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2024-04-18

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共8篇)

篇1: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心得体会

阿达里

(管理学院新疆班:1101101)

这个学期很快接近尾声,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自己有成为幸玛纳斯县赴闽培养班班的一员,带着玛纳斯人民嘱托,同事的羡慕和自己感觉到压力,再次走进校园,并且在莆田学院洗礼。三个月多里,接受莆田学院优秀老师的讲授的9门课程,走进社区、工厂、红色革命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 10余次。通过上课的认真听讲、互动,业余时间购买书籍、查阅资料,一方面使自己的眼界放宽,思路进一步清晰,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半径延长,未知领域得到拓展,解一些世界前沿理论与科技知识,可以这样说,一朝培养终生受益。从内心里感谢学院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今后我会结合实工作将所学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学习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这门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兮兮相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所学的知识的回顾

新公共管理运动给公共部门带来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企业管理的一系列的新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使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行政效率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中同样要强调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使用。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就是为了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用以进行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是一个由多种方法和手段所构成的方法体系。公共部门的方法与技术,知道这个方法体系包括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包括了系统分析方法、预测方法、决策方法、网络计划方法、人力资源的测评技术等等。鉴于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成效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种技术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

二、学习体会

一是学到了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水平。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

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叨叨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

二是增强了对具体事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务的这一面也就是事务的那一面,事务的那一面也就是事务的这一面。通过对国学知识、人治与法治等知识的学习,聆听了大师们的教诲。特别是有的倡导道家,认为道家思想是当代领导必修之学问,有的又否定它,而独尊儒学。

四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了冷静的认识。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学者对国情的分析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层面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挑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五是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政府管理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六是掌握了有效处理问题的工作和方法。通过学习,掌握了诸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危机管理的学习,对自己分管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基层宣传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负面新闻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技术与方法,使我不仅获得了许多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方面的理论和前沿信息,更絮叨了教授们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思维方法,极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公共职责,、从事公共服务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树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认识了公共管理在书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做到了在一些问题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

篇2: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选10分、多选16分、判断6分、填空8分)

二、(名称解释15分、简答20分、论述15分、案例分析10分)

1.组织的结构类型

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管理制组织结构、立体多维制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P3 2.组织结构的原则(选择、填空)

(1)传统组织的八条原则(2)组织设计五项原则(3)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4)矩阵型的组织设计

3.决策的定义: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也就是制订若干行动方案,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P43 4.决策的类型(选择、填空)(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监督决策(3)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6)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7)定量决策和定性决策

(8)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P44 5.决策的假设 完全理性决策(古典决策理论)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 “经济人”特征:⑴决策目标单一,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⑵绝对理性,总能做出最优选择⑶不考虑时间和其他耗费的限制 6.公共决策的政治过程

事实证明:公共决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和逻辑过程,而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过程、一个公共利益的权威调整过程,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事实上,“政策制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 的过程”,如果期望公共决策过程会“遵循一种比较有秩序的、理性化的过程进行,就想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后面自己抄,太恶心了。)P57 7.集体决策常用方法

1)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间不得互相讨论,只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请专家对调查问卷所提问题发表看法;经过多轮次的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2)列名小组法:列名小组法──被征询意见的人事前不接触而事后接触的方法。先写出书面意见,然后分组讨论,直到意见集中为止。

两种方法优点在于:可毫无顾忌地各抒己见,同时又将好的意见集中起来。3)名义群体法: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优点: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建议、耗时少,成本较低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5)电子会议:电子会议分析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群体预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先将群体成员集中起来,每人面前有一个与中心计算机相连接的终端。

各种方法的比较:德尔斐法能使人际冲突趋于最小;名义群体法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脑力激荡法可以使群体的压力降到最低;电子会议法可以较快的处理各种观点

决策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义P63 8.计划和计划工作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的,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P77 9.计划的类型

(1)按计划期的长短划分:长期计划,年限在5年以上;中期计划,年限在1——5年限;短期计划,年限在1年以下;

(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划分: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3)按工作计划的幅度划分:政策型计划、程序型计划、方法型计划、目标型计划、规则型计划

(4)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指令型计划:具有行政约束力、指导型计划:参考作用、按计划对象划分、综合计划:涉及组织全局、局部计划:组织的分目标、项目计划: 特定课题

(5)按计划表现形式:政策、程序、方法、预算、规划、规则、宗旨、目标、战略 P79 10.滚动计划法

(1)含义:

(2)滚动计划法的特点:近细远粗、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3)滚动计划编制关键:科学的确定计划修正因素。修正因素:⑴差异分析 执行中的差异⑵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⑶经营方针调整 内外部环境

(3)滚动计划法的应用⒈要领⒉要点:⑴划分若干时期。近期:指令性;远期:指导性⑵一定阶段后要及时调整修改⒊优越性:准确性;远、中、近互相衔 接,及时调整;增加弹性,增强应变性

11.(1).甘特图——小型项目常用工具。表明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P94(2).负荷图——列出整个部门后某些特定资源的实际负荷 P95 12.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越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订各种行动方案

(2).许诺原理(计划期限)。任何一项计划都要对完成各项工作做出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注意

(3).灵活性原理。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制定计划留有余地,执行计划不具有。

限制条件:1)不能推迟决策时间2)费用支出3)无法具有灵活性的情况(4)改变航道原理。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际目标的进程(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变化。与灵活性区别:1)灵活性: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2)改变航道: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13.公共管理控制

公共管理控制指为了确保公共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组织的控制主体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控制的对象进行衡量、测度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根据公共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P102 14.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控制实现三种目标:

⒈维持组织的协调运转——维持现状。⒉开拓新局面——打破现状。⒊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急性问题”为了维持现状 “慢性问题”为了打破现状

㈡控制的必要性:⒈环境的变化⒉管理权利的分散⒊工作能力的差异 ㈢控制的意义

⒈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⒉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其相互关系上 P102 15.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名称解释)

开环控制:控制程序对系统的干扰影响和控制系统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外界干扰活动。

闭环控制:P105 16.控制的基本原理

㈠控制论的三要素 反馈、信息和控制

㈡各种控制活动的两个共同特征: ⒈被控制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⒉实施控制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可能性构成的集合,被称为被控制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能性空间。控制的目的是要使可能性空间尽可能减少。可能性空间缩小的幅度越大,说明控制能力越好。㈢控制能力

含义:实施控制者经过努力,对可能性空间进行改变的能力。

控制的原则:客观控制原则、及时纠偏原则、适度控制原则、弹性原则 控制的基本步骤:㈠确立标准 ㈡衡量工作成效 ㈢纠正偏差 上课布置的习题(简答)

1.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2.系统分析的原则 3.计划工作的原理 4.决策的具体过程 5.控制工作实现的目标 17.目标的分解

目标分解的两个步骤:⑴找出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⑵编制目标卡片及目标展开图

目标分解的原则:⑴一致性 ⑵协调性 ⑶具体性 ⑷前提性 目标分解的方法:常用系统图法、“目标——手段”链 目标分解的标准:⑴时间分解 ⑵空间分解 18.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者和项目组织者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成果管理的管理方法体系,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的一种手段。

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⒈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⒉系统性原则 ⒊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⒋责任、利益、风险对称原则 19.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P139 20.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念(认真看)⒈顾客导向 ⒉全员参与 ⒊全过程管理 ⒋全面的管理方法 ⒌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P148 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 无缝隙公共部门理论:

21.公共部门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八个关键因素)

根基——道德规范、诚实和信任 建筑砖——培训、团队协作和领导 粘合剂水泥——沟通 屋顶——赏识

PDCA循环:PDCA循环特点:不停地循环解决问题、阶梯式上升、大环套小环 **格玛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P151 22.公共部门实施ISO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简答、论述P149)上课做的判断题: 1).顾客对质量的认知具有时效性,因此组织应适时调整对质量的要求。2).提高质量能为社会带来效益,但是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因为质量越高,成本越高。

3).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方法,不能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质量。

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要求,终于满足顾客要求”,顾客就是指组织的外部顾客。

5).组织的愿景是指导组织及其成员如何行事的原则和行为准则。6).质量教育培训能够改善员工对质量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态度。7).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关注过程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8).为过程分析进行质量特性的测量与产品检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9).收集数据的调查表一旦设计完成,为保持连续性,不能对其修改。10).在重要度—绩效分析图中,质量水平最低的特性不一定是最应解决的问题。思考题:

公共部门质量管理推行过程与私人企业的异同? 23.“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⑴整体不可分原理。系统具有其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征。⑵非加和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

⑶突现性原理。系统局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的过程中被压缩,只有部分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过程中被突现,这些被突现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过程中被组织起来,使整体产生新的性质。

⑷等级层次性原理。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功能耦合原理:一切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使其各个子系统形成功能的耦合。

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4)层次性原则 P168 24.绩效评估的SMART(P229)

25.平衡计分卡、360绩效评估(选择、填空P239)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7月,某大学召开下一计划会议,宣布下总预算为1000万元,具体分配方案:基建处200万;科研处100万;通讯中心300万;实验中心200万;后勤服务100万,校办100万。

校长计划原则: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不能降低质量标准;严格遵守预算分配额;各活动计划与预算在9月1日前提交。

9月1日各部门预算结果出来了,与校长事先分配丝毫不差。校长非常满意,于是,学校预算制定出来,并得以通过。

问题:

1.分析案例中预算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该所大学的资财分配? 案例显示了传统预算方法

⑴在预算中,除了被动参与、向学校提供已事先决定的数字外,管理人员基本被排除在活动之外。

⑵校长,拒绝关于资源的任何竞争,部门的工作效率与资源分配无关 ⑶校长在指导下属做活动计划时,根本没要求他们他们考虑自己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对下级的激励 案例若采用目标管理方法

⑴下活动计划应该在更早些时候开始,以便各部门与校长充分对话,确定各部门计划。

⑵校长不是简单分配资金,而是提出一些原则。重新分配后,可能的结果:

基建处:150万、科研处:250万、通讯中心:350万、试验中心:150万、后勤服务:50万、校办:50万、总计:1000万

二、案例:古代最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

背景:为了完成西天取经任务,组成取经团队,成员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项目经理——唐僧、技术核心——孙悟空、普通团员——猪八戒和沙和尚、高层领导——观音(2)团队特点:

1).团员齐心合力,同甘共苦2).善于利用外部资源直接向领导汇报、借助其他关系3)强调得到高层支持的重要性 4).成员特点 5)项目经理:目标明确;得到授权;制度和人情并重的控制;分工合理;经常培训;激励员工;平衡关系;

(2)项目不足:1.计划不周密,缺乏阶段性目标

2.没有时间管理(观音:3年;团队:14年)3.成本管理的缺失 4.风险管理的不足 5.范围管理过度蔓延

有什么地方遗漏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了,谢谢。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加油!

2010年12月24日

篇3:夏季移栽树木技术与管理方法

关键词:夏季,移栽技术,管理方法

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山水是构成园林艺术景观的三大基本元素。而园林植物具有生态的特殊功能和以其自身的根、干、枝、叶、花、色等诸多丰富的观赏点, 尤其成为了园林艺术景观重要的组成元素。因此, 一例优美的园林景观, 植物种植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园林艺术空间展示其魅力的关键。而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段内为达到某种特定的意义, 往往是在非正常的种植季节内完成种植来美化整个事物和地域及视觉空间, 保证园林艺术的完美效果。针对这种特殊的要求, 达到建设方的预期目的, 充分体现设计思想、理念及构思, 所以在非正常种植季节的组织施工中应该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栽植后的管理养护。

1 移栽技术

植物的生理现象因其种类不同而各具特殊的个性, 所以首先应该对所采用的各种植物认真的解读其在特殊时段内的生理现象, 针对其特性找出相应的适合生长环境空间和其它特定的因素以及方法, 确保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与原自然生长空间的环境差异, 能正常的移动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和时间。

1.1 移栽树木之前的准备工作

(1) 选择好植物种植的土壤。

(2) 根据植物品种的特性, 决定其土壤的PH值。

(3) 选择理化性能较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般为原种植土, 并要用3%-5%的消毒液进行药物消毒、杀菌处理。

(4) 为保证种植土壤的疏松和透水性能, 适当配加少量的珍珠岩或在种植点底部铺2-3cm大小的烧结炉渣颗粒, 特殊地段还需拌放适于植物生长的微量元素。

(5) 植物种植的土壤厚度应保证植物根系正常发育的深度。一般深根系乔木需达到120cm厚;一般乔木达到90cm厚;大灌木达到80cm厚;一般灌木达到50cm厚;小灌木达到35cm厚。

(6) 确保种植植物材料的质量。

(7) 乔木、大灌木应挑选长势旺盛, 植株健壮, 根系发达, 色泽明亮, 无病虫害。

1.2 移栽树木的具体技术

(1) 种植植物的整理和准备苗木的挖掘、包装要符合《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34的规定, 坚持苗木就近采购, 当天挖掘, 当天栽植的原则。同时还要采取某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措施。

(2) 植物在种植前的圃地中, 应先进行疏枝摘叶, 剪口需平滑, 较大的伤口要用伤口愈合剂涂抹防止感染。

(3) 按苗木起挖规范确定所带土球大小。在起挖的前2-3天对所选定的植株挖宽20cm, 深40cm的圆槽圈, 浇灌浓度为5%-8%的活力素水剂, 保证起苗运输途中的养分和水分贮存。

(4) 对整个植株用1%-3%抑制蒸腾剂, 进行喷洒, 减少水、养分的蒸发, 阻碍植物的生理活动量, 促使植株处在半休眠状态。

(5) 植物的起运应注意天气的变化, 一般应选择阴湿天起苗, 最好是傍晚起苗, 通过适当的药物技术处理连夜运置到种植地。

(6) 苗木的运输应选择有棚架、能遮荫挡风的安全车辆。

(7) 大苗装车应前根后干, 依次排列。小苗要求直立装置, 打单包, 中间设隔层, 分层装置, 如运输时间超过4小时, 应在车苗中设置用冰块构装的降温包, 并在途中采取喷水增湿等措施。

(8) 严格植物种植的操作程序。

(9) 严格按照《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

(10) 根据苗木胸径, 确定苗木的土球规格, 应把种植穴加大、加深, 并做好渗水层, 保证在高温期反复浇水、保湿, 不积水。

(11) 植物种植前应分别用于1%-3%的消毒液和5%-8%的生根剂进行浸穴。

(12) 用管径10cm的塑料管做好透气孔, 其孔底部插入渗水层以下, 增加应用的保险系数, 如果渗水层不能迅速渗水, 可用微型潜水泵从透气孔中排除积水, 保证苗木根系透气, 防止在高温时产生乙醇损伤根系, 尤其珍贵树木更要采用这一措施。

(13) 植株入土前, 应对植株进行整理, 最终复查。种植时, 土球经初步覆土捣实, 确定位置后, 可将土球的包扎物小心解除, 随后填土分层捣实, 待覆填土达到植株土球深度的1/3时, 边填土边灌水, 浇足第一次水, 完成整个栽植填土工序, 覆土层高于种植地2-3cm成围堰。花灌木栽植时应稍高栽植土10cm左右, 便于排水。

2 移栽后的技术处理以及管理方法

(1) 树木穴要打围堰。围堰要比树穴稍微大些。围堰的高度一般在20cm左右。围堰的形状一般为圆形。

(2) 移栽后的树木在干部要刷一遍石灰。具体技术措施为:从树干露出地面起90cm或者110cm处, 刷石灰。小灌木则刷石灰的高度为30cm到40cm左右。

(3) 树木的整形修剪。大的乔木在刷石灰以下的枝条全部修剪掉。小灌木则要根据具体要求修剪成我们需要的树形。

(4) 树木移栽后主要是管理。树木首先要浇水, 除草, 施肥等。

3 移栽树木后的养护管理技术

树木栽植竣工后, 养护管理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因为树木栽植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 而长时间要进行的工作是养护管理工作。不同的树木的特点、生态习性不同, 要保证树木健壮生长, 使其作用得到发挥, 就要使树木具有适其生长的条件, 如水分、养料等, 防止不利因素对树木的破坏。

(1) 施肥。要在土壤干燥、多日无雨水、经过除草松土后等条件下进行施肥工作。

(2) 防治病虫害。生物防治和药物毒杀是防治病虫害的两种方法。新移栽的树木经过移植, 修剪后伤口多, 容易得病虫害。要经常打药, 防治病虫害。

(3) 浇水。新移栽的树木一定要浇透3个水, 使其能正常生长。

(4) 除草。除草的目的是减少杂草与树木竞争养分和水分。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结合[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9 (7) :42-43.

[2]王希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施工与养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亮桂.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胡自军.园林施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

[5]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篇4:营林技术的探讨与管理方法

【关键词】营林技术;管理方法

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1.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1.1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1.2整地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人工播种方法

2.1撒播

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

2.2条播

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

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2.3穴播

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

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

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2.4块播

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

3.植树造林常用方法

3.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3.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3.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3.4其他方法

(1)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

(2)插根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要注意,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4.结束语

篇5: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实施目的:现代社会要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按照方法论、一般方法与具体技术三个层面来系统地介绍公共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涉及控制方法、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共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分析方法和技术及研究方法论。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可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法论,提高分析现实问题及运用具体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选择:题目自拟(须符合专业要求,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形式:学生:分组(6-7人一小组)进行+分散进行+自由集中;教师:教师答疑与设计指导

设计要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少运用课程介绍的方法与技术三种以上)

进行时间:13周-17周,共5周时间(20个课时)

成果形式:专业论文(或调研报告)

考核形式:根据专业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质量,以及汇报文件的详细程度以评定成绩,成绩并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考核时间:第18周周三第一二节课

篇6: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方法探讨论文

2下面简介软件测试的过程

2.1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主要针对软件设计中的程序模块,通过测试技术测试程序块是否正确,模块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程序内部的错误,根据程序设计的结构检查代码和程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设计思路和理念,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2.2组装测试

在模块的基础上,需要将所有模块的功能全部测试完成后组装成为系统,组装测试的目的在于,连接所有模块之后,模块之间的接口、触发器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计算显示的数据是否正确,模块之间的功能是否互相冲突,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显示,是否构成正确的、预期的数据结构。不同模块之间的误差有多少,有多少可以解决,有多少不能解决。

2.3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特性是否达到预期的愿望,是否能按照预期的组织结构、系统结构、用例分析和时序分析运作,并且进行验收测试和安装测试。

2.4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确认软件是否与硬件互相支持,是否能满足软件使用者对软件的需求和操作简便的愿望,比如说查询模块运行完后界面中查询条件应该为查询之间输入的查询条件。系统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权限测试,系统在研发之初定义的权限信息和权限功能是否实现,是否发现软件成品与软件定义不符合或者矛盾。

3软件测试技术的地位

篇7: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管理理论 管理方法 科技革命

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与研究性文章比较多,国外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丹尼尔A·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国内如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郭咸纲的西方管理思想史,杨文士的管理学原理等,不胜枚举。本文或多或少引用了他们的部分结论,他们在研究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时候更多考虑了管理与当时社会和人文的发展,而很少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研究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本文就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方向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进行讨论。

一、现代科技革命历史沿革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变革。但在古代,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比较原始和零散,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到了近代。科学技术才真正开始系统而全面的发展。16世纪中叶,哥白尼发表了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从此了科学技术变革的开端。

第一次科技革命始发于18世纪中叶,以伽利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纺织机械革新为起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工业生产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转变。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并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为主要内容,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为骨干学科,推动了近代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等学科的诞生或发展,开创了一个科学的世纪。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以电力技术为先趋,迅速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人类活动更加依靠科学来指导,从而诱发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科学的产生。现代科学是以物理学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主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又一次新的科技革命。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在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遗传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高速公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外层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数学科学的发展,不但对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产生推动作用,对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出现了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等,又盘根错节、争芳斗艳,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发展及管理内容的拓延

古人的管理思想大多散落在古代的史籍和各种著作中,没有相应的专著或出版物。如《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记载的希伯来人领袖摩西的岳父对摩西事必躬亲的做法提出的千夫长、百夫长的建议。古希伯来人研究了“组织的概念等级原则。例外原则”:古巴比伦成为最早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的典范:我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关于战争原则的论述至今仍吸引者大量的读者,其中关于战争中的节制和谨慎、速度、灵活性和适应性、战略的运用等思想是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息息相通的。

但是,只有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尤其是18世纪以来,管理才被系统地研究,逐渐成为一门共同的知识体系,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虽然是经典经济学说,但他也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管理理念。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第一个明确将管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同土地、劳动、资本相并列。

到了20世纪初期,呈现了管理理论多样化的趋势,一批管理研究人员强调人力资源或管理的“人的方面”,而另一批人则专注于开发应用数量方法。不同的方法都与同一研究对象有关,他们之间的差异反映出研究者不同的背景和兴趣。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效率至上及实施标准化管理等,为当时的管理理论填补了空白。他的追随者甘特发明了甘特图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效率,并更关心工人利益。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开辟了管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为其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约尔提出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或称为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了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职能和14项管理原则,并构建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组织结构,直到现在,一些企业和组织仍然在沿用这种组织结构。韦伯发展了一种权威结构理论,并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组织活动。这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有着明确定义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则与制度,以及非个人关系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理论又被称为“官僚制”。这种组织设计适合了工业化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发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组织活动成果的大小是由领导方式与工作人员的情绪决定的,由此管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管理中的人本身,这就是以行为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行为学家梅奥,他主张采取行为管理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措施改善人际关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士气,从而能产出最大的成果,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此后,一大批学者开始以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管理问题。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管理就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从不同的方面来刺激工人进行工作,起不同的作用。对管理者的启示是要重视员工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使工作丰富化,多方面满足员工的需求。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斯金纳,他认为,凡须经过学习而发生的操作性行为,均可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加以控制和改造,强化方式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发力决定于目标价值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管理者必须善于提高目标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行为积极性。“报酬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管理理论百家齐放的局面。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享利明茨伯格为代表的经济角色学派,以德鲁克等人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或称为案例学派,以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等。到了20世纪末期,出现了更为具体的管理理论,如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波尔的战略管理,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等。还有很多相关的管理理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它们始终都要阐明管理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了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服务的,是为提高全社会的效率服务的。

人们在协调群体的活动以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根据管理任务和管理对象的情况,制定出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方式。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就说明它是有效的,这种行动方式在人们的活动中经过不断地重复,就逐渐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变成了正确的管理方法。人们一直在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摸索、寻找着正确的、合乎需要的管理方式。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协作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管理方法在实践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了。人们开始把管理方法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强化管理方法,但它是以金钱为诱饵进行的。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为我们在企业宏观方面提供了指导。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主张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心理上的满足并强调对人际行为的激励。因此,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人际关系理论渐渐渗入组织管理实践中去,管理学家在这种管理思想中找到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的士气,借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决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在管理研究中引入的数学科学等定量方法。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

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同人类的一切知识一样,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新的理论与新的方法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与管理实践之中。

20世纪前对管理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它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的结果是机器动力代替部分人力——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普遍出现。随着产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和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这些工厂需要预测需求,保证有足够的原料供应:向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保证机器正常运转和保证产品质量以及为产品寻找市场等。特别是,在家庭手工业中人们很少关心效率,而在大生产条件下,面临按期支付工人工资的压力,如何使工人满负荷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于是,出现像泰勒和法约尔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始自英国的产业革命随后扩散到欧美其他国家。例如工业革命到达美国后,孕育了纺织工业。18美国已经出现了15家纺织厂,一些企业还对早先的英国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雇佣了专业管理人员,并使用了蒸汽机。不过在内战前,美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家庭所有,家庭管理,规模小,技术不发达——这是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它们以少量的资本投资,服务于有限的市场。随着铁路、轮船以及通讯技术(如电报)的出现,市场扩大了,于是产生了对先进机器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先进机器和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提高效率就成为一个中心问题——因为昂贵的设备(如炼钢用的大型鼓风炉)只有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才能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扩大市场。现由于数学学科的理论发展,使得对管理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管理及提高效率的方法大量出现,如运筹学及其优化方法引入管理的各个领域,使其更科学合理和有效。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机械力的使用、大批量生产、欧美国家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所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等等,也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大型企业首先出现于铁路系统)。如john D.Rockefeller建立了垄断性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Andrew Carnegie控制了钢铁工业的2/3。这些企业需要正规化的管理,因此对规范的管理理论的需求更加迫切。MRP(物料需求计划)、准时生产、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逐渐规范。

科学与技术的短时滞要求管理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一些旧的管理模式、经验阻碍了生产,就必须吸收和借鉴新的管理思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企业内、企业间及企业与客户间的往来数据不断增加,从中发展一些潜在规律和有用知识使企业更好、更合理的发展势在必行。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管理幅度相应增加。新的技术与理论如ERP、E-Business(电子商务)、CRM(客户关系管理)、KDD(知识发现)和DM(数据挖掘)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和部门管理之中,它们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库结合的产物。

近代应用数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突飞猛进,相应的知识逐渐体系化,在管理理论中也渗入了相应内容,如模糊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人工神经元网络等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并成长于众多学科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将得到更快更好和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6][美]卡·海耶尔.管理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7]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8]芮鸿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0(3).

篇8:学校机房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1 学校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 学校机房管理涉及的内容较繁琐。 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和维护硬件和软件设备, 还要排除出现的网络故障以及负责防火防盗等工作。 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学校机房的服务对象, 由于所处年龄段的原因, 好奇心、 动手能力等较强, 在机房中经常进行一些不利于机房管理的操作, 这给计算机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2 学校机房管理

2.1 加强机房制度管理

为了促进学校机房管理的科学性、 有效性, 其关键是制定合理的学生上机管理体系。 刷卡上机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旦计算机出现问题可以根据刷卡记录找到当事人。 唯有不断地把管理体制健全, 使用各种措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非正常操作, 才会让机房的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

2.2 提高机房管理者综合素质

做好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为强化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这就要求机房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知识。 除此之外, 机房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而保障可以科学地处理计算机出现的故障, 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组织学生参与机房的管理

在机房管理中学生应该具有双重角色: 被管理者和参与管理者。 在机房管理中很好的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让其主人翁意识有效地提升, 还能让机房管理者的负担有所减轻。 对系统、安装软件、 打扫卫生等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

3 机房系统与应用软件安装

3.1 机房系统与应用软件安装

每学期开学之初要以教务处的课程安排为基础对机房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更新, 对学校机房来讲, 安装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工作, 由于机房计算机数量较多, 从课程表出台到师生使用机房中间时间较短, 因此作为机房的管理员必须对使用的教学软件进行高效的安装, 要是一台一台地安装操作系统的话,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更会耽误师生上课。 笔者常用的做法为以一台计算机作为母盘, 完成一系列的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等安装并调试后, 把硬盘接到该母盘上, 成立双硬盘, 在外接硬盘中存放一个映像文件, 该文件的后缀名为gho, 用ghost将母盘的全盘做成, 然后使用网络克隆功能 (maxdos和ghost) 对该机房所有的计算机同时进行系统盘的安装。 不仅如此, 如今计算机中一般都有网络同传功能, 如果机房内的计算机为同一型号, 那么使用网络同传功能, 以一台计算机作为母盘, 不需要外接硬盘, 直接向局域网内的每一台计算机克隆所需数据。

完成系统安装后, 并非完成所有工作, 还需要保护系统, 该工作对学校机房的管理而言极为重要。 上课使用的软件会被同学无意、 恶意、 故意地删除、 卸载, 对计算机教室而言这也是经常遇到的情况, 甚至有的学生无意地把病毒带到机房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 系统崩溃。 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怎样才能保障系统、 应用软件不被破坏, 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各类的还原软件。 通过多种方式, 还原软件可以在自动、 手动、 定时的情况下还原硬盘的数据, 同时还具有自动还原CMOS、 转储资料等功能。 在机房内的计算机上安装还原软件并设置必要的保护措施 (设置一定的密码等) ,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怎样修改、 设置计算机系统, 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启操作, 计算机便可以恢复到设置前的状态, 让计算机始终处于良好的软件环境之中。

3.2 安装系统补丁

利用系统的漏洞, 病毒、 木马等会侵入计算机, 让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受到极大的威胁。 微软公司会定期开发出一系列的补丁来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 管理机房者可以下载Windows补丁, 有效地维护计算机的安全、 平稳运行。

3.3 防护病毒

学生是使用学校机房的主要人群, 由于他们活泼好动, 所以会让计算机受到一定的损害。 在安排学生上网的时候, 由于课程的实际需求并未断网。 学生上网会大大提升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率。 一般而言病毒的租屋复制能力极强, 计算机一旦被感染, 会把绝大多数系统资源占用, 计算机工作瞬间减慢甚至死机。 由于通过网际传播, 一旦一台电脑感染病毒, 整个局域网络系统有可能整体瘫痪。 因此, 及时地隔离和查杀病毒是关键。 市面上有很多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 安装之后可以很好地防止病毒的入侵。 杀毒软件会自动隔离下载文件、 邮件中的病毒, 同时一旦发现病毒的存在会立刻报警并科学地进行处理, 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4 系统备份与恢复

4.1 使用网络进行ghost

当机房完成系统、 软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后, 应该把全盘映像文件拷入某台计算机中, 如果机房内其他的计算机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 只要使用maxdos和ghost的网络克隆功能就可以让系统恢复。

4.2 单机进行ghost

在单机上使用ghost备份恢复方法之前应该完成母盘的操作。 先使用软件ghost把系统盘做成一个映像文件并命名为gho, 然后存放在系统盘之外的任意盘中。 然后以该系统盘影响未见的母盘为基础做全盘映射文件, 然后使用maxdos和ghost的网络克隆功能把该全盘映像文件在机房的每一台计算机中克隆上述文件, 那么每台计算机中的非系统盘里都会存在C盘的gho文件, 如果系统崩溃了可以使用maxdos带的ghost本地机克隆功能把系统快速地恢复, 和上述方法相比, 该方法比较方便和稳定, 这是由于这种方式不受网络的影响的原因。

4.3 将母盘的映象文件刻录到光盘上

在上文所述的过程中, 因为Ghost备份在硬盘中存放, 但是机房中计算机在实际使用的时候, 一般会读写硬盘, 损伤Ghost备份, 或者一些具有较强穿透力的病毒也会破坏其结构。 导致在恢复系统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根据这一情况, 我们对刻录下母盘的映象文件进行备份, 当存放在硬盘中的映像文件被破坏的时候用于系统的恢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5 机房硬件故障检查技术及常见故障维护措施

5.1 机房硬件故障检查技术

5.1.1 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步骤为看———闻———听———摸。“看” 指的是观看系统板卡的插头等是否倾斜, 电容、 电阻引脚是否结合, 表面有无烧焦痕迹。“闻” 指的是闻板卡、 主机中有无异味。“听” 指的是对电源风扇、 软硬盘电机等的工作声音是否正常。“摸” 指的是用手触摸管座芯片, 保障芯片接触良好。

5.1.2 拔插法

该方法指的是 “拔出” 或者 “拔入” 插板对故障进行检查的一种常用的、 非常有效的方法。 拔出一块板都要开机观察计算机运行的状态, 如果系统不存在异常, 那么故障就出现在插件上。 如果拔出后系统还是不良, 那么故障就有可能存在主板上。

5.1.3 替换法

替换法指的是用良好的部件替换可能存在故障的部件, 观察计算机是否正仍可以常工作, 从而有效地找出故障存在的位置。

5.1.4 隔离法

这种方式是屏蔽或者隔离影响故障判断的硬件或者软件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应用于怀疑相互冲突的硬件、软件故障的判断。 文中所述的硬件、 软件屏蔽方式一般是停止其运行或者卸载; 我们可以在设备管理器中禁用、 卸载硬件的驱动, 或者直接在系统中卸载对应硬件。

5.1.5 主板侦错卡检测

主板侦错卡利用的是BIOS (主板中) 内部自检程序的检测结果, 然后以代码的形式显现出, 只要读懂代码的含义就可以明确地找出计算机存在的问题和故障。 其方式为: 在主板的PCI槽中插入诊断卡、 启动计算机、 诊断卡会自行工作,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 对计算机系统操作、 黑屏等故障等的检测具有很好的效果。

5.2 常见故障维修措施

5.2.1 内存

当前, 计算机故障的表现有很多种, 维修人员需要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维修, 常见的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1) 开机后显示器没有画面, 仅仅有哗哗的声音。 针对这种情况, 维修人员首先关掉电源, 维持基本的内存之外拔出其他内存; 然后开机, 如果还没有解决问题, 需要插上另外一组内存进行检测, 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2) 开机后无画面, 伴随嘟嘟声, 维修人员进行检测时, 首先应对内存的安装进行检查, 要是安装不存在问题, 就可以认定内存发生故障, 或者是内存插槽接触不好, 如果更换内存条后问题仍无法解决, 需要更换主板。 (3) 内存条故障引发的死机。 这里所说的内存条故障指的是内存条松动、 质量存在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把内存故障排除, 保障插拔硬件规范、 牢固, 其次对插槽进行良好的清理, 防止由于接触不良导致的死机。 如果内存质量不过关, 应该及时更换内存条。

5.2.2 CPU

对计算机而言, CPU是其重要的部分, 一旦CPU出现故障, 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平稳运行。 当前, CPU风扇散热的好坏是影响其良好运行的主要因素。 要是散热环境不达标, 导致CPU运行处于高温中, 会让电脑性能不断下降, 计算机会频频死机, 严重的甚至会烧毁CPU。 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应该从日常做起, 科学的维护CPU, 定期清理和测试CPU, 查看其性能是否可以满足计算机平稳运行的需求, 要是测试结果严重不符, 应该更换新的CPU。

5.2.3 显卡和声卡的日常维修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显卡的散热也不容忽视, 如果使用中对显卡的检查不重视, 那么一旦出现问题, 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 必须科学地检查显卡, 检查中一旦发现问题, 应及时更换。 就声卡而言, 需要注意的是, 应该保证在关闭电源的情况下插拔麦克风或者风箱, 不然会对其他的配件带来严重的损坏。

6 结语

学校机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非可以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要想强化学校机房的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机房管理制度、 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合理地安排学生参与机房的管理和建设, 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日常的机房维护, 实现高效化的学校机房管理, 让学校机房内的计算机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状态, 以便于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同时, 作为机房管理人员要深入地研究机房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本领, 更好地服务于机房的建设和管理, 服务于现代化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颜洲.浅谈高校机房维护与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5) .

[2]朱秋群, 孙川莲.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的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04) .

[3]王浩.浅谈高校计算机房日常维护与保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2) .

[4]张天, 冯佳洁.谈高校计算机管理人员素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08) .

上一篇:武汉大学专家推荐书下一篇:与温暖相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