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娃娃做秋衣的美术活动方案

2024-04-18

给娃娃做秋衣的美术活动方案(共3篇)

篇1:给娃娃做秋衣的美术活动方案

中班美术给娃娃做秋衣教案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美术给娃娃做秋衣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美术给娃娃做秋衣教案1

【活动设计】

由于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及自然变化的敏感性较差,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可引导幼儿观察自身及同伴,看看衣着上与夏天有何不同?然后请幼儿想想:娃娃有秋衣吗?没有秋衣怎么办?引起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已会有意识地调换颜色,并能注意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相对应,但还不能有目的地配色。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观察“花布”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并学习有目的地用对比的颜色配色,避免色彩混乱,使画面更鲜艳。

活动的最后环节——折衣,可延伸到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就先在“商店”里展示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

2、了解季节特征,萌发关心别人的情感。

3、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重点与难点】

知道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

【活动准备】

1、彩色水笔、蜡笔、水粉笔、小毛笔。

2、在角色游戏中的商店里设置好挂“衣服”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语言诱导,引起兴趣

建议可用设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娃娃没有秋衣怎么办?”等,引起幼儿思考、讨论,激起幼儿为娃娃“织”花布做秋衣的愿望。

二、欣赏范例、讨论。

设问:

(1)为什么叫它“花布”?

(2)上面印的是什么图案?给花布取名。

(3)每块花布的图案是否都一样呢?

说明这部分设问,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知道花布的图案有各种各样的。

(4)这块花布上的图案有几种颜色?

(5)是哪二种颜色?哪个深?哪个浅?

说明这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观察、分辩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还可让幼儿在蜡笔盒里找找,什么颜色也是一支深、一支浅?(浅绿、深绿、深紫、淡紫等)提高分辩同种颜色深与浅的能力。

三、讨论作画方法。

建议可通过讨论及幼儿示范,帮助幼儿掌握绘画顺序:画图案—>涂底色(小点、线条、色块都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想出与别人不同的图案。

四、幼儿创作。

建议教师加强观察,及时介绍不同于别人的图案,同时也可使用提示性的问题帮助较低层次的幼儿,如:画出小铃铛可以吗?画苹果花布行不行?等。

对先画好的幼儿可建议去涂底色:找一个不同的颜色,使花布更鲜艳。(找对比色)

五、引导讲评

幼儿自己介绍花布的名称,集体说说“鲜艳”“不鲜艳”(想想可以怎么改?或提示为爷爷妈妈做件衣)。

六、折秋衣(四角向中心折的方法)

建议此环节可在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了就先把“衣服”挂在“商店”里。随着秋意更浓,秋衣也渐渐增多。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中班美术给娃娃做秋衣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

2.了解季节特征,萌发关心别人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知道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彩色水笔、蜡笔、水粉笔、小毛笔。

在角色游戏中的商店里设置好挂“衣服”的绳子。

四、设计思路

由于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及自然变化的敏感性较差,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可引导幼儿观察自身及同伴,看看衣着上与夏天有何不同?然后请幼儿想想:娃娃有秋衣吗?没有秋衣怎么办?引起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已会有意识地调换颜色,并能注意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相对应,但还不能有目的地配色。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观察“花布”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并学习有目的地用对比的颜色配色,避免色彩混乱,使画面更鲜艳。

活动的最后环节——折衣,可延伸到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就先在“商店”里展示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兴趣。

五、活动流程

谈话,引起兴趣——欣赏讨论——讨论作画方法——幼儿创作——引导讲评——折衣

1.语言诱导,引起兴趣

建议可用设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娃娃没有秋衣怎么办?”等,引起幼儿思考、讨论,激起幼儿为娃娃“织”花布做秋衣的愿望。

2.欣赏范例、讨论。

设问:

(1)为什么叫它“花布”?

(2)上面印的是什么图案?给花布取名。

(3)每块花布的图案是否都一样呢?

说明:这部分设问,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知道花布的图案有各种各样的。

(4)这块花布上的图案有几种颜色?

(5)是哪二种颜色?哪个深?哪个浅?

说明:这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观察、分辩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还可让幼儿在蜡笔盒里找找,什么颜色也是一支深、一支浅?(浅绿、深绿、深紫、淡紫等)提高分辩同种颜色深与浅的能力。

3.讨论作画方法

建议可通过讨论及幼儿示范,帮助幼儿掌握绘画顺序:画图案—>涂底色(小点、线条、色块都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想出与别人不同的图案。

4.幼儿创作

建议教师加强观察,及时介绍不同于别人的图案,同时也可使用提示性的问题帮助较低层次的幼儿,如:画出小铃铛可以吗?画苹果花布行不行?等。

对先画好的幼儿可建议去涂底色:找一个不同的颜色,使花布更鲜艳。(找对比色)

5.引导讲评

幼儿自己介绍花布的名称,集体说说“鲜艳”“不鲜艳”(想想可以怎么改?或提示为爷爷妈妈做件衣)。

6.折秋衣(四角向中心折的方法)

建议此环节可在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了就先把“衣服”挂在“商店”里。随着秋意更浓,秋衣也渐渐增多。

绘画《夏天的景色》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暖色表现炎热、用冷色表现凉快,描绘夏天的景色。

2.对绘画产生兴趣,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夏天的景色

2.油画棒,颜料,画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夏天到了,你们看到夏天是怎么样的?

让幼儿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展开

1.交流夏天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夏天到了,你们看到夏天是怎么样的?

人们在夏天里穿什么衣服?怎样才能凉快些?

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体验。

2.夏天的色彩

教师:如果我们把夏天画出来,想一想用什么颜色可以表现出夏天的炎热呢?

那什么颜色看上去凉爽些呢?

教师总结: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夏天的树叶很大很密,看上去很凉爽。

夏天人们穿得很少,喜欢在大树下乘凉、吃西瓜。红色、橙色看上去比较暖,可以表现炎热。

蓝、绿色看上去比较冷,可以表示凉爽。

3.交代要求,引导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幅夏天的画,我们用拓印颜料来印画树叶,再添画夏天的风景。

先想画什么内容,画的时候还要注意颜色是不是符合夏天的特征,怎样画才能使画面更漂亮。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可以互相商量,正确选择夏天风景的.颜色,并保持画面清洁,画出夏天的特征。

三、结束

展出幼儿作品。

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画面谈谈夏天的风景以及对夏天的感受。

中班美术活动——救生圈

活动名称:救生圈

活动目标:尝试用绘画或粘贴的方法装饰救生圈。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各种粘贴材料、蜡笔、各色颜料。像救生圈形状的作画纸。

活动室布置:收集各种款式的救生圈

活动过程:

一、欣赏

夏天里,天气很热,有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幼儿泛讲)

欣赏活动室四周的救生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救生圈上的各种图案花纹。

向幼儿介绍:夏天去游泳能使自己凉快,但不能一个人去游泳,必须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并要套好救生圈,游泳时也要文明游泳。

二、制作

1.出示做的救生圈,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讨论制作方法:

1)用蜡笔在救生圈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花纹与图案。

2)找自己喜欢的手工纸,剪出各种形状进行粘贴。

3)用颜料粉刷救生圈的颜色。

三、请幼儿说说自己救生圈的价格

让幼儿根据救生圈上的花纹或者图案,进行封闭式数数,数出的总数就是救生圈的价格。找找价格最贵的是哪一只救生圈。

四、延伸

“动手角”里有许多的材料,明天我们还可以继续做出各种款式的救生圈来。

点画:梅花(中班美术)

教学目的:1.学习用手指点画梅花,体验点画的快乐。2.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准备:梅花,范画,颜料,白纸。教学过程:1.小朋友最喜欢花了,因为每一朵花都是那么漂亮,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美丽的梅花。(出示梅花图)小朋友,看看梅花什么样子的?(红色的,五个花瓣,树枝是弯弯曲曲的,枝上还有没有完全开放的花骨朵。)2.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梅花保存下来,可我不想画,那可怎么办呢?老师啊,用手指点画了一幅梅花图。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点画图,幼儿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做啊?(幼儿:“是。”)那我们今天一起做一幅美丽的梅花图!3.看好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做一朵梅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吧!4.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5.成果展示。

篇2:给娃娃做秋衣的美术活动方案

设计思路

由于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及自然变化的敏感性较差,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可引导幼儿观察自身及同伴,看看衣着上与夏天有何不同?然后请幼儿想想:娃娃有秋衣吗?没有秋衣怎么办?引起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已会有意识地调换颜色,并能注意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相对应,但还不能有目的地配色。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观察“花布”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并学习有目的地用对比的颜色配色,避免色彩混乱,使画面更鲜艳。活动的最后环节--折衣,可延伸到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就先在“商店”里展示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

2.了解季节特征,萌发关心别人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知道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

材料及环境创设彩色水笔、蜡笔、水粉笔、小毛笔。

在角色游戏中的商店里设置好挂“衣服”的绳子。

活动流程

谈话,引起兴趣--欣赏讨论--讨论作画方法--幼儿创作--引导讲评--折衣

1.语言诱导,引起兴趣建议可用设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有什么变化?”.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小朋友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娃娃没有秋衣怎么办?”等,引起幼儿思考、讨论,激起幼儿为娃娃“织”花布做秋衣的愿望。

2.欣赏范例、讨论。

设问:

(1)为什么叫它“花布”?

(2)上面印的是什么图案?给花布取名。

(3)每块花布的图案是否都一样呢?

说明:

这部分设问,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知道花布的图案有各种各样的。

(4)这块花布上的图案有几种颜色?

(5)是哪二种颜色?哪个深?哪个浅?

说明这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观察、分辩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还可让幼儿在蜡笔盒里找找,什么颜色也是一支深、一支浅?(浅绿、深绿、深紫、淡紫等)提高分辩同种颜色深与浅的能力。

3.讨论作画方法建议可通过讨论及幼儿示范,帮助幼儿掌握绘画顺序:画图案->涂底色(小点、线条、色块都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想出与别人不同的图案。

4.幼儿创作建议教师加强观察,及时介绍不同于别人的图案,同时也可使用提示性的问题帮助较低层次的幼儿,如:画出小铃铛可以吗?画苹果花布行不行?等。

对先画好的幼儿可建议去涂底色:找一个不同的颜色,使花布更鲜艳。(找对比色)

5.引导讲评幼儿自己介绍花布的名称,集体说说“鲜艳”“不鲜艳”(想想可以怎么改?或提示为爷爷妈妈做件衣)。

6.折秋衣(四角向中心折的方法)建议此环节可在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了就先把“衣服”挂在“商店”里。随着秋意更浓,秋衣也渐渐增多。

篇3:给娃娃做秋衣的美术活动方案

目前的基础教育, 表面上说是素质教育, 其实受应试教育的冲击非常大, 在课堂上, 文化学科大多偏重于对知识的学习, 诸多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不少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多考分, 考高分进重点校学习, 以期将来有个好的发展。殊不知, 长此下去, 诸多能力和素质逐渐淡化, 以至消失殆尽, 只有在非文化课, 如音乐、美术等学科可以不考虑应试问题。我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育20多年的教师, 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美术课外活动中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拙文就我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方面的做法与大家作些交流, 并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指点。

一、利用学科特点, 培养审美心境, 引领学生观察五彩斑斓的生活

美术学科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 不必过多考虑分数之剑高悬于头, 也少有教学管理的条条框框, 将你束缚得动弹不得,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它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总是与美的东西紧密相连, 无论是表现技巧或方法, 还是表现的内容, 都十分直接而形象, 因此也有人把美术看做是一门视觉艺术, 作为视觉艺术, 它更适合少年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更容易唤醒他们内在的冲动和欲望, 有了这种冲动与欲望, 教师再因势利导, 引领他们进入美术天地, 进入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也就是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的事。可以让他们在广阔的课外天地暂时抛弃做题的烦恼, 尽情地、惬意地欣赏美术大观园的每一道风景。做到这一步, 我们的教学已成功一半, 在这样的心境中, 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观察能力也就成为可能。

二、回归自然, 投身审美环境, 在感受自然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课外美术活动, 相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人数少了许多, 教师便于组织。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 感受时令的变化,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开花落……这些既带给他们思考, 又诱发他们去探索, 还可以驱使他们去表现, 把他们思考, 探索、观察所得用语言或线条、色彩表现出来与人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的诸多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当然这诸多能力中, 观察力是首先得到训练和培养的, 其他能力都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 换句话讲, 观察力是其他诸多能力的基础和条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观察是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教师要不时地, 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切莫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就不是教学, 如果与一般的郊游活动没有区别, 那么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成为空谈。

怎样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习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好之乐之, 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外活动中, 我把学生带进大自然, 找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 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 也是多数儿童喜欢的伙伴, 而且多数儿童喜欢听、看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故事, 不自觉地给动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感情、生命, 还经常把自己当成它们中的一员。记得有一次, 我带学生到养鸡场去写生。一到目的地, 学生异常兴奋, 兴趣盎然, 我抓住时机, 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鸡的形体结构, 生活习性, 羽毛的色彩变化等。后来学生根据写生稿创作出来的作品生动活泼, 多彩多姿。由此,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作为观察对象, 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2.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学习观察

观察是以感知为基础的, 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称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包含感知的因素, 也包含思维的成分,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观察也只是笼统的、模糊杂乱的, 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更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因此, 运用学生的感知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第一步。

实践中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视觉, 他们看看这, 看看那, 毫无目的和计划, 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引导他们观察, 教给他们观察的技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 “观看, 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 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2], 要认识一个事物, 最主要的是要观察其主要的特征, 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课外活动中, 我便反复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等方面去观察, 并叮嘱他们要从简单的事物着手, 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例如, 教学生蔬果静物写生时, 先让学生观察一种蔬菜特征进行写生, 再过渡到成组蔬菜的写生上, 这样做的结果效果很好。

3. 抓住事物的“美点”学习观察

视觉总有一定的选择性,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最美的一个点。如两个小朋友合抬一桶水, 互相帮助, 人情的美, 美丽的花园, 自然的美, 都市繁华, 富丽的美;田间劳作勤劳的美……如秦力同学创作的《跳起来》这幅版画, 就是抓住了人物跳舞时的动态美。

三、创造展示机会, 提供展示平台, 全面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

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他们那双眼睛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关注“美点”, 并作出积极的反映。本期开了第一次美术活动, 我问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学校新学期有什么变化吗?同学们说“墙壁粉刷白了, 装上了铝合金玻璃窗, 室内挂上了漂亮的窗帘, 阳台上有花草装饰。孩子们由衷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学校像个花园, 学校变美了, 我喜欢学校……老师这时更进一步引导他们, 我发现我们教室, 过道还缺点什么?如何让它变得完美, 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大家纷纷献计献策, 不一会儿工夫, 有人举手说我认为应该美化板报、墙报;还有的说, 可让我们自己动手画画、写字, 然后把优秀作品选出来装裱后挂在过道上。我把同学们的建议提交学校。领导们认为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于是“我的校园我打扮”的活动在全校展开。各班分头行动, 两个星期的功夫, 校园就被同学们的巧手打扮得更完善, 更漂亮了。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观察, 全面地激活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同时老师又告诉他们, 要美化环境, 平时就要留意环境, 要美化生活, 平时就要留意生活, 做一个有心人, 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并且在观察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 有思考地观察。有了这些, 学生就会是一个富有观察能力的人。

总之, 在美术课外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其他文化学科有更多的优势, 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就能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达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目标。给学生一双慧眼, 给学生一颗慧心, 给学生一双巧手, 这应该成为我们美术课外活动基本目标, 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美术教学活动, 特别是美术课外活动中, 不断地积极地探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罗丹.艺术论.

上一篇:面纱观后感下一篇:基层党组织现状调研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