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抒情诗《西风颂》

2024-04-15

雪莱抒情诗《西风颂》(共12篇)

篇1:雪莱抒情诗《西风颂》

《西风颂》

作者:雪莱

哦, 狂暴的西风, 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 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 纷纷逃避:

黄的, 黑的, 灰的, 红得像患肺痨,

呵, 重染疫疠的一群: 西风呵,

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 它們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尸, 冰冷, 深藏, 低贱,

直等到春天, 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 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 像羊群一样, 觅食空中)

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 你无处不运行;

破坏者兼保护者: 听吧, 你且聆听!

设入你的急流, 当高空一片混乱,

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生电的使者; 它們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 到处都在摇曳

欲來雷雨的鬈发.对濒死的一年

你唱出了葬歌, 而這密集的黑夜

將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在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 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 哦, 你听:

是你, 你將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映辉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滿青苔, 开滿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 呵, 为了給你

让一条路, 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兩边劈开, 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树林

虽然树叶扶疏, 却没有精力;

听到你的声音, 它們已吓得发青:

一边颤栗, 一边自动萎缩: 哦, 你听!

唉, 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 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 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 哦, 无法約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 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 悠游於太空

(因为呵, 那时候, 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 , 我就不致像如今

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 举起我吧, 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 我流血了!

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的: 骄傲、轻捷而不驯.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 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 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乐音

將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 但愿你給予我

狂暴的精神! 奋勇者呵, 让我們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 请听从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 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

已经來了, 西风呵, 春日怎能遥远?

〖欣赏〗

泼西·毕希·雪莱 (1792~1822) 是英国浪漫诗的杰出代表,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抒情诗人之一.

這首《西风颂》, 讴歌了秋风摧枯拉朽、荡涤一切污秽腐败的磅礴气势, 诅咒严冬, 而呼唤着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它是雪莱的代表作, 也是歌颂自由理想、向往美好生活、赞咏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的不朽颂歌.

篇2:雪莱抒情诗《西风颂》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象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阳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黎明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象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暗淡,

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从霓虹似的彩霞

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

能和当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象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象一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象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

象一朵让自己的绿叶

阴蔽着的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直到它的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瓣,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你的音乐。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淳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赞婚的合唱也罢,

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曲相比,

不过是空调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

烦恼的阴影从来

近不得你的身边,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是醒来或是睡去,

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

我们凡人梦想到的

更加深刻真切,否则

你的乐曲音流,怎能象液态的水晶桶泻?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篇3:鉴赏诗歌《西风颂》音乐美的分析

在西方传统文化里,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对西方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的形成具有很重要影响。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黑格尔的美学普遍原理以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心理判断力, 同时, 对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国内美学方面, 钱冠连先生的“美学语言学”, 其书中对“语言的审美选择”, “语音的审美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音乐美是指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外诗歌不胜其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谈到诗歌的音乐性, 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 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 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多年来, “诗歌内在音乐美论”和“诗歌外在音乐美论”常常各执一词。但是, 音乐美本来是音乐术语, 后来引申到了非音乐的其它领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 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 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 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出这种的可能性, 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 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古典诗歌正是将某种句型、声调平仄、韵脚等等作为不变量予以递推, 形成了古典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力求诗句具有节拍感是诗歌有别于散文的基本要求, 安排等长的音步是基础。雪莱是个歌唱的诗人, 他的《西风颂》韵式为隔行同一韵aba, bcb, cdc, ded, ee, 韵脚错落有致, 避免了整齐划一的韵式所造成的单调。

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押韵手法

从语音、韵律两大方面来研究诗歌《西风颂》中的音乐美, 来了解诗歌中音乐美的韵律特征, 考查诗歌和音乐本体带来的“韵律美”, 并由此进一步探讨诗歌与音乐在韵律节奏美方面的深化和升华。美国的作家艾伦·坡说过:“我确信:音乐的格律、节奏、韵律在诗歌里是非常的重要。”因此节奏韵律美是普遍存在的, 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体现。认真研究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是深化当前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一三节是关于“风”的品质的;事实上, 这三个诗节在一起可以直观地看到在每三个小节结束的押韵。而第一三节给“风”的描述, 在第四节开始转向。西风颂是雪莱最经典的作品。诗人想到了当他走在森林里, 强烈的风暴很快来了。和暴风雨一同来到, 风和冰雹。在这样的天气里, 在这种气氛里, 他创作了诗《西风颂》。他在语音渲染的气氛方面特别重视, 用了对比手段来深化主题。他用五步抑扬格, aba, bcb, cdc的节奏, ee形式韵, 使诗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关于诗歌表现形式和诗歌节奏的押韵分析

这首诗的押韵形式是aba, bcb, cdc, ded, ee, 诗意之间前后呼应, 推进, 同时, 诗人突破诗歌的束缚。许多诗句显示自由不羁的西风特点, 使重复的韵体诗产生音乐效果, 增强诗的音乐感, 突出西风吹忧伤而甜蜜的表达方式。这首诗基本上的韵律、音节或多音节的重音节落在音节押韵上, 响亮有力。在诗歌和主题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头韵、整首诗的双元音使用, 使西风更真实、更壮观!在第一部分野生西风, 第二部分, 寒冷, 第四节, 野生。围绕“西风”的中心词, 烘托气氛, 使这首诗拥有很美的音乐感。在这首诗歌中的一些句子反映了句尾押韵的形式和节奏的特点。例如: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这几行诗没有拟声词, 但经常以[S][1]音结尾和的元音[:]结合使用产生欢快的旋律, 仿佛春妙般, 给生活带来芬芳, 同时奏出美妙的西风的音乐美感。再如: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这几行诗听起来像唱摇篮曲, 使地中海的夏日梦沉, 梦见海底宫殿般楼阁, 跳舞般的朦胧美。听, 哦, 听, 反复吟唱的副歌来欣赏西风的音乐美, 雪莱使风的声音作为世界的音乐声音, “让我的琴以及大自然的壮丽西风, 唱出世界的美好和愿望。”诗歌和音乐以及独特艺术魅力, “韵律美”充分体现了诗歌与音乐。这首诗以音乐和艺术美使音乐与诗歌的节奏美更明显、清晰。

五音步抑扬格:aba, bcb, cdc, ded, ee。押韵和停顿等用于西风颂, 使这首诗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雪莱认为从秋到冬对环境的影响和天气的变化, 他试图表明一个人的想法, 可以传播他对的“死”的思考。雪莱开始对诗的狂野西部风的创作, 然后介绍了死亡主题。“最后一晚”的使用也意味着最后的夜晚。在他看来, 只有在他死的“精神”和“解除”作为波浪, “一片树叶”, “云”来描述“荒野西部风”。“浮石”可能是雪莱的最好的比喻, 雪莱也谈到“地中海”和“夏梦”来让读者喜欢地中海相同的梦。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诗歌的节奏押韵, 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雪莱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和诗的音乐美。我们学会了诗歌、音乐与节奏的基本特征以及其独特的音乐特征, 使我们了解和欣赏整个诗歌的美, 有助于我们思考诗歌本身的语言。诗歌中常常表明, 重生是可以通过精神成长而实现。这首诗的最后几行强调这一思想, 用非常明确的方式带来心灵的再生和衰落的画面。而诗歌平行的结构, 整齐的排列, 严谨的格律, 使《西风颂》更具有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篇4:《西风颂》翻译评析

关键词:《西风颂》;翻译评析;翻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对于《西风颂》这么一个从内容到形式,从气势到格律都已结合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奇品,要将它译成中文,实非一件易事。在我国,早在20年代就已由郭沫若先生译成中文,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新的译文,约有八九种。这些译文各具特点,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本文从中选取了郭沫若、查良铮、王佐良、卞之琳四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比较评析。

下面进行一些评析和对比(译文只注姓)。

一、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郭译: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无故病残者之大群……

查译: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瘟疫的一群……

王译: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

卞译:焦黄,黝黑,苍白,发烧样绯红,遭瘟染疫的一大群……

【分析】 诗人下笔若有神,用象征的手法将一切活动和腐朽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落叶也好,红黄黑也好,都别有所指。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象征守手法的效果。

郭译是直译,词译基本对等,也再现了诗意。但有点半文夹白,显得别扭。也许对文言很有修养的老一辈没有这种感觉。这篇译作很早就问世了,也许受当时文风的影响。

查译不可忽视他加的那个“呵”字。诗人的叹词作用很大。译诗之人应站在原作诗人的位置上,但又要高于原作诗人,当语言的错别使他感到言有不尽的时候适当的来一点增减,就像以姿势助说话一样自然而合理[1]。查先生加的这个“呵”字,确使人感到,至少是我感到:它是对西风的渴望和对“重染防疫的一群”的嘲弄。

王译直译之中夹着增补,加了一个多余的“绿”色。应该指出的是:《西风颂》里“满山遍野馥郁香飘”的时节是“待到春天你那(指西风)青妹回家”以后才有的事。可是,青妹未归,西风漫卷,万木萧疏的时候哪有“绿色”呢?青松倒是常青,但《西风颂》里见不着。

卞译又是直译又是意译,很好地传达了语意。 这是翻译中增补法的魅力。“焦黄,黝黑,苍白,发烧样绯红”再现了原诗的内涵。如译“黄的、黑的”就很难道请二者到底有没有生命力。但“焦、黝”二字一加,就立刻给“黄、黑”添上了一种病态,叫人感觉它们非亡不可,正好达到了诗人象征的目的,所以,运用“增补”法一定要恰到好处。

二、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

郭译:你破坏而兼保护者,你听哟,你听!

查译: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王译: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

卞译:摧毁者又是保存者;听啊,你听!

【分析】 Destroyer and preserver是并列词组,二者为同一词性。汉语并列词的构成法与此相同。但郭老用的并列词不属同一词性,而是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显得头重脚轻,不和谐,也不合汉语语法。如果说“破坏”后面省略了一个“者”字,那也省略的不当,破坏了效果。

第二译法若把“你且聆听”!改成“你听!”或别的,效果更佳。

第三种译法产生了一种歧义——“听吧——听我的歌”!谁听谁的歌?是西风呼唤人们去听他的歌呢,还是雪莱号召人们去听自己的“西风颂”呢?不得而知。据笔者的一己之见:原诗在两个hear之前均省略了thou,这是英语的祈使句(诗的省略是常事)。故译成“你听!” 确实可以! 译成“听吧——听你的歌”呢,未必好。译者大概把西风席卷大地比作“歌”,另外还想和“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押一个韵。但“歌”的内涵不足,只求得一个无关紧要的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不足取。

三、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了解雪莱的人都知道,他有生虽短,但命运多舛,在生活上倍受折磨,在政治上不满现实,却屡遭挫折……所以译雪莱的诗应对他的身世有所了解[2]。这样才知道,他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对黑暗的控诉;是对西风的渴望。这一句是这种情怀的集中体现。以下是这样再现的

郭译:我生是创巨痛深,我是血流遍体!

查译: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

王译: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卞译:我倒在人生的荆棘上,我遍体血污!

【分析】 第一种译笔基本传达了语义,而且“血流遍体”译得较传神。可惜,原诗中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见了。应把这个比喻直译过来。

王佑良教授在“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中(见《翻译通讯》83年第10期)谈到过这样的问题,他说:“如果在原诗有某个比喻,应该把它直译过来,保持它原有的新鲜和气势。但有时一个比喻在原来语言中很新鲜,但是,在译文中却类似套语……变成了陈词滥调[3]。所以,有时我在译文避免用它。”此语令人诚服。他正是这样处理的。

其余三种译笔都保留了原诗中的比喻,使译文新鲜夺目,不落窠臼。但是第二种略显平淡。原因是“我流血了”把诗人的强烈情感淡化了。查先生把“life”译成“生活”实较前三位译成“人生”为好。虽然“人生”包括得比“生活”广,但较为抽象,不如“生活”具体;另外用“跌”字比用“倾覆”更形象。

本文所选取的郭沫若、查良铮、王佐良、卞之琳四家译文正是代表了我国英诗汉译的发展阶段,反映了我国英诗汉译逐步从偏于意译转向偏于直译;从不拘原诗格律以传达气韵为主,到完全忠实于原诗内容、格律、形式等各个方面;从偏重于考虑译入语到注重译出语;从汉语色彩重的译诗到模仿西方原诗的译诗;实际上是从逐步接受引进西方诗到进入西方诗的形式,这样一个译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婷舒.《西风颂》的诗歌特点及其不同译文的探析,《文学教育:上》2013(3):45-47.

[2]王敏.风格与气韵——雪莱《西风颂》三家译文之比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4).

[3]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外语教学,2006(05).

篇5:雪莱抒情诗

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

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

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

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

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

还有你的秀额……

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

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

你对于我,亲爱的,

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

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

篇6:《西风颂》译文赏析

《西风颂》译文赏析

本文从词语、句子以及形式和音韵节奏诸方面对雪莱名诗<西风颂>的两个译本进行赏析与评议,旨在说明诗歌翻译中,我们既要充分把握原文的意境与神韵,也要考虑其音韵节奏与诗行形式.

作 者:罗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1 关键词:意象   音韵   节奏   形式   翻译  

篇7:西风颂英文赏析论文

The analysi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the most famous lyric poem written by Shelley.There are five stanzas in the poem.In the first stanza, the poet uses the personification like “breath” to help describe the wet wind scatters the dead leaves and spreads seeds, here the poet gives us a image that the west wind is “destroyer and preserver”.In the next two stanzas, the poet describes how the west wind conquers the sea and the sky, we can see the west wind’s great power.In the last two stanzas, the poet expresses her wish to become the west wind.From the poem we can see many images are used, such as “the dead leaves, the cloud and the wave”, and they all help to describe the west wind’s power, so is the west wind also just a image? To get the answer we must know the background when Shelley wrote the poem.The poem was written in 1819 when European worker’s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 were going on.British working class fought with the bourgeoisie for their right to make a living.Concerning this fact we can see that the west wind is not only a image, it is a symbol, namely that the west wind is like the revolution which destroys the old world and creates the new world.In this poem, the poet turn to the west wind for help because in her heart, the west wind stands for the moral and the spirit, it can give people power.The poem is a ode.The stanza used in this ode was developed by Shelley from the interlaced three-line units of the Italian terza rima: aba bcb cdc and so on.Shelley’s stanza consists of a set of four such tercets, closed by a couplet rhyming with the middle line of the preceding tercet: aba bab cdc ded ee.This kind of rhyme breaks the old rule and describes the west wind’s great power vividly.

篇8:从《西风颂》看英国浪漫主义特质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慈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表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以及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于世,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故英国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同时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西风颂》中的浪漫主义特质

1、雪莱及他的抒情诗《西风颂》

雪莱(1792-1822)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与拜伦齐名。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称他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代表作有《西风颂》、《云》和《致云雀》等。这些诗歌发展了华兹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这首诗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2、自由、充满想象的写作手法

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每大诗节都是由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组成。前12行的韵式是但丁式的三联韵,aba, bcb, cdc, ded, 仿佛波浪一样连绵起伏,后两行的韵脚ee正好和全节的一个小小的波峰相应。诗人突破了诗律的束缚,很多诗行不仅跨行,而且跨节,表现出西风自由不羁,飘逸不凡的特征,使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也与诗人反传统的浪漫主义革命特征相一致。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歌唱西风。

3、象征,夸张的修辞手法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性手法,整首诗从头到尾都在写秋天的西风,无论是写景也好,抒情也好,都没有脱离西风这个形象。诗人不仅是在歌唱西风,也是在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云、风雨雷电、大海、树木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但它们却有着深刻的含意。越冬的种子被他比喻为“墓中的死尸,冰冷,深藏,低贱”。然而到春天却“唤出新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种子”在西方读者中使人联想到以牧羊人形象出现的耶稣基督这一献身救世的原型,也使人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牧歌田园。“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雪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西风,愿意用生命去等待春天。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除了象征,诗人还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以优雅而蓬勃的想象力构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磅礴的诗句,把西风的壮烈,急于扫除旧世界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在秋天,西风狂暴地将陈腐的生命吹去,以横扫千军之势除去没有生机的枯叶,吹去那痨病似的生命。然而,它没有残杀一粒生命。它要将种子放进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里生根发芽,埋下春的信息。然后,西风吹响春的号角,让碧绿、香气布满大地,让它们随着西风运行的足迹四处传播。经过西风的破坏和培育,生命在旺盛地生长;那景象、那迷人的芳香在迅速地蔓延着,那污浊的、残破的东西已奄奄一息,在海底战栗着。诗中比喻奇异,形象鲜明,每一字每一句都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诗人雪莱愿意用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

篇9:诗歌《西风颂》的文学文体解析

关键词:《西风颂》 文学文体 艺术解析

引言

所谓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很多人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理解为文学文体,这是不全面的。根据笔者近几年对文体的研究发现,文体更多的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中国古代所记载的文体二字也代表风格和文风的意思。所以文体不只是文学体裁,更多的要从文风与创作进行分析和论述。《西风颂》作为世界诗歌范围内的佼佼者,在引起各方面专家对其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西风颂》本身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风格加以研究和论述。所以笔者先从诗歌《西风颂》的创作谈起,具体引出其文学文体的解析。

一、文学文体的定义与分析

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而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所以,很多人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理解为文学文体,这是不全面的。那么对文学文体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对文学文体的研究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和美学表现力上。而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则更多地通过文学的对比和归纳方式进行。下面笔者就对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以及美学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解析。

(一) 对文风研究的意义

一篇文章的文风可能直接反映出来作者的写作功底,文学修养,写作特点等主要内容。一般来说,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而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文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对自身思想加以表现和推广就是文学创作者的本质创作理念。除了雪莱的《西风颂》之外,还有但丁的《神曲》《新生》、莎士比亚的悲剧集、哀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都是这种创作的代表。

(二) 对写作手法的研究意义

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由小见大的创作方式。由小见大是一个写作高手的必经境界。很多东西的把握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作者通过对五花八门琐碎的细节的描写,让大世界都进入到一本书中,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典型写法。而且,作者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的把握也是极有技巧。

(三) 对文学文体的美学研究意义

文体的选择和运用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文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决定了整个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和写作特点。笔者认为,一部诗歌的创作,其思想的赋予与艺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如何将艺术合理地应用在诗歌的创作之中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内容。

二、诗歌《西风颂》的创作概述

《西风颂》创作于1819年,是雪莱在意大利遇到暴风骤雨后创作的千古绝唱。然而正如所有的创作需要灵感一样,暴风骤雨只是激发了雪莱的灵感,雪莱面对暴风骤雨而发出西风颂的感慨正是由于雪莱本人对放荡不羁的推崇以及对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那么诗歌在创作时具体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呢?下面笔者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 作者雪莱的个人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雪莱于1792年出生在英格兰,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第二年因为发表《无神论的必然》而被牛津大学开除。在18世纪的英格兰,处于对神非常崇敬的阶段。很多科学家在认知科学的同时都相信有神的存在,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内容就冠以神的名义。然而雪莱对无神论的支持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挑战。所以可以看出,雪莱的个人性格就是充满了反抗和放荡不羁的,所以雪莱的创作继承他这种性格也是必然的事情。《西风颂》的创作本身就是雪莱性格的一种体现。

(二) 时代发展的模式对雪莱创作风格的影响

雪莱生活于19世纪的西欧,此时的西欧与北美利用工业革命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得以诞生和重塑。但是在这些工业国家发展的同时,又生产武器进行殖民统治。并利用各种方式对古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主要向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发展,传统的古典艺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遗弃。所以时代的发展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促进,也成就了雪莱的创作和流传。

三、《西风颂》的文学文体解析

根据上文所说,对文学文体的研究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和美学表现力上。所以笔者就从这三点对《西风颂》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述。

(一)《西风颂》文风的具体表现

《西风颂》的内容时刻充满了对陈腐事物的批判,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迎接。所以《西风颂》本身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雪莱在文中具体描写了西风将枯叶横扫除去。让西风吹响春天的号角,通过播种,迎接新的的生命。经过西风的吹扫,污浊而残破的东西被全部清除,只剩下拥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种子。诗人对西风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自己优美的想象力,配上恢弘大气的诗句,对每一位读者都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诗人通过对枯枝败叶的描写,表明了旧世界的残破,通过对西风的赞美表明了对新世界的渴望。所以整部诗歌的文风处于一种斗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之下。

在全诗中对于音律的应用,主要采用的是十四行体、五步抑扬格、双偶句以及三行体,整部诗中将这些音律结合应用,从而塑造了整首诗明快的节奏,让读者可以一下子领略到西风的恢弘气势。

(二) 《西风颂》写作手法的具体表现

《西风颂》连续性的写作手法。所谓连续性的写作手法以思维的连续性为创作的主要特点。利用不同感情的相對性和互相渗透性为写作主线,将不同的思想串联成整部的诗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整部诗歌虽然是由不同的思想组成,然而各种思想的交织却总体表现出了作者的放荡不羁和桀骜不驯。应该说连续性创作手法是《西风颂》诗歌的整体特点。整部诗歌的感情藕断丝连,将作者的本身感情融入到每一种比喻的描写手法之中。作为读者,我们自然顺着其每一种比喻的方式去寻找作者的基本思想。最终在读完《西风颂》整部诗歌之后,也会感觉到整部诗歌的确以西风为主人公,以无形但是强硬的风格扫遍人间的丑恶。所以这一描写方式无疑是成功的。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西风颂》由内及外的描写方式也是整部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作者以自己本身的思想为切入点,利用比喻手法进行具体表现,从而引出整个思想理念的构成。一般不注重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与前提条件。更多的是对整个思想演变过程的侧面描绘主人公从思想变化当中所受到的另一段思想启发。一般来说,新的思想启发与作者本身的性格特点有一个互相辉映的作用。具体在《西风颂》的创作中可以发现,作者利用诗歌本身将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 《西风颂》文学文体的美学表现

《西风颂》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对美学研究的表现。而传统美学研究已经具有较高的成果,所以笔者就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对《西风颂》加以研究和论述。接受美学的提出改变了读者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其核心理念在于美学要以读者为中心,说的通俗点,就是一本书在出版发行之后也只是半成品,只有在读者读了之后才真正意义上称为一本书。不可否认,这一接受美学的提出多少有点唯心理论的成分。读者读之前书就不是客观的书了吗?笔者认为,提出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德国姚斯教授的原意并非如此,而是姚斯教授认为,文学著作应该加入读者的评论这一参照系数。所以接受美学理念的引入,让《西风颂》的文学价值以及文学文体研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西风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动描写了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在西风“破坏”和“保护”下的形态,西风的意境跃然纸上。细致选择了恰当的音韵和词汇,使得整首诗音乐感和节奏感很强,便于阅读,琅琅上口。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西风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西风颂》的创作不仅仅代表了浪漫主义文风的创作理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西风颂》之所以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不同版本的基本原因。通过对《西风颂》的研究,笔者充分认识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新生事物的渴望。比如诗歌中有“我跌倒在生活的荆棘上,让我鲜血直流!”的一句。这句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反抗旧世界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但是,诗人转言便说喜欢被西风吹拂,说明了诗人对未来新事物的坚定信心。所以,西风在诗歌中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打破旧世界的精神力量,而诗人以西风自居,更是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以及诗人立志改变旧世界的决心。

所以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西风颂》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这也是《西风颂》被很多学者重视的原因。每一个遭受苦难的民族都應该像西风一样,无形中扫除旧事物的污浊,让新生命充满人间。这是《西风颂》的主要表达手法,更是诗人雪莱桀骜不驯、放荡不羁性格的具体体现。

结语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代表作,整篇诗歌表现了雪莱语言功底的卓越、思想的深邃。本文具体从《西风颂》的创作出发,对《西风颂》的文学文体以及其代表的艺术理念做出深入地探究和论述。笔者认为,文学文体并非只是指文学体裁。而是包括文体、语体、风格、格调和用笔方法等。所以笔者提出了创作应该以文体的文风、写作手法以及美学表现力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解析。同时,由于《西风颂》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批判意义,也为《西风颂》的流传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语

参考文献

[1]龙毛忠,颜静兰,王回慧.英美文学精华导读[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西风颂读后感

雪莱曾自己说过:“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诺河岸的一个树木里,当时天气温和、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斜下秋雨。如我所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着西萨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闪电、雷声。“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雷雨交加的西风,是生命的呼吸、是诗人的感受,体验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墨下的西风才如此的真实、壮观!读到这里,真有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作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篇11:雪莱抒情诗《西风颂》

关键词:雪莱,西风颂,译文探析,诗歌特点,艺术风格,语言特色

珀西·比希·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是英国十九世纪初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恩格斯曾经称赞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马克思更是赞他为“彻头彻尾的革命家”。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 他不仅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治讽刺诗, 而且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他热爱生活、勤于思考, 一有感触, 便付著笔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使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蕴含深刻的哲理。其抒情诗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一、哲理深邃。二、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奇特。三、意象优美丰富。

诗人在《西风颂》中提到的西风, 既是自然的保护者, 也是破坏者。它一方面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横扫枯枝败叶, 一方面又将种子播洒, 给大地带来了色彩和芬芳。它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激励着生命的创造力, 催生着对未来的希望。他开篇就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 寄托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全诗五节七十行, 采用但丁的三行诗节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合的形式, 每节的十四行由四个三行和一个对句组成, 使用五步抑扬格。全诗韵律工整, 宛若行文流水, 跨行以及跨节的反复运用, 创造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艺术地表现狂放不羁的西风的形象, 产生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围绕着 (秋天) 这一主要意象, 该诗编织了植物、人、神的各种形式的死亡和再生的轮回。”诗的前三节写秋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剧烈场景, 后两节抒发了诗人与西风同行的渴望和向往。最后两句则以他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由景到情, 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使诗的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主题鲜明。

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 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 本文介绍的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译文, 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 (穆旦) 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 三位在形式、语言表达、和传达原文神韵方面都各有特点。下面仅就语言特色、表达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简略评析。郭沫若代表了我国老一代翻译家的英诗汉译主张。他的翻译重气韵, 为了抓住原诗的气韵, 在不损伤其意义的范围之内, 不拘泥于原文中的语序;主张用“创作的精神来翻译诗歌”, 根据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景象, 在翻译时进行仿佛身临其境的再创作。查良铮先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 在介绍翻译外国诗歌的工作上功勋卓著。他翻译的《西风颂》, 收录在1958年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中。从该书的《译者序》中, 我们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雪莱《西风颂》有着深入的研究。“《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它将永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 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 准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一系列自然现象, 写出了树叶、流云、海洋等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却以此象征了当时整个现实……”他反对死板地照搬“信、达、雅”这三原则中的“信”, “译诗不仅要注重意思, 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 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傅勇林先生是翻译英诗的后起之秀。他翻译《西风颂》时参考了8种译文, 系“细雕之作”。他的译文挥洒自如, 诗情画意浓郁、富于音乐美和视觉美, 风格俊逸。下面选取了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节, 具体分析一下三家不同的译文。

郭译:哦, 不羁的西风!你秋之呼吸, 你虽不可见, 败叶为你吹飞, 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 无数病残者之大群。哦, 你, 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 冷冷沉沉的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 如像死尸睡在墓中一样;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 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 吹放叶蕾花蕊如像就草的绵羊, 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不羁的精灵哟, 你是周流八垠, 你破坏者兼保护者;你听哟, 你听!

查译:哦, 狂暴的西风, 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 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 纷纷逃避:黄的, 黑的, 灰的, 红得像肺痨, 呵, 重染瘟疫的一群:西风呵, 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崔送到/黑暗的东床上, 他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尸, 冰冷, 深藏, 低贱/直等到春天, 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 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 像羊群一样, 觅食天空)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 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 你且聆听!

傅译:狂荡的西风哟, 你这晚秋的精灵, /你飘飏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 那满天落叶/纷纷扬四散调零;哦, 是你哟, /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载去翻飞的种籽, 低深地一片冰凉/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 /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吹响/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 / (飏起芳蕾如驱遣羊羔于惠风里牧草) /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狂荡的精灵哟, 你四处运行;/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哟, 听!

首先从译者所选用的表达形式来分析。中国传统翻译是以忠实为目标, 并且这种传统沿用至今。所以在这种要求之下, 译者的第一选择是尽可能多地忠于原文, 不仅在内容上, 也包括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雪莱的原诗韵律工整, 查和傅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章节, 形式基本和原诗一致。然而, 他们在细节上处理得又有所不同, 因此, 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查很大程度上译出了原诗的节奏感, 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傅不同于查的是, 他在原诗的形式上做了细微的调整, 使译文形式上更加对称工整, 朗朗上口, 使得原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气势都得以加强。而郭则将每一节十四行合为一个整体, 译为自由诗, 对原诗的跨行调整较多。这就和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20世纪20年代, 汉语发展不够完善, 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 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外国诗歌刚刚被引入到中国。“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 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照片生出来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愿望。”基于这种目的, 译者的重点就不在于形式, 而是其深层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上。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诗的内容, 他舍弃了形式。

从语言特色上来说, 原诗表现出雄浑豪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原作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修辞贴切。郭沫若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多语气词、白文夹杂、方言夹杂、多戏剧化的语言等,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白文夹杂。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 白话文创作才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由于他本人非常喜欢戏剧创作, 因此他的译文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戏剧语言的成分在里面。整体来说他的语言高度洗练, 充满古典美, 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 译文中半白半文的语言晦涩难懂, 所以译文的接受程度就相对而言低一些。但是我们在分析郭老的译文时, 必须考虑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 “通过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积极倡导和辛勤努力, 翻译事业便和当前的需要与反帝反封建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译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原诗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鼓舞和影响了很多有志之士, 应该肯定它的意义。查译的语言很朴实,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有一种自然之美。读起来平直流畅, 严谨又不失自然。值得一提的是, 查老先生在1958年翻译《西风颂》时的境遇与雪莱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十分相似, 他当时也是频受政治打击, 可以说他在翻译原诗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 和作者产生共鸣。在他的译文中, 他善于使用短词语, 增强诗的节奏感, 如“黑暗的冬床上, 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 冰冷, 冷藏, 低贱”, “你无形, 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纷纷逃避”。较短的语言, 朴实的表达, 却让读者领略了西风的威力。而傅译做得好的是, 运用了大量的叠声词和叠韵词, 如“寰寰梦境”、“芸芸众生”、“咎咎乌云”、“夏梦绵绵”、“积云密布”、“雷雨倾盆”、“霹雳裂空”、“冰雹如喷”……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并且他非常注重润色, 所以整首诗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但是, 难免也有疏忽的地方, 如他把Angels of rain andlighting:therearespread (第二节第四行) 译为“是天使挟雨带电:一泻云河”, 和原文意思有偏颇。雪莱在此把乱云比作带来雨水雷电的天使, 而不是指雨和电本身是由天使带来的。

就艺术风格而言, 傅译的最大特点, 是在忠于原文思想、艺术风格与原文的风格贴近的基础上, 做了细节改动, 不仅译出了原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 再现了原诗激情奔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他的译诗的节奏甚至还在原文之上, 他的译文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画面也更加浪漫唯美。查良铮先生准确地把握了原诗的精神和内容, 所译的作品准确严谨,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风格, 读来质朴自然, 严谨流畅。总体而言, 郭沫若的翻译以归化为主, 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 就像阅读他的原创中文作品一样, 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他把原诗的精华部分吸收, 然后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再创作。袁锦祥给郭译的《西风颂》以很高的评价。他说:“人们读了郭译后, 深感译诗气势豪放, 音调雄厚, 犹如暴风驰骋, 神韵不减原作。不少词语笔力雄厚, 诗意盎然, 也和原诗不相上下。”

结语:文章从雪莱《西风颂》诗歌本身的特点和特色出发, 从表达形式, 语言特色, 艺术风格三个方面, 对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探析, 可以说所选的译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社会以及现在汉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时期。就英汉这两种语言本身来讲, 句法等方面差别就很大, 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文的句式形式, 又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还要讲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着实是对译者的巨大考验。就我个人来看, (本文所列举的) 各个译文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其差别是受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所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 相反的, 会在时间的反复见证下灿灿生辉。那些优秀的译作, 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诺顿出版公司, 1986:696。

[2]肖斌如.郭沫若佚文集 (上册)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106。

[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1。

[5]王守仁, 方杰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郭著章主编.翻译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袁锦翔郭沫若翻译初探.84

篇12:雪莱抒情诗《西风颂》

西风颂风格气韵格律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诗歌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相比,除了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之外,还要传达原诗的形式、音韵和意境。《西风颂》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就是诗中高远的理想、鲜明的自然形象,随着事情变化的音乐效果以及严谨的格律。

这首诗写于1819年秋天,当时诗人正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中漫步,此时“强劲的大风聚集着水汽和云霭,孕育着一场暴风雨”。受到气势恢宏的狂风暴雨的感染,雪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构思出了这首诗的几个意象,并写出了大部分的诗行。《西风颂》中贯穿了磅礴的气势、飘逸的文笔、雄奇瑰麗的想象,在诗歌形式的创新、音韵的效果和以及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形式上,由5首十四行诗组成,每首可独立成篇,但又相互呼应。使用跨行跨节诗句,既遵守了十四行诗体,又富于变化。音韵上,独特的环环相扣的韵脚、五步抑扬格、重读单音节押阳韵等方法,既表现了诗人澎湃的激情和西风狂放的气势,也体现出了错落有致的内在节奏感。诗歌分别创造了陆地(树林)、天空和海底三个空间意象和枯叶、流云和大海等形象。在后两个诗节中,诗人与西风对话,并将西风意象化为一个勇猛彪悍的精灵,在高空四处传扬革命的呼喊。

以原诗的第一部分为例,描述了这样一番景象。西风横扫大地,荡涤了那些腐朽的落叶,但同时也播种了生命的种子,等待春日降临,万物复苏时节的到来。

在诗形方面,除了特点鲜明的十四行诗体外,如果我们注意原文的标点,或是将原诗诵读出来,便会很清楚地发现第一部分只有一句,却跨越了5个诗节。这种十四行诗的分行方式和跨节诗句的结合,既保持了严谨的诗形又隐含了丰富、澎湃的感情变化。

在音韵方面,诗人采用了与口语句子长度最接近的五音步抑扬格,在最后一个重读的音节上压韵,并且大多数尾韵都属于单音节的阳韵,比如,dead,read,bed以及thou,low,blow,等等,具有沉重、铿锵的特点。

在意境方面,诗人把西风作为一个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对象,运用比喻的方法,把西风具体化为驱散幽灵的巫师(破坏者)和驾驭马车、播撒生命的使者(保护者),引入了“群鬼、姐妹、如羊群般的花蕾”等多个意象;同时,诗人又采用了色彩堆砌的方法,各色残叶随风飞舞、新生的花蕾随风摇曳的景象跃然纸上。

所谓风格,其实就是不同的作家在处理不同的文体时遣词造句的方法。科普性的文章强调文字的平实与准确,小说反映的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和语言,诗歌则以运用词汇创造出某种意境见长。

语言是符号,译文语言也不例外。翻译工作是跨语言文化交际行为,翻译者面对两种文化,他要把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移置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中去,他的译文必定是两种语言文化的重叠。《西风颂》颇受中国读者的喜爱,除了在总体革命精神上的共鸣以外,诗人所运用的“西风”这一意象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中国,西风也往往是凛冽的寒风,所谓“秋风扫落叶”,它涤荡旧世界,在残酷的斗争中期盼着新世界的到来。近代以来的中国处于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动荡时代,《西风颂》受到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喜爱就理所当然了。

雪莱的《西风颂》是“旧体”抒情诗,共有5首,意思相互连贯,所以也可以说有5章。每首14行,但并不是按十四行诗通常的格律写成的。包括英语在内,欧洲许多语言的格律诗大多起源于意大利,十四行诗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十四行诗原本是一种诗节,但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却很早就被用来写作独立的抒情诗。严格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八行诗节和一个六行诗节组成,每行均为抑扬格、五音步诗行。《西风颂》主要部分也用这种诗节写成,然后以一个对句结束,这样每首诗便有14行。三韵诗的韵式是“ababcbcdcded”,所选《西风颂》第一部分就是如此,不难看出它是三行一“旋迴”,“旋迴”间且有依次导出的关系。由于交替使用了不同的音,整个诗节读起来显得有规律而又有变化。

王佐良曾在《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把翻译的前提归纳为“透彻理解原作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认为诗歌具有独特的文体特点,诗歌的生命在意境、形象和气势,在翻译诗歌时,必须“要忠实传达原诗的内容、意境、情调;格律要大致如原诗,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一律;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鲜或锐利,特别是形象要直译”,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西风颂

王佐良译

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风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魔,

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

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

呵,你让种子展翅腾空,

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

像尸体躺在坟墓,但一朝

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

驱使羊群般的蓓蕾把大气猛喝,

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

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

王佐良于1947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我国外国文学方面的专家。他在《词义·文体·翻译》中讲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谈到,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双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王佐良先生的《西风颂》译本正体现了他这一观点,灵活地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既忠实原文,又对原文作了某些大胆的变异。

然而,王老先生这里把“sisteroftheSpring”译为“东风妹妹”可能稍有不妥。西方人歌颂西风,东方人歌颂东风,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所致。亚洲东部地处太平洋西岸,东风从海上吹来,送来温暖湿润的空气,告诉人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来临。因此“东风”在东方文化里是亲切的、美好的。我们常有“东风化雨”“东风送暖”等说法。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东风来自欧亚内陆,给人的印象是寒冷干燥,令人不快。英伦三岛地处高纬度,属于西风带,一年四季常刮西风。西风来自海洋,送来浩浩荡荡的墨西哥湾暖流。温暖的海水和湿润的空气使整个地处高纬度的英伦三岛和北欧大陆,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才有对西风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颂歌。东西方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迥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在翻译中,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是否可以采取互换、互译的办法一向争论较多。有人认为,应把西方的西风改译为我们的东风,让人产生亲切感。如果说,在上世纪初由于闭关锁国,我们对西方一无所知,这种做法还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今天不见得是可行的。试想,一个对西方有充分了解的读者,要他想象从西欧的东方会送来温暖湿润的东风,是多么困难,故不可贸然采取互换、互译的做法。在这一点上,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达成了共識,在傅勇林的译文中就有所体现。

西风颂

傅勇林译

狂荡的西风呦,你这晚秋的精灵,

你飘扬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那满天落叶

纷纷扬四散凋零;哦,是你呦

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

载去翻飞的种籽,低深地一片冰凉

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

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吹响

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

(扬起芳蕾如驱遣羊群于惠风里牧草)

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

狂荡的精灵呦,你四处运行;

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呦,听!

这首诗以重读音节押韵造成节奏跌宕起伏,层层推进,如西风浩浩荡荡,有一泻千里之势。格律严谨而不失自然,句式整齐而又不失变化。形成了雄浑奔放,凝重而又飘逸的艺术风格。以上两个译本,应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佳作。然而傅勇林的翻译在信与达的基础上,加入了中文的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使译文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增强了可读性。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他,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他,使翻译成为美术(translationasafineart)之一种”。如果翻译这首诗时只注重忠实与通顺的话,那么雪莱在诗中所表现的西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的磅礴气势恐怕就荡然无存了。可见,译文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原文的风格是评价译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附属的,或多余的。

自从严复在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后,信、达、雅就成了翻译的标准。从上面两个译本的节选中,不难看出译者对“雅”的理解与诠释。不管我们如何去诠释它们,作为一个译者,都必须承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译入语读者的责任和对艺术的责任。因为,人们都喜欢美的东西,也只有美的东西才可能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张得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雪莱抒情诗《西风颂》】相关文章:

雪莱抒情诗04-30

雪莱诗歌范文05-17

雪莱的诗歌04-26

雪莱意象论文题目05-04

雪莱经典押韵诗歌05-04

雪莱的诗范文05-17

如何鉴赏雪莱的诗歌08-23

雪莱经典英语诗歌选集03-26

浪漫主义和雪莱04-25

雪莱经典英语诗歌选集05-01

上一篇:败给自己作文高二600字下一篇:定子冷却水系统操作及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