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敬老爱老的系列教案

2024-04-30

教孩子学会敬老爱老的系列教案(精选6篇)

篇1:教孩子学会敬老爱老的系列教案

《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教案

一年级 孙大苓

教学目的:

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教给家长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教学重点:

使家长了解怎样帮孩子学会自控和正确处理情绪,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

导入法,谈话交流法,案例分析法,总结讲授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孩子从幼儿成长为一个懂事的、有礼貌的、有一定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小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孩子的不少缺点和不良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到了学校,孩子忘了带书、忘了带红领巾,或者写字时把字左右写反了等系列问题。我们举行一场现场调查:凡是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毛病的家长请举手。家长们也仔细回想一下,童年的自己或现在成年的你,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的问题发生?有的请举手。

通过这两个调查,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在这方面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甚至我们成年人有时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是说,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家长不必过于着急、担心和焦虑。今天的家长课程我们将针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找出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运用和处理好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情绪、责任等事宜。建立自信、树立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长自学第一个案例(课本第23页情景对话): 总结:家长们认为怎样的沟通是正确的呢?请家长发表见解,教师最后做一总结:不管儿子怎样回答,家长先要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鸟的知识,但问题解决后,要给孩子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下次上课时,两眼紧盯着老师,看自己能不能控制着不去看窗外的小鸟,相信孩子会逐渐稳下神来。

二、家长自学课本第24——25页教育故事。

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您觉得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什么地方?

三、教师总结并讲述专家课堂内容。

上课开小差在低年级孩子中非常普遍,这与孩子的稳定性和自控力有关。注意力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而批评和威胁是无济于事的。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惧,刚才我们读的情景对话中的父亲的做法真是堪称一绝,既形象生动又有说服力。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经过一次深刻的教育可以提高的,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1、孩子的年龄特点。(课本第26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长:

1、2年级大约 10——15分钟;

3、4年级大约15——20分钟;

5、6年级大约25——30分钟。

2、感觉统合失调。(课本第27页)3、课堂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事务所干扰,尤其是新奇和感兴趣的事情。老师新换的发型、衣裳,甚至新换的项链等都可能会干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教室两侧墙面上张贴的光荣榜、优秀作文等也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窗外的各种情形,如从窗边走过的人影、飞过的小鸟等,也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是导致孩子开小差的一大因素。有些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孩子听的兴趣,这时孩子就容易开小差;有时老师讲述的内容孩子早就掌握,缺乏新鲜感,孩子也会开小差,去想令他感兴趣的事情。

5、学习兴趣

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上课自然就开小差;还有的孩子学习困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烦躁不安,或者干脆就不听了。

6、怀有心事。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缺乏对自己注意力的约束。有些孩子上课时因惦记着连续播放的动画片、饲养的小蝌蚪、小鸭子等,而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

四、教育活动:

家长自学课本32至37页内容。教师可向家长强调其中的部分内容,如:孩子做事时给孩子规定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可操之过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数数、划消、玩扑克牌、丝带等游戏)见课本第29—31页。

有不少家长担心网络垃圾、网络污染对孩子的危害,而禁止孩子上网。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空气中有细菌就禁止儿童呼吸,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丑恶现象就限制孩子足不出户。如果我们教给儿童—些规则,并引导儿童遵守这些规则,就可以避开这些风险。

一是要有家长引导。儿童在10岁左右就可以独立上网了,但孩子在上网前必须做一些有关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孩子从玩简单游戏、画画、做简单的动画起步,获得关于电脑的—些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并在自由操作中无拘束地摸索,自主解决—些操作中的困惑,甚至于提出—些新问题,就是—种健康的上网态度,家长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指导孩子进入—个安全网站,同时控制上网的时间,培养孩子不迷网的习惯,增强自控能力。在孩子上网初期,家长多留些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操作失误,或是接触到不健康的东西时,家长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交心谈心。并在随后的时间里跟踪,把精力放在提醒和督促孩子改错上。

二是制定上网规则。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上网条约。A、只能进指定的几个网站,不允许私自上别的网站。B、别人推荐的网站必须经家长批准才能进入。C、不可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要学会保护自己。D、文明发言,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三是鼓励孩子探索。鼓励孩子在儿童网站中自由穿行,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方式,这样会促进孩子的发展。对孩子限制太多,很容易产生“令而不行,禁而不止”的后果。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愿,往往容易走到家长意愿的反面。此外,家长要学习—些网络知识,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四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1、坚决禁止孩子参加聊天。当然通过聊天互通信息不含在内,但家长必须陪伴。

2、遵守上网时间,不迷恋网络,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3、家长要做文明上网的表率。

4、培养孩子丰富多采的兴趣爱好,让网下比网上更精彩。

当前,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技能。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认识事物是有时效性的,滞后或超前都不利于孩子发展。越是害怕儿童犯错,越是对儿童过多限制,就越容易适得其反。让孩子自由摸索,孩子会学得更快。给孩子—份信任和自由,让孩子在网络中驰骋,孩子就会尽享创造的快乐,燃烧起智慧的火焰。有时候如果对于那些调皮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的话,家长切不可逼迫孩子,越会让孩子有反叛心理,家长可以试着用软件来监管小孩子,这也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

五、都是粗心惹的“祸”

(一)教师讲述专家课堂内容:

粗心,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似乎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面对,但是问题虽小,却又十分普遍,而且很难克服。1、来自家长不适当的强化。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观念是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强化给孩子的。2、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如分不清b和d,p和q,漏题,写反字等,这些粗心的孩子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3、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儿童对学习考试不够重视,做事没有常性,也会使孩子产生粗心的不良心理。

4、粗心有“理”。

(二)对待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做出哪些努力呢?请家长看课本44、45面找出答案,教师也可请家长谈谈自己觉得哪方面说的最能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教师总结家长找出的方法:

1、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努力给孩子提供正面强化。

2、帮助孩子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

3、帮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六、本讲总结:

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积极引导,相信孩子类似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优秀。家长们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写一写,把您的做法写成案例,让我们汲取您的经验,少走弯路,帮助更多的家长们解决这样的问题。

篇2:教孩子学会敬老爱老的系列教案

今天看了一篇杂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姓王的自然课老师总在夸奖自己的一个同学(名为16号),说他有创意,有领导气质,然而其他老师都不想教这种“天才型”的学生。

到了下学期,由于班上的王老师请假,另一位老师(暂称我)则代替他,我从来没有见过16号。第一堂课点名时,我仔细的看了16号。他穿着崭新的衣服,一幅无精打采的模样,让人非常的.失望。我心里有些怀疑。因此,我常常拿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16号回答,但他都不会。我常常怀疑自己,怀疑王老师。但是我还是尽力去关注他,认真的辅导,并且将自己的《科学童话》借给他,还时常叫他到图书馆借书。然后我再问其中的内容。由此我们建立起了信任。学期结束时,我叫学生做两张图文报告。才一年级的孩子,不要太多,然而16号却完成的相当好。他的报告竟然是十篇读书心得。我忍不住将这份作业拿到王老师面前,夸赞他的16号。谁知王老师却一脸茫然,我提醒他是16号,然而他却告诉我16号在上学期已经退学了。(到此时,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的16号已经走了。)

由16号的故事,我感悟很多。生活中,如果我们老师和学生彼此能建立起一种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很多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也许人人都可以为这个神秘的16号。

张磊(4.24)

班主任寄语:

我觉得我们很多同学不是不行,而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行。而很多时候外界环境对他们的评价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些同学自己的心境。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的,这些同学就自己把自己定义为差生了,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了,于是自暴自弃,甚至自己也开始瞧不起自己了。试想,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放弃自己了,那么别人又怎么来帮助你呢?

文中的确16号,也许并不是很优秀。可是,难道他的不优秀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不这样以为。事实上,他很多时候是他的环境改变了他,是他自己改变了自己。为什么他的读书报告会写的那么好呢?我想这恐怕也是因为人们(尤其是他“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他自己也开始寻找自我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教育的失败是不是与我们这些教育者有很多关系呢?是不是我们有的教育者带着有色眼睛去观看这些学生呢?其次,我觉得我们教育很多时候的失败与社会、家庭这些大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再次,我觉得我们的同学很多时候太容易自暴自弃了,缺乏一种韧劲,缺乏一种持久的毅力,缺乏一种乐观的精神。

篇3:教孩子们学会读书

一、落实硬性指标, 确保朗读时间

1. 课前“预读”一刻钟———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预读”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预先”读课文, 要求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 最少要读一刻钟, 每个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各自“预读”的时间。总之, 通过“预读”要把课文基本读顺, 读通, 读熟, 从而真正实现“书不读熟不开课”。

2. 课中“练读”一刻钟———做到“让读成为主旋律”。

“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显性标志, 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一刻钟, 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上有近乎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 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留足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 力求做到多次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3. 课后“回读”一刻钟———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回读”是指学完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是对课堂“练读”的补充和巩固, 是对课内学习的深化和提升, 也必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所以, 我们必须确保回读“一刻钟”不动摇, 鼓励学生经常“回读”, 反复“回读”。

二、依托学习小组, 组织朗读活动

1.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众读书的机会。

建立了“学习小组”之后, 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的组内当众读书, 从“观众”变成“演员”, 从“听别人读”变成“读给别人听”, 这不仅能够克服学生不愿朗读的惰性,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表达热情, 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培养自信, 张扬个性, 提高朗读水平。

2.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交流互动中进步。

在学习小组内, 由于组员只有少许几个学生, 当一个学生读完之后, 其他同学就可以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成功之处, 大家共同学习, 一起分享;不足之处, 大家引以为戒并帮助纠正和完善。这样的交流互动方便快捷, 及时有效, 有时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达标检测中过关。

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轮流在组内读书, 接受小组成员的“考核”, 也可以由组长逐一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同时组内其他学生自由练读, 准备接受考核。考核合格的, 由组长签字或全组成员鼓掌通过;考核暂未合格的, 由组长记下姓名, 督促其认真反复练习, 进行二次考核, 从而保证个个达标, 人人过关。

三、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朗读质效

1. 大声为孩子朗读。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大声朗读课文给孩子听。课堂上, 教师入情入境, 绘声绘色地大声范读一定会集中孩子的注意, 打动孩子的心灵, 引发学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 教师大声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朗读“渴望”, 而“渴望”朗读比任何一种朗读技巧指导都更有效!所以说, 教师大声读书在朗读指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孩子用“心”朗读。

美妙悦耳的歌声缘于发自内心动情的歌唱, 同样, 动人心弦的朗诵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真情流淌。没有情感参与的朗读是苍白甚至呆板的。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投入真心, 融入真情, 入境而读, 动情而读。

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如果在朗读教学中你觉得什么东西不容易讲清, 那么请首选音乐, 它常常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 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学生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让他们在语言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3. 鼓励孩子“广泛”朗读。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曾撰文指出: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行为。由此, 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并引领孩子进行广泛的朗读:可以读唐宋诗词, 可以读童话寓言, 可以读新闻报道, 甚至可以读读歌词、广告语。一句话, 凡是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的读物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也许有人会说, 课文还读不好, 还去读什么课外读物?殊不知,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大声朗读无疑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提升, 坚持不懈地广泛朗读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反之,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 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篇4:教孩子学会说话

案例1

入园才几天的扬扬突然跑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嗯……嗯……。”年轻的老师一下没反应过来,等她耐心地问清楚时,扬扬已把大便拉在裤子上了。

分析与对策

不少成人让幼儿从小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如有的孩子由老人照管,祖辈土话多,幼儿也学着用上活与人之流;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成人常用儿语与孩子说话,使孩子从小接受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语言,影响了幼儿词汇的积累?孩子语言模仿能力强,成人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有条件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学说普通话

案例2

喝牛奶的时间到了,老师发现丁丁拿着盒装牛奶没喝,便问:“你为什么不喝呀?”丁丁摇摇头。老师又问:“你不爰喝牛奶?”丁丁摆摆手。老师发现了他手中的吸管,就说:“噢,你不会插吸管是吗?”丁丁点点头。

分析与对策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中的“小人阳”大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稍有表示便立即办到、如孩子的许多要求、意愿,只要乎一指,头一点,大人就能心领神会,立即满足,不再要求孩子讲出来 渐渐地。这些孩子习惯于点头、摇手,而不愿或不会使用语言与人吏往 事实上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最高的,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案例3

因为父母很忙,3岁的文文经常独自看电视、玩玩具,很少外出。一次,父母带她去朋友家,并要她向朋友问好,文文却躲在父母身后,双手紧紧拉住妈妈的衣服,不愿与大人打招呼,也不与朋友家的孩子玩。

分析与对策

出现这类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足环境因素,如现代住房的封闭式结构使独生子女间缺少交往、有的是幼儿性格上的原因,如胆小羞怯 有的是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过度保护,很少允许幼儿去与同伴吏往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看电视既可以增长知识,自己也省心,殊不知过度看电视不仅损伤孩子视力,而且孩子在此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减少了与人交往及语言练习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认清语言与交往能力发展的密切关系,努力为孩子的语言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案例4

小强爸爸与小本爸爸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带上各自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老朋友一见面,都提醒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问好。小强向小本做了个鬼脸,向小本瞪了瞪眼睛。小强爸爸夸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能干”,“我们全家他最大,都听他的”。而小本怯生生地说:“叔叔好。”话音未落,小本爸爸就数落他:“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真没出息!”

分析与对策

不难看出,小强爸爸对孩子过分宠爱,而小本爸爸对孩子要求过高:成人对孩子语言及吏往方面要求过高,令使孩子失去语言交往的信心。成人溺爱孩子,孩子蛮横霸道,会失去吏往的朋友。有的家长在众人面前强迫幼儿叫人或训斥幼儿,有的家长错误地干预孩子们的交往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孩子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障碍。

语言是影响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孩子需要交往,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交谈能力。家长要善于把孩子的语言学习与交往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下建议,家长不妨尝试一下。

一、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时,注意保护其与人交往的积极性

1、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流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体验到语言交往的意义、成功与快乐时,孩子学习用语言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家长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亲切,使孩子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对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的孩子,家长要做有心人,为其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首先要让孩子敢于说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

2、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引导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孩子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由于孩子受到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只会对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对自己熟悉的事情才会述说。所以,需要成人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尤其是丰富孩子交往的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语言交往。

3、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培养孩子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留意周围的语言信息,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的局限性。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语言倾听习惯。如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孩子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别人说话。进而引导他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和同伴说话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能在语言指导下做事情。然后,再要求他在别人说话时能保持安静;能耐心听完别人讲话。

二、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如:

1、家长要坚持让孩子把话讲清楚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如,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穿衣服,但他讲得不太清楚,家长虽然听懂了,也要坚持让孩子讲清楚。因为孩子有愿望时,会积极努力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

2、把培养良好习惯与学习语;结合起来

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培养洗手习惯,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一、二、三、四、五、六、七(甩手次数),小手洗得真干净”,使孩子在学习洗手的同时,练习念儿歌,发展了语言。

3、善于抓住突发事件进行随机引导

如下雪了,孩子多高兴啊!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同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下雪的场景。大人可与孩子一起,一边玩雪一边说说笑笑,在快乐的玩耍中发展语言。若遇孩子们吵架了,只要不是谩骂,不影响到安全的话,家长不要马上制止。争吵中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说话的积极性高涨,可以让孩子们在争执中学习辩论,发展语言,提高交往的技巧。

美匡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这说明成人语言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水平,要做孩子学习规范语言的引领者及进行良好交往的同伴,并为孩子创设与选择有益于其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在幼儿园、在家里,它包括幼儿所到的其他地方。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与之交往,把发展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融入孩子综合素质教育之中,成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篇5:教孩子学会感恩

“天气转冷了,你穿得那么少,得多穿一件衣服。”儿子准备出门上学时,婆婆拿着一件薄外套给儿子穿上。正要开门的儿子不耐烦地说道:“不冷的,不用穿的。”“现在你在家里不觉得冷,待会儿出门就冷了,外面还飘着小雨呢。听奶奶的没错,快穿上。”儿子很不情愿地说道:“不!我不冷。真啰嗦,真烦。”

丈夫听到后,从房间里走到客厅,说道:“家里比外面暖,你现在肯定不觉得冷,你不穿的话,明天感冒了别埋怨难受呀,别说药苦不想吃呀。”孩子就是不愿听爷爷奶奶的话,敢跟爷爷奶奶撒气,却比较害怕父母。看到丈夫严厉的表情,儿子不敢狡辩了,乖乖地穿上外套后才出门。

在这件事中,让我不高兴的是儿子对婆婆说话的语气很不耐烦,充满抱怨。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也有这种现象—爱抱怨。如对长辈的关心,爱抱怨长辈啰嗦;对父母辛苦煮好的饭菜,抱怨煮得难吃;在学校里,抱怨老师上课上得不好,学校的桌子椅子不够新等等。孩子们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从小培养孩子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事物是很重要的。当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时,他们能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能看到事物的好的一面,而不是一直在抱怨,带着消极的思想去面对。这样的孩子做事主动性、积极性更高,能认真地投入事情当中,不会被消极的思想、抱怨的心理所羁绊,不会不肯积极进取。这样的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将走得更顺畅些。因为当遇到挫折时,他能看到失败的好的一面,不埋怨失败,而是带着感激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宽广的人生路。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也更容易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孩子来说,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将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拥有感恩之心时,不会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去发现并赞赏别人的长处,对同学有嫉妒心理。相反,他能够不吝啬自己对同学的赞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会掩饰自己的不懂,也不会因消极心理产生的抱怨使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感到顾虑和排斥。他们会积极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并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由衷地感谢,也会以帮助他人作为回报。这样的孩子更受老师关注,能与同学相处融洽。所以,父母培养孩子拥有感恩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可在平时引导孩子关注事物好的一面。如孩子测试不理想时,可引导孩子找出不理想的原因,去吸取失败的的教训,发现失败的好处,对失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抱怨或消极。当孩子抱怨学校的桌子椅子不够新时,可告诉孩子应该学会知足,桌子椅子旧总比没有桌子椅子好,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都不能上学呢,应该感激桌子椅子只是稍微的旧而不是用不了。

篇6:教孩子学会感恩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据资料调查

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没什么过意不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他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2、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

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感谢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感恩方式,不仅言传身教,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也使孩子体会到了施恩的快乐。

因此,父母的表率行为,对引导孩子感恩、施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是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4、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利用各种节日的机会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5、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总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的,因此,家长可以借此采用移情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从而引导孩子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其次,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在家中创设感恩的氛围,并且为孩子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孩子对别人的利他行为进行识别和感受。

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传记。

6、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7、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总之,让孩子懂得奉献,懂得关心别人,他才能学会感恩。

8、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人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恩。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上一篇: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下一篇:2017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