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

2024-05-21

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精选7篇)

篇1: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

一位老教师的感言:

如果你是新老师,那么我的这些经验或许对你有一些帮助,耐心的看完这篇文字,等你成为老教师之后,你也许会有很多相似的感受的。假如你是老教师,你也不防看看,只是看了之后别灰心。怎样的日子都是过,叹息一声是可以的,但书还是要教下去的。

第一:守住清贫。

既然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几乎注定了你与富贵无缘。所谓“富贵险中求”,站在讲台上显然是没有什么危险的,所以想求得富贵自然也是概率很少的事情,除非,除非你娶了什么局长或者是市长的女儿。或者是嫁了什么局长或者市长的儿子。当然既然你娶了(或者嫁了)这样人家的女儿,那我恭喜你,因为你离脱离苦海的日子不远了。但绝大多数老师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所以你要有清贫一生的准备。当然你有可能当上校长,当上校长基本上就脱贫了。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当上,还有你当上之后敢不敢贪污。如果你是一个胆小或者清廉的校长,你一样清贫。

第二:耐住寂寞。

做老师是一个很寂寞的职业。除了学生没有谁会围着你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你的世界注定会很无奈。若干年之后,你的同学甚至是你的学生成了什么长或者是什么款爷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忙,你偶尔去他那里坐坐,你会发现他有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文件和见不完的人。而这时你的内心开始落没开始觉得你的生活是那么单调。不要太灰心,你要清楚,这世界只有工作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这样也许你才能平衡一些。他忙,但他也许很累,也许他会犯大错误,也许他并不快乐,甚至也许他很想当老师--------人生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否则你的后半生都会在失落和不平衡中度过。

第三:不要清高。

我知道你是文人。文人大都有些清高。文人大都有些看不起人。尤其是大学才毕业的新老师,自我感觉大都很好,会常常看不起老教师。这样你会很吃亏的。因为领导对新老师的印象的好坏有很多是直接来自老教师对你的评价。你要学会低头,哪怕是假装的。你要学会尊重,哪怕是假装的,你要学会微笑和点头,即使你不愿意和你认为很俗气的老师打交道,但微笑和点头你总该会吧?不要轻易的给自己树立一个敌人。因为你将来评职称的时候要公示,别人的一个电话一封信就可能让你再等一年或者是很多年。因为教师是一个合作性比较强的职业,你太清高了别人会觉得无法和你合作。即使你的清高已经成为你的习惯,但你还要看看自己够不够斤两,假如你什么成绩都没有做出来还要保持清高,那我只想对你说,你基本上是属于没救的那种人。

第四:终身教书。

既然你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你得做好教一辈子书的打算。因为教书的时间越久脱离社会就越严重。教书十年之后,不,五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除了教书再也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了,你基本上已经和社会脱节。假如你只是想尝试一下教书的滋味,那我劝你一年之后立即辞职,否则一切都晚了。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教书最多不要尝试超过三年,回头是岸,不回头,那你就等于进了苦海,且无法超度。我们国家很多领导都要求老师们树立终身执教的信念。

第五:趁早准备。

如果你真的已经厌倦了教书。那你真得趁早给自己计划一下。没有什么比厌倦一件事情但还必须去做这件事情更让人无奈的了。因为你刚刚教书不久就已经厌倦了,如果你不想办法,那你的将来会很糟糕,你可能会患上忧郁症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几乎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啊。我这里对你们说,摆脱也要趁早啊。因为这时候你们还会有许多选择。比如辞职,因为你年轻,你可以再选择你喜欢事。比如你可以考研,这样对新教师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刚刚离开大学校园,你的知识还没有老化或者忘记。如果这两样你都无法做到,那你好象只能选择认真教书了,当然你中了五百万或者娶了富婆或者是傍了大款另当别论。

第六:认真教书。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这个职业。但请记住,做一天老师就要认真教一天书。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就特殊在你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管社会对你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负责的老师。因为,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成就一个学生或者毁了一个学生。所以,既然你是老师,那么就请认真的对待你的职业,你面对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你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颓废可以喝醉可以骂娘,但白天的时候,你应该是一个灵魂纯洁高尚的老师,这和社会的要求无关,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虽然这个时代一提良心很多人都会嘲笑,但不要在乎别人。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一颗良好的心。我不希望你们若干年后回首的时候,你的良心依然被自己拷打。

第七:不要体罚。

我知道你刚毕业,我知道你血气方刚,我知道你有冲劲。可是,请记住除非到万不得以,否则最好别对你的学生动手。一个常常发火和动手的老师,基本上已经是失败的老师了。学生是靠教出来的,而不打出来的。要用你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你的人文关怀来打动学生。那种严师出高徒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最重要的是,万一你把学生打坏了,那结果我就不好说了。我知道你恨铁不成钢,但你要清楚,不是每块铁都能成为好钢的。该放弃的就要学会放弃。我们现在实行的其实还是精英教育。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扬振宁。而且这个时代就是优胜劣汰的时代,社会规则说明是允许垃圾学生产生的。对于那些已经对你的人身造成了攻击或者对你的名誉造成了很深的伤害,那我要对你说,是动手的时候了。因为老师不是天生就该被谁欺负的。校长不能,同事不能,学生更不能。谁要是侵略我们,我们的拳头就应该握紧,然后准确的狠命的给予敌人以最有效的打击,当然,最好别危及生命,否则你也将完蛋。

第八:不要越界。

请你一定要记住,老师和学生永远都不会亲密无间的。尤其是男老师和女学生如果这样你就麻烦了,弄不好你就会落一个禽兽教师的称号。请不要相信什么师生恋。小说电视里可以有,甚至在别人的故事里也可以有,但惟独你不能。因为你是新教师,你可能不太会处理你和女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很容易给你带来麻烦而不是什么美丽浪漫的故事。学生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对老师尤其是新老师年轻的老师产生好感,请相信,那只是好感,绝不是什么爱情。如果你一定要演绎一场浪漫的师生恋情,那请你做好下岗的准备吧。即使你不下岗,那你以后可能也会被学生一届又一届的传为“好色老师”。背着这个美名,你会发现你----很难走以后的路。

第九:少上点网。

我知道,网络的诱惑是很大的,也许你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沉迷在网上。但那时候只要你考试及格,混个毕业证总还是行的。但你现在是老师,你的学生可不能仅仅是及格,否则你在全市的排名会很尴尬。别相信现在是什么素质教育,一切都还停留在以分数定优劣的习惯上,上网会花去你很多时间,这样你就没有心思或者精力把时间放在教学上了。假如你不想好,不想上进,那你就上网吧,如果你精力旺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十:爱惜身体。

做老师的苦我想你已经尝到了一些了。你也知道教书是一件真的很辛苦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事情。你可以很忙,但请爱惜和保护好你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跨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做老师的没有谁会关心你的身体,没有谁会张罗着给你体检。但你得自己爱惜自己。常常抽出点时间来运动,或者去旅行(我知道你没有钱,但你可以去郊外或者乡下,那样不花什么钱的),这样对你的身体也许会有好处。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尽可能的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别人当你是牛是马,但我们要当自己是人。对自己好一点。

这些都是我在工作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是我们自己的,有些是和别的老师交流出来的结果。

篇2: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

没有了远大的目标,更没有了伟大的志向,只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早已过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如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对别人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宽容,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知道理解万岁!懂得珍惜与同事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句话说得好:百年修得共船渡,同事之间的感情不也是风雨同舟吗?

对工作少了一份激情,却多了一份责任。对工作的认真不是为了得到表扬与认可,而是为了自己的那颗心。也许几年都发表不了一篇论文,但我也在努力工作着,时时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上好每一天的班,做好每一件事情,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我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一个专家型的.教师,我的舞姿也在不断地僵硬,声音也不再柔美,但我会更爱孩子。我会对理解我的家长心存感激,对无礼的家长一笑置之。我不会为得与失而寝食不安,换句深沉的话叫做荣辱不惊吧;倒会为了一句话而心中窃喜——“县直幼儿园的生活确实很好。”

篇3: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

寅虎年即将过去。祝贺全国散装水泥战线的同志们, 一年来团结奋斗、努力工作, 取得了行业快速发展的业绩。据快报统计:全年散装水泥供应量达8.98亿吨, 散装率48.10%, 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0%, 散装量增加1.45亿吨, 也超过水泥增长率4.61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能源, 减少污染, 减轻水泥、建筑、水泥制品工业重体力劳动强度, 大大提升自动化水平。作为退休在家欢度晚年的老同志晓知在过去一年里, 散装水泥产业取得的好成绩, 非常高兴, 我们没完成的工作, 在岗的同志们, 付出了更多心血, 浇灌着这朵散装水泥之花, 使之不断增长壮大, 你们比我们那时工作面更广, 发展的更快了。

发展散装水泥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 完全符合节能减排、清洁环保的大政策。相信年青一代能在国家各部门支持下, 将我国的散装水泥、商品砼、干混砂浆这一绿色的事业早日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十一五”期间, 我国散装率近50%, 京、津、沪提前达到了90%多。浙江已超过70% (25年前浙江省散装率不到百分之一) 。在这几个省市带动下, 相信其他省市也会做到的。我建议“十二五”期间:全国水泥散装率能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到“十二五”末期, 我国散装水泥实现60%~65%为好, 能达到70%更好。

祝卯兔年快乐, 阖家幸福。

篇4:一位老教师的憾愿

前不久,冯志远突然收到一张来自上海的万元加急汇款单,这不是期待中妻儿的问候,但这张汇款单足以令他感动余生。钱是老人在上海教过的4名学生寄来的,其中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史蜀君。“50年啦!将近50年啊!想不到他们还记得我!”病重且一贫如洗的老人念叨着,已是老泪纵横……

[1958年上海-宁夏]

告别新婚的妻子,满腔豪情赴西部支教

1953年,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冯志远被分配到了上海市南中学。1958年,他与同在上海市南中学教书的马老师喜结良缘,也就在这一年,他们刚刚结婚后,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了。顾不得新婚妻子的反对,满怀一腔豪情支援边疆教育的冯志远匆匆踏上了西行的火车,离开了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

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唯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志远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饿了,和学生一起吃食堂;困了,和学生一起挤宿舍。关帝中学地处偏僻,学生们又都是农民子弟,生活十分困难,冯志远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自己却舍不得多花钱,把剩下的全都寄给了妻子。

冯志远和妻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宁夏,那时两地的交通工具只有要跑几天几夜的火车,几十元钱的工资让他们实在坐不起那昂贵的火车,两人只能在暑假的时候才能团聚一次。

他们就这样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1年。冯志远直到40岁的时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子的出生,让冯志远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牵挂。但离家千里的他忙于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回上海多看妻儿一眼。甚至有一次,儿子病得非常厉害,妻子发加急电报催他赶回,但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所带班级的学生中考,实在无法离开。等到学生们中考结束,他才急忙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儿子的病已经好了,妻子的心也凉透了。由于冯志远常年顾不上上海的家,妻儿与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1984年宁夏]

双目失明后用评书形式讲课

家庭,越来越疏远了;工作,却越来越投入了。冯志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生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从那个贫穷的地方先后步入了大学的校门,但冯志远的眼疾却越来越厉害,眼前的一切变得很模糊。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加上工作繁忙,冯志远一直没有时间去好好治疗一下眼睛。就在1984年的一堂语文课上,他完全陷入了一片黑暗,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纷纷跑去看望自己尊敬的老师,这一切让冯志远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讲历史。从古代史到近代史,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每天早晨,都会有两名学生来到冯志远的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扶着他下床,然后拿着毛巾站在旁边,等老师洗完后,再将毛巾放好。上课铃声响起时,负责照顾老师的学生就会牵起老师的手,扶着他走进教室。全班同学望着冯志远摸索着站在讲台上,总会起立齐声高喊:“老师好!”

下课后,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扶着他,来到食堂,帮他打好菜,等着老师开始吃了,学生们才吃起来。有的学生见老师摸索着夹不着菜,就干脆直接喂给老师吃。常常十几双筷子同时伸出来,排着队要将自己的饭菜送进冯志远的嘴里。

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退休后的他仍然住在学校里,只要学生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学生进行辅导,一直持续到他患上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

[2005年5月长春]

有生之年,再见妻儿一面便无憾

2005年5月,冯志远的妹妹冯宝珍从长春来到宁夏,在哥哥常提到的“条件良好”的学校宿舍里见到手脚已麻痹的他。身下铺的是麻袋,身上盖的是被烟头烧得只剩下半截的褥子,旁边还有一团棉花被芯,冯志远蜷缩在床上已是骨瘦如柴。宿舍的地上洒了一地的菜汤,一个马桶就在他的床头。闻着那满屋子的骚臭味,看着眼前的凄惨情景,冯宝珍号啕大哭:“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哥哥你怎么过得连叫花子都不如呢?”看着哥哥实在无人照顾,心酸的妹妹决定把冯志远带去长春。

跟随妹妹回到长春后,冯志远挤进了妹妹祖孙三代同住的家中。由于他身体不好,妹妹把家中朝南有阳光的一个房间腾给了他。但冯志远的脑血栓越来越严重了,最近一次的住院治疗,花光了他这一辈子的积蓄,同时也用光了妹妹家所有能拿出的款项。

躺在妹妹家的床上,冯志远说起自己的这一生,一点也不后悔。他说,他爱讲课,爱给学生们讲故事,与学生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

这位当年曾经激情满怀、才华横溢的老师,仍然有着今生唯一的遗憾,那就是愧对自己的妻儿,“如果我有生之年能再见他们一面,可以无憾了。”病重的冯志远,话语中充满了期盼。

[2005年12月上海]

孤独多年,老伴心态复杂

昨晚,《新闻晨报》记者走进了冯志远在上海的家。徒有四壁的两居室的房子里,阴冷阴冷的,电视机是整个屋子里唯一的奢侈品。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没有一张吃饭的桌子,一张床已经算是不错的家具了。冯志远的老伴马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但与冯志远过往的一切,马老师不愿再详细回忆,也不愿对冯志远作出评价。她记忆犹深的只是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一连串病:肾炎、乳腺癌、高血压、心脏病,每一桩、每一件,对于一直独自面对的她是永远也痊愈不了的伤痛。

冯志远的儿子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父亲对家里和母亲照顾得太少,母亲对父亲的积怨很深。家里40多年来一直挤在一套两室的房子里,36岁的他刚刚才找到一个女朋友。但作为儿子,他春节时很想去长春看望父亲,如果到时女朋友谈成了,也会带着女朋友一块去,希望给病重的父亲一个惊喜。“等明年天气暖和了,我还会尽量说服母亲一起去看看父亲。”

难忘恩师,上海学生为其汇款

76岁的冯志远已经几乎都记不起那些上海学生的样子了,但那些学生却无法忘记他。冯志远收到的万元汇款单落款处写着4名学生的姓氏:何、史、刘、董。记者查证,竟然发现4人均是知名教授或导演: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何寅、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史蜀君、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教授刘翰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董梅荣。

说到冯志远老师,已68岁的何寅教授仍一脸的尊敬:“虽然冯老师只是我的高二语文老师,但他对我的影响比其他任何老师都大,甚至远远超过我的大学老师。我之所以选择文科,并从事比较文学教学,都是受了冯老师的影响。”

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史蜀君并不是冯志远真正的学生,但她同样对冯志远老师念念不忘。史蜀君称,当时自己所在的女中曾和冯志远老师所在的市南中学合拍过一部话剧,作为“导演”的冯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指导史蜀君背台词,而且在空暇时间还会抑扬顿挫地背诵普希金的诗给大家听。“太好听了!那优美的男中音,抑扬顿挫地响起来,让你不得不喜欢普希金的诗。可以说,冯老师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启蒙老师,有人评价我拍的电影有诗情画意,我想这里有冯老师的功劳。”

“多年来,我一直想当面感激一下冯老师,却苦于无法联系。如今得到了消息,没想到他竟如此遭遇!”史蜀君对冯志远这位优秀的中学老师的经历唏嘘不已。

篇5:一位老教师的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愁云惨淡满山翠柏洒清泪,音容寂寞潇湘流水放悲声。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退休老教师杜发同志。在此,我谨代表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全体师生,对杜发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问候。我相信,到会的各位心情也十分沉重。因为杜发老师的去世,使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好老师,好同志。当年情景历在目,回首故人今不在,此时此刻,松涛为之啜泣,苍天为之呜咽,哀乐低回,亲朋落泪,同事伤怀,可谓酷暑高山百草泣,万里云空白鹤飞。

杜发老师(1939)年(8)月23日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年()月,入党,()年()月参加工作,因工作业绩显著,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1992)年7月光荣退休。2014年10月14 日因病逝世,享年 76岁。在近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杜发同志先后在三家子小学、黑泡子小学、沙日浩来乡中学教学,后到沙日浩来总校任会计职务,一直到退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发老师的一生,是谦和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40年来,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师德高尚。无论在哪所学校,无论在何种岗位,杜老师都能以校为家,以教育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呕

心沥血,孜孜不倦。“一片丹心为学子,勤勤恳恳育英才”

他刻苦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工作,以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幼小的心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栋梁之才。现在,他的学生遍及各地,真是绿洲盎然清宜人,桃李芬芳满天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人生诺言,为福及桑梓,造福子孙出了力,流了汗,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可谓是40几年如一日,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迎来桃李满圆。近70年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换来彩霞满天。

杜发老师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管教规范,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人奔西土,音容犹存。杜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他的宽厚美德,他的无私奉献,他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动力。杜老师虽然走了,但更多的人会继承他的遗志,将他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杜老师虽然离去了,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发扬光大,恪尽职守,兴家立业!

杜老师请您一路走好,您安息吧!

篇6: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感悟

我曾经与一位老教师交流过,他是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二十年,在很多教育经验上我也需要向他学习。下面是他所说过的一些话和教育经历,我通过我的语言总结出来。希望能让更多的家长有所收获。

每次家长会,都要提到如何够帮助孩子提高分数这个问题,每次看到孩子辛苦学习,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家长就着急。我知道家长都很渴望得到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学习方法,我只能这样告诉家长,在学习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上,老师和学习方法永远只是孩子的引路人,最终依靠的也只能是孩子自己,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如孩子自身教育的觉醒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家长应当知道:

一、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

中国人自古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习惯,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毁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我的班上就有一个浑孩子,也许他的浑和调皮与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亲眼见过他父母当着这么多人面前打他耳光,我敢肯定这给孩子的尊严和心理都有很大的伤害。

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俗话说“小小孩子映十八"。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作为,虽然这句话说得非常绝对,但可以看出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好的习惯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帮助,更对他以后的人生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

三、不能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衡量一个孩子乖巧与否的标准已经是学习成绩,这明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德智体美劳”应该全面发展,绝不能只重视一个学习成绩。甚至为了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其他的优秀品格。

四、关于学习方法和经验

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没有无限的时间去学习全部的东西,要把重点学习的东西放在首位,有效的利用时间制定计划。

1、计划的时间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应随时调节。

2、计划不宜机械,不宜太随意,一旦制定就要执行,确实有原因,可以调整。

3、在制定计划时,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多总结复习,调整学习状态。

五、推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1、固定时间、地点写作业,不熬夜写作业,时间过了就收作业;

2、写作业之前先温习,明确写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而非完成任务,更不是为父母所写;

3、做题目第一要紧的,是审题要仔细;

4、字迹要工整;

5、姿势要正确;

6、写作业的环境要单纯,保证专心,写完作业有专门玩的时间;

7、遇到不会的可以问,但最好先主动自己思考……

六、上课时的听课效率

篇7:一位老教师的十大感言

一走进林老师的家,便看到挂在厅堂上的毛主席、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画像。他告诉我们,他出生于1949年

9月,与共和国是同龄,言语间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60年的风风雨雨使他更坚定更成熟,60年的翻天复地使他更觉得党和人民的伟大。在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他要拿起了自己的笔,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歌献给党和四代领导人。经过一番“创作”,终于写成了《春雷响》、《曙光灿》和《东风劲》三首歌颂领袖的诗词,并发表在新华网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领袖的情怀和业绩,他把《东方红》、《春雷响》、《曙光灿》和《东风劲》写成大幅书法挂在大厅上,让大家观看、赏析,他自己则反复吟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领袖的崇敬之情。他深情地对我们说,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他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扬眉吐了气!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江泽民领着我们跨世纪,继往开来辟天地;胡锦涛又高举起“科学发展”的伟大旗帜,构建起和谐社会。四代领导人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推进,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民族和老百姓站起来后又富起来、挺起来、和谐起来。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我们要世世代代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跟党走。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四代领导人的正确指引,没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腾飞!在祖**亲6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要把最美的颂歌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四代领导人。

上一篇:伊宁市城市规划图下一篇:标点和病句每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