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色经典

2024-05-02

重读红色经典(共6篇)

篇1:重读红色经典

重读红色经典,再塑理想信念。为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气象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党的九十华诞来临之际,中国气象局党组要求,在各级气象部门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品读红色经典活动,掀起读“红书”热潮。这是再塑理想信念的顺势之举,也是气象职业操守构建中的应时之措。

红色经典书籍蕴涵着不屈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其中所洋溢的凛然正气和昂扬激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所展示的大公无私、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值得一代代传承、光大,其所塑造的一大批英雄形象和光辉典范,值得每一位后来者景仰、学习。

当前,我国已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征程,建设先进发达的气象事业的宏伟画卷也已展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气象部门开展读“红书”活动,就是要通过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个人自学、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等形式,让每一位干部职工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先辈崇高的品德和价值取向,不断增进对党的感情,树牢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气象事业的信心;就是要不断汲取红色书籍中的精华,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读红色书籍贵在思,让红色经典的甘露浸润我们的思想。读中国共产党简史、领袖传记,读《长征》,读《共和国纪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读到思,由思到悟,由悟到醒,不断审视我们的思想与时代精神是否相悖,不断检视我们的理想信念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可曾动摇,不断审察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是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思量我们所担负的气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读红色书籍贵在行,让红色经典的光芒照亮我们的行动。不断传承和发扬红色经典书籍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并使之与所担负的气象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与不断繁荣的“气象文化”相结合,弘扬气象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服务全局的奉献精神,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挑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过程不放过”,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人民谋福祉。

读红色书籍贵在坚定信仰,让红色经典的精髓砥砺我们的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要将红色经典作为气象干部职工树立理想信念的“充气泵”和“加油站”,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自觉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和谋求者。

篇2:重读红色经典

——《青春之歌》读后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的党走过了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近期我重读了《青春之歌》这本书,感慨良多。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林道静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优美走向崇高的壮美的成长史。林道静温柔沉静多情的性格、朴素纤丽典雅的体态、俊美的面庞明亮的眼眸,无不散发着青春少女的天然之美。而坎坷的身世亦造就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孤僻刚强。她好似一株生长在急风骤雨之下悬崖绝壁之上的百合花,令我的心无时无刻不为她担忧。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我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她的成长之路, 展现了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映衬出一个伟大的真理——知识分子必须跟共产党走, 必须自觉改造世界观才有出路。林道静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对金钱诱惑的蔑视, 对自我改造的迫切要求和不断追求奋斗的精神,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同时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篇3:重读经典不能回避的认知责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 “现在想象一下, 孩子们可能二十年后读我写的东西, 并且为之痛哭和欢笑并从而热爱生活, 那么, 我甘愿为这部小说献出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毕生精力”。好书, 真的是作家用生命谱写出的恋歌。好好检查一下我们阅读的作品吧, 生命有涯而学海无涯, 书是文化产品, 承担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 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 还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出版繁荣而阅读纷繁的时代, 怎样选择,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逃避。

精神家园是一个时代永恒的追求。俄罗斯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 即使是战争年代, 人们仍然不放弃经典阅读。老一辈俄罗斯人, 都是靠着高尔基、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等所提供的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 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 因此俄罗斯人民有着坚强、宏大、高尚的心灵和良好的国民素质。

中国, 这个文明大国, 优秀作家层出不穷, 每一个时代的著名文人都验证了他们的文字之所以伟大,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 而是人格和良心。时代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大家都面对着同样的时代, 只有这些人以那样阔大的胸襟拥抱了自己的时代, 更可贵的是, 哪怕是在一生最困难的时候, 都能把这种爱保持到底, 使他们的作品拥有了历史的坚硬内核和文学的灿烂外观。

文学, 千百万人为之牺牲了劳动、生命, 道德的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使眼前活着的一代人可能体验到前人所体验到、以及现代的优秀和进步人物所体验到的一切感情。写作于生活有益的文学, 这应当成为一切有良知的艺术家、文学家共同信奉的最高原则;写作于生活有益的文学, 将使得那个被叫做文学创作的工作变得严肃, 充满了道德的力量和不能不为之献出一生宝贵精力的神圣理由, 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壮丽事业的一种;写作于生活有益的文学, 这是全部传统中最可宝贵、最值得称道的根本部分, 它应当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学人内心的唯一永恒要求。正是因为有益, 文学才有资格要求时代认可和尊敬。

从文学作品里,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面对生活的。这态度, 包含着对生活的评判, 和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问, 包含着美和感情的热量, 包含着作者生命的丰富信息。文人之难为, 不在于这个人是多么聪明, 智慧, 而在于这个人是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时代良心和正义的化身。作者在历史的广漠时空上为自己的文学找到清晰的坐标, 确保他们在眺望传统的时候不被文坛瞬息万变的纷纭万象所遮蔽。作品应当推动社会、向社会指出它的缺陷、打开人们眼界去观察内心世界的新现象、指出人们道德完善的新道路的新东西。

一个作家, 保持了对生活的爱和敬畏, 同时态度的真也是对他的要求, 这也是最难的要求, 高过了艺术上不断翻新着的所有花样, 构成了生活对一个作家人格和良知的基本考验。真, 包括写作态度的真、认识的真和表现的真等重要方面, 意味着阅读对一个作家所能有的最高预期。卡夫卡的作品:在《城堡》里的困境, 现实生活里的人并不陌生;在《变形记》里那只大甲虫, 是技术、权力和金钱三位一体的强势话语奴役下人类社会的直接现实;再如《地洞》, 聪明的老鼠, 与一个现代社会处在弱势地位的人类, 其心理是多么相似、又是多么生动传神, 惟妙惟肖。真是一个作家, 尤其是一个世界性的作家得以成名的命脉所在。一个作家可以搁笔不写, 但绝不可以背叛良知, 它要求作家的写作永不离开内心的要求;意味着普天之下皆谎言而唯我独真, 天下皆醉而唯我独尊唯我独醒;意味着一个作家对独立人格的绝对保持和对人类命运更多的担承, 意味着即使是不能见容于时代, 也必须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强者。

在中国的语境下, 文学作品应该强调对现实对人生的客观态度, 强调作家的良知和情操, 强调作家的人格力量, 强调生活真实和作家心灵真实的统一。在心灵方面, 尽量圣化和净化, 包括人格力量的打造和慈悲情怀的养成;在现实世界方面, 则着力于训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强调体验、觉悟, 而不是编造。对生活高超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 它其实是一种世界观, 一种对待世界、对待存在、也对待自己的态度。

一个在今天仍然坚持为人民和良知写作的作家, 是应当被奖赏的, 这意味着这个作家仍然是有责任感的, 建设性的, 对现实人生充满了关怀和敬畏的。在今天, 似乎只有像陈忠实这样的有《白鹿原》垫底的文学作家, 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理性地盛赞文学;也只有像路遥这样有《平凡的世界》这样伟大作品在手的作家, 才敢于堂堂正正地依然站在经典文学的旗下而面无愧色。我顽固地坚持这样的观点:只有怯于面对现实的作家, 或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作家, 才去寻找一些花拳绣腿的东西;最后沦为胡编乱造, 使作品在失去美的生活容量和深度意义的同时, 再承受失去认识价值的二重失败。

只不过人们崇新成癖, 非常害怕被视为落伍, 不愿意认真听取, 或者听见了也装作没有听见一样。所以有些作家仅仅热衷于在形式上花样翻新, 甚至是讲究速战速成, 企图用一些花里胡哨、有名无实的东西来蒙骗读者。文学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 与城市的建设无关。无论这个世界是多么匆忙, 文学还是不慌不忙地走自己的路, 也许人类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 而文学却很可能仍然停留在原处。一位作家说得好, 不要张罗着走向世界;你弄得好, 世界会反过来走向你。

而对于读者, 阅读是一种对话, 是一种自省, 其指向永远是朝着内心, 是对心灵负责, 无需追赶潮流和时髦的。作品能否经得起重读, 应该是检验一本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从本质上讲, 阅读是寂寞的。在图书数量上的庞大和浩繁面前, 图书的质量永远有压倒一切的说服力。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 哪一本不是经历过时间的淘洗、经历过无数人诵读留下来的文化的种子?在任何民族的文明阶梯上, 排列着都是那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穿越时空后仍然魅力永存的深邃思想。而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一把衡量的尺子, 只有那些在反复阅读中仍然不失高贵本质和品性的作品, 才能丰富人们的心灵和文化记忆。在客观的数量背后, 读者依旧要将殷切期待的目光投向那些那些经典的封面。

篇4:重读经典:《平凡的世界》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普通大众;接受

1991年,《平凡的世界》以排名第一的高票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在学界,对于这部宏大的著作,却褒贬不一,甚至在产生之初受到冷遇,文学史也长时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对路遥的研究才呈现繁荣之势,《平凡的世界》也才更受重视。

就对路遥的整个研究历程而言,梁向阳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①他还认为在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并重点讲述了对《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研究。笔者在其基础之上,分析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人多从作品和作家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比如现实主义、交叉地带、悲剧意识、苦难意识、农本文化心理、奋斗形象、变革现实等方面,还包括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如民俗词汇解读、AABB式词汇研究等,而对于其接受情况,则相对较少,笔者主要分析了孙宏哲的《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万秀凤的《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以及部分对路遥全部作品的接受研究论文,比较全面的有2009年渤海大学胡冠男的硕士论文《“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王海军硕士毕业论文《路遥接受史论》等。

笔者一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个人调查所得数据,重点从普通大众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进行研究和思考,在这方面,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一文中作了很好的探究,但缺乏对“常销”现象本身的思考,笔者接下来将根据个人相对全面的调查结果作进一步思考。

一、接受情况

笔者认为《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可以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出版初期,由于学界评价不高,出版量较少而导致普通大众难于接受,笔者认为这个时期不具代表性;第二时期主要是指能够有畅通的渠道便于大众接受之后情况,笔者主要讨论第二个时期的情况。

接受情况往往是通过调查数据说明,虽然由于调查对象有限,其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对多个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却能够做到相对充分。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已经做过很多的调查。

《中华读书报》组织了多次“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二十世纪一百部作品”的调查,《平凡的世界》一直名列前茅,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的“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也位居榜首。在众多关于“读者最喜欢的作品”,“影响最大或销量最大的作品”等的调查之中,《平凡的世界》占据第一的位置就不少于八次。新浪调查从2015年3月25日展开了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调查——你喜欢《平凡的世界》吗?截止2015年12月25日,有70.1%的参与者表示“喜欢。特别好看,故事和演员都很棒!”。

笔者也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网上发放了801份名为“路遥小说的接受状况及其影视剧改编”的调查问卷,对其中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有82.52%的人表示看过《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或小说,在《平凡的世界》的看法当中,62.32%的读者认为是励志小说,21.38%的读者认为是改革小说,只有少量读者认为是农村小说和爱情小说,读者中有82.4%认为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存在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有人认为“篇幅太长,没有耐心”、“情节冗长,读起来繁琐无趣”,不过就整体而言,体现了“读者甚多,评价甚高”的特点。

二、接受方式

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平凡的世界》的面世虽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是最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普通大众的接受方式也才最终具有多样化。

(一)印刷媒介

1986年夏,刊登过路遥《人生》的《当代》杂志的编辑周昌义到陕西组稿,阅读了路遥手稿之后,认为啰嗦、节奏慢;随后,作家出版社编辑也前来看稿,认为故事老套,也找个理由搪塞,本来信心较足的路遥开始慌张,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思潮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文学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下,现实主义作品出版的阻力。在经历一番失落之后,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个是《花城》杂志于1986年11月发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2月出版了第一部,之后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又出版了第二部,这两部都只是勉强出版了三千册,第三部是由《黄河》文学杂志社出版,印刷量也比较少,如此一来,《平凡的世界》便很难被大众接受。这是出版之初的情况,但是无论怎样,印刷媒体在小说被创作出来的这几十年都处于基础传播地位,尤其是在小说通过广播剧、影视剧等形式广泛传播之后,印刷作品出现长期畅销的情况,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初,《平凡的世界》书籍有包括中国文联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与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11个版本,部分版本是通过“路遥全集”的形式出现的,还包括连1995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春生改编、李志武绘画的连环画。这些印刷作品展现了小说的面貌,对大众的接受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广播剧和电视剧

上面已经提到小说发表之初,由于出版量较少,普通大众难以接受,《平凡的世界》被关注的过程相对曲折。1987年春天,路遥访问西德前夕,在电车上遇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联播”编辑叶咏梅,并将《平凡的世界》赠予她,之后叶女士对这部小说评价很高,打算找人演播,终于1988年3月27日中午十二点半,由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准时开播,李野墨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和豪放,一直到8月2日,长达126集的广播剧才结束。

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广播成为百姓常用、便捷、低廉的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没有阅读习惯的听众可以借助收听广播的方式得到文学作品的濡染。正是通过先声夺人的广播将路遥劳动成果转播到大众之中,从城市到农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大众反应强烈,路遥也因此收到了几千封热情听众的来信,研究路遥的专家梁向阳说:“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这样,《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中飞翔起来了……”②。

1989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开始拍摄,鲁文洁、晏唐编剧,潘欣欣导演, 共14集,于1990年在陕西电视台播放,最终获1989年度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提名荣誉”。这是在广播剧之后,再一次将《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王安忆回忆当时的盛况:“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侯,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③可见,电视剧对普通大众接受影响之大。2015年,由毛卫宁执导,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吕一、尤勇、汪芦云等主演,SMG尚世影业、华视影视等联合出品的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收视率从十名左右上升到第二,并获得了多项大奖,又一次将《平凡的世界》推向热议榜,使得大众更加便利地接受。

广播剧、电视剧与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连带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改编,但正是因为这两种方式,《平凡的世界》才能够更好地传播。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普通大众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平凡的世界》,包括内容简介和小说下载地址等。虽然这是在路遥去世之后才进一步普及,但是对普通大众的接受影响重大。

三、对接受的思考

通过书籍、广播剧、电视剧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平凡的世界》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并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也成为了“常销书”,甚至被放到“经典”行列,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原因和意义,笔者接下来就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作家作品——对文学现实的想象

《平凡的世界》产生在西方思想大肆传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与评论家大多表现为跟风而行,现实主义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下,路遥仍然坚持创作,他坦言道:“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④由此可见,他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他意识到大众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认可,而对于现代主义作品则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更主要的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于是,在他的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诸多让读者共鸣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尊重美德的民族审美心理、歌颂爱情的纯洁、人物形象的独立性等方面,契合受众心理,充分显示出“大众化”的倾向。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小说将“个体意识”从时代中抽离出来,在1975—1985年这个变革的时代,作者表现了个人的奋斗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迸发。这种“抽离”是为了给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

笔者认为,这反映出路遥对文学现实的想象,他将学界的“冷落”想象成文学界和批评界的抛弃,将其夸大,所以只好来寻求读者的关注,从而产生“读者意识”,所幸的是,作者的这种想象最终得到满足。

然而,大众读者的接受对于小说本身缺乏必要的积极作用。如青年学者杨庆祥认为:“首先,读者在这里是一个不可分析、无法讨论、沉默的群体,……其次,路遥的读者虽然在数量上可能非常庞大,但是,缺少必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路遥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一次性读者’,而且是流动的、业余的。”⑤庞大的业余性读者群体,只是单方向接受,并没有形成个人比较深刻的思考,在作者生前不能够促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如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盲目性,通过“口口相传”的推荐方式,读者群越来越大,其中大众对小说盲目称赞,缺乏其他的声音,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接受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作者故意迎合“读者”的创作应该多一些思考,不能盲目,这对作品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笔者通过调查,在801份问卷的《平凡的世界》读者中,有65.76%认为这部小说是励志小说,21.38%表示是改革小说,只有10%认为是爱情小说。对于《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意义,60%左右的读者认为,“给人以强烈的励志感,使许多底层奋斗的青年看到希望”、“是当下农民的真实写照,呼唤新的城乡关系的出现”以及“给许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和人生启迪”,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读者采用的是“励志型读法”⑥。而主要读者群是全日制学生,以及许多职场中的人,还有部分处于中下层生活水平的读者。

根据这些数据的显示,笔者认为,大众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接受主要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中下层群体,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向上的生长力,尤其面对生活上的挫折困苦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他们也希望自己通过奋斗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能够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斗争;他们渴望社会更加公平,自己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样一些心理因素使得他们潜意识中寻求一种幻想满足,而《平凡的世界》恰好满足了这种幻想。

小说中有三条主线,分别以三个人物的言行为线索,他们分别是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其中孙少平反映的是个人的奋斗历程,孙少安代表的是底层的改革,而田福军则是处在上层的政治的进步,这三个人都具有大众读者心中的高尚品德,他们奋斗、朴实、善良,大众读者乐于接受这些积极的力量。尤其是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官场不断出现腐败分子的现实社会之中,他们更渴望类似于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这样品格的人,读者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他们,而面对孙玉宽和天福堂等人,这些读者又表现出憎恨。

所以,在关于《平凡的世界》大部分的采访中,被采访者都承认《平凡的世界》给与他们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格,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商人,比如潘石屹等推荐这部小说。笔者对此虽然存在些许疑虑(例如一旦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形成某种模式化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自身的文学性也将受到影响),但是总体而言,这部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现实意义,这既是作者之幸,亦是读者之幸。

《平凡的世界》由于普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逐渐被“经典化”,这部小说的地位正一步步被抬高,与20世纪形成的冷落形成对比。笔者认为,虽然《平凡的世界》存在部分缺陷,但是,它表现出独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理应受到“经典”的待遇,所以,我们不能将其冷落,当然也不能将其过于神话,正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而对于普通大众对于这部小说的“接受热”现象,更应该多加思考,不能盲目和模式化,应该多角度、理性地看待。

注释:

①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年01期。

②梁向阳:《<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翔》,《中国青年报》(电子报),第A11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03/22/content_122977.htm?div=-1.

③王安忆:《黄土的儿子》,《收藏界》,2012年11期。

④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12页。

⑤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50—51页。

⑥同上,79页。

参考文献:

[1]路遥著.平凡的世界(全三部)[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版.

[2]路遥著.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厚夫著.路遥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5]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6]石天强著.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01).

[8]王安忆.黄土的儿子[J].收藏界,2012(11).

[9]孙宏哲.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10]万秀凤.论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接受史[J].山花,2009(22).

[11]胡冠男.“平凡”“人生”中的遗忘和重塑—路遥接受史研究[D].渤海大学,2009.

[12]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3]詹歆睿.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4]李萍,王盈.接受美学视域下路遥小说的艺术魅力[J].榆林学院学报,2015(03).

[15]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批评,2003(01).

[1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契合今天的受众心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wx/wx_hdht/201504/t20150402_1573577.shtml.

篇5:重读红色经典

他,就是埃德加·斯诺,著有《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9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脑海里依然浮现着一代革命英雄人物的人生,他们用生命在血与火的时代中,书写了一部光辉灿烂、彪炳千秋的历史。

矢志不移,追求真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红军领袖将领和普通人一样,或出生贫苦,或家境富足,却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不断发生转折,逐渐了解和接触马克思主义,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让他们笃信不疑;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红军战士,都坚信共产党会带领他们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义无反顾地加入这支队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红军长征,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是一部史诗。在国民党的围堵中,红军缺少衣食、武器简陋,既要和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还要经受雪山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但最终红军战胜了自身疲劳、饥饿、疾病,以无比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创造这一壮举,依靠的是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顽强的革命意志,这正是红军维系旺盛斗志的革命觉悟,是他们为之战斗和牺牲的简单的信仰,如果有丝毫的迷茫、动摇、懈怠,都是不可能战胜这些超越人类想象的艰难困苦。

公而志私,思想纯粹。共产党是一支为百姓服务的队伍,一支为解放祖国而奋斗的英雄队伍。一大批为了革命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好汉,用火一般的热情、铁一般的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毒瘤,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毛泽东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政治和军事家,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充满激情。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百战百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之色变的贺龙……相比之下,国民党反而更像一群土匪,他们以蒋介石为代表,对日本侵略者做出不抵抗政策,却对“本是同根生”,同为中国人的共产党赶尽杀绝,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却将自己披上羊皮,自称为“抗日英雄”。但,他们土匪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法抹去。

篇6:经典重读之汉魏晋南北朝专题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 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阅读目录

诗歌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咏怀八十二(其一)………………………………………………………………………………阮籍 孔雀东南飞………………………………………………………………………………… 《玉台新咏》 文赋

过秦论…………………………………………………………………………………………………贾谊 陈情表…………………………………………………………………………………………………李密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反应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注释

[1]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⑨还顾:回头看。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为乐曲的名称。曹操《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该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李白的同名诗作《短歌行》,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的艺术风格。《短歌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应用的写作方式之一,名篇很多。导读

所谓长歌、短歌,是依据曲调长短而定的。本篇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及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这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独运匠心,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四句一韵,由八韵组成。前两韵写诗人感叹人生短暂以及求贤不得的忧思。第三、四、五韵表现了诗人延揽人才,思慕贤士的迫切心情。第六韵写他亲自到田间慰问将士,表明他对延揽人才的态度。第七韵借景写情,表明诗人的忧思所在。第八韵引用典故,进一步表明他要人才贤士向他归心、助他完成大业的态度。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其二注释译文 注释

1.【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沦,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2.【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荡荡,广大。景,通‚影‛,月光。

3.【时易】时节变换。

4.【夕永】夜长。

5.【欲言无予和(hè),挥杯劝孤影】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无予和,没有和我应和的人。挥杯,举杯。

6.【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7.【终晓】直到天亮。诗词鉴赏

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南朝宋鲍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原文

泻水臵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译文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诗作风格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 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⑤号:鸣叫、哀号。作者简介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

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诗歌译文

已经夜深了,我却依旧不能入眠(到底为什么呢),也罢,既然不能入眠索性就起来吧,弹首曲子来倾泻一下自己的心思(阮籍善琴)。

那薄薄的帷幕怎么能挡得了那一轮明月的青辉!唉,只是夜风淡淡的吹动我的衣襟(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点惆怅)。

在那广袤的原野传来孤单的鸿雁的鸣叫(作者此刻一定很孤单),惊起的飞鸟在北边树林里惊叫。

(一个人)在庭院里徘徊了良久似乎看到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原来,不过是我自己的孤独让我一个人一些淡淡的伤感罢了。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基本结构

托物起兴:(第1段)

开端:兰芝被遣(第2~5段)(被逼休妻)

发展:夫妻誓别(第6~12段)(无奈别妻)

兰芝抗婚:(第13~21段)(贤妻再嫁)

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臵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主要人物形象

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归家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为爱情而牺牲。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文言文相关知识

字音

自缢(yì)于庭树

十五弹箜篌(kōng hóu)伶俜(líng pīng)萦苦辛

葳蕤(wēi ruí)自生光

耳著明月珰(dāng)否(pǐ)泰如天地

青雀白鹄舫(hú fǎng)踯躅(zhí zhú)青骢(cōng)马 腰若流纨(wán)素

赍(jī)钱三百万

交广市鲑(xié)珍 晻晻(yǎn yǎn)日欲暝 词类活用

1、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做官)

2、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

3、交广市鲑珍(名词‚市‛作动词:购买)

4、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方向)

5、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

6、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

7、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

8、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

9、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

10、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

11、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

12、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13、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伤‛,名词作动词:哀悼)

14、五里一徘徊(名词‚五里‛ 作动词:飞五里)

15、三日断五匹(名词‚三日‛作状语,隔三日)

16、自名秦罗敷(名词‚名‛作动词,取名)

17、府吏马在前(名词‚马‛作动词,骑马)

18、新妇车在后(名词‚车‛作动词,坐车)

19、逆以煎我怀(动词‚煎‛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20、贫贱有此女(形容词‚贫贱‛作名词,贫穷、没地位的人家)

21、理实如兄言(名词‚理‛作状语,按道理)

22、槌床便大怒(名词‚槌‛作动词,敲)

23、逆以煎我怀(动词‚煎‛使动,使……煎熬)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2.何言复来还(宾语前臵)3.誓天不相负(宾语前臵)

4.仕宦于台阁(状语后臵)5.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

6.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 7.杂彩三百匹(定语后臵)一词多义

为 为诗云尔(做;动词)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阿母为汝求(替;介词)时时为安慰(作为;介词)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既相许和(代‚他‛;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相见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本自无教训(是;副词)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各自异(无意;助词)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谢 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若 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腰若流纨素(像;动词)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意 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何意致不厚(想到:动词)迎 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结 结发同枕席(系;名词)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遣 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十七遣汝嫁(送;动词)县令遣媒来(派;动词)会 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取” 通“娶”,迎娶

蒲苇纫如丝 “纫” 通“韧”,坚韧

摧藏马悲哀 “藏” 通“脏”,脏腑 府吏见丁宁 “丁宁”同“叮咛”,嘱咐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槌床便大怒 “槌”通“捶” 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 恨恨那可伦 “那”通“哪”

奄奄黄昏后 “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古今异义

可怜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床 古义:坐具 今义:睡觉用的家具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区区 古义:小,此指见识少 今义:数量很少,事物不重要

谢 古义:告诉 今义:道谢 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束限制

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多而杂乱 奉迎 古义:好日子 今义:阿谀奉承 写作特色:

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三、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思想价值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过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题解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富有气势美。从内质看,述史实,渲染铺张,材料富瞻,发议论,简炼透辟,见解情微。从外形看,起伏多变,文笔放荡,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使人晓喻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亡之理,而且为文章的磅礴气势而折服,而叹赏。(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88年第4-5期《谈论说的气势》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字词整理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虚词把握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臵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臵: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臵: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臵: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关于作者

贾生 李商隐 贾谊 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坠马寻常事,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陈情表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所属体裁——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李密个人简介 《晋书〃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书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

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è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鉴赏要点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重点字词(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2)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一天天。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在家外。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在家内。6.躬亲抚养。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终:使……终。

3.保卒余年。保:使……保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凡在故老。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四)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

2.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1.臣少多疾病。病:生病。2.且臣少仕伪朝。仕:做官。3.历职郎署。职:任职。(3)成语

1.孤苦伶仃2.茕茕孑立3.形影相吊4.急于星火5.日薄西山6.气息奄奄7.人命危浅8.朝不虑夕9.结草衔环10.乌鸟私情11.皇天后土(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臵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二)宾语前臵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慈父见背

(三)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2.则告诉不许

(四)省略句

1.拜臣(为)郎中 2.且臣少仕(于)伪朝 3.但以刘日薄西山

(五)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5)重点虚词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来(6)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3、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太子随从

4、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5、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6、则告诉不许:申诉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兼言私爱

8、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成立:成人自立。

9、急于星火:古义-流行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7)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②不矜名节(动词,顾惜)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③臣诚恐见齐于王而负赵(被)

5、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③薄微细古(微小)

9、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1、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2、区区: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②何乃太区区(短浅的)

13、卒:①保卒余年 终 ②卒成帝业 终究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④卒然边境有急 突然

重点语段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臵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臵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兰亭集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如:引以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修辞

a)互文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a)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b)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臵,状语后臵)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臵)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臵)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臵,状语后臵)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臵)

c)省略句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映带(于)左右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 ⑤映带左右 环绕 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 喝酒 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 使……奔驰 动词使动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 动词使动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成语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的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

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歌曲《兰亭序》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 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表情: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

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原文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道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文体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主旨和结构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时矫首而道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悟已往之不谏(放在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道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9)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宾语前臵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介词宾语,耕植不足以‚之‛自给)

(5)足以为酒(省略介词宾语,足以‚之‛为酒)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臵

(1)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2)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

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

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一、魏晋风度之风骨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

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魏晋风度 之清谈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杀人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

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阿瞒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致,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魏晋风度‛的来源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正如曹操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

在这里,即刻的感受超乎一切,人们在这一分钟里颖悟,超脱,放纵,这一分钟里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令人叹服。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世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这一切都如千余年前在洛阳东市刑场上,嵇康奏响的广陵散一样,都是千古绝响!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基本主题或特征 1. 自然的发现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83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 《晚登三山还忘京邑》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

‚以玄对山水‛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 2. 深情的发现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陆机《文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晋书〃阮籍传》 3. 玄谈

或称之为清谈。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非于世无涉,在其放达归隐之际,心怀家国、人事,然世道不济,才无所用,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一则因其社会,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皆为老庄之言,志在玄远高洁之境。4. 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者,任自然。放达无羁,不事权贵,既于入世之时,亦心怀出世之志。所谓‚形在庙堂之上,而心怀江湖‛是也。此间真名士,性真情纯,形容俊逸飘洒,常为越礼之姿势仪态。后人多垢之。然真名士者,非为作态效颦,率性之举也,以成就一潇洒之人生境界。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佑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陶诗亦清纯淡雅,入于悠然之境。明教多入世之志,虽有入世之志,然多以礼教、名实束人,况乎其间家国之乱甚矣,故魏晋之流多退而任自然。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发端也。5. 音容笑貌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时人目王佑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同上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同上

‚杜诗只有‘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清刘熙载《艺概》

关于陶渊明的对联与诗

1)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这一碗酒/且让我敬一敬/醉去了的陶渊明/醉梦中的世界/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去逢迎谄媚/ 不拿生命浪费着/去追逐空名/这无根柢的人生/ 这飘飞在陌上的尘土/朋友/落地即为兄弟/

你随我喝一口酒/只要一口/便可以忘了车马声喧/

上一篇: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下一篇:房屋登记官考试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