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知识

2024-04-16

汉语拼音知识(精选6篇)

篇1:汉语拼音知识

汉语拼音的有关知识

一、音节

1.     汉语的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2. 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3. 有些音节开头没有声母,如en、ou、er,这些音节的.声母是零,因此就叫做“零声母”。

二、声母

1.  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注意顺序,翘舌音在前,平舌音在后)

2. 书写规范:四线三格要分清,声母兄弟住其中。

胳膊要在上格住,尾巴就往下格请。

书写规范不能忘,我写的拼音最漂亮。

三、韵母(声母后面的都是韵母)

1.     单韵母:ɑ、o、e、i、u、ü(6个)

2.     复韵母:ɑi,ei,ui,ɑo,ou,iu,ie,üe,er(9个)

3.     鼻音韵母(9个):前鼻韵母:ɑn,en,in,un,ün

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

5个单韵母,ɑ、e、i、u、ü,

四、整体认读音节

1.     汉语拼音中有16个音节,不分声母和韵母,也不用拼读,而是整个认读出来,称为整体认读音节。

2.     ①zhi,chi,shi,ri,zi,ci,si的发音,同声母zh,ch,sh,r,z,c,s发音相似,只是读得稍长一些,后面的i不读i(衣)音。

②yi,wu,yu,ye,yue,yuɑn,yin,yun,yinɡ的发音,同韵母i,u,ü,ie,üe,üɑn,in,ün,inɡ的发音完全相同,但不能用y,w和后面的韵母相拼。

五、标调

1.    声母和单韵母相拼,声调标在韵母上;

2.    声母和复韵母、鼻韵母相拼时,声调标在发音最响亮,开口度最大的元音上(韵母iu例外)。

排序是:ɑ,o,e,i,u,ü

六、拼音方法

1.     两拼法:双拼音节(声母+韵母)。

两拼法是把声母和韵母直接拼合起来的方法。

2.    三拼法:三拼音节(声母+介音+韵母)。

三拼法是拼音时,把音节分成声母、介母、韵母三部分进行连接。也叫“三拼连读法”。

七、拼写规则

(1)y、w的使用:i、u做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应在前面加y或w,或将字母i、u改为y、w。如:yìn(īn)、yān(iān)、wū(ū)、wèn(uèn)。

方法技巧:i、u后面有元音,改成y、w不费心;i、u后面无元音,添加y、w最要紧;如有ü母迎头见,加y去点是关键。

(2)ü上两点的省略:j、q、x、y和ü、üe、ün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略,还原时ü上两点一定要带上。ü和ü领头的韵母和n、l相拼时,上面两点不能省略。

篇2:汉语拼音知识

汉语拼音“声调”知识

声母21 个(含y、w 23个),韵母39个,声调4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构成音节非常重要的成分,即使声母韵母相同,如果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

声调4类,分别:

(1) 阴平(如ā),念高平调55。

(2) 阳平(如á),念高升调35。

(3) 上(shǎnɡ)声(如ǎ),念低降升调214。

(4) 去声(如à),念高降调51。 调值的描写,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就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竖线作标尺,自上而下分为高、半高、中、半低、低等五度。然后分别用横线、斜线、折线按声调的实际读法标明它们的升降起止度数。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由音高决定的,而音高的变化取决于声带的松紧。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五度声调调型图

初教声调,我们可先用五度声调调型图,给学生以声调的视觉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声调音高的变化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结合五度声调调型图,介绍每个声调的调型。学习汉语声调,掌握每个声调的`调型特征很重要。

第一声(55),是一个高平调型,中间没有升降的变化。

第二声(35),是上升调型,起点较低。

第三声(214),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先降后扬(降升调)。但是实际说话时念降升调的时候比较少。即使在句末尾或单独使用时,其实调值也很难达到214。所以近年来语音教学界把211作为第三声的辨认特征来指导学生。这样免去了很多弊端,教学效果也较好。

第四声(51),是下降调型,从最高点5度降到最低点1度。

声调小练习

大家在练习时可以假设标有5 个刻度的竖线移到自己的前胸,最高处[5]在锁骨窝处,最 低点[1]在腰带上方。你在这5 个刻度之间上下滑动,从[5]—[5]是阴平,从[3]— [5]是阳平,从[2]—[1]—[4]是上声,从[5]—[1]是去声,体会一下声调高低 升降的变化。

手势法

通过五度声调调型图使学生对汉语四声调的音高有了认识以后,我们也可以结合手势法,显示音高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高的认识。

具体做法是:用手指按照四声调的符号划动的同时,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如发第一声时,手指由口部向外平摊,表示高平调55;教第四声时,手指由高向下划,表示下降调51。

声调标注: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主要母音就是主要元音,也就是韵母的韵腹。有a、o、e的韵母,a、o、e就是主要元音。以单元音i、u、ü作为韵母的,i、u、ü就是主要元音。韵母iou、uei、uen省略成iu、ui、un后,韵腹o、e不见了。调号标在哪里呢?现在的习惯办法是标在后一个元音字母上,即标在iu的u上、ui的i上。un当然标在u上。

篇3:汉语拼音知识

由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通用的三大教材之一, 目前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教学方便、“易于掌握, 而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欢迎”[1]。该教材在第四次修订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最新研究成果, 于2010年10月又进行了第五次修订。近来, 细读修订后的《现代汉语》 (增订五版) , 发现它不但较合理地吸收了学术界近年来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使教材内容更丰富、更具时代特点, 也认真地纠正了教材修订前所存在的一些纰漏与问题, 因此, 深感它无论是在理论的科学性、体系的系统性, 还是在教学的实用性等方面都日臻完善。但是,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修订后的教材部分章节仍旧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纰漏与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此, 笔者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 既是向黄、廖二位先生请教, 也算是抛砖引玉, 让更多的同行抱着善意的态度关注该教材, 使该教材的修订更加趋于完美。下面拟从六个方面就该教材 (增订五版) 中存在的部分纰漏与值得商榷的问题略述笔者一得之见。

一、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都能组合成词的表述欠准确

教材上册208页有这样的表述:“不论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都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我们认为, 这一表述欠准确。其原因在于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都有它的下位分类, 有的类型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而有的类型则不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首先, 我们看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分为非永远成词语素和永远成词语素[2]。所谓非永远成词语素是指本身既可能单独构成词, 又可能充当词的一个构成成分的语素, 如:

“人”在A组中本身单独构成词, 在B组中不是单独成词, 而是充当词的构成成分。所谓永远成词语素是指该语素本身能单独成词, 但是不能充当词的一个成分的语素, 如:

很hěn (副词) 最zuì (副词) 和hé (连词) 了.le (连词) 与yǔ (连词) 着.zhe (助词) 的.de (助词) 呢.ne (语气词) 吗.ma (语气词)

上面所列举的语素是只能单独成词、不能充当词的一个构成成分的语素。

其次, 我们再来看非成词语素, 非成词语素又分为构词不定位语素和构词定位语素[3]。所谓构词不定位语素是指在构词中位置不固定一般有词汇意义的语素, 如:

康:康复健康

民:人民民生

语:语言言论

上面所举的语素“康、民、语”既可以在前构成合成词, 也可以在后构成合成词。

所谓构词定位语素是指在构词中位置固定一般有语法意义的语素, 如:

阿:阿姨阿哥

第:第二第三

子:凳子刀子

上面所举的语素“阿”和“第”只能出现在合成词的前面, 而虚语素“子”则只能出在合成词的后面。综上所述, 非成语词素 (不成词语素) 的两种类型都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成词语素中的永远成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但成词语素中的非永远成词语素却不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正因为有的语素不具有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的功能, 因此, 我们认为, 教材中“不论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都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说法是欠准确的。也正因为如此, 教材207页“成词语素能单独成词, 也能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的说法也是欠准确的。我们认为, 前者可以表述为“不成词语素都可以跟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成词语素有的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而有的则不能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而且, 最好的调整方式是在位置自由的不成词语素举例中增加“很、着、的、吗”之类语素的例子。后者, 可以表述为“成词语素能单独成词, 有的也能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二、对方言词的阐述有混乱不清的现象

关于方言词的分类, 目前学术界有如下分类:一是词源方言词, 二是地域方言词。前者是指从方言中吸取到普通话中来的词, 后者是指现在尚未吸取到普通话中来而只出现于某个特定地域人们口语中的词。在该教材下册262页方言词这一内容中共分了三个自然段, 其中在第一个自然段中对该教材所谈的方言词做了明确的界定:“方言词是普通话从方言中吸取来的词”, 即这里所谈的属于现代汉语一般词汇范畴的方言词, 是特指词源方言词。而且在这一自然段中所举的例子无一例外都是词源方言词, 如“名堂、把戏、垃圾、陌生”;其次, 教材中在谈到普通话从方言中吸取这些方言词的原则时也都是谈的词源方言词问题。

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还有如下表述:“人们口语里往往混杂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词, 愈接近口语的文章, 方言词就愈容易出现。”笔者认为, 这里所说的方言词不排除词源方言词, 但主要是指地域方言词。首先, 这里所指的“人们”是一种泛指, 它可以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 因此“人们的口语里往往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这句话, 毫无疑问, 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口语里不排除出现词源方言词, 但出现更多的则是地域方言词。其次, 从现代汉语层面的数量上看, 词源方言词要少于地域方言词, 操不同地域方言的人们所掌握的词源方言词的数量必然要少于地域方言词的数量;其次, 从方言词在人们口语中出现几率的角度看, 由于词源方言词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数量少, 人们掌握得数量也就少, 因而, 在人们口语中出现的几率必然就少, 频率就低;而由于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然, 又加上地域方言词所表示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关, 人们口语中掌握的地域方言词的数量就多, 因而地域方言词在人们口语中出现的几率就多, 频率就高。

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如下表述“文学作品中由于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 方言词往往用得比较多。”我们认为, 这里的方言词也主要是指地域方言词, 因为只靠词源方言词是满足不了风土人情描写的需要的, 因为词源方言词数量有限, 为了更好地表现风土人情, 则必须借助于极具地域特色的地域方言词。总之, 教材第二自然段中所谈的方言词主要是指地域方言词。

就狭义的现代汉语词汇跟词源方言词汇的关系看, 现代汉语词汇属于上位概念, 词源方言词汇属于下位概念, 二者属于领属关系;就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跟地域方言词汇的关系看,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属于上位概念, 地域方言词汇属于下位概念, 二者也是属于领属关系。就地域方言词汇与词源方言词汇的关系看, 地域方言词汇是充实丰富词源方言词汇的基地与源泉, 词源方言词汇源于地域方言词汇, 这一点教材中表述得也很清楚:“不少方言词正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媒介而扩大了流通的范围, 逐渐进入普通话词汇里的。”

教材中的问题就在于既然这里所谈的是狭义现代汉语一般词汇中的方言词, 毫无疑问, 这里的方言词就是特指词源方言词, 然而, 教材的第二个自然段却谈的是地域方言词。这样就会给学习者对教材中所谈方言词的理解带来混乱——这里所谈的方言词是指词源方言词呢, 还是地域方言词呢?之所以如此,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材中没有把方言词的两种类型交代清楚, 没有把地域方言词汇跟词源方言词汇的关系交待清楚。因此, 我们认为, 首先, 教材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先把词源方言词和地域方言词交代清楚。然后说明以下关系:狭义现代汉语词汇跟词源方言词汇的关系,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跟地域方言词汇的关系, 词源方言词汇跟地域方言词汇的关系。接着再谈教材方言词部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最后, 阐明该教材因为讲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因此此处所谈的方言词主要是指从方言中吸取到普通话中来的词, 即词源方言词。这样, 顺理成章, 层次分明, 对方言词的阐述就不会出现混乱不清的现象了。

三、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在仿词辞格定义表述与例句之间有矛盾现象。

教材下册204页关于仿词定义的表述是:

根据表达的需要, 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 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这种辞格叫仿词。

就语法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而言, 一般情况下, 它是由低一级的语法单位向高一级的语法单位逐级组合的递升关系, 如语素和语素组成词, 词和词组成短语。按照这种逐级递升的组合关系, 对仿词这个定义的理解就应该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 就可以临时仿造出新词, 如, 教材上所列举的的“外交家——内交家”“大众化——小众化”。而更换现成“语”中的某个词, 才能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语”, 如教材中列举的“实事求是——实事求似”。

这里的“语”, 即“短语”, 而短语的构成材料一般是词。“实事求是”是个短语, 构成这个短语的材料分别是“实”“事”“求”“是”四个词, 在这里, 仿照这个短语, 将其中的“是”更换成了“似”。“似”,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 认定它是一个词, 是没有问题的, 但从仿词定义的表述看, 更换的语言材料却只有语素, 而没有词。这样势必在定义和用例的说明解释之间产生两难矛盾:说“似”是词, 但定义中又没有更换某个词的表述;而说“似”是个语素, 恐怕也不合适, 因为短语一般是由词构成的。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有些固定短语特别是古代汉语流传沿用下来的成语,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 按照某些专家的语法单位组合理论观点, 它也可以是由并非同一级别的语法单位构成, 如:“丰功伟绩”这个成语, 它是由“丰”“伟”“绩”三个语素和“功”一个词构成。但是该成语中的“似”不是一个语素, 因此, 如果说“实事求似”是将现成短语“实事求是”中的语素“是”换成了语素“似”, 而仿造出的新短语, 似乎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因为“似”非语素, 而是词就算退一步说, 成语从功能看相当于一个词, 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既然是词汇现象, 那么, 把这种短语的构成材料看成是语素似乎也可以。但是, 这又同教材的另一处文字表述及用例相矛盾。请看:

仿词也有近义、同义的仿造形式, 词、短语 (包括成语) 都可以仿造……例如:

(6) ……而“老实疙瘩”可贵之处, 就在于有一股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许多事实说明, 这些“老实疙瘩”是“金疙瘩”“银疙瘩”, 是实现四化的“宝贝疙瘩”。

这段文字表述表明, 自由短语也可以仿造, 而用例中的“金”、“银”、“宝贝”是仿照“老实疙瘩”中的“老实”加以更换的结果。如果说部分由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成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 还存在“语素”和“词”两种材料的话, 那么, 在现代汉语中“金”“银”“宝贝”这三个语言单位已经不是语素, 而是词, 因而, 也就不能把“金疙瘩”“银疙瘩”“宝贝疙瘩”看作是由“金”“银”“宝贝”等语素跟“疙瘩”这个词临时仿造出来的新短语。因此, 我们建议, 在仿词定义中的语素后加上“或词”, 把仿词辞格改为“根据表达的需要,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和现成短语中的某个词, 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这种辞格叫仿词。”这样, 上述矛盾就解决了。

四、对偶、排比、层递、反语和等辞格中对“句子”的阐释跟语法部分的表述不一致。

首先, 我们来看对偶和排比两类辞格的定义在该教材下册211页和212页的表述: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和句子对称地排列, 这种辞格叫对偶。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起来, 使内容和语势增强, 这种辞格叫排比。

上述定义显示, 对偶和排比两种辞格都认为“句子”是这两类辞格的构成材料之一。

下面, 我们再来看该教材下册第2页对句子所下的定义: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子这一定义从字面上看, 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二是具有一个句调。关于前一个条件, 我们认为, 表达意思必须有表达意思的材料, 如词、短语, 而且这些材料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 (独词句除外) 。关于后一个条件——句调, 如果是书面语, 就是在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材料后有体现某种语气的句末标点。这两个条件, 第二个最重要, 它是判断某一组织形式是句与非句的唯一标准。如果这一组织形式有句末标点, 它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没有句末标点, 不管这一组织形式有多长, 它也不是一个句子。

现在, 我们再来看教材下册211、212页选取的例句与相关的文字说明:

(1) 治学求深先去傲,

做人要好务存诚

(2) 斧头劈翻旧世界,

镰刀开出新乾坤。

(3) 漫道古稀加十岁,

还将余勇写千篇。

教材在对对偶上联和下联的构成材料加以解释时说:对偶的上下联, 一般是两个分句。

教材下册211至213页在排比类型中所举的例子如下:

(1) 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

(2) 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 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 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 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3) 处理问题必须瞻前顾后, 不仅要看到眼前的, 还要看到长远的;不仅要看全局还要了解中国国情, 还要了解世界局势;不仅要看到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还要看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在对排比的构成材料解释时说:例 (1) 是三个句子的排比, 例 (2) 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例 (3) 是四个复句的排比。

上面例句后的说明体现的是教材的编者在这里对对偶和排比的构成材料——句子的理解。这种理解概括起来有三种类型:一是与该教材语法部分 (下册第4页) 给句子所下的定义相吻合的, 如对排比例 (1) 的说明。我们认为, 这一类是正确的。二是把分句与句子等同起来, 如对对偶三个例句的解释和对排比后两个例句的解释, 这一类同语法部分的定义相悖, 我们认为后者是错误的, 尽管目前不少教材或专著也有与该教材相同的解读。它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句与非句的界限, 凡是句子, 而且不管是单句还是复句都是以句末标点为认可依据的。即从上一个句末标点后的文字到下一个句末标点出现为止, 算作一个句子。该类型中, 例 (4) 的内部都是用的句中标点——逗号和分号, 这里的逗号或分号前后的部分都是分句, 而分句都是属于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 这种单位是不能与句子划等号的。总之, 该教材对句子的界定是明确的, 而对句子是构成对偶和排比的材料的确认也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却把不具备句子资格的分句认定为这两种辞格的材料,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此,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对偶定义中的“句子”一词改成“单句形式等”, 同时, 将例句后的说明也改成“单句形式”。之所以改用“单句形式”而不用“分句”, 是因为它一方面可以避免与复句的术语产生纠葛, 另一方面, 它又解决了定义中用“句子”而例句说明却用分句而导致前后不统一的弊端。在“单句形式”后加上“等”, 也为对偶中“章对”的解释留有了充分的余地。当然, 我们并不是说这样修改就完美无缺了。但是, 至少在解决教材中目前存在的矛盾上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

其次, 解决排比辞格中所存在问题的方法是把排比定义中的“句子”换成“单句形式或复句形式”。其优点同把对偶定义后说明中的“句子”改成“单句形式”一样。其单句形式适用于上文排比例句 (2) , 复句形式适用排比例句 (3) 。另外, 层递、反语和反复辞中也有与之类似现象, 其处理的方式与对偶和对比两种辞格基本相同, 此不再述。

五、“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的表述欠准确

教材下册第9页有如下表述“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我们认为这一表述与语言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因为部分带有量词性质的单音节名词是可以重叠的, 如:“天天、人人、家家、户户”, 而且, 重叠后可以表示“每一”这样一个共同的语法意义。鉴于只有部分单音节的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重叠后才可以表示共同的语法意义, 因此, 我们认为应该把这一表述改为“名词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六、副词不能做定语和宾语的表述欠准确

教材下册第20页在谈到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时有如下表述:“副词不能做主语、宾语”。语言事实表明, 少数副词是可以作宾语的, 如:

向时间祈祷永远。我的心不会怕永远。

鉴于以上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认为, 以上表述与语言事实不符, 应作如下调整“副词不能做主语, 一般也不能做宾语。”

七、“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这一表述中“主语、宾语”的顺序与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和宾语的频率不相吻合

我们认为, 教材下册第9页关于名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的表述应调整为“经常做宾语和主语”。在这里尽管不同的语序表示的基本语义是相同的,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语序却蕴涵着不同的语用信息:在前的词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往往是重要的或主要的, 而在后的词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往往是次要的。我们之所以主张做出这样的调整,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据彭莫玲和单青同志对名词充当主语和宾语句子成分频率的考察结果显示:名词充当主语的频率为21.2%, 而充当宾语的频率为49.04%, 由此可见, 名词充当宾语的频率远远高于充当主语的频率, 因而有必要将宾语提到主语前面来。这有利于改变多数学生心理上已定性的名词首先是充当主语的认知。

八、语法分析符号、语法单位认定、句法分析、语法单位名称的称谓等存在纰漏

1. 教材下册第49页教材把“春秋两季 (名·数量短语) ”这一短语的构成材料认定为“名+数量短语”, 我们认为也是错误的。

它的构成材料应该是“联合短语+数量短语”。这里的错误就在于把“春秋”这个联合短语错误地认定成了名词。我们不否认“春秋”也有属于名词的时候, 如, “春季和秋季, 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泛指岁月:苦度春秋。”但是, 教材中“春秋两季”中的“春秋”, 其语义绝对不是“表示整个一年, 泛指岁月”, 因为“春秋”后边的“两季”这个短语对“春秋”这一语言单位的语义起了限定的作用, 即这两季是指春天和秋天。不言而喻, 这里“春秋”的语义不可能是指“表示整个一年, 泛指岁月”因此, 这里的“春秋”是联合短语。

2. 该教材下册对短语的分类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向内看的结构类型, 二是向外看的功能类型。

其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字短语这些以特定的词为标记的短语都属于向内看的结构类型, 这些属于向内看结构类型的短语都是在词法部分介绍与之有关的词类时先后出现的, 例如, 在介绍方位名词时出现方位短语这一术语, 在介绍量词时出现量词短语这一术语, 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的出现也是如此。但是, 该教材在讲比况助词时只是说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 表示比喻。”在这里却没有出现比况短语这一术语。与此相近的还有教材在讲助词“所”时, 也没有介绍向内看的从结构的角度分类的“所”字短语, 而是作了如下表述:“所是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助词, 用在及物动词前面, 组成名词性短语。”而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是从功能上分类的。由此不难发现, 不管是比况短语在讲比况助词时不作介绍也好, 还是对“所”字短语的介绍是选择了功能角度也好, 教材对同类语言单位的处理前后方式、角度不一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从功能角度对“所”字短语的介绍更不便于教和学, 因为, 在助词部分还没有涉及到短语的功能类型问题。因此, 我们认为, 应该在讲比况助词时介绍比况短语, 在讲助词“所”时介绍“所”字短语, 这样, 前后体例一致, 既便于教师教学, 也便于学生学习。

3. 教材下册第50页有这样的表述“指量短语由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加 (数) 量词组成。"

例子是“这件、哪件;那次、哪次”我们认为, 叫指量短语是侧重于指示代词, 但是对由疑问代词和量词组成的短语而言, 叫指量短语就不合适, 反过来, 如果侧重于疑问代词, 就应该叫疑量短语, 但是对由指示代词与量词构成的短语而言, 叫疑量也不合适, 因此, 我们认为可以把由指示代词和由疑问代词跟量词构成的短语称之为代量短语, 这样, 就就解决了叫指量短语或叫疑量短语都不合适的问题。

4. 教材第47页将“绕道走”放在了状中短语中, 并在其后的说明中解释为“怎样走?”, 意在表明“绕道”是一个表方式的状语。

我们认为, 将“绕道走”归入状中短语带来的直接弊端是不容易与教材第93页连谓句例 (3) “低着头沉思往事”中的“低着头沉思”这一连谓结构区分开来。因为“低着头”也是表示沉思的方式, 即“怎样沉思”。既然“绕道”与“低着头”都是表方式的, 就没有理由将“绕道走”归入状中结构, 而将“低着头沉思”归入连谓结构。我们认为, 应该将“绕道走”归入连谓短语中。当“动+动”结构的前一个动词后带有标记成分“地”时则可以将其归入状中结构, 如, “批判地接受”。这样就可以解决由“动+动”的组合而带来的是状中结构还是连谓结构这一难以区分的麻烦。

5. 教材下册第10页在单音节方位名词的例词中取消了原来版本中的“中”。

我们认为, 取消“中”的处理方法也欠妥。因为“中”表示的也是一个方位, 取消也许有其理据, 但是取消这一方位名词将会造成在表述这一方位时的空缺。因此, 我们认为还是保留“中”这一方位名词为好。

6. 教材下册第86页---第88页的非主谓句共分为五类, 即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和拟声词句。

但是在教材第106页单句句型的分类表中却将88页的叹词句表述为感叹句, 同一语言现象, 前后表述不一。我们认为后边的表述是错误的, 因为前边表述的感叹句是单句从结构上的分类, 后边表述的感叹句是单句从语气上的分类, 叹词句必然是感叹句, 但感叹句不一定是叹词句。因此, 教材第106页单句句型分类表中的感叹句应改为叹词句。

参考文献

[1]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423页, 语文出版社, 1997

[2]高更生《汉语语法专题研究》168-169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轻松学拼音 快乐学知识

一、教从表象入手,学在直观感知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情境图示法 实验教材拼音第一课充分体现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教师要选择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小女孩河边练嗓,开口唱a a a ,公鸡啼叫 o o o,鹅在水中倒影 e e e。

实物演示法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记住字形。教学声母f和t时,我拿一把带钩的雨伞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下雨打开伞,伞柄朝下,雨水“tt”滴到地,雨停“f”把伞收起,伞柄朝上。然后在问答中揭示f和t的读音及写法,再通过实物演示来检验发音的方法是否正确。在区分b和p,d和t,g 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欢笑中教育

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nl和ü相拼规则中,我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三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 q 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而在学习n l和ü相拼,两点不去掉的规则时,我也配上了儿歌:小ü小ü真淘气,整天捣乱和调皮,气得爸妈n和l。小ü小ü知错了,泪珠汪汪有两颗。同时,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从中教育学生应该做个知错就改、听话的好孩子。

2.编说童话故事,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声调教学中,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以借助编说童话学习四声:有一天,兔妈妈对小兔说:“孩子,你长大了,帮妈妈去市场买菜,好吗?”小兔高兴地答应。到了市场,小兔买了许多东西,背着就往家里跑。一路上,小兔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一边高兴的哼着歌“ā ā ā”,走在平坦的大道。这时,走到了一个斜坡,小兔有点累了,可想到妈妈还在家里等着呢!就使劲走上坡,嘴里“á á á地喊着加油。没想到,刚过了第一个斜坡,又碰到了另一个陡坡,小兔为难了,“ǎ ǎ ǎ”直挠头。这时,熊伯伯推着自行车正准备上坡,看见小兔背着大袋东西在哭着,就帮小兔推着爬上陡坡。小兔高兴得直叫:“ààà,谢谢熊伯伯。再见!熊伯伯。”就这样,在故事中学会了四声的读法。

三、开展趣味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处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活泼好动的。单靠图片和活动教具学习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主要体现于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

拍手记忆法 每一个拼音字母都配上儿歌口诀,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再加上拍起小手伴奏,很容易记住。比如:霹僻啪?拍起小手念儿歌。小嘴张大a a a,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牙齿站齐i i i,嘴巴突出u u u,鱼儿吐泡ü ü ü。

悄悄话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以四大组八小列展开游戏。先由老师捂住每列首位学生的耳朵,悄悄说出字母或音节,再由这名学生往下传话,速度要快,当传到最后一名学生时,就请他们分别说出听到的内容,说对的奖给该列小红花,反之罚表演节目。

你说我猜 老师问:“左下半圆是什么?右上半圆是什么?”学生答:“左下半圆d d d,右上半圆p p p。反之,学生问;“一个门洞,两个门洞?” 老师回应:“一个门洞n n n,两个门洞m m m。

摘水果(分水果)准备了贴有pútao、táozi、cǎoméi、lìzi和lìzhī水果名称盘子,剪贴许多写有音节字词的水果,配上儿歌“秋天到,秋天到,丰收的季节水果多。你来摘,我来摘,摘到的水果分外甜。”进行游戏,拿到水果的学生读出上面的音节放进盘子里,然后再分给大家。

摆字母 摆学具练习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练习找拼音,即: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从学具中找出对应的声韵母。然后再练习拼复韵母(方法同上)。再练习摆二拼音节,最后练习较难的三拼音节和带调音节。在进行摆放学具练习时,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黑板上进行摆放表演或比赛。

篇5:汉语拼音知识点

bpmfdtnl

gkhjqx

zhchshrzcs

yw

二、汉语拼音的韵母(24个)

(一)单韵母(6个):aoeiuü

(二)复韵母(9个):aieiuiaoouiuieüeer

(三)鼻韵母(9个):

(前鼻韵母5个)aneninunün

(后鼻韵母4个)angengingong

三、音节: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调号

中(zhōng)

声母韵母

四、零声母:阿(a)安(an)

五、拼读方法,

(一)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guzàoqūgǎn

构造驱赶

(二)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连读很便当。

qiǎomiàohuángguā

巧妙黄瓜

b 六、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chishiri

zicisi

yiwuyu

yeyueyun

yinyuanying

七、《汉语拼音字母表》,

(一)大写: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二)小写: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八、音序:字母表的顺序

(一)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淄(Z)博(B)知(Z)识(S)

(二)排序:“赵钱孙李”按字母表顺序排:(ZQSL---LQSZ)

九、大写字母的用法。

(一)一个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Yìtiáodàyúyóu

Dàohǎidǐqùle。

会议室开门了。

(二)诗歌每一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Chuángqiánmǐngyuèguāng,

Yíshìdìshàngshuāng.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三)国名、地名等专用名词要连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如:Shànghǎi Zībó

北京()张店()

(四)姓和名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

如:MáoZédōng

自己姓名:

(五)图书封面、宣传标语、商标和电视剧名称等文字的拼写全用大写字母,这时可以不标声调。

猫和老鼠()

十、声调

字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叫声调,有区别字义的作用。如:bāo(包)báo(雹)bǎo(饱)bào(抱)。

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

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读法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调值553521451

十一、标调口诀。

a母出现别放过,没有a母找o、e,

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i上标调不写点,遇上轻声不标调。

如:休会(xiūhuì)爸爸(bàba)

十二、认识隔音符号

在以“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其它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隔音符号(’)写在前后两个音节中间的左上方。

如:piǎo(漂)pí’ǎo(皮袄)

xiān(先)xi’ān(西安)

diàn(电)di’àn(堤岸)

十三、ü上两点省写规则。

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如:巨人(jùrén),

下雪(xiàxuě)

(x)--(üě)---(xuě)

xuě---(x)--(üě)

十四、儿化

拼写儿化韵时,在儿化音节的韵母之后加上一个“r”即可。如红花儿(hónghuār)。

十五、区别平舌音与翘舌音。

以z、c、s做声母的字,都是平舌音的字;以zh、ch、sh做声母的字,都是翘舌音的字。

十六、上声的变调

两个三声相连前一个变成二声管理

三个三声相连前两个变成二声管理者

很多三声相连先分成词

请你/把/雨伞/给我。

十七:“一”的四种声调

(一)、单说或在语句末读一声。

一二三。天下第一。

(二)、在四声前读二声。一部书、一个人。

(三)、在一、二、三声前读四声。一杯茶、一心工作、一节课。

(四)、夹在中间念轻声。想一想、看一看、试一试。

一目了然,一锤定音,一母同胞,

一夫当关,一世同堂,一毛不拔,

一声不吭,一步到位,一日千里,

大小不一,动一动

“七”、“八”的两种声调

①单说或在语句末尾,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念阴平。

例如:七八九、六月十八、七成、八尺、七扭八歪。

②在去声前念阳平。

例如:七万、八倍、七上八下。

特别说明:“七、八”的语调,随着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向原音调发展的趋势,如:在去声前按变调规律,应念阳平。但是,现在人们更习惯于念阴平。这也不为错。

“不”的三种声调

①单说或在语句末尾、或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都念去声。

例如:不,我不想去!

我偏不!

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不可思议。

②在去声前念阳平。

例如:不错、不对、不破不立、不上不下。

③夹在中间念轻声。

篇6:汉语拼音知识总结的内容

一、 音节

1. 汉语的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例题:“我爱爸爸妈妈。”这句话有几个音节? 答:“wǒ ài  bà ba  mü ma”六个音节。 2. 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3. 有些音节开头没有声母,如en、ou、er,这些音节的声母是零,因此就叫做“零声母”。

二、 声母 1.  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由于i、u、等韵母可以自成音节,如chuüny(穿衣)、 tünwán(贪玩),如果不用y、w隔开,就成了分不清的chuüi、tünuán,所以起隔音作用的`y、w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被当作声母来学。 2. 声母儿歌:右下半圆b b b,  右上半圆ppp。

两个门洞mmm, 一根拐杖f f f。 左下半圆d d d,  伞把朝下t t t。 一个门洞n n n,  小小木棍l l l。 9字加弯ɡ ɡ ɡ,  小鸟展翅k k k。 一把椅子h h h,  一只小鸡j j j。

左上半圆q q q,  一个大叉xxx。 像个2字z z z,  半个圆圈c c c。 半个8字s s s,  小芽出土r r r。 一个树杈y y y, 小屋倒影www。

3. 书写规范:四线三格要分清,声母兄弟住其中。

胳膊要在上格住,尾巴就往下格请。 书写规范不能忘,我写的拼音最漂亮。

例题1:默

写声母表

注意点:不要把y、w给漏了 4.平翘舌音记忆法 ①声韵配合规律记忆法

2

ua,uai,uang可与zh,ch,sh相拼,不与z,c,s相拼。ong可与平舌音s相拼,不与sh相拼。 ②典型字或偏旁类推法

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就有规律可循:

如“召(zhüo)”,“召”旁的字都是翘舌音,例:招、昭、超、照;如“主(zhù)”,例:住,驻,柱,注; 如“占(zhàn)”,例:沾,战,站,粘,毡; 如“子(zǐ)”,例:字,仔,籽; 如“澡(zǎo)”,例:燥,躁,操,噪。

③排除法:普通话中平舌音少,翘舌音多,记住少量的平舌音并排除就可以了。

例题2:读下面的字,按声母分类。

上一篇:二单元主讲稿下一篇:初中作文600字: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