挂工作,所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前,必须依据控制性详细提出规划条件,有效地规范了土地市场。在实施规划时要求乡镇规划管理人员坚持做到“三到场”,即“勘察到场、放线到场、验收到场”,保证每个建房户都能够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同时,做到“四定位”,即“定方向、定风格、定高度、定间距”。坚持做到对每一个工程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对集镇规划区和沿国省道建设从严控制,发现违章违法建设及时处理。截止目前,未发现单户零星住房和违法违章建设;共发放许可证676份,发证面积约37万平方米,发证率达100%。(18分)

篇8:项目管理目标规划

1 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特点

一般形式 (向量形式) 为[2]:min Z=CQ满足AX+Q′+Q″=B X, Q, Q′, Q″>0, 这里C、Q、A、X、Q′、Q″、B均为矩阵或向量的形式。与线性规划相比, 多目标规划标准型的特点在于:

(1) 构建偏差列向量Q′、Q″。分别为负、正偏差列向量, 各有m (m是约束方程的个数) 个元素。负偏差变量的含义为当实际值小于目标值时, 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为负偏差, 正偏差变量则为当实际值大于目标值时, 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差为正偏差。

(2) 价值系数行向量C。C的元素最多不超过2m个, 由目标优先权等级Pi (i=1, 2, …, 2m) 和目标优先权系数ηi组成。目标优先权排序P[1], P[2], …, P[2m]给出了多目标规划迭代过程中实现目标的顺序。低级目标的实现不能影响高级目标的实现。

(3) 在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中, 出现的变量只能是偏差变量。目标优先权等级Pi既不是变量, 也不是常数, 它只是说明不同目标实现的先后顺序, Pi的确定一般是由决策部门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及各目标的轻重缓急加以确定的。而同级目标优先级系数ηi, 则通常用来说明同一优先级目标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按具体问题的性质和决策要求来定义。

(4) 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是向量值函数, 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通常意义的最优解, 而是一组解的向量空间。因此多目标规划主要考虑如何使问题的向量目标在某种意义下获得非劣的有效解。必须根据决策者的满意程度在有效集中找到最终满意解作为决策的依据。

2 多目标规划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纵观项目管理领域, 决策问题可谓种类繁多, 因为除了一些普遍的原则以外, 更多的决策问题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关注点和具体的目标要求。然而有一点是能达成共识的, 即在多项目组合管理中, 如何在确保实现某单位整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兼顾各个项目的目标, 并自上而下地平衡和协调各个项目的资源使用, 使得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是项目组合资源优化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实际工作中通常的情况是项目管理委员会可能会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种情况, 要求项目A完工时间必须最短, 项目B预算成本最低, 项目C质量最好, 项目D所使用的人员最少等, 这种情况下, 各个目标的关注点不同, 因而目标相互之间独立, 无明显的冲突和矛盾。第二种情况, 要求每个项目无论是成本、完工时间、质量和资源配置等目标都要同时最优化。这种情况下, 目标之间往往互为影响, 甚至存在严重的冲突。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 很难利用线性规划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线性规划只研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单一目标函数如何取得最优解, 线性规划也并不区分各个约束条件重要性。而多目标规划能弥补线性规划的这些局限性, 特别是当出现多个目标互为制约和矛盾时, 通过多目标规划方法, 使一些线性规划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得到满意的解答。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来研究现有资源的优化和配置问题, 特别是针对第二种情况, 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建立相应的规划模型, 以期获得各个项目应具有的贡献度, 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各项具体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首先设定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目标

对于一个项目管理部门来说, 需要制定一些整体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可以通过统计推断历史数据, 或通过线性规划, 也可通过其他定量化方法得到。总之, 一般来说我们总可假设, 在作多目标管理决策前, 这些整体目标数据是存在的。

3.2 区分各个目标的优先等级

因为现有资源总是有限的, 且当目标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必然需要将目标按重要性的不同分成一级目标、二级目标, 等等。可以把目标优先级作如下约定:

(1) 对同一个目标而言, 若有几个决策方案都能使其达到, 可认为这些方案就这个目标而言都是最优方案;若达不到, 则与目标差距越小的方案越好。

(2) 不同级别的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可比的。所以在判断最优方案时, 首先判断较高级别的目标是否达成, 如果达成的话, 再进行下级目标的判断。

(3) 同一级别的目标可以是多个。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可用数量 (权数) 来描述。

(4) 若多目标规划问题的解能使所有的目标都达到, 就称该解为多目标规划的最优解;若解只能满足部分级别较高的目标, 就称该解为多目标规划的次优解或可行解。若找不到满足任何一个目标的解, 就称该问题为无解, 这表明当前所有的约束条件互为矛盾, 提示管理层应该重新设定可行的目标。

如果能直接从规划模型中得到每种资源的配置数据, 那固然最好, 但建立这样的模型往往比较困难, 甚至是做不到的。因为通常来说每个项目对每项资源的需求函数是不同的, 甚至得不到正确的函数表达式。由于函数结构的不同, 所以就不太可能在一个模型中一次完成规划。笔者仔细研究后发现可以简化该问题, 即可以将该问题转换为多次规划。首先通过目标规划模型计算各个项目的贡献度, 然后以贡献度指标作为下一步各种资源配置模型或其他管理决策模型的重要输入做二次或多次规划。

3.3 目标规划数学模型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一般数学形式 (多项式形式) 为[1]:

说明:括号中多项式等式是由约束条件结合偏差变量转换而来。达成函数是一个使总偏差量为最小的目标函数, 记为min Z=f (dk-, dk+) 。一般说来, 偏差变量有以下3种情况, 但只能出现其中之一:

(1) 要求恰好达到规定的目标值时, d-=0, d+=0;∴d-×d+=0。

(2) 要求不超过目标值, 也就是正偏差变量尽可能小, 则+min Z=f (dk) 。

(3) 要求超过目标值, 但不低于目标值, 也就是负偏差变量尽可能小, 则min Z=f (dk-) 。

优先权等级Pi和权系数wlk的作用前面已说明。满意解即可行解:具有层次意义的解。对于这种解来说, 前面优先级高的目标可以保证实现或部分实现, 而后面的目标就不一定能保证, 有些可能就不能实现。此时需要管理层调整目标, 然后重新规划。

4 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步骤

(1) 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各目标与条件, 确定目标值, 列出目标约束与绝对约束;

(2) 可根据决策者的需要, 将某些或全部绝对约束转化为目标约束。这时只需要给绝对约束加上负偏差变量和减去正偏差变量即可。

(3) 给各目标赋予相应的优先权等级Pi, 同一优先级中的各偏差变量, 若需要可按其重要程度的不同, 赋予相应的权数wlk。

(4) 根据决策者的要求, 按下列情况之一构造一个由优先权等级和权系数相对应的偏差变量组成的, 要求实现极小化的目标函数, 即达成函数。对于两个目标的决策, 可以采用图解法。对于多目标的决策则采用相关算法。 (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讨论, 请参考有关算法内容)

(5) 结合检验结果, 调整和修正约束条件, 重复上面步骤 (1) 。

5 例子详解

设有m个项目:N1, N2, …, Ni, …, Nm (i=1, 2, …, m)

ii表示第i个项目的预计投资收益率;

ti表示第i个项目的从立项到上市的时间;

ui表示第i个项目的供应链可靠性;

ri表示第i个项目的综合风险系数 (假设主要指市场和技术) 。

由前面分析可知, 在规划前, 我们总可以得到一些总体目标数据, 不妨设:

I表示整体项目投资收益率目标 (P1)

R表示整体项目可承受的风险目标 (P2)

T表示整体项目的平均完成时间目标 (U表示整体供应链可靠性要求目标P3)

据此可得到如下约束条件,

在这样一个四目标甚至大量目标的决策问题中,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不太可能对所有目标能绝对找到最优解, 故必须定义各项目标的优先次序, 如上所示 (P1, P2, P3) 。我们也可假设在P3级别里, 项目的上市时间应该更重要, 不妨假设它们的重要性之比为2∶1。最后得到多目标规划模型如下 (略) :

求解后将得到一组向量X= (x1, x2, …, xi, …, xm) (i=1, 2, …, m)

每个向量元素xi就是我们目标规划所得到的可行解。它表示:为了完成项目管理部门的整体各项目标, 经过目标规划后, 可以精确得到每个项目贡献度指标。对管理者来说, 如何配置现有的各项有限资源就有了准确的决策依据。因为在后续的资源配置规划模型中, 除了其他因素, 各个项目的贡献度是一定要被考虑的。譬如, 现有5个项目N1~N5, 还是上述4个目标, 经过规划得到N1的贡献度=40%;N2=20%;N3=12%;N4=18%;N5=10%。假设每个项目所需的工作量为1人, 现有总人数资源为4人。如果仅从工作量维度考虑如何分配人力资源, 那么在没有做规划而获得贡献度指标前按照一般的做法, 可能会采取以下3种办法来处理: (1) 做算术平均处理。即每个项目平均分配到0.8人, 然后每个人适当地加加班, 就能应付过去了。但这种处理办法存在某些项目由于人力不充分而失败的风险, 毕竟靠加班完成不是一个稳妥的决策。 (2) 补充一人, 确保每个项目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况, 虽说项目的成功是有保证的, 但由于额外增加的人力成本会导致整体的效益下降。 (3) 粗略地考虑一些权重的因素, 譬如哪个项目的投资收益率高, 就多放些资源。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保证一个最赚钱的项目却无法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因而也不能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在决策时将各个项目的贡献度考虑进来, 再做人员需求决策, 则情况就不同了。此时结合贡献度和其他的约束条件就可以通过二次或多次目标规划来确定最佳人员需求 (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讨论) 。只有这样的分配方案才是最优化的方案, 才能确保只有4人的资源下整体效益最高 (本例) 。从中可以看出, 多目标规划模型所给出的可行解是如何影响管理决策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 人力资源的分配还要依赖其他的约束条件, 如每个人的能力大小等等。但正如本文指出的那样, 无论具体约束条件如何变化, 由考虑整体效益最大化模型而规划出的合理的项目贡献度指标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之一, 必须加以考虑, 否则无从谈起整体效益最大化。推广开来, 对于其他资源的分配, 譬如资金、试验设备等, 都可以参照上面的思考方法, 进行二次和多次规划。

6 结语

现有的各种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往往从不同的角度, 针对不同的目标试图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 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据笔者观察, 在多项目组合管理中, 采用多目标规划的思想来优化资源配置, 特别是提出项目贡献度概念的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这一概念出发, 通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 使项目贡献度概念的应用得以延伸, 进而引伸出了多次规划以获得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想法,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该认识到, 资源配置最优化中的多目标规划问题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 前期涉及到整体各项目标的如何确定, 后期还需要根据具体要求结合各项目贡献度建立多次规划方案。本文提出的目标规划模型只是整个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一环, 只有将上述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并且发挥计算机对复杂模型的处理能力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可行的资源最优化配置体系。

参考文献

[1]牛映武, 杨文鹏, 郭鹏, 等.运筹学[M].第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第一次走夜路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浙美版第17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