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重读经典童话之《兔子和青蛙》

2024-04-14

教学随笔:重读经典童话之《兔子和青蛙》(通用3篇)

篇1:教学随笔:重读经典童话之《兔子和青蛙》

一天,兔子们在一起召开大会。大家共同探讨生活的意义,它们都觉得心里压着一块石头,老是担惊受怕,还觉得自己特别胆小,常常遭受人,狗,鹰和其他动物的无端伤害,生活里到处都是危险。大家越说越觉得生活没有任何希望,最后一致讨论,与其这样心惊胆战的生活,不如痛痛快快的死了。

于是它们决定都从悬崖上跳到下面的深水湖淹死。以了却一切烦恼。

正在它们朝悬崖跑去的时候,湖边的青蛙听到脚步声,吓得扑通扑通跳到水里逃命去了。

这时候一只头脑还算清醒的青蛙大声说——停下!咱们别犯傻了!

生活并不那么可怕,你们看,还有比我更胆小的呢!

每天下午我为我的托管小朋友讲故事。

很多童话,小时候读和成年读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视觉不同,阅历不同,其中感受就不同了。

如今,我非常喜欢为孩子读童话的时光——不仅在为孩子们讲故事,更是为自己讲故事。

这是一则非常有哲理的小故事。

我禁不住反复读了好几次。

你看兔子那么心灰意冷都想到了自杀,结果没想到还有比它们更胆小的青蛙!

当我们为生活所累,以为自己就是最差的最可怜的时候,不妨想想还有青蛙呢?

你以为自己弱,以为自己生活不易,充满艰辛和痛苦,可是,这世上依旧还有比你更艰辛更痛苦的人呢!

所以啊,我们每个人不能一味地只认为自己的生活就是最悲惨的,对生活应该充满信心,积极地面对。 困境总会过去的。

记住,哪怕你就是胆小怕事的小兔子,也请不要气馁不要沮丧,不是还有更胆小怕事的青蛙吗??

篇2:教学随笔:重读经典童话之《兔子和青蛙》

这一切被一个吟游诗人看到了。他等小公主死了,把她的白骨和头发做成了一把竖琴。

这把神奇的竖琴一到傍晚就会自己唱歌,公主得知后,叫人把游吟诗人带到宫里,却发现竖琴的声音和妹妹的一模一样。

神奇的竖琴一到晚上就唱歌,最后把姐姐唱疯了。

这个故事告诫小孩子们,嫉妒心是多么可怕,既害人也害己。

——可是,当我们长大后读这个故事里,感觉又不一样了。

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最该受到惩罚的不应该是王子吗?

你一会儿喜欢姐姐一会儿喜欢妹妹,搞得人家姐妹反目,一死一疯,自己倒是落得干干净净。

用现在的说法,王子就是个渣男。

为什么偏偏是无辜的小公主?

就因为自己长得美被多情王子爱上?

还有姐姐,又是何必呢?为了一个王子,杀死自己的亲妹妹,结果自己疯了,一样得不到王子,倒是王子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还可以娶另一个公主。

所以说啊爱情使人失去理智。

但也有人说吟游诗人多事。

比如朋友朱老师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和重新选择爱的权力,更何况人家是王子?

所以,见一个爱一个也无可厚非。姐姐为了爱不惜害死妹妹,听到妹妹的歌声能够气疯,这才是真爱,何罪之有?

最可恨的就是那个诗人,你不好好作诗,做什么琴呢?你做琴就做琴吧,干嘛非要用死人骨头和死人头发做呢?做就做吧,干嘛非要带到宫里去呢?如果没有他,姐姐会疯吗?

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

篇3:教学随笔:重读经典童话之《兔子和青蛙》

(1)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如何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水准的生活这一主题。因此,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赞成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赞成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则被称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派。

(2)众所周知,丰富而悠远的海洋文学传统,承载着海洋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中的精神与理想,映射海洋民族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与向往。海洋文学浪漫而富有激情,海洋文学崇尚竞争与力量,海洋文学与贸易、武力、征战、殖民等密切相关,海洋文学又与环境、生态、人对自然的尊重等主题不可分离。西方文学史中,《老人与海》、《白鲸》和《鲁滨逊漂流记》都是海洋小说的经典代表作。

本文将围绕以上三篇海洋小说中各自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其所体现的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中心主义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2 人类中心主义派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小说中,老人桑地亚哥与大海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朋友:老人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一个给人或者不愿给人以恩惠的女人,要是她干出什么鲁莽或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有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老人在海上捕鱼,不是什么敌对行为,也不是要夺取什么,而是一种友好关系的表现。那条他追捕了一天一夜的大马林鱼,他敬佩它,喜欢它,为它的死而悲叹。他和它都有自己的生命理由和意义。这种人与海的关系,是20世纪的海洋文学新理念,并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海洋精神。

《白鲸》中,在小说伊始,麦尔维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青年以实玛利,他几乎没有什么钱,在过够了岸上生活后,他决定出海去看看。在这一幕中,大海与人类之间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状态。临岸之风的清爽、瞪望塔上所见到的晴空万里、海中游荡的各种小鱼,风平浪静的海洋就像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这样的海洋也是以实玛利梦寐以求的灵魂归属地。这时的大海和人类构成了一个生命统一体,每个存在物都真实的感受着彼此的存在,人类体验着自然生活最本真、最灵动的一面。

(2)人与自然的斗争

《老人与海》中在茫茫大海中,鲨鱼一次又一次地袭击,老人的胜利成果被无情地瓜分,他只身一人,一不小心便很有可能也被鲨鱼当作美餐,这何等残酷,但老人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硬汉"性格经过次次搏斗,就像琢磨过的玉石一样,更加光芒四射。

《白鲸》中亚哈率领“裴廓德号”开始了三年环球捕鲸之旅。这一幕中充满着杀戮和矛盾,人与自然关系迅速恶化,人与自然拉开了距离,自然成为只有工具价值的存在物,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在征服中享受着快感。如果说开始时,以实玛利对于大海还怀着敬畏的态度的话,那么在目睹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之后,以实玛利初次尝到了征服的快乐。人与自然被撕裂为两半,和谐的关系被打破了。现代文明创造了压迫和奴役自然的工具,人们秉持着所谓的“理性”,开始了全球范围的生态扩张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极大的篇幅描写了鲁滨逊落难荒岛,不畏艰难,自食其力,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一幕幕动人情景。他赋予鲁滨逊种种优良品质,比如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鲁滨逊本着坚毅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孤身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落难初期,他除了对大自然充满恐惧之外,还要时刻面临着岛上各种动物的挑战,曾经也绝望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存的本能促使他产生无穷的动力,他不仅制器具,种粮食,还养牲畜,与野人决战,通过这样他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面前,以鲁滨逊的胜利告终。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小说中体现的深层生态伦理意识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与其他自然物是平等竞争的伙伴关系。人类作为高级物种,只是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份子,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言。在生态系统中,万物生存是统一化、多元化的,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有反作用于人类的一面。因此,人类不但要懂得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更要充分尊重大自然的权利,维护自然的发展。

3 非人类中心主义派

鲁滨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冷漠与功利的态度是个人利己主义的体现。鲁滨逊追求财富及其体现物——金钱。他的追求体现为物的满足,物的背后的人际关系被掩盖了。他需要星期五,但并不依赖他,星期五只是他忠实的奴仆,是一个新的劳动力。他接纳了欧洲人,但是在本质上,他们只是他岛上的臣民,是为了充实他小小殖民地的人丁。总之,鲁滨逊有充实而坚定的内心导向,除了上帝,他甚至不必依附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这种导向就是明确而单一的利己主义。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以远古神话为代表)到赞海(以十九世纪前期的海洋诗歌为代表),又到斗海、乐海(以十九世纪的海洋小说为代表)和探海(以海洋科幻小说为代表),最后到亲海(以奥尼尔和海明威为代表)的过程。由惧海到斗海、乐海,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由惧海到探海,揭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决心和能力;由斗海到亲海,则反映了人类一种全新的宇宙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当今,探究海洋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其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了解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以上奠基之作,更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3(4).

[2]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候卫东官场笔记下一篇:博州工商局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