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2024-04-30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精选18篇)

篇1: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邹春燕

“老师这件事的原因是这样的,您听我说„„”别解释,不是这样是什么样„„“老师,您让我说一下迟到的原因吗?”“说什么说,你迟到了还有理由„„”反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就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我们给孩子多少诉说的机会,我们又认真地倾听过多少孩子的理由呢?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喜欢让孩子听老师的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他们的表达,从而在师生间就有了代沟。其实我们应该去倾听学生,让他们诉说。倾听我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并由此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在上星期四,我去参加教研活动了,一回教室,同学们都向我反映:“老师,今天陈逸桐在课堂上乱喊,还故意拍桌子,孙老师都给她机会了都没有改,害的老师都生气了,最后连累我们也要抄写来练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她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好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准备我去找她呢!可是同学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她,逸桐见大家群起而攻之,也来气了,一拍桌子离开了教室。我跟了出去叫住了她,我是了解逸桐如果做错了事,辩解是有的,但是没有今天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猜测不如问个明白。即使她错了,我相信真诚地帮助远比教训来得强。

听了逸桐的解释后,我有些难以置信,但是孩子单纯的思维在激动中的语无伦次,使我更愿意相信她的话是真的。走回教室,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我忽然感觉“宽容”对今天的孩子来讲好像越离越远了,我似乎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帮孩子们去体验宽容他人,重新把它找回来。慢慢地讲给大家听: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总有犯错的时候,你们犯过错吗?假如那么多的同学指责你又会如何?„„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激动的情绪也缓缓地平静下来,逸桐的同桌还主动请她回到了教室,气氛渐渐地和谐了,同学们的目光友善了。此时我为善良的学生们而心存感激。

学会倾听,还灵魂一片洁净的天空,让阳光、花朵和蝴蝶成为心灵的伙伴。学会倾听,有自己的心感知到那一颗颗心的跳动。

篇2: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教师一定要用平常心、细心、耐心、信心、会心真诚与学生沟通,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不仅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孩子引向至真、至善、至美;更要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田。

一、倾听——触动孩子的心。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倾听作为沟通过程中最有效的武器,在教师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怎样辅助学生、引导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呢?我们必须要学会倾听,去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用倾听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1.“走进”必先“走近”(1)走下讲台

教师站在讲台前上课,往往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相反,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朝他们微微一笑,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学生会觉得你非常亲切。这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活动中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走下讲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淡化师生之间的绝对距离,教师要置身于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当中,穿梭在学生的课桌之间,浸润学生的心怀脑际。(2)平等相待

学生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就是因为师生不是处在平等的位置上。我们时常见到的师生谈话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像审讯似的。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因此,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的人格,乐意做他的朋友,并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这样,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让你真正去倾听他们的心声。(3)有你有我

多出些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一起玩、一起聊,与学生无拘束、近距离的接触,在随意的攀谈中、在留心的观察中、在轻松的交流中,师生之间语言的障碍扫除了,心灵的篱笆拆掉了,感觉亲切了,隔膜消解了。尽最大的努力感其所感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悟其所悟。我们要以尊重学生、平等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教师。2.“走近”还须“留心”(1)和而不同

我们老师在看待学生时,既要承认同一性,也要正确面对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学生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为人处事不一样很正常。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差异中追求统一与和谐,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但教师毕竟不同于学生,因为教师的责在教导,因此教师走近学生一定要表现出长者的风度、智者的才华和能者的水平。人们常说:看其行,知其意。我们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从学生日常的一言一行来中去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理。(2)多和学生交流

老师要定期不定期和学生一起交流,和学生讨论班级中的大小事。比如:优生对差生歧视、孩子分派玩耍等等。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孩子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这样便于教师抓住孩子的内心实际想法。

二、倾听——碰撞孩子的心。1.做个“知心朋友”,倾吐心声。

我现在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既是他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他们的班主任。班级上有小部分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和我的沟通并不存在问题,经常会把自己的事情和我分享,但是班级中大部分孩子还是存在不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就采取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对老师、班级、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用“写写心里话”的方式写出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能更有针对性地改正和引导。2.做个忠实的“听众”,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交流中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三、倾听——叩开孩子的心扉。1.耐心倾听

有的老师,当学生和他说话的时候,不是看报纸,就是批改作业,甚至还和别的老师窃窃私语,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有的老师一听学生说话,就心烦,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说上几句,他就不耐烦地打断,然后批评教训一通。如此,学生有了心里话,宁可憋在心里,也不会找他去说。因此,教师要想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里,就必须要把学生说的“事”当一回事。专注而耐心地倾听。

2.为其支招

当学生向我们倾诉烦恼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听了之。作为老师和过来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烦恼,我们都曾有过。因此,我们要将心比心,真诚地为他们支招,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烦恼与苦闷。

篇3: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镜头一:教师刚提出问题, 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 小手如林, 嘴里不停地喊:“老师, 我———”、“老师, 我来说”、“我知道”, 学生表现得十分踊跃。当老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 其余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叹起气来, 垂头丧气, 根本顾不了接下去的上课内容。

诊断:这是低层次的听———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 只是为了争抢这一表现自我的机会。这种舍本逐末的动机导致许多学生真正站起来回答时, 甚至忘记了问题的本身, 于是只好不好意思地挠挠脑袋说:“我忘了!”

镜头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 他在下面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其他同学们在答题, 他仍在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的事;做作业时, 教师一遍又一遍的强调纠错, 他却依然一遍又一遍地做错。

诊断:这是无效的听———这部分学生处于长期的“不听型”状态。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在课堂的相关内容上, 而是习惯于“走神”, 极易被外界所干扰,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 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倾听”的表率, 让学生愿“听”

课堂上, 老师的注意力较多地关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 常常冷落了大部分正在“听”的学生。

那么如何关注每一个孩子, 并让他们做到有效倾听呢?

首先, 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低段学生的模仿意识很强, 教师的示范倾听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我们班平时不敢举手发言的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 这对于他来说, 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我惊喜地请他回答, 只见他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脸已经涨得通红, 站在位子上足足有一分钟不知所措。我耐心地等待着, 微笑着对他说:“别着急, 慢慢说, 你瞧, 大家都在认真地等着呢!”教室里静悄悄的, 他抬起头看了看我信任的目光, 鼓起勇气说出了在心里酝酿已久的答案。教师的专心倾听,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 使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有了再次交流的愿望和行动。

其次,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叙述显得拖沓和罗嗦, 教师也要耐心地听完, 同时可以采用“边听边提示”、“边听边询问”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答题的自信心。

二、教给“倾听”的方法, 让学生善“听”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要让学生善“听”, 教给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教会学生注视发言者。当学生发言时, 我们要注意了解其他学生听的情况, 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不注意听的学生及时提醒。其次, 要让学生明确“听”的要求, 教给他们“听”的方法, 使他们有听的意识和习惯。如在老师讲话或同学发言时做到:小手不做其它小动作, 嘴巴不发出声音, 耳朵竖起来听。听什么呢?听发言者说什么, 听懂了吗?你有什么疑问和补充吗?你从他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并要求做到:他人发言时, 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有不同意见或有补充, 要等对方先说完, 并说明这样做既是为了能真正领会对方的观点, 也是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碰到意见不一致时, 要心平气和。教师的经常提醒, 能让学生形成认真倾听的条件反射。

三、养成“倾听”的习惯, 让学生乐“听”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只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使他们不断从“听”中受益, 主动发掘“听”的乐趣, 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然而,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 孩子的倾听习惯也如此, 需要教师长久的训练。以下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情境的感染, 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 那“倾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只有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 才能让学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地倾听。

2.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听”的行为。 (1) 听后就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 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 并注意对学生的听进行适时地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看清题目, 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还采用两人合作的方式, (同桌合作) 一人讲, 一人听。这样分工更加明确, 更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 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 (2) 听后训练。如, 初读课文后, 我经常这样设计下面的环节:“小朋友, 想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吗?那么, 请你再读读课文吧!旁边的小朋友可要竖起耳朵仔细听, 如果他读得棒, 请你表扬他, 并告诉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如果他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请你帮助他。”有了教师的指引, 学生明白了听的任务, 这样一来, 他会听得更专心, 更专注。 (3) 听后复述。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加深印痕, 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 提高倾听的质量, 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4) 听后记录。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 在倾听活动中倾听者吸收的是声音信息, 存留时间短暂, 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 积极认真的听, 要注意带着问题, 有目的地听, 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的干扰。

篇4: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倾听孩子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一节课,如果你多倾听孩子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寻求答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教学《将相和》时,读懂课文的几个小故事之后,学生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把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这是学生自己对人物语言的再创造,闪耀着灵性的火花,在表演中增进了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了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比赛,我让他们进行男女对抗赛,分别找出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的依据,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看着同学们那兴奋的神情,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暗自欣喜:幸亏没有抹杀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倾听孩子的疑惑

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了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 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孩子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倾听孩子的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他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没有了他,全国的革命将失去领袖,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我为他这样的说法而叫好,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对课本、对问题作出的不同思考,并对其独立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来呵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5: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随笔

那天我们还在进行幼儿想象画活动,张天妈妈来接了,只见天天拿着自己画好的作品向妈妈炫耀:“妈妈,快看!这是我设计的娃娃!”可天天妈妈并没有表示认可或者表扬,而是说:“你设计的什么东西呀?看刘佳倩、张宇含设计的多好!”天天的脸一下子就变的不高兴了。于是我请妈妈到教室坐下来对她说:“这是张天设计的超能飞天娃娃,别看娃娃的脸长的和我们差不多,但是他具有很多的超人本领哦!来,你给妈妈介绍一下吧!”说完,张天就高兴的指着娃娃头上的圆点说:“这是开关,下雨的时候一按伞就可以打开了,这是翅膀,过河就不需要桥了……”。我请天天在旁边看图书,借机和妈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画画是孩子情感和认识的一种体现,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创造力,按成人的意愿或者模仿固然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力,但是作为大班的孩子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自我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我们不能一贯的以我们的想法去约束,去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还要静下来听听孩子自己的解释和心声。妈妈点点头笑着带天天离开了,看着天天一蹦一跳的样子,我也笑了。

有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了由衷感叹——“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对儿童画最高、最真实诚挚的认可。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不受太多的限制,不受太多技法的约束,他们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一条线、一个圆、一些莫名的符号等等都是他们表达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一种自我情感的发泄。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是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中所表达出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能力的载体,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为一名画家。

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

篇6: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安安是个大家都认定的调皮的孩子。一天早上,我刚走进幼儿园传达室时,就听到园内有孩子在哭。值班老师生气地告诉我说,是你班上的安安又打人了。一旁其他的幼儿也七嘴八舌地告起安安的状来。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后来,当其他幼儿都由配班老师带着去户外活动的时候,我走到安安面前,轻声地问他:“安安,今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想,安安这时突然哭起来了,哭得很是伤心。我拍拍安安的肩膀说:“安安,跟老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好吗?”安安抬起头,很委屈地对我说:“她一直在我耳朵边上说我是小笨猪,说了很久。我不是小笨猪,我就打她了。”原来安安不是那个故意挑起事端的孩子!而所有人只看到了那个被打的孩子在哭,却不知道安安内心的委屈,于是我对安安说:“她骂你小笨猪是她的错,但是你动手打她也不对。”安安小声地回应说:“打人是我的错。”听到他的认错,我拉起安安的手对他说:“那现在我们就去找他们,说清楚事情的原委,让她给你道个歉,你也跟她道个歉。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不能动手,要跟人讲道理,好吗?”安安默默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安安很愿意听从我的引导,我也不断地鼓励他学习如何友好地与小朋友相处、交往。

篇7:教学体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自认为越来越理性了,但每每被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还是忍不住溢出泪花……

跟学生一起探讨家庭教育的缺失,成文,给父母提希望。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情真意切。

在现代社会,能够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真的是越来越少了,看着孩子们“多希望您能陪陪我,跟我聊聊天,不要只给我冷漠的背影……”“这么大还喜欢抱着娃娃睡,是因为我把娃娃当成了您,烦闷时跟她说话,喜悦时跟她分享,自嘲地寻找安慰,黑夜降临的时候,仍是眼泪伴我入睡……”……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话语。

还有一个孩子,并不出众,翻开她的作文本,每页都有被水弄模糊的地方,翻翻,整整写了六面多!虽然文笔不优美,但实实在在表达了对爸爸关爱的渴望,那模糊的地方正是她一次次难以自制的落泪所致。看完她的文章,我也用掉了三张面巾纸……

篇8: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孩子学会倾听

那么, 对低年级学生该如何培养和指导他们学会倾听呢?

一、明确目标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其他同学在做别的事情;老师找个别同学读课文时, 大部分同学却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没事可做, 认为这不关他的事, 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 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 “听”也是目标, 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认识到“听”的重要性, 应该交给学生“听”的方法, 培养其“听”的能力。只有学生会听了, 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对于学生“听”的训练要注意有针对性, 切入口不要太大, 从小处练起, 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多表扬多鼓励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受人赞扬, 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去拼搏, 去努力取得成就, 目的就是为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一个人的辛勤努力, 长期得不到肯定, 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所以, 在“听”的培养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 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 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学生, 他们渴求老师的爱, 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 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老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 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每一节课教师都面带微笑,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当孩子们认真倾听, 用心思考, 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 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摸摸他们的头, 拉拉他们的小手。营造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 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教材中, 引入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 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 诱发学习积极性。借助文章题材, 或以故事导入新课, 或让学生看题讲故事, 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 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 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

常言说:“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既然是一种新的学习习惯, 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地去培养, 去提醒, 去督促学生养成, 还要坚持, 坚持到每一堂课, 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篇9:静静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慢的艺术,倾听是静的艺术,倾听教育能真正触动教育的脉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倡“精神助产术”,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世界知识和真理的探索者,在人格上互相平等;教师相信学生能创造和发现真理;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学生发言,研究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孩子有着独特的观察、思维与情感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倾听参与孩子生命发展的过程。

就倾听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各有见解。学者袁菊总结:“倾听就是教师耐心专注地听学生表达表现并积极予以回馈的过程,它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也折射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学者冯卫东阐明:“倾听是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即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和领悟等过程。”

综上所述,倾听,意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主动积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言说,并借助多种感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行观察、辨别、理解、反馈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彼此平等尊重,互相倾听理解,共同发展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倾听教育的误区

教育家杜威说:“耳朵与生动的、开拓进取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比眼睛紧密得多,也丰富得多。视察是个旁观者,听觉则是个参与者。”在教育教学中,倘若教师忽视倾听教育,只能是一个视察的旁观者,而非学生生命成长的参与者。学者李政涛把这种教育现象称作“教育失聪”。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失聪现象。

(一)教师对自我威严的维护导致失聪

我们首先以一项课外活动为例。在我校举行撕纸大赛之前,我示范失败,表示研究后再指导,但是学生凭借自身的智慧获奖而归。这一教育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剥夺了学生发言并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如果教师只能接受维护自身威严和形象的声音,排斥那些可能挑战自身权威的声音,那么他们是狭隘的,忽视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的倾听智慧不足导致失聪

倾听教育不仅仅是用耳朵耐心专注地听,同时还需要借助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理解、反馈和引导。以我的一堂英语课为例。课上,学生发表了独特别样的观点,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我只是摆出倾听的姿势,并没有进行思考并且给予及时或是课后的反馈。这无疑是虚假的倾听。教师忽视倾听或是倾听无能,都是源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与教育智慧的欠缺。

三、教师倾听智慧的养成

(一)细细思考倾听什么

海德格尔写道:“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需要专注地倾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身心状况。同时,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便是不成熟的。孩子们会萌发很多奇思妙想,如果教师不愿倾听,予以否定,许多伟大思想的幼苗可能还未绽放就已经萎谢。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特长爱好,不同的性格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地倾听他们不同的心声,并且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创设倾听情境,积极反馈反思

若要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教师需创造不同的倾听情境。部分学生比较内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师从文字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在班会课上,我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心事。部分孩子有所保留,但还是能听到许多天真略带畏惧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深入反思,及时地给予孩子适当的反馈和正确的引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除了书写,另一方法则是引导学生言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专注与耐心,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散发着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倾听意识的产生源于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和知识面前是平等的,教师应视学生为富有独特的个性、发展的潜能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们应当俯下身子,侧耳倾听孩子们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声音,无论成熟与否、正确与否。在倾听的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在我们班的文学著作交流会上,我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教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以孩子为师。如此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倾听到他们真实的心声。

四、倾听教育的价值

(一)倾听是一种修养

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而要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的一种修养。

(二)倾听是一种道德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倾听是关爱的最佳表现。遗忘学生的生命本色,忽视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必然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心灵疏远。倾听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对生命的关注,是对心灵的关爱。

篇10:倾听孩子的心声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地拿起画笔画起了太阳,画好的幼儿拿着画给我看:“老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不错”,我满意地在孩子们画的红太阳边上打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

“老师,我也画好了,你看”,我抬头一看是小景,我接过小景的画一看,吃了一惊,别的小朋友都画了红太阳,可她却画了个绿太阳,我不免有点生气了:“你怎么用画小草、树叶的颜色画太阳呢?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我话音刚落,原本一脸笑容的小景马上变成“阴天”,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站在一边怯怯地望着我。看着她那可怜样,我尽量使自己的语气缓和些:“你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了,没听到老师刚才讲太阳是红色的?”小景低着头,委屈地说:“不是,我知道太阳是红色的,可是夏天的太阳火红火红的,照得我们太热了,一些小草、小花都快要被太阳晒死了,很可怜的,我想夏天要是有一个绿太阳,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农民伯伯、工人叔叔在夏天里工作就不会那么热了,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所以我画了个绿太阳,想让夏天变得凉快一些。”听着小景这些天真的回答,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美好,多么善良、多么奇特,而我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用常规的概念错怪了她。想想平时我总鼓励孩子要多动脑筋,要有创新,可当孩子真的有创新时,我却没能意识到,还用指责的语气说她。

想到这里,我双手举起小景的画让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一看到小景画了个绿太阳,马上哄堂大笑,有的说:“真笨,怎么太阳画成了绿色的?刚才老师还说过太阳是红红的”,有的说:“天上怎么会有绿太阳,真滑稽”,我让小朋友们安静坐好,让小景把她画绿太阳的原因说给小朋友听。听了小景的想法,孩子们没有再笑话她了,还夸她会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利用这件事对全体孩子进行一次随机教育,鼓励孩子们要向小景那样会动脑筋,大胆想象,教育她们无论做什么事,要多为别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篇11: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马山县古零镇羊山小学

蓝海燕

我原来是一名初级中学教师,因工作需要调到小学任教,今年又在小学附设的幼儿班任教。从中学教师到幼儿教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又回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刚从事幼教工作时,我很不习惯一下子管那么多孩子,他们每天都是叽叽喳喳地吵闹,怎么管教都不听。我每天都是生气的过日子,感觉每天过得很累。直到有一天,我上课很累,突然感觉到头晕目眩,就在我要摔倒时,孩子们一下子喊了起来:“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会儿吧。”“老师,您就坐着上课吧。”“老师,对不起,我们不再吵闹了。”听到孩子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我激动得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知道孩子们是多么的懂事,多么的聪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有了这么大的爱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有什么埋怨,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之前对他们的粗鲁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心理感到很内疚,很对不起他们。

从此我改变了原来的教育方法。我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给自己一片童心,每天跟他们学习,做游戏,玩耍„„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后来他们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一样,每次玩什么游戏都拉着我去玩:跳皮筋、拍皮球、跳绳„„,如果我累了,他们就会去拿凳子来给我坐,帮我捶捶背。同时跟我聊他们家里的事情,有的说跟爸爸去哪里钓鱼;有的说跟妈妈去公园玩有趣的事情;有的说爸爸妈妈又吵架了;还有的说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说高兴的事情时我跟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他们说伤心的事情时我就引导他们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我跟他们说,我既是你们的朋友,也是你们的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征文稿

“妈妈”,所以有时他们就叫我“妈妈”。我很自豪,我不介意。孩子们每天都很快乐,我也很快乐。

从这些经历中我一直相信:只有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成长。只要我们真正俯下身来,放下架子,给予孩子们足够、充分、宽松的爱,他们一定也会敞开心扉,接纳我们这些大朋友,老朋友。只有关注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在爱的长河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让他们拥有一片晴郎、明净的天空,拥有一条积极、健康的人生路。因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纯洁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要了解他们心中所想,要光顾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而不是一味的牵引。

篇12:父母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父母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希望有所帮助!

“放下身段”倾听

“放下身段”对于家长而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女孩心情不好,可能会表现出一时的“消沉或放纵”,比如做作业时趴在桌上偷偷哭泣,或是情绪不好时弄坏书本以达到发泄的目的,等等。这些小小的消极行为,往往会被父母斥责为“没出息”。其实,人都有郁闷伤感难以自抑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人差,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会委屈地哭泣,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安慰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斥责孩子。

郝先生对女儿的管理充满了人性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肯主动放下长辈的身段倾听女儿的心事,帮助女儿排忧解难。

谈到倾听的重要性时他说:“有一次女儿回到家躲进了书房,也不出来吃饭,我爱人就叫她,女儿还是不出来,爱人接着说了她几句,她竟然跑出来对着我们俩大吼了一通。爱人气得回到卧室也不吃饭,我说女儿肯定是有心事,爱人却恨恨地嘟囔着:‘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像话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家要跟父母发脾气?’我想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放下手头的事,陪女儿坐了下来,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我这一问,勾起了女儿的伤心事,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说,‘爸爸,我今天跟班上一个男生打架了。我承认错误在我,但是那个男生得理不饶人,一再地找我麻烦。后来快下课时,老师回到教室,看到我在哭,就把我们俩叫到办公室。老师把事情处理完,我们两个回到教室,刚要离开,那位男孩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男孩就趁机说我骂他妈妈了。

听到这话,她妈妈就用冷冷的眼神看着我,带着她儿子边走边说不要接近我这种没教养的女孩,不然就该学坏了。当时我好委屈,难过地想你和妈妈要是在我身边多好啊。’说完,女儿又开始哭了。听了女儿的话,我赶紧劝导和安慰她,女儿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了,但我的心却有了愧疚,回到卧室我也说了她妈妈两句:女儿受了委屈、有心事,父母应该及时像朋友一样跟女儿交流,帮助女儿,不能碍于面子抛不下身段,甚至用不耐烦的口气责怪孩子。后来,女儿再提起那件事的时候,说是我当天的倾听和安慰给了她希望和好心情,让她有勇气先自我检讨,并从委屈和失落中走了出来。”

家长“尊严”中的.冷漠会让女孩感到无助和伤心,放下身段和孩子交流,像朋友一样倾听女孩的心事,将会有利于她身心的健康成长。

带着爱去倾听

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单向的沟通,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也就是说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应当饱含爱意。当然,父母关心孩子不是领导关心下属,所以父母不应像领导倾听下属诉苦一样,除了安慰和劝导之外便是就事论事,而是应该带着深深的爱走近女孩的内心。倾听是为了帮女孩化解烦恼,消除困惑,如果这种沟通缺乏爱,那么就难以深入女孩内心。唯有温热的爱,才能把女孩的心灵捂暖,而女孩心中的“冰”自然会融化。

小欧13岁了,和“死党”平平一向很要好,小欧性格温顺有点多愁善感,平平聪明伶俐但偶尔会表现出思想偏激。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误会,平平误解了小欧,并不再找她玩;小欧碰到平平,赶紧追上去和她打招呼,没想到平平却愤然地转过头,把小欧远远抛在身后。

小欧伤心了,以为平平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爱和自己玩,回到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郁闷地流着眼泪。妈妈见了,赶忙用纸巾帮小欧拭去眼泪,嘱咐小欧说一边吃饭一边哭泣会影响消化,对健康不利。小欧放下筷子,妈妈便挨着小欧坐下来,让她说出心事。听小欧说完,妈妈感觉到女儿平时性格确实比较多愁善感,这么小的事情也能郁闷至此。想到饭才吃了一半,妈妈怕小欧哭泣导致消化不良,立即热了半杯牛奶递给小欧,小欧手捧着牛奶,感觉到了温暖和妈妈的疼爱,心情舒缓了许多。紧接着,妈妈把手放在小欧的肩膀上,跟她讲朋友间相处的道理,并开导小欧对朋友之间的矛盾要放开心胸,不能动不动就掉眼泪。听了妈妈的话,小欧郁闷的情绪渐渐消散,她撒娇似地趴在妈妈怀里,并对妈妈说自己第二天就去找平平,要主动和平平消除误会。

爱可以使人沐浴在春风里。女孩在困惑失意之时,父母的爱可以给女孩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带着爱去倾听,爱会播撒在点滴细节中,沁人到女孩心里。案例中的妈妈并没用太多安慰的语言,但她一系列爱的行为、动作足以把女儿的心门打开。有了这种爱的氛围,女孩自然更容易听进妈妈的劝导,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女孩需要父母的倾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如果能把爱融入每一次的倾听,那么与孩子沟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倾听需要抓住时机

父母对女孩的倾听,除了要有真诚和耐心,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倾听是为了弄懂女孩的心思,帮助女儿解开心结。如果时机选的不恰当,非但帮不上忙,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茹从小由奶奶带大,后来小茹到外地上中学,寄宿在学校,这期间奶奶突然去世了。小茹没能见奶奶最后一面,沉痛和悲伤压在心底很长一段时间,小茹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了。后来,妈妈还注意到,自从小茹的奶奶死后,相册里小茹和奶奶的合影全都不见了,她猜想是小茹偷偷藏起来了,以此寄托对奶奶的怀念。对此事,妈妈一直没有提及。

直到半年以后,小茹开始变得爱和人说话、爱开玩笑了,妈妈的心才真正放下了。这天,妈妈找了个恰当的机会,准备让女儿倾吐一下压抑在心底半年之久的悲伤心情。小茹向妈妈描述这半年来每一个被泪水淹没的夜晚,以及清明节偷偷到河边给奶奶烧纸的情景。妈妈听了,拉着女儿的手,不断地安慰着女儿。小茹却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已经从失去奶奶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眼泪是因为怀念,而不再是无休止的悲伤,您放心,我现在已经把痛苦的包袱丢下了。”妈妈听了小茹的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小茹的妈妈做得很对,如果在女儿还没有走出悲伤时听女儿倾诉心声,难免会让她更加难以自拔,而现在的倾听更容易让女儿释怀。

篇13:倾听自己的心声

当你有烦心事时,就尝试与自己对对话吧!把自己当作另一个人,开导自己,心情就会得到释放,感悟更高的境界。在这期间,我们要把旧的知识忘记,把新的知识记在脑子里,让它变为真理。我们要知道什么东西要“舍”,什么东西要“得”,人生的道路还很长,虽然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但也要尽力去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虽然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认清昔日的失误,但我们也很有可能被眼前小小的成就给迷惑了。所以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越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我们可能会在良师益友的指导下找到正确的方向,但这只是一时的,我们可能会掉入新的“陷阱”中,所以我们要多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与自己对话,我的心会静下来,它仿佛在悄悄地诉说着我的优点和缺点,而我呢,总会仔细倾听着。优点呢,我会继续发扬;而缺点呢,我会加以改正。它好像一面清透明亮的镜子,从镜子里,我会看见不一样的我。

是啊!与自己对话,你还会学到很多。要想成就自己,就从了解自己开始,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时时为自己敲响警钟吧!

(指导老师:吴志盛)

篇1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关键词:幼儿园;指南;幼儿;心声;教育观;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93-01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同我们发生共鸣,我们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平凡与伟大相差只有一点点,让我们虔诚的点燃每一位孩子创新的火把吧,孩子将在平凡中出类拔萃!

孩子心声:我喜欢这样的幼儿园。首先,我喜欢的幼儿园要好看。妈妈在我入园之前,带着我走了许多幼儿园,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贴了小朋友画的画,或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剪的手工图案,什么动物都有,总之乱七八糟的有点好看。

其次,我喜欢的幼儿园要有趣。有一次,妈妈带我走到一所幼儿园的教室前,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们在跟一位老师念古诗,一人一本“唐诗三百首”,然后一块儿学唱歌,我吓得立刻就要逃跑!上课原来是这么没意思啊!我喜欢的幼儿园,最好是大家伙儿一边说一边跳舞一边玩游戏的,还有最好大家不要那么整齐啦,都做一样的事情多没意思。如果我敲小鼓,小哥哥敲小嚓,不就变成秧歌了,那多好啊。

最后,我喜欢漂亮的老师!漂亮的那位老师并不是漂亮,就因为她穿得好看,又经常微笑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的老师,还喜欢脾气好温柔的老师。

通过以上对孩子的心声解读之后,作为幼儿教师深深的意识到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尊重孩子真真切切的不要只是口号,让孩子每天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老师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照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空间要求;处处时时用微笑及其他方式鼓励孩子,重视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懂得手足、朋友的真诚含义。那才是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心灵,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孩子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1.计划实施填充式;2.教师缺乏自主权;3.观念行为脱节化。于是,这一共识便也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其实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园传统的那套教学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及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心灵,阻碍了幼儿的主体发展,幼儿的兴趣、需要不能很好地得以关注和满足,致使教和学呈现一种消极被动的不相适应的状态。我们认为只有当幼儿带着自身的兴趣、融进自己的情感、需要等这些因素投入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把师幼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更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并在寻找幼儿兴趣、需要和教育目标结合点的基础上,及时吸纳师幼双方共同的智慧,理智而充分地追随、满足和激发幼儿,使教学既能顺应幼儿的发展,又能将发展纳入教师有计划的轨道。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幼儿的尊重热爱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落实。

一、教育观的转变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而不仅仅是单向灌输,把语言文字作为获取知识的捷径。要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在与情景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也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目标,而是要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教育要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需要。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起互动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的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正如马拉古奇所说的:“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假如你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幼儿在教育过程和课程决策上应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因为幼儿的学习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往往为教师补充教育资源、提供多元的选择及做出建设性的想法提供支持与来源。

3、环境是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识到环境的创设在与幼儿发起互动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作为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对幼儿的学习起着促进、激发作用。例如在“地球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生活环境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水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利用听故事、实际生活中的环保工作的了解,幼儿通过在讨论,得出了环境的美化有益于保护地球。并且还在生活中认真地按规则去做,自始至终,幼儿兴趣盎然,不但丰富了知识经验,还感受到更多探索发现的快乐。因此环境保护的参与是许多互动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关键。为使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教师不仅要充分的利用环境,更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

二、幼儿观与教师观的转变

对幼儿的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幼儿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与文化的参与者,是他们自己文化的创造者。与成人一样,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入学之前就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富有好奇心、创造性,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的。

1、幼儿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个体。幼儿是学习与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教师和幼儿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

篇15: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随笔)

召陵区实验中学张桂敏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就如一根链子上的三个环节不可分割,只有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对青少年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我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人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性。这个寒假,我走进家庭,走近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动态,从而更好地走近孩子的内心,寒风凛冽,我心中却荡漾着温暖与感动。

这次走访的家庭,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偶尔打来电话,也是随口问声“作业做好没有?”这样的疏于监督,致使孩子们的学习自觉性较差,通过交流,使家长们深刻意识到,照顾孩子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喝,孩子的学习、孩子的精神生活也要悉心照顾。

我们班的小班长智楠凯同学,他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在三年级时,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但进入四年级,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之前我也和孩子家长电话交流过,但效果不是很好,这次,我决定要去他家和父母好好谈谈,找到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所在。走进他家大门,就能感觉到他的生活环境很优越。与他妈妈交谈了两个小时,了解到他父母平时都很忙,孩子平时由奶奶照管,但是奶奶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却没能力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孩子也多是放纵自由。孩子的妈妈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也很着急。我就问孩子,“这段时间心里到底有什么想法”,没想到孩

子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每天回到家,看不到妈妈,就开始想她,别的孩子每天都有爸爸妈妈陪着,可是我呢,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妈呢,没睡醒她就上班去了,她下班时我也早已经睡着早了,想到这些心里不痛快,也就学不进去了”。妈妈听了孩子的这番心里话,深深地低下头良久不语,内疚之情溢于言表。她没想到孩子小小的年纪思想却也这么复杂,她当即表示今年不再出去工作了,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生长环境。孩子的妈妈还说,以前之所以出去工作,就是因为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怀揣着一百个放心才出去工作,可万万没想到孩子的学习竟然下降这么多。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感觉没有必要天天守着孩子,或者在家也没能力辅导孩子,还不如出去工作呢,其实他们不知道,父母在家虽然不能辅导孩子,但能慰藉孩子的心灵,孩子回到家能看到他们,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通过这次家访,我感触颇多,每结束一次谈话,我的内心都经历一次震动,职业的使命感也都得到一次净化,我的信心一次次更加坚定:我愿意为我的孩子们付出我的一切努力,为了他们能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篇16: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

作为学生,他们渴求教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一科,也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的讲课。所以教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营造充满师生情感的课堂,孩子们不知觉地乐在其中。

让孩子们学会“等一等”

课堂上,孩子们常常高举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等别人把话说完”是最基本的,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这方面的耐心。让孩子意识到:不是只有他的事、他的想法最重要,别人的事、别人的想法也同样重要,任何时候我们都得尊重别人,让别人先把话说完。让每一次表达面向全体,让每一个人成为听众。

激发每一个孩子倾听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了解听的情况,并对听得认真的孩子及时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孩子及时提醒:“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你听到了。”我还经常这样说:“你的小耳朵真灵。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对于倾听态度认真的学生,我还奖励红花,给家长捎去喜报。

循序渐进的学习重点词句

理解重点语句的一般过程:

1、找到重点语句读准确、读通顺。

2、抓住关键处引导交流,初步体会。

3、结合词语及文本相关段落深入理解。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回归重点语句诵读积累,升华体会。

从这几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理解重点语句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流程。这个 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规律发展变化的,是一曲折的过程。

教师对生成的信息选择掌控

篇17:教师要学会倾听的随笔

一、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情景(一):在开展“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组织的桌面游戏内容是“交通工具”,让孩子们利用各种积木进行拼搭交通工具,在拼搭过程中我发现了男孩子最感兴趣,而且还发明了一些新型的交通工具,我及时让他们在同伴面前介绍,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表现。晨间活动结束了,我便组织孩子开始收积木,这时我发现陆浩天小朋友一边拆积木,一边哭,我赶紧走过去,关切地问:“天天,怎么了?”一旁的臻臻抢着说:“ 孙老师,别理他,他假哭!”这时天天说:“我没有假哭,我是真的哭,因为我舍不得拆掉我的飞机,老师,能不能不拆啊?”我微笑着说:“当然可以啊,你可以把你的飞机展示在窗台上啊!”“太棒了,老师,谢谢你!”“那,我们的汽车也可以不拆吗?”臻臻等几位男小朋友都问,“当然,只要是你们亲手搭的作品,都可以展示在窗台上!”我肯定地回答。一会儿,窗台上整齐地站立着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富有创意的“交通工具”,俨然成了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创造成果都感到十分欣慰。在这个活动中,当孩子想方设法不拆玩具时,我不是一味地到了桌面活动结束时一定要幼儿拆掉拼搭的玩具,而是尊重了孩子的愿望,耐心倾听了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们把自己亲手搭的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展示给大家欣赏,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给孩子自信,让他们在自信、成功中健康成长。在一日活动中,教师是孩子形影不离的朋友,更是活动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当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会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假哭”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做出积极回应的行为,满足孩子内心的期望。因为在幼儿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一种期待,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耐心倾听幼儿内心世界的声音,才能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心灵不再存在距离,而达到了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境界。

二、要学会善于启迪孩子的智慧

情景(二):有一次下午游戏活动,我们组织孩子拼搭汽车的比赛,将幼儿分成三组,要求他们每组拼的车子样式不同。三组幼儿都开始各自动起了脑筋,搭起了三种不同样式的车子。可是由于桌面光滑,车轮不稳,车子都倒下去,怎么办呢?此时,我没有直截了当地将办法告诉孩子,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想不同的办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过后,第一组的小朋友想到了应该由四个小朋友各扶一个轮子。第二组的孩子七嘴八舌地在讨论,忽然一个孩子说,我看过司机叔叔修车的时候,在轮子的前后用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垫住。他们很快找来了三角形的.积木在轮子两边卡住,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轮子不滑了。第三组的孩子,他们商量了一会儿之后,几个幼儿兴奋地跑到教师外面,捧来了沙子,把沙子铺在车轮下面,车轮果然稳住了。我感到有些惊讶,也为他们这一具有创新意识的办法高兴。比赛结束了,三组孩子获得了并列第一,孩子们高兴地呼唤起来。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有益于他们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在这个活动中,要解决车子不倒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教师告诉孩子。简单的告诉不是好的教育,因为幼儿认知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具体的过程,没有过程体验的认知是没有生命的。这是由于幼儿处在被动接受状态,达不到认知的自主建构。我让孩子自己去摆弄,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这样做可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体验中获得经验,得到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有效避免依赖心理产生。教师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启发、鼓励,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当幼儿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时候,要更多地鼓励他们想出与众不同的新方法,让孩子在其过程体验中生智生情,逐渐培养问题思维习惯。

三、要学会支持孩子的探究

情景(三):早上,孩子们把家里心爱的玩具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带到了幼儿园,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老师让孩子们轮流介绍、交流、欣赏。孩子们都抢着介绍自己的玩具,当吴舟宇小朋友介绍时,大声地说:“我的汽车会变大,也会变小。”说着,演示给大家看。我故意装作不懂,问他:“这是怎么一会事?它们这么粘合在一起的?”吴舟宇得意地说:“是这上面黑的东西帮忙的。”我说:“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他呆呆地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了其他小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大家说:“不知道。”于是,我找来了一块磁铁,一些回形针,绘画纸,布头,锁,记号笔,放到教室前面的柜子上。我对小朋友说:“老师这里也有一块圆圆的、黑黑的东西,请吴舟宇小朋友玩一玩,看一看,它会和谁成为好朋友?”吴舟宇小朋友接过磁铁,专注地玩起来,突然大叫起来:“哇!它和回形针、锁做好朋友了?”接着,他朝老师,看一看,问:“老师,这是什么东西呀?”这时,我才告诉孩子们,它的名字叫磁铁,过后舟宇小朋友似乎也明白了:汽车上的几何模型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在几何模型上面装上了一块圆圆的磁铁。

在这个活动中,吴舟宇小朋友已经发现了汽车上各个部件会合在一起,是因为上面黑的东西的原因,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教师机智地把握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在问题情景引导下,拓展问题思维,提升探究问题的层次,对孩子提出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找了一些可以比较的材料,让舟宇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验并得出结论:有的东西磁铁是能够把它们吸起来,而有些东西,磁铁是不能把它们吸起来的,从而获得有关磁铁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充当了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才能真正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才能给予孩子探究问题的最大支持。

篇18:倾听青年员工的心声

公司党委创造性地提出, 倾听活动要以基层团支部为基础, 二级单位团委具体指导, 公司团委总体负责。

按照这个要求, 公司团委制定了倾听工作的五项任务:一是倾听青年心声, 了解青年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 关注青年成长需求, 把握青年发展脉搏。二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青年的意愿。三是善于发现青年的闪光点, 凝聚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四是传达党政工团组织对青年的关怀, 解答青年关注的问题, 解决青年遇到的困难,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五是妥善处理青年员工的矛盾问题,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公司团委围绕公司的重要决策和各单位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到各基层单位开展倾听活动。设立了“地铁青年信箱”, 开通了“地铁共青团博客”, 广泛收集来自青年员工的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之后, 联系相关部门认真予以处理, 并形成青年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向公司党委汇报。各二级单位团委、直属团支部结合本单位实际, 采取“团委书记与团员青年谈心会”、“团员青年座谈会”、“团干部联系点”、“团组织倾听日”等多种形式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还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共青团网站及博客等畅通沟通渠道。基层团支部将倾听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随时了解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 及时向上级团组织反映青年的意愿和要求, 确保倾听渠道的畅通。

上一篇:被小狮子捡到的鸭宝宝的睡前故事下一篇:关于成功的要素英语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