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2024-05-20

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精选9篇)

篇1: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已经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从层级管理向民主法治大转型的历史方位,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否则不仅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形成的,其重大理论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新论断。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发展的依归;关键是科技创新,就是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根本要求是协调统筹,就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常为现代国家公开倡导的服务观念,并且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一些经济社会活动中。但把它作为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这正是党的人民利益宗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协调统筹。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的根本途径,协调统筹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与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英国蒸汽机、德国电动机、美国计算机三次大的科技创新,引发和推动了世界经济三次大的飞跃发展,也造就了三个阶段的头号世界强国。历史的经验证明,谁最先拥有和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占据世界的主导权和发展的领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需要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实施经济发展科技化、科技创新全民化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简而言之,发展要讲究科学,发展要依靠科学。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央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则既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系统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也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内容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总体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条标准,总揽全局,总体部署,合力推进,统筹抓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四个方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而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着力把握和解决好三对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过度不均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三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发达国家称霸世界的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好的国内外环境,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是前提,健全制度是保证,统筹互动是基础。针对现实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和谐社会“六条标准”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完善十大社会关系调节管理机制:

一是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利用税制、工资、社会保障等措施逐步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

二是畅通的社会民意表达机制,通过群众自治、信访、媒体及官民对话等途径充分反映各个阶层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理顺社会情绪;

三是严密的社会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社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从严从重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健全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机制,利用法制、舆论、习俗等工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调节人际交往关系,弘扬先进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风尚,及时严厉整治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五是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机制,通过发展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六是发达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公

益服务、行业管理、经济协作类社团组织,并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七是严格的社会环保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健全的环境保护组织体系;

八是科学的社会发展协调统筹机制,通过法律规范、计划调控、经济调节、行政干预等多种手段,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是长效的科学技术创新机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订实施激励全民创新优惠政策;

十是灵敏的国际关系处理机制,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确保国家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来源于,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篇2: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目前,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机会与利益的分配不公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部门行业等分配差别所造成的.机会与利益分配的不公.

作 者:汪晓萍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导报英文刊名:LILUN DAOBAO年,卷(期):“”(8)分类号:F2关键词:

篇3: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一) 民族地区财政工作的特殊性

1. 民族构成范围特殊。

在临夏州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 除汉族以外, 主要还有回、东乡、保安、撒拉、藏、土等6个少数民族, 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全国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从生产方式来看, 临夏州民族经济基本上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生产经营方式。从民族文化素质看, 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整体文化素质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2007年, 临夏州人口粗文盲率高达6%, 居甘肃省第1位, 与全国的3.58%和全省的4.5%相比, 分别高出2.42和1.5个百分点, 这与其他地区人口素质相比, 差距很大。

2. 地理空间范围特殊。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条件严酷, 矿产资源贫乏, 总耕地215.13万亩, 人均1.09亩, 人多地少矛盾极为尖锐。临夏州少数民族分布的特殊范围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作用范围的特殊。

3. 收支范围特殊。

临夏州民族地区的财政收支范围总体上呈现出收入少、支出多的特点, 是典型的“吃饭型”、“补贴型”财政。收入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首先是发展基础薄弱, 先天条件差。临夏州平均海拔2000米, 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90%以上, 70%以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大部分地区靠天吃饭, 北部干旱缺水、南部高寒阴湿, 农业产出水平低下。交通设施不足, 信息不畅, 发展环境相对闭塞, 使得市场化、工业化和经济开放度低, 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成本高。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增加了开发成本, 严重影响制约着临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4. 临夏州工业生产比重小, 对其他产业具有的联动作用

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使其他产业难以得到相应的发展机会, 结果造成了城镇经济中产业部门较少且不能配套, 致使一些县域经济过分依赖农牧业生产, 工业不但无力支持农牧业的发展, 有时反而要靠农牧业为之“输血”。

5. 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

民族地区不仅各类市场发育程度低且不平衡, 没有形成为地区间经济交流提供一个发达畅通的渠道, 而且市场主体弱小, 多数企业不能独立自主地立足于市场, 区域贸易由于缺少稳定且活跃的市场主体而显得松散和疲软。这些原因导致民族地区的财政增长缓慢、财政总量小、财力严重不足、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即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少, 从而提供给财政的收入规模和数额较小;政府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金收入, 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较慢, 从而又无力吸收外部资金的流入;投资的严重不足使生产规模和财政收入规模难以扩大。

(二) 财政支出的特殊性

临夏州财政支出的特殊性主要表面在财力弱, 支出缺口大。临夏州财政支出缺口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经济文化落后, 交通运输不发达,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用于发展经济文化、改善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方面的投资很大。二是国家对临夏州在人员编制、就业安置等方面有一些特殊政策, 财政供养人员多, 2007年底达74350人, 地方财政收入仅够发2、3个月工资, 财政负担很重。三是临夏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 反映在生产和生活上, 便对某些商品有着特殊的需要和爱好, 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通过财政以特殊的方式来满足少数民族这种特殊需要等等。

(三) 财政权限特殊

财政权限是财政收支范围方面的权限和规定, 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 是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所处理的主要内容。临夏州由于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特殊性, 国家也相应赋予了特殊的财政权限。为了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在财力上给民族自治地方以很大支持。中央财政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预算管理制度上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增拨专款给予补助。 (1) 预算管理制度方面:一是每年安排一笔自治地方机动资金, 用以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生产、生活、文教、卫生、扶贫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国家每年在计算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收入分成比例或补助数额时, 按照上年的经常支出 (不包括基本建设拨款和流动资金) 决算数, 另加5%的机动资金。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预备费高于一般地区。中央预算每年安排一笔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 以解决民族地区一些特殊开支, 专款专用。三是民族自治地方在执行年度预算过程中, 对其收入的超收和结余可以自行安排支出。但用于增加人员编制的费用, 自治区要报国务院批准, 自治州、自治县要报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批准。四是国家预算差额补助, 即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数额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2) 专项拨款方面:中央每年对少数民族地区安排基本建设专款, 用于公路、桥梁、电讯建设, 以及民族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 解决人畜饮水、商业网点修整、交通道路维修、文教事业补助。中央预算内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 专门用于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 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

(四) 财政职能特殊

财政在民族地区不但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还具有社会经济稳定的职能, 即财政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 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 实现物价稳定, 经济稳定以及财政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的功能。从临夏的情况看:临夏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是中国伊斯兰各教派的发源地之一, 素有“小麦加”之称。因此, 这里既是沟通阿拉伯友好国家的通道, 又是我国维护统一的前哨。各民族关系如何, 历来是我国政治是否稳定、边防是否巩固和经济建设是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财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扶贫”计划, 缩小收入差距等措施, 稳定和改善了临夏州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加强了民族团结, 保证和巩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临夏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政府财政职能的挑战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与甘肃省其他地区相比, 临夏州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相对差距不断拉大, 财政形势十分严峻等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临夏州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了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

(一) 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1. 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表现在:

(1) 全州经济低水平增长, 区域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临夏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12元, 只是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5.91%。 (2) 市场化进程缓慢, 缺乏增长动力。2007年全州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5元, 低于全省3381元;市场化程度低, 制约了经济增长内在潜能的发挥, 严重阻碍了临夏州在新的平台上谋求更快发展。 (3)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群众生活相对贫困。2007年临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58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95元, 分别比全省低4139元和734元。 (4) 城镇化水平较低, 工业化进程缓慢。2007年全州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为28.57%, 低于全省18.93个百分点。 (5) 经济开放程度低, 吸引资本能力弱。由于临夏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投资环境相对较差, 不仅吸引国内外资金能力极为有限, 而且国内经济联系也相对较弱, 不仅对外贸易相对落后, 国内贸易发展也相对落后。2007年临夏州实现生产总值72.9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亿元, 仅相当于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

2. 临夏州财力拮据, 财政困难。

全州除临夏市和永靖县是自收自支县 (市) 外, 其余6个县是省补财政贫困县, 其中康乐、东乡、积石山和临夏县属全省20个财政特困县, 临夏县为全省7个财政最困难县之一, 财政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力严重不足。2007年初全州可用财力20.85亿元, 人员工资基本公用经费最低需23.39亿元, 当年财力硬缺口2.54亿元, 入不敷出的矛盾极端尖锐。

二是财政自给率很低。2007年全州财力25.9亿元中上级补助收入23.2亿元, 占89.5%, 全州财政自给率仅为10.5%, 其中积石山、东乡两个自治县为年4.9%和3.5%, 全州全口径财政收入、财政自给率均居全国30个自治州和全省14个地州市末位, 地方财政收入仅够发2、3个月工资, 属典型的补贴性、依靠性财政。

三是赤字包袱沉重。2007年底全州赤字累计高达1.52亿元, 占当年使用财力的7.29%, 赤字问题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不能及时拨付, 资金调度极端困难, 是制约全州财政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是拖欠工资及津贴问题突出。1994-2007年底, 全州拖欠工资、津贴、补助等人员经费19.51亿元。

五是债务负担较重。2007年底, 全州直接显形债务3.8亿元, 大部分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益性事业项目, 还款能力弱。

(二) 由于财力薄弱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的发挥

从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全省以及其它自治州相比较可以看出:差距明显拉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比重大, 产业化水平低, 工业化程度滞后;城市化水平低, 以县域为主的小城镇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 龙头企业少, 带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不足;城乡居民的收入徘徊不前, 其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全省经济增长速度, 且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因此, 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全面构建和谐新临夏, 财政部门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三、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基本途径

(一) 积极培植财源,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坚持把建设公共财政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全力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做大财政“蛋糕”。尽快把水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 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认真落实旅游“二次创业”各项政策措施, 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财政资金为导向, 大力扶持花椒、啤特果等特色林果业及清真牛羊肉加工、乳制品、皮革制品、淀粉等农业龙头产业。建立政府扶助, 面向市场, 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 向城市、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继续抓好政策落实, 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转让产权、股权和资产重组等方式,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 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中央、省上支持, 准确把握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及时筛选一批关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 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 多渠道争取中央、省上支持。进一步争取上级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 努力形成“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的发展机制, 有效缓解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二) 突出重点, 提高理财水平

始终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攻方向, 把公共财政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的原则, 优化支出结构, 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协调各方面的发展,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进一步加快财政审批制度改革, 改变财政性资金重前期审批、轻后续管理的状况;围绕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促进增收节支, 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建立和推行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完善财政系统的行政复议制度, 健全财政执法监督体系;继续推进“金财工程”, 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 为深化财政改革, 推进依法理财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三) 优化民族地区税制, 实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按照地方税制的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分割原则, 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使地方税具有全面、完整地体现地方税收的财政功能、调节功能。一是优化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针对地方税源特点, 给予民族地区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 开征适合地方征收管理的地方税, 以提高政府在配置地方资源中的主导地位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临夏州经济基础薄弱,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 过去因生产型增值税造成抵扣不足而影响全州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建议国家将民族自治地区列入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试点地区。三是营业税应成为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命生物工程基地、历史旅游及民族风情旅游业等, 充裕营业税税源, 拓宽营业税税基, 使营业税在地方税收体系中居于主体税种地位。四是完善资源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 适当提高税率,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五是实行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在一定期限内减征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对外来投资者以来源于临夏州的税后所得再投资于本州的, 实行全额退税的鼓励政策, 吸引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支持解决临夏州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财税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发挥财税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做到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 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让公共财政真正惠及广大农村, 促进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在继续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切实做到财政资金向教育事业发展倾斜。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对科技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公益性科技文化事业建设力度, 促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 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 不断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提高补助标准,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实施“奖优免补”、“少生快富”政策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是建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改革开放以来, 我州与全省一样, 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 城乡、区域和行业收入差距正不断拉大,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不利。要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措施, 加大对欠发达、贫困地区的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逐步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排污收费政策, 落实对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机制。

(五) 强化管理, 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 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创新财税分配机制。要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 增强对中小重点企业、信用等级较好企业, 建立起以县级财政统筹、分配的资金管理体制。按照“围绕工业发展, 项目相互配套, 工作各计其功”的原则, 将各类奖补资金调配权收归州级财政, 由当地政府围绕本地工、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工作重点进行自主决定, 宜工则工, 宜农则农, 工农协调发展, 全面予以推进, 确保各类奖补资金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是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按照“依法征税, 应收尽收”的原则, 杜绝税收征管中的随意减免和优惠现象, 杜绝税收征管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积极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试点, 提高税收入库进度和征缴透明度, 实现税收收入均衡入库、稳定增长。加强财税收入分析和预测考核, 积极做好财源税源调查, 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财税收入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影响财税收入变化的重大因素, 增强组织财税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坚持以“金财工程”为依托, 以票据管理为手段, 全面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利息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确保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探索和建立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执行年度考核、奖惩机制, 严格执行政府非税收入稽查、举报、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强化收入分配管理。严格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 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制度, 提高工资透明度。推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企业收入分配政策, 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完善城市低保制度, 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推进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的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公用事业服务收费价格, 制定面向低收入群众的优惠政策, 切实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是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逐步实行专项资金分配的专家论证制度和公示制度, 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监管系统,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着力解决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 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 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 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坚决制止各种劳民伤财和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加快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增强财政风险管理意识。大力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 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财政作为政府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 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发挥重要职能和作用, 是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对临夏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财政职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篇4: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一、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发育壮大,能够使为村民服务的资源筹集渠道更加多元化,有助于多方位地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资源供给,最大限度地促使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它们对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稳定农村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

(一)增强农户发展经济能力,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达到6000多家。农民、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组织,获取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农资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彼此互帮互助,能够极大增强农民闯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快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的脚步。农民富裕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就为农村社会治理、享有公共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拓展诉求表达渠道,为实现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在政民之间拓展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处于农民与政府的中间,它在进行社会动员、利益整合表达等活动中所表达的信息更客观。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已成为对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自下而上的沟通和自上而下的传递,有利于减少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环境。

(三)提高农民民主、合作意识,为实现农村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了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大大促进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合作组织使农民受到民主实践的培训,提升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与技巧,增加了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类、自发的群众互助组织,能够在乡村的社会管理中起着监督性的公共参与作用,他们利用组织化的抗争、舆论制造,维护自身权利,提升村民权利意识。

二、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民职业的多样化、阶层的分化、需求的变化,需要更新颖、更有效的组织,尤其是需要政治参与面广、社会组织化程度高、综合服务水平强的组织,促使农民自觉地组织起来,互相协作,互通有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现实中,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存在发展不平衡、自身建设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发展不平衡

在地区之间,由于地区的差别问题,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农村社会组织在经费、人才、规模等方面差距较大, 所以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地区间和类型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相对来说,沿海、发达省份比较活跃,中西部地区较为缓慢,基本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基本上没有政府的任何拨款,主要通过会员会费、有偿服务所得、村财政拨款等途径筹集经费,从而使不少组织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并逐渐退化、萎缩和消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穷的地方越没有经费支撑组织运转,组织化程度越低,越缺乏发展社会组织意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类别上,由于中央和地方鼓励扶持,或者一些考核指标导向,或由于农民自身局限造成的当下需求旺盛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发展快速,而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发展较为滞后和不足,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自身建设不到位

当前,很多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职能不清、法治意识缺乏、运作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此外,在科学管理、制度规章、经费来源、计划编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农村社会组织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往往吸引不到人才,从而有部分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经验为主,管理方法上存在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等问题。

(三)发挥作用不充分

作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主体之一,农村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村社会组织未能得到充足的人员支持,在农村的社会影响逐渐减小。正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导致其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职能,在提供社会基本服务、反映村民利益诉求、规范村干部行为、化解矛盾、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显得乏力,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除了自身发育不足、能力不强外,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还有缺乏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的原因。村级事务领导者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社会组织不够信任,不能积极主动搭建平台、载体,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来。

三、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

有统计表明,我国约有200万个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包括乡村公益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社会性群众组织和互助组织等,并日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扩大农民民主参与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督导已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切实维护成员利益,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也可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致富能力,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更高程度的农村和谐。endprint

(一)建立鼓励村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动员机制

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基于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现代组织,这种组织既有别于家族组织,也有别于基层民主自治,将为农民提供另一个内部利益调整的空间,为农村的内在整合提供组织框架,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相应地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任务,实现农民的公共利益。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者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明确农民加入社会组织的好处,鼓励引导动员村民加入经济合作组织、果蔬协会、本地文化沙龙等各种社会组织。首先,要改变观念,让村民明白新时期面对市场、灾害、安全等各种各样的风险,靠单个家庭应对是不行的,只有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其次,不仅鼓励动员农民加入或兴办各种农民合作社,也要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积极参与村庄治理的、公益类的社会组织。目前,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来,农民加入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另外,村党组织及其党员要带头参加或组织公益性、志愿性的社会组织,引导村民组织起来,在规范、文明的组织氛围中丰富多彩地生产生活。

(二)建立农村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的引导机制

学术界的共识是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首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为组织的发育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村党组织要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健康成长发展。其次,宣传社会组织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组织规范运作。有的社会组织甚至自身运作不合法、内部管理混乱,如有的合作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没有经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有的合作组织章程设立不科学,导致共有资产实际操控在发起人、大股东或管理层手中,等等。村党组织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宣传引导,使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再次,引导其发展方向,重视能力建设。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一些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本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做的还不够,从而得不到广大农民以及村镇党政部门的支持。村党组织要引导村社会组织加强职能建设,突出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种类、拓宽服务渠道、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增强凝聚力,真正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和利益代表,从而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和成员的认同度。

(三)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协同作用的促进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能够为农民提供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对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机制,使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的作用充分发挥。首先,建立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最终要建立在组织成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一般说,政党对社会的融入方式既可以进行“组织覆盖”——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也可以进行“工作覆盖”——派党员宣传贯彻党的主张;还可以进行“影响力覆盖”——为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提供服务,赢得社会认同。村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融入方式,使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才能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社会作用的发挥。其次,建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监督鼓励机制。党组织通过监督规范法律实施促使社会组织章程科学,内部管理有序,从而发挥社会组织内部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功能多元化充分挖掘发挥社会组织各方面潜力,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再次,强化组织化参与的机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村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农村的公共事务非常庞杂,儿童教育、养老、公共安全、环保等等,这些任务单靠农民个体是无法完成的,鼓励已有的社会组织或成立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事务,发挥其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缺位及其对策研究”(11CZZ010)阶段成果

篇5:构建和谐社会须提高五种能力

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首先,树立良好的民主作风。主要领导应把自己看成班子中的一员,尊重班子成员的民主权利和意见。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重大决策中,主要领导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应坚持集体领导,做到没有调

查研究不决策,未经咨询论证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三是注意工作方法。切实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学习政策法规的过程,沟通不同意见、比较各种方案的过程,在思想碰撞中寻求最佳决策。

提高执行能力。思路和目标确定之后,执行就是决定性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抓落实的坚定性,不仅自己带头抓落实,而且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抓落实应在上级要求与群众意愿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既保持政令畅通,又得到群众支持。同时,实行层层落实的责任制,把目标任务量化到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努力做到“年初有目标、平常有检查、年终有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提高服务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上。基层党组织处于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落实者,其服务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为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什邡市在全市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大讨论、“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树立公仆意识,争当爱民干部”活动等,并制定了具体的便民、为民措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应变能力。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处在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面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是对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大考验。近年来,什邡市在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依法按程序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篇6: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要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对和谐社会中的不许和谐因素坚决予以消灭。

其次,要强化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强化对权力、机制运行的监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体系。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有效地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作风。让官员真正做到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为此,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和反馈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有反映问题的有效渠道。

再者,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民间组织功能。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分类别或分区域的组织渠道,让他们能够通过组织化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让社会能够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最后,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行而有效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针对各种分裂势力要坚决予以致命性打击,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篇7: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中共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

当前,我市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加快推进、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新阶段,正加快迈向初级现代化的门槛,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社会同步转型,进而为经济发展创造集聚吸纳高端要素的良好环境,而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打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这也是我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之所以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调研课题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是,党委怎么领导?政府怎么负责?社会怎么协同?公众怎么参与?由于各个城市规模、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不一样,所给出的社会管理版本也不尽相同。去年,我们建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在这样的架构下,如何探索建立扁平式、网络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带着这个问题,我从构成社会管理的最基础元素——社-1-

区、社工和社团着手开展调研。

社区是城市管理体系最基础的细胞。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区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管理链条能否运转正常,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否送到居民群众心坎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调研中我了解到,由于社区居委会干部大部分是经过“海选”产生的,居民对社区当家人有了选择权,对自己投票选出的社区干部自然也多了信任和支持,而社区干部在履职时则更加重视民意,想方设法为民办实事,把社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社区民主自治成了推动社会管理上水平的“催化剂”!

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应是民主自治,但伴随着政府职能的下移,社区承担的政府工作越来越多。社区居委会干部一方面要抽出时间倾听群众呼声,服务居民群众,另一方面则要从事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社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前些年我们开始探索“居站分离”,也就是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站分离,让居委会重在“议事”,事务工作站重在“干事”,还原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在调研中,我欣喜地看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居站分离”、“居站合一”、“选聘分离,居站合一”等多种模式,充分体

现了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的这些探索实践,我觉得只要人民群众满意,只要有利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鼓励支持。

就社工而言,当下不少人对社工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很多人把它等同于社区居委会干部。其实,社区工作者只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极强的社会工作文化,无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背后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社工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在,不同的社会矛盾不能全部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或强制解决,而来自社会本身的自发修复力量更为重要。健康成熟的社会,必然是公共领域发达的社会,而社工是公共领域的主要维系人群。我们要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工作者,让他们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在调研中我发现,目前我市存在着社会工作者队伍总量偏少、待遇偏低、整体素质不够高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不相适应。我们要把社会工作者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加强组织培训、提供工作平台、提高工资待遇、增强职业荣誉感等多种途径,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同时,要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工管理制度。目前对社工的评定主要以考试为主,我觉得还应纳入老百姓评价的考评机制。毕竟,社工是一项与人打

交道的专业,是做群众工作的,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需要有不同的工作艺术,这要靠长期的工作积累来提升,是很难用考试考出来的。

同时,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三元立体结构,在政府层面、公民(企业)层面之间,还应该有覆盖不同领域的民间团体存在,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去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这为社团组织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近些年,我市社团组织发展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服务能力偏弱,影响力有限,并存在着资金、人才、信任、参与等困境,许多社团组织还没有找到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

如何加强社团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我在调研中听到了基层的不同呼声,有的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社团组织经费的支持,有的期望能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有的则提出,当前我市一些社团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还有剪不断的依附关系,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必须为社团健康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这些呼声的确反映出,我们在培育和发展社团组织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最为紧要的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团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加快政府职能

转变,将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政府无力顾及的一些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各种方式逐步转移给社团组织,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对社团组织的资助机制、奖励机制,明确营利社团组织与非营利社团组织的界限,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支持,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调研中我还注意到网络社团正在迅猛发展,各类大型网络社区以及“QQ群”等形式的网络社团大量涌现,看似虚拟,实质上却“实而不虚”,往往组织者在网上“振臂一呼”,成员们立即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会面。像这样的网络社团怎样管理?如何规范?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区、社工、社团等的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员双岗”、“楼宇党建”、“党员工作站”、“结对共建”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但社区党建工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社团党组织组建明显滞后问题突出。目前,全市922家社会团体中只有73家建立了党组织,仅占7.9%。要加强社会管理,党组织建设就不可有“盲区”。要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等活动,加快扩大

社团党组织覆盖面,确保党的工作渗透到千家万户和各个角落,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

篇8: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纵观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我国的劳动保险基本上实行“企业保险”的制度模式, 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待遇, 由企业直接支付;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长期支付的劳动保险待遇, 在基层工会劳动保险基金中支付。当时以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制度, 对于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的深入, “企业保险”的不适应性就凸显出来, 即企业承担着全部社会保障费用, 并且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畸重畸轻, 难以公平地参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职工个人不缴纳社会保障费用, 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尤其是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的兑现直接受本企业的效益影响, 拖欠养老金和医药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无法确保合法权益;待遇水平由本企业的效益决定, 企业间差距大;实行代际转移的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方式, 没有社会保障资金积累。为了克服这些不适应性, 党的十四大以来,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加快了改革步伐, 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开始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通过扩面征缴, 养老保险费改差额缴拨为全额缴拨, 参保企业无论效益如何, 其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都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 国家还拿出数十亿元资金补发了养老金的历史拖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以及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有了保障。社会保险在保障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拉动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要应对挑战, 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现阶段,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企业改制关闭破产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四是就业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 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 流动性大。这些特点给社会保险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需要妥善安置, 社会保险关系需要接续, 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困难群体的参保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人口加速老龄化势必导致城镇养老负担系数及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 从而导致社会保险费用的大幅度增加。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不仅还需要尽快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而且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 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四是尚游离于社保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需要尽快得到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能起到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 提高较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 减少贫困, 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而且能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 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风险, 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 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 家庭财产普遍增多, 居民消费结构优化, 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 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社会保险方面,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 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在社会救助方面, 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 临时救助为补充, 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 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 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 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慈善事业进入政府全面推动的新阶段。但也要看到,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不高、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 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三方筹资机制;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保制度建设的投入, 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加强基金监管, 实现保值增值。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要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 通过各种方式, 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鼓励社会捐赠, 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 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三是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 同时在减少危险、补偿损失、保障生活、安定社会上有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 因此应积极支持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商业保险发展, 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系到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要大力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 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 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 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9卷7期

[2]、戴琳》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会计之友2005年5期

篇9: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

关键词:村民自治 创新 村党组织 领导方式 路径选择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村民自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既要加强党的领导,也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村民自治的内在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村党组织积极探索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新路径,主动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有力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历程进程。

(一)依法领导

村党组织树立依法治村观念、营造依法治村环境、建构"两委"良性互动法律平台,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执法检查与监督力度,从而实现对农村社会的依法领导。

树立依法治村观念、营造依法治村的环境。在村民自治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村民自治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才能营造依法治村的环境

建构"两委"良性互动的法律平台。《村委会组织法》作为现阶段村民自治的主要法律依据,侧重于村民自治的组织建设,较为原则,属于实体法。但村民自治是一个动态过程,还必须建构相应的程序法,特别是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条款。为村民自治良性、有效地运行建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特别是通过立法实现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党支部,让党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以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二)民主领导

农村党组织要切实发展党内民主。村党组织要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上实现转变。逐步建立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党在农村新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要从过去"党选基层干部"模式向支持"民选当家人"模式转变;从过去支部书记里里外外"一把手"的行为模式向"责权法定"的工作模式转变;从过去的行政监督为主向利用法律、制度对村民自治组织实施监督转变。构建扩大党内民主的新机制,以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构建农村"两委" 工作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农村支部核心作用、保证农民当家作主、切实依法办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一是要合理分权。二是要理顺"两委"之间科学决策机制。三是要理顺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村民管理和村务管理。四是要理顺用人机制。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流动频繁、干部队伍不稳定和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实施'有组织送出去,有计划请回来,有措施留得住'的'农村人才工程'建设,使农村党建工作和用人制度都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科学领导

村党组织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以保持党的先进性,通过坚持与时俱进以保持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新力,从而实现对农村社会的科学领导。

加强理论学习、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即"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任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巩固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和"三级联创"的积极成果,县乡党委要加强对建设学习型村党组织的指导。最后,要完善工作机制,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党员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指标。

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凝聚力。建立健全党员发展责任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入党员队伍;把那些确实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竞选上的非党员村主任,经过培养吸收到党内,充实壮大党的队伍。同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

(四)文明领导

树立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将服务观念与责任意识并重,管理与尊重并举,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权利与自由,维护农村稳定,以实现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文明领导。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丰富文明领导方式的内涵。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农村 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村党组织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善待农民、依靠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好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一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一切决策和一切工作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依据。村党组织要坚持把广大村民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聚集群众力量,更好地体现村民的利益。

将服务观念与责任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领导方式的文明。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村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要摒弃虚伪狡诈和野蛮粗暴的工作方法,领导要树立服务意识,维护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力戒以"全局"的名义肆行专制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既重指挥,更讲服务。要始终坚持"双向负责式"工作。村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是农村当地政策和策略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工作中必须牢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时,要充分了解和其他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意愿,考虑干部物质与心理承受能力,留有一定余地建立和完善决策跟踪机制,防止、减少因决策失误及其在实施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而有力的组织保证。这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村党组织领导广大村民推进和谐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承担的既艰巨又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59

[2]毕泗生主编.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396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52

[4]陈文兴.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工作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 (3)

上一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评课下一篇:春分短信祝福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