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

2024-04-14

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共9篇)

篇1: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咱们人类生计、生产与日子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维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跟着“基本国策”、伴跟着新的世纪正迈着期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新鲜是咱们梦寐以求的家乡。地球是人类仅有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天然。地球是苍茫世界间仅有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咱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解救地球与我无关?

山不孤单水孤单,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单心孤单,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单鸟孤单,所以鸟在树上住;咱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单,更不能让鸟孤单,让咱们共建绿色家乡,让绿色回归天然,咱们共同在尽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峻、土地遭到损坏、温室效应要挟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削减、淡水资源遭到要挟、化学污染日益严峻、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咱们赖以生计的家乡吗?曾记否,咱们的前人日子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新鲜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明澈的河水抚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湛蓝的大海中畅游……

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咱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开展,咱们再也不能吃祖先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天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日子方法不可取。咱们应该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维护生态环境,倡议文明新风。咱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举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举动中来。

维护环境,建造绿色家乡,应从身边的事做起:倡议生态文明,建造绿色家乡。就要大力倡议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天然相调和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开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然后自觉传播、实践人与天然调和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天然中生长,绿是天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名贵啊!它是生命、是期望、是高兴,让咱们举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吧!

倡议生态文明,建造绿色家乡。就是要安身健康实践。健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便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健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健康的曩昔、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称为“黄金水道”。“九五”以来,咱们一直把维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虽然取得了必定成效,但汉江环境维护的局势仍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维护中开发、在开发中维护”的准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维护型之路。如今,跟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发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健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修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触及汉中、健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健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修养区,一起也担负着维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峻,导致土地资源损坏,水源修养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槽、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转寿数和运用效率下降,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经济的开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危险。

跟着健康经济的开展,跟着健康人民日子水平的提高,发动人士履行义务、参加生态建造;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造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力气投入生态环境建造,走可持续开展之路。健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品种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穿针引线,联合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日子”的新知道、新资源,安身资源优势,运作生态本钱,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务的反哺,完成经济跨过势开展。健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议生态文明,建造绿色家乡。就要构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咱们只要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建安全健康舒适的生计空间,咱们积极呼吁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天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生计方法,建造可持续开展的生态环境。从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实践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安身本身,点滴做起,在日常日子中厉行节约,避免糟蹋,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削减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计与开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发动起来,齐心协力,积极举动,锲而不舍,咱们健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新鲜新鲜,山野碧绿碧绿,溪流水沟明澈明澈,山中野兽出没……

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新鲜舒适的人居环境。健康大地就必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篇2: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奥运精神,争做文明学生》。

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个百年的奥运梦想,伴随着神州大地上的和谐春风,点燃了亿万华夏儿女心中那熊熊燃烧的激情,她正缓缓的向我们走来!奥运圣火,点燃祥云!奥运五环,光照中华!鲜红的中国印,就是滚烫的中国心!

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一个最成功的奥运会,即将召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已听到了她的脚步声、感受到了她呼吸的脉搏。作为一名成长在阳光下的中学生,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欢呼!在这迎接奥运,期盼奥运的时刻,我们一定要牢记:弘扬奥运精神,争做文明学生。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奥运,和谐奥运”这些口号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它的流行,呈现出了我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情,也意味着我们作为东道主应有的风度。但是,这些只是标语口号,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奥运!……奥运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们就要有永不服输的精神。世界都在凝视着中国,关注着奥运。所以,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要有团结进取的姿态,厚德载物的胸怀,民族奋进的精神!一个社会健康的文明程度,一个民族优良的道德风尚,将使历经百年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升华。“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文明素养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生活品质,也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理解并尊重整个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篇3:浅议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大学生的责任

一般认为,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包括生态自然环境、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它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而为子孙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及资源、能源储存, 提倡实行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 并且还要求人们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 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逐渐深入。1972年, 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1990年以后,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相继出现。而在中国, 各个朝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例, 如《周礼》、《逸周书》等都有记载, 1980年前后就有学者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 而近几十年来,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西北的荒漠化、资源的过度开采、南方酸雨严重等, 从而也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目前现状,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次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每个人都应该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分子, 理应主动承担起践行生态文明的责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2006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公布了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 统计显示:2010年, 中国大学生人数将稳步达到3, 000万, 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3亿为基数, 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 而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从小接受教育, 有着较强烈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他们对生态危机有着切身的体验。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此问题的关注, 通过各种行动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高校大学生在践行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我们利用网络对十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大学、陕西理工学院、云南大学、海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南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公8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涉及二十多个专业, 调查结果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够充分, 仅停留在表面层。

调查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不深入, 他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跟环境保护没什么两样, 其中大部分人觉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离他们很远;只有大约15%的人会关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 世界地球日跟节日的主题, 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自己参与群体性社会生态实践的经历屈指可数。这凸显出在校大学生在实践生态文明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 同时也使得实践效果不明显。

(二) 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不太满意。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的职能, 生态文明建设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调查显示62.5%的高校没有开设环保或生态类的课程。在回答“学校有没有环保类社团”这一问题时, 同一所学校却出现了有和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 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该校确实有环保类社团, 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学生参与生态环保的主动性不高, 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合重视不到位。在对其中一所大学的近一步调查中, 我们在该校食堂发现, 买早点的一个窗口日均消耗塑料袋200余个, 学生倒掉的剩饭 (米饭, 炒菜尤为突出) 近1, 000斤, 学校也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同学们对电池的危害力知之甚少。这些情况暴露出了高校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 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 生态文明建设多停留在口头上, 实践少, 资金不足。

调查显示近87.5%的学生认为参与生态文明的实践少,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少, 植树和打扫卫生是开展较多的活动, 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小, 有的学生组成的生态调查团对因资金不足只能半途而费。由于学生个人能力有限, 他们用尽全力所做的往往得不到认可, 影响力不大, 从而挫伤了积极性, 同时也消弱对其他同学的感染力, 从而不利于生态文明成果的取得。

三、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以上暴露出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不足, 而这种不足不能简单地归责于他们学生自身, 高校、社会等都应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 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 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中国的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资源和能源的不足, 近年来爆发的生态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识的青年群体,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更应积极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责任。

1.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并没有阻碍生态价值观的发展, 发而加大了生态价值观的影响力, 现实的客观性与文明社会的发展规律启示大学生, 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生态实践。

2.完善知识储备, 做到学以致用。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发挥,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相关课程,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型社会实践, 同时也要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双面打印, 垃圾分类。

(二) 高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一是高校起着教育和引导青年人成才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作用, 要让大学生更好地去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自己首先必须给学生传授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校应加强相关学科建设, 如开设《生态哲学》、《身边的环保学》等学科, 最重要的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模式, 促进学生更好地践行。二是学工部 (处) 、团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管理体制, 制定并颁布《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条例》, 让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课外学分挂钩, 形成一种动态奖惩机制;学校定期对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进行考核评优, 激发大学生积极性, 从而主动的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三是学校要树立“绿色大学“的理念, 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积极实践, 用外部环境去感染学生, 以生态校园建设带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三) 设立专项基金, 激励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态文明建设会遇到与金钱的博弈, 离开了资金去谈生态文明建设会显得很苍白, 社会, 高校应设立专项基金, 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贡献的同学予以奖励, 对同学们组织开展的生态型社会实践予以资助, 以高校社会基金为依托, 探索用市场手段来激励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基金主要来源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拨款, 国家相关部门的补贴, 企业或社会公基金的资助, 以实际情况按比例分配, 资金使用要去公开, 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对于违反国家环保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予以追究和制裁。

(四) 提倡适度消费, 厉行节约。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一体化的浪潮, 有些人的思想道德发生了令人担忧的新变化, 例如在消费领域挥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人们的攀比性消费以及从众性消费的消费行为比较普遍。在青少年中攀比、炫耀性消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非必需的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的力量, 增强大学生适度消费的意识。人类应该呼吁简约生活, 反对奢侈浪费, 提倡精神充裕。在消费观念培育中, 家长、学校、社会舆论应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所以就需要家庭、学校宣传鼓励适度消费, 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的美德。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 而大学生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下自己的责任:树立价值、学以致用、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篇4: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

摘要:泱泱华夏,五千春秋,炎黄子孙以独特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总之,有仁德的人要有大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孔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对人扩展到了对自然界,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体现了孔子对动物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本和责任感,他一再劝诫君王实施仁政,使社会内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温馨氛围。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要求人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到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孟子更进一步把这种博爱精神扩展到自然领域,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可见,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顺应其生长规律,根据具体的节气时令耕种、捕捞、砍伐,这样百姓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了。

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也饱含“仁”与“天人合一”的融合。荀子认为[7],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鼋鼍、鱼鳖、鳅鳣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不断绝它们的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了多余的木材。所以还是要顺应自然,以爱护的角度适当索取,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循环观点,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而人们就应该遵从规律,顺应自然,而不要轻举妄动,就可以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8]老子通过观察指出,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然后回归它们的根本,从而达到永恒,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成功,不懂得循环规律的人就会有灾祸。老子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9]刮风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连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老子认为,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就能顺应自然,从而实现自身,所以人们要修养德行,尊重自然。

(二)“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是“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天人相分”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说人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荀子在《王制》[10]中指出,水火虽然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虽然有生命但没有知觉,动物虽然有知觉,但不懂礼义。而人跟某些动物相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健,但可以集群并相互协调,从而合理利用四季节气,使天下收益,所以人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荀子在继承前辈们“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又具体解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依据是要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尺度,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权利。他说:“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11]是说人们要会利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供养自己,顺应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福,违背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祸。这样人们就可以实现“天地官而万物役”恰到好处地役使万物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过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12]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自然的奥秘,从而产生了科学,人们进而创造出了技术来应对灾难,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依靠的都是人类对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道家学说虽一直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顺应,但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人们适可而止,审时度势地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走极端,以实现长久发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13]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凋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仿佛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笨手笨脚,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所以老子的本意只是告诫人们拥有了这些技能也应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三)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

生态学家奈斯指出:“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美拥有自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它对人类的有限目的的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意思是说自然界虽不言不语,一年四季却运行不息,世间万物也生生不已,这种默然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子贡在反驳叔孙武叔对仲尼的诋毁时也以日月为例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6]在子贡看来,人类自身的损益对自然界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会因为人们的极端行为而有任何变化,人类在自然面前是看似微小的。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7]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即使是世间再伟大的英雄也无从改变,如果顺应其规律,人类就会有所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遭殃。而后他又进一步具体说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18]既然天地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改变自身规律,那么人也应依照自己的原则来做事。

道家学说以中庸、无为、善柔为特点,更是强调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老子把[19]自然法则的玄妙程度视作高于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规律,源于自然,都有一个产生、强大、衰落、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事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人类难以参透的。他进而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意思是说世间伟大的东西有四种,而君王仅排第四,人取法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自然,自然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尺度。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其“万物一齐”的思想为核心要求人们尊重世间万物。庄子认为,那些试图把一己成见假托给客观事物而不愿顺应规律的人最终只是在做无用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广博、豁达地生活在均衡而又自然的境界里,不强求、不急躁,从容地接受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领悟到万物终将归为一体,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才最有益自己身心的健康。他在《齐物论》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21]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操控。所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终将殊途同归。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孕育产生的,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前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而言,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要素。放眼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几近衰落、消失,唯有中华文明独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古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很多人把环境破坏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经济和科技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古代先哲们告诫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本身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的能力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从而找到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但对改造自然方面能力的发挥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因在对抗自然中的短暂胜利或对自然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短期利益而忘乎所以地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远不及农业文明时期强烈,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消减,以致污染、浪费、过度开发等现象甚嚣尘上。因此,传统思想中对自然环境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具时效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

[2]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3]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7

[4]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5]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

[6]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7

[8]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8

[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2

[10]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6

[11]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0

[12]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4

[13]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98

[14]Arne Naess, “A Defenc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1984)

[15]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

[16]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3

[1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09

[18]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1

[1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8

[20]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7

[21]庄周.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79

篇5:小学生生态文明节能先行优秀征文

在如今电器十分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电源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在夏天七、八月份的用电高峰期中,一整片区域断电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在许多地方,仍然还有人用不上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提倡“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可是,大家要知道,每一度电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国家都是用煤、水等资源来发电的,都在消耗资源。

有一些资源可不是无穷无尽的:那就是煤,还有一些别的资源也是如此。用煤发电的话会造成大气污染,用水发电的话水流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度电,不浪费每一度电,从小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当我们能够坚持做到节约用电时,便树立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还能多学习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电:离开房间时要记得关灯;看完电视时要及时关闭电源;各种电器不用时也要关闭电源……

篇6: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演讲稿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 3 篇,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篇 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生在冕宁,长在冕宁,站在冕宁的土地上,面对冕宁的山山水水,使我想起了这样一首小诗:

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山山水水都会在问我:

小朋友,跨世纪的小朋友,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

是留下一棵树,还是留下一朵花?

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沟?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我骄傲,我是林业工人的后代!”

也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吧。它的前身为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曾经,我的外公外婆和数以万计的爷爷奶奶们通过水运为国家运输木材 1400 多万立方米,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20XX 年,天然林停止采伐,雅砻江木材水运局整体转移,成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施工企业,在四川省境内长江上游及其支流雅砻江、金沙江、安宁河等流域的 13 个地(市、州)54 个县(市、区),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管护等共计 1000 多万亩,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我骄傲,我的父亲,就是这支国内最大的专业造林队伍中的一员。

作为林业工人的后代,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是的,几十年来,我国水旱连绵,灾害不断。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我国的湖泊减少了五百多个。长江流域每年土壤侵蚀量达到 22.4 亿吨,如果把长江流域的淤泥堆成高、宽各 1 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 34 圈半。20XX 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等地的那场水灾,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去年 8 月 31 日锦屏水电站施工区外发生泥石流灾害,导致施工区内外道路、隧洞、桥梁受到严重破坏,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近万人被困。同一时间,几十年未见的滔滔洪水汹涌而来,将泸沽小镇围困,你可曾听见洪水在咆哮?大桥在呻吟?你可曾看见人们在流泪?亲人在痛哭?

这是为什么?这都是乱砍滥伐,使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而又不及时植树造林带来的恶果。在 21 世纪的今天,地球已负担深重,苦不堪言。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方法是种树种草,增加绿色植被。人类在自然中发展,绿是自然的颜色。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同学们,为了绿色,为了大自然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让我们大家一齐动起手来,铲一锹泥土,担一桶清泉,连

同我们觉醒的意识和深情的祝福,浇灌在棵棵幼苗的根系下,同它们一齐生根!长大!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一起来,为绿色护航!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丽冕宁而努力!(谢谢大家!)小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篇 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 5 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态文明,你我同行》。

当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时,可曾想到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在一步步恶化?当你随手乱扔纸屑时,可曾想到我们已陷入垃圾围城的危机中?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今河流却不再那么清澈;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而今我们却常常在电视里看到雾霾笼罩城市上空的灰蒙景象;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今常见的昆虫鸟兽却陆续被列入保护动物的范畴;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今满目土丘黄沙,黄风肆虐。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难道还不足以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吗?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发达的文明,并且把自己文明的触角延伸到茫茫宇宙,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地球还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而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人类正在变本加厉的伤害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连我们这个美丽的江华小镇也多少收到了污染的侵蚀。

以前,满天的繁星镶嵌在深蓝色的夜幕中,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而今只能看到在满街灯火映衬下的点点星光,只听到汽车喇叭声。

君不见,街道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排出的尾气污染着我们新鲜的空气;君不见,江华小镇里的工厂越来越多,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嗓音和污水;君不见,农贸市场在结束了一天的繁华、喧嚣之后,留下来的是满地的狼藉,发出恶心的气息,令人目不忍视,鼻不忍闻。这给居住在周围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江华小镇的居民已经意识到污染环境的危害,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

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身边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天空逐渐变得湛蓝,树林逐渐变得葱郁,河水逐渐变得清澈。街市上经常看到许多戴着红袖章的青年志愿者做文明劝导,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

前几年,江华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但我们并不满足,现在我们把目标放的更远,力争实现六个全国第一,然而这需要我们号召身边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仅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

所以我们应当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保护身边的每一寸土地,爱护身边的每一抹绿色,一起行动起来,让生态文明伴我们同行。

小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演讲稿篇 3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人类已经成功征服了自然,成为了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物界的绝对霸主。然而,在我们无比骄傲和引以为豪地生存在地球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否则,我们必将面临可想而知的灾难!

本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集约性人居环境服务,这是一个极其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让人不得容忍的现象和行为在发生。比如,森林被称之为地球之肺,起着净化空气、保护土壤等等作用,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的行为并不鲜见;工厂里的污水、烟雾随意排放,甚至有些黑心工厂,为了躲避检查,独辟蹊跷用高压水泵把污水硬性压入地下,造成严重的地下污染;没有节制地乱开采地下矿石,造成一定的污染、混乱和安全隐患;水作为万物之源,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浪费,我们看到,许多以前清澈长流的江河溪流,不是严重污染就是干涸不见了,等等。

同学们、老师们,您们想过没有,其实,像我们所看到或拥有的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栋栋美丽的高楼大厦,一辆辆精美豪华的小车一样,现代化社会里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以毁掉资源、破坏环境和打破生态平衡作为代价的。像这些为了满足我们人类欲望而过度开发、随意破坏的现象,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这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堪重负,痛苦呻吟!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过!同学们,老师们,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惬意舒服,继续

让自己为所欲为、不加约束,还是来个紧急刹车,转变观念,学会过上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我们人类正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深思、重视和严肃对待!需要我们刻不容缓地去坚决面对和及时处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再以不能逃避和装作视而不见了!因为我们退无可退!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伤不起啊!

可喜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今年的党的,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和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是我们的福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紧紧跟上,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呢!

我们生活的凉山,原本就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绿色宜居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了我们美丽、舒适、环保的天然生命乐园。服务于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小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应该从现在、从此刻行动起来,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版图的一部分,建设好它,做好了它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祖国建设和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我们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没有理由逃避现实、拒绝承担!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记住: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进行!也请我们记住: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篇7:优秀演讲稿:大学生文明就餐

当我们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走进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时,那美丽的校园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用爱心去呵护。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食堂,食堂是大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一个文明、有序、温馨的就餐环境,不仅关系着每一位同学的生活,而且直接体现了我院学生的整体形象。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争做文明进步的大学生是全校学生的应尽职责.全校广大同学应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学习生活。学院也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方便同学,服务同学,改善食堂就餐条件,提高食堂服务水平,使同学们在一个良好的卫生条件下就餐而努力。

同学们,食堂是大家生活的场所,营造清洁舒适的就餐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文明就餐是个人素质的体现,自觉收拾餐具,是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文明就餐是一个人的美德与个人魅力展现,当代大学生应用行动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身心得到升华!所以让大家携起手来,从我做起,共同去营造一个文明,有序,温馨的就餐环境!为了营造更好的就餐环境,我们倡议如下:

一、节约粮食,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节约用水,不要让水龙头永不停息

三、文明就餐,不乱倒饭菜,乱泼菜汤,剩菜剩饭倒入泔水桶

四、在自助餐厅,自觉回收餐具,请大家在用餐完后把餐具放到回收处,为下一位就餐者提供方便

五、拾金不昧,拾到餐卡或其他物品主动交到各食堂办公室

六、排队就餐,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

七、不在餐厅内大声喧哗,保持一个安静的就餐环境;

篇8: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优秀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包含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内的德育新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性是以生态世界观的视角对待德育工作。对于生态系统而言, 其主要是指有机体、生存环境构成的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的有机体之间、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根据生态学的理念, 其强调的是适应、关系、互动, 生态理念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共同体以及整体性。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包括教育和被教育者、社会环境、管理者、自然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 通过系统内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物质组合与交换, 使接受教育者的人格、情智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道德教育的生态性而言, 个体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强调的是个体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注重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个体的解放和发展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去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精神世界, 从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科学的道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将德育、环境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中得以快速地发展。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逻辑层面上来讲是生态伦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生态道德的历史形态是从自然生态逐渐向价值生态辩证运动的过程, 而逻辑形态是从原来的生态伦理逐渐向伦理生态辩证运动的过程。对于生态德育的现实性而言, 教育者基于对生态理念的认知, 逐渐形成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相互关系的生态理念认可, 并且将该理念有效地纳入道德信念、行为之中。事实上, 关键的症结在于教育主体对现代生态理念认知的内化, 从理念上真正地接纳该理念, 并以此为道德规范去指导个人之行为, 在各种宏观、微观领域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互惠共生。

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现有的德育体系有机结合

通过多视角的分析研究, 基于德育理论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重新审视,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应当与当前的德育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优化和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 采取社会实践教育模式。高校生态德育是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各信息相互协调运作的教育活动, 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作为现代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主体, 大学生不只是老师、学校的教育客体, 也是自然环境、社会以及家庭合力主体。高校要传承社会道德要求, 让他们在生态系统合力下自我生存和发展, 从而形成内在道德认识与良好德行。高校应当充分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要素, 培养学生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 通过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形成德育社会网络体系。从高校德育这个小课堂, 逐渐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 从而实现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有效融合。事实上, 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以及社会锤炼下, 才会有效发挥生态德育的作用。

第二, 优化高校课堂德育教学, 改进管理方法和形式。从德育体验者的视角来看, 应当将教育者变成引导者、将受教育者变成体验者。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 他们提供的知识内容只是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参考而已。从德育载体的视角来看, 应当使德育课堂从原来的单向灌输逐渐向双向互动转变,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平等、互动以及对话式的生态体系。老师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互为主体, 老师提供的是激发、唤醒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机会和条件。从德育管理手段层面而言, 应当摒弃传统的规训式管理方法, 德育管理并非束缚、控制学生, 相反是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第三, 积极强调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生态地位, 个体在维护生态系统时都应当体现出个体本身的生命价值。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其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主体, 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多元文化之间相互融合, 因此需要个性张扬、意识丰富的社会主义青少年, 他们具有生态性、创造活力。基于此, 现代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强化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教学, 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一方面, 应当基于学生的自然属性, 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 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育策略层面来看, 应当采取因材施教、讨论协商以及积极引导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另一方面, 应当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实施和意识内化,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态心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进入, 并且通过对话或者体验式教学模式,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联系, 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内涵非常的深刻, 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 实践中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和社区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所以社会、高校以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 形成合力,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 高校应当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高校生态意识建设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时, 虽然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课, 但是道德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社会、职业道德, 同时还包括家庭美德, 专业课程的道德教育融入明显不足, 大学生对专业内常见的道德困扰知之甚少, 为此建议借鉴国外的道德教育教学经验, 在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榜样的作用, 将遵循道德规范的典型事迹、违反道德规范的反面教材都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对比评论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的价值。同时, 还要加大生态道德理念的宣传, 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关爱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风气。首先, 注重宣传, 营造氛围。实践中, 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以及宣传栏的作用, 深入宣传生态道德。其次, 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求不断开展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和掌握生态知识, 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和素养, 从而为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打下基础。最后,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中, 应当组织学生参加生态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 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意识, 使人与生态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 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 离不开社会, 因此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教育, 可以有效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此过程中, 应当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 做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沟通联系工作,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时, 社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关注, 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卫生工作, 对地球日、义务植树日的意义和可做的事情进行宣传; 并且开展清除污染、保护河流以及植树种草和认养绿地等服务。通过参与这项灵活而又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生态道德认知, 并且通过长期的情感体验, 最终形成生态信念和良知, 将热爱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行为习惯。

第三, 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任何家庭总是因为不同的经济、文化、社交和社会位置等形势差异而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家长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行为养成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要求家长做好道德示范。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养成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 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是主体认识、改造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实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可以有效增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单向说教式教学方法, 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热情会锐减,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生态德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要将生态德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从而使他们将生态理念作为个人道德规范, 并以此来指导生态基础上的行为、价值观。

摘要:党的十八大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的问题被提升到了空前的理论高度。从目前来看, 生态文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时代发展潮流,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也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设计德育, 培养新型的生态型人才。文章将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理路[J].教育评论, 2011 (03) .

[2]张洪春.“生态德育”及其嵌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04) .

[3]高健.论德育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 2014 (13) .

[4]王聪.生态德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视角 (中旬刊) , 2011 (02) .

[5]徐德斌, 张清东.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01) .

篇9: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养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和表面性,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养成、生态文明行动力较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地位不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和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生态文明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政教育类课程;提升课程系统性和深度;扩展学生实践载体;构建学校生态文明网络教育阵地;创建“绿色大学”营造良好的生态文件教育氛围。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心力量,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颇为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生态文明行为表现等,进而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网平台向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的分布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共25个学部或院系的本科生,覆盖了学校大多数学部和院系。在专业分布上,调查对象涵盖了环境类专业、理工科非环境类专业、非理工科专业。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年级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间接反映大学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选择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代表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问卷的分类概况。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所涉及的领域,能够清晰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问卷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问卷题目采用“程度式”选择题为主,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可以按照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赋予1~5分的分值,使得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分析变得较容易操作。问卷的题目尽量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宗旨,突出现实化、生活化。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

三、调查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调查中,大学生7道题的平均得分仅为2.58分。在被问及“201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时,有72.13%的大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88.05%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被问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时,仅有29.20%知道4个以上。可见,大学生对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知识知之甚少,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相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比如,对PM2.5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12分,对10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白色污染、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3.59分。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个人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的环境问题和事件,缺乏对地球环境整体变化以及所面临环境问题危机的关注度和紧迫感,这与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引导和教育。

四、原因探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不突出。在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著作出版、重要国家级课题的申请等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之,大学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般重视应试,但学生寻求保研、出国深造等机会时,最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就是绩点,当前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二)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与深度不够。当前,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只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的某一讲中“蜻蜓点水”式地出现过,加上这一课程的授课和考评方式与公共或专业必修课有较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可见,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大学生虽然很容易接触到广泛的信息,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高达40%的大学生表示对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大众传媒(微信、微博、网站、电影、电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借用信息化时代的大众媒介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与深度也是需要引入思考的问题。

(三)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高达50.8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生态文明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学校环保类社团较少或者环保类活动开展地较少,大学生有参与的愿望但参与的机会不多;其二,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尤其缺乏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支持;其三,大学生学业压力太大,有意愿却没时间参加。

五、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4]首先,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全面纳入大学生时事政治与形势政策课程之中,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系列课程,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其次,也可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目前高校思修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和个人理想、中国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并没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到思修课程“社会公德”的章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再次,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公共课程。

(二)注重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足,呈现出明显的表面性和狭隘性。因而,在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除去与日常息息相关的诸如“雾霾”、“一次性筷子”等知识的普及外,要高度重视全球性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明法律、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等深层知识的关注,要帮助学生摆脱狭隘性、表面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全局性的眼光,从整体上、深层次上知晓环境问题和理解生态文明深刻内涵的能力。

上一篇:镇接待管理办法下一篇: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