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化知识题目

2022-08-14

第一篇:汉语言文化知识题目

汉语言文化节开幕式

甲:纷纷红紫已成尘,灭不了青春的火焰。 乙:过雨荷花满塘香,舞出了摇曳的芳姿。 丙:晴日暖风生麦气,盛不下如歌的五月。 丁:布谷声中夏令新,唱出了绝美的年华。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甲: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传达三千年文明华夏 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三千载泱泱中华

丙:在这用语言编织的夜晚,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丁:在这用文化贯穿的夜晚,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甲:这里是扬州大学2009中国语言文化节开幕式现场,欢迎大家的光临。 乙: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丙: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邀请领导致辞

《紫竹调》

甲:中国自古就有才子佳人的美谈,无论才子还是佳人肯定有让人钦佩的品格 ,“梅、兰、竹、菊”四君子恰是中国人传统品格的代表。

乙:今天我们身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丽古城,那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像优美的曲调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舞蹈《紫竹调》。 《青春舞曲》

丙:青春是那明丽的花朵,让人陶醉;青春又是轻快的歌舞,自由而又奔放。

丁: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九个十年,回看九十年的历史征程,我们的国家

日益富强,我们的民族日益昌盛,我们的中华儿女青春飞扬。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由***带来的歌伴舞《青春舞曲》,有请—— 《治感冒》

甲:一曲《青春舞曲》,真是唱出了青春的活力和奔放,歌舞配合得天衣无缝。接下来的这个节目就更能挑战演员的默契了。请欣赏双簧《治感冒》,表演者—— 《兰亭序》 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古人总喜欢将自己的人生情感寄于自然之中。王羲之当年饮于流觞曲水之畔,看云卷云舒、查四时冷暖。

丁: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速度的加快,我们却感到越来越难以安静下来体味生活的恬淡。为了这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曲书画《兰亭序》,再回到那令人向往的古风中去。 有请——

走秀<花样年华>

乙:岁月滑翔的声音就像鸟儿舒展羽翼的声音,宛若赤足走在沙滩上,许多的日子如潮水漫过双足,退去之后,了却无痕,但却终是在心底留了些许模糊的片段。我们一路走来,繁花满眼;我们一路走来,歌声飞散;我们一路走来,看人海茫茫、沧桑巨变。在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岁月里,让我们重温经典,在这一件件华服背后寻回已逝的时光。

互动

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今晚的幸运儿。 乙:是吗,都有些什么大奖啊? 甲:我们的奖品有——

乙:亲爱的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幸运号码!下面有请***为我们抽取今天的幸运大奖。

串唱<四大名著>

丙: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应该还记得这熟悉的唱词吧!毛阿敏老师那圆润的嗓音曾感动了无数代的老老少少。不止是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的电视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大的精神财富。下面让我们进入一场听觉的盛宴,请欣赏由***带来的四大名著串唱。 《古代女子成人礼》

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简单宣誓的成人礼在古人那里可是大有讲究。

乙:是啊,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笈。成年对古人来说是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其相关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下面请欣赏由华韵社选送的中国古典文化展示《古代女子成年礼》。 《双人伦巴》

丙:古人的交际礼仪纷繁复杂,现代人的交际舞却是精彩绝伦。欣赏了古代的窈窕淑女、谦谦君子,让我们进入现代,尽享青春男女的飞扬舞步。下面请欣赏由***带来的双人伦巴,掌声有请—— 《现演》

甲:既然是语言文化节,少不了要提到小品了。这一艺术形式区别于话剧的通俗和相声的单一,以其特有的幽默动人的表现形式得到观众的青睐。今天我们带来的小品不仅仅有故事,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感情。下面请欣赏有张涛等同学带来的小品《现场》。 《千里之外》

乙:你一定还记得费玉清和周杰伦的经典组合吧,你一定还记得那首唱红了半个中国的《千里之外》,融合了古典的清雅与现代的浪漫,千年的柔肠就这样超越了时间的空白。下面,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曲《千里之外》,品尝这一份凄婉而美丽的别离。 结尾

甲:今夜,星光灿烂,我们用歌曲描绘成长。 乙:今夜,桃李芬芳,我们用舞蹈雕刻辉煌。 丙:今夜,凝聚着多少光荣,多少梦想。 丁:今夜,流淌着多少欢欣,多少期待。 甲:青春的世界充满爱。 乙:有爱的地方就有梦想。 丙: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

丁:有希望的地方正待我们扬帆起航。

甲:扬州大学文学院2009年中国语言文化节开幕式到此结束。 乙: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朋友们晚安! (请领导老师上台合影)。

第二篇:汉语言本科毕业 论文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

内容摘要:萧红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女性作家,开拓了一代艺术特质。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从这方面来看,她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中国农民进行“国民性批判”,将农民身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对国民生存状态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生命形态讽刺性

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是具备某几种东西,我不信这一套。”①因为萧红的小说大没有主导的故事线索和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散文化倾向更明显。鲁迅认为“萧红的小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②对东北乡村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的“细致的观察”出之以极富创造性的“越轨的笔致”,正是萧红创作迥异于同时代其它作家的“明丽和新鲜”这种“越轨的笔致”与其对于人、事的心理体验与感觉方式密切相关。

一、生命形态

萧红小说至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生命形态,即是黑土地生灵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而由生到死的时间跨度,也是生命的一个轮回过程,这里的生命形态指《呼兰河传》的人和动物都在忙着生产、忙着死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生和死的轮回,对现实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凝滞的生活节奏、亘古如斯的生活状态。从而折射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下面从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生命形态:

(一)生存的寓言

由于生存环境中带有神性的、灵性的人文传统的影响,东北作家的乡土文学总是有着寓言性的神秘和象征。萧红的《呼兰河传》同样是带着生存寓言性质的小说,“呼兰河”既是一个确指的地方名称,也是一个中国人生活现实的象征。愚昧、落后、冷漠、野蛮,不是呼兰河这个北国偏僻小城所特有的,而是大多数中国乡村一代又一代人承续着的亘古如斯的生存境况和生命形态。

在这里,有着众多的死亡,动物的死,成人的死,还有充满生命力的小孩子的死。可悲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消失是漠视的,但对死后的丧葬却是认真的,热心甚至是铺张的。呼兰河城中的扎彩铺为死人预备的物什样样俱全,凡是在“阳间”没有享受的或无法享受的,虚拟的“阳间”却一应俱全,难怪“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生存的悖论啊。这里跳大神、唱夜戏、放河灯、赶娘娘庙会等热闹的活动都是为鬼而不是为人,人世与鬼界、神界的生活价值彻底颠倒。对现实的此岸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与对虚幻的彼岸世界的积极投入与热情关注,反映了呼兰河人生命活力的退化、萎缩。“阴间”色彩的绚烂,与“阳间”的暗淡沉闷,单调乏味,构成了“呼兰河”这个寓言意味深长的两个方面。作者从儿童天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样平静地叙述着愚昧人们的俭省吝啬、虐人又自虐,可怜又可恶。呼兰河,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象征符号,它就像小说中那个“大泥坑”,在大家习以为常中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二)人的物化

同样的乡土作家,同样的黑土地,还孕育着另一类型的自然之子:他们手足贴地,只能依附于自然这个没有个体的生命意志,也缺少应有的社会人生价值。萧红精细而深刻地揭示了处在原始半原始状态下的人们已然物化的生命形态。

《呼兰河传》中所写的大泥坑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危害,课人们宁愿胆战心惊费劲气力绕道而行,也从不想着去填平它,反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泥坑带来的“福利”。《呼兰河传》中生和死是在平静中地发生的,且发生了就好像没发生一样,“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死的社会意义不复存在。“他们的欢乐”是动物性的,除肉体欲望外没有欲望,他们的痛苦是动物性的,只有肉体的苦难而没有心灵的悲哀,他们的命运是动物性的,月英的病体成为野狗的美餐,他们的行为、思维、形态也近于动物,他们像老马般囿于习惯而不思不想,秋天追逐,夏天生育、病来待毙。这动物性的人有头脑而没有思想,有欲望而没有希望或绝望,有疼痛而没有悲伤,有记忆而没有回忆,有家庭而没有亲情,有形体而没有灵魂。

(三)自然的灵化

在萧红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与人的物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的灵化。在这个灵化的自然世界里,作家以女童的视角感受,体验着自然的生机和活力。③鲁迅在1935年给萧军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来了上海以后,好想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正是这一种一生未脱的孩子气使萧红获得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别样眼光。

在《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就构筑了一个与呼兰城这个荒凉世界完全相对的充满生机的空间——“我”家的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中,“我”用完全信任的眼光看待一切,觉得“一切都是活的”:一到后花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大的,人和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广大,用手摸不到天空。在后花园里,“我”是快乐的、自由的,“我”用一颗稚嫩的童心仔细感受着鲜活的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平常与欣悦,顽强与执着,就在这自然的天地间尽现。儿童视角与女性话语是直观的、感性的,也是自由的,无所顾忌的,但更容易贴近心灵,更容易将事物的原生态展现出来。萧红对充满灵性的自然世界的感受与表述,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亲切,因为那是我们有过的感受,只是我们不知道竟然可以这样说、这样写。萧红那注满“生命感”的笔下寻常至极的一点一滴,都处处散发着生命意识,一草一木都自由、自然,生机四溢。这一切生灵都那么纤净而生机勃勃,可爱得让人心疼,可爱得让人羡慕和嫉妒。大自然在萧红笔下或者说在儿童的眼里,都灵化了。花鸟藤蔓都有了灵魂和自由意志,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互相的交流融洽而默契:“拍一拍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④

生存的寓言,人的物化,自然的灵化,无一不体现了她小说中的生命形态,这样的一群人,一片土地,勾勒出可怕的死寂、孤独、生死的意义不复存在了,引发了作者本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以及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二、戏剧性讽刺

另一方面,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象方式,萧红小说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现在我从四方面分析一下:

(一)对照型反讽

萧红小说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段。其间,对照型反讽即是:结构上的对照,各章节之间对照,场景间的对照,还有人物行为的前后对照,通过结构、场景、动作的对比,进行深层剖析和讽刺。

如《呼兰河传》里一个显著的聚焦点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小说里描写了众多死亡事件,它反衬除人们对待生命的漠视。第四章里写到草房子里面做粉条的人们,房子摇坠都不怕,却会因为摘粉条的竿子掉下来而害怕。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时候,当女孩挣扎的时候,没有人去就他,等她没了生息,人们又要弄醒她。王大姑娘未出嫁前,人人夸她健美可爱,等到她和磨倌生了孩子,她以前优点全都成了人们的笑柄。作者重在暴露人们行为的矛盾性,从而引起对这种行为的质疑。

(二)自白、对话与扩展型反讽

自白和对话,都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萧红吸取了民间笑话里徉作不知的幽默因素,让愚人自白,重在讽刺人物心理,这种手法尤其见小说第五章。例如10吊钱养鸡的故事,这种卑微的物质欲望引人同情,但养鸡与养小孩的比较,又暴露出人物那种虐待狂的荒诞。她的话语是缺乏人性的,但她浑然不觉,叙事者的声音扮演话外音的作用:有一天,儿子踏死了一个小鸡子,她打她儿子三天三夜,接下来她自白说:“我为什么不打他呢?一个鸡子就是三块豆腐,鸡子是鸡蛋变的呀!”⑤虐人与自虐互为补充,既可恶又可怜。

(三)人物自嘲

有二伯的故事是《呼兰河传》里三个人物故事之一,作者刻画有二伯性格主要手段是对他语言风格的描述。例如有人问他的蝇甩子是马鬃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都是贵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腕上戴着藤萝镯,指上戴着打攀指。什么人玩什么物。穷人、野鬼,不要自不量力,让人家笑话。

(四)叙事者反讽

在小说中发出反语的还有叙事者本身。实际上,《呼兰河传》叙事者的语调,基本上是以反话为主的。如她写各种过大泥坑者的种种行状:这一类胆小的人,虽然险路已经过去了,但是心里边无来由地生起来一种感伤的情绪,心里颤抖抖的,好像被这大泥坑子所感动了似的,总要回过头来望一望,打量一会,似乎有话要说。终于也没说什么,还是走了。

长期以来,在评说女性作家时,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所谓“女性气质”也体现女作家的写作风格里。《呼兰河传》总是被作为抒情小说看待,它的讽刺艺术从未被认真讨论,原因就在于此。⑥讽刺,出于对人类缺陷的敏感,出于克制感情后对事物荒谬性的分析,要求保持距离的审视,它是思想和思辨的智慧结晶。

三、结语

萧红,她是一个创作的奇迹。⑦在短短的30年间,走过了常人不能经历的人生苦难。生于呼兰河那样的传统社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连生日都要被更改,抗婚、受骗濒临绝境;贫困煎熬、情感受挫、数次流产、几乎死在逃难途中;几时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她的写作欲求,她还得面对强大的男性写作系统。她一直不倦地寻找自己的声音,一直坚守写作的位置。毫不奇怪,萧红写作的独特气质,一开始没有被接受,但事实胜于雄辩,她用作品成就了自己作为女作家的使命。

我认为,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像方式,萧红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我们也就忽略了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建树,我们也就会错过在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中如此可贵的一个新要素。红小说创作的独特性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试从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几个命题作了一些概括性描绘。其实,对于萧红所构设的独特性艺术境界,我们应该什么都不说。正如周作人曾说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萧红这条独特、清秀、明净的抒情小说之河源源不息,它在孙犁的“荷花淀”、古华的“芙蓉镇”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蜿延而过,使王安忆的“雨”发出“沙沙沙”的响声,铁凝发出“哦,香雪”的感叹,流进了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杭育的“葛川江”、邓刚的“迷人的海”„„必将会永远迤逦流淌。

注释:

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

②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鲁迅:《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51页。

⑤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221页。

⑥曹文轩:《将小说放置在文学的天空下》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5版,第85页

⑦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11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3期,2008年第4期。

[2]《小说评论》,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2期。

[3]《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妇女与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5]《论萧红作品的复合视角》,贵州社会科学,石世明,2007年第3期

[6]《论文学视界—关于文学的文化形态关系》,《当代文艺思潮》,陈晓明,2007年第1期

[7]《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杨义,1998年第6期

第三篇: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课程编号:S0102050501053

课程名称:语言文字与文化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2 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海内外语言与文化重要论著选读;

2、汉字与文化;

3、词、短语与文化;

4、语法与文化;

5、语言文字文化研究的思维方式。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相关论着,全面了解语言文字与文化研究的现状,初步具备联系相关文化现象研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

2.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填写人:刘志基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02

课程名称: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汉字学研究专题;

2、训诂学研究专题;

3、古汉语语法研究专题;

4、古文字研究专题;

5、比较文字学研究专题;

6、汉字规范化研究专题;7,汉字信息化研究专题;

8、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专题;9,汉语方言研究专题;

10、《说文解字》研究专题。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各专题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全面了解汉语言文字学相关专题研究的前沿状况。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裘锡圭:《文字學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2.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4.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5. 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杨伯俊、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 7. 李行健、费锦昌《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指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8. 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陈原《汉语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 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填写人:刘志基等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04

课程名称:传统语言学论著选读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3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历代有代表性的语言文字论著:

(一)说文系列:许慎《说文解字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选,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叙》。

(二)音韵系列: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陆法言《切韵序》,钱大昕《古无轻唇音》(节录),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节录),

(三)尔雅系列:郝懿行《尔雅义疏》选,阮元《与郝兰皋户部论尔雅书》,王引之《尔雅述闻·二义同条例》,《方言》选,《释名》选,《经籍纂诂》选,王引之《经籍纂诂序》,

(四)语法系列:马建忠《马氏文通》,王引之《经传释词》,刘琪《助字辨略》。

基本要求:

1、在研究生课外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选定篇目作必要讲授,并展开课堂讨论。

2、研究生各人选定一部语言学专著作重点阅读,并就该专著准备一次课堂专题报告。

3、研究生把专题报告进一步发展成论文,作为本课程的考核依据。 考核方式及要求:撰写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选 3.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选 4. 陆法言《切韵》选 5. 郝懿行《尔雅义疏》选 6. 王引之《经义述闻》选 7. 王引之《经传释词》选 8. 《方言》选 9. 《释名》选 10. 刘琪《助字辨略》选。

11. 马建忠《马氏文通》选

填写人:徐莉莉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07

课程名称:文字学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3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文字学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讨论,主要包括:汉字的性质、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假借字问题、异体字问题、汉字规范问题等。 基本要求:阅读相关论文,了解研究现状,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考核方式及要求:撰写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汉字学常识、语言学概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詹鄞鑫《关于汉字性质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填写人:詹鄞鑫

审核人:徐莉莉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08

课程名称:汉语史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汉语史研究概况;

2、汉语词汇史专题;

3、汉语语法史专题;

4、汉语语音史专题。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汉语史及其研究概况,并能够阅读足够量的汉语史研究论著,从而系统掌握汉语史的基本知识,全面了解汉语史研究的前沿状况。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

2、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

3、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语音史方向,各选择一种著作。 填写人:华学诚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14

课程名称:考据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2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结合前代大家和教师本人的考据经验和实践,教授文史考据的方法。包括面较广,例如:古汉语文选注释问题、古籍训诂问题、汉字字形分析法、同义词辨析法、古文字考释、古史考证、文化史考证等。

基本要求:阅读相关论文,了解清代以来文史考据的常用方法。 考核方式及要求:撰写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汉字学常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王念孙《读书杂志》(版本不拘) 2. 王国维《观堂集林》(版本不拘) 3.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4. 詹鄞鑫《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中国语文》,1983年5期 5. 詹鄞鑫《“九月叔苴采荼薪樗”新解》,《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6期 6. 詹鄞鑫《〈本草纲目〉及其对训诂学的价值》,《文史知识》,1984年4期 7. 詹鄞鑫、徐莉莉《诗经训诂零拾》,《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6期 8. 詹鄞鑫《浅谈异文对读古书的意义》,《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9期 9. 詹鄞鑫《怎样利用上下文解读古书》,《语文园地》,1986年12期 10. 詹鄞鑫《〈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一)

(二),《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6期、1987年1期 11. 詹鄞鑫《诗诂商榷》,《语文论丛》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0 12. 詹鄞鑫《虹霓与两头蛇传说》,《文史知识》,1991年9期 13. 詹鄞鑫《“饮”与“啜”辨》,《中文自学指导》,1992年10期 14. 詹鄞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度单位探源》,《华东师大学报》,1994年6期 填写人:詹鄞鑫

审核人:徐莉莉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15

课程名称:训诂学方法论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2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包括:1.以乾嘉学者为代表的传统训诂经验和理论。2.方法论之一:义训的体式、依据

和方法。3.方法论之二:因声求义的原理及应用。4.方法论之三:以形求义的原理及应用。5.方法论之四:语法思想在训诂中的指导作用。6.训诂学和词汇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7.文字训诂学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基本要求:按照教师开列的书目进行阅读,理解其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撰写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时做主题发言,并经受讨论和质疑,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文。 考核方式及要求:撰写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填写人:徐莉莉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117

课程名称:说文解字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The Topic about Shuowen Jiezi research

学分:

2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说文》的研究及文献、体例、六书、释义、读音、引证、徐铉徐锴《说文》注释、《说文》局限、《说文》应用研究。

基本要求:使学生熟悉《说文》的体例、认识《说文》的形音义系统,了解“说文学”史上的重要研究情况。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汉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992年。 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通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全文检索软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填写人:王平

审核人:刘志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00

课程名称:出土文献导读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出土文献概说(含文献类型、文献意义、资料状况、研究现状等);

2、甲骨文选读;

3、金文选读;

4、简帛文选读;

5、古陶文、古玺文、古币文选读。

基本要求:学生在精读各类出土文献代表篇目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泛读,提高出土文献读解能力,了解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传承演进关系、文献意义及其资料状况、研究现状、学习方法等,为在相关研究中利用出土文献资料或直接研究出土文献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代漢語,汉语文字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 2. 郭沫若等《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 4.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5. 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钱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 罗福颐《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7. 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 8.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9.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睡虎地秦墓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4年;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78年;_ 13.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 填写人:刘志基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0

课程名称:比较文字学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ative Written Linguistics 学分:

2 周学时

总学时:40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汉字、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世界民族古文字进行文字学本体的比较,介绍文字学基本知识。比较的内容含文字发生、文字发展、文字传播、文字本质、文字性质等,比较的角度在归纳各种文字共性前提下,兼及发掘其不同个性。比较中涉及的文字有几十种,其中对汉字作较为详细的新角度上的研究。要求能对至少两种文字进行初步比较。

考核方式及要求: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汉语基础课知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王元鹿〈〈比较文字学〉〉、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等

填写人:王元鹿

审核人: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1

课程名称:古文字学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2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古文字学基本知识和主要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甲骨文献、青铜器文献、简牍文献、帛书文献、石刻文献、玺印著录等。

基本要求:阅读相关论著,了解古文字领域研究现状和重要著作。 考核方式及要求:撰写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汉字学概论、文献学常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4. 詹鄞鑫《甲骨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情报档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5. 詹鄞鑫《金文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情报档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6. 詹鄞鑫《遥望金山,只在脚下-谈谈简帛书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中文自学指导》1995年6期 填写人:詹鄞鑫

审核人:徐莉莉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2

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中国语言学史与汉语史;

2、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现状;

3、汉语语音学史专题;

4、汉语词汇学史专题;

5、汉语语法学史专题;

6、中国语言学史经典著作导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透彻了解语言学史与汉语史的关系,具体了解中国语言学史各领域的研究概况,并能够独立研读经典名著,体会中国语言学的传统精神、掌握中国语言学优秀的研究方法。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语言学概论、古古代汉语、传统语言学论著选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谢启昆《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80年新1版;

3、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填写人:华学诚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3

课程名称:汉语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上古汉语研究的材料;

3、中古汉语研究的材料;

4、近代汉语研究的材料;

5、汉语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6、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方法;

7、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方法、

8、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汉语史研究的具体材料及其鉴别方法,掌握汉语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各分支学科研究的特殊方法,并能就所要解决的课题设计出调查材料的范围、确定适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考核方式及要求: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汉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朱承平《故训材料的鉴别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 填写人:华学诚

审核人:詹鄞鑫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

3课程名称:汉语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Materials and Mmethods of the Hiistoey of Chinise Language 学分:

2 周学时

总学时:40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合汉语史研究的研究实际,从材料与方法两个角度总结汉语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的框架大致为:研究史综述,研究目的论,研究材料论,研究方法论,未来研究的方向,及相关材料的选读选讲。课程涉及的领域主要含: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辞书学。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介绍汉语史研究的总过程及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材料,以及使用它们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原理,以培养听课者研究汉语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考核方式及要求: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汉语基础课知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马学良等《普通语言学》等 填写人:王元鹿

审核人:

课程编号:S0102050501384

课程名称:数据库与语言文字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Database an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学分:

2周学时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选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结合任课教师个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运用数据库技术的经验,比较详细地介绍简便易学、功能强大的Access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并通过本人开发的诸多数据库实例,介绍Access数据库技术在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训诂学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诸多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Access数据库的使用、设计,了解数据库技术在语言文字各学科中的广泛用途,并通过实际操作在自己的学习、研究中加以应用。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数据库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张再兴《Access数据库在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中的应用》,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填写人:张再兴

审核人:詹鄞鑫

第四篇:汉语言考研院校选择 信息检索

一、题目: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选择的信息收集

二、网络信息采集途径

(一)、网站:

如新浪爱问、本地宝、人人网、百度文库等网站。

1、《2014年考研学校推荐:汉语言文学排名前10的学校》——本地宝

2、《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3、《关于汉语言文学考研的一些学校的状况!!!》——人人网

4、《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二)、论坛

如考研论坛、考研教育网、中国研究生考试网等。

1、《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专业排名—北京大学》——考研论坛

3、《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中国研究生考试网

(三)、搜索引擎

如百度、google、新浪教育、搜狐教育等。

1、《2013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选择》——百度文库

2、《汉语言文学考研学校推荐及参考书目》——学友网

三、关于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信息选择的标准

(一)、信息的真实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专业排名—北京大学》转自考研论坛

2、原因:信息中来源真实,通过对信息提供者身份等考察及信息要素、文字表述等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度。本信息文字和语言表述正确,客观,准确的反

映事实的本身。

(二)、信息的权威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原因:发布在专业的考研论坛上,网站知名度、专业程度较高,发布本则消息的作者的个人情况及可信度高,可被信任。

(三)、信息的时效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2、原因:这则信息发布时间2013年5月18日,发布时间距离现在较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的实用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原因:许多网站均有转载,例如考研网,百度文库等等。综合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指导性强。

第五篇: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

《汉语方言区分的几个问题》

李荣

壹、汉语方言分区的层次:

1948年《中国分省新图》里头的一幅全国图把汉语分为

“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徽州方言”等十一区。

----参考以前的方言图,本图集的方言区画最多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大区-----区-----片------小片------点

以吴语为例:

区之上是大区。官话区是个大区,包括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等七个区。

贰、汉语方言分区的命名

2.1通名部分

方言分区需要有一套合适的名目。(见上) 语言、方言的名称。“文”字专用作有文字的语言的名称。中文 华文、华语、中国话。英文、英语、英国话。“方言、语、话”都用作方言的名称、

方言-- 吴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闽南方言

客家方言

苏州方言 温岭方言 语----- 吴语

粤语

闽语

闽南语

客家语

苏州语

话----

闽南话

客家话

苏州话

温岭话

官话 白话 平话 “方言土语”常常连用。

“腔”字用来指语言的的腔调和方言的派别。 “音”字用来指语音或口音。

有的旧小说用“乡谈、乡语”指方言。 2.2专名部分

方言的名目有专名和通名部分之别。比方说,“吴语区、吴语、苏州话”,“区”字是指分布范围的通名部分,“语”字和“话”字是指语言、方言的通名部分,“吴”字是专名部分,“苏州”也是专名部分。

跟通名部分一样,专名部分尽可能使用现成的字眼,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力求做到意思明确,避免含混。最重要的是“区、片、小片、点”各层次的专名要有分别。 “粤语(方言)”指区 “广府话(方言)”指片 “广州话(方言)”指点

县或县以下调查点的方言,一般是用地名加“话”字,例如;“温岭话、沁水城关话、沁水端氏话”。

“吴语区、粤语区”等可沿用传统名目。《方言》1985.2-5《官话方言的分区》提出“晋语”和三个新的官话名目。

“晋语”和“山西方言”的区别。(注:有学者持不同观点------????) 1)现在内蒙古西部很多汉民原来是从山西迁出去的。2)现在内蒙古西部在清朝时盟旗属内蒙古,府厅属山西省。

中原官话包括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山东省西部地区,山西省南部汾河谷地,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还深入到甘肃,青海两省。

山东省人口稠密,辽宁省的开发较晚,有很多胶东人渡海而北,定居辽东。所以辽东半岛的人管辽东半岛叫“海北”。这两个半岛方言有共同之处,叫做“胶辽”官话十分妥帖。

江淮官话以前也叫下江官话,因为分布的地区部限于长江下游,采用江淮官话的名目比较好。

兰银官话采用本方言的区两个主要城市名称。 片和小片的名称。参考命名:

1,流域名称。

中原官话---汾河片

吴语---太湖片 2,起用旧府州地名。 3,用山名。

4,摘取旧府名或今县名的两三个字。

叁、略。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

(二)

李荣

官话分布地区广大,要是画在一幅图里,几乎就是全国地图了,必须分成若干幅。

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毗连地区,地区辽阔自成一图。

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省。广西浙江江西、江苏三省也有闽语分布。

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

再论方言命名: 1统称 2特指

3自称、他称

《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

丁邦新

一、绪说

二、本论

三、结语

1937年李方桂《语言与方言》分,吧汉语方言分为八大支; 北方官话 西南官话 下江官话 吴语 赣客家 闽语 粤语 湘语

与赵元任看法大体相近,细微不同。----用若干语音演变的现象说明个方言的特征。

(丁)-----------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早期、晚期是相对的名词,不一定能确指其时间。条件之轻重以相对之先后为序,最早期的条件最重要,最晚期的条件也就是平面性的语音差异了。

二、本论

(一)条件的性质、先后与多少 条件的性质从两个方面说:

1)历史性和平面性。例如:全浊声母的演变是历史性的条件,f、xu的分混就是平面性的了。

2)普遍性和独特性。

(二)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分大方言---以湖南省方言分区为例: (独特性的条件用+—来表示)

(三)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分次方言:

(三)、结语 两个问题:

用文法和词汇作为分区条件的可能性如何?

方言之间的边际问题如何解决?(赵元任“颜色”说;波传学说wave theory ; 词汇扩散理论lexical diffusion)

《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

刘勋宁

----------李荣:对北方话进行精致分类。把山西及与山西毗连的有入声的地区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独立为一个大方言。有把剩余的北方话分为八区(最初分为七区,后来又把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分开)。--------------李荣分类之后,普遍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晋语究竟该不该独立为一个大的方言;二是北方话一下子分为八个次方言是否合适。

二、一个新的分类标准: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运用古入声字今调类的反映将官话分为七类。

后来李荣又在《汉语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将东北官话从北京官话中分出来。

“东北三省有许多方言比河北省更接近北京。专就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言,东北官话区也可以画到北京官话区。考虑到东北官话区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的比北京多得多;四声调值和北京相近,但是阴平的调值比北京低;以及多数方言”。

根据入声分化类的多寡,官话方言十分清楚地分为三类:即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一类,古入声或保留为入声,或归入阳平。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为一类,古入声字据声母清浊一分为二,全浊为阳平,清声母和次浊声母或归阴平,或归去声。其他四个官话为一类,次浊声母也分化开来,成为一分为三的局面。

三、秦晋方言 对晋语的认识: 语音:

赵元任在《语言问题》:“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的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他几声了。”今天我们知道,保存入声的这块地区是相当广大的。它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汾渭河谷。不仅保留了入声声调,而且保持着喉塞音韵尾;大部分地区还有阴入和阳入之别。 词汇:

语法:

(这里提到:晋语正好在500米以上的台地上。山地一方面使语言保守,一方面使得、语言分歧。)---:晋语是北方话里的山里话。 晋语的名称问题:

“晋”是山西的简称,“晋语”令人想起“山西话”。李荣特别说明:“‘晋语’这个名目平常用作‘山西方言’的意思。作为学术名词‘晋语’跟‘山西方言’有区别,好比学术名词的‘闽语’跟‘福建方言’有区别。‘山西方言’着眼于地理,指山西省境内的方言。我们用‘晋语’着重在语言,指山西省以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内蒙古中部黄河以东地区的汉语方言也属于晋语。”刘勋宁建议改称:“秦晋方言”

四、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

“中原官话包括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山东省西部地区,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还深入到甘肃、青海两省与宁夏、新疆两区南部。就地域说,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所以把这一带的方言称为中原官话,实在是天造地设。” 中原官话正是历史上的中心官话区。然而,洛阳的中心地位在宋代以后转移了。这就是后来的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的兴起。 所以,要给两种官话定性的话,那就是中原官话是老官话,北方话是新官话。

五、南方官话

官话南移今天仍在进行。

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关系大概不是同源关系。这里归其一类,为今天呈现出的语音特征和他们与中原官话的关系而言。

六、进一步讨论 作者建议:

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概说

二、分区问题

三、声母演变的现象

四、韵尾的合并、消失与产生

五、声调的分合与拟测

六、结语

一、概说

(北方官话、下江官话、西南官话)

《韵略易通》《西儒耳目资》《韵略汇通》 《老乞大》《朴通事》 西南官话: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赵元任1948 《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扬时逢1969 《四川方言调查报告》扬时逢1984

二、分区问题

在把汉语分为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和粤语等七大方言之后,对于官话的次方言用两种条件分为五支:

其中晋语和楚语都独立出来作为官话次方言的一支,和下江官话、西南官话等平行。

关中指以咸阳、西安为代表的小方言;西北指以兰州为代表的小方言;晋北则指一般普通北方话。初步观察设定条件:

相当晚期或者平面性的现象。 下江官话分为四区:

西南官话也分四区:

三、声母演变的现象

(一)全浊塞音和塞擦音的演变

1、全浊塞音不分平仄都变为送气清塞音(次清)

2、全浊塞音不分平仄都变为不送气清塞音(全清)

3、全浊塞音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二)

1、颚化音产生的年代

郑锦全(1980)对北音颚化的源流做过相当彻底的研究。他认为精系字的颚化受细音i、y的影响,而止摄的精系字却没有颚化,“兹慈丝”等字声母并不ʨ ʨʰ ɕ,这一类“支思韵”的形成必然早于颚化的发生。同时他指出:“明清两代的韵书,为了切音的方便,也常因韵母的开合洪细而用不同的字代表同一个声母。对见晓精系字来说,字母细分常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声母本身的不同还是介音的不同。”因此,他

一一检讨其他研究中提出来的证据的可靠性,结论是:“北方音系见晓精系字颚化大约全面形成于十

六、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前半叶,《圆音正考》1743对尖团音的分析,正表示颚化已经完成。”

2、官话方言中跟颚化音有关的现象

以一般的印象而言,在官话方言之中,见系的颚化远较精系为普遍,也许见系的演变比较早。部分卷舌音的颚化相信是较为后起的现象。

三、其他声母的演变概况

1、唇音分化为重唇音和轻唇音的现象

2、知系、照二系、照三系在官话中大致合流,步调颇不相同

3、鼻音声母的演变

4、喻母、影母合流为零声母的时间相当早,

四、韵尾的合并、消失与产生

1、鼻音韵尾的合并

官话方言鼻音韵尾的合并方向,跟中古音比较起来,最大的趋势就是m变n,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依四川材料说明鼻音韵尾合并状况

2、鼻音韵尾的消失

鼻音韵尾从引起元音鼻化到完全消失,轨迹并不完全相同。最简单的如:an -ã -a,

3、鼻音韵尾的产生

A受双唇鼻音声母影响二产生的ŋ韵尾 B中古流摄字韵尾变为鼻化音

C中古山、臻、曾、梗、通等摄合口字韵尾变m D其他零碎现象。

五、声调的分合与拟测

1、声调的演变。

2、调值的拟测。

六、结语

有待解决的问题:卷舌音的演变、零声母的来源、官话方言文白层次的厘清,历史文献和方言的配合、各次方言母语之拟测、官话词汇之比较、官话特殊语法的描述等。

上一篇:合租门面房合同范本下一篇:患者搬运法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