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2023-03-21

第一篇: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Stepping up Efforts to Push for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Tibet

中国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巡视员 王心怀

Wang Xinhuai

Inspector from the Division for Regional Economy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1—201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39.2亿元增至507.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6.1亿元增至3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83.3亿元增至46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9亿元增至180.8亿元,分别增长了2.6倍、5倍、4.6倍和2.7倍。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80元和4138.7元,分别是2001年的1.9倍和2.9倍。十年间,农牧区贫困人口从64.3万人减少至1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7%降至7.4%。到2010年底,西藏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所有乡镇和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全区住房条件较差的140万农牧民全部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三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青藏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林芝、阿里、日喀则等支线机场的建设完成,使西藏7个地市中有6个实现了通航。墨脱公路顺利贯通,解决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问题。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西藏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7:23:50调整为2010年的13:33:54。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5100牌矿泉水、圣鹿牌食用植物油、甘露牌藏药等特色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世界屋脊、神奇西藏"的旅游主题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业已成为产值最大、增速最快的支柱产业。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总量已达到685万人次。五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在迈向全面治理新阶段。中央政府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4590万亩天然草场得到保护与恢复,180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2009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了总投资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西藏生态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in 195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this new centu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held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tr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Tibet, formulated a series of speci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invested hug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se efforts have lent a strong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ibet. Thanks to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joint efforts and hard work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ibet has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maintained rapid and sustained growth. From 2001 to 2010, Tibet’s GDP soared from 13.92 billion yuan to 50.75 billion yuan, a 2.6-fold increase. Local budgetary receipts rose from 610 million yuan to 3.67 billion yuan, a growth of 500 percent. In

2010,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reached 46.33 billion yuan, growing by 460 percent from 8.33 billion yuan in 2001. The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totaled 18.08 billion yuan in 2010, up 270 percent over 4.9 billion yuan in 2001.

Seco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In 2010,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Tibet stood at 14,980 yuan and the per-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as 4,138.7 yuan, 1.9 times and

2.9 times that of 2001, respectively.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poverty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was reduced from 643,000 to 180,000, and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decreased from 29.7 percent to 7.4 percent. By the end of 2010, Tibet had also realized broadband coverage in all townships and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in all villages. All townships and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ibet now have access to highways. A total of 1.4 million farmers and herdsmen living in poor conditions have moved into comfortable houses.

Third,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nded Tibet’s history of being without railways. The Nyingchi Menling Airport, Ngari Gunsa Airport and Xigaze Peace Airport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put into use, making possible air routes among six of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ith the comple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edog Highway, China’s last “isolated” county has also been connected to the country’s highway network.

Fourth,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have been making new progress. With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dded value of Tibet’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ccounted for 13, 33 and 54 percent of the region’s GDP respectively in 2010, compared to 27, 23 and 50 percent of the GDP in 2001.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have begun to take shape. Specialty products, such as “5100 Tibet Glacier Spring Water,” Shenglu Edible Oil and Ganlu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have witnessed a rapid growth in sales revenue. Tourism in Tibet, with the advertising slogan “Magical Tibet – roof of the world,” has become the fastest growing pillar industry with the greatest output value. In 2010, a total of 6.85 million person-times visited Tibet.

Fifth,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dvancing to a new stage of overall manage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projects to convert farmland into forest and pastures into grassland, and protect the natural forests. All together, 45.9 million mu of natural grasslands have been conserved and recovered, and 18 million mu of natural forests have been effectively protected.

Tibet is also home to 45 nature reserves, accounting for 34.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region. In 2009,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roved the “Plan for Ecology Safety Barrier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ibet (2008-2030),” with projected investment totaling 15.5 billion yuan. Since then, Tibet’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 stage.虽然这些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等制约,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要。为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尽快解决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去年,

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未来十年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今年7月,中国政府批准了 "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计划安排226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305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93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384亿元,涉及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到2020年,西藏将呈现出一派更加美好的发展景象,农牧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为此,中央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

For the past years, Tibet has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limits of na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t still faces some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natural disasters are frequ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re rather difficult,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nd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cannot yet satisfy the need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order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lasting stability in Tibet, and solve these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pened the fifth centr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Tibet last year, which outlined the guideline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ibet in the next decade, and made clear the objectives, important projects and supporting polices over the ten years. This Ju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roved a development plan for Tibe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hich includes 226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infrastructur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ith regard to people’s livelihoods. These projects, involving a total investment of 330.5 billion yuan, will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ibe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By 2020, Tibet will present itself with better development: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will be even higher, the ability to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will be close or equal to the national average, infrastructure will b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ecology safety barrier construction will deliver good results, and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realized on schedule. For this goal,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give more suppor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一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将在2013年前全面解决西藏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在未来五年内全部完成游牧民定居和农民的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实行 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优惠政策,到2015年使西藏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建设好各级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西藏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让西藏各族人民能够实现"病有所医"。实行更全面、更高标准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 度,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12年前,将对农牧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

First,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nd improving our ability to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drinking water safety issue in all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will be solved by 2013. In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 we will provide permanent housing for all nomads and renovate all dilapidated houses for farmers. We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preschool education, provid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childre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to enjoy free food, lodging and tuition during their compulsory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raise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of Tibet’s high schools to 80 percent by 2015. With hospitals and health centers at all levels, 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medicare system based on free medical care in farming and pasturing areas, so that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ibet will have access to medical care. We will implement basic pension, medical, unemployment, industrial injury and maternity insurance systems for urban employees, and increas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s for urban residents. By the end of 2011,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will cover all residents over 60 years old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二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将生态自然修复功能与工程治理结合起来,实施包括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在内的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好高原原生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 草等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让西藏美丽的森林、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Second, enhanc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guarding Tibet’s clear water and blue sky. We will combin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with pollution control, carry out a number of key ecological projects including those for ecology safety barrier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ibet, and protect sources of large rivers, grasslands, wetlands, natural forest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especially native plateau vegetation and wildlife. To preserve beautiful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 Tibet, 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policies of converting farmland into forest and pastures into grassland, establish a reward mechanism for grassland eco-protec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national public forests.三是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到2015年基本实现西藏县县通油路;建设四川至西藏铁路,使各族人民出藏通道更加便捷;提高已通航机场的保障能力和技术水平,完成那曲机场新建工程,使西藏7个地市全部实现航空运输。加快能源电力建设,到2012年完成青海至西藏直流联网工 程,实现西北电网向西藏电网供电,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支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尽快使西藏自主供电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建设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灌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尽快解决农牧区工程性缺水的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一批优质供水工程。进一步改善通信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通讯保障能力。

Third,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of major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By 2015, all counties in Tibet will have access to asphalt roads; a railway will be constructed to link Tibet and Sichuan Province so that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here can enjoy a more convenient way to go out; airport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will be improved and a new airport will be built in Naqu so that air routes are realized among all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Meanwhile, we will speed up ener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Qinghai-Tibet grid interconnection project will be finished by 2012, which will link the Tibetan grid to the northwest grid and fundamentally solve power shortages in Tibet. W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such as solar and geothermal energy sourc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ibet’s energy independence as soon as possible. A number of key water projects and

irrigation facilities will be constructed to improve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lve water shortages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as soon as possible. Drinking water sources will be protected and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water supply projects will be carried out. We will further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o better guarantee communication.四是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充分挖掘西藏高原农牧业特色资源优势,支持高原绿色食品饮料、药材、藏毯、传统缎绣等特色产品以及乳制品的开发和生产,培育一批著名品牌。将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打造青藏高原特色旅游精品路线,扶持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让广大农牧民从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

Fourth, cultivating a number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We will take full advantage of farming and pastoral resources with local featu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Giving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specialty products such as green food & beverage, pharmaceuticals, Tibetan carpets,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nd dairy products, we will strive to cultivate local brands. Combining beautiful scenery with culture and ecology, we will promote quality travel routes with local featur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armers and herdsmen will get support to develop r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businesses, which will also increase their income.五是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将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除关税和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在西藏征收的其他各项税收全部留给西藏。全面保障西藏的教育、卫生、政府运转等基本经费支出,切实保障各类重点事项的财政支出需要,大型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承担。支持西藏金融业发展,对在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各类贷款给予补贴,帮助西藏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创造条件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西藏设立更多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外资、民间 资本到西藏投资。同时,中国还实施了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藏发展的政策。今后10年内,有17个省市分别对西藏的7个地市从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援。初步统计,到2015年将安排各类援助项目1600多个,援助资金140多亿元,重点援助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帮助西藏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对管理、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进行培训。

Fifth, adopting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ward Tibe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preferential financial and tax policies in Tibet. All taxes imposed in Tibet, excluding tariffs, import consumption tax and value-added tax, will be given to Tibet. We will ensure basic expenditure for education, health and government oper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fiscal spending on various important issu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provide funds for construction of large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We wil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ibet. Subsidies will be provided for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ibet to issue various types of loans. We will help establish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Tibet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et up more branches and service outlets in Tibet. We will give further support for investment in Tibet, and attract more foreign and private capital to Tibet. Meanwhile, China has been carrying out the “pairing-up” support program, where thos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help to develop Tibet. Over the next decade, 17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ill provide personnel, technologi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to Tibet’s seven prefectures an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statistics, a total of more than 1,600 aid projects, with an investment of over 14 billion yuan, will be carried out by 2015. They will largely aim to improve infrastructure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as well as municipal facilities, develop social programs covering education, health and culture as well as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local features, and provide training for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s well as farmers and herdsmen.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为西藏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西藏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发展经济、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努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坚信,未来的西藏经济发展将更加繁荣,社会建设将更加进步,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Tibet and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its development. We will give way to the intelligence of Tibetan people and their enthusiasm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seek a happy life. We will strive to help Tibet realize leapfrog development along the trac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future of Tibet will witness a more prosperous economy,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and its people will live a better life.

第二篇: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研究报告

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 (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 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白少波)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12日上午在拉萨开幕。官方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

陈全国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通过五年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逐步成为西藏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在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西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

报告还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陈全国说,经过2-3年的努力,西藏将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

“文化史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陈全国指出,西藏将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

报告内容:

一、有关于西藏文化: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宗教、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其美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说西藏的藏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二、西藏文化的发展

7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由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生活在克松庄园的农奴们遭受农奴主残酷迫害的情景,受到全国观众高度关注。

“就像剧中讲述的一样,旧西藏大部分藏族同胞都生活在贫苦与压迫之中,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文化生活了。”,类似这样自编自导艺术作品,并亲自走上舞台演出的农牧民们,如今在西藏比比皆是,500多个业余基层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藏文化的空前繁盛。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由此衍生了一大批带有浓烈藏族风情的艺术作品。

60年来,1000多篇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30多部民族文艺研究专著先后面世,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一批文艺书籍陆续整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个“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西藏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特色艺术之乡”。共有非遗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包括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和格萨尔)、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

三、西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 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

一、

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

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四、西藏文化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因素

1、基础设施的完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2、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著成效

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3、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

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单单是军事竞争,而是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认可之下,经济文化等的综合竞争格外激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文化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成为潮流的名词,在物质文化极为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国对文化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矿产94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10多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能源资源品种繁多,能量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可占全国17.1%。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西藏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湖泊总面积达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固体冰川为我国最大的“水塔”。西藏是动植物资源的伟大宝库,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以上在西藏。高等植物6400多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其中西藏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

西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迷人,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使西藏具备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西藏地广人稀,地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2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3人,是全国人力资源密度最小的地区。绝大部分的县城和乡镇人口稀少,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十分不利。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与内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每年需要许多内地人才加以支援。西藏需求人才的特点是类多量少,而西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匹配度不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

2、外援型经济十分强劲,本地经济主体赢弱

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使西藏尽早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的财政政策,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西藏财政补贴569亿元,中央建设累计投资252.58亿元,国家机关和各地对口支援的物资、资金70亿元。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国家投资项目117个,总投资312亿元,“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79亿元,对口支援71个项目。2006年,国家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十一五”要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180个。截止2007年底,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02亿元,已有139个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时间如此漫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地区规模如此巨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怀。

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直接投资十分巨大,使西藏经济的主体成为外援型。经济发展本来需要“三大引擎”共同拉动,但西藏实际上只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巨大,内需拉动近年来才刚起步,对外出口拉动力甚微。西藏财政的自给率不足10%,90%以上靠中央财政支撑。因此本地经济主体,即城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农牧户经济实力相对赢弱。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1亿元,人均仅为3914元,若减去各级政府的公务消费,则人均消费额还要少。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一些交通不大发达的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色彩依然十分浓厚。



3、在经济总量中占末位的农牧业却占据就业领域中的首位,农牧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西藏2007年农牧业产值为55.33元,占GDP的16.17%,在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末位,但是在就业结构中,农牧业占据全区就业者的80%。在各级政府“扶贫”“支农”政策的作用下,西藏农牧业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地区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管理粗放,尤其是农牧民的观念陈旧。“有的牧区惜杀惜卖甚至绝杀绝卖,唯以牲畜多少特别是大牲畜的多少作为富裕的标准,牧户间相互攀比,致使牲畜的出栏率难以提高”(罗绒战堆,1998)。据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郑度两位院士的调查,2003年西藏全区牦牛存栏数400多万头,多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栏率很低,牧区一般为6.6%—8.2%,农区在10%—20%之间,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市场疏通不畅,当地屠宰点规模小,市场供应量少,牛肉价格高于内地,难以打入内地市场。因此牧业的产品基本上维持牧民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比例不大,而农区生产的青稞,由于气候高寒,交通不便,青稞的主要去向是为农牧户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出售或酿成青稞酒出售到区外也没有营销优势。所以西藏的农牧业基本上支撑了农牧民小康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还比较浓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布局分散,缺乏向经济带集聚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西藏已形成以首府拉萨为中心的藏中经济区,以昌都为中心的藏东经济区,以那曲为中心的藏北经济区,以狮泉河为中心的藏西经济区。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四个经济区的布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已被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即经济决策者应选择经济要素相对优越的地区,集中投入巨额的资金,优化那里的经济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使之产生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增长极。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后经济增长极向外辐射,从点到线,形成经济带,再由线到面牵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有效运用经济要素,使经济要素的各因子产生乘积效应的有效做法。对于地广人稀的西藏区域发展而言,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向经济带集聚是探索经济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特大型企业

农畜产品是西藏最具特色的资源,以此为原料培育了牦牛产业、山羊绒产业和青稞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藏药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为支撑的旅游业也方兴未艾。这些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有待发展。

200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确定了12家企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不足700万元,平均企业产值不到400万元。到2002年有7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平均工业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银河科技和诺迪康药业已经上市,奇正藏药厂是国内制药行业前60强企业之一。到2007年底,西藏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3家质量信誉AAA级企业。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争水泥、雪藏圣毯、拉萨啤酒、圣鹿食用油等一批西藏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销量稳步提高。这些企业在西藏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仅可视为发展的初创阶段。



6、对外经济开始显现,但经济辐射力尚不强劲 西藏由于关山阻隔,相对封闭,对外经济一直发展缓慢。2006年7月中断44年的中印边境乃堆拉边贸通道重新开放,中尼传统贸易相对稳定。至2007年底,西藏对外贸进出口总易额已达到3.93亿美元。

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连接西藏与内地交通大动脉使西藏对内地的大宗贸易成为可能。例如5100牌矿泉水通过铁路行销内地,出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西藏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如今5100牌矿泉水已作为青藏铁路直通车的专用产品,目前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总体看来,西藏的对外贸易总额仍不是很大,对西藏本地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仍不够明显,在对外经济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三、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

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有四项指导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新跨越发展战略要使广大藏区人民获得实惠,特别是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在继续承接国家加大投入和全国各地全面援藏的同时,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扫清自然经济遗迹,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四是充分发挥和运用西藏独特的自然、区位、文化、社会优势,摒弃模仿内地的工业化模式,形成有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新跨越的路子。这样,具备以上指导原则,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之为新跨越发展战略。这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内容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体一位”共同拉动型跨越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对于西藏这样一个国内省区来说,因与其它省区贸易往来不像与国际贸易往来那样有精确的海关统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出口额之和往往大于地区生产总值(当前地区生产总值是由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来计算的)。但是这“三驾马车”与地区生产总值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再与全国平均数据加以对比,则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其表现的大趋势。现分析如下:

2007年西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65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342.19亿元之比为0.78:1:而2007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239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246619亿元之比为0.55:1,高出全国23.16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1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327:1,而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1,低3.4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对外出口额为3.26亿美元,按2007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计算为23.7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069:1;而全国实现对外出口12180亿美元,按同上汇率计算,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可见西藏经济状况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拉动开始增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甚微。二是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07年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79.3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8.2%,九成以上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以支援。三是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1元,全国为13786元,西藏为全国的80%;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88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西藏为全国的67.34%。为此,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增长,除继续加大固定资产规模之外,还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出口规模,将“一车独大”、“二车跟进”,变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跨越。



2、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推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

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对于边远农牧区的农牧户来说,没有能力将农牧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他们也无法抗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形式在西藏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例如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与奶牛养殖户长期签定购奶合同,保证敞开收购牛奶,再由公司加工销售。奇正藏药厂在林芝、米林、朗县等地向农牧民收购药材,带动常年药材采集户1500多户;山南雅隆饲料公司在扎囊、贡嘎、琼结、隆子县收购玉米、蚕豆,在贡嘎、乃东等县分别建立了50个500头规模的“公司+农户”生猪养殖基地,扶持发展了200个藏鸡养殖专业户,对推动城郊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公司+农户”实现了农牧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赢,这种发展方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加了农牧民的收益预期,使农牧民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不仅使农牧民培养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还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稳定了企业的原料来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和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四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从而促进本地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增长,实现内需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由弱变强,全面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五是通过“公司+农户”实现贸工农牧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公司+农户”还可以向“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生产协会+农户”、“公司+技术推广站+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经济、注入实用技术、注入现代组织,实现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的新跨越。



3、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建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

西藏土地辽阔,是全国第二大省区,相当于12个江苏省的面积。如此巨大的国土面积,且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制度,若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产业的空前繁荣。为此在经济布局上不能平均使用财力,否则将出现“洒胡椒面”的效果,必须选择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地区,培养经济增长极。2007年青藏铁路的通车给予西藏千载难逢的宝贵良机。着眼西藏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的产业布局应向构建X形的青藏高原经济带集中。所谓X形的经济带是指从青藏铁路线进入西藏地区后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曲水、浪卡子、江孜、康马、亚东为纵轴;以樟木、聂拉木、定日、拉孜、日喀则、仁布、尼木、堆龙德庆、拉萨、林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昌都为横轴,共计26个县市镇,大约占行政区划的1/3,人口的2/3和地区生产总值的3/4。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会把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则以铁路为纵轴,以

318、214国道为横轴的X开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呼之欲出。

以铁路、公路为纽带的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采矿业、定位于国内外游客并举的旅游业、与国内外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特色农牧产业和着眼于目标市场为南亚的外贸业。不难预料,青藏高原经济带经过十几年的打造,到2020年有望能凸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前列,为集聚和辐射生产要素发挥强大的枢纽作用,将实现西藏产业布局历史性的新跨越。



4、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西藏的工业化应不同于内地地区。多年来西藏试图模仿内地工业化模式,结果大部分国企处于亏损状态,每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西藏由于地域偏远,运距长,运费高,人口少,消费需求有限,所以决不能走与内地产业结构趋同的路子,一定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利用与内地的比较优势走与内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西藏应大力发展以下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特色农牧业。牦牛产业,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牧养牦牛13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其中西藏有415万头,占32%,居全国第一。牦牛浑身是宝,牦牛食用天然牧草,其肉、奶为绿色食品。经过深加工后的牛肉干、奶品、牦牛绒衫、皮革制品、牦牛壮骨粉等产品,都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在内地和港澳地区备受青睐。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牦牛系列产品可大量外运,牦牛产业大有市场竞争能力。山羊绒产业,前景广阔。阿里、那曲地区的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纤维宝石”、“软黄金”之称。国家农业部投资的“绒山羊基地”项目,采用先进的多种科技,向牧民广泛推广,成为广大牧民增加收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成功范例。青稞产业,潜力巨大。青稞内含β—葡聚糖和纤维,有利于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有明显的营养保健作用。加上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其“绿色天然产品”极具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了做大这个产业,可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青稞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稞为原料的麦片、糌粑、青稞啤酒、青稞白酒、青稞系列保健品,大力开辟国内外市场。

二是采矿业。目前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左右。由于勘探业滞后,目前还不是采矿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另外由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采矿生产规模不宜过大。在矿产品中应大力发展矿泉水业。5100牌矿泉水的开发展现了西藏矿泉水的良好市场前景。2007年西藏生产的瓶(罐)装饮用水1.19万吨,虽然比上年增长2.6倍,但若着眼国内巨大市场,完全可以成倍增长。同时,青藏铁路通车,使矿泉水大批量运输成为可能。

三是藏医药业。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在西藏,藏医药业已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今后的目标是使藏医药走向世界。这就必须走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应建立国家藏药研发中心,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设立研发专项资金。抓紧进行藏医药处方(方剂)收集、整理和保护,进行与藏医药生产相关的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藏药资源人工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2007年西藏生产中成药(藏药)1039吨,比上年增长5.2%,若从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来看,现有的产量规模还远远不够,藏医药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旅游业。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7年国内外旅游者402.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国内游客366.40万人次,增长55.4%,海外游客36.54万人次,增长13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实现外汇收入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作为西藏特色的支柱产业,未来发展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一是自然、人文景观开发并重,做好产品与线路开发规划,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如今向纵深地区开发的深度广度依然不足,每到黄金季节,游客大量滞留在拉萨,布达拉宫景点人满为患。今后可以在青藏线路沿线开发特色景点,吸引游客在那曲、当雄下车进行“牧家乐”游,并开辟铁路、公路联运的“珠峰游”。通过青藏铁路沿线的深度游,带动铁路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振兴青藏高原经济带。二是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外开放地区,进一步简化外国旅游者进藏手续,为他们提供落地签证或短期免签政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边境短期游,如对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展双向短期游,通过旅游增加外汇收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促进西藏对外开放。



5、在产品开发、管理、打造品牌方面引进高端合作,使产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跨越

关于这一点,西藏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践。例如拉萨皮革厂与德国合资并引进了120台制革、制鞋设备,目前这家企业年生产皮革6万张、皮鞋10万双、皮衣2万件,品种达90种,产品出口到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引进瑞典利乐保鲜奶生产线的先进设备,可生产八联杯酸奶及袋装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30吨,公司已通过ISO9001和ISO9002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十分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甘露藏药”品牌,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并把藏药销售到了俄罗斯和蒙古,使这一品牌成为著名的“中国驰名商标”。但就西藏企业总体来看,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打造品牌方面与国内外著名大型企业的高端合作还不普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脱离“小而全”的模式,产品老化,管理粗放,品牌意识不强。因此使企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的方向进行新的跨越,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

6、扩大对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我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开放,若就向南亚开放而言,西藏可以提供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印边界乃堆拉是传统的边境口岸,上个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80%以上。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印贸易90%的货物通过海运往来。2007年我国与南亚贸易总额达510亿美元,可以预期,到20lO年可达600亿美元。我们与南亚诸国共同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南亚青睐中国的丝绸、羊皮、羊毛、羊绒、机械、家电、中药材;南亚的铁矿石、铜、宝石、棉花、咖啡、大米、干果在我国也很畅销。我国与南亚的贸易前景十分看好。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印度加尔各答港绕行马六甲海峡,相距4400公里,若加上西藏到天津可谓万里之遥。而从亚东到加尔各答陆路仅为550公里,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显而易见。但当前通过西藏口岸向南亚出口额甚少,全年仅为2亿多美元。假如我国与南亚出口若有20%由陆路进行,则西藏外贸额将剧增百亿美元,这将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

青藏铁路已通到拉萨,拉萨车站在设计上对延伸到日喀则、林芝的支线已进行了预留。2006年关闭了44年的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重新开放。随着中国与南亚外贸的升温,未来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也不是没有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云南省对南亚的商贸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昆明南亚商务论坛已经开了三届。西藏地处南亚前沿,积极推进中国与南亚经贸往来,早日争取陆路大量过货,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也应当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它将是21世纪东亚、中亚、东北亚大陆连接南亚次大陆最便捷最畅通的大陆桥。



四、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应当不断完善以下四个重大举措:



1、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机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倾全国之力,对西藏进行了全方位的力所能及的持续性支援,对改变西藏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全国援藏,今后还要长期援藏,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援藏的根本目的是把增强西藏自身发展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援藏激发西藏内在活力,使西藏经济增强内生性、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的机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某些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点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一是要在注重财力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智力投资,把培养西藏本地人才、本地企业家、本地科技人员、本地领导干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万计的“永久不走的援藏者”。二是在投资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地与本地企业的联营、合作和相互参股,通过外援与本地生产要素的融合与交汇,将本地企业扶壮,使外建的“拐杖”一旦离开,本地企业也可以“大步流星,昂首阔步”。三是在援藏中注意为西藏引进国际著名公司,开辟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企业与本地企业加强合作,大量吸收本地人就业,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发力。

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居民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自强之本,西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几个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今后,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坚决杜绝文盲的恶性再生。西藏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成本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应从小学起就采取集中县城教育的办法,继续实行教育“三包”政策,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西藏作为特殊地区可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高中义务教育。二是通过宣传引导,严格教育执法,改变农牧区部分居民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严禁寺院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冲击和干扰,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使藏族少儿从小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和交往。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广大居民,尤其是农牧民中开展科学普及,结合农牧业产品深加工需求,推广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使科技在广大农牧区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大力培养藏族农牧民企业家,通过“请进去、走出来”等多种方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鼓励他们“下海创业”,有的放矢地教给他们基本的市场运作技巧和企业管理才能,在广大农牧区形成一批农牧商联合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份额,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

3、精心保护和加速治理生态环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高原长期处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两大板块强烈挤压中,地质结构异常脆弱,同时气候特殊,泥石流经常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且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短期之内无法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失。西藏是中华水塔,是众多大江大河和国际河流的源头。保护西藏生态应当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超载放牧,已造成草原退化。西藏现有草场有近一半开始退化,1/10明显沙化。因此必须把人工牛羊圈养与天然放牧结合起来,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增加改良草场与人工种草,在农牧区大量种植饲料玉米和豆科牧草。对于扩大采矿业在西藏应慎之又慎,要做好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西藏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

4、构建和谐西藏,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发生在去年的“3·14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政治上、国际上造成的影响更坏。因此对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加强备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调解冲突的作用,促进各族群众和社会各个群体和睦相处。充分保障藏族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严厉打击借宗教名义从事民族分裂的敌对行径,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施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

1、孙鸿烈、郑度:《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与西藏社会制度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国科学院网院士咨询建议。



2、绒巴扎西、彭泽军:《藏区产业成长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

3、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4、陈朴:《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

5、西藏统计局发布:《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6、《中国与南亚全方位合作发展趋势》,中国新闻网2008.4.24。

[作者简介]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100010)

第四篇: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而且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目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成为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教育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教育整体比较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教育为农村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正因为这样,中央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从各位优秀教师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 参加教师培训的机会是难得的,我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了,但我一定要把压力变成动 力,今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与全体 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为新 时代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在彼此的研究中、讨论中,提高了教学的方法的掌握,使我的业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就本次培训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结合课改,就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改师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这次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关于学生和教师的观念方面,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了,现在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1、转变教师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教师除了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外,更多地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教师要通过自身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道理。

2、转变学生观念 在现代社会里,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因此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3、转变教学观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 只 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 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大胆尝试,积极实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及时把学到的观念方法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元 化,多 学科的知识都要涉及,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帮助学生确定 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 展能力,创设丰富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 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与 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 和成功喜悦。初 中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 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积极的获取数学科学 知 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教师教学中要身先士卒,创造条件让学生作好每一个探究活 动,当好学生的组织者,俯下身子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 生,让 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 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不能只忙于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管理,不把及时恰当的评价纳入学 习活动。要主动参与、 实施校本研究,从而达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建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落实课堂的有效 教学。

三、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 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教 师 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依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 至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 在充分尊重教 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方式、方法等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 陈旧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的 教育思想和观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个科研型 教师。

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本质是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确立培养目 标,把握学生年龄个性特点。教师必须提高育人能力、教学能力、课后反思能力和科研能 力。育人能力指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了解、乐于交流、善于沟通。能够细心培养,精心 塑造,耐心转换、爱心评价。教学能力主要指课前设计能力,要能够领会课程标准、激活 教材内容。在课堂驾驭上要娴于技能、精于启发、善于表达。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 平的助推器。 提高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在目标上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在模式上关注个 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策略上,关注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统一。教育由以本为本变为 以人为本,教师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 型相结合。

五、今后的工作目标 首先我要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去。同时要努力学习同 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另外我要加强平时的学 习、充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谈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益处 时至今天,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以语文教学为例,现行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局限于时空、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所写之事,所绘之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本身又具有片面性,缺乏必要的知识间联系,所以此时如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司马光》一文,本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但文中所写的人和事距离学生较远,所以,如果只将文章内容呈现给学生,难免会使学生的感受停留于表面,但如果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寻一些关于司马光的资料,势必会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他们在掌握、收集存储信息的同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完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仍以语文教学为例,纵观小语各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因受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在同册教材中我们很难看到那些描写同一景观,同一事件,同一风格的,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很难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风土人情辅以有利的佐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还要强调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并更新学科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方法无论怎样改变,也难以适应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小学生。因此,在教材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式不断翻新的今天,集声音、图象、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和利用。这不仅使教师可以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性,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降低学习与思考上的阻碍,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认识,产生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欲望。

(一)、创设适当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科学习氛围。

情景是促进学生探索知识、激发情感和形成技能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再现和虚拟真实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俗话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例如在制作小学英语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 ”课件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妈妈带着Ben去商店购买动物面具的录像,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由于课件图、文、音并茂,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又如在制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课件中,我考虑到本课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并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但由于学生没有文中的生活经历,并不能体会到文中妈妈提水的辛苦。针对这个情况,我根据课文制作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下,细细品味三位妈妈的艰辛,与文中的老爷爷引起共鸣。

(二)、制作实效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的制作应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充分考虑到课件要围绕教材重点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的要求,要明确:为什么编制这个课件,怎样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制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课件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美文,但由于文中所描述的欢庆场景对于没有身历其境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以想象的,那么,自然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读时难免显得空洞。然而,有感情地朗读该文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将网上下载的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民上街庆祝的有关录像、照片制作成视频,配以相对应的文字、音乐呈现了出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觉需求,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再读起来,自然饱含激情。

如在制作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课件时,考虑到梯形面积公式较难理解与掌握,并且学生容易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混淆,容易把梯形公式的除以2 漏了。为此,我特意制作了多种梯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动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并不会把除以2漏了。而三角形与梯形关系得动画,让学生了解到,如果梯形的上底为0,那这个图形将会变成三角形,从而能清楚地区分三角形与梯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运用公式到计算中去,为了凸现信息技术的无可代替性,本课件还制作了一个练习考评系统,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电脑判断对错,并把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师平台上,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根据系统进行拓展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考评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校情况,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提高了完成速度,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制作广州市版信息技术第二册《嫦娥奔月­——电子小报设计》的课件时,考虑到这节课是综合练习课,学生已掌握了制作电子小报的基本技术,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及审美能力,制作出精美的电子小报。为此,我结合国家大事制作了一个网络学习型课件,让学生在情感上被课件所吸引,也让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这样学生所制作的电子小报才不会流于技术层面,而会添加一些爱国元素到电子小报里。为了突破重点,课件内还添加了一些制作精美的电子小报范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参照、学习、评选,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以生为本的学科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带来了理想的环境,同时,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随着学习环境、资源的改变而转变。学生将通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方式来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共享,可以说,网络与信息技术也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展示与交流方式。传统课堂上师生、生生的言语交流立体性不强,交流面不广,信息量不大,而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展示区,可以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即时地发上去,用平台将这些学习成果管理起来,所有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互动,形成学习中的互补。

以我校网络班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将各种信息资料加工后存储于电脑中,(如生字的读音,笔画、字义、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或独立学习,或两人一组,或邀请老师共同学习等);自由点击列于主界面的“生字”、“练习”、“拓展”等学习内容(如学生进入识字环节,则在识字环节主界面上又会列出一二类生字,点击任何一个生字,均能进入具体识字环节。假设学生进入“我”字识字环节,界面又会显示出“读音”、“笔顺”、“结构”、“组词”、“英文”五个学习空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或自学笔顺,或自学结构,或自学组词„„);自行根据计算机中的评价(如:“答错了,再试一试”“真棒,答对了”等)做出相应的学习调整„„这就为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字,自己动脑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师生间、生生间、人机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在提高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生字的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科教学腾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伸展空间,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第五篇: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 :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实现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 实现新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首先是从注重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向更加注重农产品市场培育与市场开拓转变,促进基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农 业生产效益。 二是从注重农产品生产向更加注重农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转变, 促进农业产品 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农产品质的提高转变,以市场为向导,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大力 发展生态、无公害、有机、精准农业,行程质量效益型农产品生产体系。三是从注重农业生 产保障功能向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增收功能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 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实现农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统一。

(2)、加快发展新疆地方工业 、 加快壮大地方工业实力,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立驻地中央企业支持地方工业发 展的长效帮扶机制,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 煤电煤化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实现新疆地方工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 越。

(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要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把特色旅游业作为活区、富民、提 升新疆形象和世界知名副高的支柱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 发挥规模效益, 通过旅游业带动,积极培育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提升新疆软实力。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政务管理、 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形成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城乡一体化信 息服务体系。乌市要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适应居民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要,稳步 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也,大力发展中介咨询等社会服务业。

( 4 )、积极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 、 加快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开 发应用和产业化。生态产业综合技术,建设好荒漠高效生态产业化示范基地。

(五)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

1、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结合新疆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特点,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通过扩大中小城市数量和规模, 健全完善等级结构合理的城市层级, 促进形成功能地位优势互补格局。

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 品加工从城市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小城镇,不断增强小城镇 的经济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1、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 、 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一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发挥公共财政 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和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建立研发机 构,切实则你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是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

“座谈会”概要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不仅明确提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及相关政策;而且,明确了今后10年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阶段性任务和目标。概括地讲就是: 2012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确保实现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新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工作的主题和主线,而“十二五”时期则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2.2“座谈会”的重要意义

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新疆工作并对新疆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明确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新的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兵团的管理体制,指出了兵团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并出台了支持兵团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兵团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人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

3.1“十二五”期间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跨越式发展不仅包括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跨越,而且还应包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和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修订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作到三个对接。而搭建一个援疆省市和受援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综合服务平台,则是创新对口援疆机制的重要途径

作为区域建设一大热点,我区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针对本地区实际状况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有关规划和工作做出了部署。未来五年,新疆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计划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6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实际完成量的近 3倍,其中工业和能源投资将占据四成以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开发、纺织、钢铁、建材、化工、农牧产品加工等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将成为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大“主战场”,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在内的交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也将在未来五年加速推进。

上一篇:写出含有近义词的词语下一篇:现场文明施工方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