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2024-05-05

养老保险市场现状(精选6篇)

篇1: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承保技术日益复杂,承保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商品的营销不断区域化和国际化。从整个发展态势来看,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保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话题。我国保险公司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保险市场的主体是保险市场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保险商品的需求方和保险中介方。

保险商品的供给方,按照我国现行《保险法》的规定,我国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两种法人组织,不允许自然人经营保险业务。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我国保险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以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另外,为适应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对中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也有待于进一步放宽,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形式呼之欲出。但不可否认,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将仍是是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其次是保险商品的需求者,简单说就是投保人,在保险市场上,不同的投保人有不同的保险需求,保险商品的供给方应该按照不同的保险需求开发不同的保险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保险需求者,保险市场日益扩大。

再次,是保险中介方面,保险中介主要是保险代理人或代理公司、保险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他们充当保险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媒介促成保险合同的成立,保险中介还包括保险公证人、保险律师事务所、保险精算事务所、保险理算师等。目前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专业代理人行为还应得到规范,另外,兼职保险代理人市场,专属自保公司等正蓬勃发展,这将使保险业务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我国自1996年开始实施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相结合的保险代理制度;自1995年12月以来,先后由有关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了数十次全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的近200万人。中国保监会已根据《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于2000年12月23日举行了中国第一次保险公估人考试。目前保险代理人所招揽的保费收入占保费总收入的70%多,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中通过保险代理人招揽的占80%多,并且呈逐步上升趋势。

2、保险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1992年批准美国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到2000年底,已有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17家,并且已有2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有代表处;到2003年底,已有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37家,并且外资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有190多家。

3、保险商品多样化,商品结构趋于合理。给予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开办了许多新的险种,如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海洋石油开发险、履约保险、政治风险保险、卫星发射保险等等,同时,从财产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比重上升。

4、保险法律与监管制度趋于完善。我国不断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一整套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二)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供给方的问题

首先,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不能满足投保人的需求。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

其次,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不足。我国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增长比较缓慢;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老化;经营管理粗放化特征明显;资金运用方式单一,渠道狭窄,保值增值能力弱;缺乏高素质人才,保险精算、风险监控、保险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保险投资、保险法律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及战略规划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运用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奇缺等等。各方面问题造成中资保险公司在应对外来竞争的浪潮中面临着诸多不足。

再次,社会保障机构及有关部门介入保险市场,实行某些强制保险,一些部门持权代理保险展业,从而使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行为的不协调性,导致市场混乱。

2、保险需求方的问题。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有限,对保险公司的信心较低,大多数居民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另外,公众风险意识较弱,投保意愿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因此,中国保险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3、保险代理方的问题。代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用工制度、产权关系、法律关系等都很模糊,这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其次,保险代理人员素质不高, 保险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 往往在推销保险时出现误导陈述、恶意招览等违规现象,再加上代理人员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等,这严重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篇2: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发展历程:(一)萌芽时期,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汽车保险进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但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垄断与控制之下,加之旧中国的工业不发达,我国的汽车保险实质上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与地位十分有限。

(二)试办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创建不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办了汽车保险。但是因宣传不够和认识的偏颇,不久就出现对此项保险的争议,有人认为汽车保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于肇事者予以经济补偿,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5年停止了汽车保险业务。直到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国驻华使领馆等外国人拥有的汽车保险的需要,开始办理以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

(三)发展时期,我国保险业恢复之初的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全面恢复中断了近25年之久的汽车保险业务,以适应国内企业和单位对于汽车保险的需要,适应公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事故日益频繁的客观需要。但当时汽车保险仅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动车辆迅速普及和发展,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1983年将汽车保险改为机动车辆保险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此后的近20年过程中,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尤其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1988年,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超过了20亿元,占财产保险份额的37.6%,第一次超过了企业财产险(35.99%)。从此以后,汽车保险一直是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并保持高增长率,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以及管理也日趋完善,尤其是中国保监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加大了对于费率、保险单证以及保险人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加速建设并完善了机动车辆保险中介市场,对全面规范市场,促进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年初,保监会提出了“速度、效益、诚信、规范”的监管思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车险监管,整顿市场秩序,尤其是下半年交强险实行后,监管力度大大加强,价格竞争得到遏制,费用成为主要竞争手段,服务竞争不断显现。同时,很多地区的行业协会都实行了行业自律或车险最低限价制度,限制保费的底价,控制手续费支付的上限,对规范车险市场行为,维护车险市场秩序,促进各公司走上良性经营、理性竞争轨道发挥了积极作用。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行业自律的实行,以及交强险和行业条款推出后,各家公司价格差异缩小,品牌和服务等因素对客户选择保险公司的影响加大,各家公司纷纷加强品牌宣传,强化品牌形象,加快理赔速度,改善理赔服务,通过提升服务来吸引客户。目前国内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主要有9家:人保、太保、平保、华泰、华安、天安、大众、兵保和永安。从市场份额看,我国车险呈人保、太保和平保三足鼎立,人保占主导的格局。2006年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为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1%,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70.1%,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

但我国车险市场尚处于市场发育期,法制建设滞后,行业自律缺乏,风险防范和市场

监管能力薄弱,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主要有“投保容易理赔难”成为保险市场的通病。:

(一)车险销售中回扣率过高。

我国保监会规定车险销售可提取8%返利,但实际中往往过高。由于目前汽车经销商掌握80%的客户资源,几乎垄断了汽车保户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增长的信贷购车客户。保险公司出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动机,往往需要借助汽车经销商来销售车险,因而给予汽车经销商大量回扣,保费的大部分都被汽车经销商拿走了。一般的汽车经销商可以得到保费的20%~30%,最高的可以拿到40%~50%,广州曾一度达到70%。一些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互相勾结,抓住新车往往不太容易出险的特点,收取保费后却不交给保险公司,而以“应收保费”的名义挂账。一年保险期过去,如果车主不出险,保费就进了代理人的腰包,而如果出了险,保险公司又会以没有收到保费为由拒绝理赔,使车主蒙受损失。

对于部分小的保险公司来说,不高的市场占有率根本支付不起昂贵的赔款。占有整个车险市场74.3%份额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虽然拥有良好的理赔声誉,但高额的理赔费用使车险的利润仅仅维持在2%的水平上。人保面临的问题是,在低赔付率的车辆上,与小保险公司相比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高赔付率的车辆上,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阻力。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赔付率低的车辆没有激励机制不愿投保,赔付率高的车辆又滋生依赖思想,安全防范意识麻痹。中国保险市场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依靠高回扣、高赔付、高级公关活动维系的车险市场十分混乱,市场秩序急待规范。提供多元化的、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和剔除汽车经销商的盘剥成为车险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车险发案率高,导致理赔率过高

2003年7月29日,北京市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2003年上半年北京车险赔付情况。尽管北京2003年上半年车险市场承保量比2002年同期增长8万余辆,然而给北京车险市场带来的却是赔付率上升、利润下降。

报告显示,2003年1-6月,北京各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14.01%。全市承保机动车632265辆,同比增保8.2万辆,增幅15%。然而,承保车辆的增长并未带来承保利润的同步增加。报告指出,1-6月各类赔款支出同比增长40%,综合赔付率提升了14%,全市车均保费下降了222元。对此,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负责人解释有如下几个因素:

A.保费增长速度低于承保车辆的增长速度。2003年开始实施的车险费率市场化,使得车辆承保数量激增,但由于保费增长速度(7%)低于承保车辆的增长速度(15%),使得上半年车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

B. 新手增多,路况不佳。这直接导致了赔付率的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出险率为20%左右,而2003年上半年的车辆出险率则高达80%以上,如此高的出险率,自然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直线上升。赔付率的上升,则连带导致车险利润下降。

C.车险代理市场的高手续费和高返还等行为使经营成本加大,车险利润空间更加狭小。

D.北京市2003年上半年实施的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程序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车险利润自然会受到间接的影响。

(三)车险理赔水分极高

车险理赔业务赔案水分极高,大约占到了20%~30%,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属于人为骗保、诈保,虚报零配件赔付价格。

为谋取非正当利益,保险公司理赔员常常与汽修厂和不正规汽配商私下串通,通过向正规汽车零配件经销商询问价格作为参照,多报、虚报价格,以次充好,向保险公司报出进口或国产正厂产品价格,但给用户提供的却是低档甚至是伪劣产品,以赚取不正当利润。这与骗保、诈保等行为共同构成车险理赔中的“黑洞”现象。

保险公司与汽车制造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保险公司车险理赔员在进行赔付时要针对零配件价格进行大量询价工作,工作量大,理赔时间长,工作效率低,而且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造成要么赔付额过高,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或者赔付额低,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汽车修理厂几方之间产生很大的矛盾,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影响了汽车的售后服务质量。

上述不正当行为使得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加剧,理赔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汽车零件厂商和经销商无法得到正常利润。消费者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自身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

尽管相关信息平台的搭建已纷纷提上日程,但业内人士依然对遏制车险诈保忧心忡忡。我国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过多的人为因素仍然会让作假者有很多可乘之机。对于保险公司,有两种声音冲突着,一种是消费者和代理商,认为保险公司有的是钱,甚至近似于暴利行业,而保险公司自己则强调,接近临界点的高赔付率让保险业走在亏损的边缘。

目前,我国汽配市场和车险理赔市场整体极不规范,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诸如假冒伪劣泛滥;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价格混乱,欺诈肆意,暗箱操作盛行等。这些问题屡屡发生,恶性循环,影响极其恶劣:正规汽车零件厂商和经销商丢失客户,无法实现正常利润,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占有率下降,甚至被迫参与市场无序竞争。保险公司理赔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迫使保险公司只好采取“选择客户”的做法,在外资保险公司的强大压力挤压下,生存艰难,甚至不得不放弃车险理赔业务。广大车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安全无法保障,购买使用支出膨胀,自身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

上述问题产生巨大危害:“劣货排挤好货”,行业腐败滋生,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加剧,行业信誉急降,严重扰乱了汽配市场和车险理赔市场的正常秩序,极大伤害了保险公司、正规汽车零配件经销商的声誉和广大车主的合法切身利益,严重危害汽配市场和车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可以借用常规手段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来制约,但又不免带有被动、滞后、诉讼成本过大、效果有限等局限,因此,充分调动产业资源,及时采用经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规范市场秩序的问题。

目前我国汽配市场和车险理赔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产生的信息隔离,再加上种种人为因素,致使暗箱操作盛行、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效率低下、服务差强人意。比如,由于保险公司与汽配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保险公司车险理赔员在进行赔付时要针对零配件价格进行大量询价工作,工作量大,理赔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造成要么赔付额过高,给保险公司造成损失;或者赔付额低,保险公司与车主、汽车修理厂几方之间产生很大矛盾,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影响了汽车售后的服务质量。因此,改变信息隔离状态,提高交易效率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

据统计,2003前三季度,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为671.97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427.24亿元,占63.58%。但是车险的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赔付率不断上升。2003年前三季度车险的赔付额为251.46亿元,简单赔付率为58.85%,超过险种公认的55%的安全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2003年1月1日中国保监会启动全国车险管理制度改革,4月1日起又废除2000版车险条款、费率的情况下发生的,深入考察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原来统一的较高费率下,我国的保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车险代理商特别是作为兼职代理人的汽车销售商手中,有的时候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0%。某些汽车销售商甚至在销售汽车时强制搭售一些不是强制保险的险种,还拒绝销售汽车给那些不想在他们那里购买汽车保险的顾客,以获取高额代理费。因此在车险市场这个本来应该是消费者、保险公司、代理商和社会“四赢”的市场上,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利益都受到了损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被扭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保监会从2003年一月一日起启动了车险管理制度的改革,意在改变无序竞争,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规范保险市场的发展。

但是目前车险代理费用仍然居高不下,实际早就突破了8%,大多数公司已经恢复到15%-25%的水平,个别的甚至超过30%。而新条款的费率总体上是下降的,因此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比以前有所恶化。截至2003年10月底,上海财险公司车险赔付率达69.9%,车险业务出现全行业亏损。

对于车险代理商特别是汽车销售商过高的利润分配,各保险公司无疑有切肤之痛。早在1995年,当时的中保、太保、平保公司联手推出统一条款、统一费率、统一时间执行新条款;是车险首先建立起业务协调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车辆保险自律公约》。就在保监会启动车险制度改革后,各大保险公司还结成联盟,给汽车销售商一致打出8%的代理费率。但是2003年3月前汽车销售商大量扣押保单,使得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量少得惊人,在这种压力下,保险公司的联盟不攻自破。那么,问题的症结出哪里呢?我国的机动车市场特别是高中档车市场还是卖方市场,汽车销售商拥有比购车客户更强的谈判权力,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强迫客户购买其所代理的车险,否则就不销售车辆。但是在一些货源丰富,汽车销售本身就竞争激烈的车种当中,这样的问题也存在。仔细考察,这个保险市场以外的结构因素其实并不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原因很简单,保险公司不接受这些业务,业务量虽然有下降,但也不会带来亏损,也就没有相应的风险,相反,汽车销售商并不能经营保险,长期的扣押保单,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客户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对保险公司业务更加熟悉,直销也越来越方便,因此客户也有直接到保险公司投保的需求,因此只要各保险公司切实执行8%的折扣率,汽车销售商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汽配业和车险市场存在种种严重问题,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交易效率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然而目前有效的解决手段尚不多见。

篇3:对我国保险市场现状的思考

我国保险市场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保险公司已有146家, 保费收入1.47万亿元, 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 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 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各家保险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保险品种, 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也有了一定的拓宽,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方式也有了创新, 公司结构日趋合理。保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发展, 安定广大人民生活, 组织社会闲散资金, 开辟新的投资渠道的职能日渐显现。但就整个保险市场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分析和思考。

二、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 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7年, 基本没有投资;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 这是一个盲目的投资阶段, 包括房地产等所有能从事的行业都涉及, 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第三阶段是1995-2003年, 投资趋于规范, 并于1999年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第四阶段是2003年至今, 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2004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法规, 使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渐拓宽, 具体体现在债券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票投资等领域获得新突破。与此同时保险资金在资金运用收益率、投资结构、保险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不足, 综合收益率偏低。

我国保险市场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 一方面从社会上吸纳了大量的闲置资金, 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利率走势却呈下降趋势。有资料显示, 保险资金的配置仍然以银行存款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对象。在2010年下半年, 银行存款占比30%, 债券投资略高于50%, 二者合计占80%左右;权益类资产占比约16.9%, 其他投资占2.9%。据介绍, 西方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业务, 而不是承保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正好相反, 主要依靠大量承保。同时国内寿险业的预定利率经过了一个持续下调的过程, 这就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负债风险。不仅如此, 还造成保险资金运用效益低下, 投资收益率正在逐年下降。2006-2009年,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是:2.87%、5.8%、12.17%、1.91%、3.44%。其中, 2007年投资收益率为历史最高纪录, 是因为当年股票、基金投资占整体投资80%以上, 其余年份的收益率却非常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3%。

2、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导致保险资金实际投资渠道一直受限。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贷款、保单质押及不动产等, 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过于狭窄, 如在贷款类业务上我国仅仅开展了部分保单质押贷款, 并且保单贷款所附条件过多过严。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中, 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首先, 银行存款所占比例仍然过大。2006-2009年, 分别为33.67%、24.39%、26.47%和28.88%, 而在西方国家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银行存款比例仅占8%左右。其次, 债券投资及其他投资渠道所占比重偏低, 仅为5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债券投资比例远超50%, 美国更是高达72%。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偏低, 没有体现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效应和专业效率。

(二) 保险从业人员的现状

在过去二十年中保险理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普及, 保险从业人员功不可没。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已达380万人, 为保险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寿险方面, 90%以上的保费收入来源于保险营销员个人行销。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从业人员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了。

1、保险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保险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缺乏越来越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 保险专业人员有50万人, 其中行业高管不足3万人, 这一数字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显得微乎其微。有调查数据表明, 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之间的比例约为1:4, 人才的极度匮乏, 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 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保险营销员门槛设置低, 流失率高。

截至2010年6月我国保险营销员已逾300万人, 然而这支庞大的队伍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 保险营销员的门槛设置太低。人们对保险营销员的不信任已经延伸到对保险行业的不信任, 很多顾客有保险的需求, 对保险本身也并不排斥, 但是对保险营销却不信任。另一方面, 保险营销员流动过于频繁、无序, 流失率非常高。2010年一季度某保险公司某销售团队保险营销员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 该部门新增人员为负增长, 而且较充分地反映了保险营销员的无序状态。

3、现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现行的保险营销员管理模式是1992年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保险市场的营销手段和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我国保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保险营销员管理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 管理粗放、大进大出、关系不顺等问题更加突出, 如保险营销员法律地位的不明确, 表现在保险营销员不是公司员工, 缺乏基本保障, 没有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 收入完全依赖业务提成。所以易导致其对行业和公司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也使保险营销陷入了低门槛进入-低保障生存-高流失率-新低门槛进入的恶性循环。

三、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建议

(一) 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 实现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1、丰富投资渠道。

要积极拓宽保险投资渠道, 调整固定收益类债券结构, 进一步完善债券、股票和基金投资政策, 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逐步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

2、合理调整监管内容。

目前监管的重点应由对保险资金运用的严格限制逐步调整到对偿付能力和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 在重要方面监管毫不放松, 同时减轻对保险公司具体运营的限制, 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加快培养专业保险人才的速度, 改变保险营销员体制的模式

面对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短缺, 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 保险公司可设立自己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院校, 或与国家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加快培养专业保险人才。对于一些急需的、短期内难的以培养的特殊人才, 可以采取从外部 (包括海外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引进的办法。同时还要坚持专业型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为满足保险市场对保险销售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 逐步理顺和明确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关系。首先, 将营销员招聘整合到人力资源机制, 享有公司员工福利待遇。其次, 提高营销员准入门槛和专业水准, 加强保险、理财以及税务、金融等知识的培训, 提倡案例教学、创新培训方式, 培养保险产品匹配客户需求的能力。最后, 从企业文化等角度提升营销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对于保险营销员长期从事这一行业将会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S].

[2]、郭金龙, 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 2009 (9) .

[3]、贺柳.保险营销因“绿色”而长青[N].中国保险报, 2010 (11) .

[4]、张兰.政府与市场如何在医保体系中分担角色[N].金融时报, 2010 (10) .

篇4: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摘 要 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发展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历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各种行业的发展成熟之后,现在,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也正面临着变革的挑战。

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较严重,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保险市场状况及其走势,对规范我国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保险市场 发展现状 趋势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比照欧美市场的发展经验,我国保险市场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大体上要经历从单纯追求保费收入规模、到追求实际利润、再到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三个阶段。从当前保险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来看,我国保险市场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以后,目前整体上正处于过渡转型关键时期:

(一)我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我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險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我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二)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三)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四)我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我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我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一)巨大的保险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财产保险业务相应会增长。在未来的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上,至少存在四大潜力: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在机动车辆保险方面,一则随着入世和交通的改善,个人购车相应增加,机动车辆损失保险的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二则随着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实施,也将增加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业务。在企财险方面,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产权制度的明晰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将增加企业财产保险的需求。在家财险方面,随着福利制度的改革,个人购房将增加,其保险业务将会增加。随着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尤其是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将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当然,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个人购房的增加、个人购车的增加,保证保险业务的规模也会增加,当然,这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随着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建筑工程保险和安装工程保险也将得到较快发展。

(二)寿险快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规模的增大、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中国寿险业将继续快速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据瑞士再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库博预测,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10%。其中,他预测中国寿险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而非寿险业务则在9.6%左右。其中,随着保险投资的放松,投资型保险产品,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将更具市场潜力。

篇5: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 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图2 1996~2001年保费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图3 1985~2001年保险密度变化趋势

图4 1985~2001年保险深度变化趋势

(二)保险业务的险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财产险的传统主导险种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仍居主导地位

表1 1999~2001年财产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中国保险年鉴》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3年来财产险的主要险种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保费收入占财产险总保费的85%以上。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作为传统主导产品,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并略呈上升趋势,2001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达421.72亿元,占财产险全年总保费的61.28%,较1999年增长1.84个百分点;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比重略呈下降趋势;家财险等分散性险种的比重有上升的势头。

2.随着投资型险种的推出,以养老保险等传统寿险产品为主的人身险业务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表2 1999~2001年人身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及保监会资料整理。

1999年以前,以保障功能为主传统寿险产品占人身险年保费的90%以上。1999年以来由于包含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寿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相继推出,一方面使保费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01年人身险保费较增长42.15%;同时,险种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传统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全部人身险保险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88.09%降至62.07%,而分红保险保费、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占全部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则分别占到19.07%、7.49%和2.83%(见表2)。

(三)保险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基本分布特征导致中国保险业发展也不平衡:以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保险需求量大、保险公司集中、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保险需求量小、保险意识淡薄,其保险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2001年中国保费收入中,位居第一的广东省保费收入为19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9.26%,其余依次为上海(8.55%)、江苏(8.46%)、浙江(7.36%)和山东(7.27%)。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5省市保费收入为86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收入的40%以上,而居于后5位的甘肃、贵州、海南、宁夏和青海保费收入仅为63亿元,占年保费收入不到3%。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

三、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和构成

保险市场的准入一般有审批制和核准制两种方式,中国对进入保险市场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逐渐增加。

(一)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和构成

中资保险公司的设立主要依据《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有关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的规定,经中国保监会审批成立。中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设立形式,实行产寿分业经营。在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

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15家;按业务内容分:6家为寿险公司、10家为产险公司、2家为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96年拆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财产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1年都一分为三,拆分为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和1家再保险公司(参见附录1)。

――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全部由国家直接投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必须是经中国保监会审批的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法人或国家允许的其他组织。目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开始与国外金融保险企业合作,吸收部分外国资本。以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为例,其主要国内股东(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又吸收了摩根・士丹利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的投资;新华人寿在208月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等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华泰和泰康也先后成功地实现对外融资;正在筹建中的民生人寿保险公司(合资)的中资股份开始了吸收民生银行、新希望集团等民营资本的尝试。可以看出,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正向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国有资本又有民营资本的多元化资本结构方向转变。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中资保险公司一经成立,可以在核定的地域范围内全面提供保险业务服务,一般没有服务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以最低资本金额设立的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时,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3家分公司,区域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两家分公司,增设分支机构需中国保监会审批。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中除新疆兵保、天安等5家产险公司为区域性以外,其余均为全国性保险公司。

――保险投资结构及投资收益。中国保险公司可用于保险投资的资金包括权益资产、保险准备金和短期负债等其他资金。为保证保险投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其中“其他资金运用方式”目前已有短期拆借、购买AA+级企业债券和通过证券基金间接进入股市。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和投资证券基金的比例和方式按《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为例。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购买的各种企业债券余额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且同一期债券的持有量不得超过该期债券发行额的10%,保险公司总资产的2%,两者以低者为准。而对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则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中国保监会核定。投资于单一基金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保险公司可投资基金资产的20%,且不得超过该基金份额的10%,保险公司进行该项业务可直接按有关规定向证券交易所申办投保席位或在具有证券委托代理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的席位上进行委托代理交易)。从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看,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52.4%),其次是国债(21.6%),其余依次为证券投资基金(5.5%)、金融债券(4.38%)、企业债券(2.35%)等(见图5)。而从各保险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看,以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最好,2001年为16.29%,但所占投资比重不大,仅为保险资金运用额的5.5%;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01年的资金运用平均余额收益率和可运用资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仅为4.30%和3.89%;从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情况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好于产险公司,股份制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普遍好于国有独资公司。以2001年为例,除华安2001年的可运用资金平均余额收益率低于中国人保外,其余股份制公司的收益状况皆好于国有独资公司(见表3、表4)。

图5 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

表3 、2001年主要投资品种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中资保险公司中国有独资公司占主体地位,股份制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但内部发展并不平衡。1992年以前,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国人保一直占有中国保险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和成长壮大,其所占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01年,虽然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仍分别占有人身险和财产险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05%和73.91%,再保险市场也由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经营,但以平安和太平洋为代表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迅速。2001年,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分别占到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8.13%和

表4 2000、2001年各中资保险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10.07%?;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上升至12.43%和9.71%,且这一比例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人身保险市场已从由一家垄断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表5 中国保险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二)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和构成

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除了要具备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资金、技术等条件,还要符合其他谨慎性条件。例如,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具备: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所在国家或地区应有完善的保险业监管制度等条件(目前在华设立代表处的200余家外资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地都符合上述条件)。在设立形式上,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合资和分公司两种形式,其中外资寿险公司采取合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采取分公司的设立形式,在中国加入WTO两年内将取消对产险公司设立形式的限制。从1992年首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开始,外资保险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见图6)。截至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外资保险公司33家,其中外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产险公司12家;按设立形式分,19家外资寿险公司是合资公司;12家外资产险公司和1家寿险公司(美国友邦)是采取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形式(参见附录2)。

图6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情况?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中国保监会核定的业务范围、地域范围和对象范围内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目前外资公司主要是在已开放的广州和上海两地设立营业性的分支机构,基本业务范围为“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下列的部分或全部:(1)境外企业的各项

保险、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和与其有关的责任保险;(2)外国人和境内个人交纳的人寿保险业务;(3)上述两项业务的再保险业务;(4)经批准的其他业务”。根据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承诺,外资公司在入世两年内可以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业务,寿险业务也将逐步从个人寿险扩大到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3年内逐步放开直至取消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地域范围限制,外资公司将逐步取得与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范围。事实上,中国地域开放的速度快于开放时间表的承诺,以北京、天津为例,根据时间表应在入世两年内开放,而美国友邦、光大永明分别于和1999年在两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保险投资。由于1995年《保险法》颁布以后,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渠道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总体投资收益与中资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大致相当,但各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水平有所不同(见表6)。

表6 2000、2001年各外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外资保险公司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全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82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1.55%。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7.78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1.95%,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4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0.78%。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外资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比重远远高于其所占总市场份额比重。以上海和广州地区为例,2001年上海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2.84亿元,占地区保费的12.7%。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20.21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4.4%;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63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65%。广州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01亿元,占地区保费收入的8.61%。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6.63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的11.82%;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0.38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5%。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保险公司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在未来3~5年内,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从政策层面上看,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中国深化保险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吸收外资保险公司参股、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将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在数量上的限制;第二,外资保险公司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内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之一,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在资金实力、信用等级、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销售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已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经济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营历史悠久、保险技术高、人才丰富、资本规模大,有的单个公司的资产规模就超过了中国所有保险公司资产的总和;二是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以税收政策为例,中资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保险公司仅为15%;营业税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享受减免优惠,中资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则在1997年由5%提高到8%(从2001年起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自由寻找合作方,没有行业的限制;第三,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根据保险业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在入世3~5年内,中国将逐步取消在外资保险公司在设立形式、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部分地域开放时间有所提前。

(三)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组成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对包括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人在内的市场中介机构的强烈依赖。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已相对成熟、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保险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中介的作用十分突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中介特别是保险代理人发展较快并在保险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40%以上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和80%以上的人身险保费收入来自保险中介和个人代理,航空人身意外伤害险的100%来自兼业代理,目前由保险代理招揽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机构则分别到1992年和1993年开始恢复和设立。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170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27家,保险经纪公司17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在监管和法制建设方面,2000年颁布实施了《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1月同时出台了《保险代理结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由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其进行监管,并开始对保险中介人的资格进行审定和培训。但相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而言,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中介发展不平衡。中介主体除保险代理人外,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数量少,规模小;代理人以兼业代理和个人代理为主,专业代理人发展较少。二是对保险中介人的准入控制不严,保险中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保险代理人非法垄断保险市场、恶意代理、公估行为行政化等现象。以代理人为例,有的兼业代理人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垄断本行业的保险业务,将所经手的保险业务变成强制保险,并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产险公司的大量应收保费滞留在代理人手中,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中国保险业监管现状

(一)监管模式

作为金融业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保险业都实行监管。监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英国为代表,它着眼于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和保险人的自主决策,强调竞争性,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模式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比例,目的在于保护投保人免受由于保险人不履行其财务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另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它在严格控制市场主体行为以保护投保人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进行严格的监管。这种模式着眼于市场行为监管,力图保证保险价格、产品和交易行为的公正合理,强调对市场准入、保险条件和费率的预防性监督。这种模式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的方向转化,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弱、信息不充分、缺乏建立良好保险秩序的配套设施等现状,监管采用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对保险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

(二)监管机构的演变

监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在许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通常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机构,共同对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尽相同。以美

国为例,就是以州政府为主的州和联邦两级监管机构,各州保险部的经费从保险公司上缴的营业税中按不同比例提取;德国的保险监管工作也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对全国720家大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各州政府监管只在一州内进行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监管的预算来自联邦政府,其中的90%根据各公司的毛保费收入进行摊派。中国保险监管的机构演变主要是两个阶段,即19前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和年后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前一阶段对保险的监管是分割的,中资保险公司由央行保险司监管,外资保险公司及其在华代表处的监管由央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保险处负责,而对保险公司的稽核则由央行稽核局负责。随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31个派出机构于2000年组建完毕,至此保险监管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国保监会的事业经费由财政拨款,其经费主要来源是由中国保监会向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和专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征收的保险业务监管费(征收比例为:(1)财产险、人身意外险、短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2‰收取;(2)长期人寿险、长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2‰收取;(3)保险中介机构按当年代办保险业务营业收入的2‰收取。保险业务监管费的上缴采取按季预缴,年终清算的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监管的具体内容

中国目前采取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监管的具体内容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机构的监管

实质上是对保险机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审定,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及市场行为依照有关法规进行监管。目前中国对保险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发放保险公司许可证方面的控制比较有力,对公司设立的资本金要求、管理人员资格审查都比较严格,但由于目前监管依靠非现场检查手段对各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很难保证保险机构的诚实度,因而对于成立后的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持续监管则显得乏力。

2.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的监管

在严格的监管模式下,所有保单条件都必须经过审批。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保单设计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不成熟的现状,放宽对保单监管可能引致各家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保费价格失真,从而给保险市场带来隐患,因此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监管实行事先批准制度,即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基本保险费率由中国保监会制订,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和非主要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拟定,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财产险费率和人身险费率监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第一,财产险费率监管逐步放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监管的主要险种减少。财产险的主要险种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39种减少到现在的4种,且由保监会制定费率的仅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一种险种;二是车险的费率改革。2000年10月1日起,保监会率先在广州放开车险费率,这标志着中国对保险费率的监管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第二,人身险费率监管趋向合理化。目前人身险中,只有航空意外伤害险一种沿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20元/人次的保费规定,而对其他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费率都采取事前备案制,通过制定各种精算规定,对各险种费率构成的主要指标进行控制,达到将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目的。以对人寿保险的费率监管为例:《人寿保险精算规定》规定,“保险费应当根据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等事项采用换算表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又规定了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的范围等,保险公司据此规定精算出的保险费率报保监会备案。

3.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灵魂,也是中国保险监管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从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或者正在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模式发展。中国目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使用的是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规定为:“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较大的一项:(1)本会计年度自留保费减保费税收后人民币1亿元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以上部分的16%。(2)最近3年年平均赔付金额人民币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元以上部分的23%。对于经营期间不满3年的保险公司,采用第1项规定的标准。”“长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一般寿险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和投资连结类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原则,中国保监会的干预界限是以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与此标准的比较来确定(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当实际偿付能力小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并向中国保监会说明;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50%或连续3年低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中国保监会将对其进行重点监管,监管期间,必须公司不得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或支付红利、分红,保监会可责令其采取办理再保险业务、业务转让、停止接受新业务、增资扩股、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改善其偿付能力状况;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30%或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财务继续恶化,可能或已危及被保险人和适合公众的利益时,中国保监会可以可以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监管机构主要通过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会计报表、现场检查或有针对性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手段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额、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准备金、保险投资以及其他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合规性监管,以达到对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

首先,保险公司开业之前对其最低资本加以规定(全国性公司5亿元人民币,区域性公司为2亿元人民币),这是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在公司成立后,必须将其注册资本的20%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中国保监会指定银行,专用于公司清算时清偿债务,同时规定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短期健康保险、再保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直至达到总资产的6%。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是最基本的风险缓冲基金。

其次,准备金规定。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型企业,对保险公司保险准备金的真实性和充足性监管是保证偿付能力监管的又一道防线。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由各保险公司将其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由于精算水平等技术力量方面的限制,中国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由《保险法》统一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按有效人寿保单的全部净值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从当年自留保费中按照相当于当年自留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国对准备金的监管特别是寿险准备金的监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合格的寿险精算师和未能建立起适

当公允的寿险准备金计算方法。

第三,投资监管。保险投资收益是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途径。投资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投资限额的监管,在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中国目前保险投资监管较为欠缺,保险投资收益低下,一旦保险业务出现亏损,很难依靠保险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其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上,抗风险及抗利率变动能力低。以寿险业为例,寿险保单的保费主要由生命表、利率和经营费率3个因素决定,其中最大的可变因素是利率,在我国目前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很难弥补利率变动带来的巨大的利差损。

五、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主导的市场主体结构不利于有效竞争市场格局的形成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仅有52家商业保险公司,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以千计的保险公司数量相去甚远;而4591亿元(2001年)的总资产规模还不及世界排名前50位的保险公司单个资产总额。在市场主体数量和资产规模偏小情况下,4家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总额占到总资产的60%以上,占有的市场分额也在60%以上,而其资金运用收益率却普遍低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这种由于非市场竞争因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80年代以前保险业长期由国家垄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在短期内难以动摇;二是目前保险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管制,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保险市场受到限制;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又使已获取保险执照的公司事实上受到保护,特别是在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三是保险市场已有的公司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扩张,融资途径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二)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保险业经营活动已经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所获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美国和日本2000年的综合赔付率都超过100%,美国的综合赔付率更高达110%),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保险投资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上,投资收益低下,抗利率变动能力低。在目前赔付水平较低(以2001年为例,全年综合赔付率仅为50%左右),保险业务经营还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依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稳定,矛盾还不突出(事实上,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给寿险业带来的数百亿的巨额利差损,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已很难奏效)。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保险业务经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时,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保险投资不能有效增强其偿付能力,一旦面临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保单亏损时,可能进行地下非法投资活动,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也加大了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造成中国保险投资渠道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投资环境远未成熟客观上限制了保险投资渠道拓宽。以证券市场为例,1999年10月起,保险投资渠道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但受制于中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证券基金吸纳保险投资的有限能力,导致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在保险投资中的比例有限。无论从投资比例和投资收益角度,证券投资基金还只是一种尝试;二是保险公司面对投资风险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对保险投资渠道进行谨慎限制,实行严格监管。比如:在《保险法》颁布实施之前,对保险投资监管较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不动产,企业贷款,不计风险,结果形成巨额的呆账和坏账至今未能消除。

(三)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其监管的有效性

要保证任何一项监管的有效性,首先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必须是独立的,尤其经济上必须相互独立。而作为中国主要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在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后,从起向作为监管对象的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征收保险业务监管费,虽然实行收支两条线,但中国保监会(包括派出机构,下同)的开办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开支,中国保监会工作人员经费开支,全国保险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购置安装费以及与境外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的业务往来、信息交流费用(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等都来源于此,这在客观上已使监管部门与作为被监管对象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在利益上挂钩,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其次,保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另一保证,其重要表现就是是否具有处置权,中国保监会缺乏权威性也表现在此。以市场准入为例,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并没有实际的处置权力。加上中国保监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对监管对象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实行的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下,比较偏向于对市场行为合规性的静态监管,而忽视了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特别缺少对保险机构的动态跟踪分析,使得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很难通过对保险机构市场行为监管实现其监管的目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对准备金提取、保险投资、保单形式等都由中国保监会制定或审批,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竞争空间,同时也增大了监管难度。

市场经济研究所 漆云兰

附录1

中资商业保险公司构成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等资料整理。

附录2?

篇6:养老保险市场现状

摘要:随着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市场营销在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正确有效地选择和管理营销渠道,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这20多年风雨历程中,我国的民族保险业已得到极大的繁荣与发展,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井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各类保险中介日趋完善的保险市场格局。但由于我国保险公司产生和发展受自身特有国情影响,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相对滞后,缺乏科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践经验,保险从业人员缺乏市场营销知识,更缺乏吸收现代市场营销成果井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因而,我国保险业在保险市场营销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保险企业 市场营销 营销渠道 管理

营销渠道选择作为保险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发展中的保险企业尤为重要。加强我国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及营销渠道选择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将有利于促进人们保险意识的形成与增强,井对保险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外,加强市场营销与营销渠道建设也是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传统的保险经营方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原来的薪金制员工营销、佣金制代理的人海战术将产生变革,通过银行、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等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营销方式将在竞争中异军突起。因此,在新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下,展开市场营销和营销渠道选择研究,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十分必要。

本文研究的主线是:以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与存在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保险企业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及营销渠道理论,井结合保险产品特点以及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营销渠道选择的诸多因素,并就直接营销渠道与间接营销渠道展开较为全面的利弊分析,以便为我国保险企业做出最佳营销渠道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本文采用了保险学、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井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现实与发展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思路上采用了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方法,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日前的保险市场营销现状以及营销渠道选择问题,井从保险企业的角度对本文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1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从1979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市场得到极大的繁荣和发展,日前己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井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

一、各类保险中介日趋完善的市场格局。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保险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手段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入世后的整个民族保险业营销状况函待改观。

该章首先将对我们保险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做大致介绍,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说明保险市场营销以及作为市场营销策略之一的营销渠道选择的重要性。第一节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日前,世界各地保险公司,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公司,十分注重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方式的创新。近年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保险市场整体业务结构中,结合理财、股市和投资的全方位金融业务,而保险营销人员已注重投入精力扮演客户经营理财、股市投资的金融顾问角色。相比之下,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下的中国保险行业,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方式上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市场营销观念、技术相对滞后等问题。

1.1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

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市场定位格局有待完善

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日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20家左右。如果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5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与保险市场垄断相应的是各家保险公司几乎都末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车辆险、货物运输险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责任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医疗保险等却相对冷落。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在一个大市场上进行竞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相互模仿的冲击,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致使有些险种竞争激烈,有些险种却无人问津。

(二)中介缺位,市场扩容缺乏弹性

作为市场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介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缺乏有效桥梁,市场运作缺乏活力,抑制了保险供给对需求的反应与满足。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产险保费60%以上由保险经纪渠道而来。我国保险中介发育滞后,日前虽有号称上百万人的代理人队伍,但完全依附于保险公司,实际上属于保险公司的编外员工。现阶段我国只有代表保险人利益招揽保险业务的代理人,而代表被保险人利益为其选择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日前尚不多见。而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保险经纪人联系面广,精通保险业务,是保险业务来源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中介机构的缺乏不仅使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育不完善,而且也削弱了保险业的辅助力量。

(三)近年来,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

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各保险险种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这样一种状况不仅使各保险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造自身的优势,而且导致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浪费。

(四)保险产品开发末能充分考虑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

例如,长期以来,财产保险营销渠道主要集中在直销和兼业代理渠道,因此,过去所开发的产品大多也是面对直销和兼业代理的产品。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需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个体工商业户的增多,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也同步向多元化演化,消费群体也正向多元化方向演进,集团性消费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面对这种发展态势,市场营销渠道呈多元化方向变革。

除传统的直销、兼业代理渠道外,近几年专业代理、经纪和个人营销渠道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切对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近年来的产品开发却末能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末能把握住营销渠道发展变化,尤其是末能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开发出适应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发展需要的、适宜于个人营销渠道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丧失了不少商机,以至于产险公司在组建起个人营销队伍后因缺乏适宜的险种,不得不把销售的重点仍集中在汽车保险业务,末能充分发挥个人营销渠道在分散性业务方面的优势。

(五)保险覆盖面低,许多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保险空白,巨大的可保资源有待开发

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其中城市市区人口2.4亿,众多的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资料显示:1999年只有1/5的中国内地公民购买个人保险,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数占总人数的3%,只有7%的公民及15%的工商机构购买财产保险,财产保险的普及率不足5%,大中企业的投保率不到5%,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增强,老龄化人口己经达到了7%以上,保险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保险需求趋于多元化,集团性业务相对减少,分散性业务大量增加。巨大的非国有制经济、新增固定资产、新开企业、新增机动车辆、新增货运量与新增社会商品流转量、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增资产和原有末保资产、高科技企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青少年成长险等都会产生巨额增量,保险市场存在不容置疑的巨大发展潜力。

(六)市场营销理念落后,竞争手段、竞争方式落后

日前,内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仍停留在产品观念、促销观念,而末将“从客户利益出发”、“让客户满意”等现代基本营销理念落到实处;企业竞争仍以保险费率的竞争为主,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也同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国内保险市场,特别是内资保险公司改变行政促销和价格战的竞争方式,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将有助于其迎接国际竞争。

(七)营销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行业服务水平低下,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由于一些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

2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保险公司产生和发展受自身特有国情影响,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还比较淡漠,缺乏科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践经验,保险从业人员缺乏市场营销知识,更缺乏吸收现代市场营销成果井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我国保险市场营销注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日前我国保险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产品创新,轻视产品推广

一个险种究竞有没有市场,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有效的推广工作,使客户了解、接受和

喜欢保险公司的产品。当前,保险公司都热衷于保险产品的创新,在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投人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往往忽略或轻视产品的推广。一些保险公司在产品推广阶段,投人的人力少、推广的方法单

一、推广的对象不明确。产品推广的滞后,不仅会影响产品的全面销售,也不利于收集反馈信息,进一步推动产品的改进和创新。

(二)保险产品开发与销售脱节

日前产销脱节是国内保险公司普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上市的新产品只重视对外宣传,而忽视对内宣传。新产品的设计和策划意图,没有在保险公司业务管理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得到理解及认同,甚至出现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象;二是保险专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新产品实务操作培训滞后,造成新产品上市后操作困难;三是缺少足够数量的专业销售人员队伍,导致了保险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四是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没有形成一个动作协调、信息互补的总体配套系统。

(三)追求市场竞争,忽视市场定位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在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投人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这种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和缺乏针对性的经营方式,没有将竞争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分析基础上,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日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井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四)缺乏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市场营销组织机构

现代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仅靠某个部门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保险公司各部门、各环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由于缺乏市场竞争需要的市场营销组织机构,致使许多员工对市场营销知之甚少,缺乏正确的观念和理论指导,依赖于个人展业行为方式。

(五)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计划

上一篇:家人的爱作文800字下一篇:国学经典做文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