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2024-04-28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精选3篇)

篇1: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两千四百七十六)。从篇幅的宏阔看,是我国古典诗歌少有的。《离骚》这篇不朽之作,震古烁今,光照日月,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以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而且具有“永久魅力”(马克思语)的伟大篇章。

第一节《离骚》释义与写作时期

1、“离骚”释义:A、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B、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C、王逸:“离,别也;骚,愁也。”;D、项安世等:认为离骚是楚地方言;E、游国恩:离骚是楚曲名。--综合各种主张,我们认为,司马迁和王逸释“离骚”为别忧或别愁,还是符合全诗实际的思想内容的。“离”意味着离朝,离宗,离国,离开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最有效的机会,“骚”是愁,是失望,是痛心,是煎熬,是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楚,是寻求出路的激越,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

2、写作时期:《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楚怀王当朝屈原任左徒时,有人认为是在顷襄王朝屈原被流放江南时,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我们从作品本身考察,可以看到诗中主要写的是他早年急于报国的心情和被楚王疏远后的苦闷,并未言及楚怀王晚期秦楚交兵,怀王客死等事实,更未写到自己被流放的遭际。诗中说“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不同于“流放”,它带有因失望而主动离开的意思,是一种抉择,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冀。所以,《离骚》的创作应是在诗人遭谗被疏,“自疏”即流浪于汉北之时。

第二节《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一、“忠怨”之情:《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二、爱国精神:《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为五个方面:

1、表现为伟大的献身精神,在“楚才晋用”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在《离骚》充分表达了他与祖国共命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甚至要以以身殉国的古人为榜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伟大壮烈的献身精神,是足以令人闻之落泪的。

2、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离骚》中,诗人三番五次的痛斥“偷乐的党人”,对他们的贪婪竞进,兴心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对他们祸国殃民的丑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3、表现为执着的宗君精神:虽然诗人的悲剧命运源自于“王怒而疏屈平”,但屈原始终以高度的宗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楚怀王竭忠尽志,诗人反复宣称他对祖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存君兴国是自己的天职。

4、表现为不懈的求索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充分表现了诗人为自己为国家不懈地寻找出路的探索精神。

5、表现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在《离骚》中,诗人无数次面对离开自己的国家,“何所独无芳草兮”,诗人也一度产生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念头,但他始终不能割舍自己对宗族对国家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三、“美政”理想:“美政”理想是《离骚》中重要的内容,它是《离骚》成为“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伟大政治理想的集中表现,美政理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举贤授能:举贤授能上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卖国误国的行为而发的,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不分亲疏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在诗中,诗人多次以历史为例说明只要能不拘一格的选用贤能,就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

2、修明法度: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要“循绳墨而不颇”,即不得骄纵乱法,胡作非为。诗人希望楚王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因“夏(极)康娱以自纵”和“纵欲而不忍”而造成王朝破败的覆辙。

3、俨而祗敬:俨,即严肃;祗敬,即恭敬谨慎。诗人借向重华陈词的机会表述了一个带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即带有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皇天是没有什么偏私的,他要观察人们的德行而决定辅佐的对象,只有思想圣明而德行茂美的人,才能享有天下。

四、《离骚》的抒情结构: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只分为前后两部分,是很难有效把握她的博大精深的内容的;分为三部分也使各部分不够均衡。所以,分为五部分则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思路和创意:(注:除最后一节例外,其它部分每四句为一节)

A、从开头第一节“帝高阳之苗裔兮”到第五节“恐美人之迟暮”共五节为第一部分: 诗人自叙身世:《离骚》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浓烈的色彩,屈原不无自豪的自命是神话传说里太阳神高阳大帝颛顼的后代,因而也就具备了太阳般光辉、崇高、公正、威严、堂皇、伟大、壮美等多种非凡品格。虽然自己的出生就有了神奇的禀赋,但自己并不满足,还要分秒必争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B、从第六节“不抚壮而弃秽兮”到第三十二节“岂余心之可惩”共二十七节为第二部分:

奋斗失败与反思--诗人回顾了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奋斗,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心路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波动,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思想处于激烈动荡状态的真实表白。

诗人首先以史为鉴强烈的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充分施展才华,把楚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但他所面对的现实实在是太凶险了:“党人偷乐”,“令修数化”,“士人(众芳)芜秽”,“小人(众)竟进贪婪”,只有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依然保持着圣洁与纯美,真可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怎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的情感:他“太息”,哀民生之多艰,他“怨”灵修(最高统治者)的“浩荡”,他以“背绳墨以追曲”为耻,他叹息自己的“穷困”,他甚至有些“悔悟”“相道之不察”,他要“退修初服”,只好独善其身了。

C、从第三十三节“女媭之婵媛兮”到第六十四节“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三十二节为第三部分:

一次陈词二次飞行三次求女:表现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不懈的求索精神。一次陈词:首先,写道自己的追随者“女媭”对自己固守节操,不肯随俗的嗔怪,却激起了他对伟大理想目标更加强烈的追求。诗人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向自己最崇拜的已死去上千年的远古圣贤重华,深情地(几乎是声泪俱下)倾诉了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知音的政治理想,和自己面临的“阽余身之危死”险恶处境。二次飞行:然后,诗人巡行天上,现实中的“屈心而抑志”强烈的刺激了主体意志的高扬,诗人仿佛真的太阳神的儿子,他让为太阳驾车的“羲和”“弥节”,开始了天马行空般的飞行:这是多么华丽壮观,神奇非凡的飞行啊!太阳神的儿子驾御着太阳车漫游天宇,四个白色无角飞龙飞腾拉动,搭乘着象征永生不死的凤凰鸟,在太阳沐浴的地方饮马,在太阳出生的的大树下休憩。折若木拂扫太阳表面的灰尘,使之明亮,不让它沉落。命令月神的御者在前面作向导,派遣风神随后造势。风鸟在前面作侍卫,雷神在后面作后勤。飘风追随环绕,云霓闪烁着彩色的光芒迎接„„这是多么奇妙绝伦的情境!这是美感与灵感的以天宇作舞台的空间舞蹈史诗,这是诗人人性力量的腾扬与欢畅,也是审美的极至和情绪的迷狂,即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这次浪漫的飞行最终因“帝阍”的闭关而不得不接受悲剧的命运。于是又开始了以求“美人”的第二次飞行:即三次寻求理想美人的飞行。诗人对“美女”的迷恋,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暗喻他对君王的依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诗人的伟大。其实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完美无缺,美伦美焕,美艳射人。《诗经·卫风·硕人》,宋玉,曹植,苏轼等都进行了刻画。可是,诗人屈原尽管有着超凡的审美激情,有着超凡的神力,但始终也不能找倒,宓妃的美貌尽管令诗人无比眷恋,但她的“无礼”,使她和“有娀”美人及“有虞”二姚一样都不能成为占据诗人心灵绿色空间的理想美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引起了多少代人的强烈共振。屈原的这一悲剧和“浮士德”的求美悲剧有着同样的审美价值。

D、从第六十五节“索藑茅以莛篿兮”到第九十二节“蜷局顾而不行”共二十八节为第四部分:两次问卜一次飞行:表现了诗人在去与留的问题上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之前的就重华陈词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的话,那么灵氛的“吉占”“两美必合”“孰求美而释汝”则是完全的他人认同,这对诗人本来是最需要的,但是它的真正实现要以“何怀乎故宇”为代价,难怪诗人“心犹豫而狐疑”,又开始了第二次对巫咸的问卜。在倾听了巫咸与灵氛略同的“英雄所见”之后,诗人再次省视了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种“义无返顾”的冲动,于是开始了最后一次飞行。这是诗人最后一次飞行,天境界更加壮阔,气势更加辉宏,时空的转换更加博大和自由,屯车千乘,八龙驾御,云旗委蛇,乐舞相伴,极尽帝王之排场,赢得了至尊之神的礼遇。其幻想的奇绝,激情的迸发,实在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望之兴叹”。诗人自己似乎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获得了,找倒了,感悟了最高的最神秘的美,在自己构造的神话世界里沉醉着,但当“临夫旧乡”时,诗人一下子就从曼妙的高高的想象空间跌回到现实中,自己又如何能够抛弃深情的祖国,不顾多灾多难的人民!

E、最后一节“乱曰:已矣哉!”为第五部分:绝望的归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无比悲怆。它深深的表明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与他的崇高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达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有力地收束了全诗,也使全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使全诗表达的如长江大河般的奔涌感情,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综上,AB一般构成《离骚》的第一部分,CDE构成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用接近现实主义的的手法展现了所处的悲剧性处境和自己抗争与彷徨的心路历程,而第二部分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展现了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也不失为一部饱含血泪的现实主义杰作,但还无法成为象现在这样具有浪漫主义的永恒魅力;而如果只有第二部分没有第一部分,那么《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底蕴就会显得单薄,就会缺乏象现在这样主题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和明确性。

第三节《离骚》的美学内涵与艺术世界

1、《离骚》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约会”到那些类型的美)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呈现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在美政政治理想,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革新政治,由出国统一中国)以及悲壮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无比崇高的人格美和光照日月的形象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创美;屈原对自己坚持斗争的悲剧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知,但他仍然作了“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为此,他承受了超出想象的人生痛苦和悲剧,甚至最终以自沉结束生命。但洋溢在《离骚》的感情既不是绝望的悲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哀,而是“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怆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建构的奇丽美:《离骚》中的三个艺术世界,即炫神夺目的神话世界、活跃这无数先贤圣哲的往古世界和芳馨四溢、绚丽多姿的香草美人世界,它们各呈奇观,共同建构了《离骚》艺术世界的奇丽美,强烈的唤起读者一种超尘绝世,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体验。

2、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在《离骚》中,屈原为了为自己的三次神话性飞行壮行,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大量古代神话传说的运用,已经完全不受故事原创的束缚,更不是动作一般意义上的典故,神话中的神灵和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有情有意地参与着诗人对天国的飞游,这表明它已服从于一个全新的不断求索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是指:上叩帝阍天庭游,三次求女时空游,欲去还留昆仑游。三次飞行游览的描写,构成了《离骚》神奇壮观,瑰丽多彩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世界的主体舞台,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3、《离骚》—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屈原借对往古尧舜及三后(禹汤文武)的清明政治,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俨而祗敬”的“美政”的高度赞美,为统治者的政治革新树立了榜样;二是通过对桀纣等因“猖披”“康娱自纵”“淫游”“乱流”等而失国的历史的回顾,对楚国君臣提出了庄严的警告,告戒他们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三是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表达了对君王眷顾自己的期待,表明了自己正如古代贤臣一般的英才,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四是深刻表明了诗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可以成为裁决真理性主张的标准,显示了诗人朴素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和真理观。

4、《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在把君王数化,群僚竟进,世风昏暗,英才失节等等看成是“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思想基础上,诗人经过创意性的构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香飘万里的香花美草世界,《离骚》中把这些缤纷的香花美草作为诗人内在审美世界的外化,作为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形象化,诗人正是以披香带惠,餐英饮露比喻自己道德的自修和人格之高洁。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让我们如睹诗人崇高圣洁之美姿,如闻诗人超凡之德艺之芳馨。《离骚》中的这种表现手法远远超越了《诗经》将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作为一种美,作为内在美的外在显示和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抒情,塑造人物形象创作模式,构成了奇异幻美和绚丽多姿的积极浪漫主义审美唤情结构。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遭嫉、苦峦与追求。屈原将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就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解释,但其实也证明象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审美地珍藏着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对这“美女”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和更加痴迷,而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美伦美焕,美艳射人,完美无瑕。这便是人性的审美证明。

5、《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写实;《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离骚》的比兴把物的某些审美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物中寓情,见物知人,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境界的审美扩张力。在《离骚》中,诗人把香花美草,佳木奇林,男女情爱等本身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融为一体,以此美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全诗更加绚美奇丽,光彩照人。在《离骚》中,诗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比兴传统,并把它发展成为以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和载体的一个形象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不仅衬托了诗人美的人格、美的心灵,而且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取之不尽,赏之不竭的具有永恒魅力的审美世界。这不仅是《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也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无法企及的伟大贡献。

第四章 情理兼备长篇咏史诗《天问》

(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

第一节《天问》释义与主旨

1、《天问》定位:古今中外罕见的四言诘问(抒情)体长篇咏史诗。

《天问》是伟大诗人屈原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部采用问句体写成。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问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往今来一直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也是楚辞中最为难解之作。

2、“天问”释义:王逸认为《天问》写作缘起是屈原放逐(汉北),见楚国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贤圣诡怪之物事,因而题书其壁,诘而问之,虽成此诗。所谓“天问”,即问天,向天发问的意思。——根据古、今人考证,王逸的说法是可信的。咏史诗为何取名《天问》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事,又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天问”就是仰天而问,就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探究天道的问题。

3、《天问》主旨:古近今人的三种解释:一是抒愤说(王逸),诗人含怨,表达了一种“痛极呼天”的沉痛;二是诘问说(戴震),《天问》所问的问题是天地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曲学异端”进行诘难,从而批评旧说,追求正确说明的意思;三是究理讽谏说(王夫之),在王夫之看来,屈原以为历史总是“有道而兴,无道而丧”,因此,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天问》的主旨。我们认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把《天问》看作是屈原仅次于《离骚》的伟大作品而且“悲其志”:其志何在?这显然是指屈原呈现在这首宏篇巨制中对真理的大胆探求精神,特别是诗人那种企图通过探寻历代兴亡之故,以为楚鉴的苦心孤诣和一片爱国情怀。这正是《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继续,是“皇舆之败绩”之隐忧的深化。

第二节《天问》的内容与结构层次

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天问》一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实际上,《天问》总体应该分四个部分:即问天,问地,问人,问现实。

1、问天:即对天体以及日月星辰等诸天象的发问:

诗人首先对宇宙的始源问题,进行发问,诗人以反问的口吻分别提出问题,其中既含有哲理的推测,又表现出一种睿智而穷究底里的理性气势;其二又对宇宙结构、天体运行进行发问,天有九重,谁有如此神功营造?天若有盖,怎样维系而不坠?八柱擎天,其位在那?地倾东南是怎么回事?其三对日月星辰的布局于运行变化进行发问,问太阳,问月亮,问风,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古神话世界。

2、问地:首先用了很长篇幅就鲧禹治水,重建大地这桩惊天动地的人类伟业进行发问,除了表现出某些不解和怀疑外,更是通过发问把这一故事传说中的神奇伟功一一写出,再现了古人在战胜自然灾害中曲折艰难的历程;然后诗人又针对古老传说中关于大地四方的许多奇闻异说进行一一发问,神人聚居的悬圃位在何处?哪里冬暖夏凉,哪里石树成林,哪里怪兽能语?哪里有不死之人?“一蛇吞象”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发问不仅显示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而且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求实精神,不仅具有哲理意义,又具有文学性。

3、问人事:“问人”是诗人在长诗的后半部分,用如椽巨笔,开始由鸿蒙蛮荒的神话时代转向对人间历史的发问。首先,诗人对夏王朝的兴衰起伏,以至最后被尚汤所灭,作了一连串发问。在这些发问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历史,夏后启作为大禹的儿子,从既定的禅位接班人伯意那里巧夺了权力而拥有了夏国,但他由于偷天乐枕于享乐被后羿代替,后羿却因贪于女色,迷恋田猎遭寒浞暗算,寒浞儿子浇因淫乱与嫂私通被少康杀死,夏桀更是因为宠幸妹嬉被成汤流放。其二,在对殷商的发问中,我们可以得知,商的兴盛得益于商汤诚求伊尹的辅佐,而殷纣的覆亡则是因为拒谏饰非,刚愎自用,迷恋女色(妲己),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其三,在对周朝的发问中,诗人同样告诉我们,周族能够取得伐纣的胜利,是因为得到贤臣吕望的辅佐,周昭王的船沉不返,是因为溺于玩好,至于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则是因为宠幸美女褒姒而使朝政昏乱,最终被犬戎所杀。——诗人对历代兴衰存亡的诘问,特别集中在亡国败身之君的陈述上,因为诗人从中发现,一个有位者或一个王朝的衰亡,不外是杀害贤良,枕于游乐,溺于女色,这些祸身亡国之由,正是诗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4、问现实:诗人写长诗《天问》,其思想感情之所系,最终还是在现实,是在楚国。当诗人眼见楚王朝君昏臣暗,国事日蹙,日暮西山,江河日下,大厦将倾。他独立于苍茫大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诗人看来,历代兴亡之迹,历历可鉴,可他所尽忠的楚王,却如此倒行逆施,毫无醒悟。他失望的感到,他的喋喋不休又有谁来听呢?但在极端忧苦矛盾的心情下,诗人仍对君国表露出一片忠贞拳拳之心。

总之,诗人是借对宇宙自然之演化和人间历史之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三节《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特的通篇诘问体整体结构模式;全诗由一曰字领起,一连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由宇宙的形成,问到天文星象、地理变迁、万物变易,再问到夏、商、周的史事,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等等。在类似的提问中诗人有意只问不答,或者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问题的提出或提法上,诗人明显的表现出对一些穿凿附会的旧说和传统的观念的大胆怀疑和批评精神,显示出诗人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在宇宙天地以及自然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诘问中,屈原比较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天道观念和认识论观点,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在对历史神话传说的诘问中,诗人进一步升华了已经表达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贤授能则国兴,淫乐任小则国亡,天命不可信,治乱在人为等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天问》又是诗人诗意的思,诗意的问,诗意的怀疑,诗意的否定,诗人并不奢望清晰的科学答案和严密的逻辑结论。诗人《天问》中表现了诗人政治的失意和忧愤不平。在《天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爱国热情和君国家邦的强烈忧患意识,历尽坎坷而又报国无门的老人,仰视苍天,激愤而问,嘘唏而叹的情景。所以,《天问》的性质和成就,不只是理性的陈词,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强烈的感情相结合,两相交融,铸造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长诗。

(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天问》这篇长达三百七十六行的咏史诗全部由问句构成,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天问》是屈原所有作品中唯一不用“兮”字调的,但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而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在句式上,《天问》以四言为主干,但也有四分之一的句子,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平填了错落之美。《天问》在问式上,有一句一问,两句一问,四句一问问式的错综变化,读来不仅急徐回环,而且气脉贯通。《天问》的文学价值:《天问》作为一首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是一首以咏史为内容,史论兼备,情理相融的作品。而它在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是绝无仅有。从体制的宏伟,风格的雄奇说,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可以与《离骚》并驾,若鸟之双翼,若车之两轮;而其形式的奇特,结体的新颖,语气的奇崛,可以说更比《离骚》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问》无论就其主旨看,还是从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以至动人的艺术效果来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篇美文;它与长诗一样,也是一篇表达诗人理想,蕴涵炽热感情的优异诗作。

篇2: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一、《离骚》的主要内容阐述

《离骚》全诗可按内容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岂余心之可惩”, 下部从“女嬃之婵嫒兮”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上部主要是屈原对自己从出生到被楚怀王疏远这一段人生的回顾和总结。由于当时的楚国国力开始衰微, 而强秦的威胁愈发严重, 屈原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重振国力避免亡国灭种的危机。屈原势单力弱, 眼见国家前途渺茫, 已经滑向了被强秦灭亡的危险边缘, 老百姓生活困顿得不到救助, 楚国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境地。

下部是屈原尝试摸索一条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以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拒绝了女嬃提出要独善其身的建议, 认为上天自会对奸人有惩罚, 贤能也终有昭雪的时候。为了永不放弃的理想, 屈原决定上下求索。离开楚国就注定再也不能实现政治理想, 但留下来面对黑暗的政治氛围同样是扼杀希望的抱负, 屈原上下求索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从彭咸之所居”, 以死明志。

二、《离骚》抒情结构的教学

1.《离骚》的情感内容。

《离骚》全篇最主要的情绪就是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一句中描述的那样, 是叹息和呐喊的组合。诗人在诗中很多地方发出叹息, 有对百姓生活困顿的怜悯, 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曾经的同仁变节后的无奈与哀伤之情。所以, 教师在进行《离骚》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诗人产生共鸣, 深切体会眼看着自己的国家正一步步滑向灭亡的深渊的状况。整体而言, 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学占据了大部分内容的。然而叹息过后, 诗人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 退隐出世, 反而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呐喊, 希望这些振聋发聩之声能够惊醒还陷在沉睡中麻木不仁的王和臣子, 也通过这些呐喊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崇高理想坚守不渝的一丝执著之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诗词句中体会出诗人的心态。

2.《离骚》主人公形貌和抒情结构的教学。

《离骚》引用了大量神话传说作为诗人抒情表意的素材, 营造出一个充满奇花异草的神仙幻境。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通过诗歌中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穿梭在现实和幻境之间的情景, 即诗人所描述的现实中自我和幻境中自我。这样, 学生通过诗词就能感受到现实中自我面对着真实世界的残酷与黑暗, 而幻境中自我则与神仙一般无二, 食仙草、饮琼浆, 从人世到天庭朝发夕至。

《离骚》的抒情结构是诗人的情绪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伴随着诗词情随意动, 意随心动, 心之所想, 无所不至。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诗词情绪一变, 现实的自我随即变化为幻境的自我, 悠游穿梭于无定的时间与空间, 甚至无所谓男人或女人。学生便能伴随着教学内容在电光火石之间让诗人幻境中的自我瞬间返回现实, 让现实中的自我叹息或呐喊不已。

三、《离骚》意象表现的教学

1.《离骚》的男女意象。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 尤其是美女, 多用于指“美政”, 即诗人心中的理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例举“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中“蛾眉”就是美女的代表, “众女”和“蛾眉”的对比就是丑女和美女的对比, 意即侫臣与贤臣的对比, 是黑暗政治与理想政治的对比。学生便能深切体会出《离骚》中女性意象。通过例举“宓妃、有娀氏或有虞氏”这些传说中著名的美女, 则可以展现出《离骚》中诗人希望君主能够接纳“美政”, 四处寻求美女而不得。通过对这种男女意象的展现, 学生也能从诗词中明晰楚国宫廷政治现实的无药可救的暗喻。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加以引申, 让学生在往后的写作过程中运用暗喻手法。

2.《离骚》的草木意象。

《离骚》中出现了大量现实或幻境中的芳草 (仙草) 名, 比如“江离、辟芷、秋兰、木兰、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明晰芳草 (仙草) 既是诗人高尚品格的意象, 又指贤能忠臣, 而对芳草相对的稗草则是“党人”的代表, 指代朝廷中顽固势力、黑暗政治的侫臣的集合。诗人以现实中的自我和幻境中的自我不断采摘芳草食用或佩戴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执著和对如同稗草的“党人”趋炎附势、结党营私等卑劣行径的不齿。

四、结语

《离骚》作为屈原首创的“骚”体诗对中国文学与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 《离骚》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和作文能力的重要篇章, 大量神话传说的引用使全诗具有了神话现实主义意韵, 使学生在惊讶于诗人营造奇幻瑰丽的仙境之玄妙的同时又为诗人的铮铮傲骨所慨叹。所以, 通过《离骚》抒情结构和意象表现的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离骚》是屈原借现实与幻境的交错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情感及上下求索政治理想的长篇抒情诗。高中古诗词欣赏教学过程中, 《离骚》更是教学重难点, 其抒情结构和意象表现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离骚》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抒情结构和意象表现的教学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离骚,抒情结构,意象表现

参考文献

[1]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03:286-295.

篇3:宏伟壮丽的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站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的建筑构思新颖,气势磅礴,装饰高雅,富有民族特色。乘客进入车站,犹似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它的许多车站站名是由普希金、基洛夫、马雅可夫斯基、契诃夫等命名的。在站台上竖立的伟大塑像,都是艺术大师的精湛佳作。莫斯科地铁车站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宛如一颗颗发出不同光彩的耀眼明珠。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车站落成时,还获得世界最佳车站金质奖章。

莫斯科地的是交通现代化的象征。由于它采用先进的通信信号,采用电脑控制和列车运行自动化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地铁列车的最短间隔只有80秒(一般高峰时为2—3分钟),因而地铁客流疏散快,工作效率高。目前,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客运量最大的地铁,每天要开出八千多次列车,八百多万居民几乎每人每天要乘坐一次地铁,年客运量25亿人次,担负着全市44%的客运量。其他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只是作为地铁的补充。由于地铁便宜、快捷、舒适、安全,深受国内外乘客的赞赏。

莫斯科地铁是保卫和平的钢铁堡垒。二战期间,莫斯科地铁是重要防御工事和庇护所。为躲避敌机的频繁空袭,它作为天然可靠的防空洞,使千百万人免遭法西斯屠杀,而且还有二百多个小生命在地铁降临人间。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前苏联时,基洛夫站候车大厅成了前苏联最高统帅的通讯枢纽,莫斯科地铁昼夜不停地将一批批部队运往目的地,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1941年,前苏联的十月革命庆祝大会在马雅可夫斯基站候车大厅举行,受检阅的将士受检后立即开赴战场。二次战后,莫斯科还建造了一条秘密专用地铁,其,主要任务是维持和保障前苏共中央的工作,在战争时期,便于国家领导人在市内行动,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上一篇: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的点滴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