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2024-04-12

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共8篇)

篇1: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基层反映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收费管理存在四方面问题

2011年6月,丽水对全市5个县(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及服务价格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养老服务收费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收费政策不完善,没有配套办法。现行各县(市、区)出台的具体收费政策都是在《浙江省定价目录》列入管理之前出台的,管理政策依据不足,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普通服务项目列入《浙江省定价目录》后,解决了依法行政上的法律依据问题,但实际管理中还需要有更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性政策规定;二是管理形式单一,没有统一定价原则。目前仅有对政府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通服务项目实行政府定价这一种管理形式。养老服务机构有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仅有一种管理方式太过单一,不符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需要;三是收费项目杂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县(市、区)养老服务机构除收取床位费、护理费(或称服务费)、伙食费三项收费项目基本相同外,其他费用设置较乱。如青田县“沁心园”养老服务中心收取电话费、有线电视视听费20元/月,水电费 120 元/间/月。龙泉市阳光老年福利中心在入园时一次性收取押金500元,床上用品230元,水电费核定15度/月/人;四是收费行为不规范,消费者价格权益难维护。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护理的等级划分不统一,不同护理等级的具体内容不明确,且同一护理等级在各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义也不一样。二是退费规定执行不规范。如一些老人因为探亲、生病住院等原因,短期离开养老服务机构的,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会退还相关费用,另一些则没有退费。由于收费行为不规范,养老服务机构与老人及家属会发生矛盾纠纷。

篇2: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多年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就在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养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种医养结合模式:(1)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结构。(2)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的模式。

中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还远未完备。即便是名义上开展医养结合的机构也不足养老机构总规模的60%。医养结合的问题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养老机构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 养老顶层设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政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形不成政策合力。2.相关政策的权威性不足,利好政策往往流于形式。

3.政府部门受制于财力、观念等等因素,对养老支持力度不够。二 医保结算尚未大范围铺开。主要表现为:

1.医保的顶层设计就是围绕医院展开的,对养老院缺乏支持力度。2.对套保行为的担心加重了了社保部门的疑虑。三 医疗机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养老机构赚的这点辛苦钱,根本无法引起优质医疗机构的兴趣。

2.医疗机构参与医养结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于老人及家属之间的种种纠纷,医院缺乏参与动力。四 对医养结合的各种制约因素太多。

1.很多地方对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作出种种限制,不得对外行医,不得设床位等等。2.养老机构药品往往进货价格偏高。3.医保报销条件苛刻。

养老机构的内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也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规律和认识不足。

国内的养老机构往往认为医养结合就是想在机构内请医生坐堂,看病开药。把养老机构的医养鸡和跟医院看病混为一坛。造成盈利模式不清,亏损严重。二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水平低下。

篇3:辽宁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学术期刊等资料来收集养老机构的类型、特点等相关资料, 并对其他学者对于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归纳和分析。同时,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社会调查法。

为了对辽宁的养老机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笔者通过对沈阳两所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养老院的领导及该养老院的老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养老院存在的问题, 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来进一步提出合理化意见。

(二) 数据来源与调查内容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沈阳两所养老院, A养老院为民营性质, 共有300张床位, 床位基本全部入住。其中, 病、残、困老人居多, 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50%以上。90岁以上老人有30多名。收费标准为500~1, 000元左右。B养老院为公办民营性质, 共有1, 146张床位, 现已入住600人, 以房间计算, 入住率达到80%。收费标准为1, 800~3, 500左右。调查问卷采用非概论抽样中的偶遇抽样方法, A养老院随机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B养老院随机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2、调查方法与内容。

A养老院因为高龄老人及病残等老人居多, 所以通过专业调查员读取问卷内容, 老人回答调查员代填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B养老院的老人学历一般较高, 要求自行填写, 把问卷发放到老人手中, 填写后集中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21项, 主要涉及到入院老人对该养老院的医疗、饮食、护理、环境、娱乐、健身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21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辽宁养老机构类型及基本情况。

目前, 主要的养老机构有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护理院等。其中, 护理院专门接收需要护理和半自理的老人, 敬老院主要供养“三无”、“五保户”老人以及残疾人和社会寄养老人, 老年公寓一般接收自理老人。

民政部2015年第2季度数据显示, 辽宁2015年第2季度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服务机构数为1, 583个, 床位数为229, 547个。2014年末辽宁城乡养老服务机构1, 679个, 提供收养服务床位21.5万张, 收养各类人员11.8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201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851.1万人, 占19.38%。其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未来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同时, 中国养老服务网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显示, 目前辽宁已在辽宁养老服务网登记的养老机构1, 403家, 其中, 公办养老机构为844家, 民营养老机构为559家。床位数为500张以上的有36家, 床位数为50张以内的为943家。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多于民营机构, 并且养老机构主要是以中小型为主, 大型养老机构较少。

(二) 入住养老院老人的主要特点

1、性别分布情况。

两所养老院共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养老院男性有123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43.3%, 女性为161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56.7%。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多于男性, 所以养老院入住女性比例较大。

2、年龄分布情况。

284名入院老人中, 55岁以下入住养老院的只有1人, 56~65岁有9人占总人数的3.2%, 66~75岁老人有37人, 占总人数的13.0%, 75岁以上的为237人, 占总人数的83.5%。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入住养老院的以高龄老人为主, 只有少部分低龄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和其他原因不得已入住养老院。

3、老人子女情况。

通过spss做频数分析发现, 284名入院老人中, 只有7人是无子女, 占2.5%。有子女的老人有277人, 占总人数的97.5%。并且子女大多数在1周到3周之内来看望老人的居多, 其中不来看望的有15人, 占总人数的5.3%;1周之内来看望的有92人, 占总人数的32.4%;2~3周来看望的有81人, 占总人数的28.5%;1~2个月的有47人, 占总人数的16.5%;2个月以上的44人, 占总人数的15.5%, 有5人未做回答。

4、入住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 入住养老院1年以上的较多, 1年以下的只有48人, 占总人数的16.9%;1~3年的有116人, 占总人数的40.8%;4~5年的有52人, 占18.3%;6年以上的有66人, 占23.2%。通过数据分析, 大多数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养老的时间比较长, 有的甚至在养老院居住10年以上。

5、人际关系。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集体生活, 能够跟院内的老人和睦相处没, 对于入院老人与院内其他老人的关系看, 有156人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占总人数的55.3%, 人际关系好的有86人, 一般的有40人, 人际关系不好的为1人, 其中1人没做回答。

6、入住原因。

大多数老年人因为身体不好, 家人无法照顾才到养老院居住, 但也有因为其他原因入住养老院。由于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的有70人, 认为缺少家庭陪伴的有36人, 为了减轻子女负担的有112人, 家庭因养老出现矛盾的有10人, 养老院环境好的有41人, 因为养老院条件比家里好的有85人。从数据中分析, 老人目前大多数还是从子女角度考虑才来养老院, 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的占大多数, 其次是因为养老院比家里条件好和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才入住养老院, 也有部分家庭因为养老发生矛盾才来养老院, 同时有一小部分养老人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住房才到养老院来安度晚年。

(三) 老年人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身体健康, 可以自理的有117人, 占总人数的41.2%;有慢性疾病, 但生活可以简单自理的有132人, 占总人数的46.5%;得过重大疾病, 需要康复保健的25人, 占总人数的8.8%;卧床不起, 生活无法自理的有9人, 占总人数的3.2%;其中有1人没做回答。由于卧床不起需要护理的老人很难配合做调查问卷, 所以本次调查中主要以身体健康及能简单自理的老人为主。通过与院领导的深入访谈发现, A养老院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入院总人数的50%以上, B养老院需要介助和介护的老人占入院总人数的30%以上。

养老院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做健康护理的频率1~2天一次的为44人, 3~5天一次的有14人, 1个星期一次的有35人, 无健康护理的有83人, 其他的有108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 身体有慢性疾病或者有重大疾病需要护理频率比较高, 大概一两天就需要一次护理。

2、日间服务。

从养老院为老人提供日间服务的项目上看, 主要有钟点工、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健身、保健、知识讲座等。其中, 对日间照料的需求最多, 达68人次, 其次为钟点工和休闲娱乐。

3、住宿及饮食需求。

大多数对于自己选择的养老院住宿条件比较满意, 很满意的有98人, 满意的有114人, 比较满意的有62人, 累计百分比为96.4%。满意率较高。

对于养老院内膳食情况, 有35人很满意, 71人满意, 96人比较满意, 累计百分比为71.1%, 满意率不是很高, 有待于提高。

4、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最主要的一项需求, 大多数养老院的医疗保健设施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通过两所档次不同, 性质不同的养老院进行分析, 对于医疗保健很满意的为31人, 满意的为84人,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累计为92人, 累计百分比为32.4%。对于医疗设施满意的人群大部分为身体比较健康, 对于医疗保健需求不大, 但对于有慢性疾病及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来说, 养老院的医疗卫生状况都不太满意。医院缺乏急救设施、没有专用急救车, 也没有专门的医院。

5、精神慰藉需求

(1) 聊天的需求。入院老人除了生活照顾和医疗照顾外, 对精神慰藉的需求也很大,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养老院服务人员除了日常照料外, 认为经常与老人聊天的达77人, 占总人数的27.1%, 偶尔聊天的100人, 占总人数的35.2%。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谈, 老人需要与人聊天, 但老人提到, 服务人员太忙, 很少有时间与自己聊天, 老人希望能够经常有志愿者或者社工来与老人交流。

(2) 对娱乐的需求。养老院的老人对于养老院提供的娱乐设施基本满意的占多数, 只有部分人不满意。比较满意以上的人数为267人, 占总人数的94%, 满意率较高。只有部分老人提出应该增加一些室内活动的场所和增加一些重要报纸书刊的要求。

(3) 对环境的需求。本次调查主要从养老院内的环境和周边环境来进行调查。养老院的老人对于院内的环境基本满意, 比较满意以上的人数为274人, 占总人数的96.5%。这说明目前大多数养老院对内部环境的建设较为合理。对于周边环境很满意的有103人, 占总人数的36.3%, 满意的有85人, 占总人数的29.9%, 比较满意的为73人, 占总人数的25.7%, 不满意的有16人, 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 合计占总人数的8.1%。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养老院周围有一条臭水沟和汽车噪音过大。

(四) 择院因素

1、选择养老院的原因。

关于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因素主要从环境、价格、服务人员服务周到、生活设施好、距离家比较近等因素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 因为环境因素选择养老院的较多, 有186人认为环境因素比较重要;其次, 为价格因素, 有91人选择价格公道是选择这家养老院的主要因素;再次, 为服务人员服务周到程度、生活设施较好和离家比较近等因素。从老年人选择因素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首先看重的是环境因素, 认为好的环境对于身心健康较为有利, 有利于养老。

2、养老院需要改进方面。

通过调查数据来看, 老人认为目前居住的养老院需要进一步健全服务设施的有71人, 认为需要提高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有135人, 认为需要增加服务项目的有78人, 其中大多数人急切要求增加医院、医疗设施、抢救设施、急救车及公交线路等。有的老人要求能够开设老年大学。同时对养老院内应该设立但没有设立的老年服务设施来看, 老年人对康复室需求有39人, 心理咨询室需求有37人、影音室需求有31人、棋牌室需求有32人, 图书馆需求有21人, 网络服务区需求有41人, 室外活动场所需求有29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随着网络的发展, 老年人对于网络服务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也是今后养老院需要改进的重要依据。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284名老人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一) 增设医养结合型养老院。

通过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显示, 大多数养老院的医疗设备跟不上院内老年人的需求, 并且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或者重疾需要护理。养老院缺少急救设施和急救专用车, 大多数养老院离市中心较远, 当发生危机情况时, 很难进行急救。所以, 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是今后养老院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 提高养老院护理员水平及待遇。

大多数养老院的护理员年龄偏高, 专业技能低, 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同时, 护理员工作辛苦, 但工资收入较低, A养老院护理员的工资为800~1, 500元, B养老院的护理员工资大概为1, 800~2, 500元, 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坚持, 流动性强。

(三) 增加服务项目

1、开设心理咨询室。

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 疏导情绪。不仅院内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护理员及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定期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来疏导不良情绪, 通过访谈发现, 心理咨询对于护理员的流失有很重要的效果, 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护理员能更加耐心、细心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更加有爱心和责任心。

2、增设其他服务项目。

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所以入住养老院的女性多于男性, 养老院的服务项目可以多增设一些服务女性老年人的项目。同时, 增设棋牌社、影音室、网络服务等项目, 不断丰富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活动。

(四) 鼓励社工及志愿者积极参与机构养老。

现在许多养老机构为了提升服务品质都纷纷引入社工以及专业服务方法, 但社工进入养老机构开展服务, 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发展较晚, 起步慢, 管理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不高。导致社工进入养老机构也从事非本职的工作。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工作比较忙, 需要社工或志愿者参与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75岁以上的居多, 主要是为了减轻对子女的负担才入住养老院, 老年人在选择养老院时主要考虑养老院周边环境和院内环境。老年人认为一个好的养老院附近应该配有医院、通往市内的公交、有适合老年人购物的场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生活设施等。

参考文献

[1]刘文红等.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主管人员现状分析.中国民康医学, 2004.2.

[2]赵国荣, 张丽, 李林.保定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科技经济市场, 2015.2.

篇4: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关键词:离退休工作;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02

一、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2011年5月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萬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年龄结构偏大,70岁以下的较少,大多在70岁以上,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花费越大。

2.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荤素搭配合理,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居住环境相对安静,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比较遗憾的是,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各具优点与缺点。

1.公办公营养老院。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收费相对合理公正,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民办民营养老院。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享受高品质生活,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床位资源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入住。但是,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规模往往较小,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家庭养老为基础。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社区养老为依托。在我国城市中,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社会机构为支撑。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虚拟养老为拓展。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当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自我服务为补充。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比如适当经费支持,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种新的尝试。

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保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1)老有所学。以原工作单位老年人为范畴,开展退休养老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学习社会新事物方面。主要组织者由退休人员担任,这样便于结合退休人员的思想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互动,使得退休人员在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2)老有所为。以现居住老年人地为范畴,开展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比如社区义务劳动、关注关心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年轻者、身体健康者主动帮助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形式表现。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可以“志愿者”形式或者以“义工”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老年人自我服务的养老方式是弘扬团结友爱社会正气的必要形式。(3)老有所乐。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平台,开展精神上的追求,培养共同的情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居住地等因素限制,本着个人爱好、志同道合的原则来组建,如音乐、书画、健身等文体兴趣小组,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兴趣小组管理规则,使得每位成员在其中都能得到快乐和愉悦。老龄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发展老龄产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依托、机构支撑、虚拟养老以及自我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各选所需,实现我国老龄人事业中的多层次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篇5:养老机构现状调研报告22。

为了全面了***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情况,县民政局老龄办与各乡镇民政助理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情况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对全县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普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县养老机构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县共有养老机构**家,其中:*个乡镇每个乡镇*个公办敬老院。县里有一个自费的福利院。我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7**,占总人口的**%。“空巢老人”**人、“五保”老人 **人、三五”老人 **人。共救助特困老人***人,占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低保困难老人***人。敬老院、福利院总床位**张,全县入住老人430余人。养老机构处于,有空床但不能接收老人的状态。主要是因资金原因,促使大部分“五保”老人达不到入住条件。

我县养老机构的运行模式也比较单一,养老机构的规模总体偏小,从业人员配置存在着人员一是数量少。必须是一人身兼数职,才能做好工作。二是年龄大。各乡镇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平均年龄为 55.6岁,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3.5岁,年龄偏大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素质低。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很少,一般都是高中学历以下的。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中,只有少数人是护理专业毕业或经过护理培训,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业务知识。

由于部分养老机构已开设多年,加上受场地、房屋条件和经营理念的限制,一些设施没能得到及时更新,显得较为陈旧,而无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的养老机构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满足不了入住老人户外活动和绿化的基本需要。同时,大多数养老机构医疗条件差,大多没有设立医疗服务站,老年人就医比较困难。

从调研情况看,在养老优惠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政策优惠力度不够。二是许多优惠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对养老机构的指导不足。目前,我国从上到下,政府机构设置呈倒金字塔型,上层机构设置比较健全,越到基层,机构设置越不健全。从福利机构管理来看,民政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在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都有专门的业务处室,但是到市级及市级以下的民政部门,都没有了专门的处室,使管理上明显得处在人手紧张的状态,影响了基层民政部门对福利机构的业务指导,养老机构的管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老年人入院标准过高。因资金和政策原因,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不能入住乡镇敬老院。二是缺乏养老机构的管理标准。为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民政部曾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对老年人福利机构内部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但我县尚未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养老机构更是没有具体的管理标准。另外,县福利院虽然有护理收费标准,但却没有护理工作标准,使得老年人在缴纳了一定的护理费后,却不知可以享受哪些标准的护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对服务的监督和纠纷的处理很不规范。三是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对养老机构缺乏监督考核,养老机构在内部管理上缺乏目标和动力。

养老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素质低、护工招聘难,培训少,待遇低等方面。首先是管理人员素质低。大部分乡镇(街道)敬老院的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都是乡镇(街道)的一些二线人员和干部调整后不好安排的人员担任,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中缺乏前瞻性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其次护工招聘难问题。由于养老机构的护工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多数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当护工。在职护工培训少。一般而言,各个养老机构在护工上岗前会进行3天的职业培训,授课内容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衣物换洗、褥疮护理、床上洗头等基本的护理技能等。然后就是边做边学,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培训,导致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单

一、档次较低。

二、对策措施

强化责任。养老机构建设和发展,政府扶持和推动是关键。毫无疑问,扶持和推动养老机构建设和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养老服务规划、制定养老服务扶持政策、加大基本养老服务投入以及养老机构规范管理等方面。

1、加强规划。一是制定养老机构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统筹考虑,超前规划的原则,在科学分析老年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全县养老机构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制定养老机构发展布局规划。按照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原则,将养老机构建设优先纳入乡镇建设规划,科学统筹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合理配套各类资源,适度提出发展指标,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为未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三是整合乡镇养老资源。按照盘活存量,发展增量的原则,对现有的乡镇敬老院等养老资源进行挖潜、整合,改变一乡一镇必须建一个敬老院的传统做法,按照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对乡镇进行划片区,按片区对养老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可以提升养老机构的档次,吸引更多的乡镇老年居民入住养老机构。

2、完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养老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周边城市、县的做法,为了确保其他优惠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建议县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对银行贷款、土地、水电、煤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并加大督察力度,确保有关优惠政策能得到落实。

3、加大投入。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理所当然地要加大投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增加经费安排。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应增加财政对福利事业的投入比例,发挥财政投入对国有福利机构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合理费用支出。引导面向贫困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保障这些老年人的权益,解决不能由市场手段解决的问题,为民办机构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4、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针对目前各级民政部门缺乏对养老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的机构、人员的现状,强化行业管理和指导的要求,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二是出台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目前对养老机构缺乏规范管理的状况,争取起草出台《县乡、镇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县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暂行)》,对全县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进行规范。

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一是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到养老机构来工作,是提高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关键。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比较低,特别是乡镇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的收入,更是低于一般职工的收入水平。因此,要二是加强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探索建立全市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机构管理、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岗前培训、日常定期培训与轮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在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从实际出发,聘用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廉的临聘人员,而且还要着眼长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需要解决的几项工作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养老机构的达标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规划和土地局、县建交委、县公安消防、县卫生局、县食品和药品监督局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县、乡镇以及养老机构之间互相沟通与协作,为此,将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加以着力推进。

1、落实政策,争取资金,着力解决大部分“五保”老人,不能入住敬老院的问题。

2、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乡镇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认识推进养老机构设施达标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议事日程,组织本乡镇范围内的养老机构逐一制定达标建设方案和计划,并按方案和计划抓好落实。要明确专人具体抓落实,定期督查养老机构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达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达标建设顺利开展。

3、明确职责,有序推进。政府办养老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各乡镇政府应当担负起社会托底保障的职能。各乡镇政府办养老机构工作经费应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并每年按比例递增,确保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营

4、因地制宜,实行补缺。各乡镇要根据养老机构设施达标的标准和要求,对照养老机构达标创建计划,结合各养老机构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一院一方案”的方式,逐个抓好达标建设。

5、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办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管理,研究制定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明确入住老年人的准入条件和收费标准。

县民政局老龄办

篇6:制约中小微养老机构发展的因素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永安街街道对辖区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后,了解到制约中小微养老机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居家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父母住养老院往往会与“不孝”二字直接挂钩,所以一般子女即使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照顾老人,也不会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二是普通居民缺少资金保障。目前,入住养老院的人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家庭富裕的人,一种是特殊困难家庭,尤其是特困供养人群里面的集中供养老人,这部分人的入院费用基本是国家和政府承担。一般的家庭,根本无力支付入住养老院的费用。

篇7:基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65万人。这一数据在四个直辖市中居首位,并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2036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5%以上。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和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全部“居家养老”并不现实,必须加快养老机构建设,以促进养老事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市虽然实施了一系列帮老、助老计划,但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社会对养老机构缺乏理解和关怀;三是发展滞后,数量少,现有城市福利院203家,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之需;四是发展不平衡,条件差异悬殊,除几所公办养老机构,大部分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居住环境、房屋设施、娱乐场所不理想甚至较差、护工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差等状况;五是风险意识、保险意识不够,解决纠纷的法律依据不健全;六是普遍存在经营经费紧张、政府经费补贴到位难、水电未全部按民用性质收费等情况,导致经营管理者信心不足。

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每一位公民老有所养,是建设宜居重庆的基本要求。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已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

一、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和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对公办福利机构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对民办福利机构用地采取优惠有偿方式;二是将社会福利服

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三是对福利机构的水、电、气等从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四是给予每个新办的养老机构一定数量的一次性的开办费;五是对于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定性为“非正规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应参加免费的职业培训;六是免征社会福利机构营业税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社会福利机构建设。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意外保险体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老人和家属的责、权、利细则,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养老风险保障制度,设立老年人意外保险,以养老机构和家属向保险公司投保,作为解决老年人出现各种意外有效补偿机制;建立养老服务纠纷仲裁鉴定机制,使养老服务纠纷的处理走向法制化、程序化的轨道。

3、大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并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多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老人责任主体多元化。同时设立统一资助帐号,方便社会捐助。

4、政府有关部门应参与养老机构慰问关怀活动并形成制度。

二、建设规范化、多种类、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机构。

1、加强对养老机构种类比例和总数的研究,科学制定养老机构规划,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及监管力度。

2、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医疗机构、社区和宗教团体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善现有养老院的养老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开设适应不同文化层次、行业、兴趣爱好、工作特点的老年人需求的特色养老机构,如“文艺之家”、“教育之家”等。发展医疗养老,在各级医院设立养老病房,有条件的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养老医院,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老年病治疗与预防、老年心理卫生诊断、临终关怀等,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

3、成立“养老机构评估专家组”,对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加强评估和督导。一是规模及硬件设施、必备工作内容、床位、最佳入住人数、工作人员数等;二是入住老人权利和义务的规章,如衣食住行的质量保障、身心健康的保健保障、医疗费用的使用保障等;三是工作人员就业资格审定、受培训细则、各类工种的职责范围、工作报酬标准、养老及医疗保障、作息制度等。

4、“全托”和“半托”相结合,探索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社区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开辟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开放养老机构的老年食堂、老人日间照料室等配套设施,采取电话受理和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送餐、配餐等日常服务,让专业的家政、医疗、生活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篇8:养老机构老人跌倒现状分析

关键词:跌倒,老年人,养老机构,现状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老年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为27.0%, 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1]。老人跌倒影响着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甚至是导致伤害及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小组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跌倒现状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南京市3所养老机构内选择了愿意合作、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能行走 (包括使用辅助工具) 的60岁以上老年人74名, 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设计了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一般社会学情况、身体状况、跌倒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常规跌倒防护措施等以及1年内是否发生跌倒和跌倒的具体情况等。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课题组5名成员, 在调查前统一认识。调查时采用与老年人一对一进行, 统一由调查员询问后代为填写, 确保问卷真实可靠。发放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74份, 有效问卷率92.5%。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4名养老机构老人, 男35人, 女39人;年龄60岁~94岁 (75.53岁±8.88岁) ;入住养老机构<6个月14人, 6个月至1年26人, 1年~3年25人, >3年9人。

2.2 老人发生跌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见表1)

人 (%)

2.3 跌倒发生的近期后果

74名老人中, 最近1年内有29名 (39.2%) 老人发生跌倒。跌倒后20.7%出现软组织损伤, 13.8%出现骨折, 3.4%脱位扭伤, 6.9%需要现场医疗救护。2 8.1%需要住院治疗, 44.7%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62.1%的老人无任何损伤。37.9%的跌倒老人得到了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及时帮助。

2.4 老人跌倒远期影响

29位跌倒老人中有44.8%的老人自我感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82.8%的老人害怕自己会跌倒, 89.7%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防跌倒知识, 79.3%愿意参加统一的防跌倒训练操锻炼, 见表2。

人 (%)

3 讨论

3.1 老人跌倒现状

库洪安等[2]调查发现, 老年人跌倒导致头皮及皮肤擦伤为26.3%, 发生骨折的占12.3%, 扭伤的占8.8%, 颅内出血占1.8%, 死亡的有1.2%。夏庆华等[3]调查发现, 老年人跌倒后, 4.0%的老人需要现场医疗救护, 57.9%的老人需要到医院就诊, 其中14.1%需要住院治疗;主要受伤部位是下肢、上肢和头部;最常见的受伤性质是浅表伤、骨折和扭伤脱位。本次在养老机构进行调查结果略高于上述结果。这些均说明老人跌倒率比较高, 后果比较严重。

3.2 老人跌倒相关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 老人跌倒与其睡眠状况、慢性病史和长期服药史有显著相关性。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以及心理认知因素等慢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稳定性、协调性, 导致步态紊乱。老年人泌尿系统疾病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而匆忙去洗手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很多药物可以影响人的精神、视觉、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张应芳等[4]关于老人跌倒原因的分析显示年龄与跌倒密切相关。本次调查虽然未见不同年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但发现70岁~79岁老人跌倒发生率 (58.3%) 较其他年龄组明显高。赵娜[5]关于老人跌倒原因分析显示视力减退、平衡功能差、骨关节和肌肉问题与跌倒有关, 但本次调查未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不同可能与样本含量较少和抽样误差有关。还有研究报道,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跌倒, 51%与环境因素有关[6]。

3.3 跌倒的后期影响

老人跌倒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 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次调查发现跌倒组更害怕再次跌倒、能更重视跌倒后果和希望得到相关的防护知识。在是否愿意参加培训计划选项上, 与是否发生过跌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不同年龄组和身体状况组间有差异, 其中在70岁~79岁组参与人数比例最高。原因是60岁~69岁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 自我感觉跌倒可能性较低, 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 自认为不需要进行这种功能操锻炼。80岁以上老人自我感觉活动能力下降, 认知和理解能力受限, 参加这种集体训练的热情也就不高。为此, 在预防干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年龄段老人的需求。对低龄老人, 可以增加训练操的难度和时间, 让其感觉到自身防跌倒能力的提高。对于高龄老人, 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个别指导, 减少每次干预时间, 增加重复次数。

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养老机构, 老人跌倒始终是一个发生率高、后果严重的事件。作为医护工作者, 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老人跌倒进行系统干预, 减少老人跌倒现象, 减轻社会负担。不良的环境会增加老年人的跌倒几率。通过进行环境评估, 和必要的干预, 减少诱发因素。养老机构中大部分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并需长期服药, 不少老人因多种原因睡眠质量不高。这些都增加了跌倒的风险。而这次调查显示, 有2/3的老人认为缺乏预防跌倒的知识, 愿意参加培训计划。为此,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观看录像、与老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演示等方法进行防跌倒知识的宣教, 增强老人的预防跌倒意识。当然更主要的措施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组织运动锻炼, 提高老人肌力和平衡能力, 从根本上减少老人跌倒的发生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林远辉.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与行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3) :13-15.

[2]库洪安, 王艳丽, 崔伯艳.男性老年患者跌倒状态及对跌倒认识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 8 (4) :13-15.

[3]夏庆华, 姜玉, 唐传喜, 等.社区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医疗负担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 (7) :647.

[4]张应芳, 孙宝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新疆医学, 2011, 41 (2) :117-119.

[5]赵娜.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医学信息, 2011, 24 (8) :5140.

上一篇:雪浸润心扉作文下一篇:公司元旦晚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