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2024-04-30

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共6篇)

篇1: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改革开放对城乡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院系: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电气自动化技术

成员:陈灿兴

2012049501

陈建煌

2012049502

陈凯程

2012049503

陈木权

2012049504

陈楠祥

2012049505

时光转眼即逝,眨眼间我们已来到了二十一世纪,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我们算是新世纪的佼佼者。但前任所留下的我们依旧历历在目,当我们向周边地区老人进行询问之时,他们所表现的都是无比的称赞出社会变化的如何的快、变化的如何的快。历史留给了他们最差的时刻,所以他们经过了不懈的奋斗,最终为我们铺垫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伟大的祖国的变化永远刻录在我们的心中,历史的辉煌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无法泯灭。为此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对改革开放对城乡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多个方面和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我们通过网络以及咨询家里老人统计出了一些城乡变化的信息,主要了解到一下罗列了一些周边居民觉得的主要变化:

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据对老人与社会人士以及周边同学了解到城乡生活水平的主要变化

①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②30年前穿的的是单一棉衣,吃的是仅是能解决温饱的口粮,然而现在穿的是时尚,吃的是享受。

③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轿车。

④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⑤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

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

(一)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城乡居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1.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成倍增长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2)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3)生产商品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提高。2.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大幅提高

在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同时,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工薪收入虽然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体,但其比重逐步降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工薪收入大幅增长,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2)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水平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24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长26.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7元,比1978年增长31.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

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一)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为266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6.7%,比1978年的10.2%上升16.5个百分点。

(四)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1978年的48元提高到2007年的2767元,增长了56.6倍,年均增长15.0%;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1.3%提高到2007年的85.8%,提高了44.5个百分点。

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00―2007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向前迈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人们日常活动从主要是为摆脱饥饿求生存转变为追求发展奔富裕上来。发展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主题。搞建设、谋发展、求进步成为人们思想和工作的主要方面。3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感受了太多的惊喜。我们生活由希冀温饱到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正因为有了人们不断的奋斗和摸索,前进的道路才变得通畅,因为有了人们的相互协作,才有了今天可喜的变化。综合上述总结: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变化之二: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市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个性分层,“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

变化之三: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因此经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深深觉得,中国的变化巨大,总结来说呈现在几个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科技的变革以及新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正因为先人的付出,我们才能享受到如此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一个国家的综合水平将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确立出一个正确而伟大的理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自身的一席之地,才能让国家不断进步,最终立于“世界之巅”。

篇2: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2014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四川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四川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3年来,四川市在中央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产业融合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县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概况及其要点 为破解“三农”问题,四川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决策,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以城乡一体化破解“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并开展统筹城乡的试点工作。

(一)都江堰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作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2008年3月都江堰市选择柳街、石羊等六个镇的10个村进行试点改革。以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为改革思路,首先选取柳街镇鹤鸣村进行先行先试,探索确权颁证工作模式,然后进行大范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工作,有序实施了农村宅基地、房屋、承包地及林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制定了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搭建起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建立了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规划用途管理,制定完善了农村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土地补偿、就业养老保险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改革重点及路径。2014年初都江堰市被确定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的“点中点”,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江堰市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开展“三项确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确权的工作,简称“三项确权”,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明确把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行“产量亩”和“实测亩”的对应关系,确定以原承包台帐记载的“产量亩”作为确权登记基本依据。坚持承包地确权不打乱重分的原则,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结合农村实际,以户为单位确定权利人和共有人,并逐一登记。研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测绘、户调、校对同步开展,并联作业,提高“三项确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办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目前在法律上是个盲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好地行使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等基本权利,就需要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进行界定。按照权利主体行使权利和所尽义务的范围不同,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分为普通成员和特殊成员两类,同时明确规定成员权的确定、丧失、权利和义务。将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为开放性组织,其特殊成员的取得途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捐交公积公益金的形式加入;二是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经该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与其成员形成产权转让关系的形式加入。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开放农村土地经营,推进资本运作,解决主体限制的瓶颈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出让。明确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主体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险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再生产,同时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用途管制和计划管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在现有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基础上,增加完善市场功能,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当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须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公开交易。实行严格的最低限价(保护价)管理,规定凡出让或转让价格低于最低限价的,市土地储备中心可优先储备。鼓励通过土地综合整理,归并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成片使用。经批准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参照划拨土地补交出让金标准向土地所有权人交纳相关费用办理双证后,可以自由上市流转。

(4)建立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引导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内部事务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化解村内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基本不出事”。每个村民小组成立由组长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调解小组,负责处理本组内部争议。在村一级成立由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会,负责处理本村内部对集体财产归属的争议。同时,村内有威望的年长村民组成的督查组,对全村改革过程进行监督。

(二)龙泉驿区“龙华实践”农村综合改革

大面街道龙华社区(原龙华村)地属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是四川中心城区与龙泉城区的连接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龙华实践”创新了农村土地产权和分配制度,补充深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农民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集约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四年改革实践,龙华农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35m2)。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劳动就业率明显提高。5060人群的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解决,实现了股民个人固定资产10万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人均村级集体资产10万元。“龙华实践”实施后,多余宅基地建设用于租赁的住房、商铺等,促进集体经济极大发展。

改革重点及路径。针对农村产权改革发展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的城乡统筹发展难题,探索实践“钱从土地中来,人到产业中去,耕地有大户种植”的改革发展模式。“龙华实践”创新农民股份合作社,创新农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探索招商引资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

(1)农民股份合作社作为开发主体。明确土地权属后,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取得入社资格,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社员以1万元现金入股,取得股份,成为社员股东。村集体以村集体土地及集体资产作集体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其中,现金作为工商局注册资本,个人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仅作为内部股份,成为股民收益分红依据,从而,确保农民土地收益权不因农民股份合作社经营不善或破产导致失地。创新股权认定办法,对“出嫁女”、“迎进郎”等股权认定难题坚持“村民自治、民主决策”,以三分之二以上股民通过有效。创新股本管理机制,实行“长期分红方式”、“细水长流方式”和“一次性退出方式”三种方式。

(2)土地整理集中非农用地。按照“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业主集中发展”的思路,合作社对农民宅基地、废弃工矿地等非耕地进行土地整理,共集中土地1100亩,其中370亩为集体建设用地,这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可开发的土地集中置换到经济价值高的成龙路沿线,建设农民安置房、服务业用房,增加土地级差,实现非农用地的快速升值和回报。

(3)将非农用地开发二三产业。依托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引进培育业态高、市场前景广、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农民新居西博苑(130亩)。建设农民兴业市场(40亩),实行包干租金(400万元/年)的租赁经营。通过批租建设四川国际汽摩商城(303亩),发展市场产业。加大对名雅山庄、龙景山庄及周边五朵金花等的扶持,发展休闲产业。围绕四川师范大学主校区、省财政校,布局教育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引进中美合资棒棒娃食品、彼尔丽服装等公司,培育新型工业。多余200亩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发展房地产业或建设工业厂房。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耕地从1407亩增加到1600亩,统一规划为300-500亩一块,引进蜀山菌业等一批高附加值项目,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4)实现农民就业保障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同时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向产业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采用“大病统筹、小病保险”的办法解决医疗,社区医疗站就医免收门诊治疗费和药费。实行粮油补贴,逐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免收小学义务教育学杂费、水电煤费和物业管理费。

(5)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龙华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特点,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以产业为龙头,联动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四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的汽车制造业,配套发展汽摩展销。结合周边名雅山庄、五朵金花等布局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将偏远山区(大兰村)分散的农户分批安置到农民新居西博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移民后,将偏远山区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规划、级差地租较高的龙华片区开发建设。将大兰村5000余亩耕地进行统一流转,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6)建立投资回报平衡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资金平衡的总体思路是“资金从土地中来”。一是整理集中非农用地,置换到土地级差高的区域,通过国家征地批租开发二三产业,实现较高的土地升值和回报。二是耕地整理集中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经营,收取承包经营费。三是建设商贸设施、工业厂房,实行租赁经营,获取租金收入。四是通过将兴业市场铺面和剩余住房等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发展置业、物管、花卉等产业,进行资本运营。五是产生潜在的“预征地”效应,一旦规划建设地块实施开发,合作社已经安置的农民房产,就会得到征地补偿,收回投资。二、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对我县的启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其特定的背景,四川市统筹城乡试点取得的成效有许多有利条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必须客观地分析规律性问题,对他们的改革思路与我们的借鉴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有针对性地明确对我们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一)农村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思路设计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繁荣的三大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但得不到充分利用,资金资本短缺,发展缺乏动力。破解“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开展农村产权改革势在必行。四川市开展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并不是只搞宅基地置换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而是从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和“耕地谁来种植”三个问题入手,对改革进行系统性思路设计,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进行一体化谋划。首先,实行区域联动,整理集中农民宅基地,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置换到土地级差较高的区域,实现土地一次增值,积累农村发展初级资本。整理后土地除用于建设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土地可以建设工厂、商场等二三产业设施,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增加平衡前期农村产权改革投入成本的途径。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变市民。最后,通过土地复耕整理,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三项确权”工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产权性质不清、权属模糊,就会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土地是承载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产权改革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三项确权”主要是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的权属问题,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三项确权”为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为有序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实现途径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对城镇建设用地而言总量巨大但分布分散、利用低效。整理集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有效解决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大大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和工业化小区所支付的成本,加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必须要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支撑,才能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供保障。当前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整理集中分散的农民宅基地。二是整理农村分散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农村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平移集中管道,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建设经营性项目的制度性平台。

(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 我国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和地域五分之四的农村,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弱质性、低效益决定了“三农问题”的破解必须跳出农来寻找突破,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带动、工业促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四川龙华村,地处交通要道,紧靠工业经济开发新区,实施系统性改革,具备土地升值、非农就业、产业融合的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果离开了这些背景,进行“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就会带来诸如就业、保障、资金平衡等一系列后遗症。这就要求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

因此,借鉴四川经验,关键在于他们实行改革的系统性思路设计,采取因地制宜、区域联动、产业融合等对策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三、对我县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结合《中共外海省委办公厅 外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推进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1、全面推进农村“三项确权”工作。在明确农村产权主体的基础上,首先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职能部门制定调查摸底表、确权登记表,制发确权颁证指导意见、纠纷调处指导意见,组织人员参加由乡镇组织的户调,研究确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乡镇制定确权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户调;村组制定村规民约,各村成立议事会、监事会,成立调解小组。其次,确权公示工作,职能部门开展权属调查、认定工作;乡镇负责公示调查摸底结果,同时收集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异议,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再次,登记颁证工作,组织村民提出登记申请,乡镇向职能部门提交调查摸底结果,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发布受理登记公告,制发权属证书。

2、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系统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一是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的“双挂钩”机制。改革的核心是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实现途径,即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在县域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平移。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除可以用于集中建设农民安置房外,还可以就地或异地开发经营性项目。三是试行退包养老制度。对年满60岁的老年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的,给予适当的养老金补贴。

3、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农村产权的交易、耕地的流转。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发布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具体承担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交易提供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依法批准从事其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等业务。同时,要制定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及交易办法,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和农村房屋产权买卖、赠与、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形式实现农村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的流转畅通。进行建设用地平整及经营开发,提升土地价值,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4、开展各种模式的农村系统性改革试点

(1)人口产业集中模式。选择江北经济开发区、临海工业区、江北工业园和月亮新城、海山风景区等重点开发地区周边的部分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试行以宅基地置换为龙头,发展三次产业融合,促进“三个转变”。特别是镇星村、雷北村要积极申报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开发主体,重点建设二三产业配套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等。通过产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增加环卫、保安、绿化管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垦复平整集中耕地,吸引农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多渠道筹集先期改革资金,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实现土地升值,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作产业用地,培育符合区域产业规划的产业,或实行租赁经营,回笼资金,平衡先期开发投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2)人口疏解纯农业模式。选择在我县比较偏远的村庄,与人口产业集中模式试点村庄联动,将人口和宅基地置换至产业交通发达地区,就地则实施规模化农业开发。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开发主体,主要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等,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宅基地整理后置换到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土地升值空间大的区域,除用作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建设用地进行产业用地建设,培育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前期投入可以通过土地升值和耕地租赁收入等平衡。

(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等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一个乡村旅游业布点的中心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通过宅基地置换腾出建设用地,吸引外来投资,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就地配套建设新型农民社区。

根据村级集体经济情况,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共同开发。根据旅游规划布局,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及其它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当地农民遵循个人意愿,可以集中安置,也可以鼓励发展农家乐,提供餐饮、居住服务,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流转的耕地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开发投入通过宅基地置换升值、建设租赁型的餐饮居住功能等设施、多余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等途径平衡。

(4)零散宅基地置换模式。选择一个乡镇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将零散的宅基地置换到新型农民社区,取得建设用地后集中平移至开发区。

篇3: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泡菜的原料原料:市售菊芋、白菜;

辅料:市售含碘的食用盐、花椒、红辣椒,蒸馏水。

1.1.2 药品及试剂

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氨基苯磺酸溶液、α-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亚硝酸钠溶液、氯化镉、氯化钡、氢氧化铝乳液、2,4-二硝基苯肼、比重1.84硫酸、1%草酸、10%硫脲、活性炭、1%硫氰酸钾、抗坏血酸、50%乙醇、95%乙醇、40%甲醛、酚酞、百里酚酞。

1.1.3 设备及仪器

3000 mL的泡菜坛子3个、菜刀、100 mL带塞量筒、50 mL 量筒、锥形瓶(50 mL、100 mL、250 mL)若干、带塞试管、研钵、刻度移液管、50 mL比色管若干、漏斗、滤纸、碱式滴定管、洗耳球、洗瓶、大小烧杯若干、比色架一个、各种容量的容量瓶、天平、pH试纸、酸度计等。

TDL-40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京科学仪器厂;DS-200高速组织捣碎机,江苏江阴科研器械厂;PHS-2C精密酸度计,上海理达仪器厂;BCD-2422S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2泡菜的配制

1.2.1 工艺流程

盐→称量→配盐水→花椒→辣椒

菊芋/白菜、萝卜→清洗→沥干→切分→装坛→水封→发酵

1.2.2 泡菜配方

1.3分析方法

采用自然发酵法将新鲜蔬菜制成泡菜,对发酵罐A(未添加紫苏)和发酵罐B(添加8 g紫苏)、发酵罐C(添加16 g紫苏)进行pH值、总酸度、亚硝酸盐、氨态氮等参数进行检测。pH的测定采用电位法(pH计法);总酸度的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氨态氮的测定采用甲醛滴定法;亚硝酸盐的测定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从泡菜发酵开始,分别在第1~10天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泡菜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

泡菜的pH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第1~3天下降迅速,到第4天后趋于稳定。是由于随着自然发酵的进行,泡菜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增多了,促使pH值的降低;在泡菜成熟后,乳酸菌含量达到稳定,自然发酵减慢,使得乳酸含量也达到稳定,从而泡菜的pH值趋于稳定。从图1还可看出,含菊芋的四川泡菜的pH值与不含菊芋的泡菜的pH值的变化很小,这说明菊芋对四川泡菜的pH值变化影响很小。

2.2泡菜中总酸度的变化

泡菜中的总酸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是由于发酵初期泡菜中乳酸菌含量少,产生的乳酸也少,蔬菜中所含有机酸等渗透进入泡菜液中,所以发酵初期泡菜总酸含量增加缓慢;第4天后泡菜中的乳酸含量增加迅速,泡菜总酸含量迅速增加;发酵后期,泡菜与泡菜液中达到渗透平衡、乳酸含量也趋于稳定,所以泡菜中的总酸含量趋于稳定。根据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变化,将泡菜自然发酵分为三个阶段,即发酵初期,酸度缓慢上升阶段;发酵中期,总酸含量快速上升阶段;发酵后期,总酸趋于稳定阶段。从图2还可以看出,含菊芋的泡菜与不含菊芋的泡菜总酸含量相差不大,这说明添加菊芋对四川泡菜中的总酸含量影响不大。

2.3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变化

泡菜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氧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具有致癌作用,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 g时,会引起中毒。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泡菜中亚硝酸盐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发酵初期,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的进行迅速增加,在第4天达到峰值,A、B、C配方的泡菜里的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分别为1.428 mg/kg、3.483 mg/kg、4.121 mg/kg,均远远小于国家卫生标准20 mg/kg,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规定。达到峰值后第5~6天迅速下降到一个较低含量后趋于稳定。是因为发酵初期,泡菜中的微生物生长很快,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氧化成亚硝酸盐。与此同时,蔬菜中的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等物质也会将亚硝酸盐还原,但总体来说,生成的亚硝酸盐大于被还原的亚硝酸盐。随着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步上升;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持续,氧气被消耗殆尽,泡菜坛中的环境不利于除乳酸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由于被氧化而减少,因此,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含菊芋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比不含菊芋的四川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增长速度更快。是由于菊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达16.6%,比一般蔬菜都高,碳水化合物水解为单糖,单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质子(H+)和电子被NAD捕获,生成NADH;NADH携带质子和电子参与细菌内的还原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以菊芋增加四川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大。

2.4泡菜中氨态氮的变化

泡菜的鲜味主要来自于泡制过程中蔬菜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为各种氨基酸的缘故,氨基态氮含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泡菜的品质和风味。所以,泡菜氨基酸的含量成为鉴定泡菜品质的重要指标。

泡菜中氨态氮的含量随发酵的进行第1~2天迅速增加,在发酵第2天达到峰值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在第5天后趋于稳定。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原因是由于泡菜发酵第1~2天乳酸菌增加,蔬菜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氨态氮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后随着发酵的进行,形成的氨基酸部分渗透进入到泡菜液中,部分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利用,造成泡菜液中氨态氮含量的降低。从图4还可以看出,整个发酵过程中含菊芋的泡菜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一直多于不含菊芋的泡菜,菊芋对四川泡菜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影响较大,是因为菊芋中蛋白质

含量达1%,比一般蔬菜中蛋白质含量都多,菊芋中的蛋白质不断被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降解形成氨基酸,从而增加了泡菜中的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3结论

泡菜的pH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4天后趋于稳定,菊芋对四川泡菜的pH值变化几乎没有影响。

泡菜中的总含酸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根据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变化,将泡菜自然发酵分为三个阶段,发酵初期、发酵中期和发酵后期。添加菊芋对四川泡菜中的总酸含量影响不大。

在发酵初期,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的进行迅速增加,在第4天达到峰值,均远远小于国家卫生标准20 mg/kg,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规定。含菊芋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比不含菊芋的四川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高、增长速度更快,菊芋明显增加四川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泡菜中氨态氮的含量随发酵的进行先增加后缓慢下降,在第5天后趋于稳定。菊芋明显增加了泡菜中的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摘要:菊芋富含氨基酸、糖分和维生素,多用来腌制咸菜或制成泡菜。以市售菊芋、白菜、萝卜为原料在食盐浓度为6%、自然发酵条件下的含菊芋的泡菜和不含菊芋的泡菜进行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菊芋对泡菜pH值、总酸度影响不大,明显增加了亚硝酸盐和氨态氮含量。

关键词:菊芋,四川泡菜,发酵,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孙月娥,李超,等.菊芋泡菜贮藏期间非酶褐变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20):477-480.

[2]侯全刚,李莉,马本元,等.菊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4(02):31-32.

[3]刘振远.菊芋的开发利用价值[J].中国种业,2001,04(6):38-39.

篇4: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摘要】本文从战略规划、运行机制、现行体制及力量建设等角度,全面梳理、归纳了当前欧美、亚洲等国家国防及军队装备后勤保障所呈现的新动向、新形势和新特点,并就如何谋划我国国防与军队装备保障改革顶层设计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国防与军队;装备与后勤;体制机制

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空前使用,对各国国防及军事武装力量装备保障建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精准提高保障效能,外军从综合国力支撑装备后勤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装备与后勤保障工作,把军民一体、集约高效作为装备后勤保障改革的核心目标,构建了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的装备保障新体制、新机制。

一、外军装备保障机制新形势

当前外军装备保障机制呈现出鲜明的两大特点:一体化管理与统分结合。一体化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由装备主管部门对科研、采购和维修保障一体化管理,二是装备保障与物资储备供应等所有后勤工作由采办主管部门一体化管理;统分结合指在统帅部统一领导下,由三军分散实施。这种大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印、日为代表的国防部主抓装备后勤保障政策、计划,由三军承担实施装备保障业务。如印度国防部国防生产与供应局,负责装备保障政策、计划和协调,三军司令部相关部门如陆军军械局、海军物资局和空军维修局负责本军种维修保障的实施。日本防卫厅管理局对自卫队的装备科研、补给与维修保障实施统一管理,合同本部负责维修保障的合同管理,三军在防卫厅统管下设相应的装备保障机构具体实施。

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通用装备保障由国防部统一管理,专用装备保障实行三军分管。俄国防部总装备部负责统管全军装备科研、采购和通用装备保障工作,陆海空军司令部设技术保障部门,分管本军种专用装备的维修保障。

三是以法、德为代表的国防部领导全军装备保障,国防部与三军共同承担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如法国、德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不仅负责装备保障的统一领导,而且负责海空军装备、战略战术导弹等重大装备的维修保障的实施,同时各军种参谋部负责本军种装备保障实施。

二、外军装备保障运行体制新特点

(一)强调后装保障的统一组织、综合协调。

美、英、德、法、日、印等多个国家各军种部和战区以下参谋部设后勤与装备保障主管,负责统一指挥装备保障与其它后勤工作。如美军“21世纪部队”保障系统由战略层次的“高级后勤(装备及物资)主管”统一负责,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层次的后勤主管将整个作战空间保障部队联为一体实施综合保障,从而为美军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和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等全新作战样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强调“军外经营”战略,全面实行军民一体化保障。

现代化作战对保障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装备后勤保障仅依靠军队建制保障力量远远不够。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均将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工作和服务性、储备性、保养性工作交给地方管理,通过扩大军外维修保障,实现以综合国力保障军队及作战行动。如美军通过“军外经营”战略和“利用民间力量加强军队后勤计划”,将现军事力量中约十九万人的装备保障工作(美军仓库维修保养工作的28%、空军后勤服务的50%、陆海军后勤服务的45%)交给地方经营和完成。同时,美国国防部依托民用部门减少国防部库存,通过“供应商直接交货计划”和“供应商进货计划”,由供货商向国防部用户直接交货,大大节约了库存。因此,国防后勤局的物资库存减少了76%,周转期缩短了93%,管理经费减少了31%。

另外,外军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民用部门力量,建立后勤保障预备役部队和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国从高技术部门和1000多家企业中征召装备后勤保障后备役人员10余万人,占美军参战后勤部队总数的70%。如组织2架E-8A新型飞机战场中、小修,格鲁曼公司就派出50多名专家。

(三)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内综合保障。

进入21世纪,美军、俄军均按照“区域维修理念”,通过赋予一定的业务自由度和经济自决权,逐步建立了划区保障体制,形成每个区域多个综合保障中心或一个综合保障基地的新格局,实现了“资源集约、综合高效”的保障体系。如海湾战争中,美军欧洲总部建立了一个后方支援基地,并在地中海、印度洋地区和海湾国家设临时基地,在陆上动态部署了2个军级后勤保障部队为战役军团提供伴随保障,在海上部署了庞大的海上机动保障力量,在空中动用了本土和欧洲加油机提供动态保障,从而构成了“多点聚焦,逐点递进”的保障体系。

(四)强调三军联保和布局结构优化。

首先是注重布局结构精简优化。经过十年不断调整精简,美军军内维修厂由100多家压缩到30多家,海军船厂由8家精简为4家,空军仓库从5个削减到3个。同时明确各保障单位任务分工,避免重复交叉:陆军安尼斯顿维修厂统一负责M1“艾布拉姆斯” 坦克及重型车辆的维修保障,科帕斯克里斯蒂维修厂统一负责陆航装备,空军奥格登后勤中心统一负责F-4、F-16飞机和“民兵”、MX导弹的维修保障。

其次是注重军种间联合保障。美国防部设立了国防仓库保养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三军计划,提出“只要能获得经济效益又不影响作业能力,应实现军种间维修保障相互支援”,明确规定军种协作协议的签订、经费的偿付,使代修方获得经济补偿。目前美军相互代修装备和联合保障遍及各军种:陆军为海空军代修战术卫星通信终端设备,海军为空军代修“麻雀”空空导弹,空军为陆海军代修惯性导航系统。

三、对我军装备保障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启示

(一)坚决推进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建设。

按照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求,坚决破除军队自成体系,坚决打破军地利益堡垒,把能依托军外力量承担的装备保障工作,特别是部队难以完成或没必要由部队完成的高技术装备、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尽可能通过竞争择优方式交给工业部门;军内仅保留少数核心维修工厂,其余逐步转交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同时,从以上地方高技术部门和装备生产维修企业抽调专业力量,组建装备保障预备役旅团、营、连,以适应战时快速动员、迅速组建军外支援保障力量的要求。

(二)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军、地分工分级管理体制。

借助军队全面改革契机,完善集中统一领导与军地分类管理、分级实施相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一次性理顺军地双方及上下、纵横关系;在修订装备及后勤保障《条令》、《条例》时,全面明确、规范军地分工、分类分级管理的层次、关系和责任,以全面改革保障体制机制、优化力量结构布局、提高军地联合保障效能。

(三)强化战区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战区统一的装备与后勤联合指挥机构,由主管装备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区域内装备及后勤保障工作;在运行上,加强装备保障与物资器材供运的统一指挥和跨军兵种的联合保障,强化快速、高效的战役装备保障力量及体系建设。

(四)优化区域通装联合保障结构布局。

根据联合作战对装备与后勤保障的要求,按照“划区保障、通装联保”的思路,及早优化各战区军兵种联合保障力量结构和布局。在各战区择优抽调现有维修力量,组建各战役方向通用装备保障中心,直接对区域内各军兵种通用装备实行统一保障,对专用装备开展“联合军种”或“牵头军种”的保障模式,以全面提高装备保障资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

参考文献:

[1栗琳.美军装备维修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

篇5: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王 建 州 姓 名:路 明 奎 专业班级:信管

10— 03

学 号:

311009030320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路明奎 计算机学院 0 10 级信管 3 3 班 调查时间:R 20RR 年 8 8 月 5 5 日—— R 20RR 年 8 8 月 6 26 日 调查地点:瓦屋头镇霍子寨村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

王 建 州 姓 名:路 明 奎 专业班级:信管

10— 03

学 号:

311009030320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路明奎 计算机学院 0 10 级信管 3 3 班 调查时间:R 20RR 年 8 8 月 5 5 日—— R 20RR 年 8 8 月 6 26 日 调查地点:瓦屋头镇霍子寨村

利;在日常饮食方面 100% 勺人认为有了明显的提高;有 82% 勺人认为能够建起 满意的房子,18% 勺人认为能够建房子但不是很好;有 78% 勺人认为农田建设已 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另有22% 勺人农田建设机械与人工结合。

在改革开发初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从村民的 口中得知,他们在 0 80 年代初期日常的饮食有高粱面,红薯干等,很少人活着很少 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他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那时的生活艰苦而又贫穷,那时 的人民总是有着一种渴望的眼神,他们渴望能吃饱,渴望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今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逐渐脱 离了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现在他们有吃不完的面粉,他们有一个温暖 而幸福的家,他们过着欢快的日子,他们的农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 在改革开放正确方针的指导下,人民的生活逐渐在好起来,将来还会更好。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劳动人命的团结一致,离不开 每个人的努力与辛勤。主.要经济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100% 勺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提高。在 被调查的人群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经济来源 64% 勺人是靠农田收入,14% 勺人 是靠家庭畜牧,12% 勺人是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方式,7% 勺人靠的是国家工资,3% 的人是靠打短工;而现在的情况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 40% 勺人是靠外出务工,29% 勺人靠的是个体经济收入,13% 勺人是靠国家工资,12% 勺人是有固定工作收 入,只有 5%勺人靠农田收入,其余 1% 勺人靠其他方式收入。在改革开放前或者初 期,只有 14% 勺家庭能够满足日常的家庭支出,而现在 100% 勺家庭都能够满足日常 的家庭支出。

从数据上来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从主要靠农田收 入的单一性逐渐变得多元化。农田收入已经不在占据主导地位,外出务工和个体 经济收入逐渐增多,靠国家工资的人也多了起来,并且有不少的人都脱离了农村 成为了固定工作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就使得 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与城

市里长时间接触逐渐又形成了个体经济的形 式。而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在某些意义上脱离了农 村的束缚。同时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上班的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了起来。总 之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下,人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丰富起来。精.神文明生活 调查结束后,在精神文明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文化或新闻方面的知 识有 1% 勺人是通过电视而获取的,只有 5% 勺人是通过书籍或报纸认识到的,其 余 94% 勺人基本都是靠村里的咼音喇叭或者是根本都不关心。而现在有 77% 勺人 通过电视来了解新闻资料,7% 勺人喜欢看书籍或者报纸,另有 15% 勺人基本靠 网络来获取新闻及学习资料,只有 1% 勺人不关心新闻。

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前提下,逐渐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除了日常 劳动外,大家都开始关心身边的故事,国家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际的 风云。这是改革开放给广大的人民带来的福利,让人们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劳动 外更多了一些精神文明的富足。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 1% 勺人拥有电视机,到现 在的农民开始使用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受.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在老年人群体中文化程度只有 1%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 校文化,4% 勺人有高中文化,14% 勺人有初中文化,高达 89% 勺人没受过教育。而在中年的 群体中有6%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校文化程度,25% 勺人是高中毕业,37% 勺人是初中 毕业,而大部分人都受过或多或少的教育。在青年群体中,有 5% 勺人是本科或以 上文化程度,16% 勺人是专科或技校文化程度,37% 勺人是高中毕业,42% 勺人是初 中毕业。并且在所有人当中只有 8% 勺老年人认为教育无关紧要,是可有可无的。

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人,所受的文化程度在逐渐的升高。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在 偏僻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迅速的提 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这都是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的影响,不仅使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还让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性。为祖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出行与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 15% 勺人是自行车,13% 勺 人是马车,有 72%勺人是步行,在村里面几乎没有摩托车和小汽车;现在的情况则大有改观,有 12%勺人是小汽车,72%勺人是摩托车或者电动车,有 16%勺人是自行车。而在通 信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人的通讯方式是靠书信来完成的;现在的通讯 之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下,人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丰富起来。精.神文明生活 调查结束后,在精神文明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文化或新闻方面的知 识有 1% 勺人是通过电视而获取的,只有 5% 勺人是通过书籍或报纸认识到的,其 余 94% 勺人基本都是靠村里的咼音喇叭或者是根本都不关心。而现在有 77% 勺人 通过电视来了解新闻资料,7% 勺人喜欢看书籍或者报纸,另有 15% 勺人基本靠 网络来获取新闻及学习资料,只有 1% 勺人不关心新闻。

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前提下,逐渐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除了日常 劳动外,大家都开始关心身边的故事,国家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际的 风云。这是改革开放给广大的人民带来的福利,让人们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劳动 外更多了一些精神文明的富足。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 1% 勺人拥有电视机,到现 在的农民开始使用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受.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在老年人群体中文化程度只有 1%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 校文化,4% 勺人有高中文化,14% 勺人有初中文化,高达 89% 勺人没受过教育。而在中年的 群体中有6%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校文化程度,25% 勺人是高中毕业,37% 勺人是初中 毕业,而大部分人都受过或多或少的教育。在青年群体中,有 5% 勺人是本科或以 上文化程度,16% 勺人是专科或技校文化程度,37% 勺人是高中毕业,42% 勺人是初 中毕业。并且在所有人当中只有 8% 勺老年人认为教育无关紧要,是可有可无的。

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人,所受的文化程度在逐渐的升高。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在 偏僻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迅速的提 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这都是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的影响,不仅使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还让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性。为祖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改革开放对四川的变化

一、政治环境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政治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会计制度,国内国际的政治环境变化可能会造成一个国家会计制度模式的改变。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会计制度的模式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大小决定了其在会计制度制定中所担任的角色,同时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实施力度。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多,其会计实务也趋向统一性和标准化,而且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同时,强调公共福利和计划指导的政府,也要比主张自由放任、完全竞争的政府更多地参与会计实务、主张统一会计,例如法国政府推行的会计总方案就与英美等国家由私人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会计制度的干预程度。例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已经不再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改由财政部长负责;美国在财务丑闻过后,新颁布了法令,加强对会计职业的监管;我国也在去年将中注协的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等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

2、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透明化、高效率与会计制度的完善

尽管各个国家制定会计制度的机构不同,但是法制化、透明化和高效率的政府行为对会计制度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但同时要受到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近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引发了美国对会计监管的重新审视,政府迅速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对《1933证券法》、《1934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并在会计师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新法案要求SEC就美国是否采取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来代替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SEC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召开圆桌会议讨论。

3、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服务对象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最终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经济决策。会计制度的服务对象不同,必将导致会计制度的内容有差异。例如英美国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投资人,因此强调利润表,财务信息强调公开性;而德国、日本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债权人,因此强调资产负债表,以谨慎保守著称;我国的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企业会计制度更多地强调资本保值增值和税收服务,历史上企业会计一度是为国家计划服务的,即使是目前也有一些企业会计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报税,而非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

4、政治环境的改变与会计制度的变迁

近年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出现和日益强大,导致新的利益相关理论诞生,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是以资本为核心,而要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计制度的内容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欧洲一些国家要求或鼓励企业编制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日本要求编制环境会计报表。政治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一国会计模式的发展方向。例如俄罗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全盘推翻过去的统一会计制度,并决定完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通常来说,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受到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加入WTO后我国政治环境的改变及对会计制度改革将产生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理将实行有限的宏观管理,将由管理允许性规定转向管理禁止性规定,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成更多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这些新兴阶层参政将成为未来政治环境的一个新的特征。

(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

我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为履行WTO承诺,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体制的改革将被推到前台。我国政府的定位将从一个“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只需负责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不必也不该去管私人物品的供给,只有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方面才由政府作补充性的调控。政府要按照市场化方式来配置资源,许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将要由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状况、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升级战略,采用税率、利率、汇率、最低工资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参数调节经济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十六大报告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事实上是开始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向“有限政府”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1、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

世贸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各成员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一套法律框架,即WTO规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政府行为,以消除或****各成员政府对跨国(境)贸易的干预。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外还有学者把WTO规则称之为“国际行政法典”。受到约束的政府行为包括与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商贸投资等有关的所有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这实际上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大多数部门的大部分行政行为,同时还包括立法机关规范经济活动和行政活动的立法行为,以及司法机关审判经济纠纷和监督行政活动的司法行为。例如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每个成员应维持或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性决定迅速做出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这样,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政府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即抽象行政行为)也可进行司法审查。这种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按照这种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对行政行为进行改革,政府的权力要严格地受到法律的****,政府的行为不得违背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政府和企业是构建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主体,政府不是企业的领导,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既要符合经济实体法的要求,又要符合行政程序法的要求。我国已颁布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本届人大已经关注制定《行政程序法》,该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化

WTO要求各成员国政府有关的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便于监督,具体包括详细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机制。通报制度要求成员政府向WTO有关机构报告其所采取的贸易措施,公布有关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应使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最迟在实施或执行时可以获得等。WTO还要求各成员政府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通知”程序告知WTO及其成员新修改了的贸易措施、政策和法规。WTO采取的监督机制主要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WTO本身及其推动我国贸易政策透明的实践,不但会增强我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有助于我国贸易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我国整个经济政策和所有公共事务透明度的提高。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改进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准确性,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减少腐败,提高经济的效率。这也是未来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产权结构的变迁和新兴力量的参政

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是加入WTO谈判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毋庸置疑,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2001年底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国有资产总量,社会资本总额的比重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变迁。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当选为第十届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人数比上届大大增加。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公平竞争的经济,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参与竞争各方的利益,因此就必须听取各方的声音。

三、政治环境转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以宏观调控为目标来制定会计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是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项法规始终是由政府制定并推动实施的。这样的会计制度不仅反映了国家作为宏观管理者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例如对企业的税收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微观管理要求,例如招待费的开支比例、广告费的比例、坏账计提比例等。根据上述分析,加入WTO以后,政府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经济,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过去会计制度具有更多的微观指导作用,是因为政府在代替企业进行企业的制度设计,实施微观管理;将来政府的管理重心应当转向信息的规范和监管,会计制度以宏观控制为目标,着眼于恰当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制度安排将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会计制度应该更侧重于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控制企业会计决策的过程,减少对会计记录与报告的管理,将这种管理交由资本市场或企业信息使用者去规范。

2、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政府在会计制度中的定位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从而做出各种经济决策。政府的双重角色要求建立一种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其监管职能与作为所有者的职能分离,才能保证实现WTO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在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人代会上,都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从会计制度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应当有助于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角色的分离,从宏观角度来制定和监管会计制度,从微观角度来参与会计制度的博弈。

(二)政府行政行为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的转轨经济国家,采用法律形式保证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看,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国家制定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判例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民间机构制定,但通常也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我国的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通过会计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我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但是法律体系本身具有“刚性”,采用行政法规形式来颁布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制度根据经济形式做出迅速灵活的调整。我国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完善会计体制的纠错机制,行政行为受到程序法的约束,可以保障会计制度的颁布和修改更加谨慎,这有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可比。而且,行政行为公开和透明将有助于社会各界参与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会计制度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

(三)产权结构的变化将会计制度强制性变迁改为诱导性变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社会资金构成发生变化。两权分离加大,投资不断分散化,筹资渠道更加多样化,企业的利益集团逐渐增多,主体信息需求者也发生相应变化,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来做出各自的决策。然而,由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不同的会计方法组合,可以得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结

上一篇:抗战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孩子学会敬老爱老的系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